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鲳

中文名称中国银鲳

拉丁名称Pampus chinensis (Euphrase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M.yz023.coM

中文科名鲳科

拉丁科名Stromateidae

中文属名银鲳属

拉丁属名Pampus Bonaparte,183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而高,尾柄短而侧扁,吻圆钝,口小,前位或亚前位,上颌骨伸达眼下方,颌齿1行,细小,齿具3峰状。犁骨和腭骨均无齿。食道侧囊单个,长椭圆形,侧囊内壁具乳突,上有许多针状角质刺,基底具4-6条放射状骨质肢根,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无假鳃。体被小圆鳞,易脱落,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相连,成鱼鳍棘埋入皮下,背鳍和臀鳍鳍条部前部延长,镰状,胸鳍长,无腹鳍,尾鳍截形或叉形,椎骨30-42。下颌突出吻端,背鳍、臀鳍前部鳍条较长,后缘呈截形,背鳍6-7鳍棘43-50鳍条,臀鳍4-6鳍棘39-42鳍条。

生活习性
海(水)生。单独或集群行动,可进入河口。

相关推荐

中国魟


中文名称中国魟

拉丁名称Dasyatis sinensis (Steindachner)

英文名称Chinese stingra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鲼形目

拉丁目名Mylioba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魟亚目

拉丁亚目名Dasyatoidei

中文科名魟科

拉丁科名Dasyatidae

中文属名魟属

拉丁属名Dasyatis Rafinsque,191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海和黄渤海,北方常见。

形态特征
体盘亚圆形或斜方形;尾细长如鞭,具1-3尾刺。尾鳍消失。具鼻口沟。口小横平。唇褶不发达,口底具乳突。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鳃孔狭小。本种尾上下方具皮膜,尾长约为体盘长1.2-1.5倍,背面具细粘结刺。

生活习性
海(水)生。

中国鹅


(一)产地和分布

中国鹅是世界最古老的鹅品种之一,是我国的主要鹅种,也是东亚大陆的主要鹅种,被国际上公认为良种,被引至许多国家并用以改良其他品种。在国冉,由于饲养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在各地又形成了许多品变种:皖西白鹅、四川白鹅、浙东白鹅、溆浦鹅、太湖鹅、豁眼鹅、需县白鹅、雁鹅、乌鬃鹅和长乐鹅等皆是,还有我国唯一的大型品种狮头鹅。中国鹅分布于从东北大兴安岭起顺太行山经河南、湖北两省的西部到云贵的东境一线以东,加上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地区的广大农业发达地区,成为我国养鹅业的主体。中国鹅以其对各种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广泛适应性和对各种低劣饲料条件的耐粗性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使之在数千年的饲养历史中不断发展,更以其高繁殖力著称于世。

(二)品种形成

中国鹅是唯一起源于鸿雁的品种。按我国最早有关养鹅生产的可靠文字记载为西汉昭帝时代(公元前81年)桓宽编著的《盐铁论》中有,今富者春鹅秋雏的叙述。1976年从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西北发掘的殷王武丁(公元前1324年至公元前1266年)配偶妇好的墓葬出土的家鹅玉雕说明,中国养鹅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我国饲养的鹅品种中,除伊犁鹅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外,其余、皆为中国鹅的品变种。所以,中国养鹅的历史主要是中国鹅这个古老品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中国鹅在我国分布在北自黑龙江松嫩平原,南到广东湛江沿海,西起四川凉山,东至华东海滨,差不多占了东经102~122度,北纬22~48度的广大疆域,产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差别很大。有长江、珠江下游及沿海的低海拔地区,有四川凉山安宁河.流域海拔近1600m高度的山地河谷,以及吉林长白山麓丘陵和半山区;有长江以南年平均气温在16℃以上的大部农作物高产地区,也有黑龙江年平均气温为0~4℃的寒冷地区;有广东珠江三角洲年降水量为2000~2200mm的亚热带湿润地区,也有东北辽宁昌图年降水量仅600mm的季风地区。中国鹅在漫长的品种形成和普及过程中,对其所分布地区的气候条件和饲料条件逐渐风土驯化,由于饲养历史悠久,各产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们进行选择目标的不同,逐渐形成了许多本品种内各有固定产区的品变种或者品种群。这些品变种或者品种群具有中国鹅的典型特征,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一般称地方品种。

