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斑颌须鮈

中文名称暗斑颌须鮈

拉丁名称Gnathopogon atromaculatus Nichols et Pope

英文名称blackspotted gudgeon

异名Squalidus atromaculatus (Nichols Pope, 1927)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颌须鮈属

拉丁属名Gnathopogon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海南岛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4-16;腹鳍条1,7-8;臀鳍条3,6。鳃耙6-8。下咽齿2行,3.5-5.3。侧线鳞36[4.5/(3-V)]37;背鳍前鳞11-12;围尾柄鳞12。

标准长为体高的4.0-4.7(平均4.5)倍,为头长的4.2-4.6(4.4)倍,为尾柄长的5.5-6.0(5.7)倍,为尾柄高的11.0-12.4(11.5)倍。头长为吻长的2.8-3.4(2.9)倍,为眼径的3.3-3.7(3.5)倍,为眼间距的3.4-3.7(3.6)倍,一般7O毫米以下的个体眼间距狭,头长为其4.2-5.0(4.7)倍;为尾柄长的1.2-1.4(1.3)倍,为尾柄高的2.5-2.8(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4(1.3)倍。

体长,略侧扁,尾柄较细,腹部圆。头呈锥形,头长几等于体高(在标准长100毫米以上的个体体高稍大于头长;100毫米以下的个体则相反)。吻较尖长,吻长等于或稍大于眼后头长。眼较大,眼径略小于吻长。眼间宽且平(7O毫米以下个体较狭)。口亚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唇简单,下唇较薄,唇后沟中断。口角具须1对,较长,其长度一般大于眼径。鳃耙细小,不发达,排列稀疏。主行的下咽齿中主要3枚长而扁,末端稍钩曲,另2枚呈锥形;外侧1行齿尖细。鳞片中等大,胸腹部具鳞,侧线完全。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而大于背鳍基部后端至尾鳍基的距离。胸、腹、臀鳍均较短,胸鳍末端达到其起点至腹鳍基距离的3/5处。腹鳍圆,位于背鳍起点之稍后。臀鳍极为短小,距腹鳍起点与距尾鳍基相等。尾鳍深分叉,两叶末端等长且尖,肛门近臀鳍,位于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

脊椎骨4+32-33。鳔2室,前室椭圆,后室粗长,末端圆钝,后室长度约为前室的1.3倍。肠较粗短,其长度为标准长的0.8倍左右。腹膜灰白色。

体呈银灰色,头背部及体侧上部色深,腹部灰白;背部正中具一铅黑色细条纹,自头后背部通过背鳍基部至尾鳍基部;体侧沿侧线具有铅黑色的纵纹工条,后段较前段为深;背鳍和尾鳍呈浅灰黑色,尾鳍上下叶边缘各具1条灰黑色条纹,其他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相关阅读

银色颌须鮈


中文名称银色颌须鮈

拉丁名称Gnathopogon argentatus

英文名称Sauvage et Dabry

异名亮壳、亮幌子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形态特征
口亚下位。唇简单。须1对,其长度与眼径相等。眼径等于吻长。侧线鳞38-42。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3处。

生活习性
为常见小型鱼类,栖息于水体中、下层生殖季节在5月。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藻类和水生植物。

嘉陵颌须鮈


中文名称嘉陵颌须鮈


拉丁名称Gnathopogon herzensteini (Gunther)

英文名称Jialing gudge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颌须鮈属

拉丁属名Gnathopogon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2-13;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6-8。下咽齿2行,3.5-5.3。侧线鳞38[4.5/(3.5-V)]39;背鳍前鳞12-13;围尾柄鳞12(仅个别为16)。

标准长为体高的3.8-4.3(平均4.0)倍,为头长的3.9-4.4(4.1)倍,为尾柄长的4.7-5.3(5.0)倍,为尾柄高的7.2-8.4(8.0)倍。头长为吻长的3.4-4.0(3.8)倍,为眼径的4.4-5.5(4.7)倍,为眼间距的3.0-3.6(3.3)倍,为尾柄长的1.1-1.3(1.2)倍,为尾柄高的1.8-2.2(1.9)倍。

