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臀囊头鲉

中文名称长臀囊头鲉


拉丁名称Setarches longimanus (Alcoc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囊头鲉属

拉丁属名Setarch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分布于南海及东海外缘。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体中等高度,头大,眼小,眼间隔平坦,眼径约与眼间隔宽相等,口大,端位,腭骨有绒毛状齿,无须及皮瓣,体被小圆鳞,头上骨棱很低,前鳃盖骨有4-5长棘,鳃盖骨有2尖棘,眶前骨有2-3棘。臀鳍Ⅲ-5。背鳍连续,有深凹刻,尾鳍截形。前鳃盖骨第二棘明显短于第一、第三棘,鳃耙6+(11-13),眼间隔宽约为体长的8-12%,体红色,鳍棘下有毒腺。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相关知识

长臂囊头鲉


[学名]: Setarches longimanus
[资源名称]: 长臂囊头鲉
[外文名]: red smooth scorpionfish
[别名]: 囊头鲉
 
[形态特征]:
 
背鳍Ⅻ-10;臀鳍Ⅲ-5;胸鳍2+13+8;腹鳍I-5;尾鳍7+12+7。侧綫小孔约26个,鳞约11/42;鳃耙外行3+16(下7个为痕状),内行3+11个。体长椭圆形,中等侧扁,以第一背鳍前端体最高;体长为体高的3~3.1倍,体宽的4.4倍,头长的2.3倍。尾柄很侧扁,头长为其长的2.5倍,其长为其高的1.8倍。头稍大,略侧扁;骨棱很低,棘弱小;头背侧的骨棱间及沿眼下棱与前鳃盖骨缘,均有发达的粘液囊;头长为吻长的3倍,眼径的5.3倍。吻稍大,背面圆凸,鼻棘极钝小,鼻棘与眼之间无凹剔;眼前骨有4~5个低的辐状棱,仅在下缘有3个尖棘,分别伸向前方、下方及后下方。眼中等大,位头侧的上方;眼后缘约位吻端到鳃盖膜突后端的正中间。眼间隔很宽,约为眼径的1.4倍;中央微圆凸,眼间棱较两侧略高,无棘突;眼上方仅有一眼前棘。顶枕部平坦,左右各有一低的顶枕棱,棱后端有一低短的项背棘;棱前端的稍外方有一小的鼓棘。眼后棱有前后两段,后段的末端有一低短棘。眼下棱显著而无棘突。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距眼较距吻突略近;前鼻孔的后缘及后鼻孔的前缘,各有一个半管状膜貭短突起。口稍大,前位,略斜。前颌骨能伸缩,连合处为小凹刻状,其后有一粗短的吻突。上颌骨外露,后端宽,闭合时约达眼后缘附近的下方。下颌骨在下方约有3~4个小孔,连合处的下方微圆凸。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短绒状牙齿;犁骨牙群为横人字形;腭骨牙群为斜带状,不与犁骨牙群相连。舌前端稍尖窄,游离。唇薄,仅下唇的两侧肥厚。无须及皮貭突起。前鳃盖骨角有4棘,上方第二棘最长大,下方第四棘最小。主鳃盖骨有2尖棘,下棘为水平形,上棘略斜向后上方,2棘的基部均为棱状。胸鳍基上方的肱棘及侧綫前方的肩棘均钝短。鳃孔宽大,侧位,下端向前约达眼前缘附近的下方。鳃盖膜分离,与峡部微连。鳃盖条7。鳃4对;第四鳃弓后方有一小裂孔;第一鳃弓有鳃耙2行,内行鳃耙均短小,外行者下方7个为痕状,下肢上端一鳃耙最长,长扁形,内缘短绒状,其长微短于鳃丝,鳃丝长约为眼径的1/2。假鳃显明。肛门距吻端约为距尾鳍基的2倍。 除头的背面,头侧的前半部及主鳃盖骨棘的下方外,头侧及体的各处均有很小的圆鳞;沿侧綫的上侧约有鳞90横行;侧綫本身处无鳞,仅约有26个小孔;胸鳍基后上方的体侧鳞似卵圆形,基端较宽且约有4~5条辐状纹;胸鳍及尾鳍在基端附近亦有鳞。侧綫一条,在尾柄后半部为侧中位,向前渐较高。 背鳍2个,中间有一深凹刻;第一背鳍始于鳃盖膜突后端的稍前方,鳍棘稍短,第四鳍棘最长,头长为其长的3.5倍,第十一鳍棘最短,长仅约为眼径的1/3,第一鳍棘亦短,微长于1/2眼径;第二背鳍短圆形,第三鳍条最长,头长约为其长的2.9倍,后方鳍条伸不到尾鳍基,第十鳍条自基端分为叉状。臀鳍短,始于第-至二背鳍条的下方;鳍棘发达,第三鳍棘最长,约等于最长背鳍棘;第一鳍条最长,约等于最长背鳍条,第五鳍条自基端分为叉状。胸鳍位侧中綫的下方;中等大,圆形,上方第三至十五鳍条分枝,第十一至十二鳍条最长,略伸不到臀鳍基,头长约为其长的1.4倍,下方无独立鳍条。腹鳍始于胸鳍基的稍前方;鳍棘长约为头长的1/3;第一鳍条最长,等于最长背鳍条,第五鳍条约1/2与体壁相连。尾鳍截形,后端中央微凹,中央12鳍条分枝,头长为尾鳍长的1.7倍。 头体均为红色;背侧较暗,在背鳍第六、七、九及十一鳍棘和第三至四、五至六及七至九鳍条的下方,各有一个较暗的斜纹。各鳍均为红色,第一背鳍膜在上缘附近略较暗。口腔及舌为黄色或红色。鳃腔在后缘为黄色或红色,而在口腔的后上方及咽部的后端为灰褐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南海、东海),日本,安达曼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深海底的; 深度上下限 180 704 m

