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雉类“石鸡”怎么养殖?

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小伙伴一定有见过石鸡,不过是以野生的为主。记得小时候,比我大一点的哥哥们就喜欢去抓石鸡。近两年,石鸡已经成为特种养殖中型雉类在各地推展开,很多人都没有相关养殖经验,就会有疑问关于石鸡怎么养殖好呢?为大家介绍如下:

一、石鸡养殖要点介绍!

1.石鸡适合哪些地区养殖?

石鸡适合我国个地区养殖,指需要你给她营造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就行,目前我国引进的石鸡的种类有很多,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来进行选取最适宜养殖的品种。

2.石鸡喜欢栖息在什么环境中?

石鸡喜欢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很少见于空旷的原野,更不见于森林地带。

3.石鸡喜欢吃什么食物?

石鸡喜欢吃的食物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主,也会到附近的农田里面去寻找谷物吃。

二、石鸡怎么养殖?

1.选址建舍

石鸡养殖基地一般选择地势高、整体平坦、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无污染、排水条件较好的地区。

2.养殖方法

石鸡养殖方法有两种,分别是平养和笼养。平养就需要修建鸡舍、运动场、栖息地、育雏室、沙浴等,还需要在附近铺设天网。第二种笼养需要根据房屋的大小,合理利用空间,进行分层饲养,并且配置好食槽、水槽以及产蛋箱等。

3.雏鸡养殖

为了提高石鸡育雏的成活率,需要对温度、光照、湿度、通风以及饲养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1-5日龄的雏鸡温度要控制在36度左右,根据雏鸡日龄的增长,降低温度,一直到雏鸡能适应正常的室内温度。7日龄的雏鸡要保持25小时光照,15-30日龄的雏鸡光照时长要控制在18个小时左右,后期可慢慢恢复正常温度。石鸡雏鸡喂食的时候主要是用熟鸡蛋进行饲喂,一周之后可替换为黄粉虫,等到再大点的时候则可以换成其他的蛋白质饲料。

4.育肥管理

石鸡饲养一个月之后就开始进入育肥阶段,我们这时就需要更换石鸡的饲料配置比例,并且进行合理的分群饲养。这阶段的饲料主要是以育成鸡饲料为主,并且适当的添加黄粉虫、蔬菜以及保健沙,每日定时、定量投喂三到四次。

5.成鸡饲养

石鸡成鸡也就是产蛋的石鸡饲养,一般要选择优质、健壮的种鸡,这样的种鸡它的受精率会更高,可以提高石鸡的产蛋率。这个时候需要控制石鸡的体重,限制饲料喂量,降低蛋白饲料的使用,但也要保证营养均衡,不然会影响产蛋的产量。

以上5点就是石鸡养殖技术介绍。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有关于石鸡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养殖石鸡的农民伯伯。本文综合于互联网。

相关阅读

贝壳类怎么繁殖


贝壳是生活在水边软体动物,贝壳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大部分种类可以食用,是一种常见的菜肴。那么,贝壳类怎么繁殖?

一、贝壳类怎么繁殖?

贝壳类的繁殖方式因种类而不同,有雌雄异体和雌雄同体之分。雌雄异体的种类包括多板纲、绝大多数的前鳃亚纲和瓣鳃纲、头足纲等,它们有的通过交尾受精,有的将生殖产物排到水中受精;雌雄同体的种类包括无板纲、后鳃亚纲、肺螺亚纲以及少数的前鳃类和瓣鳃纲,它们大多通过交尾受精。

二、常见的食用贝壳类有哪些?

