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冬季草鱼养殖户投料不长鱼?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历来工业发达,但渔业养殖落后(主要是统鲩养殖),大多数客户在冬季不投喂或者极少量投喂,这不仅浪费了养殖资源,并且延后了草鱼出鱼速度,导致全年效益不高。2015年1月份,狮山海大客户谢铭鹏在海大技术服务工程师的引导下(检测水温达到22℃),“半信半疑”的开始尝试冬季不间断投喂(主要是担心冬季投料鱼不长还浪费饲料)。

二、事件经过

谢老板6亩鱼塘,存塘草鱼种20000尾。1月22日打样草鱼初均重0.65斤/尾(n=11尾),草鱼平均肥满度1.9。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谢老板坚持每天投喂1.5~2包大川6662,草鱼吃食效果一直不错,但由于心有顾虑,投喂量不太敢加上去,投喂率一直在1%左右。

三、结果

至3月6日第二次打样发现,草鱼均重达到0.79斤/尾(n=10尾),在冬季43天的时间内总计投喂75包海大浮料,平均每尾增重0.14斤,并且打样草鱼苗体型健壮,肥满度1.93;解剖发现其草鱼肝脏颜色红润,肠壁厚实,褶皱绒毛清晰。经计算阶段性系数1.34,包料大鱼37.3斤。这不仅彻底打消了客户关于“冬季投料不长鱼”的顾虑,并且对于海大饲料在冬季投喂有这种效果感到非常满意。

图1打样现场

图2肠壁褶皱

四、知识链接

1.草鱼冬季掉膘

越冬停食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几乎全部由机体储存的能量(包括脂肪、糖类、蛋白质)提供,而鱼类的能量主要储存在肝脏和肠道,经过冬季的消耗,鱼体内脏团变小,重量变轻,肠道变薄。停食期越长,掉膘越严重。一般情况下,越冬停食后,最初10天体重可减少7%-8%,停食20天内体重持续减少5%左右,在停食一两个月内,体重减少15%-20%,但如果冬季气温较高时,鱼体减重还可能更高。这期间,鱼体内各组织水份由72%增加到77%,脂肪量由原来的9%降到5%-6%,这与体重的减少比例相吻合。

2.草鱼生长因素之水温m.Yz023.COm

鱼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它的生长、发育、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动都受水温的制约,而且有一个极限范围和适宜范围。草鱼在水温7℃以上开始吃食,10℃以上开始增重,15℃以上生长较显著。(华南2015年1-2月份整体气温较高,属于典型的暖冬,水温基本维持在15℃以上)

相关推荐

开春后草鱼养殖户驯化的重要性


起捕的时候很多池塘出现饵料系数偏高,规格不整齐,尾苗率高,影响全年的养殖收益,最主要的原因是驯化不到位!

草鱼养殖这样的情况不太明显,主要是因为草鱼起售规格较其他养殖鱼类高,但是对于中型经济鱼类(如鳊鱼),小型经济鱼类(如黄颡鱼),放苗后的驯化就格外重要。

现在开春了温度逐渐升高,各个品种的鱼类怎样驯化更好呢?

1、提前加深水位

很多养殖朋友在放苗后为了提升水温,经验性的加水过浅,虽然驯化投喂比较顺利,但是浅水位稳定性差,变天或者气温变化过快,会影响鱼类吃料,甚至会因为水温变化幅度大而使驯化重新开始。在早期深水位就意味着稳定,养殖过程中稳定大于一切。

提前加深水位

2、适当肥水

深水位后肥水更容易,持久性也会提高,肥水后藻类种类和数量变多并且稳定,为鱼类提供了高且稳定的溶氧,对促进上台吃料有很大帮助。

3、驯化前安装增氧机,并且坚持使用

放苗后及时安装增氧机,并坚持使用,不仅增加溶氧稳定水质,而且能加大水流,这些都利于驯化投饵的顺利进行。如果溶氧不稳定,投食量把握不好就会造成吃料较好的鱼类发生肠炎,耽误驯化进程。

