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线鮗

中文名称夏威线鮗

拉丁名称Grammatonotus laysanus Gilber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线鮗属

拉丁属名Grammatonot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夏威夷深水区,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方长,颇侧扁,吻短而尖突。眼甚大,侧上位,远大于吻长。口中大或大,口裂近水平或斜,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或后缘下方,侧线中断或无,背鳍连续,无缺刻,具11-13鳍棘,鳍棘部长于鳍条部,臀鳍具3弱棘。腹鳍位于胸鳍基底下方或稍前方,1鳍棘5鳍条。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推荐

线鳗


中文名称 线鳗
拉丁名称 Nemichthys scolopace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线鳗科
拉丁科名 Nemichthyidae
中文属名 线鳗属
拉丁属名 Nemichtyy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很细长,稍侧扁,尾端具延长细丝。头小。两颌延长,上颌上翘,下颌下弯,不能闭合。肛门在胸鳍下方,背鳍始于胸鳍前上方。侧线孔3行。成熟雄体两颌变短,无齿。前鼻孔管状。

增威赢绿使用方法


葡萄霜霉病:每10天施用1次,共2次。马铃薯晚疫病:每10天施用1次,共2-3次。番茄晚疫病:每10天施用1次,共2-3次。辣椒疫病:移栽3-5天后施药,每10天1次,共2-3次。黄瓜霜霉病:每10天1次,露地每季施药2次,保护地于秋、春季分别施用2次。提示:可与代森锰锌、噁唑菌酮等混合使用。

杜邦增威赢绿杀菌剂2016年在中国上市,它能为作物提供优异持续稳定的防效,提升种植者的耕种效率,帮助种植户充分实现农作物的潜力。增威赢绿的优异表现已经获得了众多用户的广泛认可,并在第五届农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上,荣获2017中国植保市场杀菌剂畅销品牌产品的称号。

一、一款划时代的杀菌剂产品

1、杜邦增威赢绿杀菌剂是全新一代卵菌纲杀菌剂,杜邦增威赢绿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具有独特的作用位点和全新的生化作用机理,它是杜邦植物保护先进的创新研发成果,不仅能有效降低种植者的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整体农事管理效率,是病害综合防治的理想药剂。

2、它对黄瓜、辣椒、番茄、葡萄及马铃薯等作物的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晚疫病等病害的防治效果优异且稳定,不管什么种植季,不管种植环境是否复杂多变,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种植者为快速生长的作物提供较好的保护。

3、在2012和2014年,增威赢绿赢得了全球农化界最高殊荣世界植保大奖(AgrowAward)之最具创新化合物奖和最具创新剂型奖。

二、优异的产品特性

在增威赢绿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它的使命就是为改变而来。

1、改变一:它具有全新的作用机理,能快速、高效防治晚疫病和霜霉病,与现有的绝大多数产品无交互抗性。

2、改变二:它具有优秀的内吸传导性,不仅可以持久保护新生组织、叶片和茎秆,还具有强大的耐雨水冲刷能力。

3、改变三:它对病原菌的各个时期均有一定效果,不仅具有可靠的一致的防效,还有灵活的使用时期。

三、增威赢绿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

使物(或范围)防治对象制剂用药量使用方法

黄瓜霜霉病10-20毫升/亩喷雾

葡萄霜霉病2000-3000倍液喷雾

辣椒疫病15-25毫升/亩喷雾

番茄晚疫病10-20毫升/亩喷雾

马铃薯晚疫病15-20毫升/亩喷雾

四、施用时期

1、防治黄瓜霜霉病:在发病前保护性用药,一般每隔10天左右施用1次,露地黄瓜每季可施药2次,保护地黄瓜可于秋季和春季两个发病时期分别施用2次。

2、防治葡萄霜霉病:在发病前保护性用药,一般每隔10天左右施用1次,共计2次。

3、防治辣椒疫病:在发病前保护性用药,保护地辣椒一般于移栽3-5天缓苗后开始施药,一般每隔10天左右施用1次,共计2-3次,喷药时应覆盖辣椒全株并重点喷施茎基部。

