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肉鸭生态养殖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

我国养鸭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500年,我国就有大群养鸭、食用鸭肉和鸭蛋的记载。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养鸭业迅速发展,近年来,鸭肉市场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国内养鸭业得到快速发展,FA0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鸭存栏7.71亿只,占世界存栏量的 65.73%。出栏20.2l亿只,占世界出栏量的76.64%,生产鸭肉265.81万吨,占世界鸭肉总产量的69.12%.

1 鸭生态养殖的意义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扩大.带来的畜牧业环境污染和产品污染加剧,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在全社会生态意识日益增强,关注环保、关注食品安全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未来发展的基本国策的背景下。我国有关专家于1995年提出生态养殖的概念。所谓畜禽生态养殖是指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畜禽生产。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畜禽养殖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形式。

生态养鸭作为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可以延长食物链,增加营养层次,促进生态系统中资源和能量的有效利用,解决适度规模的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其目标一是能通过生物链再生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能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危害,达到无公害、生产质量安全规定的要求。

发展鸭生态养殖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福建省优质肉鸭生态养殖的发展模式

福建省在养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域、地理资源等优势,是我国鸭业生产大省。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福建省鸭存栏量达4491.73万只,出栏量达10792.72万只阎。福建省是优质肉鸭一番鸭、半番鸭的主产区,半番鸭(骡鸭)生产是福建省肉鸭生产强项,约占全省肉鸭生产量的一半,年出栏约5000万只。供苗量达到l亿只以上销往全国各地,半番鸭是属间远缘杂交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表现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鲜美、瘦肉率高不油腻,而且体质健壮、抗病力强、性情安静等特点,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世界养鸭业中将继北京鸭、番鸭成为世界第三大类型肉鸭,也是水禽肥肝生产的理想素材。福建省农科院从20世纪90 年代就开始致力于白羽半番鸭的选育和研究,已培育出大、中、小型白羽半番鸭母本专门化品系,提供各种产业化生产需求,白羽半番鸭屠体洁白美观,克服了传统黑麻羽半番鸭屠宰后胴体留下的黑羽根,深受市场欢迎,为肉鸭生产走上高效优质的可持续产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优质种源基础。

但是福建省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地区,山地丘陵占了全省土地面积80%以上。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32hm2,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饲料粮食多从省外调入,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随着畜牧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下降和生态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为此,发展生态养殖,节约土地资源,综合改善环境,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是实行福建省养鸭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鸭生态养殖的模式很多,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2.1种养结合模式

如稻田养鸭(稻鸭共育)、果园养鸭、林下养鸭等。主要通过稻田、林果园的作物种植与养鸭结合.让鸭寻食杂草和虫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饲料,并利用鸭粪便还地,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保持稻田、林果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此种传统的生态养殖模式生产上不可能规模化。

2.2鱼鸭混养模式

鱼鸭混养一般以池塘水面养鸭,水体养鱼为主。鱼池为鸭提供清洁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天然饲料。并提供活动场所,利于增强鸭的体质,鸭粪可为鱼类提供上等饵料,或成为浮游生物的营养源,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天然饵料。鸭在水中活动有增氧和改善水质的作用.鸭的觅食可吃掉鱼的敌害生物和病原体,有防治鱼病的作用:另一方面鸭粪和残饵为池塘提供肥源,塘泥还田又为鱼、鸭青饲料的生长提供肥源。但鱼鸭混养模式同样不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2.3生物发酵床养鸭模式

发酵床养殖技术起源于日本和巴西的自然养猪法,主要是将锯末、稻壳等材料接种生物菌种后堆积发酵后用做垫料,使粪污分解产生的臭味物质转化为菌体固定下来。达到降低养殖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减少养殖污染排放的目的[61。发酵床养鸭技术是在养猪、养鸡使用发酵床以后衍生的一种产品技术,但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菌种发酵效果难以控制、易受环境影响以及垫料维护用工成本大等问题。

2.4旱养模式结合粪污无害化处理与再生利用

网上饲养是近年来逐步探索成功的肉鸭饲养新技术.与放牧和地面平养相比,肉鸭网养具有省工、易管理、不受季节限制、肉鸭生长快、发病少、饲料转化率高等优点.虽然网上平养建造成本比传统的地面平养高,但通过减少疾病发生和提高生产性能所获得的收益能够很好地支付这一附加的成本,在广大农村极具推广价值。但仅为网床平养、笼养等旱养模式,还不能算是生态养殖,必须结合其粪便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与再生利用,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才能归人生态养殖的范畴。

沼气工程是畜禽粪便资源化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粪便等有机物通过在沼气池厌氧环境中微生物分解转化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等再生资源,利用其沼液、沼渣有的用于养殖鱼、蚯蚓、用蚯蚓作动物饲料,沼液、沼渣还用于种植果、草等,建立畜禽养殖与种植资源综合利用生态链。

福建省规模化养鸭企业迄今创立的肉鸭生态养殖模式主要以网上平养结合干清粪技术,清理出的粪渣进行堆肥处理制成有机肥,或以沼气为纽带的网床平养旱养模式.通过建立沼气池,回收沼气做燃料、沼渣做肥料可用于种植农作物,以达到粪便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与再生利用。

3肉鸭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
3.1环境友好型系列饲料的研究

从肉鸭营养等角度,研究环保型饲料,减少粪尿的排放量,减少排泄物中氮、磷的排出量的营养调控技术。采用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配制低蛋白日粮以降低氮排泄量,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降低日粮中无机磷的添加量,使磷的排放减少20~50%。

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素,它能在肠道中繁殖,改善肠胃微生态环境,调整肠道菌群格局,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减少氨和其他腐败物质的生成,降低H2S、NH,和粪臭素等物质的排放量。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有利于维护和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肉鸭的健康生长。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作为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可解决抗生素和化学药物、饲料添加剂所造成的污染环境、药物残留危害食品安全等问题。使用沸石和膨润土、海泡石、硅藻土等硅酸盐添加到饲料中或作为载体用于矿物质饲料添加剂或撒于粪便及畜舍地面上,可起到降低舍内氨浓度的作用。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盐可降低微量元素的添加量.相应减少排出量,减少环境污染。

3.2旱养方式饲养新技术的研究

为防止鸭粪便对环境、水质造成污染。减少疾病传播.建立网上平养、笼养等旱养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使鸭能够与粪便脱离接触,从而使鸭免除病原菌及毒素等的危害,保持鸭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能解决垫料紧缺的一种针对性措施。研究表明,网床养鸭可以提高肉鸭增重率、出栏重和饲料转化率,还可以改善养鸭环境卫生,降低发病率。提高成活率和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也有显著的增加。

