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养殖技术

先对鱼塘或者养殖池进行消毒杀菌工作,然后购买体健、无病害的鱼种。鱼种放养时间以春季3月中、上旬最佳,放养以后,在整个养殖阶段,要根据水质情况,适时进行追肥。饲料投喂可以根据季节以及生长情况而定。最后需要每天坚持早、中、晚巡塘三次。

一、现在养殖什么鱼赚钱?

1、胖头鱼

胖头鱼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花鲢鱼,由于其头非常大,因此得名。胖头鱼是我国的家鱼之一,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胖头鱼,在我国各个湖泊、河流中都能够看到。是我国一种特有鱼种,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我们生活中常吃的剁椒鱼头就是胖头鱼鱼头。胖头鱼的鱼油对于提高人体大脑机能有着较好的作用,并且还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能够有效的对抗人体老化,修补细胞组织。其养殖价值及前景都是非常不错的。

2、黑鱼

黑鱼在我国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在淡水鱼类中的经济价值位居前几位。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其含量也远远高于普通的鸡等家禽。并且黑鱼的产肉率也比其他普通的鱼类高的多,细刺也非常少,非常适宜大部分人群食用。黑鱼的生长能力及耐低氧性很强,离开水很长时间都不会死亡。产量高,有着较大的利润空间,并且长速快,管理比较粗放,比较适合新手养殖。

3、黄颡鱼

黄颡鱼比较常用的名字是黄鸭叫,在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叫法。黄颡鱼的繁殖能力及生长能力是非常强的,原本是一种野生鱼种,但是由于黄颡鱼的肉质鲜嫩,少刺甚至是无刺,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因此也逐渐开始发展了黄颡鱼的人工养殖,现在黄颡鱼的人工养殖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了。其实黄颡鱼的养殖是非常简单的,管理起来比较粗放,市场价格也比较高,经济价值是比较高的。

4、青鱼

很多朋友都分不清楚青鱼与草鱼,青鱼的表皮颜色相对于草鱼来说更暗,而草鱼则较亮。青鱼的肉质顺滑柔软,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其市场需求是比较大的。青鱼的主要饲料以肉类为主,例如田螺、小鱼虾等。而正是因为饲料的原因,我国青鱼的养殖面积不大,其市场价格较高。虽然养殖成本高,但是利润空间也是比较大的,因此也是一种比较赚钱的鱼类。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植物59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养鱼技术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小伙伴。

相关阅读

稻田生态养殖黄颡鱼 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黄颡鱼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尽管其个体较小,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刺少无鳞,市场价格一直坚挺,不仅食用时美味鲜嫩,并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稻田养殖是一种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稻田生态养殖黄颡鱼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一、养殖区的选择
养殖面积为65公顷,水、电等设施齐全,交通方便。
二、稻田工程建设
1.田间工程以10亩为一个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单元,在稻田坝埂内侧挖上口1.5m、底宽0.5m、深0.7m的环沟,在稻田内每隔40m处挖上口0.5m、深0.2m(耕作层)的浅沟,使浅沟与环沟相通。
2.暂养池以10亩为单元,靠近水源的稻田一端建1个池深1m、面积60平方米的暂养池,以供培育苗种之用。
三、苗种的选择与放养
1.苗种选择和运输选择种质优良、个体均匀、无公害的健康苗种,放养规格为10g/尾。2004年5月12日从辽阳市购进黄颡鱼苗种,用带有增氧设备的活鱼运输车运输,到目的地后在车上水箱内用20g/立方米高锰酸钾对苗种进行消毒15分钟,然后将苗种放入暂养池。
2.苗种放养采取两级放养法,即暂养池培育和稻田养殖。购进黄颡鱼苗种规格为6g/尾,5月12日开始进行黄颡鱼苗种暂养培育,放养密度为60尾/立方米。6月27日,在稻田施肥和农药药效消失后,将暂养池内的苗种放养到稻田中养殖,放养密度为350尾/亩。
四、养殖管理
1.驯化从暂养培育开始进行投喂驯化,采取定时、定点、不定量的驯化方法,每天定点投喂2次(黄昏前18时和夜间22时),投喂前先给信号(发出响声)然后再投喂,经过3天~5天的驯化,80%以上的苗种可以集中在饲料点摄食。
2.投喂黄颡鱼发育生长的不同阶段对营养要求有所不同,我们选用蛋白质含量40%的专用饲料,每天投喂2次,并将黄颡鱼养殖投喂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饲料的合理搭配,以满足黄颡鱼苗种生长的营养需要。第一阶段为5月~6月,饲料组成全部是蛋白质含量40%的专用饲料,每次添加饲料总量2%的光合细菌,规格为6g/尾的苗种经过45天暂养培育,出池时苗种平均体重达到50g/尾,最重达85g/尾。第二阶段为7月~8月,饲料搭配以杂鱼40%、豆粕40%、糠麸20%配比制成为主,灯诱昆虫为辅,每次添加饲料总量3%的光合细菌。第三阶段为9月~10月,正是黄颡鱼育肥增重的阶段,饲料搭配以蛋白质含量40%专用饲料为主,以杂鱼为辅,每次添加饲料总量4%的光合细菌。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和适量投喂杂鱼可以提高黄颡鱼的品质。养殖期间,饵料系数为1.0。
3.灯诱昆虫5月末,随着气温升高,大量昆虫繁殖生长,此时在暂养池内饲料台上方安装1只照明灯,在稻田饲料台上方安装2只照明灯,灯诱昆虫落水后可供黄颡鱼摄食,不但降低饲料成本,增加动物性营养,而且减少了水稻种植中虫害的发生。

