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沙鳅

中文名称 美丽沙鳅
拉丁名称 Botia pulchra Wu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沙鳅属
拉丁属名 Botia Gray,183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4.4~6.0(平均5.2)倍,为头长的3.3~3.8(3.5)倍,为尾柄长的7.0一7.8(7.4)倍,为尾柄高的7.4~8.0(7.7)倍。头长为吻长的2.1~2.3(2.2)倍,为眼径的9.6~11.9(10.2)倍,为眼间距的5.1~6.7(6.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O.9~1.0倍。
体长而侧扁。尾柄长约等于尾柄高。头长大于体高。吻长约等于眼后头长。眼小,侧上位,位于头的中部;眼间距约等于眼径的2倍。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颅顶囱门缺如。口下位,马蹄形。颏下有1对纽状突起。须短,3对,其中吻须2对,聚生于吻端,口角须1对,末端不达到眼前缘。

背鳍前距为体长的56~58%。腹鳍起点位于背鳍第二根分枝鳍条下方,末端不达或近达肛门。肛门至腹鳍基的距离为腹鳍基至臀鳍起点距离的73~83%。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

侧线完全,平直。颊部无鳞。鳔相当特化,前空部分为骨囊所包,后室缩小,其长约为前室之半。脊椎骨4十29~31。Yz023.COm

体背部紫黑色,腹部棕黄色,体上具7~17条不规则的分枝或不分枝的棕黄色横条纹,其宽度约为紫黑色带纹的1/3,有些条纹延伸至腹部与另一侧的条纹相连。自鳃孔上角经过眼上缘至吻端各具1条棕黑色条纹。头背中央每侧也各具1条棕黄色纵条纹或缺如。头侧面具蠕虫形棕黄色斑纹。背鳍、臀鳍的基部及鳍间各具1条紫黑色带纹。尾鳍具2~3条不规则斜行带纹;偶鳍鳍间具不甚明显的黑色带纹。

生活习性 栖息在底质为砂石的流水中。

相关知识

花斑副沙鳅


中文名称 花斑副沙鳅
拉丁名称 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英文名称 barred loach
地方名称 花斑沙鳅、沙鳅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副沙鳅属
拉丁属名 Parabotia Savage et Dabry,1874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9~10;臀鳍条Ⅲ,5;鳃把外侧无,内侧10;脊椎骨38。体长为体高的5.2~7.0倍,为头长的3.7~3.9倍,为尾柄长的6.8~8.3倍,为尾柄高的8.8~9.4倍。头长为吻长的2.1~2.4倍,为眼径的6.2~7.4倍,为眼间距的4.5一5.3倍。身体延长,稍侧扁。头长而尖,吻突出而尖。口亚下位。唇不厚,与上、下颌分离。须3对,2对在吻端,1对在口角。前后鼻孔靠近,中间有一分离的皮褶。眼很小,侧上位。吻长大于(小个体花斑沙鳅则等于)眼后头长。眼前下缘具有1根基部分双叉的刺,末端伸至眼径中部的下方。眼间隔凸出。鳃孔很小,鳃膜在胸鳍基部与峡部侧面连接。鳃耙短小,排列稀疏。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的距离等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圆扇形,仅伸至胸、腹鳍距离的2/5处。胸鳍基部具有一个长形的皮褶。腹鳍起点约在背鳍基部中点的垂直下方,其末端盖过肛门,基部有一长形的皮褶。臀鳍短小,没有硬刺。尾鳍分叉深。鳞片细小。侧线完全、平直,横贯体例之中部。一肛门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的中点。鳔2室,后室长度为前室的2倍。头部背面有不规则的深褐色圆点。吻端至眼前上缘有4条褐色条纹。从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有15~17条较宽的深褐色横列斑纹,尾鳍基部中间有一黑色斑点。背鳍具有许多褐色斑点,排列成4~7列的斑纹。尾鳍有数列褐色斑纹。胸鳍、腹鳍、臀鳍色泽与腹部相同。

