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三种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

鸭是为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鸭肉的营养价值与鸡肉相仿。但在中医看来,鸭子吃的食物多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肾经,有滋补、养胃、补肾、除痨热骨蒸、消水肿、止热痢、止咳化痰等作用。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鸭三种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

1、鸭传染性浆膜炎

本病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是危害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季节较为多发,1~8周龄的雏鸭易感本病,但种用鸭极少发生。如果饲养环境条件不好可诱发本病,如育雏期饲养密度过大,室内潮湿、通风不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特别容易引起本病的流行。本病主要由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病鸭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病鸭神态倦怠,运态失调,头颈震颤,昏睡。眼、鼻有分泌物流出,轻度咳嗽或打喷嚏,排淡绿色粪便。心包膜、肝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的病鸭有神经症状,头颈向身体右侧弯转90度,呈S型。

本病的预防是给1~2周龄的雏鸭使用氧氟沙星饮水,50g氧氟沙星加水200kg,每天1次。如果鸭群已患病可使用头孢安泰(主要成分为硫酸丁胺卡那、头孢噻肟钠、肠道修复因子)100g加水300kg给其饮用,每天1~2次,连用3天;浆膜净(主要成分为氨苄西林钠、盐酸环丙沙星)100g加水100kg给鸭饮用,每天2次,连用3~5天;肠力素(硫酸黄连素、头孢哌胴钠)100g加水250kg给鸭饮用,饮前控水,每天2次,连用3天。同时可用四黄提纯原药(主要成分为黄芪、黄连、黄柏、大黄)拌入饲料,从而促进药物的快速吸收,提高机体抗病力及免疫机能。

2、鸭大肠杆菌病

本病各季节都有发病,各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以雏鸭和小鸭的败血型和产蛋母鸭的卵黄性腹膜炎危害最为严重。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常与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病毒性肝炎等感染和继发感染。各种恶劣的环境条件和应激因素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病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基至废食,排黄白色稀粪。剖检病死鸭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心包上的纤维素性胶膜不易剥离,而鸭传染性浆膜炎则易剥离。母鸭腹部膨大,排白色带有蛋白碎片的粪便,剖检可见腹腔内充满蛋黄碎片或干酪样物。

首先要加强对鸭舍环境卫生的控制,饲养用具要经常消毒。还要注意检查水源是否被大肠杆菌污染,如有污染要及时更换。注意鸭舍育雏期的保温及饲养密度,保持舍内通风良好,粪便要及时清除,以减少氨气污染。平时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预防,尽力防止寄生虫等病的发生。如果有鸭群发病,要及时隔病鸭,可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对未发病的鸭进行免疫预防。治疗可选用硫酸安普霉素100g拌料100kg,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3天。或用福尔泰口服液(主要成分氟苯尼考、助溶剂、增效剂等)100mL加水200kg,搅拌均匀后自由饮用,连用3天,重症酌情加量。还可用鸭康(主要成分为磺胺氯哒嗪钠、甲氧苄氨嘧啶)100g加水150kg,用时配以适量的碳酸氢钠,用前停水1~2h,1次饮完,3~5天为1个疗程。

3、鸭霍乱

本病又称鸭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末、春初多发,常呈散发性流行,产蛋鸭最为易感。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死率高,可达30%~40%。如果天气突变或因营养缺乏等使鸭抵抗力减弱时,均可引起本病。本病发病急死亡快,多发于日龄较大的鸭。病鸭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口、鼻分泌物增多而引起呼吸困难,严重下痢,排绿色和白色稀粪,有时粪便中带有血液,且伴有恶臭味。病鸭常有摇头现象,又称摇头瘟,有时突然不安,抽搐、痉挛,双翅扑地,约1~2天死亡。病程稍长的患鸭,可见膝关节肿胀发炎,跛行,难以行走。病鸭全身黏膜、浆膜出血,呈现败血症过程。肝脏表面有针尖大小、均一的灰白色坏死灶。

