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对虾病害有哪些传播途径?如何防控?


暴发性对虾病害常见的传播途径有:

水源传播
进水时引进病原微生物,这个途径是最常见的病害传播途径之一,也是区域性疾病爆发最常见的感染途径。针对这个在前中期尽量少进水;进水后严格的消毒杀菌(用雅碘或水维康或二氧化氯或灭弧菌等等);以及用蓄水池处理等等这些措施都是较好的预防方法。另外,很多病原微生物都不能通过简单的过滤、沉淀和消毒来清除,所以在发病高峰期封闭式管理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土壤传播
底质淤泥里经常会有病原体休眠其中,等到环境适合繁殖了,再复苏感染鱼虾(当然由于环境的影响,此时复苏过来的大多数致病菌都成了弱毒性的慢性病原体,也就是感染更隐蔽,潜伏期更长,发病更不易察觉),所以彻底的清塘晒塘是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养殖中也可频繁使用底安、科环底优、活性铁甲、爽水靓底宝等来防控。
动物传播
水蛛、杂虾、杂蟹、杂鱼、飞鸟等等都会传播病菌。放苗前都要提前处理。定期不定期用雅碘或水维康或芪黄参或水优+灭弧菌消毒也是较为简单的防控措施。


设备传播
氧机、饲喂工具、衣物都应严格消毒处理或分开使用。

编辑推荐

国昌套餐防控南美白对虾白便见奇效



白便病是对虾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养虾多年的老手也难有特效的办法,是个困扰养虾人的老难题。最近,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月亮湾的养虾大户张立升终于找到了十分灵验的方法,喜不自胜!

今年的8月30日,老张例行在自己经营多年的虾池巡察,眼看着活蹦乱跳的对虾成群结队在池中游来游去,心里暗自庆幸,都8月底了,今年总算又侥幸躲过了白便病,有望有个丰收年了。走着走着,老张感觉有些不对劲,水面偶有漂着的白色浮物,细看时不时地有对虾腹部带便,回想近日虾料的用量也略有下降...不好了,大概是白便病又犯了!于是张立升赶紧下水,捞起几个似有病症的对虾扒开细看,果然就是“克星”临头了。抬头看着大片苦心经营的虾池,今年即将到手的对虾看来又是保不住了,老张几乎是一下子蹬在塘边站不起来。

情急之下,张立升想到了前些日子接待过江苏来的一客人,说他们公司是专门生产动保产品的,有生物制剂可以防控多种虾病,且有特效。尽管听说周边有不少养虾户使用效果很好,但老张就是不信,以前这类推销产品的人多了,一直也没买到真正对白便病特效的产品。怀着试试看的心理,他立即跑回家,从成堆的名片中,找到了江苏国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雷中林的电话。电话中简单说明情况后,对方表示肯定有办法解决,让他放心,老张当即决定用国昌套餐进行调理治疗。9月5日开始投用,3天后他发现病虾肝胰病症明显改善。5天后,虾的食量也开始明显增加,虾的体色、活力也都趋于正常。一个星期过去了,虾池终于恢复了往常的“热闹”,白便病彻底好了。

接下来,老张按照国昌产品的使用要求,定期拌料预防虾病,对虾不但没有再生病,而且长势好于往年。至10月下旬,对虾已经达到40头以内。从此,张立升逢人便夸:国昌产品真正好!不但能防控疾病,而且可以调理肝肠功能,增加采食量,促进饲料消化吸收。用国昌产品,可以提高对虾规格和品质,卖出更好的价钱。



对虾养殖弧菌防控技术,普通人也能驾驭


撰稿|江苏粤海梁学旺

如果说近年来导致对虾频频产生偷死、肠炎、空肠空胃、烂鳃、烂眼、荧光等问题的主要原因,那一定得说说弧菌。如今,弧菌已发展成为危害对虾养殖的主要病原菌,影响范围遍布全球。

弧菌种类很多,有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其中最具有危害性的弧菌是副溶血弧菌,其生长繁殖能力极强。在30‰~60‰食盐水环境下可迅速繁殖,最适环境每8~9分钟为1周期;能在pH值5~11、温度达到10~42℃等各种恶劣条件下生长繁殖。


