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须粒鲇

中文名称短须粒鲇


拉丁名称Akysis brachybarbatus Chen

英文名称Tuberculate catfish

异名巴牙灰(孟连傣语音译)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yZ023.COM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粒鲇科

拉丁科名Akysidae

中文属名粒鲇属

拉丁属名Akysi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澜沧江水系。

形态特征
体小,背鳍前平扁,往后渐侧扁,腹面较平。头宽,平扁。吻钝圆。前鼻孔位于吻端,后鼻孔前缘为鼻须的基部。口下位,浅弧形。眼极小,为皮膜所盖。须4对,鼻须长大于头长之半;颌须略长于头长;外侧颌须与头长相当;内侧颌须约与鼻须相待,末端超过鳃孔。背、胸鳍硬刺光滑;脂鳍短;尾鳍深疏导,末端稍钝。头、体具颗粒状突起,在体侧呈6-7纵行。体灰白色,吻部至背鳍基后端体黑褐色,脂、臀鳍间和尾柄后端各有1条黑褐色横带,背、胸、脂鳍上有黑条纹和小斑。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喜在砾石底质的清潭水中生活,常在岩石下的水流中或漂浮的植物下面活动觅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个体小,一般体长40-50毫米。

相关知识

短须鱊


中文名称 短须鱊
拉丁名称 Acheilognathus barbatulus Gunther
英文名称 barbed bitterling
地方名称 鳑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鱊属
拉丁属名 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12;臀鳍条2,8~9;侧线鳞32~33;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外侧7~8。体长为体高的2.8~3.0倍,为头长的4.0倍,为尾柄长的4.4~4.7倍,为尾柄高的7.9~8.0倍。头长为吻长的3.3倍,为眼径的2.9倍,为眼间距的2.5倍。体形似越南刺鳑鮍,唯体较矮,背前部较平直,口亚下位,马蹄形,口角有一对短须,侧线完全。背鳍和臀鳍具有比越南刺鳑鮍更坚硬的刺,背鳍末端与臀鳍末端相对,腹鳍末端达臀鳍起点。鳔2室。腹腔膜灰黑色。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一黑色纵带,雄鱼的背鳍上有两列黑色小斑点,臀鳍有一条宽的黑色条纹,雌鱼背鳍的前部有一大黑点。生殖期的雄鱼吻端有白色珠星,背、臀鳍条延长;雌鱼具有产卵管。


中文名称鲇

拉丁名称Silurus asotus Linnaeus

英文名称catfish

异名鲶鱼、鲶拐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鲇科

拉丁科名Siluridae

中文属名鲇属

拉丁属名Silurus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国各地(除珠江水系、青藏高原外)。

形态特征
背鳍4-6;臀鳍66-90;胸鳍Ⅰ-11-16;腹鳍Ⅰ-8一11。鳃耙10-13。脊椎骨5十57-59。

体长为体高的4.3-6.7(5.7)倍,为头长的4.6-5.7(5.1)倍,为上颌须长的4.1-4.8(4.5)倍,为下颌须长的13.5-15.1(14.5)倍。头长为吻长的3.1-3.6(3.4)倍,为眼径的8.8-11.1(9.8)倍,为眼间距的1.6-2.0(1.8)倍。

体长形,前部短粗,后部长而侧扁。头大而钝圆,其宽大于体宽。吻宽大、平扁,口大,亚上位。下颌突出于上颌。口裂浅,其末端与眼前缘相对,齿呈绒毛状。眼小,位于头的前半部侧上方。眼间宽。两对鼻孔前后分离,前鼻孔呈短管状,近吻端;后鼻孔位于两眼内侧稍前方。

背鳍短小,无硬刺,位于胸鳍末端的上方。臀鳍颇长,末端连于尾鳍。胸鳍不达腹鳍,硬刺前缘有明显的锯齿。腹鳍腹位,末端超过臀鳍起点。尾鳍微内四。

体色随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灰褐色,腹部白色,各鳍浅灰色,体侧多有不规则灰黑色花斑。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短须鳂


中文名称 短须鳂
拉丁名称 Polymixia berndti
英文名称 Pacific beard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须鳂目
拉丁目名 Polymixiiformes
中文科名 须鳂科
拉丁科名 Polymixiidae
中文属名 须鳂属
拉丁属名 Polymixi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背侧隆起成弧形;体高少于标準体长之36﹪。头中长。吻略突出。口大,端位,口裂水平;颏部有肉质长鬚一对;上下颌、锄骨及腭骨具绒毛齿带。鳃裂大,左右鳃膜不连接,并在喉峡部游离;前鳃盖骨有锯齿缘。体被栉鳞,颊部、鳃盖及下颌亦具鳞,尾鳍前缘具棘状鳞;侧线鳞数31-35;侧线上鳞列数19-11。背鳍单一,具IV-VI硬棘,27-31软条;胸鳍14-19软条;臀鳍具III-V 硬棘,14-17软条;腹鳍无真正硬棘,仅具1棘化软条及6分叉软条;尾鳍叉形。体背侧灰白色,腹面银白色。各鳍灰白色至白色,背鳍软条部前方暗褐色。
生活习性 为深海产中小型鱼,栖息于沿岸较深泥砂底海域,一般栖息深度在18-520公尺左右。属肉食性鱼类,以甲壳类及其他小型鱼类为食。

长臀刀鲇


[学名]: Platytropius longianalis Wang
[资源名称]: 长臀刀鲇
[外文名]: Chang tun dao nian
[别名]: 绸子鱼
 
[形态特征]:
 
颌须后伸至少达臀鳍基的1/2;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前。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  [原产地区]:景洪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澜沧江中、下游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水域上层,主食水生昆虫或落入水中的膜翅目昆虫。5月产卵。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资源状况]:正常

