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白肌病

在北哈萨克斯坦州的一些农场所观察到的鸭白肌病是稀少的,但也曾发生过,它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于禽白肌病的病因问题,多数学者认为是维生素E不足;某些学者又认为是蛋白质饲料单纯且贫缺而日粮中多汁饲料占的比例又过大;此外,还有把禽白肌病记载为肌营养不良、维生素E缺乏症和食物性肌肉病等。

1960-1961年期间,我们在北哈萨克斯坦州奇斯托夫和基雅林两个国营农场对鸭白肌病开展了调查研究。1958年奇斯托夫国营农场开始发生该病。种鸭蛋是由从未发生过该病的库尔刊干洲某农场收购来的。1960年该场鸭育成率为65%,幼鸭成活率为48%鸭群是饲养在拥挤、潮湿而又不卫生的鸭舍里面,鸭出壳后头三天喂给混有肉骨粉的酸凝乳,其定量增至四倍,但绿色饲草的供给不足。鸭群从三月开始发病并持续到6月份。鸭表现出临床症状,食欲废绝,衰弱,跛行,行走困难,经常卧倒,两足伸直,有时可见双翅两足麻痹,头后仰,背过度收缩而不能站立,脚呈游泳状运动,眼脸肿胀,流泪,羽毛蓬松而乱,肛门周围被粪便弄脏,嘴苍白而柔软,粘膜苍自。病程1-20天而少有更长者,然而大多数病鸭的死亡时间都是在1---30日龄内死亡。

尸体剖检:体格消瘦,粘膜苍白,骨骼肌松弛,色泽不均,肌胃肥人,胃壁有许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灰白色病灶,切面干燥,心腔扩人,心肌松弛、肝脏和肾脏可见郁血.性充血和营养不良性变化,肺脏充血,肠卡化性炎。

组织学检查:主要表现在肌胃、骨骼肌和心肌的变化、肌胃灰白色病灶组织检查时可见肌组织呈凝固性坏死的不同发展期变化(从肿胀,嗜碱性的颗粒状崩解肌浆到肌纤维完全死亡并呈石灰样沉淀),增生一恢复过程表现微弱,心肌和骨骼肌可见类似的变化,但蜡样坏死占优势,并有块状一颗粒状分解肌浆,肝脏和肾脏呈颗粒状或颗粒一脂肪状营养不良以及郁血性多血。

采集鸭的器官在北哈萨克斯坦州兽医细菌实验室进行细菌学和微生物学检查时,不能确诊为传染病和真菌病,取饲料作化学分析时,发现玉米、燕麦和大麦的酸性增高。

1960-1961年为了消灭和预防白肌病的发生,首先给母鸭群以最好的饲养条件,遵照畜牧学标准进行分群饲养,经常更换垫草,禽舍保持干燥,保证给以全价饲料,其中必有多量丰富的维生素(由玉米、胡萝卜、苜宿和杂草所组成的混合青贮料)。采取了这些措施之后,于1961年我们进行了鸭尸体剖检,其结果就再没有发现过各个器官组织具有白肌病的特征性变化。

1961年6月我们在基雅林国营农场看到了鸭患类似的疾病,发现该场饲养条件恶劣(禽舍小,鸭群拥挤,游泳池不大),非全价饲料,并且日粮中绿色饲料不足。进行鸭尸体剖检和器官组织学检查时,看到了具有白肌病特征性变化。对个别的病死鸭作器官细菌学检查时,分离出巴氏杆菌。但是,当应用土霉素,饲喂维生素以及在饲料中加入硫酸铁和高锰酸钾时,都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目前,幼畜和家禽发生白肌病时,有人曾推荐使用硒制剂。但是,我们却从未也没有在任何一个农场采用过。

结论
鸭白肌病的蔓延是在那些蛋白质饲料不完全、维生素不足、鸭饲养条件不好(鸭群拥挤、禽舍不卫生和其它的不良因素)的农场中发生流行;
为了预防和防制鸭白肌病的发生,必须保证给予母鸭群以足够量的维生素和全价的蛋白质饲料。m.yz023.CoM

