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瑞加拉鲮鱼(印鲮)

中文名称 麦瑞加拉鲮鱼(印鲮)
拉丁名称 Cirrhina mrigala(Hamilton)
英文名称 mrigal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鲮属
拉丁属名 Cirrhina(Cuvier) Oken,1817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其体呈梭形,略侧扁。头部较小。口裂呈弧状。吻圆钝,上下唇的边缘薄。须二对。鳞片中等大小。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的末端均呈赤红色。背鳍数为 I 12~13,臀鳍数为 I 5~5,咽齿式为2.4.6~6.4.2,脊椎骨数为35~36,鳃耙数为54~58,侧线鳞为 42*(6*(1/2)/6)*44,体长/头长为 4.60.11,体长/体高为4.70.23,体长/尾柄长为3.40.11,体长/尾柄高为9.00.11。

相关推荐

黑印真鲨


中文名称 黑印真鲨
拉丁名称 Carcharhinus menisorrah
英文名称 Silky shark、blackblotch shark
地方名称 Carcharias falciformis、Carcharhinus falciformis、Squalus tiburo、Gymnorhinusp haraonis、Carcharhinus atrodors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真鲨目
拉丁目名 Carcharhiniformes
中文科名 真鲨科
拉丁科名 Carcharhinidae
中文属名 真鲨属
拉丁属名 Carcharhin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纺缍形,头、尾渐细小。头宽扁,头长约为全长1/4;尾比头和躯干稍长,吻背视三角形,前缘尖钝。眼小,圆形,瞬膜发达,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为近,眼径约与第五鳃孔等长。前鼻瓣后部具一小三角形突出。口弧形,口宽稍小于口前吻长,口宽为口长的1.3倍;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牙;仅上唇褶微露于口隅。上颌牙宽扁,三角形,边缘具细锯齿,齿头外斜,外缘具一缺刻,下有2~3个小齿头;下颌牙较狭,尖直,微有锯齿;两颌各有一正中牙,每颌每侧13牙。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中间3个较宽,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
第一背鳍中大,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上角圆,后缘微突,下角延长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相对,上角圆,后缘微凹,下角延长尖突。尾鳍宽长,尾椎轴上翘,上叶见于尾端,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与后部间具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起。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大,后缘深凹,外角圆突,里角延长尖突。腹鳍比臀鳍稍大,位于背鳍间隔中间下方,外角钝圆,里角钝尖。胸鳍宽大,稍呈镰形,伸达第一背鳍基底中部。

体背面灰褐色,下侧面和腹面白色。第二背鳍前半部上方黑色,其他各鳍后缘和尾鳍下叶边缘淡褐色。


生活习性 大量地在大陆棚和岛屿棚边缘的附近发现, 也在开放海域中与偶然近海.时常发现于深水礁区与在岛的斜坡附近.移动快速、具侵略性。独居性; 时常伴随着鲔鱼群.主要吃鱼, 也捕食乌贼, 纸鹦鹉螺 , 与大洋性螃蟹 。

似鲮华鲮


中文名称似鲮华鲮

拉丁名称Sinilabeo cirrhinoides Wu et Li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华鲮属

拉丁属名Sinilabeo Rendahl,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元江水系,澜沧江、伊洛瓦底江。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1;胸鳍条1,16;腹鳍条1,8;臀鳍条3,5。鳃耙33。下咽齿3行,2.4.5-5.4.2。侧线鳞36[(6.5-7.5)/(4-5-V)]38;背鳍前鳞不规则;围尾柄鳞20。

标准长为体高的3.4-3.9(平均3.6)倍,为头长的3.9-4.6(4.4)倍,为尾柄长的5.8-7.8(6.5)倍,为尾柄高的8.4-10.0(9.0)倍。头长为吻长的2.8-3.6(3.3)倍,为眼径的4-4.7(4.2)倍,为眼间距的2.3-2.6(2.4)倍。

体细长侧扁,背、腹部轮廓线近弧形,尾柄长比其高为大。头中等大,头高比其宽为大。吻圆钝,略向前突出,吻端具有珠星,吻长比眼后头长为短,吻皮向腹面弯,覆盖上唇中部,上唇的两侧裸露,吻皮与上唇分离,边缘光滑,在前眶骨下缘有一斜沟,斜行直达口角。口下位,弧形,其宽约为头长的1/3,上颌后伸不达眼前缘的垂直线。唇肉质,上唇厚而光滑,下唇薄,其内面及边缘有小乳突,上下唇连于口角,上颌被上唇所包,彼此不分离;下颌厚,与下唇有深沟分隔,边缘呈薄锋状。左右唇后沟由颐部中央的一条浅沟使之相通,无颐沟。颌须工对,不发达,形如小突起,隐藏于口角沟内。眼小,前上侧位,眼间宽而隆起,鳃膜在前鳃盖骨后缘下方与鳃峡相连,鳃峡狭窄,约等于眼径。鳃耙细而密。下咽骨的形状和赎属(Cirrhinus)的下咽骨很相近似,在后臂基部,齿附着板上的腹面有一大形而稍圆的孔,下咽齿侧扁,顶端斜截形,稍弯曲。

