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小鳔鮈

中文名称建德小鳔鮈

拉丁名称Microphysogobio tafangensis (Wang)

异名蚕虫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小鳔鮈属

拉丁属名Microphysogobio Mori,193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钱塘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5;胸鳍Ⅰ-12-14;腹鳍Ⅰ-7。鳃耙3-6。下咽齿5-5。侧线鳞35[4.5/(2.5-V)]36;背鳍前鳞8-9;围尾柄鳞12。

体长为体高的4.4-4.7(平均4.5)倍;为头长的5.0-5.5(5.2)倍;为尾柄长的6.6一7.2(6.9)倍;为尾柄高的9.2-10.1(9.4)倍。头长为吻长的2.5-3.2(2.8)倍;为眼径的3.8-4.3(4.1)倍;为眼间距的3.3-4.0(3.7)倍;为尾柄长的1.2-1.4(1.3)倍;为尾柄高的1.7-1.9(1.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6(1.4)倍。

体长,前段略呈圆筒形,腹部圆,背鳍起点处隆起,尾柄较高,侧扁。头较短小。吻钝圆,鼻孔前方稍凹陷,吻长与眼后头长几相等。吻皮向腹面伸展,盖住上唇基部。眼较大,位于头侧上方,眼间稍平,间距约与眼径相等。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极发达,上唇前端乳突稍尖,排列成1行,两侧的乳突带长形,口角处小而呈多行排列,下唇中叶为1对较大的长圆形乳突,两侧叶发达,乳突极显著、在口角处与上唇相连。上下颌角质边缘发达。口角具短须1对,其长小于眼径。鳃耙不发达。下咽齿侧扁,纤细。胸部裸露。侧线平直。

背鳍无硬刺,甚为高大,鳍条特长,其最后1根分枝鳍条后伸末端可超过臀鳍起点,背鳍起点至吻端稍长于其基部后端至尾鳍基的距离。胸鳍长,末端略尖。腹鳍起点与背鳍第2-3根分枝鳍条相对。臀鳍短,其起点至腹鳍基的距离大于至尾鳍基部。尾鳍分叉较浅,上下叶末端略圆。肛门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的中点。

鳔小,2室,长度约为头长的1/3,前室圆,包于厚韧质膜囊内,后室长形,细小,其长小于眼径。腹膜灰黑色。

体背灰黑色,体侧带黄绿色。沿侧线鳞片具小黑点。背鳍灰黑,鳍膜红色,尾鳍呈橄绿色,其他各鳍灰黑。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相关阅读

寡鳞鳔鱼


中文名称寡鳞鳔鱼

拉丁名称Pseudolaubuca engraulis (Nichols)

异名蓝片子、梢鱼、蓝刀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水系。

形态特征
体形似银鳔鱼。体长而侧扁,自峡部至肛门之间的腹部具腹棱。头长大于体高。吻稍尖,吻长大于眼径。口端位,上颌前端具1缺刻,与下颌凹陷相吻合。眼中等大。眼间隔宽而隆起,眼间距大于眼径。鳞中等大,薄而易脱落。腹棱自胸鳍基部直达肛门。鳃耙9-13。侧线在胸鳍上方缓慢下弯,侧线鳞46-55。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臀鳍条3,17-21。侧线在头后和缓下折成与腹缘平行,至尾柄处上折伸入尾柄正中。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无硬刺;游离缘平直。臀鳍具1721根分枝鳍条。体长210毫米。体呈银色。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杂食。5-6月在江河中产漂流性卵。江河较湖泊为多。

赫氏无鳔鲉


[学名]: Helicolenus hilgendorfi
[资源名称]: 赫氏无鳔鲉
[外文名]: Hilgendorf saucord、Hilgendorf's rosefish
[别名]: 无鳔鲉
 
[形态特征]:
 
背鳍Ⅻ-12~13;臀鳍Ⅲ-5;胸鳍19;腹鳍I-5。侧线鳞(有孔鳞)约28。鳃耙7~8+16~17。 体长为体高3.0~3.3倍,为头长2.5~2.7倍。头长为吻长4.7~5.5倍,为眼径2.9~3.0倍,为眼间距7.6~8.3倍。 体延长而侧扁。头大,头部棘棱较显著,额棱和顶棱低平,具鼻棘、眶前棘、眶上棘、眶后棘、耳棘、顶棘、颈棘和肩棘;额棱无棘。吻短而钝,眼大,上侧位;眼间隔狭,小于眼径1/2。眶前骨狭长,第二眶下骨后端楔形。鼻孔2个,圆形。口大,斜裂,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后端伸达瞳孔后缘下方。牙细而尖,两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牙群,上颌中央凹缺处无牙。前鳃盖骨后下缘具5棘,鳃盖骨后缘上部具2棘。鳃孔宽大,鳃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骨7。假鳃发达。鳃耙侧扁而长,内缘具细锯齿;上下肢前面几个呈粒状,不发达。无鳔。 体被弱栉鳞,两颌、吻部无鳞。侧线较高位,伸达尾鳍基部。 背鳍起于鳃盖后角上方,鳍棘与鳍条间无深凹刻,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部。臀鳍起于背鳍鳍条下方。胸鳍宽大,下部鳍条不分枝,鳍端呈指状突出,不伸达肛门。腹鳍位于胸鳍基底稍后下方。尾鳍浅凹。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东海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深海性鱼类