(三)体型外貌

典型外貌特征:头部中等大小,前额有半圆形肉瘤,颈较长略呈弓形,体躯蛋圆形,胸部饱满而突出,前躯高抬,腿中等长而强健。中国鹅按体重分为:大型品种(体重,公、母均在7kg以上)有狮头鹅(广东);小型品种(体重,公为3.7~5.0kg,母为3.1~4.0kg)有豁眼鹅(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太湖鹅(江苏、浙江、上海)、乌鬃鹅(广东)、需县白鹅(湖南)和长乐鸹(福建);中型品种(体重,公为5.1~6.5kg,母为4.4~5.5kg)有皖西白鹅(安徽、河南)、四川白鹅(四川)、浙东白鹅(浙江)、溆浦鹅(湖南)和雁鹅(安徽)。羽毛有白、灰两种。狮头鹅、雁鹅、乌鬃鹅和长乐鹅为灰羽鹅,喙、肉瘤黑色,胫、蹼黑色或橘红色,虹彩褐色。其余品种皆为白色羽鹅.也有少数品种因未经选择同时具有两种羽色,即白鹅和灰鹅,并有少数花鹅。例如,溆浦鹅群中灰羽个体约占三分之一,长乐鹅群中亦有部分白羽个体。白羽鹅的喙、肉瘤、胫、蹼橘红色,爪为白色,虹彩蓝灰色。大多数白羽品种有少数个体带有灰褐斑点。备品变种之间在外貌方面的差异还有,肉瘤,以狮头鹅最发达,其次以安徽、江苏等产区的各品种比较发达,而东北等北方小型鹅,以及四川、需县白鹅等品种较小;产于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豁眼鹅,眼呈三角形,上眼睑有一缺口;狮头鹅颔下有较大的皮褶,称咽袋,腹部亦有皮褶,称腹褶和蛋窝,雁鹅、豁眼鹅、皖西白鹅中少数有咽袋,雁鹅、豁眼鹅、溆浦鹅亦有腹褶;溆浦鹅、浙东白鹅和皖西白鹅的部分个体头后部长有球形羽束,称为顶心毛。

(四)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

中国鹅因体型大小不等,早期生长速度差别亦大。初生重为71--134g,60日龄体重为2.5~4.6kg,90日龄体重为3.7~6.2kg,其中有些地区,如江苏太湖鹅产区,饲养肉用仔鹅仅在育雏期给500g稻谷和500g秕谷,以后全靠放牧摄取养料,至70~80d出售,体重达2.5kg左右,与集约生产的肉用仔鹅比较,虽然生长慢些,但每公斤增重仅耗费很少精料,由于放牧条件不同,单位增重的饲料消耗量差异较大,例如湖南溆浦鹅和需县白鹅,90日龄重分别为4.4kg和3.67kg,:每公斤增重耗精料不到lkg。在放牧条件差、补喂精料较多的产区,90日龄体重为3.8kg,每公斤增重耗精料2.2kg。

