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华吸鳅

中文名称 四川华吸鳅
拉丁名称 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 szechuanensis Fang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 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 华吸鳅属
拉丁属名 Sinogastromyzon Fang,193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Ⅱ~5;胸鳍条Ⅺ~ⅩⅢ,12一14;腹鳍条Ⅶ~Ⅻ,12~13侧线鳞57~59;鳃耙外侧25~26;脊椎骨35。体长为体高的5.0~6.0倍,为体宽的3.8~4.3倍,为头长的4.4~4.9倍,为尾柄长的6.0~7.0倍。头长为吻长的1.6~1.8倍,为眼间距的2.3~2.5倍。眼间距为眼径的2.2~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2.1倍。头部及体前部甚平扁,尾部稍侧扁,头、胸、腹部宽而平。头短,吻宽圆成铲状。口小,下位,横裂略呈弧形。唇与颌分离,唇肉质,上唇约有10个乳突,下唇宽厚,且具小乳突。下颌具有角质边缘。吻皮稍向两侧下垂。须4对,吻须2对,口角须2对。眼上位。鼻孔近眼前缘。鳃孔小,位于胸鳍基上方,鳃膜与峡部相连。胸、腹鳍均向左右平展,胸鳍向前伸展到头部眼下方之前。左右腹鳍完全相连而无缺刻,形成圆扇形吸盘。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腹鳍末端盖过肛门。臀鳍起点距肛门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短,外缘稍凹陷。肛门约在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之中点(稍近臀鳍起点)。体技圆形小鳞。侧线完全。体背部呈黑褐色,腹部白色,在体背部中线有9个黑褐色斑块,胸、腹鳍背面、背鳍和尾鳍均有黑褐色的斑点,臀鳍灰白无色斑。
生活习性 由于具吸盘,能吸附在水流非常湍急的山涧溪河砾石或砂石滩上;常可跳跃前进,行动非常敏捷。主要摄食藻类如丝状绿藻和硅藻。

相关推荐

埔里华吸鳅


中文名称埔里华吸鳅

拉丁名称Sinogastromyzon puliensis Liang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华吸鳅属

拉丁属名Sinogastromyzon Fang,1930

品种描述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四川白鹅 四川白鹅养殖


一、一般情况

(一)原产地、中心产区及分布

四川白鹅(SichuanWhitegoose)原产地为四川省,主要分布于四川的宜宾、成都、德阳、乐山、内江等市,以及重庆的永川区、荣昌、大足等市(县)。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引进饲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四川省位于北纬27o70~32o10、东经102o30~108o40,境内具有山区、丘陵、平坝等多种地貌类型,海拔250~1000m。年平均气温16℃以上,年降水量1000~1400mm。无霜期长,日照少,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甘薯、油菜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清朝康熙年间当地县志记载:鹅,谷粒及鱼虾之属,乡居间有饲者,肉卵供食,毛可制绒。境内有岷江、沱江和嘉陵江等水系,水库、塘堰多,饲草繁茂,为养鹅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产区人民历来把养鹅作为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因而促进了四川白鹅向早期生长快、体型较大的方向发展。同时,产区素有以母鸡或人工孵化鹅蛋的习惯,形成了四川白鹅基本无就巢性、产蛋量较高的特点。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产区四川白鹅饲养量1985年约为199万只,1995年约为548万只,2005年约为1665万只。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四川白鹅体型中等,羽毛紧密、呈白色、有光泽。虹彩呈蓝灰色,皮肤呈白色,喙、胫、蹼呈橘黄色。成年公鹅体型稍大,头颈粗短,体躯较长,额部有半圆形的肉瘤,颌下咽袋不明显。成年母鹅体型稍小,头清秀,肉瘤不明显,颈细长,无咽袋,腹部稍下垂,少量有腹褶。雏鹅绒羽呈黄色。

2.体重和体尺四川白鹅成年鹅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肉用性能四川白鹅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70日龄和300日龄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3。

