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鲂

中文名称小海鲂

拉丁名称Zemion hololepis (Goode et Bean)

英文名称pygmy dor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海鲂目

拉丁目名Zeiformes

中文科名海鲂科

拉丁科名Zeidae

中文属名小海鲂属

拉丁属名Zem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南非、西太平洋、加勒比海及东大西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体长为体高的2.5-2.8倍,头大,体长为头长的2.7-2.8倍,眼大头长为眼径的1.9-2.3倍,口近上位,背鳍IV-VII-25-31。臀鳍I-23-32。胸鳍较小,15-17,腹鳍I-6,背鳍、臀鳍鳍基有小棘1行。体红色,臀鳍I-23-28。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相关推荐

真鲂


[学名]: Eumegistus illustris
[资源名称]: 真鲂
[外文名]: Sweeper pomfret
[别名]: 真乌鲂、裸首乌鲂
 
[形态特征]:
 
背鳍Ⅲ-30,臀鳍Ⅱ-23;胸鳍20;腹鳍I-5,尾鳍17。侧线鳞50。鳃耙4+10。 体长约为体高2.2倍,约为头长3.6倍。头长约为吻长4.3倍,约为眼径3.5倍,约为眼间隔2.4倍。尾柄长约为尾柄高1.9倍。 体椭圆形,后方细长,稍侧扁。背面自吻端至第一背鳍起点成圆弧状,腹面钝圆。头中等大,背面圆凸。吻钝而稍突。眼间隔宽而平坦。鼻孔2个,分离,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裂缝状,近眼前上缘。口裂倾斜,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两颌前端有数行犬状牙,两侧为2~3行绒毛牙,犁骨无牙,腭骨牙弱。舌圆而宽,无牙。前鳃盖骨和下鳃盖骨边缘有弱细锯齿。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骨7。 体被圆鳞,头部除眼间隔区和前鳃盖骨后下半部无鳞,其余均被小鳞。背鳍和臀鳍鳍条部基部亦有小鳞。头部和体中部无鳞棘,体后部和尾柄部鳞片具有向后小棘,尾柄部中线上下各行鳞片尤其明显。有侧线,前面稍弯曲,后面平直。 背鳍和臀鳍前面鳍条延长,呈三角形。胸鳍较长,可伸达至臀鳍起点。腹鳍短,位于胸鳍茎后部下方,其末端不达肛门。尾鳍为双凹形。 液浸标本体为黑褐色,背鳍、臀鳍和尾鳍鳍膜带有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日本,新几内亚和挪威。水深381-620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深海,大洋性


中文名称 鲂
拉丁名称 Megalobrama terminalis
英文名称 black bream
地方名称 三角鳊、乌鳊、法罗鱼
中文门名 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 Chord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鲂属
拉丁属名 Megalobrama Dybowsky,179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5~30;侧线鳞54~60;下咽齿3行,245一442,少数个体244~542;鳃把外侧18~21,内侧26~30;脊椎骨38~40。体长为体高的2.2~2.5倍,为头长的5.2~5.7倍,为见柄长的6.0~7.3倍,为尾柄高的7.6~9.0倍。头长为吻长的3.1~3.8倍,为眼径的4.1~4.6倍,为眼间距的2.1一2.3倍。体高、尾柄高和眼间距随着鱼体的增长而相对的增大;而头长及眼径则相反,随着鱼体的增长而相对减小。体高而侧扁。头后背部隆起,体型呈菱形。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头短小,口裂斜,口裂至鼻孔下方。上下颌等长,具有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黄褐色坚硬的角质喙。背鳍位于身体最高处,具硬刺。背鳍起点位于腹鳍基部稍后方之上,至吻端较至尾柄基部为近。胸鳍末端接近或达到腹鳍基部。臀鳍基部长,无硬刺,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正下方。尾鳍分叉深。鳔3室,前室最大,约为中室的两倍(但幼鱼的中室比前室大),中室呈圆锥状,后室细小。腹腔膜白色,带有浅灰色斑点。消化道细长,其长度约为体长的2.3~2.9倍。头部背面及背部呈灰黑色,侧面为灰色,带有浅绿色泽。腹面银灰色。各鳍呈青灰色。

