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三种细菌性疾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草鱼“三病”即肠炎、烂腮、赤皮3种细菌性疾病,是养鱼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鱼病。单一使用药物虽然暂时可以收效,但不易根治,容易复发。生态防治是指在创造出适合鱼体健康生长的生活环境,不用药或少用药的情况下控制和消除鱼病的发生。实践证明,采取综合性生态防治措施,可使草鱼“三病”的发病率由过去的40%下降到15%左右,具体方法是:

1、清塘消毒,改善环境。鱼池在秋冬捕鱼后,抽干池水,挖去多余的淤泥,让阳光曝晒、冰冻,选择晴天,用生石灰750~1200kg/平方公顷清塘,这样可以杀灭鱼池中的大部分病源,保持鱼池环境清新。

2、降低密度,适当稀放。在以培育草鱼为主的池塘中,放草鱼种的密度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7.5万尾/平方公顷,通过适当稀放,加快草鱼的生长速度,使1龄草鱼迅速度过发病高峰期。

3、药物浸洗,杀灭病源。鱼种放养前,用漂白粉、硫酸铜食盐、敌百虫、高锰酸钾等进行消毒。其用量为1000kg水中放漂白粉10g或硫酸铜8g或食盐10~20kg或高锰酸钾20g,以杀灭鱼体皮肤和鳃上的细菌和寄生虫,防止鱼体病源的交叉传染。

4、合理投饲,巧治鱼病。饲料投喂不当是造成草鱼肠炎病的重要原因,在生产上要严格按照“四定”科学投喂饲料,投喂的饲料要新鲜、清洁,不投腐烂变质的饲料。在鱼病流行季节,应及时清除食台场中的残饵,每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泼洒2~3次,并在饲料中按每100kg鱼用大蒜头0.5kg、盐100g捣碎用面粉拌和饲料投喂防治肠炎,连续5~6天;用庆丰霉素250g拌入饲料防治烂鳃,连续5天;主养草鱼的鱼池一般不需施肥,若需追肥,应以化肥为主,少量多次。粪肥需先经发酵后才可施入池塘,避免污染水质。

5、适时冲水,调节水质。一般在4~5月份每半月冲水1次,6~10月份每5天冲水1次,高温季节每1~2天冲水1次,以保持水质清爽,肥而不浊。

相关阅读

鸭三种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


鸭是为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鸭肉的营养价值与鸡肉相仿。但在中医看来,鸭子吃的食物多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肾经,有滋补、养胃、补肾、除痨热骨蒸、消水肿、止热痢、止咳化痰等作用。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鸭三种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

1、鸭传染性浆膜炎

本病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是危害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季节较为多发,1~8周龄的雏鸭易感本病,但种用鸭极少发生。如果饲养环境条件不好可诱发本病,如育雏期饲养密度过大,室内潮湿、通风不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特别容易引起本病的流行。本病主要由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病鸭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病鸭神态倦怠,运态失调,头颈震颤,昏睡。眼、鼻有分泌物流出,轻度咳嗽或打喷嚏,排淡绿色粪便。心包膜、肝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的病鸭有神经症状,头颈向身体右侧弯转90度,呈S型。

本病的预防是给1~2周龄的雏鸭使用氧氟沙星饮水,50g氧氟沙星加水200kg,每天1次。如果鸭群已患病可使用头孢安泰(主要成分为硫酸丁胺卡那、头孢噻肟钠、肠道修复因子)100g加水300kg给其饮用,每天1~2次,连用3天;浆膜净(主要成分为氨苄西林钠、盐酸环丙沙星)100g加水100kg给鸭饮用,每天2次,连用3~5天;肠力素(硫酸黄连素、头孢哌胴钠)100g加水250kg给鸭饮用,饮前控水,每天2次,连用3天。同时可用四黄提纯原药(主要成分为黄芪、黄连、黄柏、大黄)拌入饲料,从而促进药物的快速吸收,提高机体抗病力及免疫机能。

2、鸭大肠杆菌病

本病各季节都有发病,各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以雏鸭和小鸭的败血型和产蛋母鸭的卵黄性腹膜炎危害最为严重。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常与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病毒性肝炎等感染和继发感染。各种恶劣的环境条件和应激因素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病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基至废食,排黄白色稀粪。剖检病死鸭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心包上的纤维素性胶膜不易剥离,而鸭传染性浆膜炎则易剥离。母鸭腹部膨大,排白色带有蛋白碎片的粪便,剖检可见腹腔内充满蛋黄碎片或干酪样物。

首先要加强对鸭舍环境卫生的控制,饲养用具要经常消毒。还要注意检查水源是否被大肠杆菌污染,如有污染要及时更换。注意鸭舍育雏期的保温及饲养密度,保持舍内通风良好,粪便要及时清除,以减少氨气污染。平时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预防,尽力防止寄生虫等病的发生。如果有鸭群发病,要及时隔病鸭,可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对未发病的鸭进行免疫预防。治疗可选用硫酸安普霉素100g拌料100kg,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3天。或用福尔泰口服液(主要成分氟苯尼考、助溶剂、增效剂等)100mL加水200kg,搅拌均匀后自由饮用,连用3天,重症酌情加量。还可用鸭康(主要成分为磺胺氯哒嗪钠、甲氧苄氨嘧啶)100g加水150kg,用时配以适量的碳酸氢钠,用前停水1~2h,1次饮完,3~5天为1个疗程。

