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眼鲳

中文名称脂眼鲳


拉丁名称Ariomma lurid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无齿鲳科

拉丁科名Ariommidae

中文属名无齿鲳属

拉丁属名Ariom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新几内亚江河、昆士兰和澳大利亚西部沿海,我国不产。YZ023.cOM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椭圆形,侧扁而高,被栉鳞,鳞不易脱落。头部、胸部和奇鳍基部均被小鳞。头小,锥状,吻钝尖,不被鳞,口大,口裂稍斜。上颌骨伸达眼的后下方。颌齿细小,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齿。眼泪上,具脂眼睑。鳃盖骨无棘,前鳃盖骨下缘具锯齿。鳃盖条6。无鳔。无幽门盲囊。鳃耙短,约10枚,侧线鳞75-77。背鳍位于体后半部中央上方,具4鳍棘16-18鳍条。臀鳍具3鳍棘26-30鳍条,其起点在背鳍前方,基底甚长,胸鳍短。腹鳍胸位,1鳍棘4鳍条。臀鳍具3鳍棘26-30鳍条,起点在背鳍前方,基底甚长,胸鳍短,腹鳍胸位,1鳍棘4鳍条,具腋鳞,尾鳍深凹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推荐

似鲳脂鲤(淡水白鲳、短盖巨脂鲤)


中文名称 似鲳脂鲤(淡水白鲳、短盖巨脂鲤)
拉丁名称 Colossoma brachypomum(Cuvier)
英文名称 freshwater spade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脂鲤科
拉丁科名 Characidae
中文属名 脂鲤属(待定)
拉丁属名 Colossoma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例扁,盘状,形似海产银捐。背部较厚,头较小,口端位,眼中大。背部有脂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尾鳍上叶稍长于下叶,边缘呈黑色。体呈银灰色,胸、腹、臀鳍呈红色,体被细小圆鳞,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略呈锯齿状的棱鳞。
生活习性 该鱼生活在水的中、下层,喜群居和群游。生长温度为21~32C,最适温度为28~30C。低温临界温度为10C,当水温降至12C时,大部分鱼失去平衡。在16C,才能正常摄食。水中溶解氧在4~6mg/L时生长最好。当溶氧量低于3mg/L时,摄食受到影响;溶氧量在1.8mg/L时,还能少量摄食。它比尼罗罗非鱼能耐低氧,在水中溶氧降到1.5mg/L时,还很活泼;当水中溶氧降到0.5mg/L以下时,四大家鱼出现缺氧浮头,但它仍不浮头。该鱼喜生活在微酸性水中,对酸碱度有较大的适应性,可栖息在PH为5.6~7.4的各种水体中。能耐较高的盐度,在盐度为5~10的水中,能正常生长,在15盐度水中也能生活10h,在上述盐度水中能提高抗寒能力,且起到防病的作用。由于该鱼的群聚性,极易起捕。池塘饲养的鱼种或成鱼,第一网的起捕率都在90%以上。该鱼对敌百虫十分敏感,当敌百虫浓度仅为0.2mg/L时,鱼立即死亡;若浓度达到1mg/L时,边施药边死亡,无法抢救。它对孔雀石绿也很敏感,当浓度达到0.3mg/L时,出现中毒症状。但它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漂白粉和硝酸亚汞以及痢特灵等均有较大的忍耐力,可作为鱼病的防治药物。
短盖巨脂鲤属杂食性鱼类。仔鱼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幼鱼时以大型浮游动物为食,也吃有机碎屑和各种人工饲料。成鱼时食性更杂,各种农副产品、各种人工配合饲料、各种瓜果、菜皮,特别是西瓜皮,禾本科植物种子、水生植物及陆生植物、池底有机碎屑、腐殖质以及蚯蚓、水生昆虫、螺蛳、水蚤、小虾等都可以吃,食物广泛,且吞食极快。由于该鱼生活于水的中、下层,以投喂沉性颗粒饵料较好。


