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鳈

中文名称 华鳈
拉丁名称 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sinensis Bleeker
英文名称 Chinese fat minnow
地方名称 花石鲫、乌鸦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鳈属
拉丁属名 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38~40;下咽齿2行,25-52,鳃耙外侧8~9,脊椎骨33~35。体长为体高的3.3~3.7倍,为头长的4.2~4.9倍,为尾柄长的5.2~6.7倍,为尾柄高的6.8~7.9倍。头长为吻长的2.6~2.8倍,为眼径的3.6~4.4倍,为眼间距的2.0~2.7倍,为尾柄长的1.1~1.3倍,为尾柄高的1.4~1.7。体侧扁,头后背部隆起,腹部圆。头短小,吻圆钝,微突出。口下位,略呈马蹄形。唇稍厚,唇后沟中断,间隔较宽,下颌前缘有较发达的角质,口角一对短须。背鳍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末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臀鳍甚短,尾鳍分叉较浅。侧线直,鳔2室,腹腔膜银灰色。体背灰黑色,体侧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4条宽而垂直的黑色斑带。各鳍为灰黑色,边缘白色。在生殖季节,雄性个体吻部出现珠星,体色及各鳍均变为浓黑色,雌性个体变化不明显,唯产卵管延长。

相关推荐

江西鳈


中文名称江西鳈

拉丁名称Sarcocheilichthys kiangsiensis nichols

异名红头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鳈属

拉丁属名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钱塘江、闽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6-17;腹鳍Ⅰ-7。鳃耙6。下咽齿5-5。侧线鳞42[4.5/(3.5-V)]44;背鳍前鳞12-13;围尾柄鳞14。

体长为体高的4.0-4.6(平均4.3)倍;为头长的4.4-5.0(4.8)倍;为尾柄长的4.7-5.6(5.1)倍;为尾柄高的8.6-9.2(8.8)倍。头长为吻长的2.5-3.0(2.6)倍;为眼径的4.0-4.7(4.3)倍;为眼间距的2.5-3.0(2.8)倍;为尾柄长的1.0-1.2(1.1)倍;为尾柄高的1.8-1.9(1.8)倍。

体较长,略侧扁,腹部圆。头稍短小。吻较长且突出,长度约与眼后头长相等。口较小,下位,呈马蹄形。唇简单,下唇在口角处稍向前伸展。下颌前缘角质层较发达。眼较小,位头之侧上位,略高。眼间宽,微隆起。口角具须1对,极短小。鳃耙不发达。下咽齿细长,主要2枚侧扁,末端钩曲。胸、腹部鳞片较小,有的个体胸部鳞片隐埋皮下。侧线平直。

背鳍无硬刺,外缘平截或稍内凹,其起点至吻端与其基部后端至最后1个侧线鳞的距离相等。胸鳍短,末端圆钝,向后伸不达腹鳍,不及自胸鳍至腹鳍起点间距离的2/3。腹鳍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约与背鳍第2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末端略超过肛门。尾鳍分叉较浅,上下叶等长,末端略圆。肛门位于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的中点。

脊椎骨4+38-39。鳔2室,较大,前室椭圆形,后室细长,其长约为前室的2.0倍左右。肠短,其长不及体长,约为体长的0.7倍。腹膜灰白色。

体背灰黑色,腹部白色。体侧具多数不规则的黑色斑条。鳃盖后缘及峡部均带桔黄色,鳃孔后方有1条垂直黑斑,多数个体体侧沿侧线具有1条黑色条纹。背、尾鳍均为灰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习性
淡水生。

东北鳈


中文名称东北鳈

拉丁名称Sarcocheilichthys lacustris (Dybowski)

英文名称fat minnow

异名老母猪鱼,黑老婆脚,山鲤子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鳈属

拉丁属名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侧线鳞42-43,鳃耙8-9,下咽齿二行,25-52(15-51)。

头长为体长的20%-22.3%,体高为体长的29.5%-33.5%,尾柄长为体长的17%-19.6%,尾柄高为体长的14.2%-15.5%,吻长为头长的38.5%-43.5%,眼径为头长的18.2%-21.8%。