3、鸭霍乱

本病又称鸭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末、春初多发,常呈散发性流行,产蛋鸭最为易感。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死率高,可达30%~40%。如果天气突变或因营养缺乏等使鸭抵抗力减弱时,均可引起本病。本病发病急死亡快,多发于日龄较大的鸭。病鸭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口、鼻分泌物增多而引起呼吸困难,严重下痢,排绿色和白色稀粪,有时粪便中带有血液,且伴有恶臭味。病鸭常有摇头现象,又称摇头瘟,有时突然不安,抽搐、痉挛,双翅扑地,约1~2天死亡。病程稍长的患鸭,可见膝关节肿胀发炎,跛行,难以行走。病鸭全身黏膜、浆膜出血,呈现败血症过程。肝脏表面有针尖大小、均一的灰白色坏死灶。

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雏鸭、中鸭、成年鸭要分群饲养,不从疫场或疫区引进鸭,引进后应隔离饲养15~30天,确认无病后才能转入场内。还要注意减少各种应激,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可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菌苗免疫预防。发病时可用混感1号(主要成分为恩诺沙星、双氟沙星、增效剂等)100g加水150kg,每天1次,连用3天。也可使用肠速康(主要成分为硫酸新霉素、头孢哌铜钠、舒巴坦钠等)100g加水100kg,每天1次,连用3~5天。

罗非鱼养殖常见细菌性疾病及防治


近年来,随着罗非鱼养鱼面积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以及投喂过多饲料及肥料,使得池塘淤泥堆积,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和溶解氧低,养殖环境恶化,加之华南地区气温偏高,微生物很容易在水体、底泥及鱼体中滋生,感染罗非鱼,导致疾病发生或暴发流行。本文对罗非鱼养鱼中几种常见细菌性疾病作一简要综述,供广大养殖户在生产实践中参考。

一、运动性气单胞菌病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2.病理特征患病个体于水面无力漂游,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肠道充气且无食物,体表局部鳞片脱落,皮肤和肌肉大面积充血、出血,背鳍和尾鳍鳍条末端腐烂、鳍条充血,部分个体眼球肿胀、充血或白浊,肝脏充血发红,有的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脾脏充血、肿大,胆囊肿大,腹腔壁和肠壁也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

3.流行与危害此病流行季节长,从2月底至11月,水温在9~36℃之间均有流行,其中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最为严重。6~10月是该病的暴发流行季节,从罗非鱼鱼种到成鱼均易受到伤害,发病率高,流行期间发病率可达50%~78%,严重时达100%,死亡率为52%~100%。发病类型可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发病罗非鱼多在7天之内死亡,慢性发病的罗非鱼则在14天甚至60天后出现死亡。如遇到连续阴雨天后突然放晴,气温骤然升高,水体环境恶化,更易暴发此病。各种养殖方式的水域均有发病。

4.预防与治疗①放苗前彻底清淤消毒,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②定期泼洒生石灰,用量为20~50克/立方米,使水保持弱碱性;③每千克鱼体重用土霉素10~30毫克,或沙拉沙星10~20毫克拌料投喂,连用3天:④用漂白粉进行全池泼洒,浓度为0.3~0.4克/立方米,每3天泼洒1次,连用3次。

二、链球菌病

1.病原海豚链球菌或无rǔ链球菌。

2.病理特征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眼眶充血,鳃盖内侧出血,腹部膨大,有腹水储积,肛门红肿,采食减少或绝食,游姿平衡失调、翻滚、转圈,解剖病鱼可见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色浅,肠管松弛,肠腔充满淡黄色液体,肝脏增大。

3.流行与危害该病3~11月均可暴发,发病水温范围布25~34℃,7~9月的高温期最易流行,水温降至20℃以下则较少发生。传播速度较快,7天左右可波及个场。急性和慢性发病结合,发病率在1%~3%,日死亡率为0.1%~0.2%。急性型死广前未表现明显的症状及病变。慢性型部分发病鱼可出现典型症状及病变,主要表现为浮头、转圈、狂游及发病后期单侧眼睛浑浊、突出及全身大面积弥漫性出血。

4.预防与治疗①控制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②保持水质良好,经常换水,定期消毒:③发病时减少投饲至正常投料量的70%左右,内服:维生素C0.2~0.3克/千克饲料,10%氟本尼考1克/千克饲料、或者氟哌酸1克/千克饲料,连续服用3~5天:④用二氧化氯0.3~0.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用2次。

三、细菌性肠炎病

1.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2.病理特征生病时鱼体发黑,食欲减退,直至完全不吃食。病鱼离群独游于水面,反应迟钝。疾病早期剖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管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后段有少量食物和淡黄黏液,肛门红肿。严重时,腹腔内充满淡黄色的腹水,整个肠壁因淤血而呈紫红色,肠管内黏液很多,提起病鱼的头部,即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

3.流行与危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从罗非鱼鱼种到成鱼都可受害。流行时间为4~10月,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25~35℃时为流行高峰,死亡率50%左右,严重时可达90%。主要是养殖过程中使用劣质饲料,引起鱼的食欲差造成鱼体抵抗力下降,导致该菌大量繁殖而暴发鱼病。