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雏鸭、中鸭、成年鸭要分群饲养,不从疫场或疫区引进鸭,引进后应隔离饲养15~30天,确认无病后才能转入场内。还要注意减少各种应激,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可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菌苗免疫预防。发病时可用混感1号(主要成分为恩诺沙星、双氟沙星、增效剂等)100g加水150kg,每天1次,连用3天。也可使用肠速康(主要成分为硫酸新霉素、头孢哌铜钠、舒巴坦钠等)100g加水100kg,每天1次,连用3~5天。yz023.COm

相关推荐

蜜蜂传染病防治方法


蜜蜂是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过着同巢群体生活,它们之间是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所以,蜜蜂病害的发生有别于其他单独生活的昆虫或哺rǔ类动物,蜜蜂患病是指整个群体来说的。

蜜蜂若饲养管理不善,容易发生下列常见传染病: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孢子虫病等。如不及时防治,会造成蜜蜂大批死亡。

一、囊状幼虫病。

多发生在天气多变的春、秋季和蜜蜂繁殖期,发病死亡的是6日龄幼虫,死后挑尸成囊状,人们称它为尖头虫。对囊状幼虫病,主要采取以抗病选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首先,要选择抗病力强的群蜂培育蜂王、雄蜂,替换病群的蜂王,逐步提高蜂群的抗病力。其次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强保温,补充人工饲喂,做好换王断子清巢工作,减少病原体。发病时,可选用半枝莲(狭叶韩信草)、虎杖、贯众、华千金藤嗨南金不换)的其中一种,用干品50克,加水煎取浓液,按1∶1加入白糖,配成药糖浆饲喂10框蜂。

二、蜜蜂麻痹

蜜蜂麻痹病又称黑蜂病,是一种成年蜂病,一般发生在春、秋两季。症状有两种:一种(I型)症状是病蜂翅膀和体躯不正常抖动,飞不起来,常跌落在地:有时在箱内乱挤成一团;腹部膨胀,翅膀张开并脱落。腹部膨胀是由于蜜囊充水而引起的。病蜂在几天内死亡。另一种(II型)症状,是病蜂腹部不膨大,而是周身的绒毛脱光,身体油光发黑,病蜂的腹部有时反而缩小,它们在巢内常常遭到老龄工蜂的追咬。换王是治疗蜜蜂麻痹病的良好措施。异地引种,避免蜂群长期近亲繁殖是预防蜜蜂麻痹病的有效方法。药物治疗按NYS138-2002,使用酞丁胺粉(4%)饲喂,每升50%糖水加本品12g,每群250ml,隔1次,连用5次,采蜜期停止使用。

三、欧洲幼虫腐臭病。

主要发生在春秋季,弱群、保温不良、饲料不足的蜂群最易发生。发病初期,幼虫身上无光泽,出现少量死亡;病情严重时,幼虫全部腐烂,散发酸臭味,导致蜂群弃巢而逃。对发病蜂群要加强管理,可用糖浆500克加10万国际单位链霉素,或4片磺胺噻唑钠调匀喂蜂,每框约喂50克糖浆,每天1次,连喂6~7天。

四、蜜蜂白垩病

蜜蜂白垩病又名石灰蜂子,是蜜蜂幼虫的一种传染性病害,多发生于春季或初夏,特别是在阴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白垩病是通过被污染的幼虫饲料传染的。当蜜蜂幼虫吞进混在饲料中的蜜蜂子囊球菌的孢子后,孢子在肠腔中发芽,并且在肠腔,特别是在后肠末端长出菌丝,菌丝穿过肠壁,破坏后肠末端常常留下前端不受影响。等到幼虫出现病征时,蜜蜂子囊球菌的气生菌丝便出现在病虫体表。蜜蜂子囊球菌不在成年蜂体内繁殖。药物治疗:病蜂群经换箱换脾后,及时地按NY5138-2002的规定,使用制霉菌素饲喂,每升50%糖水加本品200mg。隔3天1次,连用5次。采蜜期停止使用。