相关推荐

山羊白肌病防治


白肌病是一种在山羊和犊牛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疾病,特别是在山羊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它的发生频率较高,造成的危害也较严重,对畜牧业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本文将从山羊白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表现入手分析这种病的主要特征,并且提供几条切实有效的防治建议,望对广大饲养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白肌病的简介

1.白肌病概述

白肌病是一种在幼年的羊群和牛群之中多发的一种地方性代谢性疾病,常在冬春交替之际发生,它是幼畜的一种以骨骼肌、心肌纤维以及肝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饲料或土地中缺乏硒或维生素E。白肌病作为一种群发的疾病,虽然不具有传染性,但是往往以群体而出现,且死亡率高。在国外,英美等公家都有此病的发生,而在我国的西北和西南地区等,特别是那些山区,其危险性又进一步的加大。总的来说,白肌病是一种地方性的代谢疾病,危害性较大。

2.辽宁省山羊白肌病现状

辽宁省的畜牧业中以山羊的养殖为主,但是,虽然辽宁有很多生态环境良好的富硒地区,但大多数都用于种植农业产品,山羊等畜牧业产品的生长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并且从总体上来说,辽宁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属于严重缺硒地区,又多山地,而白肌病多由于缺乏硒而引起,山地突发,所以在本地区山羊白肌病较其他地区较为严重。客观来说,山羊白肌病普遍存在于本地区的山羊养殖中,并且,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虽然养殖人员高度重视山羊白肌病的防治,但是在每年的2月至3月的白肌病高发期内,山羊发病率仍然高达80%左右,特别严重时,可以达到90%,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疾病。

二、山羊白肌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

1.发病原因

在上一节提到,山羊白肌病的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硒和维生素E的缺乏。硒在山羊的从受精到各个时间的生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缺硒不仅能够引起母羊的受精率下降,流产甚至难产,而且硒是所有动物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直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的抗氧化过程。硒是生物膜的组成部分,所以其在组成山羊的组织和细胞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旦其受到损伤,就难以修复,自然就导致山羊的死亡率极高。具体来说,这种缺硒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情况,一种是土壤缺硒,另一种就是条件性硒缺乏,即使在很多地区缺硒,但是有的地方山羊白肌病也并不严重,因为只要在饲料中配合适量的硒,长期喂养山羊,也能大大降低其发病率,但是,若该地区本就土壤中却硒,又没有及时在饲料中添加硒,那么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辽宁省本就属于缺硒地带,并且从东三省对比来看,辽宁土地污染是最严重的,基本不能用于农业生产的三级和超三级土壤占6%。土壤污染区主要围绕重工业城市和金属矿山,沿排放污水的河流,形成面积性污染区。这就导致了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煤炭等燃烧后有大量的硫散落在土壤中,从而引起土壤中的硫、硒比例失调,使硒缺乏。这就使得原本却硒的我市的情况进一步恶化,白肌病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

2.临床表现

根据经验和临床总结,山羊白肌病多表现为以下症状。对于慢性的山羊白肌病来说,多表现为营养不良,体格消瘦,精神萎靡,不进食,喜睡,腹泻,不愿行走,四肢无力,站立不稳,以至于最终起卧困难,有时呈现痉挛状态,血尿等,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比较容易被发现,特征也较为明显。而急性的山羊白肌病则不易被发现,表现为在行动时忽然跳起跌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呼吸急促而死。在山羊死亡后解剖就会看见骨骼肌较为苍白,心室扩大,贫血较为严重。那么,如何才能简单的辨别其是否患有白肌病呢?根据牧民的经验,把羔羊抱起,轻轻掷下,健康的羔羊放下后便立即跑去,但病羊羔则稍有停顿才向前跑去,因此可用此法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简单有效,可以作为一个临床的参考,当然必要的解剖和专业解析在饲养过程中也是必要的。广大饲养人员只要在饲养过程中,仔细观察,就能够依据以上几点进行初步的判断。

三、山羊白肌病的防治措施

1.保护现有的硒和维生素E资源

既然缺乏硒和维生素E是山羊白肌病的发病重要原因,那么在山羊的养殖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来保护现有的硒和维生素资源。

