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白肝”、“顶水”咋办

肝脏具有解毒、消化、免疫等功能,肝脏不好,影响消化吸收功能,鱼吃料不佳,鱼类体质差,疾病也随之而来。草鱼肝脏不好的常见表现有:吃完饵料后,容易在饵料台附近“顶水”、“昂脑壳”;肝脏发白,抗应激能力差,易发病,内服抗菌药容易加重死亡。下面与大家分享草鱼养殖中“白肝”、“顶水”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方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图1白肝

图2白肝

一、草鱼肝脏发白的常见原因

1、生理性缺氧烂鳃的病鱼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的生理性缺氧导致局部肝细胞坏死引起肝脏颜色发白。

2、贫血长时间营养不良、体内有寄生虫、循环系统障碍或其它脏器出血,进而导致肝脏贫血,造成肝脏颜色变淡、变白。

3、脂肪肝饲料配方不当或原料变质,油脂添加过量或使用霉变原材料等。

4、传染病细菌性败血症、爱德华氏菌病等,细菌大量繁殖造成组织局部坏死。

5、急、慢性中毒食物、药物或水中有害物质中毒引起肝功能下降,进而引起肝脏变性、坏死,导致肝脏发白。

二、草鱼吃料后“顶水”的常见原因

草鱼吃料后“顶水”的主要原因是肝脏消化负担过重所致,一般以下几种情况,草鱼容易“顶水”:

1、长期过量投饵养殖过程中长期过量投喂容易导致草鱼大量摄食后因消化负担过重出现生理性缺氧而出现“顶水”现象。

2、增氧能力不足池塘长期处于低氧或缺氧状态,草鱼摄食后因消化耗氧加重出现“顶水”。

3、长期投喂抗菌药肝脏是草鱼主要的消化、解毒器官,长时间内服抗菌药容易导致肝脏消化、解毒功能下降,造成草鱼摄食后出现“顶水”。

三、如何正确保肝、护肝

1、合理投喂、正确用药是保肝、护肝的前提。肝脏问题大多是慢性病变,预防是关键,养成科学合理的投喂习惯和正确用药的管理意识是减少肝脏问题的基础。

2、保证充足的溶氧和优良的水体环境。勤开增氧机,保证溶氧充足;定期使用“碧水安”、“底加氧”解毒,减少环境问题对肝脏的不良影响。

3、定期投喂保肝、护肝类药物或增强体质类的保健品。养殖前期,鱼体受转塘、越冬等影响,摄食较少,体质相对较差,应以增强体质、恢复体质为主,如拌料投喂“LY-生命素”+“营养快线”;养殖中后期随着投喂量的增加,消化负担加重应以解毒、促进肝脏代谢为主,如使用“LY-生命素”+“肝胆易康”;投喂膨化料的搭配“鱼大四号”促进脂肪代谢,减少脂肪肝。

相关知识

白鲳越冬期间水霉病的防治


淡水白鲳是一种热带鱼类,其主要生长适温范围在21-32℃间,最适温范围在28-30℃,水温在16℃时,白鲳才开始少量吃食,12℃时鱼体平衡失调,10℃时则引起死亡,越冬过程中水温过低,会导致鱼体抗病力减弱而引起发病,尤以越冬初期和春季出越冬期时为甚。10月份一般进入苗种越冬饲养关键期。养殖淡水白鲳苗种的越冬管理白鲳越冬期间水霉病的防治,具体来了解一下:

一、清塘
放养白鲳苗种越冬的池塘一般要求2亩,水深在2米以上,以保证水温稳定,放苗前必须先进行清塘处理,以杀死池中的有害生物,一般应以生石灰200-250斤/亩进行清塘,同时泼洒杀虫灵30毫升/亩,以杀死病虫体,一周后即可放入苗种。
二、投饲
越冬前10-11月份,白鲳苗种放入越冬池前需强化投饲,以增强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一般以投喂高能饲料,如麦夫皮、豆饼等,每日可按鱼体重的5%进行投饲。
三、放养量
放入越冬池的苗种密度一般掌握在3万尾/亩左右,以防密度过大,水质容易发生恶化,同时每亩可投放500尾左右罗非鱼苗。
四、鱼病预防
越冬池的白鲳苗种一定要注意鱼病预防,因一旦发病,治疗都存在一定难度,应加强预防,才能保证安全越冬。
1、越冬池放养苗种时一定要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进入越冬池前,以盐水3%浸洗10-15分钟,以杀死鱼苗体表的有害生物,防止带入越冬池中。
2、防止草鱼混入越冬池,因草鱼极易被九江头槽绦虫寄生于肠中,排出的虫卵孵化成球虫蚴,它的中间寄主是剑水蚤,白鲳苗种摄食剑水蚤,即可引发九江头槽大量寄生肠胃而死亡。
3、每周使用一种药物预防一次,一般可以漂白粉和硝酸亚汞交替进行,方法是:
(1)以漂白粉挂袋,每袋100g挂于食场附近进行预防。
(2)以漂白粉(含氯20%以上)每立方米1克,全池泼洒。
(3)硝酸亚汞,每立方水0.1克,全池泼洒。