4、驯化过程中减少杀虫杀菌

在驯化过程中稳定大于一切。虽然这个时候水温比较低,很多杀虫杀菌药的刺激性比较小,但也会影响藻类的稳定和池塘菌相的平衡,进而影响水体稳定性,同时很多鱼类经历过越冬,转塘,停料,体质比较弱,对药物的敏感度高,这时候杀虫杀菌把握不好,会造成鱼类少量死亡。

5、提前解毒

很多池塘越冬期管理减少,毒素积累较多,虽然不会造成鱼类死亡,但是会影响体质较弱的个体上台吃料和生长,所以提前解毒关系重大。

6、加强内服,恢复体质,促进吃料

越冬期投喂少,鱼类体质比较差,开始驯化后及时的添加维生素,不仅利于鱼体质的恢复,还可以增加饵料的适口性,好的维生素产品具有天然的香味,诱食效果突出。

7、驯化过程不要急,加强观察

驯化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必要的时候需要空开投料机,用手慢慢抛撒饲料,一边观察一边投喂,而且还要适当延长时间,充分观察后再确定是否驯化成功。

驯化时观察鱼吃食的情况

草鱼养殖户要谨防肠炎病造成的损失


近期海大技术人员走访市场服务用户时,部分客户反映,在池塘下风口出现没有消化的饲料粪便(如图),在草鱼养殖中,这样条状的饲料粪便是很少见的,很多养殖户也表示是头一回见这样的现象。

经海大技术人员现场询问、检查以及打样解剖,得出结论,出现这种情况的池塘,主要是由于养殖户投喂方法不当以及未及时进行肠道疾病预防导致的,具体表现为:

1、养殖户加料不加餐:部分养殖户前期投料一般都是2餐,随着天气晴好,都知道要增加饲料投喂量,但为了能够操作更加方便,都只增加饲料量,但却不增加餐数,导致一餐投喂过多,鱼吃的比较饱。

2、解剖发现肠炎严重:由于投料早期未及时进行保肝护胆、肠道保健工作,越冬鱼肠壁薄,投草、投料多极易引发肠炎,导致鱼对饲料的消化能力降低,同时一餐饲料投喂量多,更加不利于消化,所以就导致出现如图中的饲料粪便。

海大鱼博士建议:

1、合理投喂饲料:建议日投饵率控制在2—3%,每天投喂3—4餐;同时加料要循序渐进,一次加料幅度不要超过20%。

2、及时预防治疗肠炎,保肝护胆:建议打样解剖,肠炎较严重的需拌抗生素+505(3—5天),待肠炎回复后使用海联科3103(40斤料/瓶)+3505(3000斤鱼/包)补充肠道菌群,修复肝胆,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3、稳水减应激:对于问题严重的池塘,使用海联科二氧化氯(3亩/包)消毒控菌,预防鱼体质弱感染其他疾病;消毒后及时使用海联科3101+藻源素调水,保持藻相菌相平衡,稳定水质。(湖南海大技术服务部)

