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前鳍平鲉

中文名称斯氏前鳍平鲉

拉丁名称Snyderina yamanokami Jordan et Stark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毒鲉科

拉丁科名Synanceiidae

中文属名斯氏前鳍平鲉属

拉丁属名Snyderin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日本。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体前部高,尾柄部稍细长,头大,眼中大或大,口端位,中大。体被细长颗粒状鳞,头部裸露无鳞,头北部无棘棱,前鳃盖骨和鳃盖骨有棘,两颌及犁骨有齿,腭骨无齿。无须,背鳍起点在眼中央上方,两背鳍连续,无明显凹刻,有13-14鳍棘,臀鳍3鳍棘。各鳍有分支鳍条。前鳍XIII-ⅩⅣ-9-11,臀鳍Ⅲ-5-6,胸鳍13-14,腹鳍Ⅰ-5,眼稍大,鳃盖区的体部最高,尾柄部最低,胸鳍长,后伸几达臀鳍第三鳍棘。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推荐

许氏平鲉


[学名]: Sebastes schlegeli
[资源名称]: 许氏平鲉
[外文名]: acopever、rockfish、stingfish
[别名]: 黑鲪Sebastodes fuscescens (Houttuyn,1880)
 
[形态特征]:
  鳍Ⅷ-12;臀鳍Ⅲ-7;胸鳍18;腹鳍I-5;侧线鳞45-50。 体延长,侧扁;体长为体高3.2倍,为头长2.6倍。头大,头长为吻长4.1倍;吻长,与眼径约相等。眼大,突出,上侧位,位于头前半部;眼间隔宽平,额棱低延。眼上缘具眶前棘、眶后棘和蝶耳棘。顶棱显着,后端具一低棘。鼻孔2个;位于鼻棘外侧,前鼻孔后缘有一皮膜突起。口大,斜裂。下颌较长,外侧有3小孔,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舌短,尖圆,游离。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绒状牙带。眶前骨下缘有3大棘。前鳃盖骨边缘具5棘,在长大者下面3棘又各分为3小棘。鳃盖骨后上角具2棘。肩区具3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假鳃发达;鳃耙7+18,在隅角处最长约为眼径二分之一。每一鳃耙有绒毛状小刺。 鳞中大,栉状,眼上下方,胸鳍基及眼侧具小圆鳞。侧线稍弯曲。 背鳍连续,具8鳍棘,12鳍条,始于鳃孔上方,鳍棘发达,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一缺刻。臀鳍位于背鳍鳍条部的下方,具3鳍棘,7鳍条,第二鳍棘粗大;其长约为第一鳍棘的2倍,第三棘较细,长与第二鳍棘约相等,鳍条部呈圆形,中部的鳍条长约为第二鳍棘1.5倍。背鳍、臀鳍的后端均末伸达尾基。胸鳍圆形,下侧位,具18鳍条,下面8个不分枝,后端伸达肛门。腹鳍胸位,始干胸鳍基底下方,后端几与胸鳍后端齐平。尾鳍截形或稍圆凸。 体腔大,腹膜无色。胃大,椭圆形。肠较粗,盘旋二次,肠长约为体长1.5倍,肝二叶。幽门盲囊11个,呈指状。鳔发达,壁薄。 体灰褐色,腹面灰白色。背侧在头后、背鳍鳍棘部、臀鳍鳍条部以及尾柄处各有一暗色不规则横纹。 体侧有许多不规则小黑斑,眼后下缘有3条暗色斜纹;顶棱前后有2横纹;上颌后部有黑纹。各鳍灰黑色,胸鳍、尾鳍及背鳍鳍条部常具小黑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海南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海、黄海、渤海及日本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温水性底层鱼类。常栖息于近海岩礁海区。体长可达300多毫米。卵胎生,生殖期是春末到初夏。

前鳍狭体鲉


中文名称前鳍狭体鲉

拉丁名称Rhinopias frondosa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狭体鲉属

拉丁属名Rhinopi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我国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甚侧扁而高,头侧扁,吻狭长,眼前背缘凹入,吻端高凸,吻侧有一宽大凹洼。眼较小,上侧位。眶上棘具一长大皮瓣,无鼻棘。口大,前位,下颌有皮须,腭骨无齿,前鳃盖骨具4钝棘,鳃盖骨具2弱棘。背鳍Ⅻ-9,臀鳍Ⅲ-5。胸鳍宽大,体被小圆鳞,头部裸露无鳞,头体散具皮瓣。下颌有皮瓣,胸鳍16,鳃耙(6-7)+(14-15)=20-22,背鳍鳍条部上有一黑斑,体和鳍上有许多皮瓣,体色因个体而有变化,一般为褐红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平鳍鳅鮀


中文名称 平鳍鳅鮀
拉丁名称 Gobiobotia homalopteroidea Rendahl
英文名称 eight-barbel,Eight-whisker gudgeo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鳅鮀属
拉丁属名 Gobiobotia Kreyenberg,191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3~14;腹鳍条1,7;臀鳍条2,6。第一鳃弓外侧无鳃耙,内侧鳃耙6~7。下咽齿2行,3.5一5.3。侧线鳞41[(5.5~6)/(3~4~V)]42;背鳍前鳞15;围尾柄鳞12。
标准长为体高的5.6~6.9(平均6.0)倍,为头长的3.9~5.0(4.3)倍,为尾柄长的6.9~6.3(6.0)倍,为尾柄高的14.3~18.O(16.6)倍.头长为吻长的2.2~2.6(2.4)倍,为眼径的7.2~9.3(8.2)倍,为眼间距的2.6~3.3(3.0)倍

长鳍鲉


中文名称长鳍鲉

拉丁名称Sebastolobus macrochir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长鳍鲉属

拉丁属名Sebastolob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日本有分布。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大,眼中大,上侧位,头上棘棱尚未发达,背鳍Ⅻ-Ⅹ Ⅵ-8-13,臀鳍Ⅲ-5。胸鳍不呈圆形,约可分为2叶或上部鳍条最长,腹鳍胸位,尾鳍截形。胸鳍有一凹刻,下部鳍条较粗,头部棘棱强,上颌后缘达眼中央下方,体黄色到红色,背鳍上有一大黑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5,6月产卵,卵块包在胶质囊中漂浮在海表面。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46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棕红拟盔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