生活习性 三角鲂属于中下层鱼类,流水或静水水体中都有,在江河或湖泊中都能繁殖。一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石砾;生长有沉水植物和谈水壳菜的敞水区。在生殖季节,成熟亲鱼群集于有流水的场所进行繁殖。冬季不大活动,一般群集在深水的石隙中越冬。到初春就游到江河港汉和附属水体的沿岸觅食。
三角鲂摄食强度最大是在6~10月,冬季基本停止摄食。三角鲂是属杂食性的鱼类。幼鱼和成鱼的食物种类略有差别。在7月份检查一批当年的幼鱼,共食物主要是淡水壶菜,其次是昆虫的幼虫,苔藓虫的休眠抱子,蚌的物体和少量水生植物纤维。成鱼的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常见的有轮叶黑藻、范草、苦草和高等植物的种子等,其次是软体动物(主要是淡水壳菜)。个别也捕食小鱼。

轮头鲂鮄


中文名称轮头鲂鮄

拉丁名称Gargariscus prionocephalus (Dumeri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黄鲂鮄科

拉丁科名Peristediidae

中文属名轮头鲂鮄属

拉丁属名Gargarisc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形,似八棱长锥形,头平扁,很宽,背面骨板的周缘有波状深凹刻,呈圆轮状,吻角突出,亦很平扁,且前端较宽,吻背中央有1前额棘。口中大,上颌有绒毛状齿,下颌无齿。背鳍连续,有深的凹刻,臀鳍较长,胸鳍宽大,下部有2搦状游离鳍条,腹鳍胸位,尾鳍截形。背鳍Ⅵ-Ⅶ-14,臀鳍13-14,胸鳍15,侧线鳞,29,下颌有7枚须,最和的须可伸达眼后缘下方,前鳃盖骨棘尖长。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副海鲂


[学名]: Parazen pacificus
[资源名称]: 副海鲂
[外文名]: Red dory、Parazen
[别名]: 准的鲷、太平洋副海鲂
 
[形态特征]:
 
体长138~156毫米。采自北纬29度37分~30度07分,东经127度57分~128度48分。水深321~940米。 背鳍Ⅷ-26~29,臀鳍Ⅰ-33;胸鳍35;腹鳍7;尾鳍9+1+9+1+7。侧线鳞85。 体长为体高2.5~2.6倍,为头长2.7倍。头长为吻长2.4~2.6倍,为吻长2.4~2.6倍,为上颌长2.0~2.4倍,为眼径2.9~3.5倍,为眼间隔4.1~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7~0.8倍。 体侧扁,长圆形。头较大。吻长。眼大,上侧位;眼上缘锯齿极微小,方向向后。眼间隔较宽,中间深凹。鼻孔2个,紧接,位于眼前上方。口大而斜,上颌能伸缩。上颌骨后半部宽大,后端达眼前缘下方。唇光滑,宽而薄。牙较大,圆锥形,两颌牙带狭,上颌2~3行,下颌牙稍大,1~2行。犁骨两侧各有4~5牙。腭骨无牙。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有假鳃。鳃耙退化成瘤突状,端部具小刺,下枝中部5~6鳃耙较长。鳃盖条骨7。 体被小栉鳞,栉齿细弱。眼中部后方头背及颊部亦被鳞。侧线有较大明显孔鳞,前部与背缘平行,后部乎直。背鳍鳍条部基底及臀鳍基底两侧无明显棘状骨板,只有1行棘突痕迹。腹面仅在腹鳍至肛门间的鳞片具微弱棱起。 背鳍1个,基底长,鳍棘部与鳝条部具深缺刻,鳍棘较弱,第二鳍棘最长,最后1鳍棘颇小,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相对,前方具1微小棘,埋于皮下。胸鳍小,侧中位。背鳍、臀鳍和胸鳍鳍条均不分枝。腹鳍小,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在胸鳍后方,后端尚不达肛门。第一鳍条不分枝。尾鳍后缘凹入,尾鳍前副鳍条弱棘状。生活时体淡红色,腹侧银白色。背鳍第一~四鳍棘尖端鳍膜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南海、东海),日本;水深140-360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深海底层鱼类,捕获深度在150-600公尺间