体侧扁稍高,头后背部隆起。头短小,吻圆钝,口小,口下位。呈马蹄形。唇丰厚,下颌前缘具有锐利的角质边缘。口角须一对短小,鳃耙不发达。下咽齿内行侧扁略弯。胸腹部披鳞。

背鳍末根基部变粗硬。胸鳍和腹鳍呈圆形,尾鳍上、下叶端圆状。肛门近于臀鳍。

腹腔膜灰白色。鳔二室,较肥大,后室长为前室的二点五倍左右。

幼体浅黄色,体侧有四条宽的横带纹。成鱼体灰黑色,带有浅红的色彩,横带纹暗淡不明显。各鳍灰黑色,鳍边缘明显灰白或灰黄。

生活习性
东北鳈喜栖息于水清、沙质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中。属于底层鱼类,虽不属于冷水性鱼,但适于较低的水温环境。东北鳈利用下颌角质边缘可以刮食附着在石砾上的生物,以无脊椎动物为主。幼鱼的食物中以摇蚊幼虫为主,成鱼以毛翅类、昆虫幼虫为主要食物。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三年、体长10厘米达到性成熟。在生殖期,雄鱼的体色变深,吻部和胸鳍条外缘具有粗糙的珠星。雄鱼具有明显的产卵管。产卵期为6月初至7月中旬。怀卵量5 000-18 000粒,卵径1.9毫米左右,膨胀后卵膜较大,达5毫米以上。色浑暗不透明,与其他漂浮性鱼的卵显然不同,在江河流水处产卵,当水温24℃时,约经4天孵出,胚体长7.3毫米。

黑鳍鳈


中文名称 黑鳍鳈
拉丁名称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nigripinnis(Gunther)
英文名称 blackfin minnow
地方名称 花花媳妇、花花鱼、花腰、火烧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鳈属
拉丁属名 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38~40;下咽齿2行,2.5~5.2或1.5一5.13鳃耙外侧8~9;脊椎骨32。体长为体高的3.4~4.2倍,为头长的4.4~4.7倍,为尾柄长的5.1~5.5倍,为尾柄高的7.0~8.5倍。头长为吻长的2.8~3.1倍,为眼径的4.0~4.4倍,为尾柄长的1.1一1.2倍,为足柄高的1.5~1.8倍。体长,略侧扁,腹部圆。头呈圆锥形,吻突出,吻长大于眼径。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薄,唇后沟中断,间隔较窄。下颌前缘角质化不明显。须退化,仅留痕迹。背鳍短,无硬刺,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臀鳍短,亦无硬刺。尾鳍分叉浅。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中点。侧线直。鳔2室。腹腔膜白色,略透明。体背及体侧为暗黑色,杂有棕黄色,腹部白色;鳃盖后缘及峡部呈桔黄色,鳃盖后缘有一深黑色条纹。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纹。背鳍、尾鳍为灰黑色,其它各鳍为灰白色。生殖季节,雄鱼体色鲜艳,颌部、胸部、胸鳍基部为橙红色,尾鳍带黄色,体侧的黑斑也特别显著,且在吻部出现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

生活习性 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

福建华鳈


中文名称福建华鳈

拉丁名称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fukiensis Nichol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鳈属

拉丁属名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和闽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4-16;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7-8。下咽齿1行,5-5。侧线鳞[(5.5-6.5)/(4.5-V)]41;背鳍前鳞13;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3.4-3.6(平均3.5)倍,为头长的4.4-4.6(4.56)倍,为尾柄长的5.1-5.5(5.2)倍,为尾柄高的7.1-7.7(7.5)倍。头长为吻长的2.7-2.9(2.8)倍,为眼径的4.0-4.4(4.3)倍,为眼间距的2.5-2.7(2.6)倍,为尾柄长的1.0-1.2(1.1)倍,为尾柄高的1.5-1.7(1.6)倍。