2.蛋品质四川白鹅蛋品质测定结果见表4。

3.繁殖性能四川白鹅200~240日龄开产,年产蛋数60~80个,高者可达110个;初产年产蛋数60~70个,第2~4个产蛋年产蛋数70~110个。在公、母鹅配比为1:4~5的情况下,种蛋受精率88%~90%,受精蛋孵化率90%~94%。母鹅无就巢性。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保种方式

采用保种场和基因库保护。南溪县四川白鹅育种场承担四川白鹅的保种任务,目前有40个多父本混合家系的保种核心群800只,每个家系4只公鹅、16只母鹅。2006年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江苏)引入保存该品种。四川白鹅1989年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我国2009年11月发布了《四川白鹅》国家标准《GB/T246992009》。

(二)选育利用

南溪县四川白鹅育种场等单位从1988年开始从事四川白鹅的保种选育工作。国内多个省、直辖市引入四川白鹅作为杂交或育种的母本资源。四川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重庆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市种畜场等单位先后开展了以莱茵鹅、浙东白鹅、合浦鹅、皖西白鹅、太湖鹅等为父本,四川白鹅为母本的杂交组合试验,筛选出了莱茵鹅与四川白鹅、皖西白鹅与四川白鹅、合浦鹅与四川白鹅等生产性能较优的杂交组合,在养鹅生产中广泛使用。

从国家九五计划开始,四川农业大学以四川白鹅为材料,育成了天府肉鹅母本品系(四川白鹅新品系),与原四川白鹅相比,生长速度和繁殖性能均有提高,与育成的天府肉鹅父系组成配套系具有突出的生产优势,父母代在舍饲和放牧条件下,年产蛋分别为79.6个和80.5个;商品代在放牧补饲条件下,56日龄活重3394g,70日龄活重4220g,比同日龄四川白鹅多增重7189,上市日龄比达同等体重的四川白鹅提前10~14天。

五、品种评价

四川白鹅属中型鹅种,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性能好、配合力强、适应性好等特点。在我国中型鹅种中四川白鹅以产蛋量高而著称,是一个理想的杂交利用母本品种或育种素材,可应用于我国肉鹅的杂交利用和育种工作中,如目前已经育成的天府肉鹅、扬州鹅中均有四川白鹅的血缘。

下司华吸鳅


[学名]: 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 hsiashiensis Fang
[资源名称]: 下司华吸鳅
[形态特征]:
 