中国鹅半净膛屠宰率为,78--88%,全净膛屠宰率为69--80%。

2.产蛋性能

东北三省、山东和江苏等省的小型鹅,由于产区人工孵化比较普及,有就巢性的个体多被淘汰,经长期选择,上述品种均已基本上失去就巢性,因而使产蛋量达到较高水平,其中豁跟鹅的年产蛋量达80~100个,太湖鹅第一个产蛋期(9.5个月)产蛋70个左右,与国外诸品种的产蛋性能比较,皆属高产者。长江流域及华东、华南各省的鹅品种,由于饲养者有意选择有就巢性的个体留种,因成年鹅孵菢小鹅,而形成了每年分成几个繁殖期的繁殖规律,每期产蛋10~12个就巢次,出雏两周后再开始下一个产蛋期,如此,一年分2~4个产蛋期,相应就巢孵化2~4窝,这样交替产蛋和就巢孵化(也包括短期育雏)的母鹅被产区群众称为四季忙。这些有就巢性的品种由于就巢占去了许多时间,使年产蛋量受到影响,一般不超过50个。分布予长江上游的四川白鹅属中型鹅,基本上无就巢性,年产蛋量60~80个。显然,中国鹅各品变种中,产蛋能力强的品种皆无就巢性,反之,有就巢性并用母鹅孵化者产蛋能力均低。

中国鹅蛋重按各品变种的平均数,从125g到217g不等,多数为150g左右。

3.繁殖性能

公鹅的配种能力较强,多数配种比例为1:6~7。种蛋受精率均在80%以上,少数鹅品种如鄙县白鹅多为个体农户饲养,每户多养1只公鹅、三四只母鹅,种蛋受精率为98%。浙江各地对浙东白鹅采用人工辅助配种,每只公鹅可配10~15只母鹅。种蛋受精率在90%以上,永康灰鹅的公鹅,每只可负担20只母鹅配种量。人工孵化和自然孵化的受精蛋孵化率为80~90%。

中国鲳


[学名]: Pampus cinensis
[资源名称]: 中国鲳
[外文名]: Chinese silver pomfret
 
[形态特征]:
  背鳍Ⅵ~Ⅶ-43~47;臀鳍Ⅳ~Ⅵ-37~45,胸鳍20~22,尾鳍22~24。 体长为体高1.2~1.4倍,为头长3.5~3.7倍。头长为吻长3.2~3.8倍,为眼径4.4~5.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8~1.0倍。 体卵圆形,很侧扁,背面与腹面狭窄,背缘和腹缘弧形隆起,体以背鳍起点前为最高,由此向吻端倾斜,尾柄短,侧扁,高大于长。头较小,侧扁而高,背面隆凸,两侧平坦。吻短,截形,约与目艮径相等。眼小,侧位,靠近头的前端,距鳃盖后上角为距吻端的2倍。眼间隔宽,隆突,约为眼径2倍;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前鼻孔圆形;后鼻孔椭圆形,几等大,位于眼的前上方。口小,前位,稍斜。下颌突出,稍长于上颌。上颌骨后缘伸达眼前缘下方。两颌各具一行细牙,牙3峰,密列,成鱼牙渐消失或不明显,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鳃孔小。前鳃盖骨边缘不游离,鳃盖骨具柔软扁棘。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无假鳃。鳃耙细小。 体被细小圆鳞,易脱落,头部除吻及两颌裸露外,大部分被鳞。侧线完全,上侧位,与背缘平行。头部后上方侧线管的横枕管丛和背分支丛后缘截形,腹分支丛中长,向后伸达胸鳍中部上方。 背鳍一个,鳍棘小戟状,幼鱼时明显,成鱼时埋于皮下,鳍条部的前方鳍条最长,其余鳍条依次向后渐短。臀鳍与背鳍同形,相对,鳍棘小戟状,幼鱼时明显,成鱼时埋于皮下,前方鳍条最长,后方鳍条依次渐短。背鳍鳍条部与臀鳍鳍条部后缘在同一垂直线上,后缘截形。胸鳍宽大,向后伸达背鳍基底中部下方。无腹鳍。尾鳍截形或分叉,上下叶约等长。椎骨30~33个。 体背侧暗灰色,腹部浅色,各鳍灰褐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日本。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中国鲳为近海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喜在阴影中集群,摄食水母、底栖动物。福建沿海较常见,但产量不大。

