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大麻鸭

养鸭鸭 养鸭鸭舍

2020-11-02

品种名称靖西大麻鸭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属大型麻鸭品种。主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德保、那坡等地。

外貌特征:体型较大,呈长方形。羽色有深麻型、浅麻型和黑白花型3种。

深麻型:又称马鸭。体型与体重较大。公母鸭喙豆均为黑色。虹彩黄褐色。公鸭喙青铜色;头部羽毛乌绿色,有金属光泽;胸羽红麻色,腹羽灰白色;背羽基部褐麻色,端部银灰色;主翼羽亮蓝色,镶白边;尾部有4根墨绿色的性羽,向上向前弯曲。母鸭喙褐色,并有不规则的黑斑;羽毛比较紧凑,全身羽毛红麻色,并带有密集的雨点似的大黑斑;主翼羽黑色;整个尾巴外廓成三角形向上翘起;眼睛上侧有带状白羽,俗称白眉;腹部一般均略有下垂。胫、蹼橘红色或褐色。刚出壳的雏鸭绒毛紫黑色,背部两侧各有两点对称的黄点,俗称四点鸭。

浅麻型:又称凤鸭。公母鸭喙部均为古铜色,虹彩黄褐色。公鸭头部羽毛呈细点黑白花,面及颈上部灰白色;胸羽棕红色镶白边,背羽灰褐色镶白边,主翼羽和尾羽黑褐色镶白边,性羽黑色镶浅黄色边。母鸭羽色与马鸭相似,但稍浅,颈部有浅白色颈圈。胫、蹼橘黄色,趾黑色。初生雏鸭绒毛均为黄色,头部、背部和尾部绒毛有黑斑,俗称三处黑。

黑白花型:又称乌鸭。成年鸭喙古铜色。公母鸭前胸羽毛和主翼羽均为白色,其他部位均为黑色镶浅黄边。公鸭头部亮绿色,母鸭头顶有少许白斑。雏鸭绒羽深咖啡色。胫、蹼黑褐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初生50克;30日龄900克;60日龄2235克;70日龄2551克;成年公鸭2660克,母鸭2470克;肉用仔鸭70日龄2000克。90日龄公鸭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4.08%,母鸭80.21%;90日龄公鸭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2.77%,母鸭72.16%。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鸭平均开产日龄135天,150天群体产蛋率50%以上,一般母鸭年产3窝蛋。平均年产蛋145枚,平均蛋重87克。平均蛋壳厚度0.40毫米,平均蛋形指数1.35。蛋壳青色和白色,白色居多。公鸭性成熟期60-100天。公母鸭配种比例1:10,最高达1:20。平均种蛋受精率96%,平均受精蛋孵化率89%。公母鸭利用年限2-3年。

相关推荐

驼背大麻哈鱼


名称 驼背大麻哈鱼
分类地位 硬骨鱼纲、鲑形目、鲑亚目、鲑科、鲑亚科、大麻哈鱼属、驼背大麻哈鱼
地方名 ;罗锅子、小鳞齐目鱼、细鳞大麻哈鱼
外部形态特征 体梭型,侧扁。口端位,尾叉浅。脂鳍位于背部尾柄上,臀鳍基部末端之前,脂鳍末端游离成屈指状。侧线完全,体被圆鳞,鳞细小。与大麻哈鱼比较,驼背大麻哈鱼的头较短,繁殖期雌性的头部较尖。背鳍位于背部中央。繁殖期雄性个性变化显著,体高增大,头后背鳍前部似驼峰隆起成佝偻状;吻变窄向前伸的很长,上、下吻端向内弯曲成钳型,口不能闭合,颌骨向后延伸过眼后,上、下颚及犁骨上有发达的尖齿。繁殖期雌性个体除体色外形态变化不大。体背部青黑,体侧及腹部银白;背部及尾鳍上有椭圆、半圆等不同开关的黑斑点,也有的个体背部无黑斑点;繁殖期全体变黑。
生活习性 驼背大麻哈鱼在太平洋大麻哈鱼属中,其个体及鳞片是最小的,溯河距离较短,一般在河流下游产卵。自然孵化的稚鱼于4-5月降海。回归群体年龄均为2年。
繁殖 驼背大麻哈鱼产卵溯河期通常在7月中旬至9月下旬,仅在大江的下游支流水域产卵。怀卵量0.10-0.14万粒,平均0.12万粒。卵径5.9-6.0mm,卵色桔红。产卵场条件:砂砾底质,水质澄清,水深0.4-1.1m,流速0.47-0.94m/s,水温6-13℃。产完卵后亲鱼不久即死亡。
分布 驼背大麻哈鱼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在我国仅分布绥芬河、图们江水系。
经济意义 驼背大麻哈鱼是世界名贵经济鱼类,在北太平洋的大麻哈鱼属中,驼背大麻哈鱼是资源量和渔获量最多的种类。一般个体为1.5kg。图们江、绥芬河已趋绝迹。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于1987年从前苏联哈林岛引进驼背大麻哈鱼发眼卵,在竖年4月份孵化放流72万尾稚鱼,1989年6-8月有明显的回归效果。