五、孢子虫病。

常在春末夏初、秋末冬初季节发生。初发病区会出现短期内全群死亡。这种现象常被人误为农药中毒。患病蜂群初期无明显症状,病情加重后,中肠浮肿,体色变黑,飞翔力减弱,不久就会死亡。防止孢子虫病,主要是搞好蜂具消毒,及时更换病群蜂王和以药物治疗,可采用5%~10%米醋糖浆(也可用酸果汁代替,如棠梨、山柠檬、青梅等),或500克糖浆加入依米丁60毫克(本药有毒,注意控制剂量),还可用糖浆500克,加入巴龙霉素10万国际单位拌成药糖浆,每群蜂喂药糖浆100~150克,1~2天喂1次,连喂8~10次。此外,患病蜂群的蜂蜜带有大量孢子虫孢子,不可用来喂蜜蜂。

蜜蜂病害在传播方式上主要有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2种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

蜜蜂病害在蜂群内传播感染,主要是通过这种直接接触传播途径完成的。大家都知道,蜜蜂有一个特殊的生物学特性,那就是分食、口对口饲喂,在分食、饲喂过程中,通过口器的相互直接接触,患病蜜蜂就会将病原微生物传递给健康蜜蜂,一传十,十传百,病害很快传播至整个蜂群。再一个,蜜蜂是群居生活,几万只蜜蜂生活在有限空间内,蜜蜂通过体表的相互接触,有些病原微生物就可以通过伤口进入健康蜜蜂体内。

(2)间接接触传播

病原微生物借助于传播媒介让蜜蜂感染疾病,大部分传染病都是通过间接接触、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传播的,蜂群与蜂群之间的病害传播主要是通过这种间接接触传播途径完成的。例如:被病蜂的分泌物、排泄物所污染的蜜粉饲料、水源、土壤、巢脾、用具等,空气中漂浮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螨、寄生性昆虫的危害以及养蜂者本人,不规范的引种、合并蜂群、调换子脾等等,都会引起传染病在蜂群间传播,将病原微生物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

蜜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

根据蜜蜂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预防和治疗上,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要注意蜂场的卫生,蜂箱内要经常清扫,保持蜂箱内的清洁卫生。其次,蜂箱蜂具要注意消毒。在每年春季蜂群陈列以后和晚秋蜂群进入越冬以前,对所有的蜂箱蜂具和场地都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处理。此外,还要经常注意蜂群的健康状况。若发现有蜂群患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以免传播蔓延。对其他蜂群也应普遍进行预防性给药治疗1次~2次。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由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常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就决定了在病害的防治上也必须采取综合的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综合措施的实施,首先就是要将药物防治与消毒措施结合起来;其次,就是要把药物防治与加强饲养管理措施结合起来;此外,还要注意选育抗病品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防治。

必须对症下药在蜂病防治上对症下药是提高药效的关键。否则,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治疗效果,反而会产生副作用。因为不同药剂的药理作用是不相同的。例如磺胺和抗生素药物,在一般情况下只能适用于细菌性病害的治疗;而黄色素、依米丁以及灭滴灵,只适用于原生动物所引起的病害的治疗等。

此外,除了要注意对症下药以外,对于不同药物的作用方式的不同也应予以重视。如磺胺和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是起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作用的;对于那些附着在蜂箱和巢脾上的微生物的芽孢或休眠体,只能用甲醛等消毒剂来杀灭它。

肉牛传染病与常发病的防治


1.口蹄疫

该病是牛羊等偶蹄动物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间、乳房发生水疱和烂斑。

(1)病因。该病是由口蹄疫病毒侵入动物机体内引起的。病毒可以从疱液、口诞、乳汁等排出。痊愈的动物也能在短时间内继续带毒和散毒。主要经过消化道传染,也可经黏膜、乳头及损伤的皮肤传染。人也可能感染。

(2)症状。牛感染口蹄疫以后,一般要经过2~8天才能发病,最长达14天。在病毒进入血液阶段,病畜体温升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继而在口腔黏膜及蹄间、乳头的皮肤上发生豌豆大甚至可达蚕豆大小的水疱。以后水疱相互汇合,形成大小水疱连片的破溃。病牛流出大量口涎,开口时可以听到吸吮音。牛在患口腔破损的同时,蹄间、蹄冠皮肤会现热痛和肿胀,经1~2天则出现水疱,破溃后形成烂斑。四肢同时患病时,牛呈交替负重状,并经常抖动左肢,行走时呈跛行。严重患畜长期伏卧,站起困难。如感染化脓或者坏死时,蹄匣可能脱落,蹄骨出现坏死等。