体长,略高,稍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头短小。吻略圆钝,口下位,较窄,呈马蹄形,口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口宽,约为口宽的1.2倍。唇较厚,下唇限于口角处。下颌前缘有发达的角质边缘。口角具短须1对,长度约为眼径的1/6。眼小,侧上位,眼间较狭,微隆起。鳃耙短小。下咽齿末端尖,第一、第二枚钩曲。鳞中等大,胸、腹部具鳞,侧线平直。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末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距吻端等于其基部后端至侧线最后1个鳞片。胸鳍较长,末端接近于腹鳍起点,可伸达胸鳍至腹鳍间距离的5/6处。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稍后下方。臀鳍短,外缘平截,其起点位于腹鳍与尾鳍基之间的中点。尾鳍分叉较浅,上下叶末端稍圆钝。肛门位置较近臀鳍起点,约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

脊椎骨4+36-37。鳔2室,后室长为前室的1.8-2.0倍。腹膜灰黑色。

体色灰黑,背部较深,腹部灰白,体侧具4条宽的黑色垂直斑块。鳍呈黑色。生活时峡部呈浅桔黄色。生殖时期雌鱼产卵管延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东北黑鳍鳈


[学名]: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czerskii(Berg)
[资源名称]: 东北黑鳍鳈
[别名]: 臭鲤子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Ⅲ-6,胸鳍条I-14,腹鳍条I-7。鳃耙5~6。下咽齿2行,15/51。侧线鳞40(6)/(4-Ⅴ)43,背前鳞12,围尾柄鳞16。 体长为体高3.5~4.4(3.9)倍,为头长4.1~4.5(4.3)倍,为尾柄长4.5~5.1(5.0)倍。头长为吻长2.6~3.3(3.O)倍,为眼径3.8~4.7(4.4)倍,为眼间距2.7~3.6(3.O)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1.8(1.6)倍。 体长略侧扁,腹部圆,头较小,头长小于体高,吻钝,口亚下位,呈弧形,口裂较浅,唇薄,下唇侧叶狭长,前伸几达下颌前缘。唇后沟中断,间距较狭,下额前端骨质边缘不发达。无须。眼小。鳃耙短小。主行下咽齿略侧扁,最大的2枚顶端尖细,呈钩状。侧线鳞完全。 背鳍短无硬刺,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胸鳍短,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稍后,末端可达肛门。臀鳍起点距腹鳍基部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分叉浅,上、下叶末端圆,肛门位于腹鳍基部至臀鳍间的中点。 鳔二室,后室为前室1.6~2.0倍。肠较短,肠长不及体长,腹腔膜白色。 背部体侧灰黑色,腹部白色,体侧中轴有一黑纹带,体侧分布许多黑斑,鳃盖后部、胸部呈桔黄色,各鳍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  [原产地区]:黑龙江  
[气候带]:温带,寒温带
[生活习性]:
栖息江河湖泊中,多分布在低温水域。在1+龄时性成熟,产卵期6月中旬至7月末,雄性体色鲜艳,眼下部前鳃盖上出现角质珠星。雌性有很长的产卵管,怀卵量800~1000粒,分批产卵,卵径2毫米。食性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以摇蚊幼虫为主,其次是蜉蝣幼虫及毛翅类幼虫。

川西黑鳍鳈


中文名称 川西黑鳍鳈
拉丁名称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davidi(Sauvage)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鳈属
拉丁属名 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3~14;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5。下咽齿2行,1.5~5.1或1.4~4.1。侧线鳞38~39;背鳍前鳞10~12;围尾柄鳞16。标准长为体高的3.4~3.9倍,为头长的3.8~4.2倍,为尾柄长的5.3~6.1倍,为尾柄高的7.1~7.9倍.头长为吻长的2.7~3.2倍,为眼径的3.7~4.2倍,为眼间距的2.7~3.O倍,为尾柄长的1.3~1.6倍,为尾柄高的1.8~1.9倍.体高而稍长,略侧扁,腹部圆.头短小,头的长度小于体高.吻较短,略圆钝,鼻孔前方微凹陷.口小,亚下位,呈弧形.下颌狭窄,具角质边缘.唇简单,下唇侧叶较为宽厚,前伸不达下颌前缘,唇后沟中断,间隔略窄.眼小,位于头的侧上方,眼后头长远超过吻长.眼间较宽,隆起.无须.鳃耙极微小.下咽齿主行的第一、第二枚齿 略侧扁,顶端尖钩,其余各枚粗壮,外侧1行细小.鳞片中等大,侧线完全。背鳍短,无硬刺,其起点至吻端与至尾鳍基的距离相等,外缘平截.胸鳍短,末端稍圆,其长小于头长.腹鳍稍长,末端宽圆,略超过肛门,其起点位置在背鳍起点的稍后,与背鳍第一分枝鳍条相对.臀鳍起点距腹鳍基与距尾鳍基相等.尾鳍短小,分叉较浅,上下叶末端略圆.肛门位置略近臀鳍起点,约位于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间的后2/5处。脊椎骨4+34.鳔2室,前室较大,椭圆形,后室稍细长,末端略尖细,其长度为前室的1.5倍左右.肠管较短,其长不及标准长,约为标准长的O.9倍.腹膜白色略透明,上面有许多黑色小点。体呈青灰色,腹部灰白色;生殖期间体色鲜艳,体呈红色,背部较深,腹部浅红,颌部及鳃盖处桔黄色,体侧具若干不规则的黑斑,沿侧线有工条黑色纵纹,鳃盖后缘有黑色的垂直条纹,各鳍微黑色。