对于地区来说,我省既然属于严重缺硒地区,并且硒资源不断受到破坏,那么我们就要遏制污染源头,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有毒害重金属物质和有机污染物将长期存留在土壤中,严重危害土壤。导致硒资源分解流失,畜牧业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但要遏制城市和工矿业污染物的无序排放,还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在发展县域经济进程中,要避免把城市里已经淘汰落后的工业经济移植到其他地区,导致城市工业污染的蔓延和转移。对于饲养人员来说,由于维生素E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当饲料保存的条件不好,例如:高温、湿度过大、淋雨或暴晒,以及存放过久,酸败变质,则维生素E很容易被分解破坏。而辽宁的余量充足,温度在春夏季节也较高,极易引起饲料的潮湿,那么就应当加强日常对于这些饲料的管理和保护,将其放在阴凉,密封的地方,保持其成分的完整。

此外,劣质干草、蒿秆的硒和维生素E含量低等。在喂养时,应选择那些硒和维生素E含量较高的饲料,给山羊以充足的补给。

2.把握山羊白肌病发病规律,及时防治

山羊白肌病多在每年在2-3月份产羔季节发病较多。春夏季是其发病高峰期,我们应当在此时多注意,做好发病前的预防工作,增加其饲料中的硒和维生素E含量以适当预防其发生,根据数据分析,羔羊一般在生后15-30天发病,并且白肌病是一种无法用药物完全控制的疾病,所以其预防远比治疗要重要。

在预防上,首先可以在怀孕的母羊皮下注射亚硒酸钠4-5毫克,能从源头开始就预防新生羔羊白肌病。在羊羔生下以后,可以在新羔羊生后的20天左右开始用0.2%亚硒酸钠液1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然后,在间隔20天后再注射1.5毫升。给予其持续的预防,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注意饲料的硒和维生素E的补给就能够形成一系列较为完整的预防链,有效的避免山羊白肌病的发生。当白肌病发生后,应立即用亚硒酸钠进行及时的治疗,亚硝酸纳是一种简单而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治疗白肌病的有效方式,每只羊的用量为1.5-2毫升、还可用维生素E10-15毫克,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数次。这些都是山羊白肌病进行有效防治的措施。

四、总结

山羊白肌病的预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我们应当从全方面的角度进行预防,在品种上选择那些抵抗力强,生长力旺盛,营养充足的山羊品种进行培育、推广。在日常饲养中进行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山羊白肌病进行切实有效的防治,并且给山羊在饲养中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其受到刺激等,只要措施合理,方法得当,山羊白肌病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防治。

狐狸结核病、白肌病、酮病的症状和预防


狐狸肺结核病的症状和预防: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引起内脏器官干酪化或钙化性结节。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患病动物的肉类饲料、病狐狸的分泌物等是重要的传染源。临床上大多数病狐狸表现被毛零乱,咳嗽,很少运动,呼吸困难,有的发生腹泻,便秘,腹部膨胀增大,腹腔积水。实质器官(肝肾等)被侵害时,常无明显症状。

防治方法:(1)雷米封治疗。每千克体重每天10毫克,需3个疗程,1月~2月进行每一疗程,6月~7月进行第二疗程,9月~10月进行第三疗程,每个疗程45天,可使狐狸活到取皮期。(2)严把饲料关。饲喂结核病畜的肉类不能生喂。(3)带有结核杆菌的牛奶,必须经巴斯德氏菌消毒或煮沸后饲喂。屠宰前进行结核菌素接种,将结核菌素阳性可疑反应的一律淘汰,留健康幼狐狸作种用。(4)病狐狸要隔离饲养,一直到取皮。对病狐狸住过的笼子要用喷灯2%热苛性钠溶液消毒,地面用漂白粉喷撒消毒。(5)患过结核病的人不能饲养健康狐狸。

狐狸酮病的综合防治:

症状:病狐食欲下降或废绝,鼻镜干燥,精神沉郁,活动减少;大多病狐体温、呼吸、心跳均基本正常;尿液呈酸性。本病的发生还表现为幼狐重于成狐,食欲旺盛的个体病情大多较重,蓝狐病情重于银黑狐、发病率高于银黑狐等特点。