生活习性 花斑沙鳅是一种小型鱼类,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其次是藻类。

沙花鳅


[学名]: Cobitis arenae(Lin)
[资源名称]: 沙花鳅
[外文名]: sand spined loach
[别名]: 沙鳅
 
[形态特征]:
 
头和体极侧扁,腹部圆.吻侧扁而尖.眼间隔狭窄,弧形.无眼下刺.口小.唇薄.吻须2对,口角须1对;吻须稍长于眼径.颏叶外缘形成2对须状突起.鳃孔小,其下端仅伸达胸鳍基部前方.背鳍和臀鳍无硬刺.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或稍前.臀鳍远离背鳍后端.胸鳍后端不伸达腹鳍.尾柄长,尾柄皮褶棱不发达.肛门紧靠臀鳍.体浅黄色;体背和体侧有褐色小斑点和斑纹,自吻端至眼间有1根黑色的纵条纹.背鳍和尾鳍有由褐色小斑点组成的条纹,其余各鳍浅色;尾鳍基部上侧有1个黑色的斑点.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水域环境]:淡水  

突吻沙鳅


[学名]: Botia rostrata Gunther
[资源名称]: 突吻沙鳅
[外文名]: Tu wen sha qiu
 
[形态特征]:
 
体长,稍侧扁,背缘和腹缘呈浅弧形。头侧扁。吻较长,吻端突出。眼下刺分叉。口较大,下位。须4对。体背细鳞,颊部无鳞。侧线完全,平直。体具黑色大斑,头部、各鳍具数条黑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省  [原产地区]:云南省保山市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怒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生活于怒江水系等,栖息环境多为江河流水环境。

点面副沙鳅


中文名称 点面副沙鳅
拉丁名称 Parabotia maculosa(Wu)
英文名称 spothead loach
地方名称 泥鳅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副沙鳅属
拉丁属名 Parabotia Savage et Dabry,1874
形态特征 背鳍Ⅲ~9~10(多数为9);臀鳍Ⅱ~5;胸鳍Ⅰ~10~12;腹鳍Ⅰ~7。
体长为体高的6.3~8.3(7.2)倍,为头长的4.6~4.9(4.7)倍,为尾柄长的5.6~6.2(5.9)倍,为尾柄高的12.6~15.0(13.8)倍。头长为吻长的2.0~2.2(2.1)倍,为眼径的6.5~9.0(8.2)倍,为眼间距的6.3一7.7(7.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2~2.6(2.4)倍。

体细长,呈圆柱状,尾柄稍侧扁。头长远远大于体高。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眼侧上位血于头的中部;眼间距与眼径等长或稍宽。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中央,但不达瞳孔后缘。颅顶具前囟。须3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后伸达眼中央或超过。

背鳍前距为体长的48一51%;最长背鳍条短于头长。腹鳍起点约位于背鳍第一根分枝鳍条下方,末端近达肛门。肛门至腹鳍基的距离为腹鳍基至臀鳍起点距离的50一58%。尾鳍上叶短于下叶。

侧线完全,平直。颊部有鳞。鳔相当特化,前室为骨囊所包,后室长仅为前室之半。肠管稍短于体长。脊椎骨4十37一39。

背部棕灰色,腹部浅黄色。背部和体侧具12一18条棕黑色垂直带纹,这些带纹在幼鱼甚为明显,且延伸至腹部,成鱼明显或模糊。尾鳍基中央具一明显黑斑。头背部和侧面散布许多黑斑点。背鳍具3~5列由斑点组成的不规则斜行条纹;尾鳍上下叶具4~5条斜行黑带纹;臀鳍具黑带纹或缺如;偶鳍背面颜色较深。