越鲇


中文名称越鲇


拉丁名称Silurus cochinchinensi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Vietnam cat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鲇科

拉丁科名Siluridae

中文属名鲇属

拉丁属名Silurus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闽江、珠江水系,及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4;臀鳍60-64;胸鳍Ⅰ-12-15;腹鳍Ⅰ-8-10;尾鳍14-16。鳃耙8。脊椎骨5+550-52。

体长为体高的5.2-6.9(5.6)倍,为头长的5.4-6.3(5.7)倍,为上颌须长的1.8-3.0(2.4)倍。头长为吻长的2.6-3.3(2.8)倍,为眼径的8.1-12.2(9.5)倍,为眼间距的1.5一2.6(1.8)倍。

体长形,前部较短,后部长而侧扁。头钝圆,略为扁平。吻钝。口大,上颌略突出于下颌。颌齿、腭齿呈绒毛带状。眼小,位于头前部侧上方。眼间较宽。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短管状;后鼻孔圆,两鼻孔距离较远。须2对:上颌须较长常达腹鳍,亦有达臀鳍起点;下颌须细短,常达胸鳍。鳃耙稀疏。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鳔1室。侧线完全。

背鳍小。胸鳍硬刺细短而弱。其长不及鳍长之半,后缘齿细弱但明显,技以皮膜。腹鳝腹位,其末端可达或超过臀鳍起点。臀鳍长,常与尾鳍连接。尾鳍圆或内凹,上叶较下叶略长。

体褐色,腹部色浅。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昆明鲇


中文名称昆明鲇

拉丁名称Silurus mento Regan

英文名称Kunming catfish

异名鲇(昆明)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鲇科

拉丁科名Siluridae

中文属名鲇属

拉丁属名Silurus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滇池、异龙湖。

形态特征
体长形,侧扁。头平扁。眼小,位头前部。吻短。下颌较上颌长,后端约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有绒毛状齿。犂骨齿群中央中断。须2对,上颌须至多伸达胸鳍基;下颏须细短约可达眼后缘。体无鳞。侧线侧中位。背鳍条4-6,位于前背;臀鳍条61-73,发达,连尾鳍;胸鳍条I-9-13,硬刺前缘粗糙;腹鳍腹位;尾鳍截形。头体背侧青灰色,有云状斑纹;腹部乳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喜生活于湖岸多水草处,为肉食性鱼。白日隐水底,晨昏活跃索食。

胡子鲇


中文名称胡子鲇

拉丁名称Clarias fuscus (Lacepede)

英文名称whitespotted freshwater catfish

异名胡鲇、塘虱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胡鲇科

拉丁科名Clariidae

中文属名胡鲇属

拉丁属名Clarias Scopoli,177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

形态特征
背鳍条56-58;臀鳍条41-43;胸鳍条Ⅰ,7;腹鳍条6;鳃把外侧18-20;脊椎骨55。体长为体高的5.7-6.5倍,为头长的4.5-5.3倍。头长为吻长的3.0-3.4倍,为眼径的9.6-12.5倍,为眼间距的1.5-1.8倍。体延长,头扁而宽,头顶被有皮膜,颅骨后部突出,形成三角形,末端圆。口阔,下位,吻钝。眼小,有活动的眼睑。须4对,上颌须1对最长,鼻须1对,末端均超过胸鳍基部,下颌须较短。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无硬刺,基部甚长,末端几与尾鳍基相连。胸鳍圆形,有一根硬刺,硬刺内外侧均有锯齿。腹鳍末端达臀鳍起点之后。肛门紧接臀鳍起点,基部很长,末端与背鳍末端相对。尾鳍圆扇形。体无鳞,有侧线。腹腔膜银白色。体暗色。头部两侧和吻之间有乳白色小点,体侧布有许多不规则的白色小斑点,雄鱼更为显著。雌雄鱼的另一区别是:雄性的生殖突引长,成为细长的肉质垂,雌鱼的生殖乳实则短而呈圆形。

生活习性
主要摄食甲壳动物,淡水生。

耐受温度(℃):5-40;适温范围(℃):18-32;pH范围:7-8。

鳗鲇


中文名称鳗鲇


拉丁名称Plotosus anguillaris

异名海塘虱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鳗鲇科

拉丁科名Plotosidae

中文属名鳗鲇属

拉丁属名Ploto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东至中国、日本,南至澳大利亚。中国见于东海及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渐尖细。头平扁,眼小,上侧位。须4对。体光滑无鳞。胸鳍有一不分支的硬棘。体棕灰色。

生活习性
暖水性近岸及河口中下层鱼类,喜生活于沿海浅滩及河口淡水水域。主要摄食沙、蠕虫、虾、蟹等。4-5月在近岩缝中产卵。

经济价值
供食用。

粒神螺


[学名]: Apollon olivator rubusta
[资源名称]: 粒神螺
 
[形态特征]:
 
壳小,略呈三角形,螺层约9层。壳面黄褐色,杂有白色环带,外被茸毛状壳皮。纵、环肋交织呈整齐的颗粒状黑色突起。每一螺层的两侧各具有1条发达的纵肿肋。壳口卵圆形,外唇厚,内缘具齿7枚;内唇外卷。前沟短。厣角质。
 
 
[原产地区]:我国的浙江以南沿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礁间。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观赏、娱乐,其它

短须[鱼芒]


中文名称短须[鱼芒]

拉丁名称Pangasius micronem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鱼芒]科

拉丁科名Pangasiidae

中文属名[鱼芒]属

拉丁属名Pangasi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184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澜沧江。

生活习性
为中型肉食性鱼类, 栖息较大的主河道。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23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长颌水珍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