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培育管理

(1)鱼苗入池后,开始摄取小型浮游动物或其幼体。随着鱼苗的生长,培育池中浮游动物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因此鱼苗下池后要及时向池中施追肥,可采用豆浆或发酵过的厩肥、绿肥等。数量要适当,根据浮游动物的繁殖量来定次数,防止水质过肥而影响鱼苗的成活率。一般按每亩用肥50千克发酵后的牛粪、鸡粪、沼液均可。一般投苗后的第一周只需施追肥,不需投饲。一周后开始投饲,每万尾苗每天投喂活水蚤0.5千克左右,以满足鱼苗摄食的需要为标准。若水质较肥的可以停止施肥。正确处理上述施肥与投饲是鱼苗成活率之关键。随着鱼苗的长大,投饲量逐渐增加。经过2~3周的培育,鱼苗长达2.5~3cm以上时,在培育池中搭设2米长的食台一个,食台低于水面20cm。投喂活水蚤之外,可以适当挂袋补充,袋中装有死水蚤、鱼糜。再经4周,鱼苗长达6cm 以上时可以转为全部用鱼糜或鱼糜加配合饲料投喂。最初鱼糜加配合饲料投喂时,鱼糜的比例必须大于60%以上。若要转为用浮性颗粒料也在挂袋开始时驯化,约经过2~3周的养殖,鱼苗便长达8~12cm,即可作为鱼种放养。
(2)拉网分养:通过拉网、过筛分养,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力求大小规格一致,避免以强食弱。拉网分养的时间安排在鱼苗长达3 cm左右时为好。选择晴朗的日子,拉网前一天要停食,正在浮头的鱼池不能拉网,否则拉网后会产生鱼苗大批死亡人定时巡塘,一般早、中、晚各一次,观察水质变化状况,特别是出现天气炎热、气压较低、阴雨天气、水质较肥的情况更要加强巡塘。同时还要观察鱼苗活动状况、摄食、发病

相关阅读

乌鳢的自然繁殖


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利用乌鳢能够自然产卯、受精和孵化的特点,进行自然繁殖其优点是生产管理上的要求较简单.不需过多花费人力、物力.当不需要大量苗种时.可以通过自然繁殖获得苗种;其缺点是亲鱼成熟度和鱼苗的成活率均问低,规格也不整齐.难以满足大规模养殖生产的要求.

繁殖期间,选择自然繁殖用的产卵池,面积0.2亩左右.池中应有深有浅深者约1 m.浅者约0.3m可在池中种植水草以供亲鱼筑巢.也可在浅水处放置人工鱼巢数个池埂要有高30- 40 cm的竹、砖或网片构成的防逃设施.以防其跃出逃逸产卵池应选在环境安静之处整个繁殖期间尽量减少嘈杂活动,以避免亲鱼因受干拢惊吓影响产卵受精.

乌鳢白皮病


水产类型 淡水鱼
疾病名称白皮病

为害对象 斑鳢、乌鳢苗饲养
疾病概述 病鱼身体消瘦,体色变黑,在池边独游。

病原 可能与鲢、鳙鱼白皮病的病原相同,为柱状屈桡杆菌或白皮假单胞菌。确切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症状 发病初期仅见尾鳍稍发白,几天后蔓延至背、胸、腹鳍。严重者尾鳍稍腐烂,腹鳍后之躯体发白。病鱼身体消瘦,体色变黑,在池边独游。

发病规律 多在6-7月流行

防治方法
(1)用1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或0.3毫克/升的强氯精全池遍洒。

(2)用每克含25万单位的红霉素全池遍洒,便池水浓度成0.2-0.3毫克/升。

(3)按使池水成3毫克/升浓度,取五倍子粉末,先用温水浸泡10-20分钟,待药汁浸出后再对水全池遍洒。

池塘乌鳢养殖高产试验


乌鳢隶属鲈形目、鳢科、鳢属,俗称黑鱼、财鱼等,是一凶猛肉食性名优经济鱼类。它具有生长快、肉质嫩、味道美、营养丰富、生肌补血和滋补身体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2013年我县开展了乌鳢池塘精养高产试验。经过一个生产周期的的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材料与方法

