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须鳂

中文名称 短须鳂
拉丁名称 Polymixia berndti
英文名称 Pacific beard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须鳂目
拉丁目名 Polymixiiformes
中文科名 须鳂科
拉丁科名 Polymixiidae
中文属名 须鳂属
拉丁属名 Polymixi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背侧隆起成弧形;体高少于标準体长之36﹪。头中长。吻略突出。口大,端位,口裂水平;颏部有肉质长鬚一对;上下颌、锄骨及腭骨具绒毛齿带。鳃裂大,左右鳃膜不连接,并在喉峡部游离;前鳃盖骨有锯齿缘。体被栉鳞,颊部、鳃盖及下颌亦具鳞,尾鳍前缘具棘状鳞;侧线鳞数31-35;侧线上鳞列数19-11。背鳍单一,具IV-VI硬棘,27-31软条;胸鳍14-19软条;臀鳍具III-V 硬棘,14-17软条;腹鳍无真正硬棘,仅具1棘化软条及6分叉软条;尾鳍叉形。体背侧灰白色,腹面银白色。各鳍灰白色至白色,背鳍软条部前方暗褐色。
生活习性 为深海产中小型鱼,栖息于沿岸较深泥砂底海域,一般栖息深度在18-520公尺左右。属肉食性鱼类,以甲壳类及其他小型鱼类为食。

相关推荐

短须鱊


中文名称 短须鱊
拉丁名称 Acheilognathus barbatulus Gunther
英文名称 barbed bitterling
地方名称 鳑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鱊属
拉丁属名 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12;臀鳍条2,8~9;侧线鳞32~33;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外侧7~8。体长为体高的2.8~3.0倍,为头长的4.0倍,为尾柄长的4.4~4.7倍,为尾柄高的7.9~8.0倍。头长为吻长的3.3倍,为眼径的2.9倍,为眼间距的2.5倍。体形似越南刺鳑鮍,唯体较矮,背前部较平直,口亚下位,马蹄形,口角有一对短须,侧线完全。背鳍和臀鳍具有比越南刺鳑鮍更坚硬的刺,背鳍末端与臀鳍末端相对,腹鳍末端达臀鳍起点。鳔2室。腹腔膜灰黑色。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一黑色纵带,雄鱼的背鳍上有两列黑色小斑点,臀鳍有一条宽的黑色条纹,雌鱼背鳍的前部有一大黑点。生殖期的雄鱼吻端有白色珠星,背、臀鳍条延长;雌鱼具有产卵管。

长棘须鳂


中文名称 长棘须鳂
拉丁名称 Polymixia longispina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金眼鲷目
拉丁目名 ***BERYCIFORMES
中文科名 须鳂科
拉丁科名 Polymixiidae
中文属名 须鳂属
拉丁属名 Polymixi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Ⅴ-29~31,臀鳍IV-14~15;胸鳍14~15;腹鳍7。侧线鳞(有孔)32~33,鳃耙5+8~9。脊椎骨28。
体长为体高2.3~2.7倍,为头长2.8~3.1倍。头长为吻长4.2~5.3倍,为眼径3.1~3.5倍。

体长椭圆形,侧扁,背缘近圆弧状。头中等大。吻短钝,眼径为吻长1.2~1.6倍。眼中大,侧中位,眼间隔圆凸,眼径约为眼间隔1.3倍。鼻孔2个,紧靠一起,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圆而小,为一瓣膜所盖,后鼻孔呈卵形。口大,前位,口裂近水平,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外侧中央具纵棱状突起,后端几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犁骨和腭骨上均有绒毛状牙群。舌厚,周缘游离,颏部在眼前缘下方具1对粗长颏须,须长与头长约等,可伸达或略伸过腹鳍。眶下骨下缘、前鳃盖骨和间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鳃孔大,达侧线上方。假鳃发达。

头体除吻部及颏部皮膜外,大部被栉鳞。侧线1条,侧上位,约与体背缘平行,止于尾鳍基部。侧线鳞由前向后渐次变小。尾柄显明,其高约与眼径相等。

背鳍始于体中部略前方,鳍棘较弱,向后渐次增长,第五棘最长,其长超过最长鳍条2/3,鳍条前面几根较长,往后渐短。臀鳍与背鳍外形相似,起点约位于背鳍第十七鳍条下方,臀鳍棘比背鳍棘粗大,最长的第四棘约等于最长鳍条,头长为其长2.4~3.0倍。胸鳍侧下位,后端几尖突,略长于上颌,体长约为其长5倍。腹鳍稍短,起自胸鳍基后下方。尾鳍深叉状。

液浸标本体灰褐色或黄褐色,鳞片后缘淡褐色。头背及体上侧较暗,下侧淡色。背鳍鳍条部前外缘黑色,胸鳍、腹鳍和臀鳍淡色,尾鳍上下叶边缘灰黑色。

白边锯鳞鳂


中文名称 白边锯鳞鳂
拉丁名称 Myripristis murdjan(Forskal)
英文名称 Big-eyed soldier 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须鳂目
拉丁目名 Polymixiiformes
中文科名 发光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 Anomalopidae
中文属名 锯鳞鳂属
拉丁属名 Myripristi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侧线鳞数27~29,体长为体高之2.4~2.54倍,为头长之2.84~3.2倍,鳃膜至胸鳍基间有一连续带状星斑。体背部红色,腹部则淡红,各鳍红色,腹鳍棘则为白色,体被栉鳞,眼大,鳃盖后方具一条暗深红色之带斑,为其明显特徵
生活习性 夜行性,昼间成群栖于岩礁洞内,夜间觅食,以较大型的动物浮游生物食,多栖于水深3~40公尺之水域内。