4.预防与治疗①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池消毒,养殖过程中不投喂劣质饲料;②发病季节每隔15天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在食场周围泼洒消毒:③每千克鱼体重用氟哌酸30~50毫克和大蒜10~30克或大蒜素0.2克拌料投喂,连用3~5天。

四、细菌性烂鳃病

1.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2.病理特征罗非鱼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而浮游于水面;病鱼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充血发炎,严重时鳃盖中间常常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鳃丝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失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则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出血小点;严重时,鳃小片脱落,鳃丝末端缺损,鳃软骨外露,病变鳃丝周围常有淡黄黏液。

3.流行与危害感染是因罗非鱼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引起的,鳃受损时(如寄生虫叮咬或机械损伤等)特别容易感染。水温15℃以上开始流行,在15~30℃范围内,温度越高,越易暴发。4~10月为其流行季节,7~9月发病最为严重。该病致死时间短,死亡率高达80%以上。

4.预防与治疗①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用1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或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②用光合细菌5~10毫升/立方米全池泼洒,可有效抑制有害病菌的繁衍与感染;③鳃上、体表如有寄生业要及时杀灭;④在发病季节,全池泼洒生石灰15~20克/立方米,每月1~2次:⑤每千克鱼体重用氟哌酸20~30毫克拌料投喂,连用3~5天。

五、爱德华氏菌病

1.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

2.病理特征罗非鱼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肛门发红,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此外,有的病鱼体表可见有隆起发炎的患部,尾鳍、臀鳍的尖端和背鳍的后端坏死发白。解剖观察,生殖腺特别是卵巢有出血症状,肠管内有水样物贮积或肠壁充血,肝、肾、脾、鳔等内脏有白色小结节样的病灶,并且发出腐臭味。

3.流行与危害本病流行于夏、秋季节,是罗非鱼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细菌病,危害严重。有急性暴发引起大批死亡的病例,但是多数是慢性死亡病例,持续时间较长。

4.预防与治疗①养殖密度要合理,池塘定期消毒,经常换水,保持池水清洁;②鱼种下塘前用10毫克/升漂白粉或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30分钟:③发病时,每千克鱼体重用四环素50~70毫克或氟哌酸30~50毫克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

六、竖鳞病(松鳞病)

1.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2.病理特征罗非鱼鱼体发黑浮于水面,游动缓慢。体表粗糙,鳞片向外张开,鳞片基部呈鳞囊水肿,其内部积聚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稍加压力就有液体从鳞囊喷射出来,鳞片随之脱落。病鱼有时伴有眼球突出,腹腔膨大有腹水,肝脾肿大。患病严重的鱼,3~4天就会死亡。

3.流行与危害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当水质污浊、鱼体受伤时经皮肤感染。危害亲鱼为主,主要流行于静水养殖池中,流水池中很少发生。当水温在17~20℃之间,水质污浊,鱼体受伤,很容易感染,死亡率50%左右,严重时可达100%,越冬期鱼类缺乏维生素等易患此病。

4.预防与治疗①越冬前肥育,越冬期加强营养,并保持水质清新,经常投喂一些浮萍等青绿饲料,并注重补充无机盐及维生素等:②对鱼操作时要小心仔细,避免鱼体受伤:③鱼种放养时用5~8毫克/升漂白粉浸洗20~30分钟:④发病时全池泼洒0.3克/立方米强氯精,3天一个疗程,并视流行情况内服土霉素;⑤病鱼以2%的食盐水与3%的小苏打水混合,浸洗10分钟:⑥亲鱼患病,每千克鱼体重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15~20毫克。

七、细菌性败血病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2.病理特征根据外部特征和解剖观察,可分为三种类型,生产实践中可能发生一种,也可能几种同时发生。

(1)充血型:罗非鱼病鱼体表充血,多发生在下颌、鳃盖、鳍等部位,严重时可发生鳞片脱落;解剖可发现肠道充血,脾、肾、胆囊肿大,肝由正常的红褐色变成土黄色或灰白色;该类型为急性发病,短期内即引起鱼大批死亡。

(2)腹水型:病鱼鳃盖及体表局部充血,眼眶周围亦有充血现象,腹部膨大,腹腔内有淡黄色积水;肝肿大色浅,上有充血斑点;肾、胆囊肿大,肠充血。

(3)平衡失调型:病鱼体色变黑,游动异常,表现打转症状;眼球突出,有的眼球晶体呈白内障状,甚至脱落:肝肿大,色浅:该类型为慢性发病类型。

3.流行与危害该病流行期长,在10~36℃均有流行,在25℃以上鱼易发病,高峰期水温28~35℃。6~10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从鱼种到成鱼均易受到危害,发病率高,流行期间可达50%~78%,发病严重时可达100%;死亡率为52%~95%,甚至全军覆没。发病类型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发病死亡多发生在1周之内,慢性发病时间可达2周甚至2个月。各种养殖方式的水域均可发病。

4.预防与治疗①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2次,用量15~20克/立方米,保持水质清新;②及时清除残饵污物并经常加注新水,改善水质;③投喂的饲料要新鲜、不霉变、无毒,并注意投饲的方法;④要及时杀灭鱼体内外的寄生虫;⑤使用二氧化氯0.4~0.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同时按每千克鱼体重用鱼血宁1克和三黄粉2~4克拌料投喂,连用4~6天。

