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堂拟鲿

中文名称盎堂拟鲿

拉丁名称Pseudobagrus ondon Shaw

英文名称ond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拟鲿属

拉丁属名Pseudobagru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黟县等新安江上游水系中。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7。臀鳍条20-23。鳃耙10-15。脊椎骨46。

体长为体高5.6-7.0倍,为头长4.3-4.9倍;为尾柄长10.5-12.6倍,为尾柄高9.9-11.2倍。头长为吻长2.7-3.4倍,为眼径的6.5-7.7倍,为眼间距2.3-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8-1.0倍。

体延长,前部略平扁,后部侧扁。头中大,顶部为皮膜所盖。吻宽,平扁,圆钝,稍突出。口大,下位,浅弧形,上颌稍突出。上下颌和犁骨具绒毛状细牙。须4对,鼻须工对,末端超过眼后缘;上颌须工对,伸过胸鳍基部;额须2对,外侧1对较长,仲达胸鳍棘下方。眼位于头的前半部,无游离眼缘。眼间隔宽阔。平坦或中央具有一条浅纵沟。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长。侧线完整,平直,中侧位,仲达尾鳍基。

背鳍第一棘短小,第二棘尖长,锐利,内外缘均无锯齿;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脂鳍基部长,后端游离。臀鳍与脂鳍相对,基部长与脂鳍长几相等。胸鳍具一肩宽棘,内缘锯齿发达,外缘锯齿细弱。腹鳍圆形,起点位于胸鳍鳍棘基部至臀鳍起点间的2/3处,末端几伸达臀鳍起点。尾鳍圆形,稍内四。

体茶绿色,有一条黄色带横跨于背鳍前方,并向两侧下方伸展至鳃盖膜上,在背鳍和脂鳍的后方各有一条较宽阔但不规则的黄色短斑条。胸鳍基部上方隐具一黑斑。背鳍色调较暗,其余各鳍色浅淡。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相关推荐

白边拟鲿


中文名称白边拟鲿

拉丁名称Pseudobagrus albomarginatus (Rendahl)

异名汪刺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拟鲿属

拉丁属名Pseudobagru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歙县、屯溪。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7。臀鳍条19-21鳃耙13-15;脊椎骨46。

体长为体高的4.9-6.4倍,为头长的3.9-4.9倍,为尾柄长的7.2-9.3倍,为尾柄高的11.6-14.0倍。头长为吻长的2.5-3.1倍,为眼径的6.0-9.2倍,为眼间距的2.6-3.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9倍。

体延长,尾部侧扁,头扁平。头顶被粗厚的皮肤覆盖。吻钝,宽而圆。口下位,横裂。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须4对,均较短。鼻须末端不达眼中点。上颌须稍超过眼后缘。眼小,眼间隔宽平。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无鳞。侧线完全。腹膜淡黄色。肠长为体长的0.5倍。

背鳍刺长于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稍粗糙。脂鳍肥厚,基部稍长于臂鳍基部。末端游离。胸鳍刺后缘锯齿发达。腹鳍伸越肛门,接近臀鳍起点。尾鳍圆形。

体背侧青灰色,腹部淡黄色,尾鳍边缘白色。

生活习性
底栖鱼类,以水生昆虫为主要食物。

淡水生。

越南拟鲿


[学名]: Pseudobagrus kyphus Mai, 1978
[资源名称]: 越南拟鲿
[形态特征]:
 
体短,前部略粗圆,后部侧扁。头略平扁,被皮肤所覆盖。吻钝圆。口下位,弧形;上颌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形成齿带。眼中等大,侧上位。须4对,细小。两鼻孔相距较远,前鼻孔短管状,近于吻端。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 背鳍短,骨质硬刺强,前缘光滑,后緣具锯齿;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短于臀鳍,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略后,末端游离。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之前,至尾鳍基的距离小于至胸鳍基。胸鳍侧下位,硬刺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基后端为近。尾鳍深凹或分叉,上下叶末端尖。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防城港市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广西十万大山南部的防城江、北仑河、洞中河等水系,广西外见于越南北部。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山溪小河中,以底栖动物为食。

长脂拟鲿


中文名称长脂拟鲿

拉丁名称Pseudobagrus adiposalis Oshima

英文名称adipose bullhea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拟鲿属

拉丁属名Pseudobagru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珠江水系,及台湾。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4.8-8.0(平均6.2)倍,为头长的4.2-6.4(5.0)倍,为前背长的3.0-4.4(3.6)倍。头长为吻长的2.5-3.7(3.0)倍,为眼径的3.3-7.3(5.1)倍,为眼间距的2.5-3.8(3.2)倍,为上颌须长的1.6-3.0(2.0)倍,为尾柄长的0.8-1.7(1.2)倍,为尾柄高的2.3-3.4(2.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3.9(2.5)倍。

