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鱼骨]

中文名称 唇[鱼骨]
拉丁名称 Hemibarbus labeo(Pallas)
英文名称 skin carp
地方名称 重唇鱼、重口鱼、土风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鱼骨]属
拉丁属名 Hemibarbu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胸鳍条1,17~18,腹鳍条1, 8,侧线鳞45~49;鳃耙外侧10~14,下咽齿3行,1o3o5-5o3o1。体较长,头长,吻钝而圆,眼位于头测中轴之上。口下位,马蹄形,唇发达,下唇两侧叶宽厚,一般具有皱褶,唇后沟中断,间距甚窄。颌须1对,略短于眼径。背鳍具有1光滑硬刺,其起点至吻端较至尾端为近,侧线完全,前段微弯。鳔2室,后室末端尖细,长度为前室的2.5倍。体背部灰褐色,腹部白色,幼鱼体侧有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喜欢生活在水温较低的水体中。主要以水昆虫和软体动物为食。

相关知识

大刺[鱼骨]


中文名称大刺[鱼骨]
拉丁名称Lo,Yao et Che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鱼骨]属

拉丁属名Hemibarbu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西江、郁江的干支流和新疆。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9-20;腹鳍Ⅰ-8。鳃耙8-9。下咽齿3行,135-531。侧线鳞49[7.5/(4-V)]51;背鳍前鳞13-15;围尾柄鳞20。

体长为体高的3.5-3.9(平均3.7)倍;为头长的3.9-4.0(3.9)倍;为尾柄长的5.6-6.3(6.O)倍;为尾柄高的8.2-9.4(8.9)倍。头长为吻长的2.3-2.4(2.3)倍;为眼径的3.9-4.2(4.0)倍;为眼间距的3.0-3.4(3.1)倍;为尾柄长的1.4-1.7(1.5)倍;为尾柄高的2.1-2.4(2.3)倍。背鳍刺长为头长的1.2-1.3(1.2)倍。

外形与花[鱼骨]相似。体高,略侧扁,头后背部至背鳍显著隆起,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向后渐降,腹部圆。头尖,稍侧扁。吻长约与眼后头长相等。口下位,呈马蹄形。唇薄,下唇颏部正中为三角形突起的中叶,两侧叶较窄。唇后沟中断,间距较宽。口角具须1对,须长略小于眼径。眼特大,稍外突,间距宽且隆起。眼眶下缘及后缘具1列粘液腔。鳃耙粗长,略呈锥状,排列稀疏。下咽骨粗壮,下咽齿主行细长,末端稍钩曲,外侧2行细小。侧线平直。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一般带有黑斑点,刺极粗长,其长远超过头长。背鳍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胸鳍较短,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短,其起点至胸鳍起点较至臀鳍起点的距离相等或略近。臀鳍无硬刺,后伸不达尾鳍基部。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肛门紧靠臀鳍起点。

脊椎骨4+43。鳔大,其长占体腔长的大部,分2室,前室长圆形,稍扁,后室呈长锥形,末端尖,后室长为前室的2.2倍左右。肠短,肠长等于或略小于体长。腹膜银灰色,具小黑点。

体呈青灰色,腹部白色。体侧具多数分散的小黑斑,沿体侧中轴的上方有7-10个圆形大黑斑。背、尾鳍上散布有多数分散的黑色小点,粗壮特长的背鳍刺上也有有零星的小黑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似[鱼骨]


中文名称 似[鱼骨]
拉丁名称 Belligobio nummifer(Boulenger)
地方名称 竹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似[鱼骨]属
拉丁属名 Belligobio Jordan et Hubbs,192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6~17;腹鳍条1,8;臀鳍条3,6。鳃耙5~6。下咽齿3行,1.3.5~5.3.1。侧线鳞43[(5.5~6.5)/(4.5~V)]46;背鳍前鳞14~15;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4.1~4.8(平均4.5)倍,为头长的3.6~3.8(3.7)倍,为尾柄长的5.9~6.3(6.1)倍,为尾柄高的9.4~10.7(10.2)倍.头长为吻长的2.7~2.8(2.76)倍,为眼径的3.7~3.8(3.75)倍,为眼间距的3.4~3.8(3.7)倍,为尾柄长的1.6~1.7(1.65)倍,为尾柄高的2.6~2.9(2.7)倍.

体长,侧扁,腹部圆,头后背部隆起。头略长,呈锥形,其长大于体高.吻略尖,吻长稍小于眼后头长.口较大,亚下位,略呈马蹄形;上颌较下颌为长,上颌骨后伸达鼻孔后缘的垂直下方,下颌无角质边缘.下唇具两侧叶,较为细狭,颐部中央具三角形小突起.口角具须1对,须长略小于眼径.眼中等大,位于头之侧上方.前眶骨和下眶骨边缘具粘液腔.鼻孔靠近眼前缘.眼间宽且平,其间距等于或略小于眼径.鳃峡狭窄.鳃耙短小、稀疏.鳞中等大,胸部鳞片正常;侧线完全,较平直.