麻苏大麻哈鱼


中文名称 麻苏大麻哈鱼
拉丁名称 Oncorhynchus masu
英文名称 cherry salmon,Masu salmon
地方名称 奇孟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鲑科
拉丁科名 Salmonidea
中文属名 大麻哈鱼属
拉丁属名 Oncorhynchus Suckley,1860
分布类别 海水,淡水
形态特征 山女鳟雌雄个体终生栖息于河川中。体侧扁,全长为体高的4倍。背部青绿色,体侧淡褐色,腹部白色。体侧有8~9个椭圆或葫芦状形青绿色幼鱼斑。与其它鲑科鱼类不同,其幼鱼斑终生不退化,所以山女鳟也被称为是樱鳟的幼少型。成长良好的个体或高龄个体,幼鱼斑有时不明显。腹鳍、臀鳍的前缘部、尾鳍的上下缘部呈橙红色,沿侧线有一条红色彩带,池养条件下色彩不明显或消失,饲料中添加类胡萝卜素物质,可呈现鲜艳的色泽。进入生殖期的性成熟鱼体色变黑,大型雄鱼的上颌向下弯曲。
生活习性 山女鳟正常生长的上限水温是20C,经驯养的山女鳟在25C条件下仍可维持生存。生长适温是17C,高于或低于17C水温生长变慢。池养最适温度是10~17C。最适PH是6.5~7.5。池养最低溶氧量不低于溶氧饱和度的80%,鱼池出水口的溶氧要保持在3.0mg/L以上。
山女鳟以水生昆虫及落水的陆生昆虫为食,池养条件下喜食人工饵料。

细鳞大麻哈鱼


中文名称细鳞大麻哈鱼

拉丁名称Oncorhynchus gorbuscha Walbaum (pink salmon)

英文名称pink salmon,humpback salmon

异名罗锅子、驼背大麻哈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鲑亚目

拉丁亚目名Salmonoidei

中文科名鲑科

拉丁科名Salmonidea

中文属名大麻哈鱼属

拉丁属名Oncorhynchus Suckley,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省和阿拉斯加东南沿海,我国黑龙江,原苏联、勘察加水域。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口端位。尾浅叉,脂鳍小。侧线完全,鳞细小。与大麻哈鱼比较头较短,生殖期雄鱼体高增大,头后背鳍前部似驼峰,隆起呈佝偻状。吻变窄向前伸长,上下吻端相向弯曲如钳形;不能闭合,颌骨向后伸过眼后,上下颌与梨骨有尖齿。背鳍Ⅲ-Ⅳ,10-12,臀鳍Ⅱ-Ⅲ,12-14。侧线鳞155-194。鳃条骨13-15,鳃耙28-32。幽门盲囊105-136。椎骨67-69。体长为体高的3.7-4.9(4.5)倍,为头长的4.1-5.6(4.9)倍,为尾柄高的12.8-14.9(13.9)倍;头长为吻长的2.8-4.7(3.8)倍,为眼径的6.0-7.8(7.1)倍,为眼间距的2.2-2.9(2.6)倍。体色背部为苍青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背部及尾鳍上有不同形状的椭圆形黑斑点,各鳍灰色。

生活习性
驼背大麻哈鱼是大麻哈鱼属中生活周期最短的种类,仅在海域生活一年即性成熟溯河洄游,进入我国江河的是生殖产卵洄游群体,每年9月上旬溯河,9月中旬数量增加,9月末数量明显减少,至10月上旬结束。溯河距离比大麻哈鱼短,仅洄游到江河下游河段。在黑龙江水系只洄游到下游河段。海洋生活阶段的水温在13℃以下;进入淡水产卵繁殖的水温8℃以下。幼鱼栖息水域条件同大麻哈鱼,以捕食小型鱼、虾类为食。