秋冬季节养殖户如何抓好扣蟹养殖管理



目前幼蟹培育已进入秋冬季管理的关键阶段,笔者依据多年从事幼蟹培育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将近几年加强秋冬季管理提高幼蟹质量的一些做法总结归纳如下,供广大河蟹养殖户参考。
一、强化投喂,确保幼蟹体质强壮
由于水温降低的原因,幼蟹在漫长的冬季采食量很小,部分时段甚至停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幼蟹有时会因水温变化大,蟹池放养量大,换水或加水等原因而加大活动量或应激反应加剧。为确保幼蟹体质不会因此而迅速下降,必须加强秋季的饲料投喂。强化秋季投喂应从九月份开始,这样可使幼蟹基本能在越冬前完成2—3次蜕壳,不仅有利于提高幼蟹体质,而且可以降低小规格幼蟹的比例,也有利于提高幼蟹产量。秋冬季要首选蛋白含量高的优质饲料,并且以小颗粒或粗破碎饲料为最佳,这有利于个体小体质相对较弱的幼蟹也能如愿采食。在饲料中适时添加维生素和护肝类中草药对于提高幼蟹体质及抗应激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投喂量及投喂次数视天气、水质及幼蟹实际采食量而灵活调整。一般日投喂1—2次,日投喂量以投喂后3小时左右饲料无剩余为佳。冬季若遇光照充足水温回升或幼蟹活动量加大时适量投喂饲料是很有必要的。
二、及时防治纤毛虫,降低幼蟹的体能消耗
进入九月份以后,由于投喂量较大,可能会导致残饵、排泄物增多,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使蟹池底质恶化,幼蟹易被纤毛虫寄生或附着藻类,这对幼蟹的生长和健康都是不利的。可在水温降至20℃之前全池泼洒1—2次微生态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预防纤毛虫寄生和藻类附着。建议在九月份以后至幼蟹停食前这一段时间选择晴天,防治纤毛虫1—2次。注意:防治纤毛虫应慎用重金属类药物,同时避开幼蟹蜕壳高峰期,否则会对软壳蟹有较大的危害。
三、适时杀菌消毒,防止幼蟹带病越冬
秋季若管理不善幼蟹可能会发生烂肢、腐壳或烂鳃病。一旦发现有此病症应立即治疗,否则在越冬期间便会出现幼蟹持续死亡现象,不仅影响幼蟹产量,而且存活下来的幼蟹在开春后也会迅速发病,因而必须做好防治工作。防治方法是在十一月份选择晴日连续泼洒二次消毒剂,同时内服抗菌素五天,一般一个疗程便可治愈。
四、要加大换水量,创造优良的水质环境
进入秋季,由于光照时间缩短光合作用减弱,蟹池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抑制,大型浮游动物因而得以大量繁殖,加大了水中氧气的消耗。另外,秋季幼蟹活动量很大,池水浑浊度大,加之水温下降,生物降解能力也减弱,水质会因此而下降。为维护良好的水质环境,秋季幼蟹池换水量应提高到40%左右,排放更多有害物质,为幼蟹的生存创造一个更适宜的环境。如果换水量不足会导致幼蟹鳃丝发灰或发黑,呼吸受到影响。
五、要做好防护工作,减少损耗
一是防止幼蟹自相残杀。在饲料不足或饲料品质较差的情况下,幼蟹相互残杀异常惨烈。特别是已经性成熟的幼蟹对软壳幼蟹更具攻击性。因而秋季投足优质饲料,捕捉性早熟幼蟹,对提高幼蟹产量,减少残肢幼蟹和维护幼蟹体质均有很好的作用。二是防止敌害。进入秋季应及时清除池埂杂草,加强巡塘的次数,及时驱赶飞鸟,一旦发现鼠、蛇应立即采取药饵诱杀或器械捕杀。三是防止逃逸。严密关注进出水口和防逃设施,一旦发现幼蟹逃逸,应立即采取措施,特别是雨天夜里,要防止幼蟹集群掘洞而逃。四是防止偷盗。要加强秋冬季夜间值班,防偷盗分子的企图得逞。五是防止冻害。要保持秋冬季水位稳定,及时添加新水,下雪天要及时注水和清扫积雪,水面结冰后要及时采取人工破冰,注水等措施,防止幼蟹缺氧或受冻。

罗非鱼草鱼养殖不赚钱 老养殖户及时调整思路


 
养大规格鱼 增大混养鱼密度

广州潮胜水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潮胜是个老水产人,他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品种与思路。黎潮胜的塘是鱼猪混养塘,水质管理压力比较大。20xx年3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黎潮胜在两个鱼种养殖塘中做“三才星”酵素菌调水效果的对比试验后发现,有调水的鱼塘鱼长得快,而且鱼苗的应激少了很多,更加“滑身”,捕捞时也几乎没见到“红身”。发现有这样的效果,20xx年,黎潮胜在所有的塘中都使用“三才星”酵素菌,水质普遍好了很多。

