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缨口鳅

中文名称原缨口鳅

拉丁名称Vanmanenia stenosoma stenosoma (Boulenger)

异名菩萨鱼、石扁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原缨口鳅属

拉丁属名Vanmanenia Hora,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浙江甬江。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2-5。侧线孔90-98。脊椎骨38。

体长为体高的4.80-5.70倍,为头长的4.70-5.00倍,为尾柄长的8.30-9.10倍,为尾柄高的6.90-7.70倍。头长为吻长的1.58-1.92倍,为眼径的5.10-6.80倍,为眼间距的2.40-2.7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78-0.82倍。

体延长,腹部平,背部稍隆起。吻较短,吻褶分为3叶。具吻沟。口下位,较小,下唇褶分为4叶。后唇沟不连续。吻须2对,颌须工对。鼻孔2个,位于眼前。眼小,上侧位。褶孔仲达头部腹面。

背鳍小,位于体中央,起点在胸鳍与腹鳍中点。胸鳍和腹鳍平展。肛门近臀鳍。尾鳍浅叉形。头及体表有许多斑纹。

生活习性
溪涧性鱼类,以着生藻类、水生昆虫为食。

淡水生。

相关知识

线纹原缨口鳅


中文名称线纹原缨口鳅

拉丁名称Vanmanenia lineata (Fang)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原缨口鳅属

拉丁属名Vanmanenia Hora,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西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Ⅱ-5;胸鳍Ⅰ-14-15;腹鳍Ⅰ-8。侧线鳞91-101。

体长为体高的5.7-7.7(7.0)倍,为体宽的6.5-8.2(7.4)倍,为头长的4.5-5.2(4.8)倍,为尾柄长的7.6-9.1(8.3)倍,为尾柄高的10.4-12.8(11.1)倍。头长为头高的1.7-2.3(1.9)倍,为头宽的1.1-1.3(1.2)倍,为吻长的1.6-2.0(1.8)倍,为眼径的5.2-7.0(5.9)倍,为眼间距的2.2-2.7(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5(1.4)倍。头宽为口裂宽的3.2-4.1(3.7)倍。

体长,圆筒形,尾柄稍侧扁。头低,吻圆钝,边缘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较小,下位,呈弧形。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具个个叶状突。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稍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具吻褶,吻褶分二叶,叶端稍尖,或特化为初级吻须,但仍与吻褶相连,相互之间无明显界限。叶间具吻须2对,短于眼径。口角须2对,内则1对位于下唇侧后角。眼侧上位,中等大小。鼻孔较大,具鼻瓣。鳃裂较宽,从胸鳍基部前方延伸到头部腹面。鳞细小,为皮膜所覆盖。头背部及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间的1/3的腹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在腹鳍起点的稍前方,距吻端较离尾鳍基部为近或相等。臀鳍基亦短,压倒后末端接近尾鳍基部。偶鳍平展,末端圆钝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基部具不发达的鳍瓣,鳍端一般可抵肛门。肛门约位于腹鳍腋部到臀鳍起点间的后2/5处。尾鳍凹形,下叶稍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平舟原缨口鳅


中文名称 平舟原缨口鳅
拉丁名称 Vanmanenia pingchowensis(Fang)
地方名称 朴石鱼、搅石婆、犁头适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 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 原缨口鳅属
拉丁属名 Vanmanenia Hora,193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7~8;臀鳍Ⅱ~5;胸鳍Ⅰ~13~17;腹鳍Ⅰ~8~9。侧线鳞88[(27~30)/(16~20~V)]107。
体长为体高的5.0~7.1(平均5.7)倍,为体宽的6.7~8.1(7.3)倍,为头长的4.7一5.4(4.9)倍,为尾柄长的7.4~9.2(8.3)倍,为尾柄高的10.6一12.2(11.4)倍。头长为头高的1.6~2.0(1.8)倍,为头宽的1.1~1.4(1.2)倍,为吻长的1.5~1.7(1.6)倍,为眼径的5.5~7.5(6.5)倍,为眼间距的2.3~2.8(2.6)倍。尾柄长为其高的1.2~1.6(1.4)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9~4.0(3.5)倍。

体长,圆筒形,尾柄稍侧扁。头较低,吻端圆钝,边缘较薄。吻长大于眼启头长。口较小,下位,呈弧形。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具4个叶状突。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具吻褶,吻褶分3叶,叶端稍尖,或特化为须状乳突,但仍与吻褶相连。叶间距吻须2对,其长短于眼径。口角须2对,内侧1对位于下唇侧后角,很短小。眼侧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见。眼间宽。鼻孔较大,具鼻瓣。鳃裂较宽,从胸鳍基部前方延伸到头部腹面。鳞细小,为皮膜所盖。头背部及胸鳍基部之前的腹面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在腹鳍起点之稍前方,距吻端校距尾鳍基为远。臀鳍基亦短,压倒后末端接近或可达尾鳍基部。偶鳍平展,末端圆钝。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3或第个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基部具不发达的皮质鳍瓣,末端接近或稍超过肛门。肛门位置约在腹鳍基部到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尾鳍凹形,下叶稍长。

生活习性 体圆筒形,头胸部腹面平,尾部侧扁。头平扁。口稍宽,弧形。口前具吻沟。吻褶分3叶,叶端呈须状;叶间有2对吻须。口角具须2对。下唇边缘有4个分叶乳突。鳃裂扩展到头腹面。体鳞甚细。腹鳍分离,起点与背鳍第三、四分枝鳍条相对。肛门近臀鳍起点。臀鳍位后,尾鳍内凹。背鳍后方具亮斑1对。
小型鱼类。营底栖生活,常栖息于水质清澈、底多卵石、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中。

