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海蛾鱼

中文名称短尾海蛾鱼

拉丁名称Pegasus volitans Linnaeus

英文名称whinged dragonfish, shorttail dragonfish, longtail seamot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海蛾鱼目

拉丁目名Pegasiformes

中文科名海蛾鱼科

拉丁科名Pegasidae

中文属名海蛾鱼属

拉丁属名Pega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中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胸部特别发达,宽度远大于高度,身体完全被以骨板,躯干部密接,尾部稍能活动,口小,下位,口的前缘由间上颌骨组成,无齿,眶下骨环发达,与鳃盖形成一骨缝,鳃盖各骨合成一骨板,鳃孔窄小,位于胸鳍基部前方,鳃4个,成簇状,由薄片状鳃丝组成,无伪鳃及鳔,背、臀鳍相对,较短小,均位于尾部,胸鳍宽大,水平状,腹鳍紧位于肛门前方,尾鳍略呈截形,无肋骨脊椎骨少。尾较短,尾环境污染1,枕骨区无深的凹陷,吻稍突出,较粗短,体绿褐色,腹侧和尾部或吻上淡铬黄色,尾部背方具1-2条较宽的暗绿褐色横带,背、胸、尾鳍上有一些绿褐色斑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知识

海蠋鱼


[学名]: Halicampus koilomatodon
[资源名称]: 海蠋鱼
[形态特征]:
 
背鳍19-20;臀鳍17-19;尾鳍10;骨环16-17+36-37。体长122-151mm。体延长,较粗强,体宽稍大于体高,略呈平扁,躯干部呈四稜形,后方逐渐变细。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日本,菲律宾,锡兰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锡兰,新几内亚及澳洲西北部诸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近岸深海中,生活在泥泞的栖地, 时常覆盖着淤泥与非常善于伪装.卵胎生的. 雄性藉由孵化而且保卫其孵卵袋中的卵展现亲代养育。

环纹海蝠鱼


中文名称环纹海蝠鱼

拉丁名称Malthopsis annulifera Tanaka

英文名称ringed bat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鮟鱇目

拉丁目名Lophiiformes

中文亚目名躄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ntennarioidei

中文科名蝙蝠鱼科

拉丁科名Ogcocephalidae

中文属名蝙蝠鱼属

拉丁属名Malthops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日本、中国、菲律宾,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沿海。

形态特征
体呈平扁箭头形,吻棘特别发达,成一向前突出的小尖棘,头三角形,下鳃盖骨于头侧有1或多枚突出棘。口前位,犁骨、腭骨及舌上具齿,体被以大小不等的密接的骨持突起,有一些圆盾状的鳞,上有许多小结节自中心向四周排成放射状。背鳍位于肛门后方尾部背侧,胸鳍大腹鳍喉位,较大鳃孔较小,位于胸鳍内侧背方,鳃2对,具鳃耙,吻触手仅为一简单的球状,无伪鳃。下鳃盖骨有1弯沟沟头前端的棘,前头部有2行骨质结节,腹鳍基底前部到肛门间散布有少数骨质结节,背鳍4-5,体背有5-12黑环状圈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异鳞海晰鱼


中文名称异鳞海晰鱼

拉丁名称Aldrouandia affinis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背棘鱼目

拉丁目名Notacanthiformes

中文科名海蜥鱼科

拉丁科名Halosauridae

中文属名海蜥鱼属

拉丁属名Aldrouand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料和太平洋温热带海区。我国东海深海水深捕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腹部圆;属部长而侧扁,尾端类细,头锥形,头侧具粘液腔,口小。下位,两颌齿呈绒毛状齿群。侧线鳞扩大,占2-3个横列鳞。各鳍无棘,背鳍甚短,位于臀鳍前方。胸鳍上侧位。腹鳍腹位,具1-2不分枝,7-9分枝鳍条。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异鳞海蜥鱼