体长,侧扁,背部在背鳍前稍隆起,腹部圆而微凸。头中等大,侧扁。吻短而钝,吻的长度稍大于眼径,口小,端位,口裂斜,呈弧形,口宽大于口长。颌骨的末端后伸达鼻孔中部的下方。唇简单,不发达,唇后沟中断,口角具须1对,短小,其长度小于眼径的1/2。眼较小,眼间宽,略隆起。鳃耙短,排列稀疏。主行的下咽齿侧扁,末端略呈钩状,外行的齿纤细、鳞片较小,胸腹部具鳞。侧线较平直。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或为等距。胸鳍短而圆,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较胸鳍短,其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约与背鳍第二根分枝鳍条相对,末端可伸达肛门。臀鳍短,其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圆钝。肛门位置紧靠臀鳍起点的前方。

脊椎骨4+34-35。鳔2室,后室大于前室,长度约为前室的2.0倍。腹膜灰白色,上具许多小黑色点。

体背侧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例上半部具有数行黑色细条纹,体中轴具一较宽的黑色纵纹,后段色深,背鳍鳍条的上半部具一黑纹,其余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点纹颌须鮈


中文名称 点纹颌须鮈
拉丁名称 Gnathopogon wolterstorffi(Regan)
英文名称 dotted-line gudgeo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颌须鮈属
拉丁属名 Gnathopogon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3~14;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7~8。下咽齿2行,3.5一5.3。侧线鳞33[4.5/(2.5~V)]35;背鳍前鳞10~11,围尾柄鳞12。体长为体高的3.9~4.5倍,为头长的3.8~4.3倍,为尾柄长的5.5~6.4倍,为尾柄高的10.0~12.0倍。头长为吻长的2.8~3.5倍,为眼径的3.O~3.6倍,为眼间距的3.5~4.0倍,为尾柄长的1.4~1.6倍,为尾柄高的2.6~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0倍。体长,稍侧扁,腹部圆.头长略大于体高.吻短,略尖,其长度较眼后头长为小,眼较大,一般小于吻长。眼间平宽.口亚下位,上颌略较下颌为长;无角质边缘.唇简单,较薄,下唇极狭窄,唇后沟中断.口角具须1对,较长,其长度等于或稍大于眼径。末端可超过眼球中央的垂直下方.鳃耙短小,不发达,排列稀疏.主行下咽齿较侧扁,顶端略钩曲.鳞片较大,圆形,胸腹部具鳞.侧线完全,较平直。背鳍较短,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约与至臀鳍末端的垂直距离相等。胸鳍较长,末端可达其起点至膀鳍起点间距离的3/4处。腹鳍位于背鳍起点稍后的下方.臀鳍短,其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略为近.尾鳍分叉较深,上下叶等长,末端尖.肛门位置靠近臀鳍,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脊椎骨4+32~34。鳔2室,前室略圆,后室粗长,其长度为前室的1.5~1.8倍。肠粗短,肠管长度为标准长的O.7~0.9倍。腹膜灰白色。

多纹颌须鮈


中文名称多纹颌须鮈

拉丁名称Gnathopogon polytaenia (Nichols)

英文名称striped gudge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颌须鮈属

拉丁属名Gnathopogon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辽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9(1/2);臀鳍条8。下咽齿3.5-5.3。侧线鳞39。

标准长为体高的3.7倍,为头长的3.7倍。头长为吻长的3.5倍;为眼径的4.0倍,为眼间距的2.8倍,为尾柄长的1.3倍,为尾柄高的1.9倍,为胸鳍长的1.3倍,为腹鳍长的1.5倍。为最长背鳍条的1.5倍。为最长臀鳍条的1.6倍,为尾鳍长的1.3倍。眼径为须长的2.0倍。

体稍侧扁,尾柄侧扁,胸部宽而较为平坦。头部较钝。口小,斜裂。上下颌等长,颌骨后伸不达眼前缘的下方。口角具须1对,细小,其长度约为眼径的1/2。侧线完全,平直。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的位置略前于腹鳍,距吻端稍近于尾鳍基。胸鳍圆形,后端不达腹鳍。腹鳍末断不达肛门。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上叶较尖,肛门靠近臀鳍,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后1/4处。