1、生蚝

属于双壳类软体动物,两个外壳形状不相同,表面粗糙,呈暗灰色;上壳的中部隆起,下壳附着在其他物体上面,比上壳大,非常扁,边缘比较光滑;上下两个贝壳的里面均为白色光滑。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各大洋沿岸水域。

2、香螺

属于腹足类软体动物,贝壳边缘轮廓略呈菱形,壳质大而厚,并且比较坚硬,贝壳高为10cm左右,螺纹有6层,贝壳颜色为肉色,表面有土棕色,绒布状感觉的壳皮,壳口甚大,内部为杏红色,有珍珠光泽。为我国特有,产于黄海、渤海,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辽宁,山东等地区。

3、蛤蜊

属于双壳类软体动物,贝壳两片,坚硬厚实,略呈四角形,左右两片贝壳相等,壳顶尖,略向前屈,位于贝壳背缘中部稍向前端,壳面中部膨胀,向前、后及近腹缘急剧收缩,致前、后缘多少形成肋状,小月面和楯面心脏形。壳面生长纹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贝壳具壳皮,顶部白色或淡紫色,近腹面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极狭的黑色环带。贝壳内面灰白色。铰合部宽大。生活于浅海泥沙滩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4、扇贝

属于扇贝属的海产双壳类软体动物,壳呈扇形,但蝶铰线直,蝶铰的两端有翼状突出,壳光滑或有辐射肋。肋光滑、鳞状或瘤突状,色鲜红、紫、橙、黄到白色。下壳色较淡,较光滑。有个大闭壳肌。世界性分布,见于潮间带到深海。

5、牡蛎

属于软体动物,有两个贝壳,壳的表面凹凸不平,壳形不规则,大小、厚薄因种而异,左壳或称下壳较大而凹,附着在岩石或石板上,右壳或称上壳较小而平,掩覆如盖。

6、白贝

贝壳略呈卵圆形,质地坚固,壳背部中央隆起,两侧坚厚而低平,在壳后方相当于壳长1/3处,两侧突然扩张,形成瘤状突起,贝壳表面光滑,灰黄色或黄白色,背部蓝灰色,有白色细纹,多数具橙红色细纹,有的背部灰绿色或蓝灰色,少数有3条不明显的深色带,并有棕色斑点。

7、海蚌

属于海产双壳贝类,壳体略呈三角形,壳长通常有7~9厘米,壳顶在中央稍偏前方,腹缘圆形,体高为体长的4/5,体宽为体长的1/2。壳厚,壳表光洁,生长轮脉明显,壳顶呈淡紫色,其余部分呈米黄色或灰白色。

黑颈长尾雉的生活习性


【别名】地花鸡、松毛鸡、哑巴鸡。

【形态】

黑颈长尾雉雄性成鸟的体形似雉旦尾羽较长,雄鸟体长为960毫米,雌鸟约500毫米左右,体重约克。雄鸟头顶橄榄褐色,具橄榄色,颈部、须、喉至上胸部为亮蓝黑项侧铜蓝色;上背、翅上覆羽和胸呈暗栗红色,下背和腰羽灰白而斑;肩羽和大覆羽的羽端白色,肩成两道白斑;腹和两胁栗色,翅上覆羽蓝黑色,飞羽暗褐色,尾羽灰具黑色和栗红色横斑。雌鸟的喉和为褐色沾棕;体羽一般为黄褐色棕褐色,背部较暗,满杂黑褐色斑,具黑色横斑和白色端斑;尾下淡棕白色,有若干褐黑或栗褐相眼褐色以至橙色,眼周裸出部深红色;嘴黄色;脚和趾灰褐色,雄鸟脚具距。

【习性】

黑颈长尾雉栖息于海拔800一2800米的多岩山坡上开阔草地或稀树、灌丛中。大多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于松、栋混交的稀树及灌丛中。飞行低而缓慢。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如蘑菇、野山薯、禾本科植物叶片和果实、栋树坚果、浆果、种子、草根、嫩芽,也食蜘蛛、昆虫成虫和幼虫、其他小动物等。