团头鲂


中文名称 团头鲂
拉丁名称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
英文名称 bluntnose black bream,Wuchang bream(Wuchang fish)
地方名称 团头鲂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鲂属
拉丁属名 Megalobrama Dybowsky,179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2.3~2.5倍,为头长的4.2~4.6倍,为尾柄长的10.5~11.6倍,为尾柄高的8.6~9.2倍.头长为吻长的3.2~4.1倍,为眼径的3.1~3.6倍,为眼间隔的2.6~2.8倍.尾柄长小于尾柄高.头较小.吻短.眼间隔宽平.鼻孔在眼上缘的前方.口中等大;上下颌等长,无角质缘.唇稍厚,左右下唇褶部连续.鳃孔中等大.腮耙排列稀疏.下咽齿齿面斜平.侧线线弧形,纵贯体侧中部稍下方.背鳍末根硬刺后缘光滑,其长稍小于头长;起点约在吻端至尾鳍基间的中点.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稍后下方.胸鳍短,不伸达腹鳍起点.腹鳍不伸达肛门.尾鳍下叶稍长.肛门在臀鳍前方.体背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鳞片基部灰白色,边缘灰黑色,沿体侧有若干纵列的黑色条纹.各鳍青灰色.
生活习性 常栖息于湖泊的中下层,喜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静止水体.

团头鲂产卵期一般比鲤、鲫鱼稍晚,但比草、鲢鱼为早。在长江中游地区为4月下旬5月下旬。在二、三月最好把雌雄鱼分开饲养。繁殖习性与鲤、鲫鱼相似,卵亦为粘性。培育得好的亲鱼能在池塘中自然产卵。不能自然产卵的雌鱼可注射鲤鱼脑下垂体23个/公斤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6001200单位/公斤进行催产;雄鱼用量减半。产卵鱼池的面积以0.31.0亩,水深0.81.0米为宜。池中悬挂用棕榈片或柳树须根扎成的鱼巢,命名其浮在水中。亲鱼按雌雄1:2或2:3之比放入产卵池(4月下旬至5月上旬晴朗天气),施以微弱而持续的流水刺激,一般次日早晨即产。如果不产,可将池水放低至30厘米左右,让阳光曝晒至下4时后再灌水。这样反复进行,直到其产卵为止。

日本乌鲂


中文名称日本乌鲂

拉丁名称Brama japonica Hilgendorf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乌鲂科

拉丁科名Bramidae

中文属名乌鲂属

拉丁属名Bra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东海、日本、朝鲜。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而高,颌齿小,锥状或犬齿。口中大,口裂甚斜,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头和体均被圆鳞,有侧线,背鳍和臀鳍棘不明显,与鳍条部相连,二鳍前部鳍条延长,胸鳍长,伸达臀鳍中部,尾鳍叉形。背鳍33-36,臀鳍27-30。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广东鲂