1.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3口,池深1.8~2.0m,池底为沙壤土,塘底平坦,少淤泥,每口面积为1.1~1.6亩,共4.2亩,排灌方便,无污染,水源充足。苗种放养前15天,排干池水,每亩用生石灰对水对全池进行泼洒,约每亩125公斤。在池四周移植水生植物作为乌鳢的隐蔽物,如水葫芦或水花生,移植面积约为池塘面积的1/5~1/6。

2.鱼种放养3.饲料投喂

乌鳢鱼种在育苗期间已经驯化能食颗粒物,因此,每天可喂2~3次,可用品牌乌鳢颗粒料直接喂食。一般投饵采取四定原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8%,每天的投喂量要视季节、天气、活动情况和乌鳢的摄食来掌握。在水下25cm处做一个食台,食场用竹杆围住,建设成固定的食场,投喂的颗粒饲料粒径须与乌鳢的口径相一致,因此,饲料必须采取逐歩抛投的方式。

4.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对池塘进行巡查,注意观察乌鳢的生长、摄食、活动和水质等情况,并记录下每天的情况变化。对异常情况的发生要足够重视,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及解决对策。为防止后期水草腐烂和水蔓延至整个池塘导致水质被污染,还应加强对水草的管理。注一次新水的时间为高温季节每10天一次,每次加水20cm,其余时间每15天注一次新水,随时保持25~30cm高的透明度。

5.病害防治

即使乌鳢具有很好的抗病力,预防工作也不可粗心大意。用生石灰或漂白粉与水融合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6~9月每20天按时。没有任何鱼病发生,在此试验期间。

二、试验结果

1.养殖产量

共进行5次捕捞、干塘,收获乌鳢商品6735.5千克,成活率81.2%,平均规格0.908千克/尾,平均亩产乌鳢1603.7千克。此外,3口塘还收获371.6千克的鲢、鳙和23.5千克的高背鲫。

2.经济效益

饲料系数为1.21。乌鳢售价平均12元/千克,3口池塘总收入8.083万元,生产总支出5.536万元,纯收入2.547万元,平均亩产值1.925万元,平均亩纯收入0.6064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46。

三、分析与讨论

1.要套养适当数量的杂食性和肥水性鱼类。由于乌鳢养殖采用高密度、长时间投饵的养殖模式,水质易变肥变坏,因此,套养适当数量的杂食性和肥水性鱼类,可充分利用池塘中大量的浮游生物、残饵及排泄物,起到净化水质和增加效益作用;再次试验中没有发现乌鳢吃掉套养鱼的现象,因为,套养的鱼种规格大、数量少,鱼类生长较快,可避免这点。

2.要为乌鳢提供适宜的自然环境。在养殖过程中,应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只因乌鳢不耐高温,必须隐藏在水草丛中,寻找适当时机来获取食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在池四周移植水生植物作为乌鳢的隐蔽物,如水葫芦或水花生。一般在养殖初期,隐蔽物占水面10%,随着气温升高,隐蔽物要扩大覆盖面积,7月份占水面20%,8~10月占水面30%,在逐渐变冷,气温降低的10月占水面与养殖初期相同。

3.要确保放养乌鳢鱼种规格与质量,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乌鳢属凶猛性鱼类,争食能力强,饵料不足时易互相残杀,是造成养殖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放养时要求乌鳢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无病,同时选择用于乌鳢养殖的池塘,为了便于饲养管理,不宜过大,且在饲养管理中投饵要均匀、充足,以避免出现养殖乌鳢个体生长快慢不均的现象,以确保养殖产量与养殖效益的提高。

幼蟹培育水质管理


河蟹的人工池塘养殖包括幼体培育、1.龄蟹种(扣蟹)培育及成蟹养殖等三个阶段,因为河蟹是靠鳃呼吸,对水体的溶氧要求较高,达到4-5mg/l以上,因此在养殖河蟹的过程中,水质的好坏是我们养殖成败的关键。

河蟹的幼体培育是指大眼幼体经过20-30天的培育,共蜕皮3-5次,规格达到每公斤2000只左右或600-800只的过程。使河蟹幼体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提高蟹苗的成活率,目前河蟹幼体培育主要采用土池、网箱及水泥池等方法进行。