背鳍外缘内四,其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的距离为近,末根不分枝鳍条不粗硬,约与头长相等。胸鳍比背鳍为短,后仰不到腹鳍起点,其间距约有3-6个侧线鳞。腹鳍比胸鳍为稍短,起点在背鳍第四至第五分枝鳍条的下方,后伸不到肛门,其间距约2-3个侧线鳞。臀鳍起点距尾鳍基比距腹鳍起点为稍近,或相等,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分叉,最长鳍条的长度约为最短鳍条的2倍强。肛门位于臀鳍前方,相距约1个侧线鳞。

鳞中等大,胸腹部及背鳍前鳞的鳞片均变小,而且排列很不规则。腹鳍基具一长形腋鳞,背、臀鳍基部有鳞鞘。侧线几平直,后行入尾柄中轴。鳔分2室,前室椭圆形,后室细管状,但末端膨大呈小圆球状,前室宽而后室狭。腹膜灰黑色。肠细长,多盘曲。

背侧灰黑,腹侧较浅,位于胸鳍之上方的侧线附近几个黑色鳞片聚集成小斑块,尾鳍基中央有一黑斑。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湘华鲮


中文名称 湘华鲮
拉丁名称 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Nichols)
地方名称 龙鱼、龙狗鱼、青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华鲮属
拉丁属名 Sinilabeo Rendahl,193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脊椎骨4+36。背鳍条3,10~11;胸鳍条1,16~18;腹鳍条1,8;臀鳍条3,5。下咽齿3行,2.4.5~5.3.2。鳃耙48.侧线鳞39[(6~7)/(6~7~V)]40;背鳍前鳞17~20;围尾柄鳞20~22。
标准长为体高的3.9~4.4(xs=4.10.05)倍,为头长的4.40~4.7(4.60.01)倍,为尾柄长的6.0~6.8(6.30.15)倍,为尾柄高的6.5~7.1(6.80.06)倍。头长为吻长的2.4~2.7(2.50.02)倍,为眼径的3.2~5.2(4.10.87)倍,为眼间距的1.9~2.2(2.10.02)倍。体狭长而侧扁。吻圆钝,向前突出,吻皮下垂与上唇分离,侧面有一沟从吻端侧走向口角之上,吻皮盖住上唇的中段,所以上唇的侧端外露,吻皮中段边缘有许多小缺刻或横纹.上唇紧贴在上颌外面,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须2对,吻须着生于吻侧沟之前端,比颌须为稍细,颌须着生于上唇侧端的外面,全长100毫米以内的幼鱼吻须存在,成鱼的吻须消失.口下位,深弧形,上颌末端伸至鼻孔之后的垂直线,将近眼的前缘,两侧上颌末端距离约等于眼间距.下颌前缘微凸成薄锋,有沟与下唇分离.眼中上位,距吻端和距鳃盖后缘约相等.鳃耙为三角形薄片,排列紧密.鳃膜连于鳃峡,其间距比眼间距为短.尾柄长比头长为短,其高与长相等.背鳍外缘平截,最长鳍条比头长稍短,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距吻端比距尾鳍基稍近或相等.胸鳍不达腹鳍,其间距为4~5个侧线鳞.腹鳍的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后伸在幼鱼不达肛门,间距为3~4个侧线鳞,成鱼则几达肛门或相距仅1~2个鳞片.臀鳍外缘微凹,起点距腹鳍起点比距尾鳍基为稍近或相等,向后仰不及尾鳍基,其间距约为3~4个侧线鳞.尾鳍又形,其中央最短鳍条为外面最长的鳍条的2倍或更多.吻端在成鱼都有2~3行排列稀疏的、较大的珠星脱落后的疤痕.鳞片较小,胸部鳞更小.背鳍和臀鳍缺乏鳞鞘,腹鳍基部有一狭长腋鳞.侧线完全,前部稍下弯,入后径行于躯干和尾柄中轴.下咽齿末端侧扁,且具有斜的齿冠.腹膜微黑色.