长臀鮠


中文名称 长臀鮠
拉丁名称 Cranoglanis bouderius bouderius(Richardson)
英文名称 helmet catfish
地方名称 骨鱼(广东英德、广西梧州、南宁)、牯鱼(广西)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长臀鮠科
拉丁科名 Cranoglanididae
中文属名 长臀鮠属
拉丁属名 Cranoglanis Peters,188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Ⅰ~5~6;臀鳍Ⅱ~Ⅲ~26~34;厦鳍Ⅰ~9~10;胸鳍Ⅰ~9~13。
体长为体高3.7~4.9(4.3)倍,为头长3.7~4.1(3.9)倍,为尾柄长6.8~8.4(7.9)倍,为尾柄高9.4~11.4(10.5)倍,为背前距2.5~2.7(2.6)倍,为背鳍起点至脂鳍基后端的2.O~2.4(2.2)倍,为背鳍刺长4.3~5.7(5.0)倍,为胸鳍刺长4.1~5.1(4.6)倍,为臀鳍基3.2~3.7(3.4)倍。头长为眼径4.0~5.9(5.1)倍,为吻长2.0~2.5(2.1)倍,为头宽1.3~1.5(1.4)倍,为眼间距1.9~2.3(2.l)倍。

身体侧扁。头略呈三角形。吻突出,钝圆。上颌齿带根列,中间有裂缝;下颌齿带明显,分为左右两块。两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近吻端,呈短管状;后鼻孔有一发达的鼻须。眼位头之中央偏后。口近端位,弧形,上颌略突出。鼻须一般仲达眼后缘,个别略超过或仅至眼中心,颌须一般仲达胸鳍刺的1/2一4/5,较小个体可达胸鳍刺的末端。下颌外侧须一般达胸鳍起点,下颌内侧须可达峡凹部。

背鳍很高,硬刺的后缘及前缘的上部具弱锯齿,短于最长的分枝鳍条。脂鳍短,后端游离。臀鳍基很长,起点距尾柄基较距胸鳍起点为远。腹鳍起点在背鳍基后端的下方,鳍端超过臀鳍起点。胸鳍刺与背鳍刺相似,鳍条后伸不及腹鳍起点。尾鳍深分叉,侧线平直,有许多分枝。

鳔略呈心形,鳔壁厚,富弹性,约在前端三分之一处有一纵隔和横隔,把鳔室大致分为前、左后、右后三部分,前部与左、右后部可以互通,而左、右后部之间则不可直通。

体高、尾柄长和眼径呈现异速生长的情况,随着个体之成长,相对体高增大,相对尾柄长和眼径变小。

体呈橄榄色,向腹部逐渐转为乳白色。鳍条灰白色,基部黄色。

长臀鲃


中文名称长臀鲃

拉丁名称Mystacoleucus margin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长臀鲃属

拉丁属名Mystacoleucus Gunther,186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澜沧江水系(云南景洪)。

形态特征
背鳍条3,8;胸鳍条1,12-14;腹鳍条1,8;臀鳍条3,8-9。鳃耙10-11。下咽齿3行,2.3.4-4.3.2.。侧线鳞25[5/(3-V)]53,侧线至腹正中鳞片5;背鳍前鳞8-9;围尾柄鳞14。