斑纹缨口鳅


中文名称斑纹缨口鳅


拉丁名称Crossostoma stigmata Nichols

英文名称spotted fringemouth loac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缨口鳅属

拉丁属名Crossostoma Sauvage,187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闽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8。臀鳍条2-5。侧线鳞92-95。脊椎骨36。

体长为体高的5.3-6.7倍,为头长的4.6-4.8倍,为尾柄长的6.9-8.4倍,为尾辆高的10.7-10.8倍。头长为吻长的1.7倍,为眼径的4.5-4.8倍,为眼间距的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8倍。

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腹部平坦。头宽短,略平扁。吻长,宽扁,前缘圆形。吻褶不发达,不与上唇相连,边缘特化为13条短须,排成前后2行,前排6条,后排7条,后唇沟不连续。眼小而圆,上侧位,眼缘游离。眼间隔较宽,稍凸。鼻孔每侧2个,相连,前鼻孔小,具发达鼻瓣,覆盖后鼻孔。口小,下位,呈弧形,口宽小于头宽的1/3。唇发达,上唇游离,覆盖上颌;下唇不伸达下颌前缘,分为6叶,中间4叶,乳突状。两侧叶短须状。鳃孔伸达腹面。鳃盖膜与峡部相连。体被细小圆鳞,胸腹部裸露区扩展到胸鳍和腹鳍起点间的中点之后。侧线平直,位于体例中央。腹膜褐色。

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上方稍前。胸鳍下位,末端远不达腹鳍。腹鳍末端超过肛门,起点到肛门的距离较肛门至臀鳍起点的距离略长。胸鳍和腹鳍均具一不分枝鳍条。尾鳍叉形。上叶稍短于下叶。

背部棕色,腹部浅色。背部自头后至尾鳍基约具6个褐色方形斑块,头背及体侧具有虫蚀状带纹。背鳍条上具2条褐色条纹,尾鳍上具有2-3行黑褐色条纹。胸、腹鳍浅棕色,内侧褐色。臀鳍浅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底栖鱼类。栖息于底质为岩石砂砾,水流湍急的支流中。以附生于岩石附近的藻类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中华原吸鳅


中文名称中华原吸鳅

拉丁名称Protomyzon sinensis Che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原吸鳅属

拉丁属名Protomyzon Hora,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Ⅱ-5;胸鳍Ⅰ-17-19;腹鳍Ⅰ-7-8。侧线鳞72[(22-23)/(14-16-V)]86。

体长为体高的4.8-6.8(平均5.6)倍,为体宽的6.8-8.1(7.5)倍,为头长的4.3-5.3(4.7)倍,为尾柄长的8.0-9.6(8.9)倍,为尾柄高的9.0-11.2(10.6)倍。头长为头高的1.4-1.7(1.6)倍,为头宽的1.1-1.3(1.2)倍,为吻长的1.8-2.1倍,为眼径的4.8-6.2(5.3)倍,为眼间距的1.9-2.3(2.1)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5-3.3(2.9)倍。

体长,圆筒形,尾柄稍侧扁。头低,吻端圆钝,边缘较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弧形,中等大小,约为头宽的1/3左右。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亦无乳突,有1一2道细小横纹。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稍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之前具吻褶,吻褶分3叶,叶间有2对小吻须。口角须1对,较小。眼侧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见。眼间距较宽。鼻孔具鼻瓣。鳃孔小,仅限于头背侧,下缘不达胸鳍基部。鳞小,头背部及胸鳍起点到腹鳍起点间的前1/2腹面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距吻端较离尾鳍基为远。臀鳍基亦短,压倒后末端接近或超过尾鳍基部。偶鳍平展,末端圆钝。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基部无皮质瓣膜,末端近达肛门。肛门约位于腹鳍基部到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尾鳍微凹,下叶稍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无眼原花鳅


[学名]: Protocobitis typhlops Yang, Chen and Lan in Yang and Chen, 1993
[资源名称]: 无眼原花鳅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体背缘轮廓线弧形,腹缘平直。头部延长,侧扁。吻肉质,呈锥状,眼下刺细小,分叉,其长度明显小于颌须长。前、后鼻孔紧靠在一起。口位于头的腹面,上唇肉质,无任何缺刻或乳突;下唇分为左右两部分,每侧下唇各具有一个发达的肉质颐瓣,颐瓣的后缘具有2个须状的突起。须3对:内侧吻须不伸达口角,其长度为头长的9.5%―11.8%;外侧吻须伸达颌须的基部,其长度为头长的15.3%―21.8%;颌须几乎伸达鳃盖骨,其长度为头长的22.4%―31.8%。侧线缺乏,头部无侧线管孔。身体大部分裸露无鳞,仅在体侧中轴有稀疏的鳞片。 背鳍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小于至吻端的距离,而且位于腹鳍起点之前;背鳍外缘平直。胸鳍末端伸达胸、腹鳍起点间距离的47.1%―78.8%,胸、腹鳍基部无肉质鳍瓣。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一枚分枝鳍条的基部相对,末端伸达腹、臀鳍起点间距的53.8%―61.1%,但不伸达肛门。肛门位于臀鳍起点的略前方。尾鳍后缘几乎平直,上叶略长于下叶。尾柄长而侧扁,上、下缘无软鳍褶。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都安县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仅分布于广西都安下坳乡。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黑暗的地下河,以有机碎屑和底栖生物为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55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眶棘双边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