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丰富的澳洲宝石鲈怎么养殖

澳洲宝石鲈在国内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翡翠斑,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淡水水域,是惟一分布于澳洲的一种著名淡水鱼品种。它最早是由海水鱼演变而成的,所以既保持了淡水鱼的细嫩,又有着海水鱼独有的鲜美。宝石鲈的Omega-3含量有多高呢?100克鱼片里有2483毫克。那澳洲宝石鲈怎么养殖?前景如何?

一、澳洲的宝石鲈怎么养殖?

(一)池塘养殖

1、池塘养殖面积一般在3~5亩左右,水深1.2~1.8米,最好配备增氧设施。进排水方便,池底无过多淤泥,最好选择沙质泥底的池塘。

2、清塘消毒,使用漂白粉10~15kg/亩或150~200kg/亩的生石灰,池底注水约30cm,充分混合消毒药物进行全池泼洒,3天后将池水排掉,加注新鲜水源至1m左右备用。

3、选择规格整齐健康的鱼种,一般精养池塘每亩可放养1500~2000尾,一般养殖池塘每亩可放养500~1000尾。通常视养殖者管理水平和实际情况而进行具体操作调整。

4、日常管理中要求:

(1)水质调节。当水体透明度达到25~30cm时,可通过适当换水及定期泼洒生石灰以调节水质。

(2)一般情况下日投饵次数为3~4次,并根据鱼种、水质、天气情合理调整日投饵率。

(3)病害防治。由于宝石鲈的鱼病抵抗力较强,如果能坚持定期使用生石灰或溴氯海因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可有效地控制各种疾病的发生,入池前宝石鲈鱼种用2%食盐水消毒0.5~1h左右。

(4)放养时间。当自然水温达到18℃以上即可放养。

(二)网箱养殖

选择水面开阔、水质良好、避风向阳、环境安静、无工业污染,最好有微流水状态,流速在0.1m/s左右的大水面水库或湖泊。平均水深5.0m,溶解氧在5~6mg/l以上,透明度在0.5~1m即可,适宜网箱面积为10~30m2,类似于罗非鱼的网箱养殖操作规范。

鱼种放养20g/尾左右,放养密度为100~200尾/m2,入箱前使用2%食盐水消毒即可,第二天即可正常进行饲料投喂,每日34次,日投饵率参照上述要求并根据天气、季节及鱼的摄食状态、活动情况进行灵活掌握。

日常管理中需要经常检查网箱设施状况,防止因网目堵塞而造成缺氧事故,定期用0.2~0.3mg/l强氯精遍洒消毒,坚持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

二、宝石鲈的养殖前景

宝石鲈肉质细嫩,口感爽滑甘美,营养丰富,无腥味,少肌间刺,鱼肉覆盖率达52%以上,含蛋白质18.9%以上。宝石鲈宜去皮削片制做生鱼片和鱼排。活鲜鱼宜清蒸或油泼,是老少皆宜的健康美味保健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养殖周期短、换肉率高,适合于集约化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苗种来源方便,饲料源好解决。一旦为养殖业选中,创造的效益是可观的。

相关推荐

宝石鲈


中文名称 宝石鲈
拉丁名称 Scortum barcoo
英文名称 jade perch
地方名称 宝石鱼、宝石斑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鯻科
拉丁科名 Terapontidae
中文属名 革鯻属
拉丁属名 Scortum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宝石鲈体呈纺锤形,体厚而扁圆,头小,口端位,头后背拱起,腹部大而浑圆,鱼体的两侧或一侧有1--2个甚至多个黑色晶莹的椭圆形斑块及零星分布的小斑块,形似镶嵌在鱼体上的美丽宝石。宝石鲈体披栉鳞,尾鳍短而宽,微凹。
生活习性 为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江河和湖泊中,生性好动,游泳迅速。以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为主要食物,也食有机碎屑等。生长速度快。性成熟年龄为4龄,繁殖季节在5~6月。浮性卵,无色透明,卵径0.8~0.92mm.在水温25~29℃下经18~20小时孵化出膜.