背鳍iii-8;臀鳍ii-5;胸鳍xii-xiii-12-14;腹鳍vi-viii-16。侧线鳞57-63。 体长为体高的5.1-7.9倍,为体宽的3.6-3.9倍,为头长的4.2-4.8倍,为尾柄长的9.5-10.8倍,为尾柄高的12.4-15.7倍,为背鳍前距的1.9-2.1倍,为腹鳍前距的2.4-2.5倍。头长为头高的1.8-2.1倍,为头宽的O.8-0.9倍,为吻长的1.4-1.9倍,为眼径的4.4-6.0倍,为眼间距的1.9-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1.5倍。头宽为口宽的2.4-2.9倍。 体较短,前段甚平扁,后段渐侧扁,背缘呈弓形隆起,腹面平坦。头很低平。吻端圆钝,边缘薄;吻长约为眼后头长的2倍。口下位,较宽,呈浅弧形。唇较薄,上唇具8-10个乳突,排成1排;下唇乳突不显著;颏部具1对不甚明显的扁平乳突。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前缘稍外露,表面的沟和脊不明显。上唇与吻端间具较深的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的吻褶分3叶,叶端圆钝,中叶较大,有些个体的中叶叶端分化出2个分叶状乳突,两侧叶极小。吻褶叶间具2对小吻须,外侧l对稍粗大。口角须2对。外侧1对约与外侧吻须等大,内侧l对甚短小,呈乳突状。鼻孔中等大小,具发达的鼻瓣。眼较大,侧上位。眼间宽阔,平坦。鳃裂稍扩展到头部腹面。鳞细小,头部及偶鳍基部的背侧面和胸鳍腋部至腹鳍起点间的体侧以及腹鳍基部之前的腹面无鳞。侧线完全,自体侧中部平直地延伸到尾鳍基部。 背鳍基长稍短于头长,起点约在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臀鳍基长约为背鳍基长的一半,2根不分枝鳍条扁平,基部4/5变粗变硬,末端柔软,压倒后末端达到或接近尾鳍基部。偶鳍宽大平展,具发达的肉质鳍柄。胸鳍基长稍大于头长,起点稍前于眼前缘的垂直下方,最长鳍条短于吻长,仅及最长背鳍条的1/2,末端盖过腹鳍起点。腹鳍起点显著在背鳍起点之前,约在吻端至臀鳍起点的中点,左右腹鳍条在后缘中部完全愈合成吸盘状,后缘无缺刻,末端达到或稍超过肛门。肛门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间的中点稍后。尾鳍长稍短于头长,末端凹形,上下叶约等长。 固定标本体背侧暗褐色,腹面棕红色。头背部及偶鳍基背部具大小不等的褐色圆斑,横跨背中线有10-15个黑色的圆形斑块。各鳍暗褐色,除尾鳍外均具有多条由黑色斑点组成的条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贵州  [原产地区]:卢山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长江中游洞庭湖。  
[水域环境]:淡水  

四川白鹅


品种名称四川白鹅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四川白鹅广泛地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平坝和丘陵水稻产区,为一产蛋量高的地方良种。

外貌特征:属中型绒肉兼用型鹅种。白鹅全身羽毛洁白、紧密;喙、胫、蹼桔红色,虹彩兰灰色。成年公鹅体型稍大,头颈较粗,体躯较长,额部有一个呈半圆形的肉瘤;成年母鹅头清秀,颈细长,肉瘤不明显。

品种性能:白鹅生长较快,据开江县测定,初生重平均71.12.13克,60日龄平均体重2476.559.31克,为初生重的34.9倍,平均日增重40.1克。90日龄平均体重3518.9140.07克,为初生重的49.6倍,平均日增重34.8克。 产地群众喜欢吃肥嫩的仔鹅,因此,除选留种外,从6090日龄就开始陆续上市出售。

四川白鹅90日龄前生长快,据在宜宾地区测定,6月龄公、母鹅的半净膛屠宰率分别为86.3%和80.7%,全净膛屠宰率分别为79.3%和73.1%,公、母鹅胸腿肌重分别为829.5和645克,分别占胴体重的29.3%和30.4%;成年公、母鹅的半净膛屠宰率分别为83.1%和81.3%,全净膛屠宰率公、母鹅分别为75.9%和73.5%;公、母鹅胸腿肌分别为860.9和787.9克,分别占胴体重的29.5%和31.7%。

据产地调查,白鹅产蛋旺季为18月份,一般年产蛋量60-80枚,高的可达100一120枚。母鹅一般无就巢性,蛋壳白色,平均蛋重146.3克。 公鹅性成熟期为180日龄左右,母鹅在200~240日龄左右开产。每年1-6月为四川白鹅孵化季节,公母性比为I:34。在富顺县、沪县、南溪县测定,平均受精率为85.6%,受精蛋孵化率为84.2%。

四川麻鸭


(1)产地与分布

是体型较小的兼用型品种。中心产区位于四川省绵阳、温江、乐山、宜宾、内江、达川等地区,广泛分布于四川省水稻田产区。四川麻鸭早熟,放牧能力强,为四川省生产肉用仔鸭的主要品种。

