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鲳

中文名称栉鲳


拉丁名称Hyperoglyphe japonicus (Doderlein)

异名日本栉鲳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长鲳科

拉丁科名Centrolophidae

中文属名栉鲳属

拉丁属名Hyperoglyph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非洲西部沿海、印度洋非洲东部沿海至太平洋中西部;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口中大,口裂斜,上颌骨后部伸达眼中部下方具辅上颌骨,眼周围的脂肪组织不甚发达,前鳃盖骨边缘具小棘。背鳍2个,紧相邻,鳃棘坚硬,7-8鳍棘22-26鳍条,臀鳍3鳍棘17-19鳍条,侧线鳞99-103。最末鳍棘长度短于相接鳍条。臀鳍3鳍棘。腹鳍始于胸鳍基后下方,尾鳍凹形或浅叉形,椎骨25。

生活习性
海(水)生。幼鱼喜栖息于漂浮海草中,成鱼生活在深达100米处。

相关推荐

华贵栉孔扇贝


[学名]: Chlamys nobilis
[资源名称]: 华贵栉孔扇贝
[外文名]: Noble scallop
 
[形态特征]:
 
壳大,近圆形,左壳较右壳稍凸。左壳前、后耳近三角形,有细肋7~8条。右壳前耳下方有足丝孔,孔缘具栉齿数枚。壳表颜色多变,有紫褐色、黄褐色、淡红色等。两壳各有粗壮放射肋约23条,肋间沟内有细放射肋3条。壳内面黄褐色,铰合部直。闭壳肌痕大,近圆形。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南沿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等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以足丝附着于低潮区至浅海岩石上。滤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脂眼鲳


中文名称脂眼鲳


拉丁名称Ariomma lurid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无齿鲳科

拉丁科名Ariommidae

中文属名无齿鲳属

拉丁属名Ariom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新几内亚江河、昆士兰和澳大利亚西部沿海,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椭圆形,侧扁而高,被栉鳞,鳞不易脱落。头部、胸部和奇鳍基部均被小鳞。头小,锥状,吻钝尖,不被鳞,口大,口裂稍斜。上颌骨伸达眼的后下方。颌齿细小,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齿。眼泪上,具脂眼睑。鳃盖骨无棘,前鳃盖骨下缘具锯齿。鳃盖条6。无鳔。无幽门盲囊。鳃耙短,约10枚,侧线鳞75-77。背鳍位于体后半部中央上方,具4鳍棘16-18鳍条。臀鳍具3鳍棘26-30鳍条,其起点在背鳍前方,基底甚长,胸鳍短。腹鳍胸位,1鳍棘4鳍条。臀鳍具3鳍棘26-30鳍条,起点在背鳍前方,基底甚长,胸鳍短,腹鳍胸位,1鳍棘4鳍条,具腋鳞,尾鳍深凹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小栉鰕虎鱼


中文名称小栉鰕虎鱼

拉丁名称Ctenogobius parvus Luo

英文名称lesser gob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栉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Ctenogobius Gill,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西龙州。

形态特征
背鳍Ⅳ,Ⅰ-8-9;臀鳍Ⅰ-7-8;胸鳍15-16;腹鳍Ⅰ-5。纵列鳞28-30;背鳍前鳞0-4;围尾柄鳞12。

体长为体高的5.0-6.9(平均6.0)倍,为头长的3.5-3.9(3.7)倍,为尾柄长的4.0-4.8(4.4)倍,为尾柄高的9.0-10.5(9.8)倍。头长为吻长的3.3-4.5(4.1)倍,为眼径的4.4-5.7(5.l)倍,为眼间距5.6-7.l(6.6)倍,为尾柄长的l.l-l.2(1.2)倍,为尾柄高的2.3-2.9(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5(2.3)倍。

体前部圆筒形,尾部侧扁。头略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吻短而圆钝,雌鱼略尖,吻长稍大于眼径。眼小,上侧位,眼间甚窄而稍凹。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具短管,位近吻端,后鼻孔无管,位近眼前缘。口端位,上下颌约等长,颌骨伸达眼前缘的下方。齿细小,尖形,上下颌具齿多行,外行齿稍大,无犬齿。舌游离,前端圆形。鳃孔侧位,鳃膜与峡部相连,峡部宽。

鳞为栉鳞,胸腹部、头部无鳞,背鳍前一般无鳞或有3-4个小鳞。

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近。雄鱼第一背鳍鳍棘伸达第二背鳍起点,雌鱼则不达。第二背鳍最后分枝鳍条末端后仲达尾鳍基,雌鱼离尾鳍基有一距离。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与第二背鳍的第二或第三鳍条相对,鳍端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后端稍尖,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的下方。腹鳍小,呈圆盘状,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约等于腹鳍长。尾鳍稍圆。

生活习性
淡水生。

褐斑栉鳞鳎


[学名]: Aseraggodes kobensis
[资源名称]: 褐斑栉鳞鳎
[外文名]: milkyspotted sole
[别名]: 栉鳞鳎
 
[形态特征]:
 
身体长椭圆形,尾柄甚短。体长为体高2.3~2.4倍;为头长3.7~4.3倍。头高大于头长。吻较长,头长为吻长3.1~4倍。眼小,头长为眼径9~10倍。眼间隔窄,被以小鳞。有眼侧2鼻孔位于下眼的前方;无眼侧的2鼻孔高位。 口小,亚前位。 口裂微呈弧形,左右略不对称。无眼侧两颌牙绒毛状,有眼侧两颌无牙。无犁骨牙和腭骨牙。鳃孔窄且短。左右鳃盖膜相愈合,不与峡部相连。鳃耙退化。肛门位于无眼侧。无幽门盲囊。脊椎骨9+18。 身体两侧均被小栉鳞,除尾鳍外各鳍均不被鳞。有眼侧侧线直,无颞上枝;无眼侧侧线近平直,有颞上枝。 背鳍和臀鳍不与尾鳍相连,两者鳍条均不分枝。 背鳍始于吻缘。臀鳍始于鳃孔的后下方。无胸鳍。腹鳍短小,左右略对称。尾鳍后缘圆形,鳍条分枝。 有眼侧体呈褐色。无眼侧体为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大陆棚泥沙底质海域,栖息深度在80-100公尺之间。以底栖性甲壳类为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29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傜山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