河蟹幼体培育通常在小水体中进行,这样便于加强饲养管理,但是水体面积较小,水质的恶化速度相对比较快,加之投喂的都是蛋黄、鱼糜之类的高蛋白饲料,并且投喂量又没有掌握好,造成残饵众多,更能恶化水体,使水质变坏。这种现象在大棚培育幼蟹时更为严重,因为大棚内的空气活动性差,为了使棚内的池水温度相对稳定,养殖者不得不减少换水量,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水质的恶化,病原生物就很快的发生、发展壮大。河蟹苗在这样的水体中就会出现浮头、上岸、爬杆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细菌性疾病,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使蟹苗在一个良好的水环境中生活,应加强饲料的投喂工作,水环境的处理等管理工作。要做到:

一、为了使蟹苗脱壳休息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必须在池中放有1/3-1/2的新鲜水草。同时这部分水草也能对水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二、根据苗体的数量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四定投喂,尤其是定量,因为多余的残饵对水质的败坏更为严重。

三、有条件的养殖者,需要定时地加以排换水,保持水体的清新,可以定期地向水体中泼洒一定量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之类的生物制剂调节水体。

四、发现水质败坏,并且河蟹幼体对这一败坏水体做出相应反应时(如上岸、爬杆,甚至死亡等现象)。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具体方法:

①用溴氯海因0.3ppm对水体进行泼洒消毒(有条件的可先换部分老水)。

②第二天用沸石粉20ppm、益水宝(枯草芽孢杆菌)0.4ppm。

③以后每隔5天左右,定期向水体中泼洒光合细菌2ppm。

④发现蟹苗发病后,应根据具体病症加以治疗,同时改善水环境,这样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乌鳢的天然苗采捕


在乌鳢的繁殖季节和繁殖水域,根据鸟鳢苗在鱼巢附近集群活动的特性,可在夜间用密眼抄网采捕夜间鱼苗活动减弱,常浮于水面换气而发出水泡声,此时可用抄网从水厂方兜底向上抄捕之。采捕的鱼苗视其规格的一致与否或过筛分级后按规格分池培育或直接放入鱼苗池中培育。若采捕的是体长8^10 cm的鱼种,可直接进行成鱼养殖。

天然苗的运输,多使用口大水浅的水桶.直径约48cm、水深约20 cm的水桶可放入4-7 cm长的鱼种1 500^-2 500尾.24h 内运抵目的地较为安全大规格鱼种用淋水法运输在鱼篓底部铺放水草放入乌鳢鱼种后.上面再盖上水草,运输前淋水1次.可耐 8h左右,超过8h后应每隔6h淋水1次.

