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红鲌

中文名称戴氏红鲌

拉丁名称Eryghroculter dabryi (B1eeker)

异名青梢红鲌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红鲌属(=红鳍鲌属)

拉丁属名Eryghrocu1ter Berg,1909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25-26;胸鳍Ⅰ-8;腹鳍Ⅰ-14-15。鳃耙18-19。下咽齿3行。侧线鳞65[(13-14)/(5-6-V)]69。

体长为体高的3.9-4.1倍,为头长的4.0-4.2倍,为尾柄长的7.0-7.5倍,为尾柄高的9.2-10.0倍。头长为吻长3.8-4.0倍,为眼径的5.0-5.5倍,为眼间距的4.0-4.2倍。

体侧扁,头较小,头后背部稍隆起。口亚上位,斜裂,下颌突出。吻长约为眼后头长的2倍。眼较小。

背鳍具光滑硬刺,其起点略后于腹鳍起点,距吻端较距最后一个鳞片为近。胸鳍末端接近或略超过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的下方,其末端不达肛门。侧线较平直,横贯于体测中部。腹校从厦鳍基部到肛门。

鳔三室,中室最大,后室为长圆锥形。肠管长约为体长的80%。

体背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黑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相关知识

红鳍鲌(短尾鲌)


中文名称 红鳍鲌(短尾鲌)
拉丁名称 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
英文名称 redfin culter
地方名称 短尾鲌、黄掌皮、黄尾鲹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鲌属(=短尾鲌属)
拉丁属名 Culter Basilewsky,185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小型鱼,常见体长10~20厘米,最长30厘米。体延长,侧扁。头小。眼大。口小,上位,下颌向上翘,口裂和身体纵轴几乎垂直。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被细小白色薄鳞。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腹棱完全。背鳍短小,具粗壮的硬棘。胸鳍末端接近腹鳍。尾柄较长。尾鳍深叉形。背部青绿,微带黄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体例上半部鳞片后缘有小黑斑。尾鳍、胸鳍呈浅黄红色,臀鳍橘红色。
生活习性 红鳍鲌喜栖息在水草繁茂的湖泊里。在江河中通常生活在缓流里。幼鱼常群集在沿岸带觅食,冬季在深水处越冬。幼鱼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水生昆虫。成鱼则主要捕食小型鱼类,亦食少量水生昆虫、虾和枝角类

尖头红鲌


中文名称 尖头红鲌
拉丁名称 Erythrocu1ter oxycephalus(Bleeker)
英文名称 sharphead culter,humpback
地方名称 鸭嘴红梢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红鲌属(=红鳍鲌属)
拉丁属名 Eryghrocu1ter Berg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6,侧线鳞68;鳃耙外侧22~23;下咽齿3行, 2o4o5-4o4o2。头小,吻尖,口亚上位,眼较小,头后背部隆起。胸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鳍起点位于身体中部,具有硬刺,臀鳍长,其起点于背鳍基部相对称,无硬刺,尾鳍深叉。鳔3室,腹腔膜银白色,肠管短,前端膨大。背部灰褐色,体侧银白色,尾鳍下叶呈桔红色,有黑色边缘。
生活习性 主要以小鱼和虾为食

拟尖头红鲌


中文名称 拟尖头红鲌
拉丁名称 Erythrocu1ter oxycephaloides(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地方名称 鸭嘴红梢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红鲌属(=红鳍鲌属)
拉丁属名 Eryghrocu1ter Berg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3~26,侧线鳞75~84;鳃耙外侧19~21,内侧21~26;下咽齿3行,2o4o5-4o4o2(2o4o4-5o4o2)。体长而侧扁,头部小而尖,头背面扁平,形似三角形。头后背部隆起。口亚上位,口裂斜向上,口裂末端延至眼前下方,下颌稍长于上颌。鳞片细小,腹棱从腹鳍基部至肛门处,肛门紧接臀鳍起点。背鳍起点位于身体最高处,其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有3根硬刺。臀鳍长,其起点在背鳍基部后;胸鳍末端在胸鳍基部至腹鳍基部距离的3/4处;腹鳍不达肛门;尾鳍深叉。鳔3室,中室2最大,呈圆筒状,后室细长,长度等于或稍短于第1室,腹腔膜银白色,杂有金黄色色泽,肠管稍短于体长,前端明显膨大。背部灰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胸鳍、腹鳍和臀鳍灰白色或白色,尾鳍桔红色,具有黑色边缘。
生活习性 主要捕食虾类、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