(2)外貌特征

四川麻鸭体型较小,体质坚实紧凑,羽毛紧密,颈长头秀。喙橘黄色,喙豆多为黑色,胸部发达、突出。胫、蹼橘红色。母鸭羽色较杂,以麻褐色居多。麻褐色母鸭的体躯臀部的羽毛均以浅褐色为底,上具椭圆形黑色斑点。黑色斑点由头向体躯后部逐渐增大,颜色加深。在颈部以下2/3处多有一白色颈圈。腹部为白色羽毛。褐麻色母鸭中颜色较深者称为大麻鸭,羽毛泥黄色、斑点较小者称为黄麻鸭,其他杂色羽毛约占5%左右。公鸭体型狭长,性羽2~4根,向背弯曲。公鸭羽毛较为一致,常分为两种:一种叫青头公鸭,这种公鸭的头和颈的上1/3或1/2处的羽毛为翠绿色,腹部为白色羽毛,前胸为赤褐色羽毛;另一种叫沙头公鸭,这种公鸭的头和颈的上1/3或1/2处的羽毛为黑白相间的青色,不带翠绿色光泽,肩、背为浅黄色细芦花斑纹,前胸赤褐色,腹部绒羽为白色,性羽为灰色。

(3)生产性能

①产蛋性能:在放牧条件下,年平均产蛋150枚左右,500日龄平均产蛋131枚,平均蛋重72~75克,蛋壳以白色居多,少数为青色。蛋形指数1.4。

②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初生体重40克,30日龄体重443克,60日龄体重1214克,90日龄体重1568克。100日龄开始填肥2周可增重540克,增重率39.58%,瘦肉率25.21%,皮脂率22.32%;90~100日龄的全净膛率63.1%,分鸭胸、腿肌占屠体比例为29.10%,母鸭为31.84%。胴体含水量为60.70%,粗脂肪为22.43%,粗蛋白为16.04%,灰分为0.85%。利用建昌鸭作父本、四川麻鸭作母本,其杂种一代在活重、平均日增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③繁殖性能:孵化季节在3~8月,公母鸭配种比例1:10,受精率在90%左右,孵化率平均85%左右,母鸭利用年限2~3年,公鸭利用1年。

四川藏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四川藏猪(SichuanTibetanpig)主产于四川省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属青藏高原,地形复杂,大体可分为高山区、半高山区和河谷区。主要分布于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黑水、马尔康、小金、金川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理塘、乡城、稻城、雅江、新龙、德格等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系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产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200m的半山地带,属半农半牧区。气候严寒,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7~12℃,昼夜温差大,多在12℃以上;无霜期110~120天。年降水量660~680mm,空气干燥,日照多。农作物多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以青稞、小麦为主;其次有蚕豆、玉米、马铃薯及莞根等,畜牧业以羊、牛、马为主,其次是猪。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四川藏猪系高原放牧猪种,终年随牛、羊混群或单群放牧。由于长期生活在恶劣的高寒气候和低劣饲养条件下,受自然影响比较大,形成许多适合高原生态环境的特点。例如,头长、嘴尖,适宜拱土取食;耳小直立、转动灵活,耳郭面积小;体躯窄,后躯较长、略高;四肢结实、紧凑,利于爬坡,奔走;被毛下着生大量绒毛,保温性能好;心、肺器官发达;沉脂力特强。

四川藏猪视觉发达,听觉、嗅觉灵敏,反应迅速。由于藏猪产地分散,历史上交通不便、极为闭塞,往往在一定范围内自繁自养,形成比较稳定的闭锁群体,因而有的群体间在毛色、耳型等性状上存在一些差异。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2006年调查,共存栏藏猪约1.4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约1.41万头、种公猪533头。据《四川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1986年四川省存栏四川藏猪繁殖母猪2万多头。由于产区内曾先后引入内江猪、荣昌猪、长白猪、中约克夏猪等与藏猪进行杂交,纯种藏猪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在公路沿线和养猪较集中的河谷坝区,纯种藏猪已很少见,且数量日趋减少。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四川藏猪体型微小,被毛多为黑色,少数为棕色,也可见四肢、额部有少许白色者,少数仔猪被毛有黄色纵行条纹,但随年龄增加逐渐消失。鬃毛长而密,冬季被毛下有绒毛。额面窄,皱纹少,嘴长而直、呈锥形;耳小、直立,转动灵活。胸较狭,体躯短,背腰平直或微凹,腹线较平,后躯较前躯高,尻部倾斜。四肢结实,趾关节韧带坚实而有力。乳头多为5对。