繁殖习性 5龄亲鱼进入生殖盛期,亲鱼用到12~15龄繁殖能力、产卵质量仍很好。

脂巨口鱼


中文名称 脂巨口鱼
拉丁名称 Opostomias mitsuii Imai
英文名称 Mitsui's dragon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黑巨口鱼科
拉丁科名 Melanostomiatidae
中文属名 脂巨口鱼属
拉丁属名 Opostomia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20;臀鳍25;胸鳍i+3,腹鳍7。鳃盖条骨17。鳃齿2+1+9。
体长为体高6.2倍,为头长6.7倍,为背鳍基长7倍,为臀鳍基长6.7倍,为颏须长6.5倍。头长为吻长3.9倍,为眼径5.5倍,为眼间隔2.7倍,为上颌长1.4倍。体延长,侧扁,稍柔软,尾柄细小。头中大,高略小于长。吻稍宽,圆突,长于眼径。眼中大,位于头侧前半部。眼间隔宽,大于吻长,稍突起,每侧具1条低的额骨隆起嵴。鼻孔2个,小,位于眼前上方。口大,上颌后端远伸越眼后缘下方。上下颌几等长,上颌缘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下颌缝合部上下方各具1尖形骨质突起。前颌骨具2行牙,外行4牙,第二牙强大,犬牙状,后2牙颇弱小,内行2牙中大,上颌骨无牙,下颌具2行牙,外行4固定牙,第一牙强大,犬牙状,口闭时突入前颌骨第一、第二牙之间的凹刻中,内行1牙,可倒伏,犁骨具1对尖牙,可向后倒伏;腭骨无牙;上咽骨具一群细牙,14枚。颏须1,较细,稍长于头长,端部具1细丝,无球状体。鳃孔大,伸达颏须基后部。鳃盖膜与峡部微连。无鳃耙,而具鳃齿,上鳃弓鳃齿3枚一丛,下鳃弓鳃齿成对,隅角处,1枚。无假鳃。

体裸露无鳞。头、体具发光器:跟后(PTO)1,前鳃盖骨和下鳃盖骨各1个,鳃条部(BR)1行15个,体侧2行,腹侧行约59,其中腹前(IV)10+33,腹部腹侧(VAV)16;体侧行约59,其中胸部体侧(OV)30,腹部体侧(VAL)13,尾部(AO)约16。此外,头部、口内、颏须上还具许多微小发光器。

背鳍1个,显著后位,在尾部与臀鳍相对,起点略前于臀鳍1~2枚鳍条。无脂鳍。胸鳍小,上端具l游离丝状鳍条。腹鳍短小,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近许多。尾鳍小,分叉。尾柄细短。

头体黑褐色。

霓虹脂鲤


中文名称霓虹脂鲤

拉丁名称Paracheirodon innesi

英文名称Neon tetra

异名拟唇齿脂鲤、红绿灯、霓虹灯、红莲灯、日光灯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脂鲤科

拉丁科名Characidae

中文属名霓虹脂鲤属

拉丁属名Paracheir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游。

形态特征
红绿灯鱼是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热带鱼品种之一,体侧自眼上方到背鳍末端有一条荧光绿色纵带,腹鳍上腹部至整个尾柄为荧光红色带,红绿色荧光带光彩夺目。当鱼群悠闲自得游行于水草景观区时,闪闪荧光非常美妙,呈现一派热闹兴旺的情景。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体长3-4厘米。性温和,喜集群,适宜于水草缸饲养。鱼缸般以水草造景景观为观赏主体,l米长鱼缸可配养20-40尾,常与其他小型脂鲤科、花鳉科鱼类混合饲养,共同构成水草景观缸和谐热烈而又悠然闲适的场景。

饲养要点:

饲养水质宜微酸性(自来水即可,pH6.4-6.8),清澈透明,环境安静,光线不宜太强。适宜水温22-27℃。该鱼养护容易,小型水蚤、微粒人工饲料均能接受。平时要注意水温和酸碱度不要变化过大,少换水,饲喂不宜过饱,般可保平安。

艳魮脂鲤


中文名称艳魮脂鲤

拉丁名称Hyphessobrycon callistus

英文名称Callistus tetra

异名丽高身脂鲤、红鳍扯旗、红旗黑星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脂鲤目

拉丁目名Characiformes

中文亚目名脂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haracoidei

中文科名脂鲤科

拉丁科名Characidae

中文属名魮脂鲤属

拉丁属名Hyphessobryc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巴拉圭河。

形态特征
红鳍扯旗鱼属于脂鲤科小型热带鱼,体形侧扁,体红棕色,腹鳍、臀鳍和尾鳍红色,臀鳍发达,边缘黑色,状如彩旗。胸鳍上方肩部有个显著黑色星状纹,故有红旗黑星之称。该鱼小巧玲珑,线条清晰明快,色彩和谐艳丽,是很受爱好者喜爱的饲养品种。