翘嘴红鲌


中文名称翘嘴红鲌

拉丁名称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

英文名称topmouth culter

异名翘嘴巴、翘壳、大鲌鱼、兴凯大白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红鲌属(=红鳍鲌属)

拉丁属名Eryghrocu1ter Berg,190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国各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1-24;侧线鳞80-92;下咽齿3行,244-542或244-532;鳃耙外侧23-30,内侧24-31;脊椎骨41-43。体长为体高的4.2-4.7倍,为头长的4.1-4.6倍,为尾柄长的5.3-6.6倍,为尾柄高的10.7-13.0倍。头长为吻长的2.4-4.8倍,为眼径的3.8-5.6倍,为眼间距的5.2-7.3倍。一般体高随身体的增长而相对增大,而头长、眼径则相对减小。体延长而侧扁。头背面几乎平直,头后背部微隆起。腹梭不完全,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口上位,口裂伸至鼻孔前缘的垂直线下方;下颌肥厚,突出于上颌前缘。眼大。侧线较平直,位于体侧中部下方。鳃耙细长。下咽齿顶端呈钩状。背鳍的第3根不分歧鳍条为光滑的硬刺,背鳍起点至吻端比至最后鳞片的距离稍近。臀鳍基部较长。胸鳍末端接近腹鳍基部。腹鳍末端不达肛门。鳔3室,中室最长,后室最小。腹腔膜银白色。肠管较短,约为体长的0.89-1.20倍。背部及体例上部为灰褐色,腹部为银白色,各鳍灰色乃至灰黑色。

生活习性
翘嘴红鲌是生活在流水及大型水体的鱼类。一般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游动迅速,善于跳跃。成鱼是以小型鱼类为食的凶猛性鱼类,产卵后大多进入湖泊摄食或在江湾缓流区肥育。幼鱼喜栖息于湖泊近岸水域和江河水流较缓的沿岸以及支流、河道,港湾里。冬季,大小鱼群皆在河床或湖槽中越冬。

翘嘴红鲌为内食性鱼类,随着生长和活动能力的增强,其食物组成也随着变化,幼鱼时期主要以昆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体长达15厘米即开始捕食[餐鱼]条、鮈类等。体长在25厘米左右则以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其食物鱼中,常见的有鮈类、[餐鱼]条和鲌类小鱼,其次是逆鱼和鲴在放养湖泊中的小规格鱼种也常遭其害。甚至成为主要敌害之一。

盐度范围(%):0.5-0.8;耐受温度范围(℃):1-32,适宜温度范围(℃):18-25;pH范围:5.5-9.2,淡水生。

繁殖习性
翘嘴红鲌3龄始达性成熟。根据洪湖资料,雄鱼比雌鱼早熟一年,2龄即达成熟。在长江所见最小成熟雌鱼体长为30厘米。

成熟雌鱼卵巢从冬季到初春为Ⅱ期阶段,5月才渐次发育到Ⅲ期,卵粒灰黄或浅灰色,已沉积卵黄,成熟系数为2.4-4.7,卵径0.4-0.7毫米;到6月中下旬卵巢发育到Ⅳ期,卵粒饱满,呈浅黄色,卵径为0.8-1.2毫米,成熟系数达5.4-64。此时,精巢也已达Ⅴ期,乳白色,把鱼提出水面即有精液流出。

翘嘴红鲌在江河湖泊皆可产卵,绝对怀卵量从1万多粒到53万多粒在洪湖一般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卵具微粘性,产出的卵粒粘附在飘浮于水面的水生植物茎叶上。因其粘性小,风浪波动后易脱落沉入湖底。产卵场集中在湖泊近岸带,水草稀疏,水深在1米左右的水域。上海淀山湖翘嘴红鲌产卵场则多在湖岸浅滩,水深不到1米的泥沙底质,水草很少的水域。在长江6月中下旬到8月,捞苗掠网中常出现翘嘴红用鱼苗,估计在缓流砂质浅滩也有翘嘴红鲌产卵。受精卵约2天孵出。

