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鲳

[学名]: Pampus cinensis
[资源名称]: 中国鲳
[外文名]: Chinese silver pomfret
 
[形态特征]:
  背鳍Ⅵ~Ⅶ-43~47;臀鳍Ⅳ~Ⅵ-37~45,胸鳍20~22,尾鳍22~24。 体长为体高1.2~1.4倍,为头长3.5~3.7倍。头长为吻长3.2~3.8倍,为眼径4.4~5.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8~1.0倍。 体卵圆形,很侧扁,背面与腹面狭窄,背缘和腹缘弧形隆起,体以背鳍起点前为最高,由此向吻端倾斜,尾柄短,侧扁,高大于长。头较小,侧扁而高,背面隆凸,两侧平坦。吻短,截形,约与目艮径相等。眼小,侧位,靠近头的前端,距鳃盖后上角为距吻端的2倍。眼间隔宽,隆突,约为眼径2倍;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前鼻孔圆形;后鼻孔椭圆形,几等大,位于眼的前上方。口小,前位,稍斜。下颌突出,稍长于上颌。上颌骨后缘伸达眼前缘下方。两颌各具一行细牙,牙3峰,密列,成鱼牙渐消失或不明显,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鳃孔小。前鳃盖骨边缘不游离,鳃盖骨具柔软扁棘。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无假鳃。鳃耙细小。 体被细小圆鳞,易脱落,头部除吻及两颌裸露外,大部分被鳞。侧线完全,上侧位,与背缘平行。头部后上方侧线管的横枕管丛和背分支丛后缘截形,腹分支丛中长,向后伸达胸鳍中部上方。 背鳍一个,鳍棘小戟状,幼鱼时明显,成鱼时埋于皮下,鳍条部的前方鳍条最长,其余鳍条依次向后渐短。臀鳍与背鳍同形,相对,鳍棘小戟状,幼鱼时明显,成鱼时埋于皮下,前方鳍条最长,后方鳍条依次渐短。背鳍鳍条部与臀鳍鳍条部后缘在同一垂直线上,后缘截形。胸鳍宽大,向后伸达背鳍基底中部下方。无腹鳍。尾鳍截形或分叉,上下叶约等长。椎骨30~33个。 体背侧暗灰色,腹部浅色,各鳍灰褐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日本。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中国鲳为近海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喜在阴影中集群,摄食水母、底栖动物。福建沿海较常见,但产量不大。

相关阅读

白鲳


[学名]: Ephippus orbis(Bloch)
[资源名称]: 白鲳
[外文名]: Spade fish
[别名]: 燕子鲳、瓜核、铜盘、鲳仔
 
[形态特征]:
 
体侧扁而高,近圆形。吻短。口小,前位。两颌牙尖锐,呈刷毛状的宽带。背鳍第一与第二鳍棘短小,第三至第五鳍棘延长。胸鳍短。腹鳍第一鳍条长。背鳍鳍条部和臀鳍基底被细鳞。背侧灰白色,腹部白色。背鳍2个,分离,其中第一背鳍的1~2鳍棘短小,第3~5鳍棘突出延长且粗壮坚硬;胸鳍短;腹鳍第1鳍条长;尾柄短,尾鳍稍呈双凹形。体青褐色,腹部浅白色;体侧具6条黑褐色橫带;鳞片緣具黑纹。各鳍浅褐色。
 
[原产地区]: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自东非  
[气候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自东非洲,东至菲律宾,北起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北部。我国只产于南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水性小型鱼类,体长一般70~150毫米。喜栖息于近海岩石或珊瑚礁间。为广东沿海一带习见种。

栉鲳


中文名称栉鲳


拉丁名称Hyperoglyphe japonicus (Doderlein)

异名日本栉鲳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长鲳科

拉丁科名Centrolophidae

中文属名栉鲳属

拉丁属名Hyperoglyph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非洲西部沿海、印度洋非洲东部沿海至太平洋中西部;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口中大,口裂斜,上颌骨后部伸达眼中部下方具辅上颌骨,眼周围的脂肪组织不甚发达,前鳃盖骨边缘具小棘。背鳍2个,紧相邻,鳃棘坚硬,7-8鳍棘22-26鳍条,臀鳍3鳍棘17-19鳍条,侧线鳞99-103。最末鳍棘长度短于相接鳍条。臀鳍3鳍棘。腹鳍始于胸鳍基后下方,尾鳍凹形或浅叉形,椎骨25。