2.体重和体尺2003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场内测量了四川藏猪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2003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保护场内观察四川藏猪的繁殖性能,母猪发情周期17~33天,发情持续期3~7天,妊娠期110~124天;公猪2~3月龄时出现爬跨行为。母猪繁殖性能见表2。

2.育肥性能2008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保护场内,随机选择8头阉公猪,从2月龄断奶开始测定其育肥性能,其结束体重为(59.680.41)kg,日增重(269.356.93)g,料重比4.300.10,平均(260.176.37)日龄达60kg体重。

对平均宰前活重59.68kg(8头)阉公猪进行了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见表3。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保护。2001年四川甘孜州稻城县确定邓波乡和木拉乡为藏猪保护区,禁止引入外种杂交,开展藏猪的保护工作。2003年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从甘孜州稻城县藏猪自然保护区引进10个血缘的纯种藏猪50头,其中公猪12头、母猪38头;2009年再次从四川藏区引进2个血缘纯种藏猪15头,其中公猪4头、母猪11头,进行异地活体保种选育,现已形成10个血缘的藏猪群体128头,其中公猪18头、母猪110头的保种规模,建立了四川藏猪资源保护场。

研究筛选出的杜洛克猪与藏猪杂交组合,生长较快、肉质优良,耐紫外线辐射,是藏区养猪生产的优良杂交组合。

五、品种评价

藏猪体型微小,生长发育缓慢,能适应高寒地区的环境条件,其肌纤维细、肌内脂肪含量高、肉质优良,可作为优质猪育种的良好材料。藏猪抗逆性强,心血管发达,其不同月龄的内脏器官大小与人不同年龄时段的内脏器官相对应,是培养实验动物的理想素材。今后应在保种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达到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统一。

四川白甲鱼


中文名称 四川白甲鱼
拉丁名称 Varicorhinus angustistomatus Fang [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us Fang]
地方名称 腊棕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突吻鱼属
拉丁属名 Varicorhinus Ruppell,183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8;臀鳍条3,5;胸鳍条1,16;腹鳍条1,8;鳃耙外侧31~34;下咽齿3行,235~532(234~532);侧线鳞48~50。体长为体高的3.8~3.9倍,为头长的4.6~5.0倍,为尾柄长的4.7~4.9倍。头长为吻长的3.0~3.1倍,为眼径的3.9~4.2倍,为眼间距的2.1~2.4倍,为口宽的2.7~2.8倍。尾柄长为见柄高的1.8一2.0倍。体长而侧扁。头短,吻圆钝;吻端有小的白色斑点。口宽,下位,横裂,口角稍向后弯;下颌具发达的角质,形成锋利的边缘;上唇薄而光滑,为吻皮所盖。须2对,吻须极短小;颌须稍长,约为眼径的1/2~1/3。背鳍有1根细弱的硬刺,后缘有16~18枚锯齿。背鳍起点位于吻端和臀鳍末端垂直上方距离的中点。肛门紧接臀鳍起点。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
生活习性 多生活于底层为砾石的山涧溪河

矮岩羊:四川独有的世界新物种


中文学名:矮岩羊

中文目名:偶蹄目

中文科名:牛科

中文属名:岩羊属

矮岩羊是比较特别的一种动物,不管是新种还是岩羊的一个地方亚种,他只生活在巴塘芒康交界的四川甘孜州巴塘县附近的金沙江畔靠四川一侧的悬崖峭壁上,绝对数量只剩数百只了,所以是一种很珍稀的野生动物;目前巴塘竹巴龙保护区主要保护这种动物。