白鲳苗种进池越冬管理技术
1.越冬池准备
面积600~1500平方米,池深1.5米,池水南京浦口区地区为温泉水,呈微流入池,进水管10厘米,池底淤泥厚10厘米。干池消毒后,进水。每池配备三千瓦增氧机两台。
2.白鲳苗种放养
放养前三天停止进水,使越冬池水温与池塘水温接近,温差在2摄氏度以内。南京地区一般9月底10月初起捕鱼苗,鱼苗用亚甲基蓝0.2ppm药浴10~15分钟后,进越冬池越冬。每立方水体放养180尾左右。
3.投饵
白鲳入池后投喂蛋白含量在30%以上的浮性饲料,每日投喂3~4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4%。
4.日常管理
越冬期间,水温控制在26~28摄氏度,水流量稳定。定期取样,检查鱼体生长及摄食情况,并镜检病虫害。越冬后期,池中载鱼量增加,开动一台增氧机,除投饵时24小时不停机。
5.越冬规格控制
淡水白鲳强食能力强,个体生长悬殊较大。在越冬养殖期间,宜采用少量、定点、长时间投喂方式,避免了白鲳规格过分悬殊,并且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每立方水体一般可出池越冬鱼种15公斤左右。

白鲳越冬期间水霉病的防治
1、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常发生的疾病
淡水白鲳越冬期最常发生的鱼病是水霉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等,特别是小瓜病,易造成暴发性死亡。发生各种鱼病的致病原因是由于越冬期间水温低,鱼类无摄食,体能消耗大,体质变差或由于在低温天气捕捞和运输不慎造成了损伤或低温冻伤,是大量各种寄生虫、细菌乘虚而入,侵袭和危害鱼体而出现各种疾病。因此,要以“预防为主”的防疫方针,在抓好越冬保暖,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抓好疾病防治工作,进池前的鱼体要用4%~5%的食盐水药浴10~15分钟。如发生有病鱼,应及时对症下药治疗。但在用药时,切忌用敌百虫和孔雀石绿。
2、水霉病
水霉病是淡水白鲳越冬期间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尤其在开春的鱼种塘最易暴发该病害。
(1)病原
水霉菌、绵霉菌。
(2)症状
病鱼体表局部肉眼可见长出许多絮棉状的白毛来(感染初期,肉眼看不出症状),病鱼焦躁不安多在水面慢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而导致死亡。
(3)防治方法
①尽量避免在低温季节捕捞和运输鱼种,以防止机械损伤和冻伤。尤其是在开春后,应在水温稳定在22℃以上时,并经投料恢复鱼体后方可捕捞运输鱼种。
②在越冬前要加深塘水,使水深在2米以上,或采取其它保温措施,使水温保持在19℃以上,以防冻伤鱼体。同时要注意水体环境切忌水质过肥,水色呈茶色、浅黄绿色。
③鱼种运输时,应在运输水体中加入1%左右的食盐杀菌消毒;鱼种过塘时要用1%~2%食盐水浸泡5分钟后下塘养殖。
④发病鱼塘可用0.04%食盐全池泼洒;或可同时加入0.04%的小苏打全池泼洒;或每亩水面用2.5~5千克菖蒲叶捣烂加0.5~1千克食盐,加入2~20千克人尿,浸泡24小时后全池泼洒有一定疗效。

偏顶蛤


中文名称偏顶蛤

拉丁名称Modiolus modiol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贻贝目

拉丁目名Mytiloida

中文科名贻贝科

拉丁科名Mytilidae

中文属名偏顶蛤属

拉丁属名Modio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为冷水性广分布种。多分布在北半球冷水水域,如北冰洋向南至太平洋东、西两岸及大西洋东、西两岸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其垂直分布,自低潮线下至50米左右的水域生长较多。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略呈长椭圆形,较坚硬。一般壳长95毫米,高50毫米,宽39毫米。壳顶凸圆,近壳前端,但不位于贝壳的最前端。壳面有明显的隆肋,呈粟褐色,多具光泽;壳皮外被有黄褐色的细黄毛;黄毛细长,光滑不分叉。贝壳内面多呈浅灰蓝色,有时略带浅紫色;肌痕明显,铰合部无齿;韧带稍长、粗、呈褐色。外套缘略厚,无小突起。前闭壳肌弯月形,后闭壳肌呈圆形。足丝孔略显,足丝细、淡黄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三水白鸭雏鸭养殖技术