(3)诊断。为了确诊,必须于发病后采取新鲜水疱皮、水疱液或病牛发热期血液,存放冰瓶里送检。如仅仅是口腔发病,经过1周左右就可以自愈。如果蹄壳部出现病变时,则病期可达2~3个星期,死亡率一般在1%~2%,但多数都是犊牛。在诊断口蹄疫时,应注意与牛瘟、牛传染性水泡病、口炎相鉴别。

(4)预防。对历年发生口蹄疫的地区,每年应对所有的牛做预防接种。牛口蹄疫疫苗注射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4~6个月。如果已经发生口蹄疫,则应采病料送检定性,迅速上报并通知友邻单位,联合采取防制措施。划定疫区,严格封锁,及早就地扑灭。对口腔病变可用青黛散、冰硼散或碘甘油等治疗。蹄部和乳房的病变可用消毒药水洗净,涂搽龙胆紫或碘甘油,也可以撒布煅石膏或锅底灰等温和物。在病牛患病期间,加强护理,投给容易消化的饲草饲料。通过对症治疗,一般均可治愈。

2.瘤胃积食

育肥牛最容易患瘤胃积食,因为整个口粮以精饲料为主。粗饲料为辅,所以,最容易造成瘤胃内积蓄过多的食物,使瘤胃容积增大,胃壁扩展,瘤胃运动机能紊乱的疾病。

(1)症状。一般发生较快,采食与反刍停止,不断地嗳气。有轻度腹痛,摇尾或右肢踢腹、拱背,有时发出呻吟声。左腹下部轻度膨大,饥窝平满或凸出。触压瘤胃,在有深浅不同的压痕时,病牛表现疼痛。瘤胃蠕动声初期增强,以后减弱或停止。呼吸促迫,黏膜常常呈蓝紫色,脉搏增数,若无并发症则一般体温无变化。

(2)病因。多数因为吃了过多质量不好、粗硬易膨胀的饲料,如草根、豆饼、块根类食物,或吃了霉败饲料,或饲养方法突然改变,或一时吃了大量干料后又饮水不足等。由于过食,使瘤胃运动机能障碍后,大量内容物不得排出而积聚,进而发病。

(3)预防。主要在于加强管理,防止过食,适当加强运动。

(4)治疗。病畜需禁食1~2天,但可不限制饮水,进行瘤胃按摩或缓步运动。药物治疗可用蓖麻油500毫升,煮沸后使用;或用硫酸钠400~500克、鱼石脂15~25克,常水适量1次服用。同时,为了改善血液循环,配合应用l0%的浓盐水300~400毫升,1次静脉注射。心脏好的牛也可用5%硝酸毛果芸香碱液2~4毫升,1次皮下注射。如用上述治疗办法无效时,就得进行瘤胃切开手术。

3.瘤胃膨胀症

瘤胃膨胀症,多是由于反刍动物采食了大量容易发酵的饲料,迅速产生大量气体而引起瘤胃急剧膨胀的疾病。育肥牛喂给尿素,立刻饮水也能引起该病。

(1)症状。多于采食过程中或采食过后不久突然发病。病初表现不安,回视腹部,右肢踢腹,背腰拱起,腹部迅速膨大,饥窝凸出,尤以左侧更为明显,可高至宽结节或背中线。反刍和嗳气停止,触诊左饥窝部紧张而有弹性,叩诊呈鼓音,听诊瘤胃蠕动音减弱,呼吸高度困难,可视黏膜呈蓝紫色,心搏动增强,脉搏增数。后期病畜张口呼吸,步态不稳或卧地不起。如不及时治疗,很快会因窒息或心脏麻痹而死亡。