背鳍略短,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末根不分枝鳍条细软分节,不成为硬刺.胸、腹鳍均短小,胸鳍末端略尖,后伸不达腹鳍,腹鳍末端不达臀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后,约与背鳍第一根分枝鳍条相对或略后,雄鱼的臀鳍末端可达到或超过尾鳍基部.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肛门紧接于臀鳍起点.

脊椎骨4+40~42(多数为4+41)。鳔2室,前室椭圆形,后室粗长,末端略尖,后室长为前室的1.6~1.7倍.腹膜灰白色.

体背青灰色,腹部灰白,自测线下方工行鳞片以上的体侧鳞具黑褐色小斑点,沿侧线上方有6个大黑斑,圆形(与Boulenser的原始描述相符.长江水系所采标本体侧斑点数为6~10个).背鳍和尾鳍具多数黑色小斑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钱江[鱼骨]


中文名称钱江[鱼骨]

拉丁名称Hemibarbus qianjiangensis Yu, sp. nov.

异名桃花竹、尖竹、溪竹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鱼骨]属

拉丁属名Hemibarbu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浙江。

形态特征
背鳍3-7。臀鳍3-6。胸鳍1,16-17。腹鳍1-8-9。鳃耙7-10。下咽齿3行,135-351。侧线鳞49-51;背鳍前鳞16-17;围尾柄鳞20。

体长为体高的3.8-4.6倍,为头长的4.0-4.8倍,为尾柄长的4.9-6.0倍,为尾柄高的9.0-11.3倍。头长为吻长的2.3-2.8倍,为眼径的4.5-6.4倍,为尾柄长的1.0-1.3倍,为尾柄高的1.8-2.3倍。背鳍刺长为头长的0.9-1.1倍。

体延长,侧扁,腹部圆,尾柄较长。头中大,头长略短于体高。吻尖突,前端稍圆,略短于眼后头长。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宽广,稍隆起。眶前骨及眶下骨具粘液腔,前鳃盖骨后缘的粘液极不明显。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位于眼前方。口下位,深弧形,口裂后请仲达鼻瓣下方。唇薄,下唇两侧叶不发达,额部中央有一三角形突出,较发达,后唇沟中断。上颌口角具须1对,其长度为眼径的1.5-2.2倍。鳃耗粗短,略呈锥形。下咽齿主行末端稍弯曲。

体被中大圆鳞。侧线平直,仲达尾鳍基。

背鳍最前3前不分枝鳍条成为光滑的硬刺,第三刺粗长,尖锐,其长度稍大于头长(少数等于或小于头长);背鳍起点于腹鳍前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臀鳍起点距腹鳍起点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较短,末端不伸达背鳍起点下方。腹鳍起点距胸鳍基部较臀鳍。起点为近。尾鳍叉形。肛口紧靠臀鳍起点。

鳔发达,2室,前室长圆形,后室后端尖长,后室为前室1.3-1.5倍。

体姜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排列规则、大小一致的褐色斑点,背鳍和尾鳍密具许多细小黑点,其他各鳍无斑点或斑块。

生活习性
常栖息于钱塘江低盐度河口区。钱江[鱼骨]平时生活于杭州以下七堡至翁家埠一带,这一江段受潮汐影响,属低盐区域。每年冬至后,钱江[鱼骨]开始上溯:兰江方向最远至开化县华埠附近;新安江方向到过旧淳安县城关镇下游7.5千米处的济头山潭。自新安江和富春江两大水电站建成后,鱼类通道阻断,坝上水域已无此鱼。

淡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产卵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产卵后退回下游。

彭县似[鱼骨]


中文名称彭县似[鱼骨]

拉丁名称Belligobio pengxianensis Lo, Yao et Che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似[鱼骨]属

拉丁属名Belligobio Jordan et Hubbs,192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四川省彭县境内的湔江(属沱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7-18;腹鳍条1,8;臀鳍条3,6。鳃耙5-7。下咽齿3行,1.3.5-5.3.1,少数为1.2.5-5.2.1。侧线鳞44[6.5/(4.5-V)]45;背鳍前鳞13-15;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4.3-4.7(平均4.5)倍,为头长的3.6-4.0(3.8)倍,为尾柄长的5.7-6.8(6.3)倍,为尾柄高的9.7-11.6(10.3)倍。头长为吻长的2.7-2.9(2.8)倍,为眼径的3.7-4.2(4.1)倍,为眼间距的3.2-3.8(3.6)倍,为尾柄长的1.5-1.8(1.7)倍,为尾柄高的2.7-2.9(2.74)倍。