弧菌发病原理

★哈维氏弧菌
致病机理:主要包括吸附和侵入宿主组织,从宿主中摄取大量的铁元素,通过分泌溶血素、蛋白酶、磷脂酶及脂多糖损伤宿主的组织器官等。

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幼体活动能力减弱,游于水中的中下层,糠虾及仔虾弹跳无力,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身体发白,濒死或死亡的幼体会发荧光,成体发病先是头胸部、腹部的腹面发荧光,严重时全身发光,育苗场中最常见,尤其到了仔虾阶段。

★溶藻弧菌
致病机理:主要取决于宿主,宿主所在的环境、菌本身之间的关系,致病过程包括粘附、侵袭、体内增殖及产生毒素一系列过程。致病作用主要通过在其侵袭和增殖过程中对机体造成的细胞核组织损伤以及其代谢产物,毒素干扰和破坏机体的局部或全身的正常新陈代谢或机能而造成。

★副溶血弧菌
主要致病机理:产生一些毒素及酶,破坏虾体。在对虾养殖中,多发病于虾苗放养7-30天,患病对虾体色呈白浊微红,肝胰脏先是肿大,质地松软,颜色发黑,后期肝胰脏开始发黄发白,直至死亡。对虾发病期间,通常上料很慢,空肠空胃,该病病情发展十分迅速,死亡率和排塘率极高,从发病少量到排塘,时间一般为2~5天。

弧菌检测方法

对虾养殖中,取虾苗和虾塘水体在培养基上进行检测,菌落呈现黄色的是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蓝绿色为副溶血弧菌;虾苗幼体菌血症、对虾空肠空胃、烂鳃等主要病原菌是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虾苗荧光病的菌原之一为哈维氏弧菌。


水体弧菌简易检测步骤:用1ml的一次性吸管,吸取待检水样(水样取底部或气泵处)→然后滴三滴(100ul)水样到弧菌培养皿上→再用涂布棒均匀涂布→放于36℃(或棚内24h)恒温培养箱倒置培养12-18小时即可。

虾体弧菌简易检测步骤:用已消毒的镊子取虾少量肝胰脏→放于弧菌培养基上→使用涂布棒涂布均匀→恒温培养箱倒置培养12-18小时即可。


案例分析


预防及解决方法
1.降盐度:由于弧菌不易在高盐低盐的环境下大量繁殖,这样养殖前期可通过降盐度的方法抑制弧菌繁殖,一般来苗时盐度是20,一天可降低3个盐度,将盐度降到10左右,之后根据当地水体盐度,一天升3个盐度,直至和养殖用水盐度一样,这种方法经过5天就可以将弧菌降到极低的水平。

2.服务产品抑制或杀灭:市场上一般用蛭弧菌(粤海弧菌清)吞噬裂解水中的弧菌,建议加大量使用,放苗前就开始使用,另一种是芽孢杆菌(粤海富水美),可以抑制弧菌,效果相当明显,长期使用,能有效抑制弧菌繁殖,建议两种同时使用,同时定期补充乳酸菌(粤海美益添)、光合等活菌效果更佳。

3.加大换水量:加大换水量可以将水中的弧菌排出,换入新水,稀释弧菌。

4.控制温度:温度控制在26-28℃之间,水温低,虾体吃食消化慢,不易将体内的弧菌排出,温度过高,水体中弧菌繁殖较快,易发病。

5.消毒杀菌:棚外放置高锰酸钾稀释液,预防进入人员携带病原菌,同时对于棚内定期用聚维酮碘(粤海金碘)、过硫酸氢钾(粤海渔底安)等消毒杀菌物质消毒。

6.改底:对于小棚养殖,改底尤为重要,前期使用生物底改(粤海生物底改),中期交替使用生物底改与化学底改(粤海501与富力氧组合使用),后期使用化学底改,根据养殖情况改底。

7.精准投喂饲料:最好是“少量多次”,一天投喂四餐,每餐控制在1~1.5小时之内食完为好,因为过剩饲料易成为弧菌生长的营养物质。

8.水源:好的水源是养虾成功的关键,所以选择水源时,要远离化工厂以及养殖猪牛鸡鸭等地。

南美白对虾发病有哪些症状?