罗非鱼草鱼陷困境

外出考察收获大

水质好,让黎潮胜的养殖与标粗成功率都提高不少,但这只能解决养殖问题,经营效益还跟品种选择与经营思路有密切关系。

多年来,增城一直都是罗非鱼主产区。但20xx-20xx年,罗非鱼价格波动太多,链球菌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又很高,养殖户积极性非常低。20xx年,不少养殖户转养草鱼或者提高草鱼养殖密度,当年6月份又遭遇了近年来少有的低价,而且持续了1年半时间。行情如此低迷,养殖户也非常迷茫。

“这样下去肯定不好,就去了南海、顺德、中山等养殖技术比较高的地方参观考察,看看人家怎么养鱼。”那是20xx年年底与20xx年年初,黎潮胜认为,守着传统的四大家鱼与罗非鱼肯定没有出路,就安排儿子黎柳靖外出考察。

南海、顺德与增城并不远,但考察还是让黎柳靖大开眼界。他对顺德杏坛某养殖户的模式印象很深。该养殖户采取鲫鱼、缩骨大头与鲮鱼混养方式,其中鲫鱼放500-600尾/亩(2两/尾以上),缩骨大头放200-300尾/亩(11朝/尾),鲮鱼放300-400尾/亩(3两/尾)。

黎柳靖认为,这个放养模式跟增城有很大区别。他们当地不可能将大头放那么高密度,鲫鱼与鲮鱼也不会放那么大规格。“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还给大头喂料,这是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卖鱼之际,效益就体现出来了,鲫鱼都卖1.2斤/尾以上的,价格很好。缩骨大头价格也不错,与常规大头差不多规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10元/斤。养殖户用围网捕鱼,随时都能卖,感觉鱼塘就像个批发市场。

缩骨大头要投料

鲫鱼“快大”得标粗

这次考察后,黎潮胜及时调整经营方向,除了传统的四大家鱼,他还提出要走“优质苗、大规格与中高档次”的路子,也就是要保证苗种优质前提下,引导客户养大规格鱼,养中高档鱼。为了让客户也认同这个方向,黎潮胜还多次组织客户外出参观。

从20xx年起,他重点推缩骨大头苗与鲫鱼苗,并引导养殖户转变养殖模式,主要思路就是在传统草鱼或者罗非鱼主养塘中,增加鲫鱼与大头养殖密度,甚至主养鲫鱼或者大头。

缩骨大头方面,黎潮胜建议养殖户放到200-300尾/亩。很多养殖户都认为大头放养密度超过80尾/亩很难长大。黎潮胜希望养殖户能够投喂鱼种料,这样能够加快生长速度。

鲫鱼方面,黎潮胜希望养殖户也能像鲮鱼一样标粗。以往,当地好多养殖户都会买回鲮鱼水花后标粗再放塘。“现在这些标粗塘正好可以给鲫鱼标粗用。”黎潮胜表示,鲫鱼长得慢,要想加快速度,就必须标粗。他建议养殖户5、6月份买回朝苗后就标粗到年底1-2两/尾,然后过塘,到2-3两/尾就开始全程投料饲料。这样一来,5-6个月能够将鲫鱼养至1斤/尾。

标粗过程中鲫鱼发病率会比较高,尤其容易发生孢子虫病。黎潮胜建议养殖户坚持用“三才星”酵素菌调水,每1-1.5个月杀一次虫,再拌喂一些中药预防。


草鱼发病期养殖户如何选择肥水产品?