建德棒花鱼


中文名称 建德棒花鱼
拉丁名称 Abbottina tafangensis(Wang)
英文名称 Jiande gudgeo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棒花鱼属
拉丁属名 Abbottina Jordan et Fowler,1903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3;腹鳍条1,7;臀鳍条2,5。鳃耙4~5。下咽齿1行,5一5。侧线鳞33[4/(3~V)]34;背鳍前鳞11;围尾柄鳞12~13。
标准长为体高的4.2~5.4倍,为头长的4.7~5.2倍,为尾柄长的6.6~7.0为尾柄高的8.6~9.6倍。头长为吻长的2.7~2.72倍,为眼径的3.6~3.8倍,为眼间距的3.8~4.0倍,为尾辆高的1.8~2.0倍,为尾柄长的1.3~1.4倍。

体长,稍侧扁,背鳍起点处隆起,腹部平直,尾柄较高.吻钝圆,在鼻孔前方稍凹陷,吻长约与眼后头长相等,吻皮伸向腹面,遮盖上唇基部.眼较大,位于头侧之上方.眼间稍平,其宽度约等于眼径.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发达,有许多乳突,上后乳突尖形,前端的排列成1行,在口角处变小而成多行;下唇中叶为1对较大的乳突,两侧叶发达,在口角处与上唇联合。上下颌均具角质边缘.口角有1对短须,其长度较眼径为小.鳃膜连于鳃峡.鳃耙不发达.下咽齿纤细,侧扁,末端呈钩状.鳞较大,胸部无鳞.测线完全,平直.

背鳍高,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其基部后端距尾鳍基为远,背鳍条特长,最后一根分枝鳍条的末端与臀鳍起点相对或超过.胸鳍长而尖,末端几达腹鳍起点.腹鳍与背鳍的第二至第三根分枝鳍条相对.臀鳍短,其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远或相等。尾鳍浅分又,两叶末端略尖.肛门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中点.

鳔小,2室,其长度约为头长的1/3;前室圆形,包干韧质膜囊内,后室很小,长形,其长度小于眼径.腹膜灰黑色。

长蛇鮈


中文名称 长蛇鮈
拉丁名称 Saurogobio dumerili Bleeker
英文名称 Dumeril's longnose gudgeon
地方名称 麻鯀鲦、洋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蛇鮈属
拉丁属名 Saurogobio Bleeker,187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58~61;下咽齿1行,5~5;鳃把外侧4~5,内侧15~17;脊椎骨48~51。体长为体高的7.6~8.3倍,为头长的5.9~6.3倍,为见柄长的4.7~5.5倍,为尾柄高的17.6~20.1倍。头长为吻长的2.5~2.7倍,为眼径的4.8~6.2倍,为眼间距的3.1~3.6倍,为尾柄高的2.9~3.6倍。体长,略呈圆筒状,背鳍起点处稍隆起,腹部平直或稍圆,尾部细长,尾柄长大于头长。头较长,稍平扁。口下位,略呈马蹄形。吻短而尖且突出。两鼻孔前缘间隔处略凹陷。唇很厚,上下唇具有许多乳头状突起。口角有须1对,短而粗。下咽骨发达,呈三角形,外侧下咽齿2枚较粗壮,其余几枚侧扁,末端呈钩状。胸部有鳞。侧线直。背鳍无硬刺,但鳍条的基部较硬,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臀鳍短,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远。肛门距腹鳍近。鳔2室;后室小。腹腔膜白色,上有许多黑色素小点。体背部及两侧上部为激揽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中轴有一条浅黑色纵带,体例上半部的每个鳞片基部有一明显的黑色斑点。偶鳍为粉红色,其它各鳍为灰黑色。
生活习性 为底层鱼类,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如幼蚌,昆虫等,也食枝角类,藻类及植物碎屑。

胡鮈


中文名称胡鮈


拉丁名称Huigobio chenhsienensis Fang, 1938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胡鮈属