体长,略侧扁,腹部圆。头呈锥形,头长大于体高,头后背部隆起。吻略圆钝,吻长稍小于眼后头长。眼侧上位,眼间宽阔,稍隆起。口亚下位,弧形;上颌较下颌略长。下唇有2侧叶,侧叶较为细狭,颐部中央有小三角形突起、口角具须1对,较短。长度约为眼径的一半。鼻孔靠近眼前缘,前眶骨和下眶骨边缘具1排粘液腔,鳃耙粗短、稀疏。下咽齿主行侧扁,末端尖,呈钩状,中间1行粗短,外侧工行仅1枚,极为细小,顶端尖。鳞中等大,侧线在胸、腹鳍间微下弯,入后延伸至尾柄正中,胸部自峡部至胸鳍基部之后卜般至腹面的中央)的鳞片变小且隐埋于皮下。

背鳍条短,长度约为头长的2/3,其起点至吻端等于或略短于至尾鳍基的距离,未根不分枝鳍条细软分节,不成为硬刺。胸鳍、腹鳍和臀鳍均短,末端浑圆。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一根分枝鳍条相对,臀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与至尾鳍基的距离几相等,尾鳍分叉,肛门紧靠臀鳍起点。

脊椎骨4+39,鳔2室,前室椭圆,后室长,后室约为前室长的1.6-1.8倍。肠粗短,其长度小于标准长,约为标准长的0.9倍左右。腹膜灰白色,杂有小黑点。

体背青灰色,腹部灰白。体例中央侧线上方具一纵行灰黑色条纹,后半段色较深,其上具5-9个圆形大黑斑,背、尾鳍具多数小黑点,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长吻[鱼骨]


中文名称长吻[鱼骨]

拉丁名称Hemibarbus longirostris (Regan)

英文名称long-nosed barbel

异名尖头竹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鱼骨]属

拉丁属名Hemibarbu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国内东北和浙江各水系,及新疆和内蒙古。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5;腹鳍Ⅰ-7。鳃耙4-6。下咽齿135-531。侧线鳞39[5.5/(3-V)]40;背鳍前鳞11-12;围尾柄鳞14。

体长为体高的4.5-5.3(平均4.8)倍;为头长的3.4-3.6(3.5)倍;为尾柄长的6.7-7.(6.9)倍;为尾柄高的12.3-12.8(12.5)倍。头长为吻长的2.1-2.2(2.2)倍;为眼径的3.5-4.1(4.0)倍;为眼间距的4.0-4.1(4.0)倍;为尾柄长的1.8-2.2(2.0)倍;为尾柄高的3.5-3.6(3.6)倍。

体细长,稍侧扁,尾柄部细长而侧扁。背鳍前方正中略凹陷,腹部圆。头呈锥形,甚尖长,长度大于体高。吻长,尖细,吻长远超过眼后头长。口下位,近马蹄形。唇薄,简单,下唇侧叶略狭,颏部正中呈小三角形突起。口角具须1对,其长稍小于眼径。眼大,略呈椭圆形,眼间略宽,微下凹。眼眶后缘及下缘具1排粘液腔。鳃耙锥形,排列稀疏。下咽骨狭窄,下咽齿主行侧扁,末端钩状,外侧2行细小。胸、腹部具鳞。侧线前段微下弯。

背鳍短小,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纤细而光滑的硬刺,其长超过头长之半,背鳍起点至吻端与至尾鳍基约等距。胸鳍短,末端圆,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稍后,约与背鳍第1根分枝鳍条的基部相对。臀鳍较长,除100毫米以下的小个体外,一般可达尾鳍基部。尾鳍短小,上下叶等长,肛门紧靠臀鳍起点。

脊椎骨4+38-39。鳔大,2室,前室卵圆形,略扁,后室粗长,约为前室的2.0倍。肠粗短。长度不及体长。腹膜白色。

体背灰褐色,腹部白色。体侧上半部自体背至侧线以下2行鳞片的基部均具小黑点。体中轴侧线上方具6-9个圆形大黑斑,背、尾鳍上有多数小黑点组成的条纹。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唇鳚


中文名称唇鳚


拉丁名称Labrisomus nuchipinnis (Quoy et Gaimar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黄鳚科

拉丁科名Clinidae

中文属名唇鳚属(待定)

拉丁属名Labrisom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热带海域,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方长而粗壮。口较大,上下颌、犁骨、腭骨具齿。项部、鼻孔和眼上方常具皮须。体被中大或小形圆鳞,鳞不深埋皮内,只前区有鳞沟。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粒唇鲻


中文名称粒唇鲻


拉丁名称Crenimugil crenilabis (Forsskal, 1775)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粒唇鲻属

拉丁属名Crenimugil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前部较宽,后部甚侧扁,眼径大于吻长,脂眼睑不发达,上唇厚,下唇较薄,具乳突,上颌骨后部不外露,为眶前骨所遮盖,眶下管不发达,颌无齿,眶前骨下缘具细齿。背鳍Ⅳ,Ⅰ-7-9,臀鳍Ⅲ-8-9,纵列鳞36-40。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58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刺鲃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