采用分段分区、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并根据肉鸭品种、饲养方式、季节及肉鸭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采用适宜的温度、湿度、饲养密度、营养水平、光照、通风等符合肉鸭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实行干清粪技术,粪便干湿分离,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从而降低污水的处理难度和处理成本。

通过采用综合防疫及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减少药物使用,降低药物在肉鸭体内的残留,提倡健康养殖,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3.3沼气化处理技术的研究

沼气化处理技术采用现代生物发酵工程技术.以肉鸭废弃物为原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通过厌氧发酵和连续池式发酵。使养殖废弃物通过有益微生物的处理,经过除臭、腐熟、脱水等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转变成沼气和活性生物有机肥,使之无害化、资源化。

3.4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采用生物和化学的方法研究污水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模式就是利用微生物将粪尿中的有机物分解,使不稳定的复杂的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或合成微生物体,达到处理粪尿、污水,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生化处理模式,从采用的工艺技术来看,有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厌氧+好氧处理等。生化处理具有占地少,适应性广,但投资大、能耗高、运转费用高。

3.5新型环境保护型禽舍的研究

研究采用新型的环境保护型的禽舍,集约化养鸭场采用湿帘降温技术,使用风机纵向通风并结合湿帘方式,通过供水系统将水送到湿帘顶部,从而将湿帘表面湿润,当空气通过潮湿的湿帘时,水与空气充分接触,使空气的温度降低,达到降温的目的。

环境安全型禽舍能有效隔离和控制疫病,为易于防疫,环境安全型禽舍必须实施笼养或网床养殖,其核心是封闭型禽舍。空间电场防疫技术,进、排气微生物精净化系统。禽舍改进工艺,禽舍合理的保温、光照、通风系统、地面的结构、雨污分流等。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对产生污染的环节实行全程控制。

3.6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

利用粪便、垫草等养殖业的有机废弃物饲养蚯蚓,再以蚯蚓饲养畜禽,这一科学的生态平衡系统的实施,既能降低这些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能产生高效的有机肥,还能生产优良的动物蛋白。同时蚯蚓本身也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传统中药材.因此其在整个畜牧业生产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蝇蛆和蚯蚓等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动物所需要的各种天然氨基酸和生长激素。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早就运用人工养殖蝇蛆和蚯蚓处理养殖场的粪便和城市垃圾,再以蝇蛆和蚯蚓代替精饲料,利用蝇蛆和蚯蚓天然的生长激素、抗生素等来饲养经济动物。

藻类能将畜禽粪便中的氨转化为蛋白质,利用经济藻类对鸭粪厌氧废液进行深度净化处理,去除废液中残留的氨、氮、磷等污染物质,避免废液直接排放污染环境,特别是应用固定藻膜净化处理废液,具有处理成本低、能耗少、处理效果稳定良好,生产出的经济藻类易于回收利用.不会造成新的污染等优点。

4生态养殖技术在肉鸭产业化推广中应用

福建省养鸭曾经一度以小规模家庭饲养为主,饲养条件粗犷.但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逐渐由过去的以放牧为主的千家万户分散饲养过渡到以规模化企业、适度规模专业化和农户分散饲养等并举的方式。近几年来在福建省优质肉鸭种业创新工程项目的实施下,构建了从优质肉鸭种苗繁育一环境友好型饲料一网床旱养健康养殖屠宰加工循环利用一生态保护的生态养殖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充分发挥华龙饲料集团、养鸭龙头企业牵动力大、辐射带动面广的特点,实行公司+基地+养殖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如:福建省华融禽业有限公司是省内集樱桃谷种鸭繁育、鸭苗孵化、社会养殖、肉鸭屠宰、冷冻储藏、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漳州昌龙农牧有限公司是集种鸭繁育孵化、饲料生产、商品鸭养殖、鸭苗销售、成鸭屠宰加工销售、有机肥生产等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企业;福建省建瓯市盛洲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绿藻饲料研发与生产,开展绿藻鸭生态养殖:以华龙饲料集团公司生产环境友好型优质肉鸭系列配合饲料:由漳州昌龙农牧有限公司牵头建立的优质肉鸭生态养殖推广平台一龙海鑫昌农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优质肉鸭养殖全过程实施了旱养技术、干清粪技术、生物发酵有机肥生产技术、粪污厌氧消化技术及沼气利用技术等,并利用生物技术对鸭粪便进行除臭灭菌、生化发酵、降解转化物料中的有害污染物,加工成生物有机肥。

通过在福建省推广优质肉鸭生态养殖模式,创新生态养殖方法.打造优质肉鸭的规模化良种繁育基地,配套环境友好型专用系列饲料生产基地、肉鸭规模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工基地、规模化屠宰加工基地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开展优质肉鸭现代化产业化工程建设,打造优质肉鸭品牌,保障食品安全,为社会提供优质畜产品。不仅可以实现畜牧业生产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同时也使养殖从业者感受到生态养殖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关阅读

肇东市奶牛产业化进程中的经验谈


肇东市奶牛产业化发展起步于2001年,在过去的几年里,引进了内蒙古伊利集团,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阻力,出台了扶持奶牛发展的政策,使奶牛数量和质量得到快速发展,奶牛产业已成为市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农村、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肇东市奶牛产业化进程中的经验谈。

1、引进建设大型加工企业

通过努力,成功引进了伊利集团入住肇东,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13日,肇东乳品公司成立于2001年11月。2005年肇东市政府帮助伊利集团整合绿洲、帕玛拉特等三家乳品加工企业,在肇东市投资3.2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的液态奶项目,拥有30条生产线,达到日产850吨UHT奶和150吨酸奶的生产能力,主体设备引进德国全封闭、全自动、代表着国际一流水平的超高温无菌奶生产设备,还引进了百利以及酸奶设备,包括优酸乳、纯牛奶、百利包、杯酸、大果粒等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超过30万吨,年实现产值10亿元,年上缴肇东市财政利税达7000余万元,有效地拉动了肇东市奶牛产业健康发展。