(2)预防。由于该病多为吃了大量易发酵饲料,或带有露水的细嫩多汁的青草或苜蓿草、酒糟和霜冻的草,或腐败变质的饲料等而引起的。所以,平时就要对牛限量喂发酵的饲料。禁止喂质量不好的草料,防止采食过饱。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3)治疗。发现该病应及时治疗。治疗原则:以排出气体减轻压力、制止发酵和尽快恢复瘤胃机能。本病发展迅速,延误治疗会很快导致死亡。故应迅速确诊及时抢救。当患牛腹围不太大时,可将涂有松油或大酱的木棒置牛口中,使病牛不断咀嚼,促进嗳气。当腹围显著膨大,呼吸也高度困难时,应立即进行瘤胃穿刺,放出气体。在放出气体后,立即向瘤胃内注入制止发酵的药物。也可以内服制酵剂或健胃剂,内服姜酊、龙胆酊、大蒜酊等健胃药。也可静脉注射浓盐水,或内服莱菔子散。在膨胀停止后,为排出瘤胃内容物,可内服缓泻剂。土法可用:将50~100克烟叶研碎,加植物油500毫升,用勺熬开。去火以后投入辣椒100克,炸黄为度,立即把辣椒捞出,待油凉后加适量水,给牛1次灌服。

4.胃肠炎

胃肠炎是胃肠黏膜及其深层组织的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

(1)病因。多是由于吃了腐败、冰冻、脏污、不易消化或有毒的草料所引起。突然更换草料、使役过度、胃肠内有寄生虫或用药不当等都能引起发病。

(2)症状。病牛初期食欲减少,后期则食欲废绝,不吃草料,精神沉郁,鼻镜干燥,口臭,口腔黏膜干涸。初期便秘,粪便上带有黏液。后期拉稀带血,有恶臭味,排便时常呈里急后重,腹痛,发出呻吟。病牛不断回视腹部、后肢踢腹,体温升高。随着病情发展,精神高度沉郁,身体消瘦,耳鼻四肢冷凉。被毛蓬乱,腹部蜷缩。

(3)预防。加强饲养管理,防止投给腐烂、发霉、变质及有毒饲料。及时治疗消化不良和各种腹痛病,防止继发该病。

(4)治疗。应根据疾病发展情况抓紧消炎,关键是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做好护理、补液、解毒和强心4个环节。在护理上,首先要设法消除病因,给病牛以柔软容易消化的饲料,并适当减少喂量,对病牛实行单独饲养1~2周。消炎、杀菌是根治胃肠炎的措施,一般可用痢特灵,每天用2~3次,每次1~2克;或口服黄连素,每天用2~3次,每次1~2克;或口服呋喃亚林,每天用2~3次,每次1~2克;或内服磺胺脒,每天用2~3次,每次15~30克。补液是防止脱水和自体中毒的最好办法。补液不但能调整病牛的水盐代谢,还能调节心脏和肾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稀释中毒素和促进毒素的排泄。补液用O.9%的氯化钠溶液或5%~10%葡萄糖溶液,1次静脉注射2000~3000毫升,每天1~2次。为了增强解毒功能,也可用2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5%碳酸氢钠注射液300~500毫升、40%抗生素50~100毫升,混合,2次静注。对症治疗:对出血性胃肠炎,要进行止血,用10%氯化钙溶液100~150毫升静注,也可肌肉注射维生素K3注射液10~15毫升。如有腹疼症状,可用安痛定20~30毫升肌肉注射,或用食盐100克、安那加2.5克、蒸馏水l00毫升,配成注射液l00毫升静脉注射。

5.流行性感冒

牛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全身黏膜特别是呼吸道黏膜和消化道黏膜发生黏液性炎症,并带有四肢的关节炎和皮下气肿发生。其病原体为牛流行性感冒病毒,存在于病牛的肺、气管渗出物和血液、淋巴结和骨髓中。黄牛尤为易感,特别是3~5岁的黄牛。该病多发生于春初、秋末,尤其是多雨季节。劳役过度、营养不良、畜舍不干净和潮湿等,都可以成为该病的诱因。该病发生后,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则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达40%~60%,但死亡率却很低。

(1)症状。该病潜伏期为2~4天。病牛发病后体温上升,可达42℃,恶寒颤栗,眼结膜充血,呻吟。孕牛可发生流产。高热持续1~4天后下降,下颌垂部出现皮下气肿,淋巴结肿大。眼睑肿胀,畏光流泪。四肢关节肿胀,病牛起立困难。喉及支气管发生黏液性炎症,呼吸困难,咳嗽。

