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鰶

中文名称 花鰶
拉丁名称 Clupanodon thrissa (Linnaeus)
英文名称 thread herring, tassart, hairfin gizzard shad
地方名称 黄鱼、花黄鱼、澳利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鲱科
拉丁科名 Clupeidae
中文属名 斑鰶属
拉丁属名 Clupanodon Lacepede
分布类别 海水,淡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背鳍15~16;臀鳍22~25;腹鳍8;胸鳍14~15;尾鳍23~27。鳃耙110十180。纵列鳞47~51;横列鳞20~22;腹缘稜鳞17~18+11~12。脊椎骨44~45。
体长为体高2.7~3.1(平均2.9)倍,为头长3.2~3.6(3.4)倍。头长为吻长4.3~5.0(4.6)倍,为眼径4.0~4.7(4.3)倍,为眼间距3.3~4.4(3.8)倍,为尾柄长2.6~3.2(2.9)倍,为尾柄高2.8~3.0(2.9)倍。

体呈长卵形,两侧甚侧扁。头中等大,头顶及背鳍前方隆起。吻短,前端钝,不突出。眼中等大,侧上位,距吻端较近。脂眼睑发达,遮盖眼的一半。眼间中间凸出,其宽比眼径大。口较小,前位,呈三角形,口裂短,倾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向后伸延到眼中间的下方,前颌骨中间有比较明显的缺口。鼻孔2个,位于眼的前方。距吻端与距眼前缘约相等。鳃耙细长,多而密。假鳃发达。鳃孔大。鳃盖光滑,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6。口内无齿。无侧线。腹部甚侧扁。腹缘具锯齿状稜鳞。肛门紧邻于臀鳍前方。

背鳍1个,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前上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最后鳍条延长为丝状,向后延伸到臀鳍鳍条末端的上方。臀鳍位于背鳍末端的后下方,其基底长于背鳍基底。腹鳍小,腹位,位于背鳍起点的后下方。胸鳍位低,其末端可达背鳍起点的下方。尾鳍深又形,下叶稍长于上叶。

体被小圆鳞,排列整齐,不易脱落。头部、颊部和鳃盖均无鳞。腹部具稜鳞。胸鳍、腹鳍基部有短的腋鳞。腹膜黑色。胃呈砂囊状。肠短。

体背部青绿色,头背部颜色较深,体侧中部以下银白色。背鳍黄绿色,前缘和外缘浅黑色;胸鳍和腹鳍、尾鳍基部呈淡黄色;臀鳍白色;尾鳍后缘黑色。吻的背缘有许多黑色小点。鳃盖上方之后沿体侧具4~7个黑色斑块。

生活习性 4月开始生殖洄游,6-7月为产卵盛期。

相关推荐

无齿鰶


中文名称无齿鰶

拉丁名称Anodontostoma chacunda (Hamilton)

英文名称shortfin gizzard sha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鲱科

拉丁科名Clupeidae

中文属名无齿鰶属

拉丁属名Anodontost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被不易脱落的圆鳞,腹部棱鳞发达。口小,近于下位,两颌无牙。眼稍大,脂眼睑较厚。背鳍最后鳍条不延长为丝状,背鳍和臀鳍的基部有鳞鞘。胃呈砂囊形,幽门盲囊发达。鳃盖后上方具1黑绿色斑点。

生活习性
海(水)生。

圆吻海鰶


中文名称 圆吻海鰶
拉丁名称 Nematalosa nasus(Bloch)
英文名称 Gizzard-shad,Japanese threadfin shad
地方名称 黄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鲱科
拉丁科名 Clupeidae
中文属名 海鰶属
拉丁属名 Nematalosa
形态特征 体延长;背部弧形;腹部平缓,浅弧形;吻圆钝,突出;体被圆鳞,似六角形;头部无鳞,胸鳍和腹鳍基部有有短的腋鳞;体被青绿色,头部色较深,体侧下方和腹部银白色,吻部淡黄色,体上侧鳞片有小褐点连成1-9列绿色细纵带,鳃盖略呈金黄色,后上方有深绿色大斑块。背鳍青黄色,边缘灰黑色;臀鳍和胸鳍淡黄色;腹鳍色淡;尾鳍青黄色,后缘黑色。