生活习性
红鳍扯旗鱼成鱼体长5-8厘米,体格健壮,不择食,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也较容易接收各种人工饲料。喜群居,性格好动,活动于水域的中下层,可以和大多数小型鱼类混合饲养,但有时会追咬神仙鱼、金鱼类宽大鱼鳍鳍边。7月龄即可进入性成熟期,雄鱼较纤细,体色艳丽,尾鳍末端呈尖形;雌鱼略大于雄鱼,体色较黯淡,各鳍较短,尾鳍末端呈圆形。

饲养要点:

通常生活在弱酸性的水环境甲,适合水温20-25℃,pH6.5-7.0。红鳍扯旗鱼的繁殖比较容易,水温以25℃左右为宜。繁殖缸应铺设摩丝草或棕丝,将亲鱼按雌雄l∶1的比例放入,雄鱼会追逐雌鱼产卵,同时进行授精,产卵200-350粒,结束后将成鱼捞出以防吞卵。受精卵约36小时后孵化,在2天内靠吸收自身卵黄为营养,稍后可喂饲细小活饵,例如轮虫、密滤水蚤等。10天以后,仔鱼已经可以粗放饲养。

豁眼鹅(疤拉眼鹅)


豁眼鹅(Huoyangoose)又名豁鹅、疤拉眼鹅,在山东省被称为五龙鹅。

一、一般情况

(一)原产地、中心产区及分布

豁眼鹅原产地为山东省烟台市的莱阳地区,中心产区为山东省烟台市的莱阳、海阳和青岛市北郊的莱西市以及辽宁省昌图、开原、西丰、铁岭、阜新、朝阳等市(县),其他省市也有大量饲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烟台市位于北纬36o16~38o23、东经119o34-121o57,地处山东半岛中南部、胶莱平原东缘,南临黄海,海拔100~300m。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173~285天;年降水量8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996h,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甘薯、花生等。

昌图县位于北纬42o35~43o29、东经123o33~124o20,地处辽宁省北部地区,平均海拔140m。年平均气温6.7℃,最高气温38.5℃,最低气温-32.5C℃;无霜期140天,年降水量655mm,年平均日照时数2700h,属于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农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豁眼鹅因在各地区风土驯化和人工选择,已形成各自的特点并有不同名称。山东莱阳地区已有400多年的养鹅历史,在《莱阳县志》中有其水禽,观似鹤,而顶不丹头赤,日雁、日鸨的描述。因豁眼鹅集中产区地处五龙河流域,1978年在山东省家禽地方良种选育座谈会上,该鹅种被取名为五龙鹅。辽宁省昌图地区素有养鹅习惯,但原有鹅群生产性能低。1958年前后,当地群众在改良本地鹅的摸索中,发现上眼睑有豁口的小型鹅产蛋多,便自发选留,逐渐形成了昌图豁眼鹅。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山东省豁眼鹅存栏量1995年约73.1万只,1999年约38.9万只,2007年约34.9万只。到2007年底,辽宁省豁眼鹅原种场存栏核心群种鹅800只,保种基地存栏1100只。在中心产区的铁岭市昌图县及周边地区,豁眼鹅年饲养量在800万只左右,存栏种鹅约25万只。除中心产区外,其他省市也有大量饲养。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豁眼鹅体型小而紧凑,颈细长、呈弓形,体躯为椭圆形,背平宽,胸突出。全身羽毛为白色。头中等大小,额前有黄色肉瘤,喙呈橘黄色,颌下偶有咽袋。典型特征是眼睑为三角形,上眼睑有豁口。虹彩呈蓝灰色,皮肤呈黄色,胫、蹼呈橘黄色。

公鹅体型较母鹅高大雄壮,头颈粗大,肉瘤突出,前躯挺拔高抬。母鹅体躯细致紧凑,羽毛紧贴,腹部丰满、略下垂,偶有腹褶。雏鹅全身绒毛呈黄色。

2.体重和体尺豁眼鹅成年鹅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肉用性能20062007年,辽宁省昌图原种场分别对舍饲平养的200只豁眼鹅(公、母鹅各半)进行测定,70日龄平均体重3084g,饲料转化比3.65:1,70日龄成活率96.9%。

豁眼鹅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屠宰性能见表3,肌肉主要化学成分见表4。

2.蛋品质豁眼鹅蛋品质测定结果见表5。

3.繁殖性能据山东省莱阳产区调查,豁眼鹅平均217日龄开产,年产蛋数80~128个,平均蛋重133g。公、母鹅配比为1:6~7,种蛋受精率90%,受精蛋孵化率90%。母鹅就巢率5%。