五、鱼病预防
1.坚持换水,保持养殖黄颡鱼的稻田的有效水深。7月份以前,田面保持10cm~15cm水深;7月份以后,田面保持15cm~20cm水深。每隔5天~7天换水1次。
2.调节水质,每隔15天用0.2ppm二溴海因全田泼洒,每隔10天用8ppm~10ppm光合细菌全田泼洒,保持池水的鲜、爽、嫩。
3.青苔没有形成丝状时,在出现青苔的局部水面用硫酸铜1ppm或漂白粉2ppm泼洒,予以彻底灭杀。
六、水稻的种植与管理
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的基本原则是与单作稻相比,在水稻产量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提高稻、鱼的综合效益。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一、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
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的水质,所以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左右,生长季节要适时添加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所以要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高密度养殖池塘应具备增氧机。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米3水。
二、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
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在养殖过程中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否则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三、黄桑鱼的混养
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四、疾病的防治
防治病害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并通过观察疗效确定使用的药物品种。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黄颡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鱼,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渔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疾患,这就需要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1.杀虫剂。按每立方水体用0.03ppm浓度的敌杀死全池泼洒,或用硫酸酮比硫酸亚铁以0.15∶0.05ppm的浓度比例泼洒。以上杀虫剂对(指环虫、车轮虫)等杀虫较好,但两种药只能单用,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更不能超量用药。现在出来很多新药:比如轮虫净、鱼虫净等,都可视各地情况进行使用。
2.抗菌消炎剂。口服药(压成粒料在饲料中混匀)用痢特灵10克加土霉素20克拌匀,加入50千克饵料中,连续喂3天,日喂2次,也可用口服青霉素胶囊,加入料中(5克)连续喂3天,日喂2次,对鱼体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霉素粉稀释集中浸泡10分钟。以上口服药料,最好现配现喂,配一次喂三天,切忌久放。主要针对细菌感染的病鱼。三黄粉中草药可以内服治一点红。
3.对出血病的治疗。用生盐50千克/亩,全塘泼洒。治黄颡鱼鱼病应拒绝施用敌百虫药剂杀虫,否则带来不良后果。
在投放、运输中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温季节感染水霉。在高温季节如果发生了出血性水肿病,要连续使用二氧化氮全池泼洒2次,可以有效治疗。

黄颡鱼科学养殖方法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就是黄骨鱼,有利尿消肿的功效。黄颡鱼不仅食用时美味鲜嫩,并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现在有很多的渔民都在养黄颡鱼,因为黄颡鱼在市场上很受大家的喜欢,可是在养黄颡鱼的道路上有的渔民赚到了钱,有的渔民却与成功失之交臂,黄颡鱼科学养殖方法黄颡鱼的养殖技术,具体来了解一下:

黄颡鱼怎么养殖?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因此开展混养已势在必行。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成鱼池混养
成鱼池混养黄颡鱼,对池塘主养的鱼类没有严格的要求。养殖四大家鱼的鱼池和主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鲫鱼、罗非鱼、淡水白鲳)等鱼池均可混养黄颡鱼。鱼池面积20亩~30亩,水深2米~2、5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5公斤~8公斤。
二、亲鱼池混养
亲鱼池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的水体空间,提高亲鱼池利用率,而且黄颡鱼可以摄食亲鱼池中的一些与亲鱼争食耗氧的小型野鱼类。亲鱼人工繁殖结束后,每亩放养黄颡40尾~60尾,规格2厘米/尾~3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6公斤~10公斤。
三、成蟹池混养
蟹池混养黄颡鱼,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一般蟹池面积30亩~50亩,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蟹种放养后,亩放养黄颡鱼3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5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5公斤~10公斤。
四、大水面混养
大水面混养黄颡鱼,群体产量高,既不影响主养品种的产量,也不需另外投饵。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6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8公斤~15公斤。

常见的黄颡鱼疾病有哪些
1、车轮虫病
车轮虫主要寄生在黄颡鱼的鳃、体表皮肤及鳞等处,少量寄生时,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病鱼的鳃和皮肤分泌大量黏液,鱼体消瘦,体色加深,常浮于鱼池下风处或绕池打转。当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高时,极易发病流行,引起大量死亡。
2、肠炎
病鱼离群独游,食欲下降,行动迟缓,容易捕捉,体表泛黄,黏液增多,腹部常有红斑并胀大,手感柔软,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血,黄色黏液外流,肠管发炎呈浅红色,肠内充满黄色脓液,肝脏有红色块状淤血。由点状单胞杆菌侵入鱼体腹腔而发生,或饲料腐败变质而诱发,鱼种或成鱼均有可能受害。
3、水霉病
水霉菌似白色的棉花,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瘦弱死亡。鱼体受伤、鱼群拥挤、水质污染时,容易感染,致病水温15℃左右时,3-5天就可以长成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此病一年四季流行,以早春晚冬最易发生。
4、出血性水肿病
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胶胨状物质,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此病在鱼种阶段较为流行,常于盛夏及冬季爆发。
黄颡鱼疾病的预防
对待黄颡鱼的疾病,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在生产实践中,鱼病的暴发往往是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对并发症的防治难度也就更大,即使已有特效药治疗,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也是难免的。提倡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掌握防治鱼病的主动权。
此外,黄颡鱼是无鳞鱼,对各种药物比有鳞鱼更为敏感,用药浓度一定要谨慎把握,使用量必须低于常规用量,且在用药后须有专人观察鱼情,3小时后即向鱼池大量冲水,以防造成慢性毒害。
黄颡鱼的养殖回报
黄颡鱼养殖要想赚钱,那么必须得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得合理降低养殖密度。黄颡鱼一般来说会分为高密度养殖和低密度养殖,不过一般来说这高密度养殖会比低密度养殖利润更高。
第二、适当减少养殖周期。在黄颡鱼的养殖中,会提到一个叫做是新口和老口模式,这里的新口和老口主要指的还是黄颡鱼的养殖周期长短和炮头大小。
第三、是苗种选择很重要。苗种其实关乎着养殖是否能够成功,以前多数是选择本地苗种,但是这种苗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患病,而且品质是层次不齐。所以后来市场就多用一种叫做杂交苗种的黄颡鱼,一般来说就是用本地的黄颡鱼雌鱼和江黄颡鱼杂交。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一、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
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的水质,所以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左右,生长季节要适时添加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所以要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高密度养殖池塘应具备增氧机。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米3水。
二、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
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在养殖过程中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否则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三、黄桑鱼的混养
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四、疾病的防治
防治病害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并通过观察疗效确定使用的药物品种。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黄颡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鱼,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渔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疾患,这就需要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1.杀虫剂。按每立方水体用0.03ppm浓度的敌杀死全池泼洒,或用硫酸酮比硫酸亚铁以0.15∶0.05ppm的浓度比例泼洒。以上杀虫剂对(指环虫、车轮虫)等杀虫较好,但两种药只能单用,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更不能超量用药。现在出来很多新药:比如轮虫净、鱼虫净等,都可视各地情况进行使用。
2.抗菌消炎剂。口服药(压成粒料在饲料中混匀)用痢特灵10克加土霉素20克拌匀,加入50千克饵料中,连续喂3天,日喂2次,也可用口服青霉素胶囊,加入料中(5克)连续喂3天,日喂2次,对鱼体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霉素粉稀释集中浸泡10分钟。以上口服药料,最好现配现喂,配一次喂三天,切忌久放。主要针对细菌感染的病鱼。三黄粉中草药可以内服治一点红。
3.对出血病的治疗。用生盐50千克/亩,全塘泼洒。治黄颡鱼鱼病应拒绝施用敌百虫药剂杀虫,否则带来不良后果。
在投放、运输中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温季节感染水霉。在高温季节如果发生了出血性水肿病,要连续使用二氧化氮全池泼洒2次,可以有效治疗。