生活习性 栖息于江河砂石底的浅水处。

漓江副沙鳅


中文名称 漓江副沙鳅
拉丁名称 Parabotia lijiangensis Chen
英文名称 Lijiang loach
地方名称
作者单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副沙鳅属
拉丁属名 Parabotia Savage et Dabry,1874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9;臀鳍Ⅱ~5;胸鳍Ⅰ~10~11;腹鳍Ⅰ~7。
体长为体高的4.5~5.3(平均4.9)倍,为头长的3.9~4.4(4.1)倍,为尾柄长的7.2一8.3(7.7)倍,为尾柄高的7.5一8.3(7.8)倍。头长为吻长的2.3~2.5(2.4)倍,为眼径的4.7~6.2(5.0)倍,为眼间距的4.2~5.3(4.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1.1倍。

体长,稍侧扁。尾柄短,其长约等于尾柄高。头较短,稍长于体高。吻圆钝,吻长等于眼后头长。眼大,侧上位,位于头的中部;

武昌副沙鳅


中文名称 武昌副沙鳅
拉丁名称 Parabotia banarescui(Nalbant)
英文名称 Wuchang loach
地方名称 沙鳅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副沙鳅属
拉丁属名 Parabotia Savage et Dabry,1874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4~9。臀鳍条3~5。脊椎骨41~42。
体长为体高的6.4~6.0倍,为头长的3.8~4.1倍,为尾柄长的7.0~7.6倍,为尾柄高的12~13倍。头长为吻长的1.9~2.1倍,为眼径的7.2~7.6倍,为眼间距的5.2~6.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3倍。

体延长,侧扁。背部宽平。吻长而突出,吻长大于眼后头长。眼小,上侧位,眼下刺分叉,末端仲达眼中部下方。眼间隔较狭,稍凸。鼻孔每侧2个,相连。前鼻孔小,后缘具一圆形鼻瓣,覆盖后鼻孔。口小,下位,马蹄形。上颌长于下颌。唇

生活习性 底层鱼类,多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河边浅水处,以水生昆虫和藻类为食。

壮体沙鳅


中文名称 壮体沙鳅
拉丁名称 Botia robusta Wu
地方名称 军鱼、六角鱼(广西)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沙鳅属
拉丁属名 Botia Gray,183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Ⅱ~5;胸鳍Ⅰ~11~12;腹鳍Ⅰ~6~7。
体长为体高的3.8~4.8(平均4.4)倍,为头长的3.3~3.9(3.6)倍,为尾柄长的7.0一8.6(7.6)倍,为尾柄高的6.4~7.9(7.3)倍。头长为吻长的1.9~2.3(2.1)倍,为眼径的4.8~5.7(5.4)倍,为眼间距的4.5~5.4(5.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78~0.94(0.90)倍。

体短而壮,侧扁。背缘隆起度大,背鳍起点为体的最高点。尾柄长等于或小于尾柄高。头长大于体高。吻长大于眼后头长,约等于眼径和眼后头长之和。眼大,侧上位;眼间距等于或稍大于眼径。眼下刺分叉,粗壮,末端达眼后缘。颅顶囱门小。口下位。颏下具1对肉质突起。须3对,其中吻须2对,聚生于吻端,口角须1对,其长等于眼径或稍短,末端不达眼前缘。

背鳍前距为体长的49~56%。腹鳍起点位于背鳍第2~3根分枝鳍条下方,末端达到或稍超过肛门。肛门至腹鳍基部的距离为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距离的72一78%。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尖形。

侧线完全,平直。颊部无鳞。鳔相当特化,前室为骨真所包,后室缩小。其长仅为前室的1/3。肠管短,约为体长的85%。脊椎骨4十28~30。

体黄绿色,体上具6条紫黑色垂直带纹,其中第二至第五条伸至体侧各分为2条延伸至腹部。头背面和侧面各有1对自吻端至眼间的紫黑色纵条纹。头侧具有不规则的斑点或缺如。背、臀、腹、胸鳍鳍间各具一条紫黑色带纹;尾鳍沿外缘具形黑色带纹。

生活习性 生活在砂石底的流水中。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75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越南刺鳑鮍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