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无齿鲳

中文名称 印度无齿鲳
拉丁名称 Ariomma indicus(Day)
英文名称 Indian driftfish
地方名称 叉尾鲳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无齿鲳科
拉丁科名 Ariommidae
中文属名 无齿鲳属
拉丁属名 Ariomm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Ⅻ,15;臀鳍Ⅲ-15,胸鳍20;腹鳍I-5;鳃耙8+15~16。
体长为体高2.3~2.4倍,为头长3.2~3.6倍。头长为吻长3.9~4.3倍,为眼径3.8~3.9倍。

体卵圆形,侧扁,体高较阔。背腹缘皆钝圆。尾柄小而侧扁,其高稍大于长。头中等大,背面圆凸,两侧平坦。吻钝而短,其长约等于或稍短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位,近圆形;眼间隔宽,大于眼径。鼻孔2个,位于眼前近吻端,紧靠;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口较小,端位,稍倾斜;上颌骨部份位于眶前骨下:其后端扩大,近达眼前缘下方。两颌牙细小,上下颌各1行,排列不很紧密。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平滑,鳃盖骨无棘;鳃耙细软,上生毛刺。最长鳃耙约为眼径1/3。

体被大而薄的圆鳞,极易脱落。两颌、吻部和眼间隔前半部无鳞;第二背鳍和臀鳍基底具鳞,也易脱落。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向后直达尾鳍基上部。

背鳍2个,第一背鳍由细长而弱的棘条组成,倒下可纳入沟中,以第二鳍棘为最长,向后渐次减短;第二背鳍与第一背鳍很靠近,其基底长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2倍,最长鳍条短于最长鳍棘。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并大致相对。胸鳍长,末端可超越臀鳍起点。腹鳍位于胸鳍稍后下方,最内侧鳍条由皮膜与腹部相连,可完全折于腹部沟中。尾鳍深叉形。

相关推荐

印度鳓


中文名称 印度鳓
拉丁名称 Ilisha indica
中文门名 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 Chord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鲱科
拉丁科名 Clupeidae
中文属名 鳓属
拉丁属名 Ilisha Richardson,1846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幅缘较凸出,据强棱鳞;尾柄较短,尾柄长小于尾柄高。头中大,侧扁。眼大,上侧位。口小,几直裂。上颌末端圆形,后端伸达眼前部下方。舍游离,前端圆钝。鳃孔大。体被圆薄鳞。胸鳍和腹鳍基部均具腋鳞。无侧线,体侧银白色,腹部白色,鳃孔后上方有一小黑斑。吻端,背鳍和尾鳍呈黄绿色,其他各鳍白色。
生活习性 为浅海中上层洄游鱼类.游泳速度快,喜群居.白天多活动于中下层水域。

无齿鰶


中文名称无齿鰶

拉丁名称Anodontostoma chacunda (Hamilton)

英文名称shortfin gizzard sha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鲱科

拉丁科名Clupeidae

中文属名无齿鰶属

拉丁属名Anodontost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被不易脱落的圆鳞,腹部棱鳞发达。口小,近于下位,两颌无牙。眼稍大,脂眼睑较厚。背鳍最后鳍条不延长为丝状,背鳍和臀鳍的基部有鳞鞘。胃呈砂囊形,幽门盲囊发达。鳃盖后上方具1黑绿色斑点。

生活习性
海(水)生。

黄鹂无齿鲹


中文名称黄鹂无齿鲹


拉丁名称Gnathanodon speciosus (Forska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鲹科

拉丁科名Carangidae

中文属名无齿鲹属

拉丁属名Gnathan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椭圆形,侧扁而高,体高大于头长,口中大,口裂斜,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吻长,约等于眼径的2倍。眼睑上,脂眼睑不发达。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均无齿,仅舌上稍粗糙,鳞细小,胸部被鳞。棱鳞弱,存在于侧线直线部的后半部。背鳍Ⅷ,Ⅰ-18-20,臀鳍Ⅱ,Ⅰ-15-17,鳃耙数多,侧线上棱鳞17-20,体和鳍均呈黄色,鳃盖后上角1黑斑,有9-11条黑色横带。

生活习性
借能伸缩的口索求甲壳类、软体类和小鱼等为食。热带海域,海(洋)生。

背角无齿蚌


[学名]: 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 (Lea)
[资源名称]: 背角无齿蚌
[别名]: 河蚌
 
[形态特征]:
  两壳相等,贝壳呈椭圆形,壳表有外皮,铰合部无齿。壳内面珍珠质强,壳通常薄而易碎,大小因种而异,壳面黄褐色或绿褐色,有的个体有从壳顶射向腹缘的绿色放射线,斧足发达.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陕西  
 