生活习性
海(水)生。幼鱼喜栖息于漂浮海草中,成鱼生活在深达100米处。

条纹鸡笼鲳


[学名]: Drepane longimana
[资源名称]: 条纹鸡笼鲳
[外文名]: Sicklefish, Concertina fish, Barred sicklefish, Concertina-fish
[别名]: 铜盘仔、金龙、鸡仓、加破埔 
 
[形态特征]:
 
体近菱形,侧扁而高;枕嵴高起。眼中大。口小。吻短;上下颌约等长,上颌达眼前缘下方;两颌齿细小呈带状;锄骨与腭骨无齿。鳃膜与峡部相连,但不横过峡部癒合成皮褶;前鳃盖下缘具锯齿。鳔之侧面有15对分枝繁多之盲管突起。体被中大圆鳞,头部腹面、吻及眼间隔处均无鳞;背、臀鳍具低鞘鳞;腹鳍具腋鳞;侧线弧形。背鳍前方具向前平棘;背鳍硬棘与软条间具缺刻;背、臀鳍软条后部成圆形;胸鳍尖长;尾鳍双截形或圆形。体灰色;体侧具4-9条黑色横带。各鳍浅黄色。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地  [原产省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海,南海海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菲律宾,北至琉球,南至澳洲。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温暖的沿海礁区及礁石与泥沙交错的地方,偶而也会游到河口觅食,对于不同盐度的环境,适应力相当高。日行性,为杂食性鱼种,以底栖无嵴椎动物为主食。

刺鲳


中文名称 刺鲳
拉丁名称 Psenopsis anomala(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 Spine pomfret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长鲳科
拉丁科名 Centrolophidae
中文属名 刺鲳属
拉丁属名 Psenopsi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VI-28~31;臀鳍III-25~27;胸鳍I-5;腹鳍I-5;尾鳍17。
体卵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1.9~2.1倍,为头长3.1~3.5倍;背腹面皆钝圆,弧状弯曲度相同。体高以背鳍鳍条部起点前为最高,由此向吻前呈弓状,至后头部向吻部坡度大。尾柄侧扁而短,其长与高约相等。头较小,侧扁而高,背面隆起,两侧平坦。头长为吻长4~4.7倍,为眼径3.4~4.5倍。吻短,钝圆,其长等于或稍小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位,靠头前端,距吻端较距鳃盖后上角为近。眼间隔宽,凸起。其宽约为眼径的1.5倍。鼻孔2个,紧相邻,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裂缝状,位于吻与眼前缘之间。口小,微倾斜,上下颌骨等长。上颌骨后端达眼前缘下方。两颌各具微细牙一行,排列紧细。犁骨、腭骨及舌上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平滑。鳃盖骨无棘。鳃孔大。具假鳃,鳃耙甚细,5~7+12~14。排列稀疏,最长鳃耙为眼径的1/2。

体被薄圆鳞,极易脱落,头部裸露无鳞。背鳍、臀鳍及尾鳍基底被细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

背鳍2个,紧相连。背鳍鳍棘部只具独立短小棘6~9个。鳍条部发达,以第五鳍条为最长,由此向后逐渐减短,背鳍基底长为最长鳍条的3倍。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其起点在鳍条部起点稍后。胸鳍中等大。腹鳍甚小,位于腹鳍基下方,可折迭于腹部凹陷内。尾鳍分又。

体背部青灰色,腹部色较浅。在鳃盖后上角有一黑斑。各鳍浅灰色。

中国魟


中文名称中国魟

拉丁名称Dasyatis sinensis (Steindachner)

英文名称Chinese stingra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鲼形目

拉丁目名Mylioba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魟亚目

拉丁亚目名Dasyatoidei

中文科名魟科

拉丁科名Dasyatidae

中文属名魟属

拉丁属名Dasyatis Rafinsque,191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海和黄渤海,北方常见。