山区库区鮰鱼高效养殖技术探讨



山区库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库区水面大,水质条件好,水体资源丰富,纯天然,无污染,发展水产养殖潜力非常大。山区库区养殖斑点叉尾鯝除了要因势利导,发挥好自然资源优势外,还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


1、亲本引进培育

叉尾鮰高效养殖种苗是关键。现在其鱼苗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鱼苗繁育的亲本引进时间过长,造成退化变异,病害增多。所以目前要着重抓好亲本引进。要选择正规的鮰鱼原种场或良种场引进亲本鱼种,要求品种天然、纯正、优良,同时亲本引进时要进行检疫检验,确保其品质,不携带任何病毒。其次要强化亲本培育。在亲鱼培育时期,要选择体质健壮、生长性能良好的4~5龄鱼作为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配组。亲鱼池面积3~5亩,每亩放养60~80尾,约150~200kg,同时搭养少量鲢、鳙鱼种,以便改善池塘水质。亲鱼在越冬前,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让亲鱼积累一定的营养,既是怀卵的物质基础,又能使之顺利越冬。冬天只要水温在10℃以上。亲鱼尚能少量摄食,须适量投喂一些饲料。产前培育最为重要,即在开春后加强投喂,精心管理。先将池水换去一部分,加注新水,水温上升后,亲鱼摄食日渐旺盛,因此要逐步加大投喂量,并适当增加一些动物性饲料,如畜禽内脏、小鱼虾等。为了提高亲鱼池中水温,可将水位适当降低,同时注意加强冲水。


2、鱼苗培育管理

鱼苗出膜后2~3天便收集起来先进行暂养。暂养池以面积1~2平方米水泥池较好,每平方米可暂养鱼苗1~1.5万尾。池内需有微流水,2~3天后要投喂些适口饲料。以轮虫最好,不足时也可投喂人工粉状配合饲料。鱼苗经5~6天暂养后便可转入专池培育夏花。夏花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面积较小的土池培育,水深0.7~1m,先用常规方法进行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施基肥培育浮游动物。鱼苗下池前用8g/立方米硫酸铜溶液洗浴10~20min进行消毒。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可放苗8000尾,土池每亩放苗5~8万尾。鱼苗下池初2~3天,由于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一般不需投饵,以后必须投喂人工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要求蛋白质含量为35%~40%。日投量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为宜。整个鱼苗饲养期间,要经常注入新水,进水都要过滤,水中溶氧应保持在4mg/L以上。大约培育20天左右,鱼苗可长成体长4cm左右的夏花鱼种。


3、鱼种饲养管理

山区库区养殖斑点叉尾鮰最适宜使用大规格鱼种。因此,这个阶段是将夏花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培育为大规格和体质健壮的鱼种。鱼种池3~5亩为宜,水深1.3~1.5m。放养方式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亩放夏花6000~8000尾,白鲢夏花1000尾左右;混养亩放夏花1000~2000尾,白鲢夏花2000尾左右,鳙鱼夏花500尾,草鱼夏花1000~1200尾。常以混养方式较好,因为鲢鳙鱼主食浮游生物,与鲴鱼种混养既可避免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影响水质,又可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增加鱼种总产量。
投喂以人工饲料为主,兼施少量有机肥。饲料应加工成细颗粒状,含粗蛋白含量在35%左右,日投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3%~5%,上、下午各投喂1次。饲养期间要注意适量注水或换水,以改善水质,保持池水溶氧在3mg/L以上。

3.1水面选择
斑点叉尾鮰是温水性淡水鱼类,适温范围0~38℃,最适生长温度为21~26℃,在水温低于10℃时,基本停止摄食和生长。在纯淡水中生长良好,在盐度为1.4%的水中仍能生活。所以,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时,要求水源稳定、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无任何污染,且进、排水方便,面积3~6亩,水深1.5~2m为宜,养殖方式既可以单养,也可混养,一般混养效果比较好。
水库养殖时,适宜于网箱养殖。用于网箱养殖的水库,必须水温常年在0~38℃之间,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水源稳定且元污染源,库面常年风力0~6级,冬季不封冰,并要求库区植被良好,年降水量适中,且交通方便,水面开阔,避风向阳,光照充足,环境安静。