标准长为体高的2.5-2.8(xs=2.670.08)倍,为头长的3.9-4.5(4.080.17)倍,为尾柄长的6.1-7.2(6.580.25)倍,为尾柄高的7.6-8.3(7.580.2)倍。头长为吻长的3.0-4.3(3.690.39)倍,为眼径的3.3-3.7(3.480.13)倍,为眼间距的2.3-2.9(2.60.15)倍。

体高,侧扁,为长斜方形.背腹的轮廓同样地呈弧形.吻端钝,稍向前突出,吻皮稍下垂,止于上唇的基部,侧部在前眶骨的前缘有沟裂(幼鱼则不显著).口小,亚下位,呈弧形,下颌后仲达到鼻孔的垂直线或达到眼的前缘.唇薄,包在上下颌外表,上下后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在颐部不连.须2对,吻须极细弱,常常缺失,颌须虽较长,但小于眼径.鼻孔位于眼的前上角,离眼比离吻端为较近.眼大,前上位,较近于头的背轮廓线,眼径一般比吻长为长,至吻端之距离较至鳃盖后缘的距离为近。

背鳍外缘稍内凹,起点前有一平卧的倒刺,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离比至尾鳍基距离为短或相等,与腹鳍起点的位置相对或稍后,背鳍硬刺颇粗大,不及头长(不包括顶端柔软部分),后缘具有细齿,第一分枝鳍条最长,与头长约相等或大于头长.胸鳍小,比头长稍短,向后伸几达或不达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后伸达到肛门(成鱼则相差1个鳞片).臀鳍起点在背鳍条末端之下或稍前,基部长度等于尾柄长,外缘平截,微凸或微凹(一般幼小时微凹,后转为平截,长大时微凸),以第一分枝鳍条为最长,向后伸约达尾柄长之半.尾鳍分叉,中央最短的鳍条不及最长鳍条长度的一半。

鳞薄而大,侧线在腹鳍前微弯,向后行止于尾鳍基的正中,尾柄中部的鳞片上7下5(侧线鳞不算在内).鳃耙短,圆锥形.下咽齿顶端扁平,尖端弯曲。

体色较浅,体侧以上绝大多数鳞片前部都有新月形的黑色斑,尾柄的背正中线呈黑色,背鳍有狭的黑色边缘,尾鳍有或无同样的边缘。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长臀刀鲇


[学名]: Platytropius longianalis Wang
[资源名称]: 长臀刀鲇
[外文名]: Chang tun dao nian
[别名]: 绸子鱼
 
[形态特征]:
 
颌须后伸至少达臀鳍基的1/2;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前。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  [原产地区]:景洪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澜沧江中、下游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水域上层,主食水生昆虫或落入水中的膜翅目昆虫。5月产卵。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资源状况]:正常

长鳍鲉


中文名称长鳍鲉

拉丁名称Sebastolobus macrochir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长鳍鲉属

拉丁属名Sebastolob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日本有分布。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大,眼中大,上侧位,头上棘棱尚未发达,背鳍Ⅻ-Ⅹ Ⅵ-8-13,臀鳍Ⅲ-5。胸鳍不呈圆形,约可分为2叶或上部鳍条最长,腹鳍胸位,尾鳍截形。胸鳍有一凹刻,下部鳍条较粗,头部棘棱强,上颌后缘达眼中央下方,体黄色到红色,背鳍上有一大黑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5,6月产卵,卵块包在胶质囊中漂浮在海表面。

[鱼鲞]头鲉


中文名称[鱼鲞]头鲉

拉丁名称Polycaulus uranoscopus (Bloch et Steindachner)

异名Trachicephalus uranoscopus (Bloch Schneider, 1801)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毒鲉科

拉丁科名Synanceiidae

中文属名[鱼鲞]头鲉属

拉丁属名Polycau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圆柱形,后部侧扁,头粗短,无鼻棘,眼很小,上侧位,眶前骨具4棘突,前鳃盖骨4棘,鳃盖骨2棘,口中大,上位,直裂,体无鳞,背鳍连续,具11-12鳍棘、12-14鳍条。臀鳍无鳍棘,具14-16鳍条。背、臀鳍最后一鳍条均有鳍膜连于尾柄部,胸鳍宽圆,15鳍条,无游离鳍条。腹鳍胸位,I-5,尾鳍圆形,各鳍鳍条均不分支。体暗棕色,散具小黑斑和灰白色斑点,各鳍深灰色,常具白斑,尾鳍后缘白色。