形态特征
体盘亚圆形或斜方形;尾细长如鞭,具1-3尾刺。尾鳍消失。具鼻口沟。口小横平。唇褶不发达,口底具乳突。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鳃孔狭小。本种尾上下方具皮膜,尾长约为体盘长1.2-1.5倍,背面具细粘结刺。

生活习性
海(水)生。

似鲳脂鲤(淡水白鲳、短盖巨脂鲤)


中文名称 似鲳脂鲤(淡水白鲳、短盖巨脂鲤)
拉丁名称 Colossoma brachypomum(Cuvier)
英文名称 freshwater spade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脂鲤科
拉丁科名 Characidae
中文属名 脂鲤属(待定)
拉丁属名 Colossoma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例扁,盘状,形似海产银捐。背部较厚,头较小,口端位,眼中大。背部有脂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尾鳍上叶稍长于下叶,边缘呈黑色。体呈银灰色,胸、腹、臀鳍呈红色,体被细小圆鳞,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略呈锯齿状的棱鳞。
生活习性 该鱼生活在水的中、下层,喜群居和群游。生长温度为21~32C,最适温度为28~30C。低温临界温度为10C,当水温降至12C时,大部分鱼失去平衡。在16C,才能正常摄食。水中溶解氧在4~6mg/L时生长最好。当溶氧量低于3mg/L时,摄食受到影响;溶氧量在1.8mg/L时,还能少量摄食。它比尼罗罗非鱼能耐低氧,在水中溶氧降到1.5mg/L时,还很活泼;当水中溶氧降到0.5mg/L以下时,四大家鱼出现缺氧浮头,但它仍不浮头。该鱼喜生活在微酸性水中,对酸碱度有较大的适应性,可栖息在PH为5.6~7.4的各种水体中。能耐较高的盐度,在盐度为5~10的水中,能正常生长,在15盐度水中也能生活10h,在上述盐度水中能提高抗寒能力,且起到防病的作用。由于该鱼的群聚性,极易起捕。池塘饲养的鱼种或成鱼,第一网的起捕率都在90%以上。该鱼对敌百虫十分敏感,当敌百虫浓度仅为0.2mg/L时,鱼立即死亡;若浓度达到1mg/L时,边施药边死亡,无法抢救。它对孔雀石绿也很敏感,当浓度达到0.3mg/L时,出现中毒症状。但它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漂白粉和硝酸亚汞以及痢特灵等均有较大的忍耐力,可作为鱼病的防治药物。
短盖巨脂鲤属杂食性鱼类。仔鱼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幼鱼时以大型浮游动物为食,也吃有机碎屑和各种人工饲料。成鱼时食性更杂,各种农副产品、各种人工配合饲料、各种瓜果、菜皮,特别是西瓜皮,禾本科植物种子、水生植物及陆生植物、池底有机碎屑、腐殖质以及蚯蚓、水生昆虫、螺蛳、水蚤、小虾等都可以吃,食物广泛,且吞食极快。由于该鱼生活于水的中、下层,以投喂沉性颗粒饵料较好。


繁殖习性 5龄亲鱼进入生殖盛期,亲鱼用到12~15龄繁殖能力、产卵质量仍很好。

印度双鳍鲳


[学名]: Psenes indicus
[资源名称]: 印度双鳍鲳
[外文名]: Indian ariomma、Indian driftfish
 
[形态特征]:
 