花鳗鲡


中文名称 花鳗鲡
拉丁名称 Anguilla marmorata
英文名称 true eel,swamp eel,marbled eel,giant longfinned ee
地方名称 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鳗鲡科
拉丁科名 Anguillidae
中文属名 鳗鲡属
拉丁属名 Anguilla Shaw,1803
分布类别 海水,淡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15.4~16.9倍,为头长的6.8~7.1倍。头长为吻长的4.4~5.2倍,为眼径的14.1~16.4倍,为眼间距的4.9~6.0倍,为胸鳍长的2.9一3.0倍,为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的距离的1.2~1.4倍。体长而粗壮,前部近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头呈圆锥形,头长小于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垂直间距。吻部短,尖而扁平。鼻孔两对,前对位于吻端的侧方,后对呈椭圆,位于眼前缘。眼较小,侧上位,覆盖着透明的皮肤。口大,端位,口裂深,后端超过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于上颌。上、下颌均具有细齿。唇厚,上、下唇两侧有肉质褶膜,鳃发达,鳃孔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左右分离。体光滑,具丰富的粘液。鳞极细小,隐埋于皮下。测线完全,且平直,横贯于体侧。背鳍、臀鳍均低而长,与尾鳍相连,胸鳍圆短。无腹鳍。肛门靠近臀鳍起点。体背灰褐色,侧面灰黄色,腹部白色,胸鳍边缘黄色,周身及各鳍均有许多不规则的灰黑色块状斑点。
生活习性 通常栖息于河口区域,在福建等地有上溯栖居于山涧溪谷中的情况。性情凶猛,多在夜间活动。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及无脊椎动物。

沙花鳅


[学名]: Cobitis arenae(Lin)
[资源名称]: 沙花鳅
[外文名]: sand spined loach
[别名]: 沙鳅
 
[形态特征]:
 
头和体极侧扁,腹部圆.吻侧扁而尖.眼间隔狭窄,弧形.无眼下刺.口小.唇薄.吻须2对,口角须1对;吻须稍长于眼径.颏叶外缘形成2对须状突起.鳃孔小,其下端仅伸达胸鳍基部前方.背鳍和臀鳍无硬刺.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或稍前.臀鳍远离背鳍后端.胸鳍后端不伸达腹鳍.尾柄长,尾柄皮褶棱不发达.肛门紧靠臀鳍.体浅黄色;体背和体侧有褐色小斑点和斑纹,自吻端至眼间有1根黑色的纵条纹.背鳍和尾鳍有由褐色小斑点组成的条纹,其余各鳍浅色;尾鳍基部上侧有1个黑色的斑点.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水域环境]:淡水  

美花鮨


中文名称美花鮨

拉丁名称Callanthias japonicus Franz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美花鮨属

拉丁属名Callanthi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东海、朝鲜、日本南部。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被中大栉鳞,头较小,除唇部和吻部外均被鳞。口中大,口裂斜。上颌骨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颌齿1行,尖长,前端具犬齿,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光滑,鳃盖骨具2扁平棘。鳃耙细长,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Ⅺ-10-11,臀鳍Ⅲ-10-11。侧线不完全,沿背鳍基部纵走,至尾柄背侧消失。尾鳍凹形,上下叶呈丝状延长。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经济价值
食用鱼类。

花[鱼骨]