生活习性
暖水性海(洋)生。

大鳞鳞头鲉


[学名]: Sebastapistes megalepis
[资源名称]: 大鳞鳞头鲉
[外文名]: largescale rosefish
[别名]: 大鳞新棘鲉Neomerinthe megalepis (Fowler, 1938)
 
[形态特征]:
 
背鳍Ⅻ-9;臀鳍Ⅲ-5;胸鳍18~19(少数为20);腹鳍I-5;尾鳍(5~6)+11+(5~6)。侧綫小孔鳞24~25,鳃耙5~6+11~12。 标本体长64~86.8毫米。体为长椭圆形,侧扁,以在第三至五鳍棘处为最高;体长为体高的2.9~3.2倍,体宽的4.7~5.5倍,头长的2.1~2.2倍。尾柄很侧扁,头长约为其长的2.3~2.7倍,其长约为其高的1.6~1.8倍。头稍长大,亦侧扁,棘棱发达;头长约为吻长的4.3~5倍,眼径的3.4~3.9倍。吻长略短于眼径,稍侧扁,背面中央圆凸,在吻突后端的两侧各有一尖的鼻棘,鼻棘与眼间略凹;吻侧在眼前骨的下缘有4棘,前棘为纵棱状,前端很钝,后下棘最尖长。眼稍大,侧位,很高,眼后缘距吻端较距鳃盖膜突的后端略近,眼皮无显明的突起。眼间隔窄,眼径约为其宽的2.4~2.8倍;中央为纵凹沟状,眼间棱显明,左右各一条,无棘,中央相距较近,前后端相距颇远;两侧高凸,为锐棱状,有眼前棘,眼上棘及眼后棘各一个。眼后棘的后方附近有一鼓棘。顶枕部中央平坦而微凹,每侧各有顶棘及项背棘一个。眼后棱显明,前段位眼的后缘,有2~3小棘;中段及后段各有一个棱状棘,后段的稍上方尚有一小棘。眼下棱有4个锐棘。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距眼较距吻端近,后缘有一羽状皮貭突起;后鼻孔位眼前棘基部的边缘。口稍大,前位,斜形,闭合时下颌较上颌在前端略较长。前颌骨能伸缩,前端中央为凹刻状。上颌骨后端外露,很宽,约达瞳孔后缘与眼后缘之间。下颌骨的下方,每侧各有4个小孔,在连合处向前下方更有一骨貭突起。下唇较肥厚,而上唇很薄弱。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绒状牙群;犁骨牙群连成短八字形;腭骨牙群为纵纹状,较犁骨牙群甚长。舌肥厚,游离,而前端为尖突起状。无须,而在眼上棘,眼前骨的下缘及前鳃盖骨的后下缘,均有皮貭须状突起;眼上棘的皮貭突起很细长,长约为眼径的1/2。前鳃盖骨缘有4棘,上棘最尖长,位于眼下棱正后方的附近。主鳃盖骨有2棘,且后方有发达的鳃盖膜突起。肱棱圆板状,无棘。侧綫的正前方附近有一肩棘。鳃盖膜分离或基端微连,与峡部亦不相连。鳃盖条7。鳃孔侧位,宽大,前下端约达瞳孔前缘的下方。第四鳃弓后方无裂孔;第一鳃弓有鳃耙2行,最长鳃耙约为鳃丝长的2/3~5/6;鳃丝亦稍短,仅约为眼径的2/3。假鳃发达。肛门距吻端约为距尾鳍基的1.5~1.7倍。 鳞栉状,中等大,分布于眼下方,眼后,头背侧及体各处,在体侧约有42横行;胸鳍基后上方的体侧鳞近似方形,前基端约有辐状纹9条,后缘约有栉刺34个;胸赡基端及尾鳍基端的附近亦有鳞。侧綫一条,在尾柄为侧中位,向前渐稍高,在胸鳍基的上方更呈弯弧状。 背鳍2个,中间有一深的凹刻;第一背鳍鳍棘发达,约始于项背棘与鳃盖膜突后端的正中间,鳍棘上端均稍突出,以第四鳍棘为最长,头长约为其长的2.3~2.8倍,以第十一鳍棘为最短;第二背鳍很短,第四鳍条最长,约等于最长背鳍棘,后方鳍条略伸达尾鳍基,最后一鳍条自基端分为叉状。臀鳍短,始于第二背鳍前端的下方;第二鳍棘很发达,头长约为其长的2.3~2.6倍,其长约为第一鳍棘的3倍;鳍条均分枝,第一鳍条最长,约等于第二鳍棘,后方鳍条略伸不到尾鳍基。胸鳍位侧中綫的下方,圆形;上方除第一至二鳍条外,有8~9鳍条分枝,下方8~10鳍条既不分枝,亦不独立;第十至十一鳍条最长,头长约为其长的1.5~1.8倍,后端略伸过肛门。腹鳍胸位,始于胸鳍下端的正下方;鳍棘发达,长约为第一鳍条的2/3;第二或三鳍条最长,头长约为其长的1.7~2倍,第五鳍条有1/3与体壁相连。尾鳍为圆截形,长约等于胸鳍。 头体均为红色,腹侧较淡;背侧常在背鳍第4~6、7~8、10~12鳍棘及第7~9鳍条的下方附近,有不显明的稍淡形圆斑;头背侧在左右眼上棘间及顶棘后端之间,各有一条稍暗的横纹。各鳍亦红色;背鳍似有一不显明的稍暗色纵纹,在第七至十一鳍棘间更似一大斑状;在臀鳍鳍条部的中央常有一暗斑;尾鳍常有很微小的红点。鳃腔及腹膜均为淡黄色。 胃长大,底部后端似圆锥形,长略不及体长的l/5。幽门盲囊4个。肠有2个大折弯,长较体长的1/2稍长。左肝细弱,弯刀状,长略大于体长的1/5;右肝很短。鳔很弱小,为小球状。生殖腺尚很不发达。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东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国海南岛到菲律宾的海中。于闸坡、清澜港、新村、三亚等处,在冬季及春初的底拖网中常可遇到。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西太平洋热带海中,水深约62~82米的近底层小型海角。