长江翘嘴红鲌仔鱼的特点:全长7.5毫米时,身体细长,透明无色素,只在眼鳔之间微带淡黄色。眼圆而小且黑,两眼相距较宽。鳔1室,呈灰色,比眼睛大9全长为11-12毫米时,体透明呈浅草黄色,身上色素绝大部份都呈星状放射形式,在头部的更大。尾鳍分叉,下叶长于上叶,背鳍、臀鳍开始出现鳍条,但未完全,鳍褶亦尚有残存。全长15毫米左右,鳔出现2室,背鳍、臀鳍鳍条完全,鳍褶消失,只在尾鳍基部尚有一些残余。全长在19毫米时,口开始移向上位,鳔出现第3室,由中室后端一个极小的突起所形成。当体长达40毫米左右,已完全具有成鱼的性状。

青梢红鲌


中文名称青梢红鲌

拉丁名称Erythrocu1ter dabryi dabryi (Bleeker)

异名青梢子、昂头鲌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红鲌属(=红鳍鲌属)

拉丁属名Eryghrocu1ter Berg,190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国各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3-28;侧线鳞65一68;下咽齿3行,245-442(244-542);鳃耙外侧20-23,内侧21-24;脊椎骨45-46。体长为体高的4.1-6.3倍,为头长的3.8-4.2倍,为见柄长的6.3-7.2倍,为尾柄高的9.1-10.2倍。头长为吻长的3.3-4.1倍,为眼径的4.2-5.5倍,为眼间距的3.4-4.2倍。身体侧扁。头部较小,头后背部稍隆起;口亚上位,口裂斜,下颌稍长。侧线位于体侧中部,腹梭从腹鳍基部到肛门处。背鳍位于身体中部,具有硬刺;臀鳍长,无废刺;胸鳍末端超过或刚达腹鳍起点;腹鳍末端达腹鳍基部到肛门之间距离的4/5处;尾鳍深叉。鳔3室,中室最大,长圆筒形,后室小,呈圆锥形。腹腔膜银白色,杂有金黄色光泽和少量黑色素。身体背部深灰褐色,体侧灰白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黑色。雌雄鱼在形态上没有显著差异,仅在生殖季节雄鱼表现副性征,有白色颗粒状珠星出现,一般分布在胸鳍、腹鳍、背鳍、头部、尾柄及身体背部,尤以胸鳍的不分支鳍条上更为显著。

生活习性
在静水湖泊中生长、发育和繁殖。平时喜栖息在湖湾水深1米左右的浅水区,潜于繁茂的水草丛里,捕食小鱼小虾。生殖季节也就在这些地方进行产卵活动;冬季到湖泊深水处越冬。青梢红鲌属凶猛性鱼类,其肠长略长于体长。摄食强度以春秋二季为最大,生殖季节,特别是6、7月停止摄食。在幼鱼阶段,即体长10厘米以下的个体,以浮游动物为食料,主要是象鼻造和剑水蚤;体长10厘米至20厘米的个体以虾为主食,还吃一些小型鱼类;而20厘米以上的个体则以小型鱼为主,其次为虾。所摄食的小型鱼类均属虾虎、鮈鱼、船钉鱼之类。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在梁子湖青梢红鲌达性成熟的为2龄鱼,所得成熟最小个体雌性体长为12厘米,质量18.3克;雄性体长为10.7厘米,质量15克。

洪湖的青梢红舶生殖群体的性比为1∶1,其年龄组成以2,3龄鱼为主,青梢红鲌的生殖季节是4月底至7月初,而以5月中、下旬为最盛期,此时的成熟系数达最高峰,平均雌鱼为16.2,雄鱼为6.5。周年观察性腺的结果,表明青梢红鲌以Ⅱ期卵巢时间最长(从头年的9月到第2年的3月),并维持此发育阶段半年以上,而且期发育阶段却特别短,仅在4月上半月内出现,4月下旬卵巢即转入Ⅳ期。Ⅴ期发育阶段很短,只在产卵场才能获得。

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仍有不少Ⅵ-Ⅳ期的卵巢,如此看来,青梢红鲌是分批产卵的鱼类青梢红鲌的绝对怀卵量一般变动幅度在2万至5万粒,但初次性成熟的可少至几千粒,而高龄鱼最多可达10万粒。