体细长,柱状,后部侧扁。头小,略方,平扁,头顶被厚皮;枕突不裸露;后端几接于背鳍前板。吻圆钝。口下位,几呈横裂状。齿细尖,颌齿与腭齿均排列呈带状。眼不大,侧上位;眼间凸。须细弱,鼻须可伸达眼中部,上颌须略过颊部。

背鳍短,位前,起点可前至体前部约四分之一处,硬刺短,后缘光滑或仅有齿痕。胸鳍位低,硬刺稍长于背鳍硬刺且后缘有锯齿。脂鳍长,等于或长于臀鳍。腹鳍不达(雄鱼)或达到(雌鱼)臀鳍。尾鳍圆而稍凹。

体褐色,腹部灰白。尾鳍后缘或有窄的淡色边缘。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圆尾拟鲿


中文名称圆尾拟鲿


拉丁名称Pseudobagrus tenuis (Gunther)

英文名称roundtail bullhead

异名牛尾巴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拟鲿属

拉丁属名Pseudobagru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6-7;臀鳍条20-21。

体长为体高的6.4--10.0倍,为头长的5.3-5.7倍,为尾柄长的5.7-6.0倍。为尾柄高的15.4-18.8倍。头长为吻长的2.8-3.1倍,为眼径的4.6-6.4倍,为眼间距的8.0-3.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7-3.2倍。

体颇细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小而平扁。吻略圆。眼中等大,例上位,眼间隔宽。口下位。上下颌骨及腭骨均具细齿。须4对,色白,均短小。鼻须1对,向后可达眼中部,长于眼径;额须2对,内侧须与鼻须等长,外侧须略长于内侧;上颌须短小,仅超过眼后缘,远不达鳃孔。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无鳞。侧线平直。腹膜色淡。鳔2室,肠长约为体长的0.6-0.8倍。

背鳍颇靠前,其起点距吻端较距脂鳍起点为近,短小,硬刺短细,后缘光滑。胸鳍短小,其硬刺后缘具粗大锯齿。腹鳍位于身体前2/5处。臀鳍较长,约等于其上之脂鳍。尾鳍圆形。肛门位于腹鳍及臀鳍中点。

体背部青灰色,腹部浅黄。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切尾拟鲿


中文名称切尾拟鲿

拉丁名称Pseudobagrus truncatus (Regan)

英文名称cuttail bullhea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拟鲿属

拉丁属名Pseudobagru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长江和闽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7。臀鳍条18-20。鳃耙10。脊椎骨40。

体长为体高的5.9-8.3倍。为头长的4.2-5.1倍,为尾柄长的5.3-6.1倍,为尾柄高的12.2-12.8倍。头长为吻长的2.7-2.9倍,为眼径的4.4-5.4倍。为眼间距的2.5-2.7倍。尾辆长为尾柄高的2.0-2.4倍。

体长,前部国,后部侧扁,头扁平,较狭。头顶被皮肤,吻圆钝,宽阔。眼小,侧上位。眼间距宽。口下位,口裂大,近平横。上、下颌骨均具细齿。唇厚、唇沟较深。须4对,均较粗大,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及外侧额须均可达鳃盖膜。鳃盖膜与峡部不连。

背鳍起点至吻端约等于至臀鳍起点垂直上方之距离,背鳍刺约与胸鳍刺等长,后缘光滑,脂鳍与臀鳍相对,其长度亦大致相等。胸鳍刺后缘具粗壮锯齿。腹鳍末端约达臀鳍起点基部。尾鳍截形。

体背部深黄色,腹部淡白,体侧有褐色斑块。背鳍基部及尾鳍末端灰黑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中臀拟鲿


中文名称中臀拟鲿

拉丁名称Pseudobagrus medianalis (Regan)

英文名称Dianchi bullhead

异名弯丝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拟鲿属

拉丁属名Pseudobagru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仅分布于金沙江南侧支流普渡河水系禄劝县、富民县到滇池。

形态特征
体长形,侧扁。头平扁。吻钝圆。眼小,距吻端近。眼间隔宽圆。前后鼻孔远离。口宽,下位。两颌及犁、腭骨有齿。后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约达胸鳍;下颏后须达鳃膜,前须短。鳃孔大,鳃膜游离。侧线平直。体无鳞。背鳍条I-6-7,硬刺锯齿弱;脂鳍基粒臀鳍基略短;臀鳍13-17;胸鳍硬刺巨齿强;腹鳍略达臀鳍;尾鳍后缘微疏导,近截形。头部蒙皮。体黄色,有3-4个大黑斑,腹部较淡。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生活于南岭北麓高原河及湖中(滇池海拔高度约1890米),为底层中小型肉食性鱼类。

三线拟鲿


中文名称三线拟鲿


拉丁名称Pseudobagrus trilinaetus (Zhang)