【分布】

中国有1个亚种,即云南亚种分布于腾冲、潞西、景东、沧源、漾滇、永平、巍山、双柏、西双版纳(留鸟);也分布于广西西南部。

【药材】同白冠长尾雉。

长尾雉的饲养繁殖技术


白冠长尾雉,属鸡形目雉科,分布于我国中部及北部地区,是我国特产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栖息于山谷树林和峡谷间,飞行快,行动谨慎,小心怕惊,以植物种子,嫩芽和昆虫为食。其雄性头顶白色,背部磷状羽毛呈鲜橙黄色,各羽具有黑缘,腹中部黑色,尾羽较长,两枚中间尾羽可长达1.5m,非常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饲养环境与饲养方式
我园于2007年引进7只白冠长尾雉,3雄4雌,饲养在我园的雉鸡繁殖场内,环境相对较为安静。笼舍大小为4m3m3m,地面为沙土地供其沙浴。内置栖架供其攀爬栖息,设有料槽和水槽,供其自由采食和饮水。繁殖期雄性为争夺配偶而发生打斗,将其按1公2母、1公1母各一圈单笼饲养,繁殖期前对种鸡进行新城疫-传支二联苗免疫。为促进其提前发情产卵,笼舍内安装1个60W的灯泡,每天光照延长至14~16h。
2日粮配制与饲喂方法
白冠长尾雉的日粮由我园自行配制,其配方为:玉米40%,次粉10%,麸皮8%,豆粕27%,鱼粉10%,磷酸氢钙2%,骨粉2%,食盐0.5%,胆碱0.2%,赖氨酸0.1%,蛋氨酸0.1%,维生素10g,微量元素50g,其能量为2712千卡,蛋白质含量18%,Ca∶P=2∶1,能量,矿物质,粗蛋白,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基本符合白冠长尾雉的营养需要。
白冠长尾雉的饲料以颗粒料的形式饲喂,有利于采食,减少浪费,另加喂适量蔬菜,繁殖期加喂适量面包虫、熟鸡蛋、大麦芽,促进其发情交配和提高精液质量。
3发情与产卵
白冠长尾雉的发情产卵期为每年的3月下旬到6月上旬,发情交配一般在早上7点和下午5点左右。首次观察到白冠长尾雉的交配行为于3月28日下午5点半左右,此时,雄长尾雉不停地追逐雌长尾雉,并发出响亮的叫声,雄长尾雉接近雌长尾雉靠近雌长尾雉一侧的翅膀下垂几乎着地,而另一侧向上伸展,颈羽也竖起来,然后雄长尾雉跳上前叼住雌长尾雉,雌长尾雉随即卧倒,雄长尾雉跳至雌长尾雉背部,尾羽下压,雌长尾雉尾羽错开,尾部尽力向上翘起,两者泄殖腔吻合,时间从几秒到十几秒不等。此时雄长尾雉伴有响亮的鸣叫声。交配后,雌雄长尾雉各站一处,或寻食或安静的走动。
长尾雉每隔2~3天产1枚卵,卵呈长卵圆形,()为青灰色,卵平均重30.6g(27~38g),长径46.5mm(44.5~50.5mm),短径35.4mm(34.2~36.9mm)。
4孵化
孵化前对孵化机进行清洗消毒,用高锰酸钾、甲醛按每立方米7g高锰酸钾、14ml甲醛进行熏蒸消毒。对孵化机进行调试,待其正常运转1~2d后方可进行孵化。入孵前用0.05%高锰酸钾消毒种卵,防止种蛋污染。入孵1~7d给温度37.8℃、湿度55%,8~20d给温度37.6℃、湿度65%,21d后至出雏给温度37.4~37.5℃、湿度70%。孵化期间每2h翻蛋1次,孵化7d进行第一次照蛋,捡出无精蛋,19d进行第二次照蛋,捡出弱精蛋和死胎蛋,24d打嘴,25d出壳。破壳位置上距7.3mm、下距37.2mm,蛋壳破裂纹路呈放射状。
5育雏
刚出壳的白冠长尾雉雏鸡体重仅为23.8g,体型非常小,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对环境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可以说能否控制好环境温度是白冠长尾雉育雏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园设计的育雏箱为80cm60cm60cm,箱内用灯泡控制温度,箱底铺有垫料。1~3日龄箱内温度为35~36℃,4~7日龄箱内温度为33~35℃,7~15日龄箱内温度为31~33℃,16~28日龄箱内温度为30~32℃,1月龄后温度趋于常温,同时要保持必要的通风,切忌温度忽高忽低,一日内温度变化不要大于0.5℃。1月龄后可放入大圈饲养。白冠长尾雉生性好斗,每圈密度不可过大,防止相互啄伤。
幼雏1日龄饮0.05%高锰酸钾水或多维素,饮水为凉开水。饲料以粉料形式饲喂,加少许面包虫或鸡蛋黄,采用限制饲喂,按自由采食量的90%饲喂,定时定量,防止因食入过多饲料而造成体内脂肪蓄积,体重超标,体质不坚实,发育不匀称,提前性成熟。限制饲喂不仅可以节约饲料,降低成本,而且可以降低死亡率,提高以后的繁殖性能。同时要保持饲料中钙,磷比例平衡,维生素,微量元素适量,避免营养缺乏症的发生。
6疾病防治
疾病防治是白冠长尾雉饲养繁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此,我园制订出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1日龄:注射马立克疫苗;1周龄:新城疫-传支二联苗滴鼻点眼;15日龄:法氏囊疫苗滴鼻点眼;2月龄:加强免疫新城疫-传支二联苗;由于雏鸡体型小,重量轻,应严格掌握免疫药物用量。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抗病毒,抗球虫等药物,预防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疾病的发生。
7小结与讨论
我园在白冠长尾雉的饲养繁殖实践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1)白冠长尾雉胆小易惊、生性好斗,必须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才有利于产卵繁殖.在繁殖期延长光照有利于刺激垂体前叶分泌促性腺素,可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提高产蛋质量和延长产蛋时间.饲料中加喂葱末和大麦芽,大麦芽富含Ve可促进发情交配,提高受精率。
(2)温度控制是育雏成功的关键因素,必须科学而严格地掌握,避免因温度过高或过低而造成死亡。
(3)要制订一套科学严密的防疫程序,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和精细化的饲养管理为幼雏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保障,预防了营养缺乏症的发生,增强了幼雏的体质。