八、细菌性赤皮病

1.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2.病理特征病灶周围鳞片松动,充血发炎,以腹部两侧最为明显,鳃盖中部颜色消褪;背鳍或全部鳍基充血,鳍条木端腐烂,鳍间软组织被严重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在体表病灶处常有水霉感染,病鱼有时肛门扩张发红,肠管发炎,腹部膨大并有腹水;病鱼游动缓慢,常静止于池边,不久即死亡。

3.流行与危害荧光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当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体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捕捞、运输和放养时时鱼体受伤、冻伤或体表寄生虫损伤时,病菌才有可能乘虚而入引发鱼病。该病在全国各地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其在捕捞、运输后,罗非鱼进池越冬前一周也是此病最易暴发期。

4.预防与治疗①在捕捞、运输和放养时小心操作,以防鱼体机械性损伤:②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或用50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浸洗消毒5~10分钟:③发病时用0.5毫克/升二氧化氯全池泼洒,连用3天。

螃蟹三种生态混养技术


“河蟹+鳜鱼、河蟹+黄颡鱼、河蟹十翘嘴红鲌”三种生态混养模式。 

一、池塘条件
1.池塘为四周开沟筑圩的提水大塘口,池深1.5m,滩面水深福尔马林浸浴30分钟、鱼种用3.5%食盐水浸浴10分钟后下塘。
四、技术措施
1.饲料投喂 饲料有玉米、小麦、菜饼、南瓜等植物性饲料,淡水野杂鱼、螺、蚌等动物性饲料,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遵循“荤、精、青”饲料合理搭配的原则,根据生长阶段、季节、天气等因素灵活掌握投喂量,保证水生生物吃足吃好,切忌忽饱忽饥,并掌握“四定、四看”的投喂方法,采取池边定点投喂与全池散洒相结合。
2.水质调控 控制水体透明度在30生石灰和0.8g/m漂白粉进行水体消毒;每100kg饲料中添加15g土霉素进行投喂,每天1次,连喂3天为一个疗程,以防治肠炎病;水蛇、水老鼠、蛙类及蝌蚪、水鸟等及时采取诱捉、猎捕等方式予以驱赶或杀灭。
五、试验结果
模式I 河蟹成活率48.52%,平均规格163g/只,单产26.1kg/亩;鳜鱼成活率83%,平均规格600g/尾,单产7.01kg/亩;青虾单产5.49kg/亩,其它鱼类单产55kg/亩。
模式Ⅱ 河蟹成活率43%,平均规格172g/只,单产28.44kg/亩;黄颡鱼成活率72%,平均规格165g/尾,单产17.8kg/亩;青虾单产5.8kg/亩,其它鱼类单产92kg/亩。
模式Ⅲ 河蟹成活率51%,平均规格153g/只,单产31.21kg/亩;翘嘴红鲌成活率82%,平均规格750g/尾,单产15.33kg/亩;青虾单产3.8kg/亩,其它鱼类单产78kg/亩。
三种混养模式亩产值分别为1874.65元、2298.45元和2117.00元,亩纯收入分别为1081.55元、1199.20元和1125.10元,与同等条件单纯养蟹相比,商品蟹规格提高20g左右,增加效益350元/亩以上。
六、小结与讨论
1.试验证明,蟹池通过混养名贵鱼类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生互补、共同生长,从而达到生态平衡,是实现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同步提高的一种养殖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大力推广。
2.试验的三种混养模式中,模式Ⅱ效益最好,这是因为黄颡鱼的产量和价格都较高,河蟹的规格也较其它两种模式大,主要是在试验后期增加投喂了人工配制的软性配合饲料(饲料配方为鱼粉35%、豆饼20%、菜饼15%、次粉15%、米皮糠10%、诱食促生长剂5%)。
3.鳜鱼、黄颡鱼、翘嘴红鲌虽然都是以肉食性为主的凶猛鱼类,但其食物结构有不同之处。鳜鱼终生以鲜活鱼、虾为饵,主要摄食底层小型鱼类(如鲫鱼、泥鳅、罗汉鱼等);黄颡鱼在蟹池中除摄食鲜活鱼、虾外,还摄食人工投喂的螺蛳或鱼粉与植物性饲料混合料;翘嘴红鲌在蟹池中主要摄食水体中上层小型鱼类(如鲢鱼夏花等),同时也摄食人工投喂的死鱼或冰鱼块。因此,在蟹池混养中要尽量多考虑饲料问题。
4.鳜鱼对药物较为敏感,故使用渔药时要有选择,并精确计算用药量,尤其是高温季节更要谨慎用药,通常用低剂量或不用药。同时,鳜鱼易发生缺氧浮头,如浮头严重可导致全军覆没,因此,水质不宜过肥,可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和高溶解氧含量是混养成败的关键。

猪易患三种失水性疾病(脱水症)的诊断


猪失水症大多发生于仔猪,尤其是初生仔猪。体质孱弱,食欲较差,如水泻很易产生全身性脱水,虚脱并迅速死亡。猪因胸水太多或腹水太多引起全身脱水的疾病极少。猪大多生活在圈舍内,因大出汗造成脱水现象常见于中暑。在中暑或热应激时,未及达到明显失水时,猪已死亡。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易患三种失水性疾病(脱水症)的诊断。