2、积极推进高标准规模化养殖

在奶业发展上重点招引大场、大户到肇东市搞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在提供场地、基础建设、减免税费、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推动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快速发展,已建设大型奶牛场3处,伊利长青万头奶牛场现存栏5600头,宋站伊利千头现代奶牛场现存栏1087头,宣化乡伊利千头奶牛牧场存栏800头;扶持百头以上的养殖户20个扩大规模,升级为500-1000头规模牧场;发展奶牛专业户359个;发展奶牛大户42个;发展托牛所79个。特别是伊利长青牧场采用国际国内领先技术,配备先进的饲喂设备,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牧场奶牛单产已达9.8吨,在同行业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带作用。

3、不断完善扶持政策

肇东市委、市政府历届班子对奶业发展都非常重视,经绥化市批准成立了畜牧经济开发区,专门负责全市奶牛产业化发展和服务龙头企业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首例。先后制定了《2006年-2010年奶牛产业化发展规划》、《肇东市奶牛产业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2020年奶业发展规划》,并于2002、2003、2007年三次出台专门扶持奶业的优惠政策,先后投入扶持资金近6个亿,用于基础设施、奶源基地及龙头企业建设配套资金等,巩固扩大了奶源基地,确保了“产加销”产业链条的完善,使肇东市的奶业始终保持持续、平稳、健康地发展势头。2009年出台了“肇东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税收、基础建设等方面对龙头企业引进与建设、奶牛场发展方面重点倾斜。另外,通过对奶源市场的长期协调指导,规范管理,既保证了龙头企业加工原料奶的需求,又实现了养殖企业、养殖户的长期收益。尽管在“三聚氰胺”事件严重冲击和目前国外大包奶粉影响的非常时期,肇东的伊利集团也正常收奶,与奶源养殖基地共度难关,没有出现杀牛倒奶现象发生,保护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目前,市内乳品加工企业执行的收购生鲜乳价格始终维持在省政府生鲜乳收购指导价格左右。

4、大力强化系列化服务

一是加速推进养殖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行了饲草饲料改进规程、防疫保健规程、品种改良规程、科学管理规程、环境改造规程和畜产品安全“六项规程”。使奶牛业生产标准化快速升级,标准化率达到了85%。全市奶牛平均单产达到了5.5吨,伊利长青奶牛场的单产已经达到了9.8吨。二是抓好奶牛产业安全保障。科学防疫奶牛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等传染病。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和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原则,全面落实防控双轨责任制,完善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村屯疫情监测员的作用,未发生重大疫情。三是抓好奶产品安全保障。奶源管理办公室与乡镇259名产地协检员一同组成检疫市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大力开展奶牛、生鲜乳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强化乳品企业、奶牛场、榨乳站的检疫监督,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四是抓好饲草饲料保障。每年开展草原建设17万亩,种植18万亩青贮,苜蓿种植5万亩,保证了奶牛业的发展需要。五是提供奶牛繁育改良支持。我们致力于奶牛品种的提纯工作,淘汰劣质牛,使用优质冷冻精育种,全部实行特优级冻精配种,实现微机化品系管理。实现奶牛产业发展方式转换后,对大型牧场的奶牛品系实行品控措施,引导养殖企业引进优良奶牛品系。

5、全面强化环保治理

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统一奶牛舍新建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各个奶牛场、示范园区逐步推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在现代化养殖场粪污处理上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利用场内的粪污处理系统,采用刮板机和固液分离技术结合,刮板机24h循环清理牛舍内粪污,粪污进入化粪池进行固液分离,固体回收铺垫卧床,液体氧化为有机肥。二是与周边种植大户合作,直接沤化成有机肥料,改良土壤。从而,使肇东市奶牛业得到了可持续地发展。

肉鸭的健康生态养殖


我国是肉鸭生产和消费大国,多年来在世界水禽养殖中连续排名第一。据FA 0统计报告,2009年中国肉鸭存栏量7.71亿只,占世界总量的76.64%。南方水资源丰富,有利于水禽养殖,在生产中己形成了南鸭北鸡的格局。随着肉鸭养殖的发展和规模的打一大,粪便产生量也增多。肉鸭的排泄物中卞要含有N ,P等有机物和C d,Cu,Zn等重金属囚。据报道,畜禽养殖每年粪便排放量约45亿七己经成为农业污染的卞要来源之一。由于养殖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影响肉鸭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所以健康养殖对肉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如何进行肉鸭健康生态养殖,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粪便处理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1我国肉鸭养殖现状

目前,我国肉鸭养殖大都采取低投入、开放式大棚养殖和水面养殖。大棚养殖占南方养殖总量的90% 以上.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传统的养殖显现出的卞要问题有:一是鸭直接与粪便接触,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一是生长缓慢,料肉比高;二是需要大量的垫料,以及产生大量的粪污、垃圾等.

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量添加铜、锌等物质。而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污水大都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鸭粪中还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不仅会对河流、水源造成污染,而目一些流行性传染病会随水流传播,危害肉鸭的健康.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水源的依赖,提高肉鸭产品的品质,逐渐由传统的养殖方式向多元的养殖模式转变,包括林下养殖、网上养殖、发酵床养殖、鱼-鸭、鸭-沼-鱼、稻-鸭养殖等.

2肉鸭养殖产生污染的原因
2.1肉鸭采食量大,排粪量大

肉鸭采食量大,产粪量也大,1只肉鸭每天排出鲜粪约130 g,由此推算,按肉鸭饲养周期一般为 42 d计,1个年产10万只肉鸭的养殖场,年产鸭粪高达546 t;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场的排泄物也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2.2肉鸭养殖的卞要污染物

肉鸭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粪便和废水,卞要的污染物,一是肉鸭排泄物发酵分解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如硫化氢、氨气、胺、硫醇、苯酚、有机酸、吲哚等;一是粪污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禽流感病毒、毛首线虫卵、蛔虫卵等;二是排泄物中含有过量矿物元素,如氮、磷、铜、锌、砷、福等;四是粪便中抗生素残留,如金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磺胺、磺胺甲嘧啶等。

2.3肉鸭养殖过程中的粪便处理

我国肉鸭养殖以大棚养殖和水面养殖为卞,前者卞要采取全进全出的养殖方式,待肉鸭出栏后,将垫料直接回川或者进行自然堆肥,后者肉鸭直接将粪便排放在水中。肉鸭养殖业是微利行业,养殖场一般不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粪便处理。