3.2鱼种放养
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时间较短,对养殖条件要求也不很严格。目前主要是池塘养殖,一般混养较多,适宜于与斑点叉尾鮰混养的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鳊鱼和罗非鱼。一般每亩放养鲴鱼600~650尾,同时搭配少量的鲢、鳙鱼种,或每亩放养鮰鱼400~450尾,搭配鲢、鳙、草、鳊鱼种400尾左右。
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时,常采用二级放养。第一级从10cm长养到尾重150g,第二级从150g养到750~1500g,也可以直接从50g的鱼种养至成鱼。8~10cm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350~400尾/平方米,个体150g重的鱼种养殖密度为150~250尾/平方米。斑点叉尾鮰性情温驯,有集群习性,易于捕捞,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及轮捕轮放。

北方大鲵养殖的亲鱼培育技术


大鲵,俗称娃娃鱼、大头鱼、人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被国家列为Ⅱ类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的水流湍急、水质清凉和岩石孔洞甚多的深山峡谷溪流中,尤以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为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人们崇尚对健康、养生食品的追求,而具有极高营养和药用价值的大鲵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这样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大鲵养殖的热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2003年开始对大鲵的人工繁殖进行研究,自2007年以来连续3年繁殖出了大鲵苗。现将北方大鲵的亲鱼培育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大鲵养殖者参考。

1春季亲鲵培育技术

1.1饵料管理

春季水温逐渐升高,亲鲵的活动量和摄食量也都在逐渐加大,性腺也开始迅速发育,此时亲鲵的营养供给十分重要。应投喂不同种类的鲜活饵料如鲫、鲤、虾、蟹、泥鳅等,一般7~14d调换1次,每隔2~5d投喂1次饵料,以满足亲鲵对不同营养的需求。投食时仍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在傍晚时分按时投喂;定质,投喂的饵料鱼要新鲜,无病;定量,投喂量喂大鲵体重的5%~7%;定位,饵料应投喂在养殖池的四周。

1.2水质调节

若有加热设备,最好将水温保持在18~22℃,这样可快速增强亲鲵的体质,有助于抵抗各种病害。水质管理方面,溶解氧达5mg/L以上,pH值6.0~8.0,水体中无氨态氮、亚硝酸盐含量较少,每2~3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原池的1/3,保持一天24h亲鲵池有哗哗微流水声。

1.3疾病防治

随着水温的升高,大鲵的病害也逐渐增多。亲鲵疾病的防治工作还是要坚持防重于治疗,每天都要巡查亲鱼池,巡查时用麦或稻草制的扫帚推大鲵,看在推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若运动能力不强,应找原因,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另外,为了预防疾病感染,每隔10~15d,彻底清洗亲鱼池1次,并用聚维酮碘药物消毒,同时内服一些抗生素的药物,以增强亲鲵的抗病能力。

2夏季亲鲵培育技术

2.1饵料管理

夏季是大鲵性腺发育成熟的关键季节,在交叉投喂鲫、鲤、河虾、蟹、牛肝等饵料的同时,还要在饵料中补充适量的多维、矿质元素,特别要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10d投喂1次,每次添加量为饵料的1%~3%,饵料的投喂量相当于体重的5%~10%,一般每隔2~3d投放1次饵料,不要每天都喂,也不要把大鲵培育得过肥而影响繁殖。若投喂活饵料,不要或尽量少投放有籽的饵料,以防大鲵难产。夏季也不要投放青蛙,因为青蛙携带有能使大鲵致病的病原菌。雄亲本还应补充钙,以增强精子的活性,可考虑在饵料中添加骨粉、钙片以及带鳞的活饵料,也可考虑投喂螺、蚌等。催产前一个月雄、雌亲鲵不要投喂饵料。

2.2水质调节

夏季培育前期(即6月),溶解氧大于5mg/L,pH值6.0~8.0,水体中氨态氮、亚硝酸盐尽量最低,水温控制在18~20℃,最好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原池的一半,每天都有流水刺激,控制流速,不要使池中水旋转。培育后期(即7~8月),尽量少给亲鲵消毒,15d左右换水1次,尽量少打扰大鲵,但要保持亲鲵24h有微流水。2.3疾病防治

夏季是大鲵发病的高峰季节,因为大鲵摄食较多、排泄也多,容易导致水质恶化。培育前期6月份时,可以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内服抗生素的药物。7月份以后,主要保持水体清洁,可以内服多维、矿质元素,但尽量少内服或外用抗生素类药物。

3秋季亲鲵培育技术

3.1饵料管理

大鲵在产后即进入体质最为虚弱的阶段,需要补充大量营养,以迅速恢复体质,加快精卵巢退化与吸收,同时蓄积脂肪能量准备越冬和抵抗外来病菌。饵料的投放量要加大,投喂率一般在10%~12%之间(/),每隔5d交叉投放鲫、鲤、河虾、蟹、泥鳅等,饵料先要用2%~5%的食盐水或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后经干净水冲洗再喂,饵料中添加2%的赖氨酸和1%的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以补充营养。

3.2水质调节

亲鲵培育池一般2~5d换水1次,换水量为原池的1/3,10~15d用聚维酮碘溶液对大鲵和池进行消毒,溶解氧要求不小于5mg/L,pH值6.0~8.0,水体中氨态氮、亚硝酸盐尽量最低,同时水中无沉淀的残渣。

3.3疾病防治

秋季是亲鲵死亡的高峰时期,因为此阶段亲鲵经催产后体力损耗很大而容易受到外来病原菌的感染。此阶段在管理好水质的同时,要多观察大鲵的活动情况,若发现有不活动或身体浮肿的,应及时注射庆大霉素,剂量一般在8万~20万IU/尾。