短须粒鲇


中文名称短须粒鲇


拉丁名称Akysis brachybarbatus Chen

英文名称Tuberculate catfish

异名巴牙灰(孟连傣语音译)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粒鲇科

拉丁科名Akysidae

中文属名粒鲇属

拉丁属名Akysi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澜沧江水系。

形态特征
体小,背鳍前平扁,往后渐侧扁,腹面较平。头宽,平扁。吻钝圆。前鼻孔位于吻端,后鼻孔前缘为鼻须的基部。口下位,浅弧形。眼极小,为皮膜所盖。须4对,鼻须长大于头长之半;颌须略长于头长;外侧颌须与头长相当;内侧颌须约与鼻须相待,末端超过鳃孔。背、胸鳍硬刺光滑;脂鳍短;尾鳍深疏导,末端稍钝。头、体具颗粒状突起,在体侧呈6-7纵行。体灰白色,吻部至背鳍基后端体黑褐色,脂、臀鳍间和尾柄后端各有1条黑褐色横带,背、胸、脂鳍上有黑条纹和小斑。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喜在砾石底质的清潭水中生活,常在岩石下的水流中或漂浮的植物下面活动觅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个体小,一般体长40-50毫米。

短须[鱼芒]


中文名称短须[鱼芒]

拉丁名称Pangasius micronem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鱼芒]科

拉丁科名Pangasiidae

中文属名[鱼芒]属

拉丁属名Pangasi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184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澜沧江。

生活习性
为中型肉食性鱼类, 栖息较大的主河道。淡水生。

短须裂腹鱼


中文名称 短须裂腹鱼
拉丁名称 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Fang)
英文名称 shortbarbel schizothoracin
地方名称 缅鱼、沙肚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裂腹鱼属
拉丁属名 Schizothorax Heckel,183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长,稍侧扁。头钝锥形。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唇肉质,下唇新月形,具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较短,等长,为1/2眼径。体被细鳞,胸腹部鳞片明显;侧线上鳞约25枚;具臀鳞。背鳍刺较强,具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流水环境,常集群。食着生藻类,以硅藻为主。生殖期约3-4月。卵巢有毒。最大个体约500mm,为产区主要经济鱼类。

角鳂


中文名称角鳂

拉丁名称Adiorys cornutus (Bleeker)

英文名称Cornered squirrel 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须鳂目

拉丁目名Polymixiiformes

中文亚目名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Berycoidei

中文科名发光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Anomalopidae

中文属名棘鳂属

拉丁属名Adior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和中部暖水水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被强栉鳞,侧线上鳞3。前鳃盖后下角的棘较宽扁,其长短于眼径。后鼻孔后缘具2枚或更多的小棘。体具多条黄色纵带,背鳍、臀鳍和尾鳍基部各有1黑色或暗红色斑块。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生活于珊瑚礁海区。

海(洋)生。

短须刺鳑鮍


[学名]: Acanthorhodeus barbatulus
[资源名称]: 短须刺鳑鮍
[形态特征]:
 
背鳍条2,12;臀鳍条2,8-9;侧线鳞32-33;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外侧7-8。 体长为体高的2.8-3.0倍,为头长的4.0倍,为尾柄长的4.4-4.7倍,为尾柄高的7.9-8.0倍。头长为吻长的3.3倍,为眼径的2.9,为眼间距的2.5倍。 体形似越南刺鳑鮍,唯体较矮,背前部较平直。口亚下位,马蹄形,口角有一对短须。侧线完全。背鳍和臀鳍具有比越南刺鳑鮍更坚硬的刺,背鳍末端与臀鳍末端相对,腹鳍末端达臀鳍起点。鳔2室。腹膜灰黑色。 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尾柄中线具有一黑色纵带,雄鱼的背鳍上有两列黑色小斑点,臀鳍有一条宽的黑色条纹,雌鱼背鳍的前部有一大黑点。生殖期雄鱼的吻端有白色珠星,背臀鳍条延长;雌鱼具有产卵管。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 亚洲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长江中下游附属水体  
[水域环境]:淡水  

条长颌鳂


中文名称条长颌鳂


拉丁名称Flammeo sammara (Forskal)

英文名称Striped squirrel 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须鳂目

拉丁目名Polymixiiformes

中文亚目名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Berycoidei

中文科名发光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Anomalopidae

中文属名长颌鳂属

拉丁属名Flammeo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被强栉鳞。前鳃盖后下角有1短棘,其长约为眼径的1/3。背鳍最后一鳍棘靠近第一鳍条。体具红褐色纵纹多条。背鳍鳍棘部红色,第一至第四棘间有1暗红色大斑。

生活习性
海(水)生。暖水性鱼类。生活于珊瑚礁海区。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8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黑龙江鳑鮍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