一、现状描述

事件背景:进入6月份,由于阴雨天较多,晴天转雨或雨过天晴,池塘鱼病均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隔年草鱼和标苗池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与往年相比,由于气温、水质、投喂量等变化,呈现出隔年草鱼发病率增加、鱼病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等特点。同时由于前期发病,很多养户不敢下肥,导致后期水质偏瘦,而下雨过后,很多池塘往往水质浑浊,很多养户开始着急补肥。通过对洪湖龙口傍湖区域的养户进行大量拜访,调查跟踪了十几个用户,发现有八家用户由于不正确的施肥,出现了草鱼死亡量反弹的情况,死亡量由50尾迅速上升到100多尾。

10位养户的基本情况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使用海联科藻源素的用户池塘成活率在85%以上,而使用某品牌渔肥的几家成活率都在80%以下。

6月26日开始天气转晴,平均气温维持在25-32℃,鱼吃食旺盛。经过前期的大量死鱼以及后期的气温回升,池塘死亡量都有所减少,但水质普遍较差,水体瘦,浑浊。鉴于此,多数养户开始使用各品牌的生物肥进行肥水操作,但由于操作不当,使用后的2-3天,草鱼死亡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如下:

从上表不难看出,除了使用藻源素的李育智、蒋敬安、张万春等用户外,其他用户下肥后死亡量普遍呈现上升趋势,在原来的基础上几乎翻了三番。

二、案例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这些用户都使用了低价的生物肥,价位二千多元/吨,主要是由鸡粪、鸭粪等有机肥通过发酵制得。

1、前面我们也说过,今年由于阴雨天较多,池塘水浑瘦导致鱼病频发。养户为了治好鱼病,反复下药,造成“越下药、越死鱼、越下药”的被动局面。池塘反复下药,水体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同时鱼体质变差。尽管进入六月份,气温回升,草鱼死亡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并不代表鱼病不会反弹。表面上看,草鱼死亡量比以前少了,但鱼体质仍然很差,鱼病仍然会反弹。

2、劣质生物肥主要是由鸡粪、鸭粪发酵制得,因此存在两方面的弊端:(1)发酵不完全。如果发酵不完全,那么下肥后又会带入新的病原体,刺激鱼再次感染发病,同时由于发酵不完全,泼入水体后势必会大量耗氧,造成溶氧迅速下降;(2)部分劣质渔肥由于发酵和杀菌不彻底,容易滋生杂菌,泼入水体后会对鱼体形成强烈的刺激,诱发鱼病。

3、原本池塘水体浑浊,水质差,抗应激能力差,泼入有机生物肥后,鱼体受到强烈刺激,出现反弹,死亡加剧。用户李育智、张万春之所以没有反弹,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平时注重调水和内服保健,水质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下肥以我司3105+藻源素+磷肥为主,来肥温和,水色清爽不浑浊,鱼体应激小;而其他用户死亡率大,水体差,应激大。

三、小结

海联科藻源素是水产专用生态平衡肥,主要原料组成:酶氨基酸粉、固体发酵物、矿物质、螯合微量元素。产品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快速培育水质、稳定水色,促进有益藻类生长繁殖,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最佳状态;可针对性的解决整个养殖过程中的水质问题,例如水质清瘦、易浑、难肥、水质不稳、藻类活力弱、溶氧低、吃食差、易倒藻等。根据不同养殖季节用量:早期低温阶段肥水用量10-15亩·米/袋,中后期15-20亩·米/袋。

藻源素优势:配方更健康、高效,原料质量过硬(饲料级蛋白原料)。粉碎细度高(95%过80目)、溶解性好、工艺先进,混合均匀(预混料工艺),性价比高(藻源素成本3-4元/亩·米)。

草鱼发病期间以海联科藻源素配合3105使用,可以减少劣质肥料对鱼体的刺激;海联科藻源素防病调水就是好,是您发病期间肥水产品的首选!