该病发病过程一般较长,往往大群发病,且很少出现突然病死现象,一个狐群发病不波及临近狐场。根据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

治疗:对病情严重的病狐,为减少脂肪分解产生更多酮体和促进酮体排除,静脉输入20%葡萄糖;为确保羧化辅酶的正常合成,促进酮体转化,输液时每日加入维生素B10.5毫克;为纠正酸碱平衡,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注射液;根据病情临床表现,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在输液时加入抗生素类药物。饲养上要进行饲料调整,加大饮水量。

饲料调整:发病狐群应普遍采取饲料疗法。

减少动物性饲料比例,特别要减少富含脂肪的饲料比例,加大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类饲料比例和蔬菜在日粮中的配比。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白糖,有利于迅速提高狐体血糖水平,减少酮体产生。每日在饲料中加维生素B12毫克~3毫克,可提高动物体的脱羧解毒能力。经过7天~15天的调整,待狐群恢复正常后,便可恢复正常饲养。

预防:在7月~8月幼狐的生长旺期,应采用高脂肪、中等蛋白质和低碳水化合物类型饲料饲养。在处理三大营养关系时,要以蛋白质为核心,首先确定蛋白质的给量处于一年中中等水平(冬毛生长期最高),然后再在三大营养关系列表中选择相应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水平,并在浮动范围内,脂肪选择上限,而碳水化合物选择较低的水平。

万万不能错把脂肪水平选择不同时期的最高水平,造成脂肪水平过高;也不能选择不同时期碳水化合物的最低水平,造成碳水化合物水平过低,这样由于营养供应失调而导致狐体营养代谢失调,从而引发酮病。

狐系肉食动物,饲料中要注重蔬菜的添加,以满足狐体对维生素的需要及促进消化道的正常蠕动;注重各种维生素添加剂的添加,满足不同时期维生素的需要。为使狐体保持正常代谢,预防酮病的发生,日粮中应添加维生素B10.4毫克,北极狐还要加大给量。

在炎热的季节应让狐群自由饮水,早饲应适当提前,晚饲要适当后延,中午补饲要快,以减少饲料的氧化酸败;以淡水鱼养狐,要注意熟喂。注意养狐场的通风,在地面上经常洒水降温,避免狐体受到直射阳光照射。

狐狸白肌病的症状和预防:

许多养殖户在狐狸休情期就不再往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狐狸从日粮中摄入的维生素E满足不了自身需要,时间一长就会引起白肌病的发生。

症状:本病常发生在6月份~7月份的育成子狐狸,食欲好的更容易发生,往往觉察不到,突然死亡,死尸口腔极白,像严重贫血状,鼻镜湿润,被毛蓬松,缺乏光泽,身体潮湿,似泼水样。

防治: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维生素E或大麦芽,也可用适量棉子油,效果很好。

治疗:可肌注维生素E针剂,每头每次2毫升,每天2次,连用2天,也可用维生素E粉剂,每头每次10毫克。待病情得到控制后,继续添加维生素E粉剂,每头每次5毫克,同时配合一定量的多种维生素效果更好。

白嗉黑鸭


白嗉黑鸭(公)

白嗉黑鸭(母)

【品种名称】 白嗉黑鸭
【来源】 地方
【信息来源】 黑龙江省家畜家禽品种志
【主要分布区】 黑龙江嫩江地区的克东、甘南、龙江等县和齐齐哈尔市郊区  
【生态适应性】 耐粗饲,觅食能力强
【抗病能力】 抗病力强
【填报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采集日期】 01/01/1982
【群体总数(万只)】 1.0000  
【濒危依据及说明】
体型呈长方形。公鸭比母鸭头较大,颈长而粗。眼大有神,虹彩为土黄色。胸部肌肉丰满突出,背宽而长,腹部深而广,尾部略向上坚起。两腿短而有力,腿与蹼为黑色或黑黄色。全身羽毛初除嗉囊部位为白色外,均为黑色,故称白嗉黑鸭。公鸭颈部羽毛为深绿色,尾部有四根卷起的性羽。