英文名称threeline bullhea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拟鲿属

拉丁属名Pseudobagru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Ⅱ-7;臀鳍17一19;胸鳍Ⅰ-7;腹鳍6;尾鳍分枝鳍条15。鳃耙9-11。脊椎骨5+35-38。

体长为体高的3.2-5.2(平均4.6)倍,为头长的3.2-4.0(3.5)倍,为前背长的2.5一2.8(2.6)倍。头长为吻长的2.5-3.2(2.7)倍,为眼径的5.3-7.2(6.4)倍,为眼间距的2.3-3.l(2.6)倍,为上颌须长的1.4-1.9(1.7)倍,为尾柄长的1.4-2.0(1.7)倍,为尾柄高的2.3一2.9(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1.7(1.5)倍。

小型鲿科鱼类。体长形,略粗壮,后部侧扁。头略大而平扁,头顶被厚皮;枕突埋于皮下,后端不近于背鳍前板。吻钝圆。口亚下位,略是弧形。颌齿与腭齿均细尖,排列呈绒毛带状。眼小,侧上位;眼间宽,略凸。须稍粗壮,鼻须可伸过眼后缘,上颌须几达鳃孔。

背鳍位前,起点在体前部三分之一处略后;硬刺光滑。胸鳍硬刺较强,前缘略粗糙,后缘有锯齿。脂鳍发达,较臀鳍为长。腹鳍可伸达臀鳍。尾鳍圆形。

体黄褐色。沿侧线有一条由深黄色点组成的虚线纹,其上下各有一条黄色实线纹与之平行。项部有一深黄色鞍状斑带,体背在背鳍基前后各有一深黄色斑块。各鳍微黄,背鳍有一深黄色斑块。

生活习性
淡水生。

褐毛鲿


[学名]: Megalonibea fusca Chu Lo et wu
[资源名称]: 褐毛鲿
[外文名]: Megalonibea
[别名]: 毛常、石夹
 
[形态特征]:
  体态与鮸鱼相似,体延长,側扁,吻突出。鳞橙褐色,腹部银灰色,唇淡黄色,尾鳍双凹形,鳔呈锚状。成鱼最大体长可达1.4米左右,体重30~50公斤。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  [原产省份]:福建、浙江、山东  [原产地区]:黄海、东海、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多年生  
[地理分布]:资源分布范围狭小,种群数量不大。主要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和黄海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褐毛鲿生长快速,适温盐范围广,为近海暖温性底层大型食用鱼类。其性凶猛,捕食鱼类。喜栖息于水深、底质砂泥及岩礁海区。褐毛鲿昼伏夜动,傍晚至半夜鸣叫,声如擂鼓。通常春未由南向北,冬季由北往南作南北向短距离洄游。

拟海龙


中文名称拟海龙

拉丁名称Syngnathoides biaculatus (Bloch)

英文名称two-barbel pipefish, horned pipefish, double-ended pipefish, alligator pipe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海龙目

拉丁目名Syngnathiformes

中文亚目名海龙亚目

拉丁亚目名Syngnathoidei

中文科名海龙科

拉丁科名Syngnathidae

中文属名拟海龙属

拉丁属名Solenogna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平扁,尾部短于头与躯干部的合长,躯干部四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渐细尖,呈四棱形且卷曲,躯干部上背棱、下腹棱与尾部对应的上背棱角、下腹棱相连续,躯干部中侧与尾部上背棱相连。躯干部中侧棱形成身体的下侧缘,而躯干部下腹棱与腹面中央棱均位于身体腹面,棱突不甚明显,体环较粗杂,但不具棘刺,头长,后头部具2明显隆起嵴,吻较印,鳃盖上无隆起嵴,但具放射状线纹,背鳍较长,起点在背鳍最末体环,止于尾部第十节体节上,无尾鳍,肛门位于体1/2的后方腹面,雄鱼育囊在躯干部腹面。头和身体上有或无皮质瓣突,躯干部腹面比较宽,尾部能卷缠全物,尾部长大于躯干部长,但短于头和躯干部合长,体环(15-18)+(40-54),背鳍38-48,臀鳍4,胸鳍20-24,背鳍下体环(2.0-0.25)+(7.5-10.5)=8.75-11.75。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拟鮈


中文名称拟鮈

拉丁名称Pseudogobio rivularis (Basilewsky)

英文名称river dodger

异名爬虎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似鮈属

拉丁属名Pseudogobio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以北。

生活习性
一般生活在河湾或水流平稳的支流中,底栖或沿岸性的轮虫、鼓藻科、个别的硅藻、原生动物。

淡水生。

繁殖习性
拟鮈在1龄体长约为4.2厘米时即性成熟,雄鱼比雌鱼体形梢大,它的产卵持续期在6月全月,并且可能延到7月初。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79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何氏鳐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