石金钱龟怎么过冬


石金钱是一种水栖龟类,在我国的中南诸省如安徽福建等地均有广泛分布,在国外主要分布于越南、印度等国家。石金钱龟外观十分古朴苍劲,受到很多养龟人的喜爱,那么石金钱龟在寒冷的冬天是怎么过冬的呢?

一、石金钱龟怎么过冬

石金钱龟属于属水栖龟类,在冬季会选择冬眠过冬。11月至翌年3月,当气温在10℃以下时,石金钱龟会静卧于池底的淤泥中或卧于覆盖有稻草的松土中,不食不动,进行冬眠,这时它的新陈代谢非常缓慢和微弱。个人饲养的石金钱龟只要创造出适合越冬的条件即可,如在养龟的容器的底部放入一层盆栽泥,在上面要铺好水草,将石金钱龟放在稻草内部不结冰处,但要保持稻草的湿度及容器内的温度。此外如果是幼龟,不建议让幼龟冬眠,因为这样的话,乌龟很容易死亡,刚刚生出来的乌龟是无法承受冬天严寒的考验的,死亡率很高,要把龟放在屋子里面,继续喂食。

在石金钱龟的冬眠期间,不要轻易打扰它的冬眠,如果此时打扰龟,很容易使乌龟在冬眠状态下反复苏醒,导致乌龟的死亡,因为在冬眠期间反复入蛰是一件十分耗费体力的事情。就算没有死亡也会造成乌龟的体质下降,对于来年的乌龟生长及越冬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石金钱龟的养护要点

在养护石金钱龟的时候,只要注意水质和喂食即可,只要做好这两点,一般的金钱龟都能顺利的活很久。石金钱龟是爱干净的家伙,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石金钱龟的生长,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对于金钱龟活动的其他场所,也要保持清洁和消毒。