对虾早期患病,症状都轻微难以觉察。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严重到无法处理了。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对虾发病的常见症状表现:
体表症状
触须
红须(整根触须发红,是应激、中毒或细菌症状);断须(触须断裂或断掉,是缺钙、细菌、纤毛虫或中毒症状);长须(触须超过体长1.5倍,是中毒、IHHNV等慢大症状);短须(触须短过体长,是缺乏营养或慢性肠炎症状);黑须(触须变黑,是中毒症状);花白须(触须色斑杂乱不一,是应激、中毒或细菌症状)。

头壳
白斑(是白斑病毒或细菌感染症状);斑块(IHHNV病毒);虾枪弯曲或粗短(中毒、慢性病毒病或蜕壳障碍症状);水肿(头壳两翼肿起水泡,是缺钙、中毒或蜕壳障碍症状)。

鳃部
黄鳃(细菌、藻类、真菌、纤毛虫症状);黑鳃(藻类、细菌、纤毛虫、真菌或中毒症状);绿鳃(藻类附着症状);蓝鳃(蓝藻附着症状);红鳃(重金属或中毒症状);烂鳃(细菌或中毒症状)。

肝脏
黄肝(是病变早期预兆);黑肝(是肝脏细胞开始坏死的症状);白肝(肝脏完全坏死的初期症状);红肝(急性应激、中毒或长期消化不良症状);肿肝(肝脏肿大,是病变早期预兆);缩肝(肝脏萎缩,是病变后期症状);空肝(又叫玻璃肝,肝脏变透明,是肝脏完全坏死症状);

步足游泳足
黄脚(步足游泳足前端发黄,应激或细菌初期症状);黄腿(步足游泳足后段发黄,细菌或纤毛虫初期症状);红脚(应激、细菌中后期或中毒初期症状);红腿(细菌症状);黑脚(严重中毒症状)。

肠胃
红肠(急性肠炎或中毒);白肠(慢性肠炎);断肠(消化不良);空肠(中肠后盲囊中空,严重病害);空胃(贲门胃中空,长时间不进食);

腹节
分节(慢性病害早期症状);弯弓(即抽筋,营养不良或严重应激症状);软壳(甲壳偏软,桃拉病毒或轻度缺钙症状);硬壳(即厚壳,甲壳偏硬偏厚,长时间蜕壳障碍症状);毛壳(甲壳附着大量纤毛虫,严重缺钙或纤毛虫寄生症状);烂壳(即褐斑,严重缺钙与细菌症状);红体(桃拉病毒或细菌症状);白浊(寄生虫、应激或营养不良症状);肌肉坏死(病毒或中毒症状)

尾扇
红尾(桃拉病毒或细菌症状);毛尾(纤毛虫附着症状);烂尾(桃拉病毒或中毒症状);断尾(严重中毒或细菌症状)。

南美白对虾池塘生物生态综合防控高产技术



○张洁1郑凤红2袁东芹2

(河北唐海县农林畜牧水产局技术推广站;2、唐海县农林畜牧水产局饲料兽药办)