3减少污染的措施
3.1调整饲料的营养结构,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肉鸭生长速度快,对蛋白质的需要量高,需要根据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制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不仅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还与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有关。肉鸭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是对氨基酸的需要,日粮中需含有足量的必需氨基酸,也需要摄入足量的氨基酸以保障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同时,肉鸭具有补偿生长能力,即肉鸭在生长前期由于蛋白质不足导致的生长缓慢可在后期适宜的条件下获得补偿性增重。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设定北京鸭的氨基酸模式,在降低粗蛋白1-2个白分点的饲粮中补充适量氨基酸,对北京鸭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使用含17.5%和20.5%粗蛋白日粮也不影响北京鸭早期日增重和料肉比。因此,在满足氨基酸需要的条件下,应选择适当的低蛋白饲料,可以节约蛋白质原料和显著降低粪便中氮含量。

青粗饲料的营养。干物质蛋白质含量高,品质好;钙磷比例适宜,钙含量高;富含胡萝卜素及多种 B族维生素,适日性好等。因此,适当添加青粗饲料,对肉鸭的健康和生长都非常重要。当日粮中的木薯粉、甜菜渣等含量较高时,排泄物中一部分氮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变为菌体蛋白,从而减少粪便中氨的排放。

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平衡、营养、失调和防制理论生产的,具有无耐药、无残留、绿色环保特点的一种饲料添加剂。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能提高樱桃谷肉鸭的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且以1 000 m g/kg的添加量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同时舍内的氨气、硫化氢浓度显著降低,鸭粪中氮、磷的含量也明显减少。

适宜的氮磷比不仅能降低养殖成本,还可以减少氮、磷的排放量。通过科学的配比,环保型饲料比常规饲料的粗蛋白降低1个白分点,达到饲料利用率提高3%、粪中氮含量降低5%的效果。

3.2转变养殖方式,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技术

近年来,我国水禽养殖己由传统的养殖方式向科学的养殖模式发展,粗放的养殖方式转变为网上养殖、发酵床养殖、林下养殖等生态养殖 网上养殖是近儿年兴起的一项肉鸭养殖技术,采取室内网上平养,不受环境的限制,可全年养殖,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粪便通过塑料网漏到地上,通过干清粪工艺清除到舍外。这种养殖方式,避免了粪便和肉鸭的直接接触,降低了感染疾病的机率。

发酵床养殖是发展生态养殖重点推广的一项养殖技术。根据微生物发酵原理,在舍内铺设稻壳、锯木、微生物发酵剂等混合成一定比例的垫料,通过微生物的发酵、降解,实现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叭南方的一些养鸭场开始应用网上与发酵床养殖相结合的养殖方式,可以解决清粪后剩余部分产生的大量异味。

我国很多地方推行林下养鸭,发展健康生态养殖,不仅节约土地资源,又可改善生态环境。林下养殖有以下优点:一是肉鸭运动量大,肉质好,适合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一是林鸭复合经营能够促进树木的生长;二是节约养殖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掌握后备种鸭的饲养管理关键技术