石金钱龟是杂食性龟类,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兼食植物性饲料。人工养殖时,动物性饲料以小鱼虾、螺肉、各种禽畜动物的肉或下脚料等为主;植物性饲料以蕉、西红柿、苹果、红萝卜等为主。也可以进行人工的饲料调配,即将收集的蔬菜肉类及水果残留晒干后磨成粉,加入一些维生素粉调匀后也可喂食金钱龟。

以上就是关于石金钱过冬及养护的一些小知识了,养龟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但是具体的养龟方法还是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来进行。

石蛙的养殖技术


石蛙,是一种两栖动物,主要生长在深山密林,山涧溪流的自然环境中。其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香爽口,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营养佳品。石蛙素有百蛙之王 的美称,是湘西民间历代相传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滋补强身珍贵野味;是皮用、食用、药用为一体的特色新品种,其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前景十分广阔。在湘西,石蛙的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近年长期毁灭性捕捉,致使资源濒临灭绝。由于石蛙肉质细嫩、味道鲜香、爽口,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日益昂贵。同时石蛙是一种生长快、省饲料、价值高、便于管理的优良品种。发展石蛙养殖的效益比牛蛙、青蛙高几十倍。因此发展石蛙养殖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目前,在全国各地已有不少的石蛙养殖专业户。近几年来,我们在石蛙池驯化养殖,人工孵化育苗技术得以突破,为了积极推广石蛙养殖,进一步促进石蛙养殖业的发展,现将吉首市恒辉养殖专业合作社几年来养殖石蛙的经验进行总结如下。

1  蛙池的修建

蛙池既是石蛙需要的生活环境,又能保证它不受外界各种天敌的侵害。修建蛙池一般以10 ~ 20 m2 为宜,即蛙池长6 m ,宽3 m ,高80 cm ,池内实用面积为18 m2 。蛙池的2/3为石蛙住宿场所,1/3 为石蛙采食的食台,在住宿场所和采食台交界处为污水沟,住宿场所和采食台的两端稍微离于水沟,约形成15的坡度,在石蛙住宿场所内修1 个小池,约为2 m2 ,池内水深7 ~ 15 cm ,小池的下方与水沟交界处安装一软水管,用于调节水位高低(7 ~ 15 cm) ,池内用水泥浆抹平,使墙面光滑,为石蛙洗澡、栖息、产卵场所。池内石蛙居住地墙上安装自来水管和水龙头,水龙头用来控制水的流量,水泥瓦与地面的高度为15 ~ 30 cm 。蛙池的上方,用塑料网整体严密封盖,完全做到老鼠和蛇类无法进入池内。小池周围种植常绿的木本植物,可起到遮阳避暑、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并能招引昆虫,使石蛙获得新鲜的活食。由于石蛙是穴居动物,因此要参照石蛙天然穴居的生活习性,在池内的水泥瓦下面铺设鹅卵石或石块等。

2  养殖用水

石蛙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是关键。蛙池用水必须细水长流,循环不断,并且要保持水质清新。水源以山沟水、井水、山泉水最好,不能用混浊和有污染的水,也不能用城市含氯的自来水。养殖池应根据不同要求和水深,在每个池的排水口内安装限水管,用来调整水位的水流量。

3  蛙池消毒处理

幼蛙放养前10 ~ 15 天,把池内污物清洗干净,然后放进50 cm 左右的水,按100 g/m2 生石灰或10 g/m2 漂白粉进行全池消毒。5 天后,等药性消失,排除旧水,放入新水,即可放养幼蛙。

4  幼蛙放养

幼蛙放养量取决于养殖条件,饲料供应情况和蛙体大小等因素。如为长流水养殖,活动场所大、遮阴条件好,放养密度可大一些,相反则少一些。一般来说,通常蛙体重为50 ~75 g 的石蛙每平方米放养10 只,100 g 以上的每平方米放养20 只。由于石蛙生长速度不一,要根据蛙体的大小分类饲养,凡是达到商品蛙重量(即150 g 以上)的就可以出池投放市场。