4、防治番茄晚疫病:在发病前保护性用药,一般每隔10天左右施用1次,共计2-3次。

5、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在发病前保护性用药,一般每隔10天左右施用1次,共计2-3次。

五、混用注意事项

为预防抗药性产生,建议和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如:代森锰锌和噁唑菌酮等杀菌剂混合使用。

汉普夏猪


汉普夏猪(Hampshire)原产于美国的玉米带和南部地区,是我国引进的优良瘦肉型猪种之一。

一、原产地与引入历史

汉普夏猪有多种起源,它与英国南部的埃赛克斯白肩猪和威赛克斯白肩猪的颜色类型相似,可能是于18251835年间由McKay引入美国。主要的培育工作在肯塔基州布恩县完成。其基础群猪皮薄且身体中间有环带。于1893年组织成立了薄皮猪协会,1904年更名为汉普夏猪协会。1939年又成立汉普夏种猪协会。早期汉普夏猪也是一种脂肪型猪种,20世纪50年代才逐渐向瘦肉型方向发展,当时美国该品种猪的数量仅次于杜洛克猪,居第二位,为世界著名瘦肉型猪父系品种。

1936年许振英在洛氏基金委员会支持下将汉普夏猪引人中国,与本地猪(淮猪)杂交,后因战乱而中断。1983年春中国种畜进出口公司第一次从匈牙利引入一批汉普夏猪,饲养在北京市农业科学院原种猪场。近年来,我国各地种猪场从美国又引进了一些汉普夏猪。

二、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汉普夏猪最突出的特征是其环绕在肩部和前腿上的白带,黑色被毛上具有白带构成了其与众不同的特征,后肢常为黑色,在飞节上不允许有白斑。头清秀,嘴较长而直,耳中等大而直立。肩部光滑结实,体躯较长,背腰呈弓形,肌肉发达。性情活泼。

2.体重和体尺汉普夏猪成年体重公猪315~410kg,母猪250~340kg。辽宁阜新原种猪场20072008年测量了本场美国汉普夏猪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汉普夏猪具有瘦肉率高、眼肌面积大、胴体性能好等优点,但其饲料转化率稍差。

1.繁殖性能1994年河北省畜牧研究所对汉普夏猪的繁殖性能进行了调查统计,初产母猪平均窝产仔数7.63头,初生个体重1.33kg,二胎母猪窝产仔数为9.74头,初生个体重1.43kg。辽宁阜新原种猪场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的统计数据与此相近(表2)。

2.生长发育1994年河北省畜牧研究所对汉普夏猪的育肥性能进行了测定,体重25~90kg期间平均日增重819g,159.35日龄达90kg,料重比2.88。辽宁阜新原种猪场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对26头汉普夏猪进行了测定,(150.340.97)日龄达100kg体重,平均日增重(815.4910.12)g,100kg体重背膘厚(9.720.14)mm,料重比2.380.04。

3.胴体品质1994年河北省畜牧研究所对汉普夏猪屠宰性能进行了测定,宰前活重91.18kg,屠宰率74.42%,眼肌面积43.03cm2,平均背膘厚19.0mm,瘦肉率65.34%。

三、选育利用

汉普夏猪具有瘦肉多、眼肌面积大、背膘薄等特点。在三元杂交中,以汉普夏猪作终端父本,有很好效果。例如,汉普夏猪(长白猪金华猪)、汉普夏猪(大白猪金华猪),汉普夏猪(长白猪桂墟猪)等。但汉普夏猪与其他瘦肉型猪相比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稍差,酸肉基因频率高,故在我国商品猪的杂交生产中应用较少。今后在选育工作中,要尽量克服这些缺点,筛选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良杂交组合。

线纹舌鳎


[学名]: Cynoglossus lineolatus
[资源名称]: 线纹舌鳎
[外文名]: lined tongue-sole
 
[形态特征]:
 