四五月份草鱼养殖户要警惕乌头黑背


一、草鱼乌头黑背的原因

①由细菌感染引起肠炎、烂鳃综合症。

②鳃部寄生车轮虫和指环虫,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烂鳃和肠炎。

③由于肠炎、烂鳃导致食欲变差或停食,营养不良,在水温变化幅度大的4、5月份,体质变差及使用刺激性药物等原因导致乌头黑背暴发。

④水质、底质恶化,水体有害物质增多,肝胆病变。

二、乌头黑背发病特点

①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6月,主要危害150克~400克/尾草鱼种。

②发病症状为鱼种经常出现上浮不下沉、游边、黑头黑背、侵蚀性烂鳃、解剖可见草鱼肝胆病变、部分肠道发红现象。

三、预防措施

①对于大量投喂青饲料的池塘,3月~4月份一定要做好改底、水质调节工作,建议定期使用“超浓缩冻干光合细菌粉”等微生物制剂。

②合理排布投料机,注重投料区域增氧和改底。

③定期在饲料中拌复合多维、免疫多糖产品,以增强鱼的体质、免疫力。

④4月~5月一定要做好杀车轮虫、指环虫工作,杀虫要彻底。

⑤使用碘制剂做好常规消毒杀菌工作。

四、治疗措施

①根据不同寄生虫选用不同杀虫剂进行杀虫;

②使用“乌头黑背灵”2亩/瓶全池均匀泼洒;