5  饲料投喂

将饲料均匀地撒放于食台上,让其自行采食。饲料要多样化,鲜活,主要以蚯蚓、黄粉虫、蝇蛆为主,投喂量以水温情况和采食量调整。水温在16 ~ 26 ℃ 时,每天投喂量为石蛙体重的5% ~ 10% ;水温低于16 ℃ 时或高于26 ℃ 时,每天投喂量为石蛙体重的1% ~ 3% ;水温高于30 ℃ 或低于8 ℃ ,石蛙停止进食。尤其要注意水温度高于30 ℃ 时,可导致石蛙死亡,要采取降温措施,搭遮阳网,换水,加电吹风等;水温低于8 ℃ ,石蛙进入冬眠,属正常现象。投喂饲料时间以每天黄昏天刚黑时为宜。我们在实际饲养中的经验总结认为,在成蛙养殖期间,要控制适宜的水温,合理的密度和清新的水质;而幼蛙体重增长较快,尤其是饲养2 个月的幼蛙,月增重可达25 g 。这个阶段是幼蛙快速生长期,只要科学投喂,灵活掌握,营养全面,其生长速度每天可达到1 g ,但放养密度要及时调整为每平方米20 ~ 30 只,每月调整1 次,分类饲养,达到生长平衡。投料要做到四定 :定点、定时、定量、定质。饲料不能乱投,以免污染水质。食台上未吃完的饲料要及时清扫,防腐烂变质,污染水质,传染病虫害。蛙池不需要换水,每7 天左右用水管清洗1 次换水即可。

6  疫病防治

 (1)红腿病。石蛙病害以红腿病最为严重,该病危害大、传染快,可造成大批死亡,常在养殖密度大,水质条件差的池中发生。石蛙发病主要表现为幼蛙的腹部肌肉出现点状充血,常低头伏池,精神差,活动缓慢,不进食,一般3 ~ 5 天内死亡。治疗方法:一般用2% 的食盐水浸泡10 min ,每天1 次直至病愈。防治方法:改良水质,调整密度,用土霉素水溶液治疗,疗效肯定。(2)肠胃病。出现胃肠病的幼成蛙症状表现为病蛙开始栖息不定,东爬西窜,游动缓慢,喜欢钻泥;后期平躺在池边和浅滩,不怕惊扰,瘫软无力,全身浮肿,捕捉时缩头弓背,伸腿闭眼,胃肠鼓气、腹胀,此病多发生在4 ~ 9月份,传染性强 。预防方法:坚持每天清除食台上的残饵,洗刷食台,定期消毒;发病季节定期用庆大霉素全池泼洒,或采用10 g/m3 漂白粉或30 g/m3 生石灰消毒水体,也可用消炎药制成药饵投喂。如在饵料中拌加青霉素、链霉素、酵母粉、磺胺类药,或在饵料中加拌一些FK 微生物制剂、大蒜、生姜、黄连等。另外,暴饮暴食也会引发胃肠炎,因此饵料投喂要定时、定量、定点。治疗方法:病蛙一般用0畅1% ~0畅15% 盐水浸泡15 ~ 30 min ,有一定疗效;人工填喂胃散片2次,每次半片,3 ~ 4 天可治愈;或用10 ~ 15 ppm 氯霉素药浴或内服酵母片,也可在饲料中加2% 的氯霉素或其它胃肠抗菌素药物。

石鲽


中文名称石鲽


拉丁名称Kareius bicoloratus (Basilewsky,1855)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石鲽属

拉丁属名Kare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日本各地及中国东海。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岸较深泥砂底海域。可食用鱼。肉食性,主要摄食底栖动物。

石鳜


中文名称石鳜

拉丁名称Siniperca whiteheadi (Boulenger)