(2)诊断。依据其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表现诊断困难。但该病传播迅速,有必要做出早期诊断。

(3)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畜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发现有病牛后应彻底检查牛群,对病牛早期做好隔离。畜舍、用具及运动场均用2%氢氧化钠热溶液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

(4)治疗。轻病不必治疗,只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就可以痊愈。重症则要采取对症治疗,如给退热药、抗生素和缓泻剂等,也可以用清热、解毒、润肺、祛湿的中药治疗。

6.肝片吸虫

该病是由肝片吸虫所引起的,对牛、羊危害性很大,并常呈地方性大流行。肝片吸虫寄生于牛肝、胆管中,产牛虫卵,虫卵随着胆汁进入肠内与粪便混合,排到体外,入水后孵出大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继续发育离开螺体,在水中或附着在水草上形成囊蚴。囊蚴如果被牛吞食,到小肠后沿着胆管或穿过肠壁和肝实质到达肝胆管内寄生。

(1)症状。牛感染该虫后,多呈慢性发病。轻微或中等感染的,如膘情较好的,一般不表现发病症状,当严重感染时则引起发病。此病又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病牛有轻度发热,行动迟钝,发生腹泻,放牧时离群落后,有时可突然死亡。慢性型:病情常呈慢性经过。表现食欲缺乏,牛体逐渐消瘦,贫血,黏膜苍白,颈下与胸腹下部出现水肿,被毛粗乱无光泽而逐渐脱落。

(2)预防。在疫区春秋两季,对牛、羊驱虫1次,在驱虫期间的粪便要堆积发酵处理。不能在有肝片吸虫病的潮湿地上和低洼地带饮水,也不在低洼潮湿地上割青草喂牛。对牛的粪便应严格检查,发现有虫卵的,一定要杀死虫卵。对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

(3)治疗。用硫双二氯酚(别丁)按牛每100公斤体重给药4~5克。此药难溶于水,可做成舔剂。投药后2~3天会排稀软粪便,4~5天恢复正常。

(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畜牧兽医工作站郑铁华邮编:136500)

鳜鱼暴发性传染病


疾病名称鳜暴发性传染病

为害对象 鳜鱼
疾病概述
本病又名鳜传染性肝肾坏死病,系鳜鱼养殖中的重要疾病,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大多呈急性流行,发病率在50%左右,死亡率可达50%-90%,对鳜鱼养殖造成很大为害。

病原 病原暂定为鳜鱼病毒(SCV)或鳜传染性肝、肾坏死病毒(SILRNV)。

症状
病鱼口腔周围、鳃盖、鳍条基部、尾柄处充血,有的病鱼眼球突出或有蛀鳍现象;大部分鱼鳃贫血,剖腹后,可见肝、脾、肾上有出血点,肝肿大,常可见坏死斑,胆囊肿大。

发病规律 本病发生于单养鳜鱼鱼池中,目前尚未见鱼池中套养鳜鱼发生此病,主要发生于鱼种和成鱼养殖阶段,发病季节在广东省为5-10月。

防治方法

由于单养鳜鱼是用活杂色做饵料,故除了要求做好常规的清塘消毒及活杂鱼消毒以外,目前尚无治疗方法。

牛细菌性脑膜脑炎的病因 牛细菌性脑膜脑炎的诊断与防治


细菌性脑膜脑炎多发于3~8日龄的犊牛,与机体免疫球蛋白低下和环境中高浓度细菌的威胁有关。早期临床症状为嗜睡,精神沉郁,无法吮吸,迅速发展为感觉过敏,角弓反张并死亡。据报道,病牛有强制性的走动和头部低垂的现象,但不常见。尽管应用大剂量的抗生素和支持疗法,预后仍然不良。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牛细菌性脑膜脑炎的病因牛细菌性脑膜脑炎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学