1、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腹泻、呕吐和脱水。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1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很高,5周龄以上的猪病死率很低,较大的猪或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其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主要存在于空肠、十二指肠及回肠的黏膜,在鼻腔、气管、肺的黏膜及扁桃体、颌下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处也能查出病毒。病毒对日光和热敏感,对胰蛋白酶和猪胆汁有抵抗力,常用消毒药容易将其杀死。

只引起猪发病,各年龄的猪均可感染。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体排泄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传染,传播速度很快。50%左右康复猪带毒排毒达2~8周。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较高,断奶、肥育猪和成年猪发病后都为良性经过。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全年都可发生,但以寒冷季节(冬季、早春)和产仔季节发病最多。

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2~18h。传播迅速。仔猪发生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病猪极度口渴,明显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病程短的可在48小时内死亡。长的可延续5~7日。成年猪症状轻重不一,有的症状不明显,有的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进行判定作出诊断。10日龄内仔猪病死率高,成年猪则经5~7天后康复。小肠壁变薄,半透明,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和隐深度之比,正常猪为7:1,而病猪则为1:1。进一步确诊,则须分离病毒或接种新生仔猪。

2、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的主要症状为厌食、呕吐、下痢,中猪和大猪为隐性感染,没有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24h。病初,病猪的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动,有些乳猪吃奶后发生呕吐,继而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为水样或糊状。症状的轻重决定于发病猪的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缺乏母源抗体保护的生后几天的乳猪,症状最重,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时,常使症状严重.病死率增高。一般常规饲养的乳猪出生头几天,由于缺乏母源抗体的保护,感染发病后,死亡率可高达100%;如果有母源性抗体保护,则1周龄的乳猪一般不易感染发病;l~21日龄乳猪感染后的症状较轻;腹泻数日即可康复,病死率很低;3~8周龄或断乳2天的仔猪,病死率一般为10%~20%,严重时可达50%。

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是:采取仔猪发病后24h内在粪便,装入青霉素瓶,送实验室做电镜检查或免疫电镜检查。由于可迅速得出结果,所以成为检查轮状病毒最常用的方法。另外,也可采用取小肠前、中、后各一段,冷冻,供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检查。

3、梭菌性肠炎

仔猪梭菌性肠炎又叫仔猪红痢,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排出红色粪便,肠坏死,病程短,致死率高,常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损失很大,该病发病急,一般来不及治疗,所以以预防为主,可以使用疫苗进行免疫。

根据该病多发在3日龄以内仔猪,以排血痢,病程短,死亡率高,病变肠段为空红色,界线分明,肠黏膜坏死,肠浆膜下肠系膜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小气泡形成等特征,可以做出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诊断。无菌采取心血、肺、胸水、腹水、肝、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容物、脾、肾等脏器模片,染色阳性,发现两端钝圆的单个或双个杆菌,有荚膜,芽孢位于菌体的中央,直径稍大于菌体的大型杆菌。十二指肠、空肠内容物在80℃水浴加热30min后,分别接种于肉肝汤和肉肝胃膜汤中,37℃培养4h,开始出现小气泡,18h后大量气体将试管中固体石蜡冲至试管顶部。培养基均匀混浊,由橙色变成黄色。肝片不变黑而呈肉红色。血平板接种,厌氧培养4h,有溶血。

笼养蛋鸡三种常见疾病的防治


1.脂肪肝综合症。在高产蛋鸡群中较为多见。表面看蛋鸡体况良好,但其产蛋量却逐渐下降;或者产量达不到高峰;高峰期缩短。严重的也有的病鸡突然死亡。由于产蛋鸡脂肪肝发病非常普遍,而其常态下不易被发觉。所以容易被养殖户忽略,剖检后发现,产蛋鸡肝脏脂肪沉积严重,肝肾等脏器周围沉积过多脂肪,产蛋鸡肝脏出血引起脂肪代谢紊乱所致。防治方法:①提高饲料蛋白质水平1%~2%,并加入一定量的麸皮,对过肥的鸡,在每100千克料中添加胆碱55克,复合维生素等150毫克,蛋氨酸50克。②产蛋前限制饲喂,控制鸡体重。
2.产蛋下降综合症。此病在产褐壳蛋的蛋鸡中多见。产蛋率下降到20%-50%时,其蛋的品质也下降,出现薄壳蛋、软壳蛋、无色蛋、腰鼓蛋、沙皮蛋等。种蛋孵化率下降,死胎率上升,即使雏鸡出壳,生命力也弱,成活率低。病鸡排软粪、绿色粪;鸡冠青紫色,出现神经质症状;吃食量并不减少。防治方法:①在日粮中添加胆碱和维生素B12,以保护肝脏,控制感染,可添加0.2%的土霉素,或0.2%的呋喃唑酮。②提高饲料蛋白质水平,保持在18%-19%。
3.笼养蛋鸡疲劳症。主要是由于鸡的日粮中钙、()磷及维生素D缺乏,或钙、磷比例不当,以及长期缺乏运动等所致,多发于开产后不久或产蛋前期。病鸡常侧卧于笼内,不能站立,以后瘫痪;反应迟钝,不少病鸡发生翅和腿骨骨折,骨壁薄而脆。防治方法:①产蛋前期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或维生素D。饲料中的可利用磷保持在0.45%。对病重鸡肌注维生素D50国际单位,以促进其对钙的吸收。②坚持喂配合饲料。③把患病鸡放在地上饲养,让它自由活动。