体长164~183毫米。采自北纬2614~2621,东经12317~12430;水深150~154米。 背鳍Ⅻ,15;臀鳍Ⅲ-15,胸鳍20;腹鳍I-5;鳃耙8+15~16。 体长为体高2.3~2.4倍,为头长3.2~3.6倍。头长为吻长3.9~4.3倍,为眼径3.8~3.9倍。 体卵圆形,侧扁,体高较阔。背腹缘皆钝圆。尾柄小而侧扁,其高稍大于长。头中等大,背面圆凸,两侧平坦。吻钝而短,其长约等于或稍短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位,近圆形;眼间隔宽,大于眼径。鼻孔2个,位于眼前近吻端,紧靠;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口较小,端位,稍倾斜;上颌骨部份位于眶前骨下:其后端扩大,近达眼前缘下方。两颌牙细小,上下颌各1行,排列不很紧密。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平滑,鳃盖骨无棘;鳃耙细软,上生毛刺。最长鳃耙约为眼径1/3。 体被大而薄的圆鳞,极易脱落。两颌、吻部和眼间隔前半部无鳞;第二背鳍和臀鳍基底具鳞,也易脱落。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向后直达尾鳍基上部。 背鳍2个,第一背鳍由细长而弱的棘条组成,倒下可纳入沟中,以第二鳍棘为最长,向后渐次减短;第二背鳍与第一背鳍很靠近,其基底长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2倍,最长鳍条短于最长鳍棘。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并大致相对。胸鳍长,末端可超越臀鳍起点。腹鳍位于胸鳍稍后下方,最内侧鳍条由皮膜与腹部相连,可完全折于腹部沟中。尾鳍深叉形。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日本,印度。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形成小群魚群在大陸棚與上層斜坡上在有泥質底部的區域中。 主要吃浮游動物。 似乎大洋性的在晚上與底棲的白天而且可能季節性地移動。

中国鹅


(一)产地和分布

中国鹅是世界最古老的鹅品种之一,是我国的主要鹅种,也是东亚大陆的主要鹅种,被国际上公认为良种,被引至许多国家并用以改良其他品种。在国冉,由于饲养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在各地又形成了许多品变种:皖西白鹅、四川白鹅、浙东白鹅、溆浦鹅、太湖鹅、豁眼鹅、需县白鹅、雁鹅、乌鬃鹅和长乐鹅等皆是,还有我国唯一的大型品种狮头鹅。中国鹅分布于从东北大兴安岭起顺太行山经河南、湖北两省的西部到云贵的东境一线以东,加上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地区的广大农业发达地区,成为我国养鹅业的主体。中国鹅以其对各种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广泛适应性和对各种低劣饲料条件的耐粗性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使之在数千年的饲养历史中不断发展,更以其高繁殖力著称于世。

(二)品种形成

中国鹅是唯一起源于鸿雁的品种。按我国最早有关养鹅生产的可靠文字记载为西汉昭帝时代(公元前81年)桓宽编著的《盐铁论》中有,今富者春鹅秋雏的叙述。1976年从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西北发掘的殷王武丁(公元前1324年至公元前1266年)配偶妇好的墓葬出土的家鹅玉雕说明,中国养鹅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我国饲养的鹅品种中,除伊犁鹅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外,其余、皆为中国鹅的品变种。所以,中国养鹅的历史主要是中国鹅这个古老品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中国鹅在我国分布在北自黑龙江松嫩平原,南到广东湛江沿海,西起四川凉山,东至华东海滨,差不多占了东经102~122度,北纬22~48度的广大疆域,产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差别很大。有长江、珠江下游及沿海的低海拔地区,有四川凉山安宁河.流域海拔近1600m高度的山地河谷,以及吉林长白山麓丘陵和半山区;有长江以南年平均气温在16℃以上的大部农作物高产地区,也有黑龙江年平均气温为0~4℃的寒冷地区;有广东珠江三角洲年降水量为2000~2200mm的亚热带湿润地区,也有东北辽宁昌图年降水量仅600mm的季风地区。中国鹅在漫长的品种形成和普及过程中,对其所分布地区的气候条件和饲料条件逐渐风土驯化,由于饲养历史悠久,各产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们进行选择目标的不同,逐渐形成了许多本品种内各有固定产区的品变种或者品种群。这些品变种或者品种群具有中国鹅的典型特征,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一般称地方品种。