体背部带黑色,沿体侧中部色深,其背部有不显著的灰色条纹,侧线下方有银色和暗黑色交替的条纹,腹部灰色,背鳍前面的鳍条具有一个黑点,其余各鳍色浅。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四须盘鮈


[学名]: Discogobio tetrabarbatus Lin
[资源名称]: 四须盘鮈
[外文名]:
[别名]: 油鱼、坑鱼
 
[形态特征]:
 
体延长,头部圆筒状.尾部侧扁.吻突出,常有角质珠星吻皮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眼小,上侧位;眼间隔稍隆起.口小,口裂浅弧形.下唇肉质垫前缘与两侧附着在颌部.须较细小,均短于眼径.鳞片中等大;胸腹部鳞片显著变小,且埋于皮下.侧线直,贯穿体的中轴.背鳍外缘内凹;起点距吻端小于距尾鳍基;最长部分枝鳍条长约等于头长,臀鳍短.在腹鳍与尾鳍基之间.后缘平直.胸鳍较腹鳍稍长,但不伸达腹鳍起点.腹鳍向后伸越肛门.尾鳍叉形.体黑褐色,体背色深,而腹部乳白色.各鳍灰色,尾鳍上 下叶鳍褶有黑色条纹.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珠江水系  
[水域环境]:  
[生活习性]:
喜生活在江河上游和山涧溪流。体小,常见个体60~100 mm。

长须盘鮈


中文名称长须盘鮈

拉丁名称Discogobio longibarbatus Wu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盘鮈属

拉丁属名Discogobio Lin,193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上源的抚仙湖与星云湖相通的河道中。

形态特征
背鳍Ⅱ-8;臀鳍Ⅱ-5;胸鳍Ⅰ-14;腹鳍Ⅰ-7-8。鳃耙14-17。下咽齿2行,35-53。侧线鳞39[6/(4-5-V)]41;围尾柄鳞16。

体长为体高的4.4-4.8倍,为头长的5.3-5.5倍,为尾柄长的6.0-7.2倍,为尾柄高的8.8-10.0倍。头长为吻长的2.0-2.1倍,为眼径的4.2-5.0倍,为眼间距的1.9-2.1倍,上颌须长为眼径的1.8-2.0倍,口角须长为眼径的1.9-2.3倍。

体长形,侧扁。头较短小,其背面平坦,但向吻端倾斜。吻向前突出而圆钝,鼻孔前方的吻背面有一浅凹,具少数细小角质珠星。眼小,中位偏后,眼间平坦。口小,下位,略呈弧形,上、下颌边缘不很锐利,吻皮向腹面扩展,盖着上颌,边缘分裂成流苏状,外表具小乳突。下唇较宽阔,形成一椭圆形吸盘,中央为一小肉质垫,其前面及两侧有马蹄形皮褶。上面的乳突小而明显,吸盘的后缘有时亦隆起形成皮褶,后部及两侧有游离而薄的边缘。上具小乳突。须2对,均长,约为眼径的2倍,上颌须位于侧沟之上,向后伸达或超过眼前缘,口角须几达眼后缘。鳃孔延伸至头腹面,其间距约与口宽相等。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位于腹鳍基前上方,稍近于吻端,最长背鳍条约等于头长,外缘微凹。臀鳍短,后伸不达尾鳍基部,其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较至尾鳍基为近。胸鳍等于或超过头长,后伸远不达腹鳍基。腹鳍后伸达到肛门,其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尾鳍分叉深,上、下叶等长,外缘最长鳍条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以上。

鳞片中等大,背鳍起点前的鳞片变小,排列不十分整齐,且埋于皮下;腹部鳞片自腹鳍前变小,胸鳍基部前完全裸露。侧线平直,自鳃孔上角起至尾柄正中。肠长,盘曲,约为体长的7倍。肛门距臀鳍起点2-3个鳞片。鳔2室,前室大,椭圆形,被覆于较厚膜质囊内;后室长,呈棒状,为前室长的2.5倍以上。鳃耙细小,呈三角形,排列紧密。下咽骨窄而薄,下咽齿排列紧密,细长而侧扁,齿面凹下呈匙状,顶端弯曲。腹膜黑色。