被动抗体转移失败和犊牛生活环境中高水平细菌的威胁导致菌血症,局部并发于脑膜。与在牧场出生的奶牛相比,该病多发于出生在室内产箱不清洁的犊牛。犊牛或母牛的因素可能导致犊牛在出生后的6h内不能消化相当于其体重7%的初乳。难产、虚弱、神经损伤、犊牛室过度拥挤、乳房形状、乳头不干净和母牛过度焦虑都可能影响或推迟犊牛产生吮吸行为。难产、神经损伤、低血钙症和虚弱可能造成母牛卧地时间延长。营养条件差、较短的干奶期和乳房炎可导致乳房中初乳量降低。初产牛的初乳比经产牛的初乳少25%。细菌通过口咽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或脐带进入机体,引发菌血症。从患有脑膜脑炎的犊牛腰部脑脊液中,常能分离到埃希氏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属。

2、病理学

败血症病灶多位于脑膜血管,或者迅速被包围起来,或者发生弥散性化脓性脑膜炎。分泌滑液处、脑膜和眼内局部的联合处几乎总是链球菌的滋生地;大肠菌群感染很少造成眼内炎。一旦细菌获得进入柔脑膜的途径,由于柔脑膜几乎没有抵抗细菌传播的能力而导致炎症蔓延。第一天,脑膜是不透明的、充血的,2天内基底池内有脓汁聚集,这在大脑表面很难显现。在大脑半球的上方,分泌液主要局限于脑裂。在疾病的急性阶段,大脑发生水肿,严重时可将小脑挤入枕骨大孔和锥角。

3、诊断依据

早期症状包括肉犊牛缺乏吮吸反射,精神沉郁,不跟随母牛走动,体质虚弱。发热不是特征性症状。感染的犊牛颈部紧张,头抬得较低。颈部弯曲时疼痛,有时会呻吟。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在接下来的6~12h,犊牛会变得更加虚弱,步态不稳,甚至不能站立。饲养管理人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检查肉犊牛时,极易忽视该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嗜睡、虚弱等,特别是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犊牛成群卧倒时。单栏饲养的奶牛犊中更易发现犊牛精神沉郁和食欲下降。随着病程的发展,犊牛逐渐失去了胁迫反射,向背内侧斜视。在这个阶段,经常出现巩膜表层充血。精神沉郁逐渐变为昏迷,但是静脉注射抗生素时,犊牛对突如其来的听觉和触觉刺激持有高度的敏感性。在疾病的濒死期,即在发现临床症状后的24~36h,病牛出现角弓反张。资料表明,感染可波及其他器官系统,例如眼前房积脓、多发性关节炎、腹泻和脐静脉炎。尸检时,经常发现肝脏和肾脏中有梗死灶。对10头患有脑膜脑炎的犊牛进行研究,发现其中3头犊牛患有多发性关节炎,3头犊牛患有眼前房积脓,2头犊牛患有脐静脉炎,但没有发现腹泻的症状。

细菌性脑膜脑炎的重要鉴别诊断是在为期2~3d的腹泻后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败血症时出现的临床症状与脑膜脑炎相似,因为在初生犊牛中,脑膜是细菌繁殖的常见部位。

4、防治

治疗的关键在于饲养员及时发现犊牛异常行为,以及兽医对腰部脑脊液进行检查后迅速作出临床诊断。在兽医诊断和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任何延迟都可能导致预后不良,但是应用氯霉素进行迅速治疗,可以达到30%的治愈率。虽然很少的广谱杀菌抗生素能够穿透完整的血脑屏障,但普遍认为,在细菌性脑膜脑炎疾病中血脑屏障受到了破坏,从而增大了抗生素渗透的浓度。细胞膜渗透性升高可以允许足量的抗生素进入脑脊液,达到最小杀菌浓度。脑脊液中抗生素浓度峰值能达到有效的最小杀菌浓度的10~30倍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细菌性脑脊液感染刚刚出现临床症状时,应该尽快应用高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据报道,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脑膜炎时最好的药物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特别是头孢噻肟钠,但是在兽医文献中,没有关于牛传染性神经疾病应用头孢噻肟钠的实验数据。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脑膜脑炎的其他抗生素包括联合应用磺胺三甲氧苄胺嘧啶或头孢噻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81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