华鲮


中文名称 华鲮
拉丁名称 Sinilabeo rendahli rendahli(Kimura)
地方名称 青龙棒、桃花棒,野鲮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华鲮属
拉丁属名 Sinilabeo Rendahl,193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0;胸鳍条1,16~17;腹鳍条1,8;臀鳍条3,5;侧线鳞43~46;下咽齿3行,245-542;鳃耙外侧41~54。体长而稍侧扁,略呈棒形,尾柄高而宽厚。口下位,横裂,吻钝圆而突出,上唇前部光滑,为游离的吻皮所遮盖,两侧则有细小的乳突,下唇游离部分的内缘有许多小乳状突,下唇和下颌分离,其间有一深沟相隔,上颌为上唇所包。唇后沟完全,有1对短颌须,鳃膜与峡部相连。背鳍刺软,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且在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肛门近臀鳍起点。鳞大,呈绿色,中间嵌有一红点。侧线完全,鳔2室,后室长度是前室长度的2背。肠管细长,约为体长的13~18倍。体背青黑色略带绿色,背部及两侧鳞片均具有紫绿色的金属光泽,并杂有红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
生活习性 底层鱼类,喜欢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和山涧溪流里,常出没于岩石间隙中。为草食性鱼类,主要以藻类,有带列硅澡、舟形硅藻、纺锤硅藻、龙骨硅藻等,其次为高等植物碎片。

华鳐


中文名称 华鳐
拉丁名称 Raja chinensis
地方名称 平背老板鯆Raja kenojei Muller et Henle, 1841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鳐目
拉丁目名 Rajiformes
中文科名 鳐科
拉丁科名 Rajidae
中文属名 鳐属
拉丁属名 Raj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尾部侧褶不很发达;吻长为眼3.8~4.3倍;眼间隔为眼径1.1~1.3倍;头后脊板上具结刺1~2个,头后结刺前方具粘液孔2纵群,每群由粘液孔7~10个粘液孔组成;体盘上具许多淡色圆斑,大小不一,肩区后方大圆斑上常具1~2个暗色小斑,腹面具许多黑斑,黑斑中央为一粘液孔。

大眼华鳊


中文名称大眼华鳊

拉丁名称Sinibrama macrops (Gunther)

异名黄颜、黄颜皮、鳊风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华鳊属

拉丁属名Sinibrama Wu,193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钱塘江、闽江、珠江水系及台湾。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21-25;胸鳍Ⅰ-14;腹鳍Ⅰ-8。鳃耙9-11。下咽齿3行,245-442。侧线鳞56[(9-10)/(5-V)]60。

体长为体高的2.8-3.3(平均3.1)倍,为头长的3.8-4.6(4.2)倍,为尾柄长的8.0-9.5(8.8)倍,为尾柄高的9.2-10.4(9.8)。头长为吻长的3.2-3.8(3.5)倍,为眼径的。2.6-3.1(2.9)倍,为眼间距的2.6-3.3(2.9)倍,为尾柄长的1.8-2.5(2.1)倍,为尾柄高的2.1-2.8(2.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1.4(1.1)倍。