生活时体呈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黑色,背鳍、尾鳍颜色较深。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长须片唇鮈


中文名称 长须片唇鮈
拉丁名称 Platysmacheilus longibarbatus Lo,Yao et Chen
英文名称 long-barbel wide-lip gidgeon,United-lip gudgeo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片唇鮈属
拉丁属名 Platysmacheilus Lo,Yao et Chen,1977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3~14;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14。下咽齿1行,5一5。侧线鳞37[4.5/(2.5~V)]39;背鳍前鳞1O~11;围尾柄鳞12。
标准长为体高的5.6~6.2(平均5.9)倍,为头长的4.3~4.6(4.5)倍,为尾柄长的6.7~7.2(6.9)倍,为尾柄高的12.2~13.5(13.1)倍.头长为吻长的2.3~2.7(2.5)倍,为眼径的3.9~4.3(4.2)倍,为眼间距的4.2~4.9(4.6)倍,为尾柄长的1.4~1.6(1.5)倍,为尾柄高的2.7~3.0(2.9)倍。

体细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尾柄细,腹部圆.头中等大,略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吻较尖,在鼻孔前方微凹,吻长大于眼后头长.眼略小,侧上位,眼间平坦或微四;眼间距窄,小于眼径.下眶骨发达,占眼下颊部的大部,其高度等于或略小于宽度.口较小,下位,呈深弧形,上下颌具发达的角质边缘.唇厚,肉质,上唇具褶皱,其边缘有细缺刻;下唇连成一片,具多数乳状突起,后缘游离,分裂呈流苏状,中央有一深缺刻,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口角具须1对,较粗长,其长度大于眼径够数个体须长约为眼径的2.0倍),末端超过眼后缘,可到达前鳃盖骨的后缘.鳃耙不发达.下咽骨细长,下咽齿细小,末端略钩曲.鳞中等大,圆形,胸腹部裸露区较大,一般延伸至胸鳍末端,距腹鳍基部约2~3个鳞片.侧线完全,在体侧前方微了弯.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与其基部后端距尾鳍基几相等.胸鳍末端尖,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位置与背鳍第三根分枝鳍条相对,距胸鳍基与距臀鳍起点相等或略近.臀鳍短,其起点距尾鳍基较距腹鳍基为近.尾鳍分叉深,上下叶等长.肛门接近腹鳍,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距离的前1/4~1/6处.

脊椎骨4+33.鳔小,2室,鳔的长度约等于眼径,前室横宽,呈椭圆形,包于初质膜囊内,后室细小,露于囊外.腹膜灰白色,布有多数黑色小斑点.

体灰黄色,背部略深,腹部灰白色;横跨背部有5个黑色大斑块,体侧沿侧线有1条灰色的条纹,上具有若干不明显的黑斑;背鳍和尾鳍均有黑色小斑点,其余各鳍灰白色。

粗须铲颌鱼


[学名]: Varicorhinus barbatus(Lin)
[资源名称]: 粗须铲颌鱼
[外文名]: grossbarbel shoveljaw fish
 
[形态特征]:
 
体长且侧扁,背部较平坦,背鳍起点处稍隆起.头较短.吻钝.眼中等大.在头侧略偏上方;眼间隔较大且隆起.口下位.横裂,呈新月形;口裂较狭,不伸达头腹面的侧缘,比眼间隔小;下颌的前缘为角质.唇后沟短,仅限于口角,其长比眼径小.鳞片中等大,胸部的鳞片不变小.背鳍外缘微内凹,起点距吻端小于距尾鳍基;臀鳍外缘平截;起点靠近肛门.腹鳍的起点稍后于背鳍,与背鳍第一分枝鳍条相对,向后不伸达臀鳍.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4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曾氏兔银鲛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