三水白鸭由广东省佛山市联科畜禽良种繁育场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合作培育而成,是我国率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水禽品种,具有父母代种鸭繁殖性能优越、商品代肉鸭早期生长速度快而且瘦肉率高等优点,深受全国各地养殖户的欢迎。

三水白鸭雏鸭绒毛呈淡黄色,成年鸭全身羽毛白色。种鸭初产日龄为180天,高峰期蛋重91.4克,产蛋高峰期日龄为210天,高峰期产蛋率达94%,产蛋期300日产蛋达242枚,种蛋合格率93.9%;商品肉鸭42日龄活重为3.21千克,肉料比1∶2.59,全净膛率75.1%,半净膛率83.5%,腿肌率15.3%,胸肌率9.2%,腹脂率2.1%。

三水白鸭雏鸭出壳后非常娇气,要做好育雏期的管理,保持良好的体质和较高的成活率,为将来的后备鸭和种鸭打下良好的基础。

1.育雏温度

刚出壳的雏鸭,必须做好保温工作。1~3日龄的育雏温度30~32℃,以隔2天温度下降1℃,当舍温降至与外界温度相近时停止加温。

2.光照与通风

雏鸭的食量少,消化能力强,生长快,可昼夜不断地采食,故育雏舍应有充足的光照,晚上也要有电灯照明,让其24小时采食。育雏舍内的通风要良好,以防舍内的氨气、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诱发疾病和引起中毒。

3.开口

早饮水,早开食;先饮水,后开食①雏鸭出壳后,及时给予饮水和喂料,饮水器要充足且分布均匀,必要时人工调教饮水。雏鸭饮水后1~2小时,用全价优质小鸭料(1~3日龄可用小鸡料代替)用水软化后,均匀撒在料盘或塑料布上,诱其采食,全部能正常觅食后,改用料槽供料自由采食。②种鸭到场后,要让雏鸭及早饮水,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及抗生素等药物,连用3~5天,有助于增强雏鸭抵抗力。饮水15~30分钟即可开食,开食时采用小鸭料,小鸭料粒度应以适合雏鸭采食为宜。开食后任何时间都不可断水。

4.赶堆分群

由于三水白鸭雏鸭合群性强,即使育雏温度适宜,雏鸭休息时常常打堆。若育雏温度偏低,打堆就更为严重,容易压死、伤雏鸭。因此必须经常观察雏鸭的情况,发现有打堆现象,立即要将其赶开,并适当分群、提高育雏室的温度,以减少雏鸭的死亡,提高成活率。

5.保持合理的密度

三水白鸭鸭群的活动空间尽量放松,育雏期每只鸭所需面积比身体面积大3~5倍为宜,地面平养适宜的密度为,1周龄20~25只/平方米,2周龄10~15只/平方米,3周龄6~10只/平方米,3周龄4~8只/平方米。鸭群的密度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可视季节变化(冬季密度可大些,夏季密度应小些)及雏鸭生长情况和环境卫生状况调整。

6.饲养标准

在实际饲养中,应在标准基础上增加10%~15%的喂料量,否则很难达到体重标准。一般采取0~28天自由采食的方式,到5周龄后控制采食量。■(洪雪)

短偏顶蛤


中文名称 短偏顶蛤
拉丁名称 Modiolus flauidus(Dunker)
生物代码 580020040010080002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贻贝目
拉丁目名 Mytiloida
中文科名 贻贝科
拉丁科名 Mytilidae
中文属名 偏顶蛤属
拉丁属名 Modiolu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呈长方形。外形与长偏顶蛤相似,但较粗短。壳高40.5mm,壳长90.0mm,壳宽34.0mm。韧带较短。背角钝而呈弧形。壳表呈褐色,有的壳面隆起处呈黄褐色。贝壳内面呈灰白色,肌痕较明显。外套膜薄,外套膜缘略厚,无触手。
生活习性 以足丝与泥沙混合而将整个体躯包起来,栖息在潮间带以下至浅海。