背鳍101~104;臀鳍77~80;腹鳍4;尾鳍9~10。侧线鳞7+78~82。 体长79.5~96毫米。体甚侧扁,延长,呈舌形的扁片状,背腹缘凸度相似,均颇低,后部渐辐合。体长为体高3.7~4.16倍;头长4.46~4.67倍。头部略短,长度约与高度相等或高度多少稍大,背腹缘均呈圆凸。吻部略短,头长为吻长2.54~2.91倍,约与上眼至背鳍基底间的距离相等或略长;前端钝圆或略钝尖;后下方的鈎状突颇短,尖端约伸至有眼侧下颌连合部下方附近。眼小,头长为眼径11.11~13.46倍,下眼前缘约在上眼中部的下方,上眼至背鳍基底间的距离约为头长的3/10~1/3。眼间隔甚窄,宽度较眼径为小,略呈平坦且被以鳞片。有眼侧的前鼻孔有管,位于下眼的前方,邻近上唇,后鼻孔呈卵圆形,周边隆起,位于眼间隔的前部;无眼侧的鼻孔在上颌的上方,前鼻孔有管,后鼻孔位置较高。口小,口裂呈弧形,无眼侧的弧度较大且唇较厚。口角后端达下眼后缘的下方。牙细小呈绒毛状,仅在无眼侧的两颌呈窄带状排列,有眼侧无牙。犁骨与腭骨亦均无牙。前鳃盖骨被以皮肤与鳞片,边缘不游离。鳃孔窄,左右鳃盖膜横过峡部相愈合且不与峡部相连,峡部甚窄。无鳃耙。肛门偏在无眼侧。无幽门盲囊。椎骨9+40。 两侧均被以略小的栉鳞。除尾鳍基部外,各鳍均无鳞。有眼侧有2条侧綫,背鳍基底至上侧綫间有鳞片3~4行,上中侧綫间有12~13行,中侧綫至臀鳍基底间有22~23行;无眼侧无侧綫。 背鳍、臀鳍与尾鳍连接为一,鳍条均不分枝。背鳍起点在吻部近前端的背方,在上眼上缘延长綫的上方,头长为最长鳍条2.39~2.93倍。臀鳍起点在鳃盖后缘略后的下方,高度与背鳍的相似。无胸鳍。有眼侧的腹鳍位于腹缘正中綫上且与臀鳍相连,头长为最长鳍条3.84~5倍;无眼侧无腹鳍。尾鳍尖形,长度约为头长的2/5~1/2。 有眼侧呈灰褐色,体侧鳞列或有纵綫纹。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沿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海洋底层鱼类

金线鲃


中文名称金线鲃

拉丁名称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grahami (Regan)

英文名称Kunming goldline-barbel

异名波罗鱼、金线鱼、小洞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金线鲃属

拉丁属名Sinocyclocheilus Fang,193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臀鳍条3,5。鳃耙5-7。下咽齿3行,2.3.4-4.3.2。侧线鳞60[(22-24)/(9-10-V)]65;背鳍前鳞46-49;围尾柄鳞40-42。

标准长为体高的3.8-5.0(xs=4.30.45)倍,为头长的3.5-3.9(3.70.13)倍,为尾柄长的4.4-5.5(4.90.26)倍,为尾柄高的8.1-10.0(9.10.62)倍。头长为吻长的2.7-3.1(2.90.13)倍,为眼径的4.3-5.6(4.80.33)倍,为眼间距的3.7-4.5(4.00.23)倍。

体侧扁。头的背面平直,中部稍下凹,头后背部隆起。吻端尖,吻皮盖在上唇基部,其与前眶骨分界处有一小缺刻,即是吻须着生处。鼻孔位于眼的前上角,离眼前缘比离吻端为近。眼在头侧的前上位,其上缘接触到头背部轮廓线。吻须和颌须等长或前者较短,颌须向后伸,接近眼后缘的垂直线。口亚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向前直达颐部,但左右不相连。鳃膜在前鳃盖之前,在眼窝之后垂直线上与鳃峡相连,其间隙很小。鳃孔上角位于眼上缘水平线上。