4冬季亲鲵培育技术

4.1饵料管理

此时期,因外界水温较低,大鲵大部分时间处于冬眠状态而摄食较少。每隔7~10天交叉投放鲫、鲤、虾、蟹、泥鳅等鲜活的饵料于鲵池中,让其自由捕捉,以维持亲鲵体质健壮,不落膘。

4.2水质调节

冬季培育不要采取加温措施,按自然气温慢慢降至0~10℃,让大鲵进入冬眠状态,此阶段水流应是微流,溶解氧为5~7mg/L,pH值6.0~8.0,矿化度稍高一些,水温不得低于0℃,以免结冰影响大鲵的生理状况。另外,每5~7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原池的2/5,同时保持亲鲵池有微流水进入。

4.3疾病防治

在北方冬季大鲵的病害比较少,但值班人员不要放松对大鲵池的巡查工作,把好水质这一关。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要测量水温,防止水温低于0℃,以免冻伤亲鲵而影响来年的催产。巡查时若发现大鲵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此阶段亲鲵培育尽量少清洗鱼池,少使用外用药物,以保持亲鲵处于安静和有规律的生活状态。

高效三文鱼淡水养殖技术


三文鱼属于硬骨龟纲,鲑形目,鲑亚目,鲑科的种类,被誉为鱼中至尊水小珍品,属于冷水性的高度洄游鱼类。其肉质鲜美,口感颇佳,肉色红色或鲜橘红色,富含深海鱼油(不饱和脂肪酸Omega~3)、脑黄金(DHA)、二甲氨基乙醇(DMAE)等主要成分,能降低血液里的胆固醇含量,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及减轻因风湿、牛皮癣等疾病带来的痛苦,还町预防慢性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类似的疾病,是有益健康的鱼肉食品之一。此外,三文鱼还富含VA、VB1、VB2、VB12和VD,胆固醇含量很低,蛋白含量高,热值低(每100g鱼肉中胆固醇含量低于70mg、蛋白质18.4g、氨基酸19.8g、热量低于628J),是符合现代食品营养学标准的健康食品,更是当今我国鱼餐文化时尚的高档水产品。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渔业统计报告显示,全球具有商业价值的三文鱼品种有30余个。目前养殖种类最常见的是4种鲑鱼(太平洋鲑、银鲑、大西洋鲑、北极白点鲑)和2种鳟龟(金鳟、三文鳟),我国市场上进行人工养殖的商品三文伍大都是大西洋鲑。

1生物学特性

三文鱼在自然条件下,喜欢栖息于水质澄清、无污染的水域中生活的极限温度为0~30℃,生长最适水温为16~18℃。在适温范围内摄食旺盛,生长迅速。低于8℃或高于20℃,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大西洋鲑是喜逆流和喜氧的鱼类,丰富的水量和水流的刺激可保持其良好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因此,三文鱼的养殖多采用流水养殖,适宜的水流速为2~30cm/s。三文鱼为肉食性鱼类,在自然水域以小杂鱼及水生昆虫为食,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可完全摄食配合颗粒饲料。配合颗粒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为40%~50%,可消化碳水化合物不超过9%。2养殖场建设

2.1养殖池构造

采用圆形水泥露天池,水池规格一般是(3.144.52)立方米或者(3.1432)立方米。水泥池上方设有进水口,下方设有排水口,底部中间有一道排污沟。

2.2水源、水质

冷水是养殖三文鱼的良好水源,包括井水、泉水、雪山融水、水库底排水,以及7、8月以外的河、湖水等。水温不超过20℃民无污染的水都是适合于养殖三文鱼的冷水资源,其中以山洞冷水和地下泉水最为理想。

养殖三文鱼的水PH值一般不可低于5.5或高于9.2,适宜pH值范围6.5~7.5,即水以弱酸性或中性为宜。溶氧6~10mg/L,碱度1.5mg当量/L,总硬度8~12,游离二氧化碳小于30mg/L,氨氮小于0.0075mg/L,氯化物小于5.0mg/L,悬浮物小于15mg/L。

3饲养管理

3.1鱼种放养前的准备

对于新水泥池,应用水浸泡2个月才能用于养殖。旧水泥池应在苗种放养前10天对水池进行清整,然后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注意消毒时不能有遗漏,消毒完后再用清水将消毒药液冲洗干净,然后注入1m左右深的池水备用。

3.2苗种放养

鱼种一般在春季4月份放养,放养密度受水温、水质、鱼体大小的影响较大。一般3~5g鱼种,每立方米水放养200尾,10~20g鱼种,每立方米水放养100~200尾;30~50g鱼种/,每立方米水放养60~80尾;100g左右的鱼种,每立方米水放养40~50尾。一般经100~160天饲养,每尾重可达500~1000g。

3.3饲料投喂

采用颗粒饲料驯化投喂。饲料粗蛋白含量42%~45%,饲料粒径3.0~6.0mm。水温低于10℃时,每天喂2次,上午8~9点喂一次、下午4~5点喂一次。水温10~18℃时,每天投喂3次,中午加喂一次。每次投喂量为体重的2%。

3.4水温调控

由于三文鱼为冷水性鱼类,对水温要求比较严格,其最佳生长水温为16~18℃。在饲养期内,可采取两种方法来调控水温:一是早春和晚秋气温较低时,加棚架并覆盖塑料布来提高池水的温度;二是在气温较高的夏季,通过增加井水的交换量来降低池水的温度。通过以上两种方法,使水温最低不低于5℃,最高不超过22℃,春、夏水温保持在16~22℃。

