浅黑尾灯鱼

中文名称浅黑尾灯鱼

拉丁名称Triphoturus nigrescens (Brauer)YZ023.Com

英文名称tinyfin lanternfish, blackish lanm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灯笼鱼科

拉丁科名Myctophidae

中文属名尾灯鱼属

拉丁属名Triphotu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上颌骨后端扩大,后伸超过眼的后缘。臀鳍基底长大于背鳍基底。胸鳍很小,无背鼻发光器,有腹鼻发光器。胸发光器5个。腹发光器5个,臀上发光器排列成有一定角度,臀发光器可分为前臀发光器和尾下发光器,后侧发光器2个。尾前发光器3个。雌雄鱼均有尾上发光腺和尾下发光腺,由一些重要的鳞状发光器组成,腹上发光器、第三臀上发光器及后侧发光器在侧线上。第一臀上发光器在第三、第四腹发光器间的上方,第二腹发光器高出后与第二胸鳍下发光器、第四胸发光器、第一、二臀上发光器等连成一直线。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推荐

黑背波鱼


中文名称黑背波鱼

拉丁名称Basbora atridorsalis Kottelat et Chu

异名小白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澜沧江水系。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腹部圆。吻稍长,其长度大于眼后头长。眼间距较宽,稍隆起。口小,亚下位下颌稍突出,其前端正中有一突起与下颌凹陷相嵌合。无须,腹部无棱,臀鳍具5根分枝鳍条。侧线完全,于胸鳍上方急剧向腹方弯折,后延伸至尾柄的下半部。背鳍短,其起点在腹鳍基部的后上方;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小于至吻端之距离。尾柄左右两侧线间横越背部有鳞7列。体长小于100毫米。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于水流稍缓的砂砾石底河段,单独或集小群活动,数量较少。

黑柔骨鱼


中文名称黑柔骨鱼

拉丁名称Malacosteus niger Ayres

英文名称loose ja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柔骨鱼科

拉丁科名Malacosteidae

中文属名软颌鱼属

拉丁属名Malacoste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各大洋的深海中,我国产于东海大陆坡的海区。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背、臀鳍相对,位于体之甚后部。无胸鳍或仅有一些游离的丝状鳍条。腹鳍鳍条6,位于体之中部腹面。尾鳍小,叉形。头和口部甚大。有前躯下腹发光器、后躯下腹发光器、前躯下侧发光器、腹鳍后下侧发光器及臀尾下腹发光器,有眶后发光器,眶前及眶下发光器或无,颌须有或无,体黑色或深褐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黑尾[餐鱼]


中文名称 黑尾[餐鱼]
拉丁名称 Hemiculter nigromarginis Yih et Woo
地方名称 黑尾[餐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餐鱼]属
拉丁属名 Hemiculter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11~12;侧线鳞48~54;下咽齿3行,144-542或245-542,;鳃耙外侧22~24,脊椎骨42。体长为体高的4.1~5.1倍,为头长的4.2~4.8倍,为尾柄长的5.2~6.5倍。头长为吻长的2.8~3.5倍,为眼径的3.7~4.8倍,为眼间距的3.0~3.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1。
体细长而侧扁,但较肥厚。头背部平直。口端位,吻尖长,略长于眼径。眼间距约等于吻长。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曲,成一明显的角度,然后沿腹侧行至臀鳍上方再向上弯折而达于尾柄中线。腹棱自胸部一直到肛门处。背鳍具有光滑的硬刺,其起点在自吻端至尾柄基部距离的中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起点在眼后缘至臀鳍基部末端的中点。尾鳍深叉。腹腔膜在较大的个体中为白色,在幼小的个体中为灰白色。鳔2室,后室长,末端钝。肠管长约等于体长。体背部青灰色,体侧和腹部白色,在幼小的个体中为灰白色,仅尾鳍的边缘为黑色。

黑缘青眼鱼


中文名称 黑缘青眼鱼
拉丁名称 Chlorophthalmus nigromarginat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 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 青眼鱼科
拉丁科名 Chlorophthalmidae
中文属名 青眼鱼属
拉丁属名 Chlorophthalm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前部亚圆筒形或侧扁,后部侧扁。头略长而尖,稍平扁,眼甚大,口裂大,微斜,口裂仅由前颌骨组成,上颌骨末端宽大。具1辅上颌骨。两颌及腭骨具细尖牙,排列为带状,犁骨具2丛齿群。舌上具细锯齿,具侧线。
背鳍1个,较高大,基部短,起点在体中部,臀鳍短,后位,与脂鳍相对,尾鳍分叉。