本技术模式利用食物链关系,在虾池内套养一定数量的白鲳鱼用于生物防治对虾疾病,同时使用益生素、沸石粉等微生态制剂生态调控水质,通过生物生态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探索出了高度集约化的对虾养殖高产模式,解决了对虾养殖空间日益萎缩的难题,为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一、技术路线
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敌害和病原携带者→微生态制剂“养水”、培养基础饵料→放养高健康苗种→生态防控和生物防控→日常管理(投喂无病原饵料、增氧、日常检测)→收获
二、技术要点
1、池塘准备。高产试验区设在唐海县十一农场,试验面积50亩,每个池塘10亩。水深达到2.5m,配备增氧设备,达到精养条件。3月中旬,利用吸浆泵或人力把池底淤积层清出池外,厚度小于20cm,不可将其推至池塘护坡上,以免随水流回灌池。清淤曝晒后进水20~30cm,每亩按照水体使用2~3ppm浓度的二氧化氯或者溴氯海因充分浸泡池塘,持续48小时后,将池水排净。
2、微生态“养水”。4月下旬开始进水,进水60~80cm。根据池塘的自身营养情况,在放苗前5~7天,施用有机无机复合营养素和芽孢杆菌菌剂,培育良好藻相和菌相,营造对虾健康生长的良好水环境。之后相隔5~7天再反复施用2~3次,补充水体营养,使浮游微藻持续繁殖,保持稳定的良好水色和透明度,池水水色呈淡绿色和浅茶褐色。具体实施养水措施时,还要特别注意与天气的配合,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时进行效果才明显,切忌在阴雨天盲目过量施用。
3、生物防控。放养白鲳鱼进行生物防控。白鲳鱼放养时间有两种方法,一是前期放养,时间在4月下旬至5月,与南美白对虾苗放苗时间大致相同。一般放养规格100~200g的白鲳鱼种400~500尾/亩;二是对虾发病初期及时放养,放养密度为规格500g的白鲳鱼400~500尾/亩。
4、虾苗放养。高健康对虾苗来自省级苗种生产场会达苗种场,体长1cm以上。盐度淡化至2‰~5‰。放养时间为5月初至6月上旬,放苗密度为8万尾/亩。
5、科学投喂。
(1)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先喂白鲳鱼,当白鲳鱼抢食完毕,再喂对虾。白鲳鱼种入池第二天即开始投饵驯化,开始时全池投喂,以后每天逐渐缩小投饵范围,至7天左右将鱼群引到一处,此处作为投饵场。淡水白鲳为不断觅食的鱼类,需多次投喂。投喂次数为每天4次,上、下午各2次,上午投饲量占40%,下午占60%。在适温范围内,日投饲率为5%~9%,水温低时可适当减少。不同生长阶段对虾的摄食量也不同,体重在10g以前投饵率占虾体总重的8%~12%,体重10~15g投饵率占虾体总重的4%~8%,体重16g以上投饵率占虾体总重的3%~4%。一般每15~20天测定池鱼生长情况,正确估算池鱼重量,以便调整日投饵量。日投饵次数3~5次,放苗早期每日投喂2次,中期投喂3~4次,后期投喂4~5次。养殖初期宜全池均匀投喂,然后逐渐回到池塘四周清洁区处投喂,随着对虾的生长,日间逐渐向深水清洁区投喂,夜间在浅水清洁区投喂,投喂应力求均匀。
(2)饵料台观察。在确定了某一阶段的投饵量后,必须经过饵料台观察,判断投饵量是否适量,并加以调整。方法是:在虾池四周设2~3个饵料台,投喂后1.5小时进行观察,若饵料台无剩余饵料且80%左右虾胃饱满,说明投饵量合适。若饵料台有剩料,说明投饵量偏大,应适当减少。若胃饱满的虾不足80%,说明投饵量偏小,应适当增加。
(3)益生菌改善对虾体质。对虾养成期间,定期在对虾饵料中添加EM菌等益生菌混合投喂,增强对虾体质,提高对虾免疫力。
6、生态防控。
(1)微生物调控。利用有益菌和微藻营养素改良水质,防止残饵与代谢废物过度积累,促进优良浮游微藻相的稳定,通过菌—藻协同的生态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定期施用益生素等芽孢杆菌降解转化代谢产物。养殖过程每天都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需要培养有益菌进行降解转化,芽孢杆菌在养殖水体中6~8天达到高峰,以后数量慢慢减少,要保持芽孢杆菌的数量优势,需要每隔10天左右定期追施。首次施用益生素数量为1kg/亩,以后每10天0.3kg/亩。
(2)使用水质、底质改良剂。可使池塘水体中的污染物结合有益菌和浮游微藻的生态转化作用,重新进入池塘营养的循环利用途经,从而改善水环境。定期使用沸石粉,养殖的前、中、后期均可使用,15~20天使用一次。养殖前期每次施用2~5kg/亩,中、后期每次施用7~10kg/亩。
(3)使用增氧机。增氧可促使池水形成水平流动及上下对流,增加水体的流动性,改善对虾栖息生态条件,促进对虾生长。一般3亩左右的虾池需设置1台功率为0.75kW左右的水车式增氧机。高温闷热天气、暴雨等情况以及下半夜多开;为避免影响对虾摄食,投喂饲料时一般停止开动增氧机。还可采用底部增氧和水车式增氧相结合的立体增氧方式。
7、日常管理。
(1)每天早晚测定气温、水温、盐度、pH、水色、透明度等,每周测定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指标。观察水质状况,是否需要换水,调节进排水。
(2)定期取样检测浮游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养殖水体中的有益藻相,防止有害浮游生物的生长。
(3)掌握对虾摄食情况,在每次投喂饲料1~2小时后观察对虾的肠胃饱满及摄食饲料情况,控制饲料投喂量。
8、出池收获。
把握达到上市规格白鲳鱼的出池时机,使用大眼拉网将白鲳鱼捕获上市。对虾规格达到40~60尾/kg即达到出池规格。可先使用密眼拉网拉2~3遍,将大部分对虾捕获,再排净池水人工捕捉剩余对虾。
三、结论
1、本例成功地采用了生物和生态综合防控技术开展对虾淡水池塘高产养殖试验。经过养成期管理,对虾亩产530kg,白鲳鱼亩产280kg。亩纯利润达到了5000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虾病的传播途径可分为纵向传播途径与横向传播途径。纵向传播途径因使用高健康苗种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横向传播途径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试验过程中,我们总结出生物、生态防控的方法来控制虾病的横向传播。对虾池中的白鲳鱼只吃病虾和体质较弱的虾,而正常虾的生长活动不会受到影响。利用这一特性,在虾池内套养一定数量的白鲳鱼防止和延缓了病害横向传播,从而有效地控制虾病,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水体,提高对虾品质,实现虾鱼双赢。另外,我们通过有效地使用有益菌、浮游藻类营养素生态调控水质,平衡藻相与菌相,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预防了虾病的发生,保障了对虾的健康生长。