据了解,矮岩羊属偶蹄目牛科,生存在海拔2700米至4000米的灌丛、草甸、裸露岩石地带,成年羊体重约50至70公斤,体毛呈灰棕褐色,背腹交界处及四肢有明显黑纹;经动物学家反复研究、比对后证实,矮岩羊的体型、角及四肢等均与高山岩羊有明显区别,目前在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尚未发现踪迹,属珍稀野生动物。

矮岩羊与藏区常见的大角、大身子的高山岩羊不同,它的身子玲珑,长着很乖巧的小羊角,冬天是银灰色的,到了夏天就长出褐灰色的毛。它们最喜欢吃黄精、小管草,小黄菊、星状凤毛菊也是它们常常咀嚼的食物。

矮岩羊仅分布在四川甘孜州巴塘县竹巴龙乡一带近2000公顷的土地上,其种群数量仅800只左右,比国宝大熊猫的存世数量还少,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

1994年4月和7月,国际狩猎家当?考克斯两次到巴塘考察矮岩羊,并经相关部门的批准,在栖息繁殖地采集了一只雄性矮岩羊标本。次年10月,该标本摆上了美国瑞洛国际狩猎会展台,在国际狩猎界和动物学领域引起轰动,受到了各国关注。此后,美国、德国、墨西哥、伊朗、西班牙等国的动物专家、学者、友人先后到巴塘考察、采集标本,开展研究,并证实该物种是我国独有物种。

矮岩羊活动于海拔2400m至4600m之间的干热河谷、高山栎林、杜鹃云杉林、亚高山灌丛云杉林和高山灌丛草甸。最喜食的植物有黄精、小管草等12种;喜食植物有小黄菊、星状凤毛菊等25种;较喜食的植物有獐牙菜、龙胆等8种;偶食的植物有醉鱼草、旱蕨等8种。黄昏要到比较固定的地方去饮水,冬季舔冰或食积雪。每年6-8月还有到固定地点去舔食盐分的习性。群居性,少的仅3-5只,一般为7-35只,聚集群常在50只以上,多见于冬季。11月发性交配,次年5月底至6月初产仔,孕期约6月,每胎产普遍1仔,少2仔。

矮岩羊的主要天敌有豺、金钱豹、云豹、狼,金雕和兀鹫等猛禽袭击幼仔。

目前,矮岩羊已经被列入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我国特有动物物种,国家已把矮岩羊作为岩羊亚种划分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IUCN红色目录和中国物种红色目录将其分别列入濒危级和极危级,已在申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四川南江黄羊的优点和不足


四川南江黄羊是采用多品种杂交选育。择优繁育,限值留种,建立品种,提高品质,扩大群体,群系继代和应用综合指数。加大选择强度与分段定向培育相结合为主要技术内容,经过30多年的不断选育,成功地培育出了我国目前肉用性能最好的山羊新品种。

目前在南江县内总数已达10万余只,已向陕、甘、闽、浙、豫、云、贵、湘、赣等全国14个省(自治区)及四川省内的122个县(市)推广种羊近4万只。

浙江省玉环县于1985年12月从四川省南江市引进黄羊,在大鹿山林场(海岛)经过4年的观察、测定和杂交试验,证明黄羊具有体型大、生长发育快、抗病力强、采食性能好、耐粗放、适应范围广等优点,最多时发展到850头,提供种羊近200头,黄羊杂交改良羊3000头。黄羊被认为是山羊品种的新秀,被列入浙江省重点推广良种之一。

1、外貌

具有典型的肉用羊体型。体格较大,背腰平直,后躯丰满,体躯呈圆桶状。大多数公、母羊有角,头型较大,颈部较粗。被毛黄棕色,面部多呈黑色,鼻梁两侧有1条浅黄色条纹,从头顶部至尾根沿背脊有1条宽窄不等的黑色毛带,前胸、颈、肩和四肢上端着生黑而长的粗毛。