本种与同属的区别在于眼小,眼径小于吻长,头体明显侧扁,背鳍前方隆起,背鳍前和尾鳍末端边缘呈黑色,腹鳍中部有黑色横带。

黑软颌鱼


[学名]: Malacosteus niger
[资源名称]: 黑软颌鱼
[外文名]: Stoplight loosejaw
[别名]: 黑柔骨鱼、丹娜柔骨鱼 Malacosteus danae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背、臀鳍相对,位于体之甚后部。无胸鳍或仅有一些游离的丝状鳍条。腹鳍鳍条6,位于体之中部腹面。尾鳍小,叉形。头和口都很大。有前躯下腹发光器、后躯下腹发光器、前躯下侧发光器、腹鳍后下侧发光器及臀尾下腹发光器。有眶后发光器,眶前及眶下发光器有或无。颌须有或无。体黑色或深褐色。 有胸鳍;有眶下发光器;无舌须;各系列的发光器不甚至发达。 本种鱼的雄鱼眶后发光器很大,其长约为体长的1.4~3.0%,背鳍17~21鳍条,臀鳍18~23鳍条,胸鳍2~4鳍条;下腹发光器12~22,前下侧发光器7~14;脊椎骨45~51。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84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暖深海区域,水深790-3886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海洋底中层鱼类,深度范围0-2500m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中下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其它

黑尾[鱼央]


中文名称 黑尾[鱼央]
拉丁名称 Liobagrus nigricauda Regan
英文名称 blacktail bullhead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钝头鮠科 ([鱼央]科)
拉丁科名 Amblycipitidae
中文属名 [鱼央]属
拉丁属名 Liobagrus Hilgendorf,187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鳍条Ⅰ,6;臀鳍条14~15,鳃耙外侧6~8。体长为体高的6.3~7.1倍,为头长的4.6~4.8倍,为尾柄长的5.0~6.0倍,为尾柄高的7.5~8.5倍。头长为吻长的2.8~3.3倍,为眼径的9.4~11.0倍,为眼间距的2.7~2.9倍。体长,头部宽扁,尾柄侧扁。口端位,口裂宽大。上下颌等长,均具绒毛状细齿。须4对,均较长,鼻须末端近鳃膜,上颌须和下颌外侧须末端超过胸鳍基。吻短,吻端平直。眼极小,眼间隔平或稍内凹。鳃孔宽大,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短小,其起点约位于吻端至脂鳍起点距离的中点。胸鳍圆扇形,末端达胸、腹鳍间距的1/2处。背鳍、胸鳍各具一枚埋于皮下的光滑短刺。腹鳍末端盖过肛门,但不达臀鳍。脂鳍长而低,与尾鳍相连。肛门位于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的中点,尾鳍圆形。体背侧深灰色,背鳍、臀鳍和尾鳍灰黑色。

等边浅蛤


[学名]: Gomphina veneriformis
[资源名称]: 等边浅蛤
[别名]: 沙蛤
 
[形态特征]:
  壳呈等边三角形,腹缘凸出,呈圆形。壳高约为壳宽的2倍,为壳长的3/4。壳顶尖,稍突出,顶角约为120,位于贝壳背缘中央,由壳顶向前后的边缘比较直。小月面狭长,披针状,楯面不明显。韧带短粗,黄褐色。铰合部狭短,左壳主齿3枚,几乎等大;右壳主齿3枚,前端一枚薄,不明显,后两枚等大。%132%壳表不甚膨胀,光滑,无放射肋,从壳顶发出有明显的生长轮纹,有时成为沟纹。壳色复杂,有纯白色、灰黄色、棕褐色、蓝黑色等,壳表花纹多变,有的呈点状,有的呈锯齿状,通常自壳顶至腹面有3、4条放射状色带。%78% 壳质坚厚,内面为白色或浅肉色,有光泽。前、后闭壳肌痕呈卵圆形,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稍深,前端圆。%75%外套膜边缘厚,具有触手。%140%
 
[原产国家]:澳大利亚、日本、中国  [原产省份]:我国的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原产地区]:澳大利亚西北部到日本沿岸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西太平洋沿岸的澳大利亚西北部到日本,我国南北四大海区沿海均有分布。山东的青岛、烟台、荣成,浙江在舟山群岛和温州的洞头、南麂、北麂等,福建的平潭、三沙,广东的潮阳、上川岛、鸟石港、北海,海南岛的新盈、北黎、海口沿海有分布。%145%%58%栖息于潮间带中、下区至浅海砂质海底。  
[水域环境]:海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主要分布在潮间带中潮区中层以下,以低潮区附近最多。大个体一般栖息于低潮区,小个体和稚贝生活在高潮区,随着潮位下降,个体平均重量增大。 该蛤埋栖于含沙较高的底质中,中砂和细砂的含量在90%以上,并常含有贝壳及碎屑。埋栖深度因大小和季节而异,一般在沙面下4~5 cm,最深可达7~8 cm(冬季),夏季小个体在沙面下1 cm附近。