③内服,内服每公斤饲料拌“恩诺沙星粉”5g+“肝胆康”5g+“福邦多糖”3g每天一次,连用5-7天。

④病情稳定后要做好后续的改底、水质调节工作,进行底质改良和水质改善。

螃蟹养殖户冬季清塘:大闸蟹养殖底质及处理全攻略



一、大闸蟹塘口不良底质全图谱
1、塘酸臭、腥臭底质
形成原因:池底腐败的有机质过多,主要是由于冬天清塘不彻底、养殖过程投饵过剩、没有采取定期改良底质的管理等,另外,高温期,又没有定期抛撒增氧剂,螺丝产为生物改底办法,没有投增,使得有机质没有得到充分氧化分解,产生大量有毒中间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严重时底质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出现“冒泡”现象。(底质土壤PH值偏酸)
2、塘口底部土壤板结底质
形成原因:沙质土壤,养殖过程中多次大量使用化肥肥水、过量使用硫酸铜、杀虫杀藻剂、大量使用生石灰等药物,造成底质板结,底质与水体之间气体、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水环境自尽缓冲能力减弱,水质变化无常,水产动物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土壤底质为PH值偏碱)
3、塘口“泥皮”底质,有机物集垢
形成原因:塘口过份追求藻相,水相,频繁使用各种人工干预办法,既使大量老化死亡藻类和悬浮胶体沉积物沉淀于底部,在微生物作用后,会变成浮皮、并在水体表面形成大量泡沫等。(土壤PH值不稳定)
4、塘口“丝藻”底质(青苔)
形成原因:塘口土壤底质与水体之间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致使水体营养元素的不平衡或缺乏,出现“倒藻”、“转水”(水质一夜之间变清,能见度超过50Cm),水质过瘦,清澈见底,底部丝状藻、青泥苔大量繁殖。(PH值偏碱)
5、塘口水体“浑浊”底质
形成原因:水体中各种有机质残留过多,且得不到充分氧化分解,以胶体形式释放并悬浮于水体中,造成水质“浑浊”;或养殖密度过大,大闸蟹苗体在底部不断骚动,引起水质“浑浊”;或因暴雨夹带大量粘土浆,引起水质“浑浊”。“浑浊”水质,悬浮沉降到底部,必然引起底质“浑浊”;另外,“浑浊”水质会遮蔽藻类光合作用,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使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害。(PH值很不稳定)
6、塘口大闸蟹“偷死”底质
形成原因:塘口水体长期分层,由于底部长时期缺氧(低于4.0PPm/L),致使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累积过多,使水产动物于底部中毒死亡,收获时发现底部大量死亡残尸。(水体PH值明显过高,土壤pH值偏酸)
二、解决塘口底质恶相的改良方法:
塘口养殖过程中,蟹农兄弟一定要学会测水质,测检低质土壤pH值等方法,必须多注重水体改良的方法应用。不能光凭经验有“看水养蟹”之说,而没有重视底层水质及土壤是否低溶氧值,底层泥土质是否发臭,高腐蚀质。我们经常遇到的蟹虾,鱼类“浮头”或“泛塘,爬草,上水线”,很多都是底质土壤恶化的结果,如果底质好即使出现“下暴雨,低气压,高温”等异常天气,也不会造成水体溶氧的迅速降低或有害物质的迅速升高,各种高耗氧菌藻的大面积滋生。我们养蟹人都知道水体溶氧低不仅造成大闸蟹生存困难而且影响养殖塘口的蟹,虾摄食及消化率,还可造成水体中有害的还原性物质(氨氮、硫化物等)升高及致病细菌增多,从而影响水体的稳定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及抗病力等。因此底质修复和改良对广大养蟹塘口有重要意义,关乎大闸蟹的收益,量产,和规格大小,希望你能认真理解。
说完了问题,那么如何,对待以上问题呢?下面我给出如下建议
1、塘口修复底质土壤环境的物理方法
每年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产闲季进行。养殖户大多采用先排干塘内池水,然后用挖塘机像开挖新塘一样清理淤泥。适应性强,但是成本过高。我一般实践证明:每隔1-2年应清除10cm~20xx定期改良,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保证。
三、本行业最常见的土壤底质改良剂
1、吸附型:如沸石粉、活性炭等,只是简单的物理吸附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有机质等的有害物质,用后水会变得清爽,但对有害物质本身的特性并没有改变,只是浓缩于其中,且沉降到池底加重了底臭。
2、絮凝型:以聚合氯化铝、硫酸铝、明矾等絮凝剂为代表的,用后水体会分层,中上部水体会变得澄清,底层会有大量云雾状的絮凝胶状物,故在生产上使用后也会加重底层缺氧。(建议使用后,必须有改底,增氧的办法跟进)
3、离子交换型:像以含硫代硫酸钠为主的产品,用于降低水中或底层氨氮重金属的阳离子有害物质,或用于含溴氯碘化合物、高锰酸钾等阳性氧化物中毒时解毒用,效果较为理想,但对水中或底层带负电荷的酸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则效果很差
4、活菌降解型:目前市面很多生物底改,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部分沸石粉作为活菌载体,有时还会添加腐殖酸钠、微量元素等。
一类是以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耗氧型活菌为主的,必须在高氧环境下,才会发挥其功效,而且这类生物底改在使用中会大量耗氧,尤其是底层老化池塘及无增氧设备的池塘慎用。另一类是以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等厌氧菌为主的。而因其不耗氧其副作用不被人重视,以酵母为例其改底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这种发酵尽管是厌氧发酵,但其发酵的过程中就是发能产热的过程,这种因发酵导致的底热,底热引起的缺氧,会因底层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越多而越为明显,危害越大,故生产上在使用活菌底改是,应酌情避开高温雨季时使用。另外,许多老塘底层过多的有机质,除了会引起底臭,还会滋生大量的原虫(如纤毛虫、轮虫、枝角类、桡足类),若选用活菌改底,这些浮游动物会直接把活菌当饵料而摄食,从而加快浮游动物的繁殖。另外,藻类与自养型微生物如光合细菌以及硝化细菌有竞争作用,因而藻类过多时不利于这些菌的繁殖,从而影响改底的效果。
5、化学降解型,:以各种卤素类、碱性金属盐类等氧化剂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类为主的,这一类型的底质改良剂均为化学降解型,同一类型产品的好与坏一般看其水解释放的快与慢,水解越快刺激性越大,水解越慢刺激性越小,另外这一类产品不受天气、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大闸蟹养殖过程中以上这些产品应用较为广泛。
以上方法,仅供大家参考,具体养殖过程中,希望大家能积极应对,以防代治,防微杜渐,从根本上做好,过程中控制,不能本未倒置,采用头疼治头的应付形办法,造成来年养殖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644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