据辽宁省昌图豁眼鹅核心群2006年、2007年两年记载资料,母鹅平均190日龄开产,年产蛋数80~120个,平均蛋重125g。公、母鹅比例自然交配为1:5~8,人工授精为1:15~20,种蛋受精率85%,受精蛋孵化率85%。母鹅无就巢性。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保种方式

采用保种场保护。山东省建有莱阳市五龙鹅良种繁育场和莱西市五龙鹅良种繁育场。1979年辽宁昌图县建立了两个豁眼鹅原种场,2003年又建成辽宁省豁眼鹅原种场,组成50个家系的保种群。豁眼鹅1989年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我国2008年4月发布了《豁眼鹅》国家标准(GB/T216772008)。

(二)选育利用

主要进行纯种繁殖、直接利用。利用豁眼鹅作母本,与引进的大型鹅种进行杂交,提高大型鹅种的繁殖性能,取得良好效果。19962008年进行了豁眼鹅与多个品种的杂交试验,四川白鹅和豁眼鹅的杂交组合效果较好。豁眼鹅被引进到长江以南地区饲养,其各项生产性能指标不如在北方地区理想。原莱阳农学院运用开放与闭锁相结合的育种方法,育成了体型外貌均匀整齐、生产性能高的白色小型五龙鹅快长新品系。

五、品种评价

豁眼鹅属小型鹅种,具有耐粗饲、生长速度快、无抱性、产蛋多、绒质优等特点,但存在体型小、个体产肉量偏低等缺点,应在以后的育种工作中加以改进。

红金眼鲷


中文名称 红金眼鲷
拉丁名称 Beryx splendans Lowe
英文名称 slender beryx, slender alfonsino, berycoid fish, a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须鳂目
拉丁目名 Polymixiiformes
中文科名 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 Berycidae
中文属名 金眼鲷属
拉丁属名 Beryx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V-14;臀鳍IV-29,胸鳍16,腹鳍I-lO;尾鳍IV-19-IV。侧线鳞74。鳃耙6+17。体长为体高2.3倍,为头长2.7倍。头长为吻长3.5倍,为眼径2.6倍,为眼间隔4.2倍。
体呈长椭圆形,稍高而侧扁。头大,侧扁,具骨质隆起嵴。吻钝短,其背侧稍凸。眼颇

大,侧上位,上颌长为眼径1.3倍;眼间隔较平坦,眶前骨上具一指向后方的短棘。鼻孔2个,紧靠一起,位于眼前方。口裂很斜,吻端与眼中心约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上颌骨远不达眼后缘下方,后端扩大,其宽稍大于眼径的一半,下颌突出。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有绒状牙群。舌尖三角形,游离。眶前骨、眶下骨与鳃盖诸骨下缘均具细锯齿。鳃孔甚大,鳃盖膜与峡部分离。鳃耙细长,长于鳃丝,最长鳃耙近于眼径1/2。假鳃发达。

体被中大栉鳞。侧线1条,侧上位,唯后端侧中位,一直可伸越尾鳍基。

背鳍1基,鳍棘较弱,由前向后渐次增高,第四鳍棘最长,但短于最长的第一鳍条。臀鳍始于背鳍最后2根鳍条之下方,其基底显著长于背鳍基底,鳍棘也是由前向后渐次增高,并以第四鳍棘为最长,鳍条部以第一鳍条为最长,往后逐渐减短,后部鳍条大致等长。胸鳍长,约等于从臀鳍第三鳍条数起的鳍条部基底长。腹鳍起点稍前于背鳍,却后于胸鳍,其长也略短于胸鳍。尾鳍深叉状,上下叶略尖,尾柄侧扁,其高约为眼径3/4。

新鲜标本体呈红色,液浸标本体淡色,略带桔黄色。

长脂拟鲿


中文名称长脂拟鲿

拉丁名称Pseudobagrus adiposalis Oshima

英文名称adipose bullhea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拟鲿属

拉丁属名Pseudobagru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珠江水系,及台湾。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4.8-8.0(平均6.2)倍,为头长的4.2-6.4(5.0)倍,为前背长的3.0-4.4(3.6)倍。头长为吻长的2.5-3.7(3.0)倍,为眼径的3.3-7.3(5.1)倍,为眼间距的2.5-3.8(3.2)倍,为上颌须长的1.6-3.0(2.0)倍,为尾柄长的0.8-1.7(1.2)倍,为尾柄高的2.3-3.4(2.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3.9(2.5)倍。