背鳍外缘稍内凹或平截,末根不分枝鳍条基部变粗变硬,其后缘具有锯齿,顶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稍在腹鳍起点之后,背鳍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比距吻端为近。胸鳍向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向后伸不达臀鳍起点。臀鳍起点紧接在肛门之后,至腹鳍起点的距离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向后伸不达昆鳍基。尾鳍又形,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0倍。

鳞片小,侧线鳞较大。侧线完全,从鳃孔上角向下弯曲,以后平直伸入尾鳍基的中央。鳃耙短小,排列稀疏。下咽齿3行,顶端弯曲。鳔2室,后室较长,为鳔全长的66%。肠细长,约等于标准长的1.2倍。腹膜灰白,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背鳍基部没有显著的鳞鞘。

体背部灰暗色,腹部灰白色,头背部及侧线以上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疏密随个体而有差异。胸鳍、背鳍及尾鳍较黑,腹鳍和臀鳍灰白。

生活习性
生活于水面较开阔地带,主食浮游动物、水年动物、水生昆虫等,在繁殖期游至呖连有泉水的溶洞中产卵孵化。一般体长为100-230毫米,质量50-250克。

淡水生。

尖细金线蛭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纲:蛭纲Clitellata
目:无吻蛭目Arhynchobdellida
科:黄蛭科Haemopidae
属:金线蛭属Whitmania
种:尖细金线蛭W.acranulata

尖细金线蛭(茶色蛭)(Whitmaniaacranulata)为黄蛭科金线蛭属的动物,俗名秀丽黄蛭、尖细黄蛭、茶色蛭、秀丽金线蛭。分布于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多生活于水田里。

尖细金线蛭的形体较宽体金线蛭略小,呈柳叶形,扁平,背部棕绿色,有五条细密的绿黑色斑点组成的纵线;腹面浅黄色,甚平坦,散布不规则的暗绿色斑点(图3)。其余与宽体金线蛭相似。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其干燥品称为长条水蛭、柳叶蚂蝗。

尖细金线蛭其身体细长,呈披针形,头部极细小。前端1/4尖细,后半部最宽阔。体长2867毫米,宽3.58毫米,尾吸盘其小-体背部为茶褐色,有6条黄褐色或黑色斑纹构成的纵纹,其中以背中尺寸最宽。各纵纹在每节中环上似有白色乳突1个。背中纹上的黑色素有规则地膨大,成为20对新/J形的黑褐色斑,较清晰的约18对。身体两侧各有1条黄色的纵带,腹面灰黄色,两侧边缘有黑褐色斑点聚集成的带各1条:体分105环,环沟分割明晰,眼5对,位于26官的两侧。雄性生殖孔位于第35环,雌性生殖孔位于第40环。肛门位于第105环与尾吸盘的交界线上,前吸盘很小,口孔在其后缘的前面。

尖细金线蛭以水蚯蚓和昆虫幼虫为食,不发达的颚虽然能刺破皮肤,但不能吸血。

大眼金线鲃


[学名]: Sinocyclocheilus macrophthalmus Zhang and Zhao, 2001
[资源名称]: 大眼金线鲃
 
[形态特征]:
 
体呈纺锤形,前段略圆,后段略扁。头大,吻圆钝。口几近端位,略偏下,上下颌约等长;口裂弧形。唇较薄,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直达颏部,但不相连。鼻孔约在眼和吻端的背部中点。眼较大,侧上位,其上缘接近头的背缘轮廓线。须2对,发达,粗壮,约等长;后伸达主鳃盖骨。鳃孔较大,鳃孔上角位于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连于鳃峡。除头部以外全身被鳞,但鳞片极细小,侧线鳞与其上下大小相等或稍大;鳞片呈覆瓦状排列。侧线完全。 背鳍呈四角形,后上角低,背缘斜凹形,末根不分支鳍条中下部较硬,且硬部后缘具锯齿;其起点约位于体中部略近后端。胸鳍末端后伸不达腹鳍。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2分枝鳍条相对,后伸不达肛门。臀鳍紧接肛门之后,后伸远不达尾鳍基。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约等长。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都安县、东兰县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广西的都安、东兰县的地下河中。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黑暗的地下河,以有机碎屑和底栖生物为食。