奶犊牛的培育管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牛奶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之一,这就要求养殖户饲养高产优质的奶牛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奶牛生产性能的发挥水平与犊牛期的生长发育指标成正相关,足见养好犊牛至关重要。在此笔者将多年的奶犊牛培育工作经验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一、初生期的护理
1.清除黏液
犊牛出生后,首先清除口鼻内的黏液,确保呼吸顺畅。如果犊牛无呼吸,可将其倒提几秒钟控出口鼻内黏液,放平后再反复挤压胸部,进行人工辅助呼吸;也可用一根稻草或手指刺激鼻孔,促其恢复呼吸。
2.消毒脐带
一般残留的犊牛脐带长度应小于10厘米,若脐带过长应用消毒后的剪刀剪至6厘米左右。脐带内的血液挤净后,用10%碘酒浸泡消毒断端。脐带处理完毕,擦干犊牛身上的水分,进行称重、编号后放入犊牛岛单独饲养。为防止发生脐带炎,犊牛出生后3天内喂奶时再用10%碘酒对脐带进行浸浴消毒。
3.饲喂初乳
犊牛无法通过胎盘获取免疫球蛋白,必须通过初乳获得抗体,建立被动免疫系统。因此,犊牛应在出生后1小时内饲喂优质初乳,饲喂量为4千克,温度为(381)℃。如果犊牛未摄入足够量的初乳,可用干净卫生的食管饲喂器强制灌服。犊牛出生后3天内最好喂母乳,若母牛初乳品质差,可用同一天产犊母牛的优质乳饲喂,也可哺喂冷冻初乳(即冰冻保存的剩余优质初乳),用50℃水浸浴加热至38℃左右即可灌服,3天后逐步过渡到饲喂常乳。
初乳质量要求:产自干奶60天左右的健康经产牛(无乳腺炎),不稀薄成水样,颜色正常(不是血奶)。采用测定仪检测初乳质量是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
二、哺乳期的管理
常乳应采用60℃加热1小时的巴氏消毒方法进行有效消毒,以有效杀死副结核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并保持牛奶的营养。待牛奶温度冷却为38℃左右(温差控制在1℃内)后再饲喂,严禁用热水或冷水调节牛奶的温度。控制好犊牛出生后几周内所哺喂的牛奶温度非常重要,牛奶温度会影响食管沟的封闭状况,冷牛奶比热牛奶更容易进入瘤胃,因而饲喂冷牛奶更容易引起犊牛消化紊乱。
犊牛哺乳期一般为50天,每天喂3次,具体喂奶量见表1,全期喂奶总量为265.0千克。
三、开食料的饲喂
采食粗糙的开食料是促使犊牛瘤胃发育的主要手段。犊牛出生后第四天即可开始训练采食开食料。为让犊牛尽快熟悉开食料,可将其混入牛奶中,诱导犊牛采食。在犊牛90日龄以前,应主要饲喂犊牛开食料;在90至120日龄,每天以3千克犊牛开食料为基础,加入0.5千克犊牛后期混合料进行换料过渡,再投给0.5千克优质苜蓿。犊牛后期混合料建议营养浓度:净能1.62兆卡/千克、粗蛋白20%、粗脂肪5.3%、钙1.6%、磷0.9%、NDF17%、ADF7.5%。120日龄以内的犊牛,严禁饲喂青贮类发酵饲料。120日龄以后,每天饲喂犊牛开食料1.5千克、后期混合料1千克、优质苜蓿1千克(后期混合料与苜蓿混合均匀),()并补充4千克泌乳前期TMR料。犊牛开食料饲喂方案具体见表2。
四、断奶
从犊牛36日龄开始,进一步降低牛奶的饲喂量,增加开食料饲喂量,为犊牛断奶做好准备,尽量减少应激。犊牛50日龄左右彻底断奶,但不要在极端天气或气温突然变化的情况下断奶。犊牛断奶后要保证能随时获取混合料和洁净的饮用水。
五、分群
犊牛哺乳期单栏饲喂,断奶后单独饲喂7天左右,凑够8头一起调入犊牛棚,小群混养以适应群居生活。犊牛满4月龄体高达到100厘米时调入犊牛圈,散栏饲养。5~6月龄犊牛应根据个体大小分为两圈饲养,保证每头犊牛有35厘米的采食槽位。犊牛满6月龄体高达到105厘米以上调入小育成牛圈,开始饲喂小育成牛日粮。
六、日常管理
1.保持清洁卫生
犊牛岛每天清理,保证清洁干燥;每周用2%二氧化氯溶液带畜消毒两次。犊牛转移到其他牛舍后,对犊牛岛彻底清理干净后用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并空圈7~10天将犊牛岛晾干。喂奶用具,每次用后都要进行清洗,再用0.5%二氧化氯浸泡消毒。
2.仔细观察犊牛健康状况
健康的犊牛通常处于饥饿状态,食欲缺乏是不健康的征兆。每天观察犊牛的食欲和粪便情况3次,一旦有疾病征兆就应测量犊牛的体温。犊牛的体温一般为38.5~39.2℃,当体温高达40.5℃以上时,要对犊牛进行治疗。
3.供给充足饮用水
通常在喂初乳后1小时,用消过毒的水桶盛放适量的温水供犊牛饮用。在开始饮水的前几天,要控制犊牛的饮水量,待习惯后再放开任其自由饮用。一般在每年的3~11月供给干净、清洁的自来水;在寒冷的冬季,供给35℃左右的温水,以免造成犊牛冷应激。
4.适时去角
犊牛去角工作一般安排在2周龄前后进行。去角办法有多种,以采用电烙铁烙的办法为好。
5.正确剪除副乳头
正常的奶牛有4个乳头,但有的牛有五六个乳头,多余的乳头应剪除。剪除副乳头要选好时间,一般在犊牛出生时进行较适宜。首先将副乳头周围的皮肤用温水洗净,再用酒精进行消毒,然后将副乳头轻轻地向下拉,在连接乳房处用消过毒的剪刀(将剪刀放在72%酒精溶液中浸泡10分钟左右)将其迅速剪下,伤口用10%碘酒涂擦消毒。
6.做好生产记录
在犊牛饲养过程中,要认真详细记录去角、开食料添加、断奶、注射疫苗、疾病治疗和转群等情况,便于总结饲养管理经验。
(作者联系地址:天津嘉立荷牧业示范奶牛场邮编:301806)