中文名称 花[鱼骨]
拉丁名称 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英文名称 spotted steed
地方名称 麻鲤、大鼓眼(四川)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鱼骨]属
拉丁属名 Hemibarbu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胸鳍条1,16~18,腹鳍条1,7~8,侧线鳞46~48;下咽齿3行,1o3o5-5o3o1或1o3o5-5o2o2。体延长,前部略呈棒状,后部稍侧扁,腹部圆,吻钝圆,口下位,弧形,下唇两叶下唇狭窄,唇后沟中断,间距较宽。颌须1对,只达眼前缘下方。背鳍具有1光滑硬刺,其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部较近。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的中点的垂直下方,臀鳍起点约位于腹鳍基和尾鳍基的中点。肛门紧靠臀鳍起点,侧线完全,前段微弯。鳔2室,后室长而尖细,长度为前室的2.5倍,腹腔膜银灰色。体背部和体侧呈灰褐色,且带有褐色小斑点,侧线上有7~14个大黑斑,腹部银白色。
生活习性 为江湖常见鱼类,生活在水的中下层。主要以水生昆虫的幼虫为食物

花鲆


中文名称 花鲆
拉丁名称 Tephrinectes sinensis(Lacepede)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牙鲆科
拉丁科名 Paralichthyidae
中文属名 花鲆属
拉丁属名 Tephrinectes Gunther
分布类别 半咸水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背`腹缘隆起呈弧形,尾柄略短而高.头短而高,头高大于头长;头背缘在上眼的前方略凹陷,在上眼的后方较为急剧地隆起.吻短,背缘稍隆起.眼中等大,两眼均在头部地左侧,但也有反常个体两眼在头部的右侧;两眼前缘约在同一垂直线上.上颌骨略长.向后伸达下眼后缘的下方.齿小锥状,上下颌齿排列成窄带状;背鳍基部长,起点仔无眼侧上眼中央的上方,伸达尾柄上部的前端,鳍条分枝.臀鳍与背鳍同形,基部长,起点仔胸鳍基部后下方,伸达尾柄的前端,有眼侧的胸鳍基较无眼侧略长,起于腮孔后缘.腹鳍起点在胸鳍起点的前下方,有眼侧的腹鳍起点略前于无眼侧的,后延达臀鳍基前方.肛门在臀鳍前部中央.无眼侧体无色;有眼侧为褐色,身上有黑色小点,奇鳍上也有较大和小的暗斑.
生活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及河口咸淡水水域,也可进入江河的 中下游.

花鳉


中文名称花鳉

拉丁名称Poecilia reticulates Peters

异名孔雀鱼、彩虹鱼、百万鱼、礼服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鳉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odontiformes

中文科名花鳉科

拉丁科名Poeciliidae

中文属名花鳉属

拉丁属名Poecil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原产于亚马逊河北岸的圭亚那、委内瑞拉等地现广泛流传。

形态特征
孔雀鱼是著名的观赏鱼种,体长3050毫米,五彩缤纷,体态优美,尾鳍如长裙飘飘,整鱼如欧洲古典淑女,其魅力令人叫绝,使鱼友们为之倾倒。孔雀鱼易养价廉,繁殖力强,周期短,2个月就能观察新生命降生时的激动人心的情景。

生活习性
孔雀鱼属于群养式水草缸鱼类,适宜混养,生活于鱼缸内水体中上层,适应性较强。人工饲养的适宜温度21-28℃,水质硬度适中,中性到弱碱性(pH6.8-7.5)均可。各种人工饲料都能饲喂,小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喂养时坚持食无求饱的原则,这是保证鱼儿安康的铁律。繁殖时性比可以做到1雄性配4雌性,受精卵在体内发育成仔鱼后才产出。亲鱼有吞噬小鱼的坏习性,因此要用能阻隔亲鱼的网作为分隔,使小鱼与大鱼分开,或者产出仔鱼后把亲鱼移走。小鱼经2-3个月生长就能达到性成熟,开始繁殖活动。一般寿命约2年,是换代频繁的品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85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后棘双角鮟鱇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