黑鳃梅童鱼


[学名]: Collichthys niveatus
[资源名称]: 黑鳃梅童鱼
[外文名]: Bighead croaker
[别名]: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背部弧形,腹部较平直,尾柄细长;体长为体高的3.3~3.5倍,为头长3.3~3.7倍。 头大而圆钝,额部隆起,高低不平,粘液腔发达,头长为吻长4.1~4.7倍,为眼径4~5倍。枕骨棘稜显著,马鞍状,具前后2棘,两棘之间平凹无小棘。吻短而圆钝,吻褶完整,无缺刻。眼中大,上侧位,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凸,大于眼径。鼻孔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较大,长圆形。口前位,口裂宽大,深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下方;下颌缝合处有一突起与上颌中间凹陷相对。口腔无色。上颌牙细小列成带状,下颌外行牙稍大略向后弯曲,犁骨及腭骨均无牙。舌发达。颏孔不显著,无颏须。鳃孔大。 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前鳃盖骨边缘无细锯齿。鳃盖骨后上缘有一软弱扁棘。鳃盖条7。 具假鳃。鳃耙细长,9+15~16,最长鳃耙大于鳃丝长,小于眼径。 鳞片大而薄,易脱落;头及全身均被圆鳞。腹部在腹鳍前后、臀鳍上方、尾柄腹面及鳃盖骨上具许多显著皮腺体。侧綫明显。 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具一凹陷,具9鳍棘,23~25 鳍条。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2鳍条下方,具2鳍棘,11~12鳍条,鳍棘细弱。胸鳍尖长,超过腹鳍尖端。腹鳍起点稍后于胸鳍的起点。尾鳍尖形。 体腔大,腹膜浅色。肠短,作二次盘绕。 胃大,长囊状。幽门盲囊细长,10~14个。 鳔大,前端弧形,两侧不突出成短囊,后端尖长,鳔侧具14~15对侧肢,各侧肢分为背分枝和腹分枝,背分枝在鳔的背部中央与对侧之背分枝几相遇;腹分枝细长,沿腹腔膜伸达腹面中央与对方腹分枝几相遇。脊椎骨26~27。 背侧面灰黄色,腹侧面金黄色,鳃腔上部深黑色,唇橙红色,口腔浅色,各鳍淡黄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东海、黄海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海及黄海,朝鲜西海岸。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黑鳃梅童鱼为东黄海近海小型信用鱼类,体长一般80~120mm。长江口以北水域尤多,上海沿海沿海地区数量较少。

黑背蝴蝶鱼


中文名称黑背蝴蝶鱼

拉丁名称Chaetodon melanotus Bloch et Schneider

英文名称Blackback butterfly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蝴蝶鱼科

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

中文属名蝴蝶鱼属

拉丁属名Chaet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浅海。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呈卵圆形。头小。吻稍突出。体被弱栉鳞,侧线不完全。体黄色,背侧黑色,头侧具1条窄的黑色横条,尾鳍中部也有1黑色横条,尾柄上、下各具1小黑斑。体侧各鳞具小黑点,形成多条规则的斜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黑丝鳍深海灯鱼


中文名称黑丝鳍深海灯鱼

拉丁名称Bathypterois atricolor Alcock

英文名称minieye spiderfish

异名黑深海狗母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深水狗母鱼科

拉丁科名Bathypteroidae

中文属名深海狗母鱼属

拉丁属名Bathyptero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印度洋及中国、日本,我国产于南海外海的海域。

形态特征
头中大,前部平扁,吻突出,眼颇小,口大,下颌突出,两颌具狭绒毛状齿带,体被圆鳞,通常有脂鳞,胸鳍发达,鳍条分成上、下两部分,一类上部最上方两鳍条粗大处宅,基部愈合,通常伸达或超过脂鳍,下方鳍条短小,上下两部分鳍条间隙宽;另一类上部鳍均较发达,最上方两鳍条延长,彼此分离,上下两部分鳍条间隙狭。胸鳍下部鳍条,腹鳍外侧鳍条及尾鳍下叶鳍条政党或不同程度地延长。胸鳍上部的最上方2鳍条发达,下方鳍条短,下部鳍条10,尾鳍下时基部前方有1缺刻,并且1骨质钩状突起,体黑褐色,各鳍暗褐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9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断拟鮟鱇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