沙鲈


[学名]: Psammpperca waigiensis
[资源名称]: 沙鲈
[外文名]: Sand bass、sand perch、rddf barramundi、dwarf palmer、glasseyed perch、waigeu sea perch
 
[形态特征]:
 
背鳍Ⅶ,I-13;臀鳍Ⅲ-8;胸鳍15;腹鳍I-5;尾鳍17。侧綫鳞46~49。 体长117~312毫米。体较延长,侧扁。背腹缘皆钝圆。体长为体高2.7~3.6倍,为头长2.6~2.8倍。 头部稍呈圆锥形。背部圆凸,由吻端至眼间隔微凹下。头长等于或短于体高,头长为吻长3.5~3.7倍,为眼径5~5.6倍。吻钝圆。眼中等大,侧上位,靠近前端。眼间隔宽,圆凸,其宽大干眼径。鼻孔2,分离,其距离约与瞳孔等大。前鼻孔小,具瓣膜,位于唇上缘,后鼻孔巨大,位于眶前缘。口中等大,稍倾斜,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后端扩大达瞳前下方。眶前骨狭,下缘平滑。上下颌、犁骨、锄骨齿细小绒毛状、舌上具绒毛齿呈椭圆形。前鳃骨后边具锯齿,隅角有一强棘,下边平滑无棘。鳃盖骨有一扁平棘,多埋于皮下不明显。鳃耙强大,杆状,最大鳃耙长于最长鳃丝。、鳃耙2~3+6~7。 鳞大而薄,栉状齿细弱。背鳍与臀鳍基底有一鳞鞘。颊部与鳃盖上被小鳞。侧綫完全,沿体侧中央,在胸鳍上微呈一弧状弯曲。 背鳍2,稍分离,中间有深缺刻。第一背鳍鲢鳍棘强大,其起点距吻端与第二背鳍基底末约相等,以第三鳍棘为最长。第二背鳍边缘圆形,最长鳍条约等于最长鳍棘。臀鳍起点于第二背鲔第三鳍条下方。第二鳍棘粗壮。胸鳍中等大,边缘圆形。腹鳍位于胸鳍基底下。尾鳍圆形。 全体银灰色,第二背鳍及尾鳍边缘灰褐色。胸鳍及腹赂色较浅。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中国,日本,昆土兰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 時常在雜草叢生的區域中, 白天通常在洞與裂隙。 進入河口。

紫鲈


中文名称紫鲈

拉丁名称Aulacocephalus temmincki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黄鳝属

拉丁属名Aulacocepha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北至日本、朝鲜。我国产于东海。

形态特征
体稍长,甚侧扁,被细小栉鳞,头中大,颊部被细小栉鳞。口大,口裂斜,下颌稍突出。两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齿。鳃盖骨具3棘。背鳍鳍刺部与鳍条仅基部稍连,具深缺刻,8鳍棘12-16鳍条,臀鳍2-3鳍棘12-14鳍条。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姥鲈


中文名称姥鲈

拉丁名称Enoplosus armatus (White, 1790)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姥鲈科

拉丁科名Enoplosidae

中文属名姥鲈属

拉丁属名Enopl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海域中,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甚侧扁而高,头短小,眼较大,口小,口裂斜,下颌甚突出,具辅上颌骨。眶前骨下缘具2尖棘。具假鳃,鳃盖条7,侧线完全,前端在胸鳍上方呈弧形弯曲,体被圆鳞,奇鳍基部被鳞,背鳍、臀鳍和腹鳍均甚延长,尾鳍小,后缘凹形,腹鳍胸位,1鳍棘5鳍条,长于胸鳍。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驼背鲈


中文名称驼背鲈

拉丁名称Cromileptes altiveli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异名老鼠斑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驼背鲈属

拉丁属名Cromilep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至日本、澳大利亚,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和头均侧扁,头背明显下凹,体长为体高的2.6-3.0倍。体被圆鳞。后鼻孔呈纵裂状,颌齿呈绒毛状,无犬齿。腭齿不明显。背鳍连续,无缺刻,Ⅹ-17-19,臀鳍Ⅲ-10。尾鳍圆形,侧线鳞53-56。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经济价值
食用鱼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726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