[学名]: Megalobrama hoffmanni Herre et Myers
[资源名称]: 广东鲂
[外文名]: Guangdong black myers
[别名]: [鱼边]鱼,海[鱼边],花[鱼边]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3-25~27;胸鳍l-14~15;腹鳍l-8;尾鳍27~28。侧线鳞52(9~11)/(6~7V)56;围尾柄鳞16。鳃耙16~18。下咽齿3行:2, 4, 5~5,4,2或2,4,4~4,2,2 体长为体高的2.6~2.9倍,为头长的4.5~4.9倍,为尾柄长的7.9~9.8倍,为尾柄高的9.0~10.3倍.头长为吻长的3.1~3.6倍,为眼径的2.8~4.2倍,为眼间隔的2.4~2.8倍.眼间隔为眼径的1.2~1.6倍. 体背部隆起,腹部弧形,腹面自腹鳍起点至肛门间有1个肉棱.头短小,背部隆起。眼大,中侧位,眼下缘的水平线在吻端的下方;眼间隔宽凸。鼻孔在眼上缘前方。口小;上、下颌有薄的角质缘;上颌骨后端不伸达鼻孔下方。鳃孔中等大。鳃耙排列较疏。下咽齿齿面平. 体被小圆鳞。侧线稍下弯,沿体侧中部伸达尾鳍基部。 背鳍鳍端尖;起点在腹鳍起点稍后上方,距吻端大于距尾鳍基;末根硬刺粗壮光滑。胸鳍下侧位,不伸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在胸鳍起点至臀鳍间的中点,不伸达肛门。肛门恰在臀鳍起点前方。 腹膜银灰色。鳔中室最大,后室最小。 体背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上半部各鳞片中央有1个黑斑。胸鳍基部上方、鳃盖后缘有1条黑带。各鳍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  [原产地区]:广东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珠江水系及海南岛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广东鲂为河川中下层鱼类。杂食性,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成鱼主要摄食淡水壳菜、河蚬等软体动物,兼食高等水生植物。

海鲂


中文名称海鲂

拉丁名称Zeus faber Linnaeus

英文名称target fish, target dory, kuparu, john dory, Japanese dor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海鲂目

拉丁目名Zeiformes

中文科名海鲂科

拉丁科名Zeidae

中文属名海鲂属

拉丁属名Ze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地中海,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中国及东大西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1.5-2.1倍,头中大,体高大于头长,体长为头长的2.2-2.8倍,眼中大,头长为眼径的2.8-6.7倍。口大,斜裂,两颌有细齿,犁骨有齿,鳞退化,不呈覆瓦状排列,背鳍鳍基两侧有5-12大棘板臀鳍基底两侧有5-13大棘板腥鳍与肛门间有2行,7-10个棘状骨板。背鳍IV-X-22-24,臀鳍IV-20-23。胸鳍13-14,下侧位,腹鳍较长大,胸位,I-6-7。尾鳍后缘圆形,鳃盖条7。鳃耙退化(4-5)+(7-18)。有一蓝黑色圆斑位于侧线下方,胸鳍后端、背、臀鳍鳍基两侧各有5-8棘板,每一棘板有1-2棘突。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玫瑰海鲂


中文名称玫瑰海鲂

拉丁名称Cyttopsis roseus (Lowe)

英文名称rosy dory, red dor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海鲂目

拉丁目名Zeiformes

中文科名海鲂科

拉丁科名Zeidae

中文属名玫瑰海鲂属

拉丁属名Cyttops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非、印度西南海岸、日本、中国、墨西哥、加勒比海和东大西洋,我国产于台湾沿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的1.7-2.0倍,头较在,体长为头长的2.4-2.8倍,眼中等大小,头长为眼径的2.3-2.9倍,胸部宽,其腹面平直,体被小圆鳞,腹鳍与肛门间有2枚龙骨状棘板。背鳍和臀鳍鳍条部两侧有一排低的骨棘,口前位,两颌具细齿,犁肌亦有齿,背鳍VII-VIII-28-30。臀鳍I-II-20-30,第一鳍棘甚短而宽,不能活动,第二鳍棘甚小,胸鳍13-14,腹鳍9-10,无鳍棘,鳃耙退化,1+8。体玫瑰红色及银色,腹鳍红色,鳍膜黑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4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水纹扁背鲀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