绝对怀卵量随年龄和体长的增长而增多,如梁子湖青梢红鲌2龄鱼平均绝对怀卵量为0.6万粒,3龄为2万粒,4龄为4.5万粒。而同龄鱼因体长的增长绝对怀卵量明显地增大。青梢红鲌产粘性卵,当水温达18℃以上便开始进行产卵活动,一般是在半夜至黎明的晴朗天气进行产卵。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发育孵化。受精卵直径1.37-1.42毫米,卵黄直径0.9-1.0毫米,壳膜相当厚,约5.3微米。当水温23-28℃时,经1天半即可孵化,刚孵出的仔鱼体长4毫米,身体无色透明,头部稍带淡黄,眼无色,仅眼下缘有一黑点。孵化后经4昼夜卵黄囊消失,口端位,有一椭圆形鳔,下咽齿开始形成。经14昼夜,开始捕食浮游动物。经1个半月体长达30毫米,鳔3室,各器官已形成,形态上已具有成鱼的特征。

高体近红鲌


中文名称 高体近红鲌
拉丁名称 Ancherythroculter kurematsui(Kimura)
地方名称 大眼刁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近红鲌属
拉丁属名 Ancherythroculter Yih et Woo,1964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1~25;胸鳍条1,15;腹鳍条1,8;侧线鳞57~63;下咽齿3行,244~542或244一442,形似圆锥,尖端呈钩状;鳃耙细长,鳃耙外侧17~21,内侧23~26;脊椎骨43~44。体长为体高的3.4~4.3,为头长的3.9~4.3倍,为尾柄长的5.6~6.8倍,为尾柄高的10.0~11.4倍。头长为吻长的3.3~4.0倍,为眼径的3.3~3.9倍,为眼间距的3.2~4.2倍,为眼后距的2.2~2.4倍。体高、眼间距、眼后头长、头高、背鳍刺长都随体长的增长而相对增大;头长、眼径则相对减小。体侧扁。口端位,斜裂,末端达到鼻孔后缘的下方。眼大,眼间距较狭而平直。头后背部缓慢隆起。侧线位于体例中部,稍向下弯。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第3根硬刺发达,背鳍起点位于尾鳍基部至吻端的中点。胸鳍末端不达腹鳍基部,腹鳍末端不达臀鳍。鳔2室,后室长度约为前室的2倍。腹腔膜银灰色。体背部为浅灰色,并杂有黄绿色泽。体侧部和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在江河栖息的上层鱼类,以小型鱼类为食

短鳍近红鲌


中文名称 短鳍近红鲌
拉丁名称 Ancherythroculter wangi(Tchang)
地方名称 麻尖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近红鲌属
拉丁属名 Ancherythroculter Yih et Woo,1964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17~22;胸鳍条1,14;腹鳍条1,8;侧线鳞60~64;下咽齿3行,244~532或244~542;鳃耙细长,外侧15~19,内侧21~25;脊椎骨44。体长为体高的4.0~4.6倍,为头长的3.9~4.3倍,为尾柄长的5.6~6.1倍,为尾柄高的10.0~11.2倍。头长为吻长的3.2~3.6倍,为眼径的4.3~5.1倍,为眼间距的3.5~4.2倍,为眼后距的2.0~2.2倍。体侧扁而矮。吻突出,口亚上位,斜裂,后端延至鼻孔后缘的下方。鼻孔较近眼前缘。侧线在身体前部略向下弯。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梭。肛门紧靠臀鳍。背鳍第3根硬刺发达,背鳍起点位于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末端仅伸至胸、腹鳍距离的2/3处,腹鳍末端远不达臀鳍。臀鳍也短。尾鳍深叉,下叶略长。鳔2室,后室显著比前室大。腹腔膜银灰色,肠管短,约为体长的0.8倍。背部灰褐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灰色,胸鳍、腹鳍和臀鳍灰白色,尾鳍上、下叶暗红色,边缘黑色。

短臀近红鲌


中文名称短臀近红鲌

拉丁名称Ancherythroculter wangi (Tchang)