异名白头鳜、木叶桂、桂婆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鳜属

拉丁属名Siniperca Gill,186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和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Ⅷ-ⅩⅣ-14;胸鳍13-15;腹鳍Ⅰ-5;臀鳍Ⅲ-11。侧线鳞59-67。鳃耙7-8(通常为7枚)。

体长为体高的2.7-3.2(平均3.0)倍,为头长的2.7-3.1(2.9)倍,为尾柄长的5.6-7.6(6.4)倍,为尾柄高的8.4-12.8(9.2)倍。头长为吻长的3.4-3.9(3.7)倍,为眼径的4.2-5.5(4.8)倍,为眼间距的5.8-7.7(6.4)倍,为尾柄长的2.0-2.6(2.2)倍,为尾柄高的3.0-5.0(3.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l-2.5(1.6)倍。

体侧扁、长圆形、不甚高。背腹缘均为弧形。头较大,头长与体高几乎相等。吻短。前鼻孔小,裂隙状,周缘稍隆起,离眼近离吻端较远,后鼻孔不明显。口端位,口裂斜。上颌骨后端显著宽大,约为眼径的3/4,后缘延伸到眼后缘之下。两颌等长或下颌稍长,上下颌有多行绒毛细齿,无犬齿。犁骨及腭骨齿细弱稀疏。眼中等大,位于头侧上方。离吻端较近。前鳃盖后缘及腹缘锯齿状,鳃盖后端及后上方各有1枚扁平棘,间鳃盖及下鳃盖腹缘有弱锯齿。鳃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耙梳齿状,7-8枚(7枚为常见);耙齿内侧布满针状小突起,最长鳃耙约与鳃丝等长。

背鳍始于胸络基部上方,具棘13-l4枚,鳍条14枚,鳍棘基部明显长干鳍条基部,鳍条基部约与臀鳍基部相对。胸鳍具13-15鳍条。腹鳍稍后于胸鳍,有1棘5鳍条,鳍棘细长约为鳍条长度的1/2。臀鳍有3棘11鳍条,第2臀棘最长,倒伏时不超过第3棘。肛门位置靠近臀鳍起点。尾鳍圆形。

鳞小,圆鳞;头部无鳞,但颊部、鳃盖具鳞。肠短,幽门垂3枚。脊椎骨33-34枚。

体黄褐色或棕褐色,有深色斑纹及斑点,另有4条黑褐色横带在体侧后半部。第一横带位于背鳍第10-12鳍棘间,第二条在背鳍前部鳍条之下,第三及第四条均左尾柄部。眼后头侧有3条辐射状黑色斜纹带,鳃盖后端有一黑色斑,鲜活时斑缘镶桔红色彩圈。尾鳍、背鳍及臀鳍都有黑色斑点组成的横条纹。腹鳍灰黑色,胸鳍灰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意大利中型电热花粉干燥器


这种电热花粉干燥器长90cm.宽34cm、高63cm。由器体、9个盛花粉的浅盘、电热装置、恒温装置和小型鼓风机等组成。器体上有许多长形孔,供工作时排出湿气,盛花粉的浅盘以不锈钢制成,盘底如网眼结构;电热装置位于器底部,由两个各1000w的电热丝组成,工作时提供干燥花粉所需的热量;恒温装置把器内的温度自动控制在40℃~45℃之间;小型鼓风机鼓风量为160m3/h,工作时驱使电热丝所产生的热量通过9层浅盘中的花粉而循环,从而使花粉干燥。这种花粉干燥器工作时电热丝通电产生热量,鼓风机不断鼓风使电热丝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各浅盘中的花粉层循环。同时,恒温装置把器内的温度自动控制在40℃~45℃之间,花粉在此温度下其所含的水分不断蒸发,含有水汽的热气经器体壁上的孔洞排出器外,经一段时间后,便可把器内的花粉干燥至含水量小于6%。采用这种花粉干燥器效率较高,24h可干燥花粉35kg。经干燥的花粉洁净,质量不变。大量生产花粉的蜂场可采用这种花粉干燥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666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