灰裸顶鲷


中文名称灰裸顶鲷

拉丁名称Gymnocranius griseus

异名白立、白果、白鲷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锥齿鲷科

拉丁科名Pentapodidae

中文属名裸顶鲷属

拉丁属名Gymnocran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灰裸顶鲷分市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主要产于南海和东海。产期在春末夏初。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5-30厘米,质量150-400克、背缘、腹缘均呈弓状弯曲,背部狭窄,腹部钝圆。上、下颌前端有2或3对犬牙,两颌外行为一列圆锥牙。内行为细牙带。背鳍一个,中间无缺刻,鳍棘强。胸鳍、腹鳍大,位低、尾鳍深叉形、体被弱栉鳞,头部除颊部及腮盖外皆裸露无鳞,前腮盖骨后缘平滑、体灰白略带暗棕色。背部较深,腹部较淡、吻端,眼间隔及眼下各有一条暗色带,体侧及尾鳍各有5-7条暗色横带。

经济价值
是南海、东海南部近海底拖网渔业捕捞的四大科属鱼类(丁、三、线、立)立即鲷科鱼类。鲷科鱼类产量大,产期长,且多数品种肉质鲜美,外形美观,是上等经济鱼类、无论鲜食,腌制均受消费者喜爱。

才刚刚开春,河蟹塘的水就白浑了?



池水混浊是河蟹养殖中的常见问题,短期的混浊对生产影响不大,开春季节刚放苗时候饿三天(类似人类练瑜伽前期工作),排空肠胃食物再投喂引起池底第二天上午混浊,还可改善底质,有利无害。但长期混浊,水草生长发芽没有光照就易倒伏死亡,腐烂后败坏池塘水质;此外池水混浊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致水体溶氧不足,河蟹生长缓慢,到收获时河蟹规格偏小,效益降低。

蟹池水体混浊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喂量不够,河蟹寻食活动引起;二是寄生虫寄生引发河蟹烦燥不安,四处爬动甚至上岸,引起混浊;三是浮游动物生物量偏多;四是小杂鱼多;五是池底溶氧不足,河蟹爬动不安;六是水草不足,水体自净能力差。

蟹池水体长时间混浊时,养殖户需要正确分析,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若是投喂量不足引起的,则需要逐步增加投喂量,以第二天略有剩余为宜;检查河蟹鳃丝及体表,若有纤毛虫寄生,可全池泼洒纤虫净等药物,大量寄生时,连泼两次;若水色发白,水体中浮游植物量偏少,而浮游动物量偏多,则要先杀虫(阿维菌素等),再肥水(氨基酸肥水膏等);若是野杂鱼多引起的水混,可在饲料中添加“清塘2008”等予以清除;水草过盛,螺蛳投放量过大等原因引起的池底缺氧,导致河蟹爬动不安引起水混,则要采取刈除多余水草、增氧等措施解决;水草不足的池塘,可移植经过强氯精喷雾消毒处理的水花生入池。
具体情况,实地考察,此文仅供参考!

长偏顶蛤


中文名称长偏顶蛤

拉丁名称Modiolus elongat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贻贝目

拉丁目名Mytiloida

中文科名贻贝科

拉丁科名Mytilidae

中文属名偏顶蛤属

拉丁属名Modio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为暖水性广分布种。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中部和西部,如日本陆奥湾以南、菲律宾、泰国湾、新喀里多尼亚等。仅见于潮下带,多栖息在百米以内的浅海底。

形态特征
贝壳稍大或中等大小,一般壳长66毫米,高30毫米,宽22毫米。壳质薄,略呈长方形。壳顶近前端,明显地突出壳背缘;腹缘稍直,背缘沿韧带直长,背角明显;后缘窄、圆。壳面隆肋明显,呈褐色,具光泽。贝壳内面色浅,多呈淡蓝色,肌痕略显。铰合部无齿,韧带长,一般大于壳长地2/3。足丝极细软,外套薄,外套缘稍厚;水管较长,无真正地入水管。前闭壳肌小,弯月形;后闭壳肌大,近圆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鞘偏顶蛤