蟹苗培育的中期管理



《强化大眼幼体的前期管理,培育优质蟹苗》一文中讲述大眼幼体的前期管理要点,现在来探讨一下蟹苗中期的细节管理。每个养殖户都希望能育出产量高、规格整齐、品相好、个体大的优质苗。要想达到这一理想,必须抓好每个阶段的细节管理,才能顺利的培育出优质的蟹苗。
大眼幼体经过15~20xx收益。
在评估了池塘存苗密度后,就要提供一个无敌害、适合蟹苗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确保成活率,确保高质量。而具备培育高产高质量蟹苗的客观条件是,必须解决溶氧、水温、底栖空间以及投饵等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1.水生植物品种要丰富。
一般以水花生为主,辅以伊乐藻、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提供蟹苗的植物饵料和空间选择以及隐居场所,减少因密度高引起的底栖面积拥挤而造成水浑、互残。
对于占主导地位的水花生需特别维护,其种植方法有多种,一般选择分行或分块种植。分行种植就是在池塘四周距拦网1~1.5米处,根据宽度种一行或两行水花生,坂田上最好是东西方向种植,多束合并成一行,行距6~8米。此种植方法利于蟹苗划分领地,减少打洞,蟹苗分布均匀,投饵面开阔,底部通透性强,有机物质分解快,懒蟹少,而缺点是立体空间不大,缺氧时供选择的附着点少。分块种植就是在池塘四周距离拦网1~1.5米处,纵向或横向按4~6米宽分块种植,每块3~5垄,每垄数束水花生;坂田上也按每块4~6米宽种植3~5垄,每两块种草区之间留空4~6米。此种植方法管理简单,立体空间大,隐蔽性强,投饵方便,而缺点是吃料不均匀,种草区底质难维护,蟹苗规格有差异,懒蟹多。
两种培植方法各有利弊。无论哪种方法,其管理要点都必须在夏至前后根据长势进行割头,用割草绳或拖刀沿水面割掉出水的水花生,让其多分叉,多生须,提供蟹苗更多的附着点和植物饵料。进入高温期时,保持水花生出水30~40公分。
2.有条件的苗塘,加装增氧设备更好。
但无论有增氧或无增氧设备,都必须保持水体藻相和菌相的平衡,经常少量排换水,勤改底,多用蛭弧菌。如发现密度太高,应降低水位,保持坂田上的水位可以走船喂料即可(大概40公分左右);水花生出水30公分左右,以防水温升高。这样做既解决了因密度高而导致的溶氧不足,又防止水温升高而造成的蟹苗早熟。
3.饵料选择要合理,投喂要均匀。
蟹苗进入Ⅲ期仔蟹阶段后,食性已与成蟹相似,可以投喂一些开口料,以强化营养;到Ⅴ期蟹后,气温逐渐升高,蟹苗的新陈代谢加快,摄食量增大,水体中耗氧因子增多,此时可选择低耗氧、低污染的麦芽或麸皮进行投喂,建议提前用乳酸宝浸泡,减轻水体的分解压力,提高采食均匀度,降低池底还原性。同时也有利于蟹苗消化吸收。
4.养护好水质和底质环境。
池塘的水质和底质是蟹苗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尤其是育苗塘。其密度高,投饵量大,代谢产物多,消耗溶氧快,水质很容易老化,致使有害物质含量升高,造成有机体失衡,直接影响蟹苗的健康成长。轻者抑制苗的生长蜕壳,使其规格偏小;重者则导致蟹苗缺氧或发病死亡。所以,要想保质保量养育好蟹苗,必须加强水质和底质的“养护”。经常用黑靓+六抗培藻膏调节水质,用黑臭净净化底质;遇阴雨或恶劣天气,应及时泼洒降解灵+离子对钙;傍晚抛撒六控底健康+粒粒神;进入梅雨期时,必须定期使用特力钙+纳米氧,以提高水体总碱度,疏通水环境,增强池塘水体的缓冲能力。在预防疾病上,必须保证每半个月使用一次新噬菌皇或新菌克,最好交替使用。
5.在管理上坚持做到“两控一防”,即控料、控温、防缺氧。
控料就是控制蟹苗饵料的蛋白和脂肪摄入量,防止过量营养在蟹苗体内积存,形成脂肪肝或早熟蟹。投喂量也要严控,蟹苗贪食,代谢旺盛,喂的多,吃的也多。我们不能任其摄取,应做到根据水体生物量和水草消耗量,酌情定量投喂,坚持用键长灵+酶解多糖拌料。
控温就是根据天气变化控制水温。高温季节保持水花生种植密度和出水高度,每天排换少量池水,保持水质清爽,透明度以40~50公分为宜。
防缺氧就是防止因蟹苗密度大、投饵多、代谢产物多以及天气变化,而导致池塘缺氧,最终致苗死亡。溶氧是影响育苗产量的关键因素。如发现上草的蟹苗多,应及时换注少量新水,然后用净水王解毒调水,傍晚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抛撒。同时,经常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在大风大雨后,应及时检查围埂和进出水口是否有渗透,发现问题随时修补,因蟹苗的涉水打洞能力特别强,容易漏苗,所以防蟹苗逃逸至关重要。
6.蟹苗进入Ⅴ期后,可根据各池塘情况,对苗塘实施清除野杂鱼和青蛙。
野杂鱼和青蛙的存在,会严重影响蟹苗产量和池塘环境。其会捕食幼体和软壳蟹苗,而且鱼多时会消耗大量水体溶氧,尤其在底部觅食时,让底栖的蟹苗无法安静地隐居,还会造成蟹苗打洞。所以,杀灭野杂鱼和青蛙很有必要!只是方法要正确,不能影响蟹苗。建议:用茶籽饼清除。使用时先降低苗塘水位至坂田上10公分左右,然后按每亩.米水深用茶籽饼18~20xx成蟹养殖的成败。所以,培育蟹苗是事关两面的养殖,责任重大,细节管理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优质蟹苗,让育苗人和养苗人双丰收!

