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飘鱼

中文名称 银飘鱼
拉丁名称 Pseudolaubuca sinensis Bleeker
地方名称 飘鱼、蓝刀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飘鱼属
拉丁属名 Pseudolaubuca Bleeker,1864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1~26;侧线鳞63~74;下咽齿3行,尖端钩状,442~542(542~244);鳃耙外侧12~15;脊椎骨41~43。体长为体高的4.5~5.6倍,为头长的5.0~6.4倍,为尾柄长的6.3~8.1倍。头长为吻长的2.8~3.1倍,为眼径的5.0~6.4倍,为眼间距的3.4~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3倍。身体长,头部和身体极侧扁。口端位,口裂斜,下颌有一突起与上颌中央的凹陷相吻合。鼻孔位于吻端和眼前缘之间。背部平直。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曲,形成一明显角度,延展于身体纵轴下方与腹部平行,至尾柄处再向上弯而转入尾柄中央。腹棱非常明显,自峡部一直到肛门。肛问在臀鳍起点处。背鳍一般无硬刺,仅在重庆木洞地区的个体有细小硬刺。背鳍起点位于从鳃盖后缘到尾鳍基部的中央。尾鳍深又,下叶稍长于上叶。腹腔膜银白色。鳔2室,末端特别尖细,其后室长度约为前室的2倍。背部和上侧部灰褐色,下侧部和腹部银白色。胸鳍、腹鳍淡黄色,背鳍、臀鳍、尾鳍灰黑色。
生活习性 喜成群地在水面上来住飘游,故有飘鱼之称,为杂食性鱼类。肠管长稍大于体长。根据肠管内食物的分析,有如下一些种类:[餐鱼]条、吻鮈、鱭鱼等鱼类的幼鱼,虾、棱角类、桡足类等甲壳动物,高等植物碎屑,丝状藻类。生活在波阳湖的银飘鱼以食鱼、虾为主,而在长江干流中的则以食植物碎屑、藻类和甲壳动物为主。

相关阅读

银方头鱼


中文名称银方头鱼

拉丁名称Branchiostegus argentatus

异名马头鱼、瓦刀鱼、日本加吉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方头鱼科

拉丁科名Branchiostegidae

中文属名方头鱼属

拉丁属名Branchiosteg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及东海南部。广东、福建、浙江各省沿海产量较多。渔期主要在4-5月份。

形态特征
体长、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质量250-600克。头高、略呈方形。眼大、侧上位。吻较长,上下颌具细小圆锥齿。前腮盖骨后缘有细锯齿、体被栉鳞,背侧深红色,腹部浅红色。背鳍1个,甚长,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边缘黄色;臀鳍中长,边缘浅蓝色;尾鳍双截形,满布蠕虫状黄色斑纹。

经济价值
为我国一般经济鱼类之一、肉质较细嫩,呈蒜瓣形,营养丰富、鲜食或干制食用均可。

银霞蝶鱼


中文名称银霞蝶鱼

拉丁名称Hemitaurichthys polylepis (bleeker)

英文名称Brown and white butterfly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蝴蝶鱼科

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

中文属名霞蝶鱼属

拉丁属名Hemitaur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甚侧扁,略呈卵圆形。吻短,略突出。两颌齿细而短,呈刷毛状。背鳍有11-12鳍棘,24-26鳍条。体侧具1大三角形褐色区。

生活习性
暖水性珊瑚礁鱼类。个体较小,约120毫米左右。海洋生。

银鲫


[学名]: Carassius auratus Gilbelio(Bloch)
[资源名称]: 银鲫
[外文名]: crucian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Ⅳ―16~19;臀鳍条III-5;胸鳍条I―16,腹鳍条I―8。鳃耙43~53。下咽齿1行,4―4,侧线鳞 。 体长为体高的1.9~2.7(2.4)倍,为头长的3.4~4.3(3.8)倍,为尾柄长的5.7~8.6(8.2)倍。为尾柄高的5.6~6.7(6.3)倍。头长为吻长的2.8~4.5(3.5)倍,为眼径的5.3~6.1(5.6)倍,为眼间距的2.2~2.6(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5~0.9(0.8)倍。 体侧扁,体高,腹部圆,头短小,吻钝,口端位,下唇厚。眼小,下咽齿第一枚成圆柱形,后3枚侧扁,齿冠有一道沟纹,鳃耙较多,细长。背鳍外缘平直,起点位于体长的中点,第三根硬刺后缘具锯齿,粗壮。腹鳍起点稍在背鳍起点之前,末端尖。臀鳍起点与背鳍后部第三至第五根分支鳍条相对。尾鳍分叉浅。 标二室,后室长为前室1.4~1.7倍。腹膜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  [原产地区]:黑龙江流域各水系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黑龙江与绥芬河水系支流,广泛分布江河、湖泊、水库。黑龙江水系鲫属仅三倍体银鲫一种。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静止或流水水域,喜居水草丛生水体。对各种水域环境适应能力很强。耗氧量较小。

银鮈


中文名称 银鮈
拉丁名称 Squalidus argentatus(Savage et Dabry)
地方名称 雷猴、红贡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银鮈属
拉丁属名 Squalidus Dybowski,187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5~6;侧线鳞38~40;下咽齿2行,35~53或25~52;鳃耙短而少,有的已退化,外侧5~79脊椎骨32~34。体长为体高的4.0~4.9倍,为头长的4.1~4.4倍,为尾柄长的4.8~5.5倍。头长为吻长的2.8~3.2倍,为眼径的3.2~3,5倍,为眼间距的3.0~3.8倍,为尾柄高的2.6~2.9倍。体长,背鳍基部稍隆起,腹部圆。日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眼较大。口角有一对须,与眼径等长或稍短。背鳍、臀鳍无硬刺,背鳍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末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其次为藻类(硅藻、纺锤硅藻、绿藻等)和水生高等植物。

银鲴


[学名]: Xenocypris argentea Gunther
[资源名称]: 银鲴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7;臀鳍条III-8~9;胸鳍条I―15~16,腹鳍条I―8~9。鳃耙35~51。下咽齿3行,2.4.6―6.4.2。侧线鳞 。 体长为体高的3.3~4.0(3.60)倍,为头长的3.7~4.7(4.2)倍,为尾柄长的8.4~10.7(9.4)倍。为尾柄高的8.6~10.1(9.2)倍。头长为吻长的2.3~3.8(3.6)倍,为眼径的3.3~4.7(4.0)倍,为眼间距的2.1~2.9(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6~1.2(1.0)倍。 体侧扁,稍延长,头小,吻钝,口下位,上、下颌具角质边缘。鳃耙短 ,排列紧密,下咽齿内行侧扁,顶端成钩状,外侧细条状。鳞片较大,腹鳍基部有1~2片长型的腋鳞。侧线前部微弯,完全。背鳍有一粗壮光滑的硬棘。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腹鳍起点在胸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中点,臀鳍起点距尾鳍基较距腹鳍起点近,肛门紧靠臀鳍。腹部无腹棱。尾鳍分叉较深。 鳔二室,后室长,为前室2倍。肠为体长的4.4~6.7(5.6)倍,腹膜黑色。体背部灰黄色,体侧与腹膜银白色。鳃盖膜上有一明显的桔黄色斑块。腹、胸、臀鳍呈浅黄色,背鳍与尾鳍为浅灰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省  [原产地区]:黑龙江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黑龙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江河及支流,喜生活在有水流的水域,有集群活动习性,在河道深处越冬。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62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纹裸胸鳝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