中文名称鞘偏顶蛤

拉丁名称Modiolus vagina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贻贝目

拉丁目名Mytiloida

中文科名贻贝科

拉丁科名Mytilidae

中文属名偏顶蛤属

拉丁属名Modio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日本奄美以南,菲律宾、印度洋及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发现。栖息在低潮线附近。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一般壳长96毫米,高36毫米,宽34毫米。壳质极薄脆,略近圆筒形,壳顶较凸,微有螺旋,近壳前端;壳腹缘略直,背缘略与腹缘平行。壳面隆肋圆,较明显。壳表呈黄褐色,具光泽。生长纹细密、略显。贝壳内面呈灰蓝色,肌痕不明显,壳缘光滑。铰合部窄,无齿;韧带细长,呈红褐色,韧带脊明显。足丝孔不明显;足丝细软,不发达。外套缘无触手;水管发达,极长,收缩后等于壳长,也无真正的入水管。两闭壳肌不等。

生活习性
海(水)生暖水性种。

鹅顶辐孢霉病


疾病名称鹅顶辐孢霉病

疾病类型 病毒性传染病
动物种类 鹅
疾病概述 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一种家禽霉菌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幼禽。病变特征是引起脑炎和脑坏死,病禽出现明显的神经性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流行病学特点 主要发生于幼禽,以雏鸡、雏火鸡发病最多。雏鹅也会感染发病,在一次雏鹅流行中发现,1周龄开始即见发病死亡,第2周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3周后即自行止息,死亡率高达44.3%。在自然情况下,本病通过呼吸道吸入感染,经过血液循环进入脑中引起脑炎和坏死。人工感染试验,雏禽易感较高,霉菌孢子是最有效的接种材料。人工接种的方法,可以通过脑内接种复制本病;将培养物或病料注入气管、后胸气囊或颚窦也能引起发病。由此认为本霉菌具有嗜神经性的特点。一般认为,禽舍的垫料,由于微生物生长的自身产热,为这种嗜热性霉菌提供发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抑制了其他不耐热微生物的生长,使本霉菌生长更好。禽体的体温也恰恰适合于这种霉菌的生长。这些是造成发病与流行的重要因素。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的雏鹅主要表现生长不良,衰弱无力,食欲消失,口鼻有粘液,粪便呈灰绿色或排白色稀粪。病鹅都有特征性的神经症状:有的头向后屈曲,表现角弓反张;有的运动失调,容易跌倒,有的两肢瘫痪,不能站立,有的头颈歪斜,向一侧倾斜。个别病鹅能自然痊愈,但仍有运动失调等后遗症状。病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在脑部,多数为大脑两半球的额叶和顶叶发生坏死,范围大的可占大脑的l/4。少数在小脑部位有坏死病灶。也有的大脑,小脑均有坏死病灶。肉眼看上去,病变处脑组织软化,呈淡黄或浅棕色,与正常区域容易分。显微镜下,脑组织显现典型的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变化。实质内小血管充血,许多小血管内有透明血栓,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变性。脑膜及实质内小血管周围间隙扩张,有多量淋巴细胞包围浸润,形成很厚的管套。脑病灶中可见到单个散在分布的霉菌菌丝片段,长短不一。有些血管腔内也含有菌丝片断。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胶质细胞弥漫增生,常见有散在的多核巨细胞形成。坏死区内许多小血管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成为一团红染的纤维样物质,其中混有多量淋巴细胞。在脑坏死灶表面部分,霉菌生长较多,可见幼稚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肝脏常见肿大,色棕黄,表面有散在灰白色坏死小点。少数病鹅有局部性肺炎病变,外观呈小结节状。

诊断方法
鹅顶辐孢霉病在发病季节,病鹅年龄和临床症状上与曲霉菌病很相似,应注意鉴别,必须进行病理学检查或霉菌分离。通常根据脑部的炎症和坏死病变,特别是脑病灶中出现的特征性霉菌菌丝即可确诊。雏鹅的曲霉菌病主要引起肺炎和浆膜病变,外观形态上为形成黄白色的坏死小结节,引起脑部病变的比例不高。而本病主要引起脑炎和脑坏死,只有少数出现肺炎病变。曲霉菌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形成坏死肉芽肿,坏死灶中央往往可看到聚集的透明无色菌丝,苏木紫伊红不着色,菌丝较粗且有分叉。而本病脑部病变范围较大,有多核巨细胞反应,但分布不规则,也不形成肉芽结节,脑组织中可以看到特征性的菌丝,菌丝体细长,十分枝,苏木紫伊红染色着淡紫色,呈散在性随机分布。

预防 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平时要搞好育雏室内的清洁卫生,不用发霉的垫料和饲料,保持舍内干燥,经常翻晒垫料,以减少霉菌污染。一旦发现本病应立即将病鹅烧毁
或深埋,并对其所居房舍进行彻底消扫、换土、消毒,消毒方法同曲霉菌病。还要加强育雏期的饲养管理,增强雏鹅抵抗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65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