河蟹苗的培育管理技术



1.投料喂养
蟹苗进塘后,随即投喂捏碎的豆腐和粉状蛋黄,均匀地撤在水面和水边坡上,日投量约为蟹苗重的3%~5%,前2天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3天后搭配鱼糜、骨粉、麦粉之类,以够食略剩为原则。暂养5天~7天后即脱壳成一期幼蟹。这时幼蟹淡黄,鲜活粉嫩,此后由浮游变为底栖生活,饵料随之由浆糊状变为糊状。一期幼蟹后食量增加,投饵量提高到蟹体重的6%~10%左右。
2.水层管理
蟹苗放下时塘水深30cm~40cm,水浅升温快,有利有机肥分解和浮游生物繁殖,有利幼蟹脱壳生长。7天后加注新水,此后每隔4天~5天注水一次,每次换水量占水深1/3到1/2,以防肥水流失和水温变化太大而影响幼蟹生长。水中溶氧不低于5mg/L。为增加水肥度和溶氧,可在高处建增肥水池,不断滴入。
3.清除敌害
放苗前清塘千万不能用二二三、敌敌畏、六六六等清除天敌。放苗后,要随时注意清除青蛙、蟾蜍、水老鼠、水蛇等天敌,鸭子更不可入池,要严格检查防护防逃设施,确保幼蟹安全。
4.防气候聚变
蟹苗暂养期个体稚嫩,如果温差超过5℃会造成蟹苗大批死亡,要及时排水保水,牢固棚子和蟹墙,同进注意幼蟹脱壳需要安静环境,减少对其干扰。
全暂养期3周龄为宜,最长不超过4周龄,这时蟹苗脱皮一次,脱壳4次~6次,背部直径5mm以上,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御敌能力、觅食活动能力增强,个体大,耗氧多,摄食多,排泄多,水质易恶化,再暂养不利生长,会形成僵蟹死蟹,甚至相互残杀,必须移到稀养的大蟹饲养池中。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8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管吻蓝子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