1. 后备种鸭的特点

后备鸭的鸭体各部分的生理功能不协调,生殖器官虽发育成熟,但不完全。后备种鸭羽毛已经丰满,抗寒抗雨能力均较强,对外界环境已有较强的适应、抵抗能力。因此,种鸭的后备期应逐渐减少补饲日粮的饲喂量和补饲次数,并保持补饲日粮较低的蛋白质水平,这样有利于骨骼、羽毛和生殖器官的充分发育。2. 后备种鸭的管理(1) 饲料和饮水必须供应清洁、新鲜的饲料和饮水。饲料可用育成鸭料,也可另行配制,但最好颗粒比雏鸭料粗,到后期饲料颗粒同商品鸭料一样粗。也有喂粉料的,但鸭对粉料的采食量小,吞咽困难,浪费多。任何转料过程都需有3天的过渡,否则对鸭的采食、消化功能影响大,应激大。育成期种鸭的采食间距每只应不小15厘米,饮水间距每只不少于2厘米。除了采食和饮水间距足够外,饲料和饮水的分布应当均匀,使每只鸭的采食机会均等。饲料放置的高度应与鸭背持平,而饮水位置也应差不多高或稍高,以便清洁鸭背,方便采食、饮水,又不浪费饲料和饮水。因为鸭喜食颗粒饲料,所以一般不采用自动喂料机,因为自动喂料机的传送系统易使饲料颗粒散开,也不方便限饲,站在料槽旁边前后位置不同的鸭,采食量会不相同。不管何种喂料设施,均应做到既不浪费饲料,又利于均匀限饲。如采用饲料桶喂料时,可在其底下套一个稍大的盆,以承接漏出的饲料,然后将这些漏出的干净饲料再倒回给鸭采食。(2) 限饲使育成种鸭达到标准体重是取得好的生产成绩的一个先决条件,而育成期是通过控制鸭的采食量来控制其体重的,即通常所说的限饲。对6。7周龄的育成种鸭,不应该采取过严的限饲方案,只要保证能达到标准体重即可;而对8~11周龄的育成种鸭,可以采取限饲;对12~16周龄的育成种鸭必须采取严格的限饲方案,体重控制在低于目标体重5%左右。① 限饲的优点大型肉用种鸭在育成期至产蛋期必须进行限饲,如果不加以限饲或限饲效果不理想,势必导致种鸭过肥,其后果是种鸭的繁殖性能和成活率显著下降。根据有关研究表明,种鸭在育成期进行限饲有如下优越性:a. 延迟性成熟育成前期为青年鸭,在良好的营养条件下发育快,性成熟早,往往造成早产、早衰、产蛋高峰持续期短,成为低产鸭。在不限饲或限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种鸭最早可以在17周龄产蛋,这时的蛋重较小,而且公鸭可能还没有完全性成熟,所产的蛋不能种用。前期开产早会影响后期的产蛋量,因此应适当控制种鸭的性成熟日龄。通过限饲可以延迟种鸭的性成熟期,使种鸭适时开产,并有理想的前期蛋重和理想的种蛋受精率。b. 提高产蛋率在限饲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种鸭群,对不同体重的育成种鸭实施不同的限饲计划,提高鸭群的体重均匀度,使种鸭同时开产,产蛋期有明显的产蛋高峰,提高产蛋期的产蛋率。c. 提高蛋重蛋重对后代增重有直接的影响。据研究,蛋重小的种蛋孵出的雏鸭7周龄出栏体重较小。限饲可以延迟种鸭的性成熟期,体形充分发育,初产蛋重增加,使种鸭多产合格的种蛋。d. 降低产蛋期死亡率通过限饲使体质弱的种鸭不能适应而被淘汰,剩下的多是健壮的种鸭,抗病力增强。e. 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限饲提高了种鸭的体质和体重均匀度,并能适时性成熟,公鸭的配种能力增强,母鸭的产蛋率较高,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也较高。f. 降低育成期的耗料量限制饲喂一般占自由采食量的40%~70%,可以节省饲料,降低育成期的成本。3. 限饲的方法(1) 降低日粮的营养水平种鸭可以适当多采食一些饲料,避免过度饥饿感,但是仅仅降低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浓度并不能达到限饲的目的,如果育成鸭仍然自由采食,会通过增加采食量克服低营养浓度饲料的影响。因此,在降低饲料营养浓度的同时必须限制给料量,一般给料量为自由采食的50%一60%最佳,给予自由采食量的75%效果也不错,但是相对耗料量增加。(2) 饲喂限制性氨基酸缺乏或高纤维素日粮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赖氨酸是第二限制性氨基酸,饲料中缺乏蛋氨酸或赖氨酸会影响饲料的利用率,即使种鸭采食一定数量的饲料也不会超重。饲料中加入稻糠等纤维素含量较高的饲料,对日粮营养浓度起稀释的作用,也能起到限饲的目的。但要注意,仅减少饲料中的限制性氨基酸的量或加入纤维素饲料进行稀释,而不对采食量进行控制,种鸭会通过增加采食量弥补营养摄入的不足。(3) 减少饲喂次数后备鸭限饲减少给料量,可以通过不减少饲喂次数但每次饲喂量减少的方法,但更多的是采用减少饲喂次数的方法,而每次饲喂的量不变。不减少饲喂次数仅减少每次给料量,需要有足够的喂料设备和快速的加料设施,否则强壮的鸭每次都能采食到最多的饲料,而相对身体弱小的鸭采食的饲料量相对更少,容易加大群体的体重差异。目前常用的投喂方法有隔1天饲喂法和隔1天喂2天法两种。也有喂粉料或粗料而不限时间的,但这种方法不可取。隔1天饲喂法是指将鸭2天该采食的总饲料量在1天之内投喂完毕,另外1天则停喂。隔1天喂2天法是指将鸭3天该采食的总饲料量平均分2天投喂完,而第三天停料。据统计;隔1天喂2天的方法更符合育成鸭的饲养需要,效果最佳。4. 限饲期间的管理在限饲期间,鸭由于饥饿而容易激动,饥饿感表现非常明显,抢食积极,加料的瞬间所有的鸭都冲向加料器,身体相对较弱的鸭容易被踩压。为了保证群体均匀地吃到饲料,除了有足够的饲喂空间和喂料设备之外,在饲喂开始阶段最好先在地面撒一些饲料,降低鸭群的激动情绪。料槽位保证每只种鸭占用12~15厘米的宽度。为了及时检查发现限饲的效果,准确掌握后备鸭的体重增减情况和鸭群的均匀度,必须定期进行体重抽测。一般要求每周抽测1次,最多不能超过2周抽测1次。体重的抽测从4周龄开始,要一直延续到开产前(24周龄左右)。抽测的数量一般为群体的5%,但是最少每次抽测的数量不能少于50只。称重时公、母鸭分别称重和分别统计平均体重。一般为随机抽样,用一个挡板隔离一定数量的种鸭,将隔离的种鸭全部称重。也有的采用第一随机抽样,然后称重的鸭用染料做上记号,以后每次都称量这些种鸭,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每次因称鸭不同而造成的误差。但是每次都抓这些种鸭可能会影响它们的增重效果,造成体重不能很好地反应群体的水平。因此,在称量时如果每次都采用随机抽样,要把那些有外伤或有病的个体排出,不进行平均体重的计算,以减少因每次抓鸭不同造成的误差。每次称重结束后要马上计算出公、母鸭的平均体重和体重均匀度,并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然后确定维持还是调整限饲方案。5. 限饲注意事项限饲会引起很多问题,诸如应激、抢食等。若处理不好,则较强壮、较会抢食的鸭,将不断采食到超过其定量的饲料,因而体重过大、肥胖;而较弱小、不会抢食的鸭,其采食量总是少于定量的标准,从而越来越瘦,基本营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体重过轻,这样开产就会过早或过迟,生产性能低下,种用价值低。因此,制订合适的限饲计划,保持适当的采食和饮水位置及间距,按一定的时间喂料等措施显得非常重要。第一,种鸭的日粮应为营养全面的颗粒饲料,特别是维生素类和限制性氨基酸不可缺少,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来配制。第二,隔天饲喂的饲料应在4~6小时吃完,隔1天喂2天的饲料应在3~5小时吃完。若饲料投喂量没变而采食时间发生变化,则需检查原因,是否投喂量过多或过少。第三,一定要保持适当的饲槽间隔,使每只鸭获得其定量饲料的机会均等。饲槽间距每只应该不小于12厘米,也可将饲料铺撒到干燥清洁的地面或编织布上。第四,称量饲料要准确,使配给的饲料量正确无误;要定期抽样称量鸭体重,通常每1000只鸭中抽称50只,随机抽样,称量准确,而且必须在非饲喂日或在饲喂之前称量,即统一用空腹体重衡量。这样可比较客观地评定其体重是否符合品种标准,并适时作出饲喂量的调整。第五,调整饲喂量,应在准确称量鸭体重,表明鸭群不符合品种体重标准以后再进行。饲喂量增加或减少的幅度应按每100只鸭0.5千克的比例来掌握,不要超过这个比例。第六,在母鸭开产前一段时间,需渐渐增加饲喂量,一般是每周增加2~3次,每次按每100只鸭增加1千克计算;到刚开始产蛋时,须改为每天饲喂,并更大比例地增加饲喂量;至母鸭产蛋率达到5%左右时,应采取自由采食制,这样既能供给其足够的营养,用于蛋的形成,刺激开始产蛋,又能很好地控制其体重,并且尽量减少应激。育成种鸭的饮水量比商品肉鸭少,供水情况应与肉用商品育成鸭相同。若运动场放置有饮水,则一定要保持饮水清洁,并且及时排除溢出的水。