中文名称 异鳞海蜥鱼
拉丁名称 Halosauropsis affini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背棘鱼目
拉丁目名 Notacanthiformes
中文科名 海蜥鱼科
拉丁科名 Halosauridae
中文属名 海蜥鱼属
拉丁属名 Aldrouandi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鳗形,下颌背后缘有向后的棘。口裂上缘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胸鳍位高。腹鳍腹位,有7~11鳍条,左右两鳍常有膜相连;背鳍基底长,与尾鳍合并。有些有发光器,是深海鱼类。
前颌骨和上颌骨具齿;鳃孔宽,与峡部分离;鳃盖条9~23;背鳍完全在肛门前上方,有9-13鳍条,无棘。鳞大,纵列鳞少于30。左右腹鳍靠近,由皮膜相连。臀鳍基底长。胸鳍位高,无尾鳍。头具明显感觉器官。鳃膜不与峡部相连。体近鳗形,栖息在大陆坡较深海中400~500M处。

头顶两眼和两鼻孔间无鳞。顶部被鳞;侧线鳞很少扩大;无发光器。侧线鳞至腹部有2--3列鳞,侧线黑色带纹。幽门盲囊黑色。

皮氏蛾螺


[学名]: Buccinium perryi
[资源名称]: 皮氏蛾螺
[别名]: 皮氏涡蜀螺
 
[形态特征]:
 
贝壳呈卵圆形,壳质薄,易破损。缝合线细,稍深。螺旋部小,稍高起,体螺层甚膨大,占壳的极大部分,壳表面具有纵、横交叉的细纹线,线纹在次体螺层以下不明显,被有黄褐色生有绒毛的壳皮,易脱落。生长纹细密,有时呈皱状。壳口大,内灰白色,外唇薄,简单,弧形;内唇较扩张,紧贴于体螺层上。厣角质,卵圆形,很小,盖不住口。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山东  [原产地区]:青岛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我国仅分布于黄海北部,朝鲜、日本相摸湾、日本海等地也有分布。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潮下带,曾在水深18-56.5米处软泥的海底采到。

短尾大眼鲷


中文名称 短尾大眼鲷
拉丁名称 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Cuvier
英文名称 Truncatetail bigeye perch
地方名称 大目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大眼鲷科
拉丁科名 Priacanthidae
中文属名 大眼鲷属
拉丁属名 Priacant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Ⅹ-13;臀鳍Ⅲ-14;胸鳍18;腹鳍Ⅰ-5;尾鳍16。侧綫鳞97~102。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3~3.6倍,为头长3.6~4.3倍;体高以背鳍鳍棘中部为最高;尾柄短,尾柄长约为其高的1.2倍。 头大,背面平坦,腹部较窄,头长为吻长3.6~4.3倍,为眼径2.2~4.3倍。吻甚短,吻长约为眼径二分之一。眼甚大,侧上位,眼上缘几达背缘,距吻端与鳃盖后上角约相等;眼间隔宽平。鼻孔2个,紧相邻,位于眼前上缘,前鼻孔甚小,后鼻孔大,裂缝状,具鼻瓣。口大,斜向上方,两颔约等长,前颌骨能伸出,上颌骨宽大,不被于眶前骨下,其后端达瞳孔前缘下方;眶前骨边缘具细锯齿。两颌牙甚小,上颌前端牙尖锥形,斜向内侧,两侧牙细小;下颌前端牙斜向内方,两侧牙较上颉稍大;犁骨及腭骨均具细绒毛牙,舌上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隅角处有一强棘,鳃盖骨无棘。具假鳃。鳃盖条6。鳃耙细长,4~5+18~22,眼径为最长鳃耙2.5倍。

鳞片细小粗糙,坚固不易脱落。头部除两颌裸露外,余皆被细鳞;侧线高位,与背缘平行,侧綫鳞97~102,有孔鳞70~82。

背鳍具10鳍棘,1~3鳍条,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无缺刻,起点位于胸鳍基底上方,鳍棘尖锐,顺序向后增长,以最末鳍棘为最长,各鳍棘平卧时,左右交错可收迭于浅沟中;背鳍鳍条部基底短于鳍棘部基底,边缘圆,以第3~6鳍条为较长。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具3鳍棘,14鳍条,起点位于第八背鳍棘下方;臀鳍鳍棘前缘有细锯齿,第三鳍棘为最长。胸鳍铰短,腹鳍位于胸鳍基底下方稍前,其鳍棘亦具锯齿边缘,鳍条末端超过肛门。尾鳍浅凹。