泥鳅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方法



泥鳅细菌性疾病的预防主要从日常管理、水质调控方面着手,且防重于治。

泥鳅放苗前一定要清塘改底。清完塘消好毒后,在泥鳅入塘前4~5天,用生物有机酸或硫代硫酸钠进行解毒,6~8小时后,全池泼洒浓缩芽孢杆菌、EM菌或光合细菌,分解池塘内的各种生物尸体,避免发生二次污染,提前消除病原隐患。

许多养殖户有一个误区:水质越浓越好。所以他们平时不喜欢换水,水面上封闭着一层粘粘的泥皮,水质显得特别浓厚,蓝藻、裸甲藻易暴发,引起泥鳅发生中毒现象或不断发生气泡病引起大量死亡。养殖户必须要养成定期换水的习惯,最好换底层水,连换2~3天,换完水后及时全池泼洒VC应激灵,全池干撒全效底改、底确良或增氧底改王+解毒活水灵,搅拌成小颗粒干撒入塘底,解毒改底的效果很显著,让这些底改沉入池底氧化底部的饵料、粪便,3天后再用芽孢杆菌配合红糖活化2~3个小时后全池泼洒,或将EM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活化后拌沙土干撒也可以。



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症状及防治技术


烂鳃病是草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寄生虫性烂鳃病、细菌性烂鳃病、药害性烂鳃病与营养性烂鳃病等。虽然烂鳃病的种类不同,但危害均较大,且任何季节都可发病,4月至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6月至9月份则为流行高峰期。细菌性烂鳃病多与赤皮、肠炎与寄生虫病等并发。一旦发病,可导致大量草鱼死亡。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症状及防治技术.

1.症状与诊断
(1)症状。发病后鱼体发黑(尤其是头部),离群独游,行动较慢,反应迟钝,呼吸不畅,食欲下降,鳃盖中的表皮组织开始充血发炎,并出现“开天窗”情况。鳃丝上黏液增加,鳃丝肿胀,并粘附有大量淤泥。病情严重时可见鳃盖骨表层发炎、充血、腐烂。
(2)诊断。取鳃丝黏液,并取少量鳃丝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无菌水2~3滴,盖上盖玻片,静置约25分钟,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大量细长的滑行细菌。
2.发病原因
在水体缺氧的情况下,鱼体则靠增生鳃来扩大呼吸面积,以获取更多氧气,水中溶解氧恢复后,增生现象则开始消失,鳃小片也得以恢复。但是如果草鱼长期生存在低氧环境内,即便水中溶解氧恢复,增生鳃小片也很难在短期内恢复正常。此种情况下病菌极易侵袭鳃小片,引发细菌性烂鳃病。如果水体中分子氨浓度偏高,会使得鳃上皮细胞损伤,使鱼体免疫能力失常,病菌侵入,出现细菌性烂鳃病。细菌间质能保护营养动物组织,在水体亚硝酸盐浓度升高时,亚硝酸盐会侵入盐组织,阻碍细胞间质合成,使得细胞间质流失,损伤鳃上皮细胞与组织,病菌更易侵袭。受低溶解氧、水温骤变、分子氨等应激因子影响,鱼体机体免疫力下降,为烂鳃病致病菌侵入鳃组织提供了有利条件,草鱼长期生活在这种营养失衡的状态下,极易出现细菌性烂鳃病。
3.治疗方法
方法一:(1)发病后将池水放干,清理淤泥,暴晒7~10天,每平方米泼洒80~120克生石灰,带水清塘,并用含氯漂白粉泼洒全池,一周后试水放苗,确保池塘内的水质指标均满足《无公害食品淡水渔业水质标准》要求。(2)中草药治疗。使用百部、土黄连、大青叶、鱼腥草合剂。具体为每公斤鱼体重土黄连3克,鱼腥草、百部、大青叶各200克,混合后碾成粉或直接煎成水拌饵喂食,持续用药1周。
方法二:药浴+内服治疗。于晴天的上午10时实施药浴,先放水,留10厘米深水即可,并使用聚维酮碘溶液,依照每立方米300毫升的标准药浴30分钟,然后将水全部放掉。注入新水约1米深,向其中泼洒已煎熬好的黄芪汁剂,每立方米水体10克,30分钟后再次投喂阿奇霉素,药饵用量标准为每公斤鱼体重0.7克;当日下午再次投喂药饵饲料1次。重复以上三步骤治疗4天左右。
方法三:先使用生石灰对养殖塘进行彻底消毒;于池塘挂篓,草架各边均挂篓3~6只,使竹篓口高于水面3厘米,向篓中装入100克漂白粉,次日换药,换药前将篓中漂白粉渣清净,持续用药3天;按照鱼康复a型每公斤体重2.5克的标准拌饲料喂食,上、下午各1次,持续喂食3天。
4.预防措施
结合细菌性烂鳃病的发病原因,应做好该疾病的预防工作。将塘底多余的淤泥清除掉,降低高温季节内淤泥耗氧量;科学放养,保证养殖密度合理,以免密度过大导致池塘内水质恶化;喂食营养搭配合理的膨化饵料,定时、足量喂养,提高饲料利用率,禁止投放霉烂变质或存放过久的饲料,避免因投喂不当所致的水体污染;于大麦黄、白露心等细菌性烂鳃病高时对症投放药物,增强鱼群免疫能力;补充鱼发育与生长必不可少的维生素,增强鱼体抗病能力;高温晴天午时应打开增氧机,保证水体中的溶氧量,向水中泼洒光和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促进水体有机物分解;加强鱼塘水质检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体色变黑,发病初期,鳃盖骨的充血、糜烂,鳃丝肿胀。随病情加重,鳃盖内表皮严重腐烂加剧,甚至腐蚀成一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末端严重腐烂,上附有较多污泥和杂物碎屑。鳃严重贫血呈白色,或鳃丝红白相间的“花瓣鳃”现象。
【致病条件】柱状黄杆菌广泛分布于淡水环境和土壤中,能分解环境中的有机质。柱状黄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它的毒力受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水体的盐度、水温、饲养应激等等。不同的菌株之间由于毒力存在着差异,引起鱼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相同。引起柱状黄杆菌感染的条件不是单一的,而常常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组织损伤因素。完整的鳃组织和皮肤是鱼类保护自身免细菌受感染的天然屏障,损伤的鳃组织和皮肤使天然屏障保护功能部分伤失而使鱼类容易遭受感染。