背部灰黑,腹面银白,侧面鳞片都有一黑色斑点,背鳍微红,尾鳍上下及外缘为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习性 底层鱼类,喜欢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和山涧溪流里,常出没于岩石间隙中。为草食性鱼类,主要以藻类,有带列硅澡、舟形硅藻、纺锤硅藻、龙骨硅藻等,其次为高等植物碎片。

鲮鱼苗培育


鱼苗池长方形,面积1.5~3亩,水深1.2米左右为宜。土质壤土为好,塘堤牢固,不漏水;池底平坦,淤泥适量,无水草丛生;选择交通方便,靠近水源,水质清新,不含毒质,鱼池向阳,光照充足的地方。在放苗前5~10天,可用生石灰,茶粕和漂白粉等毒塘。毒塘的次日,投放大草(一般是营养丰富,叶汁多,纤维少、容易腐烂的常见菊科植物)400~500千克沤肥,施放大草时,可在池边堆成长条状,以150千克左右为一堆。几天后,将草堆翻洗,使分解出来的有机物质扩散到全池水中,约7~10天后,将草渣捞出。鲮鱼培育池水色切勿过浓,清淡些为宜,或放食水鳙视其浮头情况作为水质肥瘦的指标。一般在毒塘7~10天后可放鱼苗,每亩放养30万~40万尾。放苗后每3天投放大草1次,每次每亩投放150~200千克,并从第3天开始投放花生麸,米糠等商品饵料,每天每万尾投喂0.1~0.3千克。每天早、晚巡塘1次。观察水色变化和鱼苗的动态,以决定施肥、投饵的数量及是否加注水等。经1个月的培育,便可出塘。鱼苗出塘前1,2天拉网锻炼1次。

鲮鱼种培育


鱼种塘的要求基本相同,但面积要求较大,一般2~5亩,水深1.3~2.0米。鱼塘的清整和施肥方法也和前述的基本相同。到鱼种阶段,可以进行适当的搭配混养,但鲮鱼与鲢的食性相近,故不宜混养。当然也可单养,或前期单养至5~6厘米后进行混养。如放养规格3厘米。每亩放养7~8万尾,其余混养草鱼1000尾,鳙鱼2000~3000尾。单养的每亩放养 27500尾,规格 3厘米,或放养规格 5.8厘米;每亩放养 9000尾,饵料主要是用有机肥料培育浮游生物,辅以人工饵料。单养池,每天每万尾投喂花生麸0.3于克。放养后两个月,每隔15天投放大草100~150干克。总的来说,投饵量要根据水温、天气、水质等。各方面的因素适当变动。另外,由于鲮鱼在水温10℃下便会冻死,应做好防寒工作。

南印亚海鲂


中文名称 南印亚海鲂
拉丁名称 Zenopsis nebulosa
英文名称 mirror dory, john dory, dory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海鲂目
拉丁目名 Zeiformes
中文科名 海鲂科
拉丁科名 Zeidae
中文属名 海鲂属
拉丁属名 Ze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Ⅳ-26;臀鳍Ⅲ-24~26,胸鳍12~13,腹鳍I-5;尾鳍1+1+11+1。鳃粑l~4+7~8。
体长为体高1.4~1.7倍,为头长2.5~2.8倍。头长为吻长1.9~2.3倍,为上颌长2.1~2.3倍,为眼径3.8~4.1倍,为眼间距4.8~5.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8倍。

体高而侧扁,卵圆形,背缘在眼上方凹入,腹缘圆弧形。头高,额部至吻端斜直,呈斜方形。吻长。眼较大,上侧位。眼间隔稍小于眼径,中央有棱嵴。鼻孔2个;紧接,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裂孔状。口大,口裂近垂直,下颌突出于上颌前方,上颌可伸缩。牙较发达。上颌前端有7~8牙,犬牙状,方向向内,侧面有1~2行小牙,前后方齿群明显分离。下颌有2行牙,前端牙较大,方向向内。犁骨有5-6牙。腭骨无牙。前鳃盖骨边缘长而斜。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有假鳃。鳃耙退化成扁平突起,端部密具小刺。鳃盖条骨7。

体光滑无鳞。侧线明显,为一管状线;前半部弧形,后半部平直,行于体中央。棘状骨板沿背鳍基底两侧各有12~14,臀鳍基底两侧各有7~9,每一骨板中央具1明显的向后棘;胸部有5~6,自第三骨板开始分左右两行;腹部有5~7,自第二骨板开始分左右两行,胸腹部骨板棘小,形成锯齿缘。