体细长,柱状,后部侧扁。头小,略方,平扁,头顶被厚皮;枕突不裸露;后端几接于背鳍前板。吻圆钝。口下位,几呈横裂状。齿细尖,颌齿与腭齿均排列呈带状。眼不大,侧上位;眼间凸。须细弱,鼻须可伸达眼中部,上颌须略过颊部。

背鳍短,位前,起点可前至体前部约四分之一处,硬刺短,后缘光滑或仅有齿痕。胸鳍位低,硬刺稍长于背鳍硬刺且后缘有锯齿。脂鳍长,等于或长于臀鳍。腹鳍不达(雄鱼)或达到(雌鱼)臀鳍。尾鳍圆而稍凹。

体褐色,腹部灰白。尾鳍后缘或有窄的淡色边缘。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白鲳


[学名]: Ephippus orbis(Bloch)
[资源名称]: 白鲳
[外文名]: Spade fish
[别名]: 燕子鲳、瓜核、铜盘、鲳仔
 
[形态特征]:
 
体侧扁而高,近圆形。吻短。口小,前位。两颌牙尖锐,呈刷毛状的宽带。背鳍第一与第二鳍棘短小,第三至第五鳍棘延长。胸鳍短。腹鳍第一鳍条长。背鳍鳍条部和臀鳍基底被细鳞。背侧灰白色,腹部白色。背鳍2个,分离,其中第一背鳍的1~2鳍棘短小,第3~5鳍棘突出延长且粗壮坚硬;胸鳍短;腹鳍第1鳍条长;尾柄短,尾鳍稍呈双凹形。体青褐色,腹部浅白色;体侧具6条黑褐色橫带;鳞片緣具黑纹。各鳍浅褐色。
 
[原产地区]: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自东非  
[气候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自东非洲,东至菲律宾,北起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北部。我国只产于南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水性小型鱼类,体长一般70~150毫米。喜栖息于近海岩石或珊瑚礁间。为广东沿海一带习见种。

栉鲳


中文名称栉鲳


拉丁名称Hyperoglyphe japonicus (Doderlein)

异名日本栉鲳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长鲳科

拉丁科名Centrolophidae

中文属名栉鲳属

拉丁属名Hyperoglyph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非洲西部沿海、印度洋非洲东部沿海至太平洋中西部;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口中大,口裂斜,上颌骨后部伸达眼中部下方具辅上颌骨,眼周围的脂肪组织不甚发达,前鳃盖骨边缘具小棘。背鳍2个,紧相邻,鳃棘坚硬,7-8鳍棘22-26鳍条,臀鳍3鳍棘17-19鳍条,侧线鳞99-103。最末鳍棘长度短于相接鳍条。臀鳍3鳍棘。腹鳍始于胸鳍基后下方,尾鳍凹形或浅叉形,椎骨25。

生活习性
海(水)生。幼鱼喜栖息于漂浮海草中,成鱼生活在深达100米处。

条纹鸡笼鲳


[学名]: Drepane longimana
[资源名称]: 条纹鸡笼鲳
[外文名]: Sicklefish, Concertina fish, Barred sicklefish, Concertina-fish
[别名]: 铜盘仔、金龙、鸡仓、加破埔 
 
[形态特征]:
 
体近菱形,侧扁而高;枕嵴高起。眼中大。口小。吻短;上下颌约等长,上颌达眼前缘下方;两颌齿细小呈带状;锄骨与腭骨无齿。鳃膜与峡部相连,但不横过峡部癒合成皮褶;前鳃盖下缘具锯齿。鳔之侧面有15对分枝繁多之盲管突起。体被中大圆鳞,头部腹面、吻及眼间隔处均无鳞;背、臀鳍具低鞘鳞;腹鳍具腋鳞;侧线弧形。背鳍前方具向前平棘;背鳍硬棘与软条间具缺刻;背、臀鳍软条后部成圆形;胸鳍尖长;尾鳍双截形或圆形。体灰色;体侧具4-9条黑色横带。各鳍浅黄色。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地  [原产省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海,南海海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菲律宾,北至琉球,南至澳洲。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温暖的沿海礁区及礁石与泥沙交错的地方,偶而也会游到河口觅食,对于不同盐度的环境,适应力相当高。日行性,为杂食性鱼种,以底栖无嵴椎动物为主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7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