体侧扁,背缘略呈弧形,腹部在腹鳍以后具腹稜。头小,侧扁。吻短而纯,吻长小于眼径。眼大,眼间宽而微凸,眼间距约与眼径等大。口端位,口裂稍斜,上下颌约等长,颌骨仲达鼻孔后缘的下方。鳃孔宽,鳃膜连于峡部,峡部窄。鳃耙短小,排列稀。下咽齿侧扁,顶端钩状。鳞中大,侧线略呈弧形,行于尾柄正中。

背鳍具硬刺,第一分枝鳍条长短于头长;起点距吻端与距尾鳍基相等,或近吻端。臀鳍位于背鳍基的后下方,起点距胸鳍基与距尾鳍基相等或近后者。胸鳍尖形,末端不达腹鳍基。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其长短于胸鳍。尾鳍分叉,下叶略长。

腹膜银灰色。鳔2室,后室大于前室,末端圆钝。肠长,盘曲多次,其长约为体长的2倍。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湘华鲮


中文名称 湘华鲮
拉丁名称 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Nichols)
地方名称 龙鱼、龙狗鱼、青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华鲮属
拉丁属名 Sinilabeo Rendahl,193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脊椎骨4+36。背鳍条3,10~11;胸鳍条1,16~18;腹鳍条1,8;臀鳍条3,5。下咽齿3行,2.4.5~5.3.2。鳃耙48.侧线鳞39[(6~7)/(6~7~V)]40;背鳍前鳞17~20;围尾柄鳞20~22。
标准长为体高的3.9~4.4(xs=4.10.05)倍,为头长的4.40~4.7(4.60.01)倍,为尾柄长的6.0~6.8(6.30.15)倍,为尾柄高的6.5~7.1(6.80.06)倍。头长为吻长的2.4~2.7(2.50.02)倍,为眼径的3.2~5.2(4.10.87)倍,为眼间距的1.9~2.2(2.10.02)倍。体狭长而侧扁。吻圆钝,向前突出,吻皮下垂与上唇分离,侧面有一沟从吻端侧走向口角之上,吻皮盖住上唇的中段,所以上唇的侧端外露,吻皮中段边缘有许多小缺刻或横纹.上唇紧贴在上颌外面,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须2对,吻须着生于吻侧沟之前端,比颌须为稍细,颌须着生于上唇侧端的外面,全长100毫米以内的幼鱼吻须存在,成鱼的吻须消失.口下位,深弧形,上颌末端伸至鼻孔之后的垂直线,将近眼的前缘,两侧上颌末端距离约等于眼间距.下颌前缘微凸成薄锋,有沟与下唇分离.眼中上位,距吻端和距鳃盖后缘约相等.鳃耙为三角形薄片,排列紧密.鳃膜连于鳃峡,其间距比眼间距为短.尾柄长比头长为短,其高与长相等.背鳍外缘平截,最长鳍条比头长稍短,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距吻端比距尾鳍基稍近或相等.胸鳍不达腹鳍,其间距为4~5个侧线鳞.腹鳍的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后伸在幼鱼不达肛门,间距为3~4个侧线鳞,成鱼则几达肛门或相距仅1~2个鳞片.臀鳍外缘微凹,起点距腹鳍起点比距尾鳍基为稍近或相等,向后仰不及尾鳍基,其间距约为3~4个侧线鳞.尾鳍又形,其中央最短鳍条为外面最长的鳍条的2倍或更多.吻端在成鱼都有2~3行排列稀疏的、较大的珠星脱落后的疤痕.鳞片较小,胸部鳞更小.背鳍和臀鳍缺乏鳞鞘,腹鳍基部有一狭长腋鳞.侧线完全,前部稍下弯,入后径行于躯干和尾柄中轴.下咽齿末端侧扁,且具有斜的齿冠.腹膜微黑色.

背部灰黑,腹面银白,侧面鳞片都有一黑色斑点,背鳍微红,尾鳍上下及外缘为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习性 底层鱼类,喜欢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和山涧溪流里,常出没于岩石间隙中。为草食性鱼类,主要以藻类,有带列硅澡、舟形硅藻、纺锤硅藻、龙骨硅藻等,其次为高等植物碎片。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70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