花腋鳞头鲉


中文名称花腋鳞头鲉

拉丁名称Sebastapistes nuchalis Gunther

英文名称Spineblotc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鳞头鲉属

拉丁属名Sebastapis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和中部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诸岛海域。

形态特征
头与体均被栉鳞。头部具中等强度棘。背鳍具7鳍棘。胸鳍有4-7分枝鳍条。

生活习性
暖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近岸珊瑚礁和岸礁间。棘有毒。食甲壳类。体长一般30-56毫米。

海洋生。

长头红娘鱼


[学名]: Lepidotrigla longifaciata
[资源名称]: 长头红娘鱼
[形态特征]:
 
背鳍Ⅷ~Ⅸ,16~17;臀鳍16;胸鳍11+ⅲ;腹鳍I-5。侧线鳞62~65。鳃耙l+7~8。  体长为体高4.1~4.6倍,为头长2.8~2.9倍,头长为吻长2.3~2.5倍,为眼径3.3~ 3.5倍。吻长约为眼径1.5倍。 体前半部近粗圆,后半部细长稍侧扁。头高而较大,稍侧扁,背面及两侧均被骨板;头高大于头宽。吻较长,向下方倾斜;吻突钝圆,具6~8个约等的短小棘,吻突间隔小于眼径。眼较大,近圆形,上侧位;眶前棘2个,尖锐而强,眶后棘3个,最后一个特强;眼间隔宽而凹入,小于眼径。鼻孔2个,前鼻孔较小而圆,后鼻孔稍大呈裂缝状。口大,前腹位,上颌突出于下颌前,上颌骨后端伸达跟前缘下方;两颌牙细小,呈绒毛状,形成窄牙带,犁骨具绒毛状牙群,腭骨无牙。前鳃盖骨具1棘,鳃盖骨后缘具2棘,项棘伸达背鳍第三鳍棘下方;肩胛棘尖长,伸达背鳍第五鳍棘下方。鳃孔宽大,鳃膜与峡部不相连;鳃耙短小。鳃盖条骨7。假鳃发达。 体背部被弱栉鳞,腹部圆鳞,头部、胸部及腹部前半部无鳞。两背鳍基底具有棘循板23~25个。侧线鳞较大,向背腹伸展,鳞上侧线管分枝最多可达7。侧线位高,平直,伸达尾鳍基底。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8~9鳍棘,第二鳍棘最长,第一、二(个别也包括第三)鳍棘前缘具细锯齿,第二背鳍由鳍条组成,其基底长于第一背鳍基底,鳍条末端不伸达尾基。臀鳍起点约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鳍条长两者也约等。胸鳍低位,末端伸达第二背鳍第三一四鳍条下方。腹鳍胸位,末端近达臀鳍起点。尾鳍后缘微凹。 体背部红色,腹部银白色,胸鳍内侧面黑色;第一背鳍具1红色斑块。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日本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海洋底层鱼类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其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70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光泽黄颡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