海水/淡水生。

繁殖习性
驼背大麻哈鱼一生只生殖一次。性成熟年龄为1+龄(即出生后第2年)。溯河生殖群体为1+龄组成,性成熟个体平均体长为43.5(43-45.5)厘米,平均质量为960(875-1 100)克。生殖力为0.1万-0.14万粒,平均为0.12万粒。成熟卵径为5.9-6.0毫米,为沉性卵。性比为1∶1,产卵期在9月上旬至下旬。产卵场位于河流下游,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深0.7米左右,砂砾底质。产卵行为同大麻哈鱼,产卵后将受精卵覆盖,雌雄亲鱼不久死亡。受精卵在冬季冰下孵化,至翌年2-3月孵化仔鱼。稚鱼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5月出降河入海,降河期较大麻哈鱼稚鱼为早。

鸭养殖中看鸭粪辨鸭病


●肉红色粪便

粪便形如烂肉,是由脱落的肠黏膜形成,多见于患球虫病、绦虫病、蛔虫病和肠炎恢复期的鸭。

●血液性粪便

粪便黑色或茶黑色,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粪便红色或鲜红色,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

●铁锈色水样粪便

粪便呈铁锈色水样,并混有尿酸盐,有时还掺有消化不彻底的饲料。这是由于肠道严重出血造成,多见于禽流感早期及中毒等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黄色硫黄粪便

由于肝小叶受损以致影响胆汁排泄,导致胆红素进入血液,经尿排出而形成表面黄色或淡黄色的尿覆盖,多见于盲肠炎、肝炎。

●绿色粪便

粪便黏稠恶臭,呈黑绿色,这是由于胆汁和肠道脱落的组织细胞相混而成,多见于鸭霍乱、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病毒性肝炎等。

●牛奶样粪便

粪便乳白色,稀水样,多见于黏膜充血、轻度肠炎。

●黄白色稀粪便

粪便黏稠,常粘糊于肛门,多见于鸭流感、鸭传染性浆膜炎。

●白色水样粪便

粪便呈白色或黄色水样,且混有白色的尿酸盐颗粒,多见于无食欲、瘫痪及患有尿毒症的鸭。这是由于消化道内无食物、粪便是尿酸盐而形成的。

●稀薄粪便

鸭消化正常,但粪便含水量多而不成形,多因天气炎热时饮水量骤然增加、饲料中含盐过多、轻度的大肠杆菌侵染、饲料中含轻微有毒物质所致。

如发现鸭群粪便不正常,要从饲料、疾病、管理等方面仔细分析原因,及早治疗。

(新疆晴为)

巢湖鸭


1.产地

巢湖鸭主产于安徽省中部巢湖周围的庐江、巢县、肥西、肥东、舒城、无为、和县、含山等县市。该品种具有体质健壮、行动敏捷、抗逆性强和觅食能力强等特点,是制作无为熏鸭和南京板鸭的良好材料。

2.外貌特征

巢湖鸭中等大小,体躯长方形,匀称紧凑。公鸭的头和颈上部羽色墨绿,有光泽,前胸和背腰部羽毛褐色,缀有黑色条斑,腹部白色,尾部黑色。喙黄绿色,虹彩褐色,胫、蹼橘红色,爪黑色。母鸭全身羽毛浅褐色,缀黑色细花纹,称浅麻细花;翼部有蓝绿色镜羽;眼上方有白色或浅黄色的眉纹。

3.生产性能

(1)产蛋性能

巢湖鸭产蛋分为2~7月份的春季产蛋期和8~10月份的秋季产蛋期。年产蛋量160~180个。平均蛋重70g。蛋壳有白色、青色两种,以白色的居多,约占87%。

(2)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巢湖鸭成年公鸭体重2100~27009,母鸭1900~24009。肉用仔鸭70日龄体重15009,90El龄体重2000g。全净膛屠宰率72.6%~73.4%,半净膛屠宰率83%~84.5%。

(3)繁殖性能

巢湖鸭母鸭在放牧为主的饲养条件下,140日龄左右达到性成熟,当地习惯采用限制饲养,使前一年秋孵的母鸭到次年2月份开产,把开产期推迟至7月龄。早春季节的公母配种比例为1:25,清明以后可增加到1:33。种蛋受精率在90%以上,受精蛋孵化率90%左右。公鸭利用年限1年、母鸭3~4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07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