养殖小龙虾对虾塘的水质有什么要求?该如何把控?


小龙虾养殖最重要的就是搞好水草管理,这样小龙虾才能够顺利的生长,而水草中水和草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清水塘谈谈如何把控小龙虾养殖池塘的水体问题。

在小龙虾池塘养殖期间,我们需要搞好肥水工作。一般肥水包括施加基肥和平常的追肥。在前期肯定就是施加基肥了。施加基肥肥水后,水体培养出大量的浮游生物。

在前期,光靠基肥肥水还不足以满足浮游生物对营养的需求,这主要是前期浮游植物的生长对营养的需求量是比较多的。如果营养不足就会有倒藻的可能,而且如果因为营养不足导致藻类缺乏,也容易导致水体缺氧,小龙虾上岸等问题。所以,在前期我们除了通过施加基肥肥水之外,还需要根据池塘情况合理使用其他培藻药剂。比如可以使用黑金神和六抗培藻膏。

在小龙虾养殖中后期,需要搞好换水、消毒、追肥、底改等工作。根据季节的不同,合理的使用有机肥和无机肥进行追肥。

特别是在夏季的高温季节,换水可以适当增加到5天左右一次。在中后期,生石灰消毒可以每10~15天一次,每亩每米水用10公斤左右,使用生石灰消毒时,一定要先检测水质,检测氨氮等浓度问题。

同样的,定期使用EM菌进行底改,并保证晴天时间每天开启增氧机来给水体增氧,这样既可以保证水体溶氧,又可以消除池塘底热和聚毒层。

总之,我们最终目的是保持水体的ph值7.5-8.5之间,溶氧浓度在3毫克每升以上。

南美白对虾发病有哪些原因?



环境恶化
包括底质、水质乃至天气的变化或恶化。如:温度、盐度、溶解氧、pH、透明度、氨氮、亚硝态氮、余氯、硫化氢、总碱度、总硬度、藻相、菌相、虫相、可溶性有机质含量、氧还电位、转风、骤雨、起雾、酷热、台风等气象变化等,遇到这类情况要及时调整,短时间搞不清楚原因的可以先泼洒解毒抗应激的产品先暂时缓解一下再马上找原因。

病原侵袭
病原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侵袭是对虾发病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有病原体,却不一定会发病。对虾是否发病,还要看病原体能否侵入虾体,以及病原体的数量和毒力强弱等来决定。其实很多时候病原体与对虾是共生关系,虽不是互惠互利但常常互不影响,至少不会影响我们把虾养大,所以如何调理对虾体质,促进对虾在疾病爆发前把虾养大才是我们主要考虑的问题。

体质下降
对虾机体健康与否会决定了对虾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和对病原体侵袭的防御力,同时也健康的对虾也能在发病之后尽快的恢复过来。所以平时注重营养保健,肝胃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管理不善
对虾养殖日常管理非常重要。不管是饲喂管理还是水质底质管理,不管是设备管理还是用药管理。等等这些只要做好了,就可以对环境、病原、虾体有较好的掌控。但一旦没做好,不仅得不偿失还会加重病情。所以我们在检查一些病情的原因的时候,同样也要注意检查问题是否处在管理不善上面。

yz023.com养殖网龙虾养殖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虾养方法,其中《暴发性对虾病害有哪些传播途径?如何防控?》内容包含丰富的虾养技巧,如不满足请访问“土鸡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控”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634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