背鳍1个,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1深缺刻;鳍棘细长,棘间鳍膜延长成丝状,最长可超过尾鳍末端。臀鳍棘发达,第一棘最大,等于或稍小于眼径,鳍条部与背鳍同形相对。胸鳍位较低,鳍条较短。背鳍、臀鳍、胸鳍鳍条均不分枝。腹鳍起点前于胸鳍,鳍条长,后端超过臀鳍起点。尾鳍后缘平,上下各具1弱棘状鳍条。

体银灰色,体侧中央有1约与眼径等大的暗褐色圆斑,成鱼较不明显。100毫米以下的幼体体侧较均匀地散有暗褐色圆斑。背鳍鳍棘部、腹鳍及尾鳍后半部黑色。

麦氏犀鳕


中文名称 麦氏犀鳕
拉丁名称 Bregmaceros macclellandii Thompson
英文名称 unicorn cod, spotted codlets, unicorn cod, spotted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犀鳕科
拉丁科名 Bregmacerotidae
中文属名 犀鳕属
拉丁属名 Bregmacero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57;臀鳍58;胸鳍19;腹鳍6。纵列鳞74。
体延长,侧扁,背缘平直,腹部圆形;体长为体高5.4倍,为头长5.7倍。头小,头长为眼径3.2倍,为吻长4倍。吻短,圆形,小于眼径。眼侧位,大而圆形,上半部被透明半圆形脂眼睑;眼间隔宽而圆突,大于眼径。鼻孔2个,位于眼前方,前鼻孔椭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口大,端位,口裂稍斜,两颌约等长,颌骨后延至眼的中部下方。牙细小,尖形,上下颌牙2~3行;上颌外行及下颌内行牙较大;犁骨牙小而尖形,排列稀疏;腭骨及舌上无牙。

 舌大,圆形,游离,前端几伸达口腔前方。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无假鳃。鳃耙短小,针状。

体被小圆鳞,头部无鳞。

背鳍2个;第一背鳍为一丝状延长鳍条,位于头顶部,鳍端未伸达第二背鳍起点,平放时纳入于背沟中。第二背鳍延长,具57鳍条,前部鳍条高大,中部鳍条低弱,分离,棘状,后部鳍条低于前部鳍条,边缘圆形。臀鳍与背鳍相似,具58鳍条,中部鳍条较背鳍中部鳍条为长。腹鳍喉位,由6平扁鳍条组成,基部互相交迭,外侧3鳍条延长,几伸达臀鳍中部,里侧3鳍条短小,平放时鳍条前部纳入于腹沟中。胸鳍宽短,约等于吻后头长,基部上方具一皮膜。尾鳍圆形。

体腔中大,腹膜浅色。胃肠均为长管状;肝大,分左右二叶;幽门盲囊2个,位于胃的末端两侧,后端向前;无鳔。

背侧面浅灰色,腹面浅色,第二背鳍前部及后部前上方,尾鳍和胸鳍上中部均黑色:腹鳍及臀鳍浅色。

鲮亲鱼培育


可在池塘、水库等养殖水体选择和收集已达成熟年龄、体重较大、而且健壮无病的鲮鱼作后备亲鱼。在亲鱼捕捞和装运中,因鲮鱼头小,游泳速度较快,善跳跃,为此要防止挂网和碰伤。还要防止缺氧浮头。收集亲鱼最好在入冬前进行。经过冬春两季培育,一般可以发育成熟。亲鱼池以面积2亩左右、水深1.5米为宜。主养鲮的亲鱼池每亩放养1千克左右的亲鱼(雌、雄混养)120尾左右,另搭配混养部分草鱼、鳙。鲮鱼亲鱼的培育基本上与鲢、鳙亲鱼的培育方法相同。以施肥料为主,培养浮游生物、附生藻类等供鲮鱼取食。施肥尽量采取少施、勤施。一般每天每亩亲鱼池施放腐熟猪粪50千克左右。要注意调节水质。池水肥度适中,不宜过肥。由于鲮鱼放养密度大,必须投喂一些精饲料,这对鲮鱼的性腺发育具有良好作用。常用的饲料有糠、麸、豆饼、花生饼等。日投饲量按每尾体重500克计算,需要30~40克,相当于体重的6~8%。投饲量应根据亲鱼发育需要,在不同季节稍有不同。越冬前,投饲量宜稍多些,使亲鱼充分积累脂肪。开春后,投饲量应略有减少。在培育期间要适当冲水。秋季每月注新水2~3次、开春后,特别在临近繁殖期,每月可增加到5~6次。冬季,可采取罗非鱼的越冬措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73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斑腰单孔鲀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