如果设置有水池,水池的水应清洁,无病菌污染。6. 后备种鸭均匀度的控制均匀度是指种鸭体重分布在平均体重10%范围内的数量占总测数量的百分比。种鸭均匀度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种鸭以后产蛋量上升的快慢、产蛋高峰持续时间,的长短、全期产蛋率的高低、蛋重的一致性以及产蛋期死淘率大小。要使后备种鸭有一个良好的均匀度,必须采取以下多种措施。(1) 鸭苗选择要选择出壳体重相对一致、出壳时间相对一致的健康种鸭苗。(2) 合理的饲养密度饲养密度合理是保证鸭群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的必要条件,若饲养密度大,则舍内空气污浊,氨味大,湿度大,卫生差。后备鸭的饲养密度要小于商品肉鸭,15周龄之前,每平方米4~5只,15周龄之后,每平方米养鸭不超过3只。群体的规模不宜太大,一般以每小群200只左右为宜,最多不超过500只.如果群体过大,采食量不均匀,会影响群体的均匀度。(3) 称重雏鸭进入育雏舍就要称取初生重,以后每周至少称重1次。称重比例不少于10%,称重要定点、定时、定人。称重后准确计算出每圈、每栋、全群的平均体重和体重均匀度计算体重均匀度要以标准体重和实际平均体重上5%分别计算,据此对鸭群的体重和均匀度作出正确的评估。根据称重结果,仔细周密核定出喂料量,对大鸭适度限饲,对小鸭多给料,使鸭群总体上有一个良好的均匀度。(4) 正确分群、调群15日龄后鸭群均匀度太差时进行全群称重,按照标准体重分为大群、中群、小群,通过调整投料量来调节鸭的体重。最好每3天称重1次,将大群、小群中体重达标的放人中群,中群中体重超标的放人大群,体重不达标的放人小群,使中群的鸭数越来越多,从而提高均匀度。通过眼观、手摸,将病、弱、小鸭隔离饲养,给予特殊照顾,将其放在温度稍高、光线较好的舍内,以利于采食饮水,促使其快速恢复。同时,要降低它们的饲养密度,饮食中多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并可以辅以抗生素预防疾病。一般情况下,公鸭生长较快,母鸭生长较慢,如果公、母鸭混养,公鸭体力强,欺负体力弱的母鸭,并与其争吃抢喝,这样,公、母鸭体重差别就会越来越大,出现性别的整齐度差异。按公、母分群后,如果发现同性别的鸭群又出现了个体之间的差别,可按大小进行分群饲养,从而提高同一性别鸭群的整齐度。每栋鸭舍设立一专门的机动小圈作为母鸭圈,每天将大群内目测体重比较小的母鸭单独拣到小母鸭圈进行单独加料,并用比较容易辨认的颜色在鸭身上做上记号,每次单独补完料后应将鸭及时放回大群。此项工作重复进行,直到它们的体重达到标准为止。分群注意事项:在均匀度、体重状况不是太差时,最好不要进行全群称重和分群,这样会导致群序的极大变动,这是在种鸭饲养中特别要避免的,特别是公鸭更要注意防止此问题的出现。(5) 充足的采料位和饮水位要安置足够的料槽和水槽,使每只鸭都有一个槽位和饮水的位置,保证随时都能吃到饲料和喝上水。水槽和料槽数量的比例一般为2︰1。(6) 光照控制控制体重、限制饲养应同光照控制结合起来,才是控制种用育成鸭的性成熟和开产期的最完善的方法。三者应相辅相成,认真设计,严格执行。光照刺激鸭的新陈代谢,影响性成熟和开产期,并影响早期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如果在育成期光照时间过多,会导致早熟和早开产、蛋小、受精率低等;如果光照时间过短,可导致延迟成熟,产蛋较迟。即使在雏鸭1周龄时,光照也能影响未来的生产性能。一般在育雏最初2天给予全天23小时的光照,使鸭群有足够的采食时间,则生长整齐、良好,又能适应突然停电的应激。然后光照时间应逐渐缩短,到10日龄左右降到只供给自然光照。从10日龄起,直到母鸭开产前第八周左右,这段时间每天的光照长度应与自然日照长度相一致,即只利用自然光照,不给人工光照。育成期内每天光照时间可维持不变,也可逐渐减少,但不能增加,而且其每天光照时间应在6~12小时。因此,开放式鸭舍应根据出雏日期、当地太阳出没时间规律来制定光照制度。从开产前8周左右起,可在日出前或日落后提供适当的人工光照,每周增加半小时或1小时。应该在产蛋高峰期光照时间达到最长。从开始增加光照时间开始,每天光照时间可保持恒定,也可以逐渐增加,但绝对不能减少。因为在产蛋期间,正常的光照制度被中断或光照时间被减少,将引起产蛋量降低而难以恢复。每天12小时以上的光照即会刺激产蛋,但产蛋高峰时每天至少需14小时以上的光照,最好每天光照总量为18小时。人工光照最好设计在早上日出前,因为这样将促进所有母鸭在早上日出前产蛋。全封闭式鸭舍的光照比开放式鸭舍好控制,可以全部采用人工光照来控制,但其建筑成本和光照费用将增加很多。全封闭式鸭舍与开放式鸭舍两者的光照长度及光照变化规律类似,都采用渐减渐增法或恒定光照法两种光照制度。① 渐减渐增法渐减渐增法即在育成阶段要逐渐减少光照时间,产蛋前和产蛋期间逐渐增加光照时间。具体方法是:出雏后最初2天给予全天23小时光照,以后逐渐递减光照时间,到10日龄为15小时左右,以后每周递减半小时,到开产前第八周左右每天光照只有8~9小时,然后逐渐递增光照时间,每周增加半小时至1小时,直到产蛋高峰时每天光照时间达到16~18小时,维持至产蛋结束。② 恒定光照法恒定光照法即在育成期采用固定的光照时间,产蛋前和产蛋后则逐渐递增光照时间。具体方法是:出雏后最初2天给予全天23小时光照,从第3日龄至开产前第八周每天固定8~9小时光照;然后每周增加光照半小时至1小时,到产蛋高峰时光照达到16~18小时,维持至产蛋结束。(7) 通风必须保持通风良好,以排除污浊空气,使鸭得到新鲜的空气和足够的氧气,感觉舒适,以维护健康和新陈代谢正常、生长良好且均衡。要避免贼风入侵和鸭舍温度突然大幅度变化。(8) 地面及垫料控制育成种鸭最好采用离地网养或半地半网平养;地面平养时需用水泥地面,且每天保持垫料干燥清洁;大部分地面应干燥,供鸭休息睡眠。良好的通风、排水及饮水器的放置位置等都可帮助保持垫料和地面干燥。运动场最好为沙地,而且有一定的坡度,使多余的水能排出去,保持场地干燥。地面必须平整,垫料厚薄均匀,最好用抛撒的方式撒铺垫料。(9) 喂沙从6周龄开始,应该提供给鸭不溶的、颗粒大小适当的沙粒。沙粒应稍粗但不应长于0.5厘米,用量为每6周每100只鸭加500克,盛于盆中,放在地面上供鸭采食。沙粒不宜与饲料混合饲喂。有运动场的鸭舍养鸭时不需要喂沙粒,因为鸭能采食到运动场里的沙粒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可溶性的颗粒如贝壳粉、石粉等,只有在产蛋期间,当饲料中的钙、磷不能充分满足生产需要时,才适当饲喂。若供给育成鸭,可能因采食太多而引起营养不均衡和相互拮抗,甚至导致钙中毒。(10) 公鸭的饲养及选择限制饲喂初期,公鸭一般较瘦,但到育成后期如18周龄左右后,随着饲喂量的逐渐增加,公鸭的体重将逐渐增加,到母鸭开始产蛋时,公鸭的体重会达到品种标准。如果在限饲初期让公鸭超重,那么它们将在母鸭开始产蛋时超重,从而使蛋的受精率降低。在公、母鸭混养时,会因公鸭强壮而抢食较多或行动不如母鸭那么轻便而采食较少,因而引起体重过重或过轻,这时必须迅速查明具体原因,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例如,将体重过轻的公鸭挑出来另养,额外补加连续2次的隔1天饲喂或隔1天喂2天的饲料,然后再与鸭群混养;而对体重过重的肥胖公鸭则挑出来减2次料量。此种方法只能在10~20周龄期间使用,而在其他阶段使用时容易出问题。在限制饲喂开始时,即4周龄,应将一些过剩的公鸭挑出来另养,不留作种用。挑选后的公、母比例应为每100只母鸭配22只公鸭,此为第一次公鸭选择。留作种用的公鸭必须是体重、形态、健康状况均符合品种标准的,而将体重过轻或过重、形态不正常、健康状况不良、有变异的公鸭淘汰出种群。第二次公鸭选择应在母鸭开始产蛋前4周进行,再次将种鸭群中公鸭的数量减少,使种鸭群中每100只母鸭配16~18只公鸭。选择标准和方法同第一次。(11) 就巢训练快大型肉用种鸭经过长期的选育和驯化,已失去就巢的本能。所以,在母鸭开始产蛋前,需要很好地教它们练会就巢活动并养成习惯,使母鸭习惯于在巢箱中产蛋,从而减少破蛋、脏蛋率和简化集蛋工作。巢箱主要用来让母鸭在其中产蛋,所以也称产蛋箱,通常6~8个巢箱连成一个整体。巢箱不要太重,在搞清洁卫生时一个人要能够搬动,而且要与外面有一定程度的隔离,使母鸭在产蛋时不受外界干扰。箱底应柔软,保持清洁干燥,使蛋保持完好,不弄脏种蛋。箱下的垫料需常更换,将旧垫料移出铺在鸭舍其他地方,再将新鲜垫料铺入箱下。每4只母鸭应有1个产蛋巢窝,巢窝必须放置在鸭舍或栏的边上靠墙,不能靠近饮水器(距离1米以上)和湿的区域,也不能放置在鸭通往运动场的路上和门口。另外,要详细记录好育成鸭的只数、雌雄比例、饲喂量、体重、死亡淘汰数及天气变化等,做好防暑降温、免疫接种、防止啄羽、卫生与环境管理等工作。