(三)体型外貌

典型外貌特征:头部中等大小,前额有半圆形肉瘤,颈较长略呈弓形,体躯蛋圆形,胸部饱满而突出,前躯高抬,腿中等长而强健。中国鹅按体重分为:大型品种(体重,公、母均在7kg以上)有狮头鹅(广东);小型品种(体重,公为3.7~5.0kg,母为3.1~4.0kg)有豁眼鹅(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太湖鹅(江苏、浙江、上海)、乌鬃鹅(广东)、需县白鹅(湖南)和长乐鸹(福建);中型品种(体重,公为5.1~6.5kg,母为4.4~5.5kg)有皖西白鹅(安徽、河南)、四川白鹅(四川)、浙东白鹅(浙江)、溆浦鹅(湖南)和雁鹅(安徽)。羽毛有白、灰两种。狮头鹅、雁鹅、乌鬃鹅和长乐鹅为灰羽鹅,喙、肉瘤黑色,胫、蹼黑色或橘红色,虹彩褐色。其余品种皆为白色羽鹅.也有少数品种因未经选择同时具有两种羽色,即白鹅和灰鹅,并有少数花鹅。例如,溆浦鹅群中灰羽个体约占三分之一,长乐鹅群中亦有部分白羽个体。白羽鹅的喙、肉瘤、胫、蹼橘红色,爪为白色,虹彩蓝灰色。大多数白羽品种有少数个体带有灰褐斑点。备品变种之间在外貌方面的差异还有,肉瘤,以狮头鹅最发达,其次以安徽、江苏等产区的各品种比较发达,而东北等北方小型鹅,以及四川、需县白鹅等品种较小;产于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豁眼鹅,眼呈三角形,上眼睑有一缺口;狮头鹅颔下有较大的皮褶,称咽袋,腹部亦有皮褶,称腹褶和蛋窝,雁鹅、豁眼鹅、皖西白鹅中少数有咽袋,雁鹅、豁眼鹅、溆浦鹅亦有腹褶;溆浦鹅、浙东白鹅和皖西白鹅的部分个体头后部长有球形羽束,称为顶心毛。

(四)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

中国鹅因体型大小不等,早期生长速度差别亦大。初生重为71--134g,60日龄体重为2.5~4.6kg,90日龄体重为3.7~6.2kg,其中有些地区,如江苏太湖鹅产区,饲养肉用仔鹅仅在育雏期给500g稻谷和500g秕谷,以后全靠放牧摄取养料,至70~80d出售,体重达2.5kg左右,与集约生产的肉用仔鹅比较,虽然生长慢些,但每公斤增重仅耗费很少精料,由于放牧条件不同,单位增重的饲料消耗量差异较大,例如湖南溆浦鹅和需县白鹅,90日龄重分别为4.4kg和3.67kg,:每公斤增重耗精料不到lkg。在放牧条件差、补喂精料较多的产区,90日龄体重为3.8kg,每公斤增重耗精料2.2kg。

中国鹅半净膛屠宰率为,78--88%,全净膛屠宰率为69--80%。

2.产蛋性能

东北三省、山东和江苏等省的小型鹅,由于产区人工孵化比较普及,有就巢性的个体多被淘汰,经长期选择,上述品种均已基本上失去就巢性,因而使产蛋量达到较高水平,其中豁跟鹅的年产蛋量达80~100个,太湖鹅第一个产蛋期(9.5个月)产蛋70个左右,与国外诸品种的产蛋性能比较,皆属高产者。长江流域及华东、华南各省的鹅品种,由于饲养者有意选择有就巢性的个体留种,因成年鹅孵菢小鹅,而形成了每年分成几个繁殖期的繁殖规律,每期产蛋10~12个就巢次,出雏两周后再开始下一个产蛋期,如此,一年分2~4个产蛋期,相应就巢孵化2~4窝,这样交替产蛋和就巢孵化(也包括短期育雏)的母鹅被产区群众称为四季忙。这些有就巢性的品种由于就巢占去了许多时间,使年产蛋量受到影响,一般不超过50个。分布予长江上游的四川白鹅属中型鹅,基本上无就巢性,年产蛋量60~80个。显然,中国鹅各品变种中,产蛋能力强的品种皆无就巢性,反之,有就巢性并用母鹅孵化者产蛋能力均低。

中国鹅蛋重按各品变种的平均数,从125g到217g不等,多数为150g左右。

3.繁殖性能

公鹅的配种能力较强,多数配种比例为1:6~7。种蛋受精率均在80%以上,少数鹅品种如鄙县白鹅多为个体农户饲养,每户多养1只公鹅、三四只母鹅,种蛋受精率为98%。浙江各地对浙东白鹅采用人工辅助配种,每只公鹅可配10~15只母鹅。种蛋受精率在90%以上,永康灰鹅的公鹅,每只可负担20只母鹅配种量。人工孵化和自然孵化的受精蛋孵化率为80~90%。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5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