②温度因素。当环境变化和水温上升至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时,许多鱼类都对柱状黄杆菌表现敏感。鱼类自然感染柱状黄杆菌经常发生在水温在于20℃的水环境中。

③环境因素。某些环境因素如高密度、不当操作、低溶氧量、高温及水体富营养化等也容易导至柱形病的发生。

④病原因素。水体环境中病原菌的浓度以及菌株毒力的强弱与鱼类感染发病密切。如果水体中的病原菌的浓度过高或菌株毒力较强,鱼类则容易感染发病。

⑤宿主因素。一般而言,柱状黄杆菌不易感染健康的鱼,但如果鱼类的免疫力与营养状况不佳,鱼类也是容易被感染的。

⑥继发感染。柱状黄杆菌不仅是原发性病原,也可以是继发感染的病原。鱼类处于疾病状态时,其自身抵抗能力下降而大大提高了柱状黄杆菌的感染机率。

【主要症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体色变黑,尤其头部的颜色更为暗黑(图3),因而称为“乌头瘟”。肉眼观察病鱼的鳃盖内表皮常常充血(图4),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行不规则的透明小区(图5),俗称“开天窗”。
◆流行季节与温度:流行于4-10月,夏季尤为盛行,流行水温15-30℃。
◆防治措施:预防:1、彻底清塘,鱼苗下塘前用3-5%食盐溶液浸泡15分钟。2、半个月用15g/m³生石灰遍洒一次。
治疗:外消:通威碘液、菌毒宁、毒消净。
内服:通威菌血止、康复散、鱼菌克、肝胆舒灵。
总之,受多种因素影响,草鱼养殖时细菌性烂鳃病发病率较高。因此,在养殖中应坚持“有病早治、无病早防、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无污染水体养殖,降低细菌性烂鳃病的发生率,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收入。

牛的三种常见病防治


一、牛肺疫
1.症状。在临床上有三种类型。
①急性败血型。体温突然升高到40℃以上,脉搏加快,食欲减退,被毛粗乱,鼻镜干燥、呼吸困难,反刍停止,有时还流鼻液和眼泪,腹泻,粪中可能混有纤维蛋白甚至血液,有时尿中也可能带血,一般在24小时内死亡。
②肺炎型。病初表现为虚弱,结膜充血,心跳加快,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胸膜肺炎症状逐渐明显,鼻液带血呈红色,干咳,胸部叩诊有浊音,听诊呈锣音。
③水肿型。病牛胸前及头颈部有水肿、重者可波及下腹,舌咽肿胀,眼红肿、流泪,流涎,呼吸困难,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而死。
2.治疗。发现此病应及早隔离治疗,大牛用青霉素100~300万单位,小牛减半,进行肌肉注射,也可用10%磺胺噻唑钠溶液每头100~150毫升肌肉注射,一天2次。中药治疗为黄连、黄芩、知母、白术、白芍、厚朴、白莶各40克,五味子、贝母、阿胶、泽泻、云苓各25克、火麻仁13克为引,()研末开水冲服,每天1剂,连服3剂。
二、牛流行性感冒
1.症状。牛眼发红、肿胀,呼吸困难,关节发炎、跛行,眼角、鼻孔流出浆液,发咳嗽,不吃,反刍停止。
2.治疗。鲜毛茛全草20克,苎麻根20克,加盐少许,捣烂,敷在跛脚的悬蹄上方3厘米处,用纱布包好,6小时后除去。另外也可用鲜紫苏全草0.5千克,葱一大把,共煎汁灌服,每天1次,连服3天。还可用野生绞股蓝茶100克,加青茶叶50克冲开水1000克灌服。
三、犊牛腹泻
1.症状。犊牛的粪便含水量比正常高出5~10倍,粪便有异味,颜色异样(黄色、白色),因腹泻类型不同,粪便中还可含黏膜和血液。
2.治疗。以消炎、收敛和补液为主。消炎可用氟苯尼考,每次5毫克/千克;氧氟沙星,每次8毫克/千克,每天服用3次,连服2~3天。收敛可用鞣酸或鞣酸蛋白,每次5克,每天2~3次,连服2~3天。对于有失水症状的病犊,补液十分重要,可用葡萄糖氯化钠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1000毫升,静脉注射。冬天补液时要注意药液温度不要过冷,以免对心脏造成不良刺激。近年来,口服补盐液也已广泛用于犊牛腹泻的治疗,效果较好。
王海明