中国紫蛤


[学名]: Hiatula chinensis
[资源名称]: 中国紫蛤
[外文名]: Chinese sanguin
[别名]: 扁平血蛤
 
[形态特征]:
 
贝壳近椭圆形,扁平,前缘圆,腹缘凸出,后缘呈斜截形。壳顶近中央,外韧带粗短凸出。壳表光滑,被有灰褐色壳皮,顶部呈紫色,中后部有不明显的放射肋纹。生长线细密。壳内面灰紫色,铰合部具主齿2枚。前闭壳肌痕呈肾状,后闭壳肌痕呈三角卵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  [原产地区]:中国的山东至海南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台湾以南的西太平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埋栖于潮间带砂质中,滤食藻类及有机碎屑等。

中国团扇鳐


中文名称 中国团扇鳐
拉丁名称 Platyrhinus sinensis(Bloch et Schneider)
英文名称 thornback ray, guitar shark, fanray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鳐目
拉丁目名 Rajiformes
中文科名 团扇鳐科
拉丁科名 Platyrhinidae
中文属名 团扇鳐属
拉丁属名 Platyrhin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盘亚圆形,宽约为长1.2~1.3倍,肩区最宽。吻长约为体盘长1/3,约等于体盘宽1/4,吻端钝圆或钝尖。眼小,眼径约等于眼间隔2/5。鼻孔颇宽大,几平横,等于或稍大于鼻间隔,约为口宽1/5;前鼻前中部具一舌形突出,里侧略伸入鼻间隔区域;后鼻瓣前部外侧具一扁狭弧形薄膜,内侧具一细瓣,转入于鼻腔中,后部具一低平圆形薄膜;鼻孔后侧与口隅间具一宽深凹洼,形成一原始口鼻沟;鼻间隔后部伸达口上,中间深凹,两则宽扁突出。口横列,浅弧形,口宽约为口前吻长3/5;上颌腭膜发达,中间和两侧凹入,分为4小瓣,后缘细裂。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雌性牙具一横嵴;雄性牙较尖突。喷水孔约与眼径相等,前缘伸达眼中部下方,后缘无皮褶。鳃孔5个,斜列于胸鳍基底里方,第三鳃孔约为第五鳃孔间距的1/6。
背面具细小及较大刺状鳞片,后者在胸鳍前部边缘处尤其明显;脊椎线上自头后至第二背鳍前方具一纵行大而侧扁尖锐结刺,尾上具一纵行结刺;肩区每侧具2对结刺,作方形排列;喷水孔上方具2~3结刺,前后排列;眼眶上角及其前方、后方外侧各具一小结刺。在眼间隔后方、脊椎线上第一结刺前方具一对内淋巴管孔。

胸鳍很发达,前延伸达吻端两侧,后延伸达腹鳍基底;外缘、后缘和里缘连合成半圆形。腹鳍狭小,前后缘连长合成弧形,里角圆钝;鳍脚扁狭、细长、尖突。背鳍2个,位于尾的后半部,形状相同;第一背鳍起点距腹鳍基底比距尾基为近,基底长约为第一背鳍与腹鳍基底间距1/3。约等于背鳍间隔2/3;第二背鳍稍大,基底长比背鳍间隔为小。尾平扁,向后渐细狭,侧褶很发达。尾鳍狭长,尾椎轴平直,上叶稍大,下叶低平不突出,鳍端圆形。