种鸭的饲养管理关键技术——提高种鸭的遗传潜力


1. 种鸭饲养方式

种鸭场舍必须符合种鸭的生活习性,应一半作圈舍,一半作露天活动场地。户外运动场可为陆上运动场或水上运动场,不必强调必须有水上运动场。在活动场下可栽些树木、草丛,在池塘中培植些藻类。鸭舍的大小根据饲养数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饲养8~10只,地面运动场按每平方米不超过20只为宜。水面运动场按每平方米饲养10~20只计算,如建人工水池,100只鸭建4米2水池即可。水池深30~50厘米,池水要常换,保证水质清洁。2. 种鸭的饲喂方法后备鸭长到20周龄以后生殖系统的发育很快,尤其卵泡的发育加快,需要较多的营养。24周龄左右已临近产蛋,在饲料和饲喂方法上和育成期相比会发生很大的变化。(1) 提高饲料的营养物质浓度,不增加喂料量20周龄以后种鸭获取的营养一大部分用于生殖系统的发育,为产蛋做准备,而不是沉积脂肪。因此,此时开始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不会影响种鸭的产蛋。在20周龄到产蛋率5%以前仅改为营养水平较高的饲料,给料量不增加,通常称催蛋饲料;产蛋率5%至产蛋率30%饲喂初产饲料,之后改喂盛产期饲料。(2) 不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增加喂料量鸭的代谢很快,采食量较大,可以通过增加采食量弥补馋料营养浓度低的缺陷。种鸭饲料中的钙、磷含量高于育成期饲料,如果不提高种鸭饲料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也必须提高钙、磷的水平。给料量的增加一方面参考周龄,另一方面要参考产蛋率上升的情况,根据这两方面增加给料量。(3) 改换种鸭料,适当增加喂料量从24周龄开始,改喂种鸭饲料,同时在育成期饲喂量的基础上每只种鸭每天喂料量每周增加5~10克,直到产蛋率不再上升。以后可以维持此饲喂量到45周龄左右,根据产蛋率情况再适当减少饲喂量,以不影响产蛋率为依据。如果减料使产蛋率出现下降或蛋重降低,就应当恢复上阶段喂料量。这种减料方法称为试探性减料,一般以周为单位,不要每天变动喂料量。减料的数量一般每次平均每只鸭2~3克。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饲料浪费,避免种鸭因采食过量而沉积脂肪,影响产蛋。种鸭的饲料一般均为颗粒饲料,饲喂粉料浪费较多,一般鸭场均已不使用。如果没有颗粒饲料而饲喂粉料,建议把粉料潮拌后饲喂。夏季饲喂注意每次不要大多,以免剩下而高温变馊。3. 种母鸭的饲养管理种鸭在开始产蛋前至少2周应从后备舍搬移至产蛋种鸭舍,使种鸭有一个适应新环境及其管理规程的过程,并且由限制饲喂逐渐到增加饲喂,并慢慢转为自由采食。所有的饲料和饮水必须新鲜、清洁,杜绝霉变和脏污现象。(1) 产蛋前期① 饲养密度种鸭的饲养密度小于商品肉鸭,一般每平方米2~3只,如果有户外运动场,舍内饲养密度可以加大到3.5~4只,户外运动场的面积一般为舍内面积的2~2.5倍。另外,鸭群的规模也不宜过大,一般每群以240只为宜,其中公鸭40只、母鸭200只。② 增加光照光照的作用光照对种鸭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加采食时间和熟悉周围环境,更重要的是让种鸭适时性成熟,并维持正常的产蛋和排卵。光照制度由于自然光照一年中的变化很大,最长的时间(夏至)可达15小时,而最短的时间(冬至)只有不到9小时。20周龄以后,种鸭需要给予光照刺激,增加光照时间,以促进性成熟。第一次增加光照的时间要长一些,一般以1小时为宜,否则光照刺激不均匀,种鸭开产不能同步,影响产蛋高峰期的产蛋率。每次增加光照后要稳定1周,然后再增加光照,不要每天增加一点光照,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延长光照的刺激作用,而且不会使种鸭每天处于光照应激状态。除第一次增加光照1小时外,以后每次增加光照以0.5小时为宜,直到16小时(包括自然光照和人工补充光照为止,以后恒定16小时光照,给种鸭8小时的休息时间。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劳动时间安排,确定是早晨和晚上同时增加光照,还是仅早晨提前补光。一般种鸭的产蛋集中在凌晨,为了捡蛋方便、及时,人工补充光照安排在早晨较为合适,种鸭基本产完蛋后鸭舍灯亮,可以收集种蛋。需要注意的是种鸭有在黑暗中产蛋的习惯,不要在产蛋的集中时间给予光照。