拉丁属名Huigobio Fang,193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钱塘江、闽江、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5;胸鳍Ⅰ-11-12;腹鳍Ⅰ-7。鳃耙6-8。下咽齿5-5。侧线鳞37[3.5/(2.5-V)]39;背鳍前鳞9-10;围尾柄鳞12。

体长为体高的4.2-4.8(平均4.5)倍;其中韶关的5尾标本因个体较小,体长与体高之比倍数偏高,体长为体高的5.4-6.2(5.8)倍;为头长的4.5-5.1(4.8)倍;为尾柄长的6.8一7.6(7.3)倍;为尾柄高的11.5一13.0(12.2)倍。头长为吻长的2.2-2.8(2.4)倍;为眼径的3.5一4.1(3.8)倍;为眼间距的3.3一3.8(3.5)倍;为尾柄长的1.4-1.7(1.5)倍;为尾柄高的2.3-2.7(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一1.9(1.7)倍。

体略长,前部呈圆筒形,较粗壮,尾柄细长,侧扁,体宽与体高相等。头短,头长小于体高。吻宽钝,鼻孔前方凹陷。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平,间距与眼径几相等。第1,2下眶骨扩大,占整个眼下颊部。口宽,下位,几呈横裂,仅在口角处徽下弯。唇厚,发达,上唇边缘有多数乳突,中央处乳突大,呈单行排列,通常发现有分裂成里外重叠的两层乳突的。两侧缘的乳突细小,呈多行排列;下唇分3叶,中叶极小,位颏部前端,为心脏形的肉质突,两侧叶极发达,厚且大,向后扩展似翼状,后缘游离,其上具密集的细小乳突,在口角处与上唇相连。须1对,极短小,其长远不及眼径之半,常隐匿于口角处。鳃耙细小。下咽齿侧扁,末端呈钩状。鳞片中等大。体腹面自腹鳍基部之前裸露无鳞。侧线平直。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而较背鳍基部后端至尾鳍基为远。胸鳍大,位接近腹面,平展,末端尖,后伸几达腹鳍起点。腹鳍亦长,起点位于背鳍点的后方,约与背鳍第4根分枝鳍条相对。臀鳍短小,末端不达尾鳍基部。尾鳍短小,分叉较浅,上下叶末端稍圆。肛门位置近腹鳍基部。

脊椎骨4+32。鳔小,2室,其长小于头长的1/3,前室包于扁圆形的韧质膜囊内,后室极为细小。肠细长。腹膜深黑色。

体背部呈灰黑色,腹部灰白。横跨背部有4-5块不大明显的黑色斑块,体侧中轴有7-8个黑斑点。侧线以上体侧鳞片具细小黑点,组成若干细条,背、尾鳍具多数小斑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刺鮈


[学名]: Acanthogobio guentheri Herzenstein
[资源名称]: 刺鮈
[别名]: 金鱼
 
[形态特征]:
  背鳍3,7;胸鳍1,15~16;腹鳍1,7;臀鳍3,6。侧线鳞41~42,鳃耙3~5,鳃耙短小。下咽齿2行,3.5/5.3,主行齿侧扁,末端呈钩状,外行齿纤细。体长为体高的3.3~5.4倍,为头长的3.6~4.2倍,为尾柄长的4.7~6.2倍,为尾柄高的6.7~8.3倍。头长为吻长的2.4~3.2倍,为眼径的4.1~6.9倍,为眼间距的2.7~3.2倍。体较高而侧扁,背鳍前部稍隆起,腹部圆,尾柄粗短。头尖而短,头通常小于体高。吻尖,呈锥形,吻长稍短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弧形。唇简单,无乳突。唇后沟中断。眼小,侧上位,眼间宽平。口角须一对,较长,其末端可超过鳃盖骨后缘。背鳍最后不分支鳍条为一光滑硬刺,端部柔软,其长度较头长为宽;背鳍起点距吻端较其基部后端距尾鳍基长。胸鳍长,可伸达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起点稍后的下方,末端不达臀鳍。臀鳍短,无硬刺,其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稍近。尾鳍分叉,两叶,末端尖。肛门紧靠臀鳍起点。鳞片大小适中,圆形,胸腹和背鳍起点至头后的背中线皆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鳔两室,后室较长,约为前室的1.5倍。腹膜白色。体背褐色或淡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黑色条纹。体侧中轴之上方有一列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呈灰黑色,并具黑色斑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青海  [原产地区]:黄河上游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高山区温水性鱼类。喜栖息于黄河上游干支流缓水区,以水蚯蚓、端足类和摇蚊幼虫为主要食物。每年5~6月份产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49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修仁[鱼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