3.5水质调节

饲养期间要保持池水清新,定期排污,保持水体自由流进和流出。池水溶氧保持8mg/L以上。

3.6鱼病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养殖期内每天清理池底淤物1次,随时保持水质清新。每周定时在池内泼洒PV碘和甲醛1次,每次泼洒用量:PV碘1mg/L、甲醛25mg/L。

3.7日常管理

巡塘是最基本的日常管理工作。专人负责,全天巡池,调控水温,保证溶氧充足,避免鱼因缺氧浮头;定期检查鱼的生长及健康情况,根据生长情况调整投饵率、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使同一池塘鱼的放养规格基本保持相同。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保持养殖池水清、高氧,最好能保持池水自由流进和流出。

龙鱼养殖技术及日常管理要点


龙鱼,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属于骨舌鱼科,其生存年代久远,早在远古石炭纪时就已存在,1829年由美国鱼类学家温带理博士(Valldell)在南美亚马逊流域发现并定名。龙鱼因体色艳丽,有王者独尊的气质,代表着好运、吉祥等意义,吸引了无数人的仰慕,上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把龙鱼作为观赏鱼引入水族箱,80年代水族箱养殖龙鱼逐渐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近年在国内水族市场亦日渐火爆,时常出现一尾龙鱼卖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人民币的现象。

2009年3月,我们从广东省东莞市龙腾观赏鱼有限公司引进龙鱼31尾,长15厘米左右,其中红龙28尾、过背金龙3尾,暂养于上海万金观赏鱼养殖有限公司,在一年的养殖过程中,我们初步探索了相关技术因素,养殖较成功,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龙鱼的养殖环境调控

龙鱼分布范围较广,在东南亚、南美洲的亚马逊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的新几内亚等地都有分布,这些区域气温高达25~28℃,终年高温高湿,冬、夏气温变化幅度不超过3~5℃,有机质、营养盐含量少,水体呈酸性。因此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我们应尽可能地将龙鱼的饲养环境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匹配。

1.水质龙鱼是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龙鱼的生存状况,龙鱼的适合水质为:酸碱度为6.5左右,略偏酸性;硬度在5~7。实验证明:上海的自来水经过两天的充分曝气,在有效去除水中余氯后,基本可以满足龙鱼对水质的要求,能够让龙鱼在水族箱中健康生长。

2.水温龙鱼虽生长于热带,但适温范围还是较广,在20~30℃的温度下都能生活,在上海,由于四季分明,温差变化较大,因此要避免温度的大幅变化,防止龙鱼着凉生病。在温度降低,接近25℃时,应适时用电加热棒给龙鱼养殖水体加温,满足龙鱼对水温的要求;在温度过高时,应该采取降温措施,防止温度过高进而引起龙鱼的身体不适。在养殖过程中,我们把喂养龙鱼的水温控制在30℃左右,减少温度变化对龙鱼养殖的影响。

3.食性龙鱼属杂食性鱼类,捕食凶猛,跳跃能力强,甚至能捕食水面上飞行的昆虫,龙鱼的理想饵料包括鲜活的昆虫、小鱼、小虾等。龙鱼不仅能吃活饵,而且对冰冻类的小鱼、小虾等饵料也兴趣浓厚,在鲜活饵料不够时,我们用刚解冻的冰鲜饵料饲喂。

4.光照和光线光线的主要作用就是对龙鱼的发色进行诱导,每天对龙鱼进行必要的光照,有利于龙鱼保持鲜艳的体色,使其变得更加亮丽。因此,我们在养殖过程中在鱼缸的顶部安装一个粉红色的灯管,每天维持6~10小时的光照时间。每天给红龙6小时的光照,能把红龙的体色很好地诱导出来,有利于维持红龙的体色鲜艳漂亮,增强龙鱼的美感,提升观赏价值和销售价格。

二、龙鱼的日常养殖管理要点

1.龙鱼的喂食

与其他养殖鱼一样,龙鱼的喂食也要遵循定时、定量原则,不能让龙鱼吃得太饱,每次喂到8分饱即可。龙鱼刚放到水族箱里时,开始表现出不吃食的现象,随着对环境的逐步适应,食量会大增,鱼体也越来越健康。在没有活饵的情况下,冰冻虾仁也是龙鱼的理想食品,在投喂前,一定要将虾仁洗净,以免把细菌带入水体,投喂时虾仁的大小要合适,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饵料太大不利于消化,饵料太小不适口,影响摄食。由于红龙属于中上层水体生活的鱼类,对底层食物一般会视而不见,一次性投喂较多的虾仁,龙鱼会来不及吃食,大部分饵料沉在水族箱底部,因此喂食时,根据龙鱼的摄食节奏决定投喂的快慢,一块一块地投喂,使虾仁在下沉的过程中被龙鱼吃掉,这样既有利于龙鱼的捕食,同时也利于减少残饵,维持水体的清洁。一次性投喂太多虾仁,在造成饵料浪费的同时还容易污染水体。

2.龙鱼的养殖习性

与其他娇贵的观赏鱼一样,龙鱼很怕惊吓,对环境的变化异常敏感,受惊吓后的龙鱼表现出明显的绝食症状,同时还会在水族箱中快速地来回窜游,严重时撞缸自残而亡,给养殖者造成重大损失。在龙鱼的饲养过程中,应为其营造一个安静独立的空间,缓解龙鱼的紧张情绪。龙鱼的领域观念较强,具有占区习性,相互之间往往会因为领地发生争斗,当两者实力差别很大时//致富经//,实力强的胜利者闲游于水体的上层,实力弱战败者蜷曲于水体下层,表现出惧怕、恐惧的情形;当两者实力差别不大时,两者频繁争斗,虽伤痕累累却共同居于水体上层,争斗到后期两者都会死亡。龙鱼的相互争斗常常会给养殖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在养殖水体不大的情况下,龙鱼最好还是单养。