河蚌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和稻田等水体中,通常生活于水底泥沙中。自然状态下,河蚌只有身体的后端从泥沙中露出,进、出水管经常张开,以维持体内水流不息,保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河蚌通常成片或成带地群集生活于浅水地带,喜流动、清洁的肥水。在大江河中数量较少,仅在河湾浅水地区分布。池塘中河蚌的种类不多,但数量较大,稻田里数量则较少。 河蚌一般适宜在中性或弱酸、弱碱性水中生活,在pH值5~9之间均能生活。河蚌对溶氧要求不高,低限约为3毫克/升,但若长期低于此限,河蚌会大批死亡。河蚌的干旱抵抗能力较强,一般埋入土中的河蚌,干旱半月左右不会死亡,但暴露在空气中,尤其夏季烈日曝晒下,几小时即会死亡。河蚌的运动能力很弱,主要靠斧足在水底泥沙中缓慢犁行。运动时蚌体浅埋于泥沙中,伸出斧足向前插入泥沙,大量充血使斧足膨大并以粘液附于泥沙上,然后肌肉收缩牵引蚌体向前滑行数厘米。河蚌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少见,但阴天也常活动。

无齿相手蟹


[学名]: Sesarma dehaani
[资源名称]: 无齿相手蟹
[别名]: 汉氏螳臂蟹、绿蛸蜞
 
[形态特征]:
 
头胸甲隆起呈方形;甲面分区明显,两眼之间有三条纵沟,中间的纵沟向後延伸凹陷成酒精灯形纹;前侧缘仅有眼窝外齿;步足密布长短不一的刚毛;体色为褐色,但等大粗壮的螯足呈较淡的黄褐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山东  [原产地区]:烟台  
[气候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世界性分布,我国也常见。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喜欢在靠内陆的土堤田埂筑洞,以草类为食,因其钳脚往下垂很橡螳螂,故又称螳臂蟹。

脂眼鲳


中文名称脂眼鲳


拉丁名称Ariomma lurid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无齿鲳科

拉丁科名Ariommidae

中文属名无齿鲳属

拉丁属名Ariom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新几内亚江河、昆士兰和澳大利亚西部沿海,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椭圆形,侧扁而高,被栉鳞,鳞不易脱落。头部、胸部和奇鳍基部均被小鳞。头小,锥状,吻钝尖,不被鳞,口大,口裂稍斜。上颌骨伸达眼的后下方。颌齿细小,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齿。眼泪上,具脂眼睑。鳃盖骨无棘,前鳃盖骨下缘具锯齿。鳃盖条6。无鳔。无幽门盲囊。鳃耙短,约10枚,侧线鳞75-77。背鳍位于体后半部中央上方,具4鳍棘16-18鳍条。臀鳍具3鳍棘26-30鳍条,其起点在背鳍前方,基底甚长,胸鳍短。腹鳍胸位,1鳍棘4鳍条。臀鳍具3鳍棘26-30鳍条,起点在背鳍前方,基底甚长,胸鳍短,腹鳍胸位,1鳍棘4鳍条,具腋鳞,尾鳍深凹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白鲳


[学名]: Ephippus orbis(Bloch)
[资源名称]: 白鲳
[外文名]: Spade fish
[别名]: 燕子鲳、瓜核、铜盘、鲳仔
 
[形态特征]:
 
体侧扁而高,近圆形。吻短。口小,前位。两颌牙尖锐,呈刷毛状的宽带。背鳍第一与第二鳍棘短小,第三至第五鳍棘延长。胸鳍短。腹鳍第一鳍条长。背鳍鳍条部和臀鳍基底被细鳞。背侧灰白色,腹部白色。背鳍2个,分离,其中第一背鳍的1~2鳍棘短小,第3~5鳍棘突出延长且粗壮坚硬;胸鳍短;腹鳍第1鳍条长;尾柄短,尾鳍稍呈双凹形。体青褐色,腹部浅白色;体侧具6条黑褐色橫带;鳞片緣具黑纹。各鳍浅褐色。
 
[原产地区]: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自东非  
[气候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自东非洲,东至菲律宾,北起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北部。我国只产于南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水性小型鱼类,体长一般70~150毫米。喜栖息于近海岩石或珊瑚礁间。为广东沿海一带习见种。

栉鲳


中文名称栉鲳


拉丁名称Hyperoglyphe japonicus (Doderlein)

异名日本栉鲳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长鲳科

拉丁科名Centrolophidae

中文属名栉鲳属

拉丁属名Hyperoglyph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非洲西部沿海、印度洋非洲东部沿海至太平洋中西部;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口中大,口裂斜,上颌骨后部伸达眼中部下方具辅上颌骨,眼周围的脂肪组织不甚发达,前鳃盖骨边缘具小棘。背鳍2个,紧相邻,鳃棘坚硬,7-8鳍棘22-26鳍条,臀鳍3鳍棘17-19鳍条,侧线鳞99-103。最末鳍棘长度短于相接鳍条。臀鳍3鳍棘。腹鳍始于胸鳍基后下方,尾鳍凹形或浅叉形,椎骨25。

生活习性
海(水)生。幼鱼喜栖息于漂浮海草中,成鱼生活在深达100米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70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长臀囊头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