多线鳚


中文名称多线鳚

关键词 多线鳚、海水鱼
拉丁名称Ernogrammus hexagrammus (Temminck et Schleg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绵鳚科

拉丁科名Zoarcidae

中文属名多线鳚属

拉丁属名Ernogramm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黄海、渤海、朝鲜、日本。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两颌、犁骨和腭骨具齿,鳃孔宽阔,伸达头部腹面。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被细小圆鳞,体每侧有3条具短分支的侧线,分支末端有小孔,背鳍全由鳍棘组成,腹鳍喉位,1鳍棘4鳍条,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栖息于近岸礁石和海藻间。

海(洋)生。

棘线鲬


中文名称棘线鲬

拉丁名称Grammoplites scaber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黄鲂鮄科

拉丁科名Peristediidae

中文属名线鲬属

拉丁属名Grammopli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平扁,延长,向后渐狭小,头平扁,尖长,背面不粗糙,棘棱明显,头侧有2纵棱,眶下棱等具棘突,眼略小,上侧位,虹膜略下凹。口中大,端位,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齿群,犁骨齿群分离,前鳃盖骨具2棘,上棘尖长,基部具一小棘,鳃盖骨2棘。体被栉鳞,中大,每一侧线鳞均具1棘。背鳍2个,分离,IX,12。臀鳍基底约等于第二背鳍基底长,具12鳍条,胸鳍短圆,腹鳍亚胸位,尾鳍圆截形。胸鳍19,侧线鳞50,鳃耙8+8,体褐黄色,背侧具4黑褐色宽大横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贵州金线鲃


中文名称贵州金线鲃

拉丁名称Sinocyclocheilus mu1tipunctatus (Pe11egri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金线鲃属

拉丁属名Sinocyclocheilus Fang,193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贵州惠水,属红水河。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5;胸鳍Ⅰ-9;腹鳍Ⅰ-16-17。鳃耙4-8。下咽齿3行,234-432。侧线鳞68-74。

体长为体高3.2-3.9倍,为头长3.1-3.5倍,为尾柄长5.0-6.0倍,为尾柄高8.1-9.8倍,为腹鳍起点到臀鳍起点4.3-5.2倍。头长为吻长2.4-3.4倍,为眼径3.8-6.0倍,为眼间距2.9-3.1倍,为口宽3.0-4.3倍,为口角须长2.0-3.2倍,为眼中心处头高1.8-2.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7倍。尾鳍最长鳍条为最短鳍条2.4倍。

体侧扁,头的背面平直,中部稍下凹,头后背部隆起。吻圆钝。鼻孔位于眼的前上角,离眼前缘比离吻端为近。眼位头侧的前上方,其上缘接触到头背部轮廓线。口角须长于上颌须,后伸超过主鳃盖骨。口亚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伸达颏部,但左右不相连。鳃膜在前鳃盖骨之前、眼窝之后的垂直线上与峡部相连。鳃孔上角位于眼上缘水平线上。

体鳞小,呈椭圆形,水平轴约为垂直轴之半,部分体表的鳞片稀落零散,不为覆瓦状。侧线鳞较大。侧线从鳃孔上角稍下弯,向后延体轴平直伸入尾鳍基的中央。

背鳍外缘稍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基部强壮,其后缘具锯齿,顶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稍在腹鳍起点之后,背鳍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比距吻端为近。臀鳍起点在腹鳍与尾鳍基的中点。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后伸达肛门。肛门紧接臀鳍起点尾鳍又形。

鳃耙短而圆钝,排列稀疏。下咽齿3行,尖端钩曲。腹鳍基部具脂肪体,脂肪体上具小鳞。背鳍基部无鳞鞘。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22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银霞蝶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