3.龙鱼的水温调控

龙鱼对水温有一个特定的适应范围,防止养殖水体温度波动过大是保持龙鱼健康养殖的一个重要因素。龙鱼对水温忽然升高或降低非常敏感,温度的突变易使龙鱼神经系统休克、吸收中断,导致死亡。龙鱼换水应该结合水体排污同时进行,换水前后必须严格控制水体温度差异幅度,换水时新旧水的温差不能超过2℃,换水量最好不要超过总水体的1/6,在新水注入时,一定要靠近气泡处灌注,让新旧水体混合均匀,这样在保证水质清新的同时,可保证龙鱼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子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4.龙鱼的养殖密度

根据我们的养殖实践,体长20厘米的龙鱼,在面积为5平方米的水族箱里可以放养15尾,15平方米放养30尾,40平方米放养40尾,200平方米放养120尾,密度太大会降低养殖的成活率。

三、龙鱼的病害防治措施

龙鱼价格昂贵,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要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鱼病预防尤为重要。在养殖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预防管理措施:

1.经常对养殖水族箱消毒,及时清除水族箱内鱼体排出的粪便和残饵,保持水族箱内的环境清洁卫生。定时测量水体中的氨氮、pH值、硬度等水体理化指标,适时监控水质的好坏。

2.经常用高锰酸钾溶液对捕捞龙鱼的工具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前将工具清洗干净,同时避免与其他捕鱼工具混用,防止其他鱼的病菌带入产生交叉感染,确保捕捞龙鱼工具的专一性。

3.投喂龙鱼的饵料要干净,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将病菌带入龙鱼体内,影响龙鱼的健康。

4.经常巡视,及时发现龙鱼病情。健康的龙鱼颜色艳丽,在水族箱的中上层间来回悠闲地游动。有病的龙鱼颜色暗淡,经常伏在水底,静止不动,或较少运动,拒绝吃食。对生病的龙鱼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通过镜检找出龙鱼身上的病原,科学地对症下药。龙鱼常见的疾病主要有白点病、烂鳃病、水霉病、腐鳍病,可以用常规的鱼病防治方法进行治疗。

四、养殖结果

1.成活率高。

龙鱼经长途运输到养殖基地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和运输的影响,有一尾龙鱼长期不摄食,最终饿死;养殖过程,一尾龙鱼用于展览展示,因环境太复杂,展览结束后鱼体游动异常,两天后惊吓而死;养殖群体其余个体完全成活,成活率接近95%。

2.龙鱼长势较快。

龙鱼刚到基地时平均体长15厘米,在养殖过程中饵料采用整块投喂,在减少虾仁用量的同时,确保了龙鱼的食量,长久维持了养殖水环境的稳定,使得龙鱼的生长得到有效的保证,通过近一年时间的驯养,到2009年底,平均每条龙鱼体长达到20厘米,平均增长近5厘米。

黄沙鳖养殖技术之鱼鳖混养



(1)鱼鳖混养的好处
①提高饲料效率和经济效益:鳖的配合饲料一般含蛋白质40%~50%,营养价值很高,也是杂食性鱼类的好食物,鳖丢弃的残饵正是喂养鲤鱼、鲫鱼、罗非鱼的好饵料。因此,鱼鳖混养可减少饵料的浪费,提高饲料效率和经济效益。
②鳖粪的利用和清洁水质:鳖粪如果长期沉积于水底,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硫化氢、甲烷、氨气等有害气体污染水质。虽然粪肥分解后可以被水中浮游生物利用,但浮游生物繁殖高峰期过后就会出现衰亡期,同样会腐烂,放出有害气体污染水质。鳖池混养肥水鱼(鲢鱼、鳙鱼),肥水鱼以吃浮游生物为主,可以控制浮游生物的生物量,稳定水质而变害为利。
③养鳖有利于底肥分解:鳖在池底爬行或钻泥,破坏底泥表面的一层氧化膜,可以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土壤肥料分解,有利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鳖的上下活动也是一种增氧的过程,可以增加水中溶解氧,有益于鱼的生长。
④有利于防治鱼病:一般来说在鳖池养的草鱼很少得病,成活率达70%以上,比不养鳖的池高1倍。这主要是一些游动缓慢的病鱼被鳖连鱼带病原都吃掉了,减少了鱼病的传染。目前未见有草鱼三大病的病原感染鳖的报道。
(2)可以与鳖混养的鱼类
混养的鱼类以鲢鱼、鳙鱼为主,适当混养草鱼、鲤鱼、鲫鱼和罗非鱼。后三种是杂食性鱼类,鳖的残饵它们都爱吃,特别是罗非鱼,能吃掉别的鱼类难以消化的鱼腥藻、微囊藻,有“水体清道夫”的美称。它在水体的存在,能改善水质。但它的繁殖力很强,应只放养单性(雄性)罗非鱼,以维持水体生态相对稳定,利于鳖及其他混养鱼的生长,提高经济价值。亲鳖越冬池不能混养罗非鱼和鲤鱼,因为它们翻底会干扰亲鳖冬眠。
(3)放养时间及放养量
当11月份(南方)水温降到18℃以前(鳖钻泥冬眠之前),鱼、鳖同时一次放足。让鳖适应新环境后再钻泥冬眠。
①鳖的放养规格及密度:鳖每只重100克以上,每平方米放养2~3只;每只重250克左右,每平方米放养1只。
②鱼类的规格及放养比例:白鲢长14~20厘米的,放养比例占60%;鳙鱼长14~20厘米的,占20%;草鱼长10~14厘米的,占10%;鲤鱼或罗非鱼长5~7厘米的,占10%。
鱼类每667平方米混养量一般为150~200尾(主养鳖),最高可达800~1000尾(主养鱼)。一般宜少不宜多。
(4)放养方法及步骤
①修整鱼池,清塘消毒:放养鱼和鳖前15天,清除池内过多的淤泥,每667平方米泼撒生石灰150千克,深翻底泥,经太阳暴晒,彻底消灭病害。维修各项设施,施足基肥(腐熟农家肥)。
②进水:放养10天前进水,用密网箱过滤,防止敌害重新进入。
③放养:秋天先放鳖后放鱼,春天可先放鱼后放鳖,其余时间可同时放。放养前要进行鱼、鳖体表常规消毒。
(5)养殖管理
①投喂:低水温时节(4月中旬以前),可将鱼、鳖的饲料直接放在池边的阳坡水里,让鱼、鳖同吃。随着水温升高,应各设食台。鳖的食台仍在原地,鱼的食台另设一处。投喂量为主养种类(鳖或鱼)重的6%~8%,以每天傍晚不剩残饵为准。
②夏季水温较高,是鱼和鳖生长的黄金季节,但也是疾病容易发生和鱼类缺氧泛塘的季节。要加强水质管理,常加注新水,排除池内底部的污水。其他防病措施与单养鳖的措施一样。