体背面棕褐色或灰褐色,眼上、头后和肩区的结刺基底橙黄色,周围蓝色、腹面白色。

中国蛤蜊


[学名]: Mactra sulcataria
[资源名称]: 中国蛤蜊
[别名]: 飞蛤
 
[形态特征]:
  中国蛤蜊贝壳略呈三角形,两壳对称,4厘米以上个体壳高为壳长的3/4,壳宽为壳长的1/2。壳顶略偏向前,外韧带不明显。壳面黄褐色,无放射肋,但由壳顶至腹缘有宽度不等的浅黄色与黄褐色相间的放射带或放射条纹。同心状生长纹明显,愈近腹缘生长纹愈粗大。壳内面银白色,壳顶内面为蓝紫色,幼贝更加明显。后闭壳肌痕略大于前闭壳肌痕,在前后闭壳肌上方各有一缩足肌痕。外套窦深,末端纯圆,外套肌痕宽大末端尖。 左右两壳各具一主齿,左主齿呈人字形;右主齿呈八字形。左壳前后方各一齿,单片;右壳前后方齿为双片。内韧带槽位于壳顶基部,内嵌有褐色三角形的内韧带,位于主齿后方。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日本,朝鲜半岛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从辽宁至福建南部沿海,北部数量多于南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的细沙滩

中国不等蛤


中文名称中国不等蛤

拉丁名称Anomia chinensi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珍珠贝目

拉丁目名Pterioida

中文科名不等蛤科

拉丁科名Anomiidae

中文属名不等蛤属

拉丁属名Anom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为广温性种。广分布于日本北海道以南至东南亚一带。栖息在潮间带中、下区或低潮线下浅水区。

形态特征
壳稍小,壳形不规则,多近圆形。一般壳长36毫米,壳高34毫米,壳宽6毫米。两壳及壳两侧均不等。壳质较薄,小个体壳半透明。壳顶尖而低;右壳平,上部呈青白色,足丝孔周围呈白色;无放射肋;生长纹细,不规则。壳前端有一个大的足丝孔。左壳略凸,稍大于右壳,呈桔红或金黄色,略具珍珠光泽;放射肋细,至壳缘处多呈皱纹状。贝壳内面色浅,具光泽,有一个大的足丝肌痕及两个后闭壳肌痕。铰合部无齿;韧带小,褐色。外套薄,外套缘稍厚,无水管。足丝石灰质化,较发达。

生活习性
营固着生活,以石灰质的足丝附着在岩石或石块等物体上。

海(洋)生。

中国少鳞鳜


中文名称中国少鳞鳜

拉丁名称Coreoperca whiteheadi (Boulenger)

异名石斑鳜、石头鳜、茶叶片、梧不卷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少鳞鳜属

拉丁属名Coreoperca Herzenstein,189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钱塘江、珠江水系,及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Ⅷ-15。臀鳍条Ⅲ-12。侧线鳞57-62。鳃耙6。幽门盲囊3。脊椎骨30-34。

体长为体高的2.8-3.7倍,为头长的2.5-2.6倍,为尾柄长的6.0-6.9倍,为尾柄高的7.7-7.9倍。头长为吻长的3.1-3.6倍,为眼径的5.2-7.5倍,为眼间距的6.1-6.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8-1.2倍。

体延长,侧扁,背腹呈浅弧形。头中大。口大,斜裂,上、下颌约等长,上颌末端游离,几达眼后缘。上下颌、犁骨与腭骨具绒毛状细齿。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缘有2扁棘。体被小圆鳞,颊部及鳃盖亦被鳞。腹膜淡黄色。鳔1室。幽门盲囊扁平。肠长为体长的0.5-0.9倍。

背鳍鳍棘部与鳍条之间具浅缺刻。背鳍和臀鳍棘短。背鳍后缘超过尾鳍基起点。臀鳍不超过尾鳍起点。尾鳍圆形。

体褐黄色,满布不规则斑块,后半部有3-4条暗绿色带纹。在眼后有3条呈辐射状排列的黑色带纹。鳃盖骨后缘有一外缘橙红色的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喜栖乱石流水处,以小鱼、虾为食。淡水生。

繁殖习性
5-6月份为产卵期,2龄鱼达性成熟,产卵在缓流中。体长16.7厘米、质量160克的鱼怀卵量5762粒,Ⅳ期卵径1.0-2.2毫米。Ⅲ-Ⅳ期个体成熟系数1.4-8.9。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25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奇鳗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