【体貌概述】 体型呈长方形。胸部肌肉丰满突出,背宽而长,腹部深而广,尾部略向上坚起。两腿短而有力。
【体型】 全身羽毛初除嗉囊部位为白色外,均为黑色。公鸭颈部羽毛为深绿色,尾部有四根卷起的性羽。
【头型】 公鸭比母鸭头较大,颈长而粗。眼大有神,虹彩为土黄色
【胫趾爪蹼特征】 腿与蹼为黑色或黑黄色
【体斜长(公)(cm)】 21.6
【胸宽(公)(cm)】 10.5
【胸深(公)(cm)】 8.9
【胫长(公)(cm)】 8.8
【半潜水长(公)(cm)】 51.2
【体重(公)(g)】 2180.00
【体斜长(母)(cm)】 20.6
【胸宽(母)(cm)】 9.7
【胸深(母)(cm)】 8.4
【胫长(母)(cm)】 8.1
【半潜水长(母)(cm)】 47.0
【体重(母)(g)】 2340.00
【独特特征】 全身除嗉囊部位为白色外,均为黑色。
【性成熟日龄(母)(天)】 180
【种蛋受精率(%)】 95.0
【受精蛋孵化率(%)】 75.0
【主要用途】 蛋肉兼用型
【日龄60体重(母)(g)】 1539.0
【日龄90体重(母)(g)】 1953.0
【全净膛率(公)(%)】 75.9
【平均年产蛋数(个)】 180
【平均蛋重(g)】 81.0
【蛋壳颜色】 绿色和白玉色两种
【补饲状况】 以喂糠麸、秕谷和青菜为主
【品种评价及开发利用】 具有耐粗饲,抗病,生长发育快,觅食能力强,产蛋多的特点。

连城白鸭


品种名称连城白鸭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又名绿嘴白鸭。属蛋肉药兼用型品种。因主产于福建省西部的连城县而得名。分布于长汀、上杭、永安、清流和宁化等地。这是中国麻鸭中独具特色的小型白色变种。该品种鸭具有滋阴降火和止血痢等功效,是当地民间传统的滋补良药。目前,福建省连城县建有原种场。

外貌特征:体躯细长,结构紧凑结实,小巧玲拢。头秀长。喙宽,呈黑色,前端稍扁平,锯齿锋利。眼圆大外突。颈细长,胸浅窄,腰平直,腹钝圆且略下垂。公母鸭外表极为相似。全身羽毛洁白而紧密,成年公鸭尾端有3-5根卷曲的性羽。胫长有力,胫、蹼褐黑色,趾乌黑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初生37克;30日龄351克;60日龄687克;90日龄959克;成年公鸭1440克,母鸭1320克。成年公鸭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0.30%,母鸭71.70%。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鸭平均开产日龄118天。平均年产蛋260枚,高者达280枚。平均蛋形指数1.46,蛋壳白色,少数青色。料蛋比2.7:1。公鸭性成熟期110-120天。公母鸭配种比例1:(20-25)。平均种蛋受精率92%,平均受精蛋孵化率90%。公鸭利用年限1年,母鸭2-3年。

日本肌蛤


中文名称日本肌蛤


拉丁名称Musculus japonica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贻贝目

拉丁目名Mytiloida

中文科名贻贝科

拉丁科名Mytilidae

中文属名肌蛤属

拉丁属名Muscu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暖水性种。广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如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地。仅见于潮下带,自水深10-100米以内的浅海底较普遍。底质多为泥沙、软泥、沙质泥或碎壳等。

形态特征
贝壳稍小或中等大小,一般壳长36毫米,高14毫米,宽9毫米。壳质薄、韧;壳较扁平,细长形。壳顶略凸,细圆;自壳顶至中腹缘有一条不很明显的隆肋。壳表呈黄绿色,有时略显浅红色;壳前端有少数放射纹,中部无,后背部有许多紫色和白色放射纹。贝壳内面色浅,略具光泽,并有壳表透过的红褐色花纹,肌痕不明显。铰合部窄,沿铰合线全长及其后方有一列小锯齿。韧带细长,浅褐色。外套缘厚,具圆球形触手,并具褐色素。水管稍呈管状;两闭壳肌不等。足丝软,胶状、较发达。

生活习性
海(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07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