新生仔猪三种疾病不容忽视


虽然我国近年来的养殖产业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调整,但是从整体情况上来看依然呈现出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动物疫病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多,为养殖户们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而新生猪仔的健康生长是养殖户们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为此对新生仔猪的相关疾病进行探究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主要以新生仔猪三种不容忽视的疾病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一、新生仔猪的低血糖病

虽然在我国当前的生猪养殖中存在多种疾病,但是影响最大且是对养殖户最具威胁的应当是低血糖病和贫血病以及假死等三类,对于这三类病症养殖户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做好及时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首先从新生仔猪的低血糖病上来看,该病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精神沉郁,四肢无力且在走路过程中伴随着步态不稳等现象,之后卧地不起,呈现出阵发性惊厥和体温下降的状态,粘膜苍白。眼球不能进行活动,瞳孔放大,但是仍然存在角膜反射现象,口微张,伴有少量白沫溢出。随后在较短的时间内还会出现呼吸加快和不时发出尖叫声等现象,进而出现昏迷直至死亡。低血糖病的主要发生期存在于仔猪出生的两到三天之内,并且经常发病于一窝中的数只仔猪,绝大多数的仔猪都会在病发的两小时之内死亡,也有部分仔猪会在病发的一天内死亡,对于这种病症来说,由其造成的死亡率非常高。

在进行此类病症的防治时应当做好如下几个步骤,首先应当加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强化产后母猪的泌乳能力,保证新生仔猪能够吃到充足的奶水。与此同时,还应当做好圈舍的保暖工作,避免其他因素对新生仔猪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果出现母猪无乳问题的话,就应当对新生仔猪进行及时的人工哺乳和喂养,在此过程中适当增加糖分的补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在母猪产前七天到产后的五天期间,要对其进行每天五十克到一百克的糖分补充,当仔猪出生之后,应当马上对其进行百分之二十的葡萄糖水口服,定量为每头猪五毫升,每天进行四次补充,为期三天。一旦发现仔猪有发病的症状时,要予以及时的治疗,百分之五的葡萄糖溶液十五毫升进行腹腔注射,平均每天两到三次,为期三到五天。并且保证及时使仔猪口服百分之二十的葡萄糖溶液,每日两到三次,不间歇的使用三到五天,通常情况下在这些治疗手段的治疗下能够促使仔猪很快从疾病中得到康复。

二、假死

一般来说,假死主要就是指新生仔猪窒息,在出生之后呈现出体质极度虚弱甚至没有呼吸的症状,只存在微弱的心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假死。在当前我国生猪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类病症。其主要症状表现在仔猪出生后全身无力,呼吸微弱且不均匀,张口喘气时候口腔和鼻腔内充满粘液。当病发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反射消失、卧地不动等现象,在这段时间如果不加以及时治疗和抢救的话极有可能造成仔猪的死亡。

在对待新生仔猪假死病症的时候,应当尽量做好相关的防控措施。首先,在母猪进行分娩的时候应当做好人工助产工作,最大限度上减少母猪生产过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避免出现假死现象。当新生仔猪出现假死现象时要及时擦净仔猪口鼻中的粘液,随后对其进行人工呼吸,用左手倒提仔猪的两条后腿,并用右手对仔猪的后背部位进行有节奏的拍打,直至仔猪出现叫声。在条件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利用酒精进行仔猪口鼻的擦拭,帮助仔猪恢复呼吸。

三、仔猪佝偻病

此外,新生仔猪的佝偻病也是造成养殖户们蒙受损失的重要病症。佝偻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在患病初期的时候,仔猪喜欢食用泥土和脏物,造成了其生长发育欠缺,食欲不振,其外部特征也将变得被毛粗糙,关节增大且伴随肿痛现象,长骨变形或骨骼扭曲,经常出现骨折等问题。

针对于新生仔猪佝偻病的治疗和控制来说,首先要根据科学的配合比例在怀孕母猪的饲料中添加钙磷和维生素D,尽量为母猪营造一种充满阳关的生活环境,促使其经常进行运动。在外部条件上做好充足的准备和预防工作,最大限度上减少新生仔猪患有佝偻病的几率。当母猪生产之后,要在其饲料中合理添加骨粉、贝壳粉等矿物质原料。并且在仔猪出生之后,也应当促使新生仔猪经常接触阳光,尽量增加阳光照射时间,促进其体内维生素D的转化。如果在仔猪出现佝偻病等相关症状时应当对其加以及时的控制,对于病发仔猪来说要尽量选用百分之十的氯化钙注射液或者百分之十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进行腹腔注射。此外,也可以采用乳酸钙和碳酸钙内服的手段,在进行乳酸钙和碳酸钙喂食的同时还要辅助利用维生素D。这两种方法对于新生仔猪佝偻病的治疗来说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随着我国市场需求的不断上扬以及国家对生猪养殖的不断重视,养殖行业将会在未来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对新生仔猪的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和解决无疑更具现实意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708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