异名麻尖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在长江上游。

形态特征
体长形,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腹部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腹棱,尾柄长。头长而尖,头长为眼径的4倍以上。口亚上位。眼较小,吻长大于眼径。口亚上位,下颌略长于上颌。眼较小。眼间距大于眼径。鳃孔向前伸至眼后缘的下方。鳞中等大,背部鳞片较体侧鳞小。侧线鳞60-64。围尾柄鳞1820。侧线前部略下弯,后部平直。第1鳃弓外侧鳃耙1518。鳔后室末端圆钝。背鳍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部的中点。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刺长短于头长。胸鳍未端不达腹鳍。臀鳍条17-22。体长240毫米。体背侧呈灰黑色,腹侧银白;背鳍灰色。尾鳍暗红色,其边缘为黑色。

生活习性
适应于流水环境,数量不多。

翘嘴红鲌养殖


亲鱼既可从江河、湖泊、水库等自然水域捕捞,也可进行池塘人工培育。选择4龄以上,体重600g以上且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作为亲鱼。另外,所选亲鱼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性成熟雄鱼头部和体表出现灰白色珠星,手触摸有明显粗糙感,腹部侧扁不膨大且轻微挤压有乳白色精液流出。性成熟雌鱼的头部和体表用手触摸光滑,腹部膨大而柔软,两侧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微红。自然产卵按雌雄比例1∶1~1∶1.2配组,人工授精按雌雄比例4∶1~6∶1配组。
采用地欧酮(DOM)与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2号(LRH-A2)对亲鱼进行催情注射。授精方法可采用自然产卵受精与人工授精两种方法。自然产卵受精采用家鱼产卵池即可,将注射催产剂的亲鱼按雌雄配组比例一起放入产卵池。采用棕榈皮作为鱼巢,扎成把吊在池水中。产卵池保持微流水。将产的卵移入孵化缸孵化即可。人工授精采用与自然产卵受精方法相同的产卵池。将注射催产剂的雌、雄亲鱼放入产卵池。在产卵池放一些水草或棕榈皮。产卵池保持微流水。亲鱼开始发情、追逐,在水草或棕榈皮上产卵时,用小型软抄网捕起亲鱼,采卵进行人工授精。翘嘴红鲌受精卵具有粘性,将卵粘在棕榈皮上或筛绢上,也可用滑石粉或黄泥浆脱粘,然后放入孵化器中孵化。孵化器呈锥形,像一个漏斗,一般采用铁皮、玻璃钢或有机玻璃加工而成。孵化时水从孵化器的底部进入,使卵不断地翻动,水又从孵化器的顶部流出。孵化密度为5 000~10 000粒/L。鱼苗孵化出膜前8h,每隔12h用浓度200mg/L的福尔马林溶液为受精卵消毒一次,每次消毒时间为10min。
鱼苗孵化出膜3~4天即可下塘,培育鱼苗的池塘全池泼洒豆浆。日常管理与鲤鱼、鲢鱼、草鱼等常规鱼类夏花培育方法相同。经过20~30d培育,翘嘴红鲌规格达到2~3cm时即分池饲养。

黑尾近红鲌


中文名称 黑尾近红鲌
拉丁名称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oo
地方名称 高肩(四川)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近红鲌属
拉丁属名 Ancherythroculter Yih et Woo,1964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3~28;胸鳍条1,14~15,腹鳍条1,8;侧线鳞65~70;鳃耙细长,外侧17~24,内侧22~24;下咽齿3行,2o4o4-5o4o2(2o4o4-4o4o2;2o4o5-4o4o2)。体侧扁,口亚上位,斜裂,后端延至鼻孔后缘下方,鼻孔约位于吻端至瞳孔的中点,眼较小。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腹部在腹鳍基部处内凹。侧线较平直,位于体侧中部,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第3根硬刺较发达,背鳍起点至吻端稍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长,其末端达到或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几近肛门。尾鳍深叉,下叶略比上叶长。鳔2室,后室大,长度约为前室的2.3倍,呈圆筒状。腹腔膜银灰色,肠管短,前端膨大,后端细小,约为体长的0.8~0.9倍。背部深灰色,体侧浅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略带灰色。
生活习性 在江河栖息的上层鱼类,以小型鱼类为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27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斑金[鱼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