鱼、螃蟹混养技术


这里指的鱼、蟹混养,则是利用精养鱼塘,在养好鱼的同时来养好蟹,在一般不设防逃墙的条件下,通过强化管理来防止河蟹逃掉的鱼、蟹混养技术。这种方式投资省、成本低、效益高,是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的一条好途径。它适宜于连片的较大范围的鱼塘。
鱼、蟹混养,要合理放养,相互之间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补,充分利用水土及饵料资源,尤其在连片的鱼塘,进行适度规模生产,更能显示出它的生产效果。
这项技术在江、浙二省推广后,成效显著,通过鱼、蟹混养,亩产鱼500千克左右,亩产河蟹10~20xx起捕。当年仅捕少量个体大的,大部分留作蟹种继续饲养。第二年大部分可长成商品成蟹出售,第三年可捕到留下的部分。为了达到年年都可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成蟹,就得年年补放部分蟹苗或幼蟹,通过捕大留小,年年提供蟹的产量。
连片的鱼、蟹混养塘,第一年以放养蟹苗为主,亩放25克以上,以后视蟹的成活率情况,每年再补放适量蟹苗或幼蟹均可,亩放蟹苗在15~20xx继续养殖。未捕起留在塘里的蟹,放水1~1.5米,让蟹自然越冬之后再养殖。
5、安全问题
河蟹在蜕壳生长的特性,在蜕壳时易遭敌害袭击。在混养塘里,必须重视蟹在生长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1)在塘的四周种上水生植物,固然是良好的天然蜕壳生长场所。种植面积不宜过大,占池塘总面积的5%~10%。
(2)建造各种形式的人工蟹洞,让蟹能自由进出,而敌害不能进去。人工蟹洞尤其适用于石砌护坡的塘或种植水草有困难的塘。
(3)加强巡塘检查,发现软壳蟹要保护起来,有条件的移到另外安全的地方,待蜕壳完成之后,再放到塘里。
6、适时捕蟹
精养鱼塘里鱼、蟹饲养,不设防逃墙,防止河蟹逃逸,平时靠强化培育管理,为何蟹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来解决。对于因生殖洄游引起的逃逸问题,则靠适时收获来解决。所谓适时捕捞,就是赶在河蟹生殖洄游季节到来之前或即将到来之时捕捞,一般9月底开始。这时,河蟹在1年中的最后1次蜕壳已经完成,蟹体已经育壮。捕捞的河蟹有的直接上市,有的为提高经济效益,继续暂养至春节前后出售。但在河蟹暂养过程中必须设置防逃墙。捕捞河蟹的方法有多种,即罾、钓。蟹罾网呈正方形,结构原理跟捕鱼的罾网一样,使用时,蟹罾网当中放诱饵,如蚯蚓、贝类等。钓是用蚯蚓箍钓,使用中不要碰伤蟹体。

池塘套养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因此开展套养已势在必行。鱼池中套养黄颡鱼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提高鱼池净产量。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三是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养黄颡鱼5~20kg,增效益在100元1667m2以上。现将池塘套养黄颡鱼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套样方式

1.1成鱼池混养

成鱼池混养黄颡鱼,对池塘主养的鱼类没有严格的要求。养殖四大家鱼的鱼池和主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鲫鱼、罗非鱼、淡水白鲳)等鱼池均可混养黄颡鱼。鱼池面积13340~20010m2,水深2~2.5m,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放黄颡鱼40~50尾1667m2,规格3~4cm/尾,每667m2增收黄颡鱼5~8kg。

1.2亲鱼池混养

亲鱼池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的水体空间,提高亲鱼池利用率,而且黄颡鱼可以摄食亲鱼池中的一些与亲鱼争食耗氧的小型野鱼类。亲鱼人工繁殖结束后,放养黄颡40~60尾1667m2,规格2~3cm/尾,每667m2可增收黄颡鱼6公~10kg。

1.3成蟹池混养

蟹池混养黄颡鱼,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一般蟹池面积20010~33350m2,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蟹种放养后,放养黄颡鱼30~50尾1667m2,规格3~5cm/尾,每667m2可增收黄颡鱼5~10kg。

1.4河沟混养

河沟中低值野杂鱼类较多,混养黄颡鱼可节省人工饵料。一般放黄颡鱼40~60尾1667m2,规格2~4cm/尾,每667m2可亩增黄颡鱼6~12kg。

1.5大水面混养

大水面混养黄颡鱼,群体产量高,既不影响主养品种的产量,也不需另外投饵。一般放黄颡鱼40~60尾1667m2,规格3~4cm/尾,每667m2可增黄颡鱼8~15kg。

2池塘套养黄颡鱼的养殖管理

(1)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黄颡鱼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故混养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要适时加注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如保持微流水则更佳。

(2)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60尾1667m2为宜,放养规格为3~4cm/尾。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3)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他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4)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5)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619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兔子品种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