2、生长发育

黄羊早期发育较快,而且生长持续期长。经浙江省玉环县测定,黄羊初生2.34千克;2月龄断奶重为8.32千克,最大的优秀个体达到15.5千克;3月龄重12.5千克;6月龄重,公羊21.5千克,母羊20千克;周岁时的体重,公母羊分别为33.9千克和28.7千克。黄羊的日增重,1―3月龄为110克,4―6月龄公羊为100克、母羊为83克,7―12龄公羊为75克、母羊为50克。可见,黄羊的生长发育速度大大超过了本地品种。

3、产肉性能

四川省在冬、秋选择体况较好的母羊进行测定,6―7月龄羊屠宰率为46.5%,净肉率33%;周岁和成年阉羊的成绩略有提高。浙江省玉环县对部分成年阉羊的测定结果,宰前平均体重54.1千克,胴体重26.8千克,其中净肉重21.8千克,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5.7%和40.1%。这说明在较高的饲养水平下,黄羊的屠宰率较高。

4、产rǔ性能

南江黄羊含有rǔ用品种努比西羊的血统,具有较好的产rǔ力。据放牧饲养的6头泌rǔ母羊测定,平均产奶量76.37千克,最高每头日产1.55千克。每天补饲0.5千克的混合精料,150天挤奶测定结果,平均产奶155.2千克,最高每头日产2.41千克,比本地羊产奶量提高1倍以上。羔羊的早期之所以生长发育较快、育成率高,与母羊有较高的产奶量是分不开的。

5、繁殖性能

黄羊性成熟较早,2月龄就有性欲表现,3―4月龄就会交配,正式配种以公羊在1岁左右、母羊在8月龄以上为好。黄羊的发情周期19.5天,发情持续期33.8小时,妊娠期148天,产后再发情周期30.5天。在浙江省玉环县平均年产1.72胎,平均胎次间隔为220天左右。母羊可终年配种,多集中在春秋两季,平均产羔率196%,还有少量的母羊产4羔。

6、杂交效果

黄羊对本地羊的改良效果十分明显,浙江玉环从1986年开始在县内进行杂交,先后在22个乡40个村点投放种羊80多头,受胎本地母羊1930多胎次,繁殖杂交羊2700多头,获得了如下的改良效果:

(1)、外貌。黄羊杂交一代体格高大,四肢粗壮,背腰平直,肌肉丰满,结构紧凑,生长发育良好。毛色变异较大,与本地白山羊杂交的杂种一代有78%毛色为白,稍带灰白色,22%为黄色;与本地黑山羊杂交的杂种一代毛色有74%为黄羊毛色,26%为黑色。

(2)、体尺。根据实测结果,成年杂种母羊的体高、体长、胸围分别为57.3厘米、64.2厘米、72.5厘米,比本地羊提高11%、8.3%、8.1%;周岁杂种母羊分别为55.6厘米、63.4厘米、69。1厘米,比本地种提高22.6%、20.9%、18.2%。

(3)、生长发育。杂交羊初生重达2.2千克,接近黄羊;2、3、6月龄、周岁和成年体重分别为8.4千克、9.1千克、18.9千克、25.5千克和31.7千克,比本地种分别提高50%、48%、43%、52%和33%。可见,杂交优势非常明显。

(4)、产肉性能。7月龄阉羊的屠宰率为47.1%,净肉率为34%,分别高出本地种3.4和1.1个百分点。

7、对黄羊在浙江省表现的评价

南江黄羊在浙江省具有耐粗饲、采食快、抗病力强、杂交优势明显等优点,表现良好,已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各地都竞相引种。目前某些消费者和群众对有色羊尚有不同看法,同时黄羊本身遗传性不够稳定,后代仍有分离现象,尚需继续加强选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84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