人工养殖黄鳝的关键技术



黄鳝属底栖鱼类,适应性强,较耐低氧,多栖息于稻田、池塘、沟渠、湖泊的底层泥土中,昼伏夜出,夜间活动觅食。适宜水温在15~28℃,当水温低于10℃人工饲养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颗料饲料。黄鳝贪食,在夏季活动频繁时,日食量约占体重的1/7。黄鳝耐饥饿,当饵料缺乏时,黄鳝会同类相残。黄鳝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的滋补品,目前市场看好,供不应求,现将人工养殖黄鳝的关键技术简介如下:
中等苗种鳝体呈青黄色,杂斑较小,生长速度一般,增重可达3~4倍,适宜普通粗放养殖;劣质苗种,鳝体呈灰色或青灰色,杂斑不太明显,生长速度慢,增重仅1~2倍,其产量和效益更低,不宜人工养殖。
凡笼张和网捕的苗种可以选购;凡钩钓、电捕、药毒的苗种均不能采集。二看带水活动;游动自如,体表光亮,无红血斑,粘液适度,手捉有力为健康苗种;否则,游动滞缓,体无光泽,有红血斑,粘液脱落,手捉无力,多为弱鳝或病鳝。

2、消毒鳝池

苗种放养前要清池消毒,每立方米水可用生石灰180~225g,7~8天后方可投放苗种;苗种在放养前要进行消毒,用3%~4%盐水浸泡5~10分钟(气温低时间长些,气温高时间短些),浸泡后用清水冲洗方可入池饲养。

3、水质

黄鳝喜生活在较为清净的水中,pH为7.6~8.5,池底要有一定的淤泥层,以静水或微流水水体为好,池中适当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每隔3~5天换微流水则不必换水,流速控制在0.2m/秒以内,进水与池水温差不得超过3℃。黄鳝对水质要求严格,凡酸性土壤、肥水或腐败的水质,均不宜养殖。黄鳝在自然水域中不易生病,如水质偏酸、过肥,极易诱发病害,甚至会大批死亡。
如果摄食正常,以后逐天按1%左右增加,直到混合饵料完全代替原饵料,并达到正常摄食。(第1次驯食是苗种期过渡饵料)。第2次驯食,即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或颗粒饵料。第1天投饲20%,如果摄食正常,以后逐天按20%比例递增投饲量,5天后,就可全部代替原饵料。(第2次驯食是幼、成体期广谱饵料)。

5、防病黄鳝在人工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常见病有:

5.1 肠炎病 
症状:主要看肛门颜色,肛门呈灰色为正常;肛门呈淡红、充血、紫红、外翻、为病鳝;有时鳃部出血,提起尾部,口流血水,表现拒食,属于细菌性感染,病程较短,死亡率高
防治:①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25g,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7天;②口服十滴水20ml或硫胺胍10g或呋喃西林20g;③每100kg黄鳝用氯霉素20g连喂3天。

5.2 出血病 
症状: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腹部、喉部较为明显,有时口中流血,鳃部腐烂,发病较快,死亡率高。
防治:①改善水质与环境卫生条件;②每立方米水用呋喃唑酮0.2~0.25g,全池泼洒;③用每毫升0.25单位的金霉素浸洗鳝体。
 
5.3 水霉病 
症状:水霉菌丝主要寄生于黄鳝体表伤口上,蔓延呈白絮状,病原体多为真菌性的绵霉菌。
防治:每立方米用孔雀石绿或用90%晶体敌百虫2.5g拌1kg蚯蚓,连续3天,其中第2天每立方米水泼洒90%晶体敌百虫0.2g。

5.5 发烧病 
症状:在高密度下,黄鳝分泌粘液的速率较高,废粘液得不到及时排除,发酵而释放高热,导致水温骤升,引起黄鳝体温升高,病鳝离穴,相互缠绕,粘液脱落,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①兑换新水;②每立方米水体用0.07%硫酸铜水溶液5g,全池泼洒;③增投少量泥鳅,以增加活水清残的能力。

6、注意事项:

6.1、人工养殖黄鳝科技含量较高,黄鳝对水质要求又十分苛刻;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发展。

6.2、人工养殖黄鳝要因地制宜。有条件的地方,科技力量充足,可以上规模批量生产;农村专业户要采取小规模地滚动发展或暂养催肥的方式为宜,其经济效益也很好。

6.3、人工养殖黄鳝利用生态学的原理管理,其中特别要重视种植一些吸污性强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芦等,这样对黄鳝一可隐蔽栖息,二可防暑降温,三可改良水质,四可净化水体。

6.4、人工养殖黄鳝防治病害必须以防为主。
①溶菌酶减少。黄鳝体表粘液中的溶菌酶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但在人工规模养殖时,由于运输受伤,密度较大,因此,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6.5、人工养殖黄鳝要规格整齐,大小分开,一般以每公斤20尾为宜(因为每尾50g的苗种成活率高,增重快,产量高),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2kg。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07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