生活时全体赤色,腹部色较浅,各鳍浅红色。背鳍、臀鳍及腹鳍鳍膜间有棕黄色斑点。

褐管蛾螺


中文名称褐管蛾螺


拉丁名称Siphonalia spadicea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狭舌目

拉丁目名Stenoglossa

中文科名蛾螺科

拉丁科名Buccinidae

中文属名管蛾螺属

拉丁属名Siphonal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生活在潮下带,栖息于水深17-73米的软泥、泥沙质的海底,大多在50-73米之间。此种壳表面几乎都附着一个生活的海葵。其分布由黄海南部(江苏射阳的东南方)向南延伸到东海北部(浙江温州的东方),再南尚未发现。另外,浙江象山东方1次拖网曾获592个标本。此外,朝鲜、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贝壳呈纺锤形,壳质结实。壳高47毫米,宽22毫米。螺层约9层,缝合线浅,螺旋部中部和体螺部上部扩张形成钝的肩部,肩部纵肋明显,体螺层腹面的纵肋较弱,背部的纵肋多不明显或消失(幼壳背腹纵肋明显)。贝壳表面具有细密螺肋和更细的间肋。生长线明显,有时形成明显或不明显的褶皱。壳面灰白色,被有黄褐色薄的壳皮,并布有距离不太均匀的红褐色螺旋纹。壳口卵圆形,内淡黄色,长有细弱的肋纹,外唇简单;内唇光滑或具不明显的肋纹。前沟稍延长,前端向背方扭曲,具绷带。厣角质,褐色,洋梨形,少旋,核位于前端。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短尾鮠


中文名称 短尾鮠
拉丁名称 Leiocassis brevicaudatus Wu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鲿科
拉丁科名 Bagridae
中文属名 鮠属
拉丁属名 Leiocassis Bleeker,18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7;臀鳍条17~18;鳃耙外侧10~13;脊椎骨37~39。体长为体高的4.2~5.3倍,为头长的4.1~4.6倍,为尾柄长的5.1~5.5倍,为尾柄高的10.8~12.7倍,为脂鳍长的3.7~4.2倍,为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离的2.7~3.8倍,为背鳍基部末端至脂鳍起点距离的7.0~8.2倍。头长为吻长的3.0~3.5倍,为眼径的5.1~6.2倍,为眼间距的2.1~2.2倍,为背鳍刺长的1.2~l.5倍,为胸鳍刺长的1.3一1.5倍,为上颌须长的2.0~2.2倍。体长,背鳍后稍侧扁。口下位,核裂。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吻近圆锥形,稍突出,上唇厚。眼中等大,侧上位,限间隔稍隆起。须4对,细小,鼻须末端达眼中点,上颌须末端略超过眼后缘。颐须较上颌须短,外侧一对达眼后缘。肩骨显著突出于胸鳍之上方。背鳍刺长于或等于胸鳍刺,其后缘有弱的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发达。胸鳄长,其最长鳍条达胸、腹鳍间距的2/3处。腹鳍末端接近臀鳍。尾柄上、下缘与尾鳍基连接处有梭起。尾鳍内凹,尾鳍中部鳍条的长度约等于其最长鳍条的2/3。尾柄长一般为其高的2倍。体肉红色,背鳍和尾鳍末端黑色,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黑色。

海鲂


中文名称海鲂

拉丁名称Zeus faber Linnaeus

英文名称target fish, target dory, kuparu, john dory, Japanese dor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海鲂目

拉丁目名Zeiformes

中文科名海鲂科

拉丁科名Zeidae

中文属名海鲂属

拉丁属名Ze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地中海,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中国及东大西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1.5-2.1倍,头中大,体高大于头长,体长为头长的2.2-2.8倍,眼中大,头长为眼径的2.8-6.7倍。口大,斜裂,两颌有细齿,犁骨有齿,鳞退化,不呈覆瓦状排列,背鳍鳍基两侧有5-12大棘板臀鳍基底两侧有5-13大棘板腥鳍与肛门间有2行,7-10个棘状骨板。背鳍IV-X-22-24,臀鳍IV-20-23。胸鳍13-14,下侧位,腹鳍较长大,胸位,I-6-7。尾鳍后缘圆形,鳃盖条7。鳃耙退化(4-5)+(7-18)。有一蓝黑色圆斑位于侧线下方,胸鳍后端、背、臀鳍鳍基两侧各有5-8棘板,每一棘板有1-2棘突。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23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绯[鱼衔]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