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氧债”,小龙虾高温上草的罪魁祸首!一招帮您解决

一、第二季龙虾精养现状分析

进入7月小龙虾精养第二季放苗基本进入尾声,原塘精养客户也进入了第二季虾养殖阶段。相比第一季虾养殖面临的青苔、应激、“黑色五月”、低价等养殖问题,第二季虾似乎好养许多,且虾价高,肯定赚钱;其实不然,精养第二季龙虾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放苗成活率低、水草腐烂、底质恶化、高温缺氧、应激、生长缓慢、难起捕等,可以说比第一季虾要难养很多。

二、第二季龙虾精养底质现状及危害

2.1底部“氧债”——高温缺氧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高温天气容易缺氧呢?主要原因有:①、温度越高水体的氧饱和度越低;②、水草覆盖率大白天产氧不及夜间耗氧;③、底部“氧债”积累;大多数养殖户认为高温期投喂少,可以不改底,其实底部“氧债”的积累才是高温缺氧的罪魁祸首。

2.2定期改底:底部溶氧提升50%,底部ORP提高32%

养殖池塘底质健康程度可从底泥颜色和底部氧化还原电位(ORP,反映池塘底部氧化状态的值,ORP越低,底部氧化性越低,底质越差)值判断。笔者7月调研了20个小龙虾精养塘口,ORP均值为-140.5mV(研究表明ORP小于-120mV则底质较差),可见底部健康不容乐观,具体情况如下:

距离近期改底时间越短,底泥ORP越高,底质越好,但调研的整体结果不容乐观,只有7个养户底泥ORP高于-120mV,占比35%,其余65%的养户底泥电位均较低,最低的达到-199mV,底泥已经发黑发臭。

10天内有过改底的养户其底泥ORP相对较低,在-132mV以内,其相应的底部溶氧也较高,在2.5mg/L以上;尤其是3天内改过底的养户,其底泥ORP均值为-113.6mV,低于-120mV,溶氧均值为3.3mg/L,处于健康状态;而10天以上没有改底的养户,其底泥ORP均值为-190.7mV,溶氧均值1.4mg/L,底质恶化,底部溶氧低。

2.3不良底质的危害

底部“氧债”积累,造成底部溶氧降低、缺氧,影响小龙虾生长,变天应激上草、爬边,严重的直接导致龙虾缺氧死亡;

随着底质恶化,池塘底部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有害气体,影响小龙虾生长,甚至中毒死亡;

大多数病原菌为厌氧或兼性厌氧菌,底部缺氧状态下,病原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疾病暴发。

三、改底后池塘底部的变化

改底后,池塘底部到底是怎样变化的,高温期龙虾塘多长时间改一次底才合适呢?潜江市老新镇朱老板有21亩精养龙虾塘,于7月14日进行了改底操作(底倍康2包、底倍健4包);笔者通过连续跟踪朱老板龙虾塘改底后底泥颜色、ORP,底部溶氧及pH的变化,揭开改底之谜,具体跟踪参数如下:

3.1改底后底泥颜色变浅

改底前底泥呈黑褐色,改底后第1天底泥颜色就发生明显改变,变为浅褐色;之后的第2、3、4天均为浅褐色,表现为良好底质,第5天开始底泥颜色逐渐变暗,之后逐渐加深,到第9天已经接近改底前的底泥颜色;

3.2改底后5天内底泥ORP,底部溶氧、pH均维持较高水平

底泥ORP:改底当天底泥氧化还原电位较低,为-181mV,底质较差;改底后第1天就降到了-95mV,这是底倍健超强氧化性的作用,底泥直接从黑褐色到浅褐色,ORP升高了47.5%;之后的3天底泥氧化还原电位维持在较好的水平,第4天后随着有机质的积累,底泥ORP开始逐渐降低,到第8天已经达到改底前水平,从这组数据可得出结论,龙虾精养塘高温期改底7天左右一次为宜。

底部溶氧(DO):改底后第1天底部溶氧从原来的0.9mg/L提高到5.5mg/L,表明底倍康有较好的增氧功能,且后面的5天底部溶氧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进一步体现了底倍康增氧的持久性;之后随着底泥的恶化,溶氧逐渐降低。

底部pH:改底前底部pH值为7.45,弱碱性,改底后升高到8.12,呈碱性,主要是底倍康起到一定的碱化作用,之后略有下降维持在7.8左右的一个弱碱性环境,这样的环境不利于病原菌的生长,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降低发病机率。

精选阅读

小龙虾为什么上草?小龙虾高温缺氧上草的管理措施


小龙虾上草,多是由于缺氧造成的,一般都是侧身趴伏于水草根茎上,多出现在每日清晨以及傍晚时分。有些养殖户表示小龙虾前几天看到上草,后面又看不到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还有小龙虾上草的话要如何管理?下面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小龙虾上草原因

高温季节,养殖池塘维护不当,很容易发生缺氧情况。尤其在高温季节气候突变的时候,此时环境气压低,水体流动小,会造成水体溶氧急剧减少,导致水体出现缺氧。因此才会出现小龙虾上草现象。

小龙虾上草管理措施

如果高温季节小龙虾出现几天缺氧上草,后面看不到的情况,表明环境变化消失,后面不再出现气候突变、沉闷的状况。对于已经发生过小龙虾缺氧上草的养殖塘口还是需要做好必要的管理维护工作。

1.及时清理养殖池多余水草

虽然养殖好虾离不开丰富的水草,但过多的水草会容易造成水体流动能力减弱;高温季节水草也容易死亡腐败,造成水体变质等;水草在白天不需要消耗水体氧气,但夜晚没有光合作用时是需要消耗水体大量溶解氧。

因此要控制养殖池水草覆盖率最多不超过总面积的50%,尤其对于纯伊乐藻为主的塘口,需要控制水草密度与高度,杜绝水草露出水面。

2.合理控制水体肥度及透明度

一般养殖要求水体透明度在30--40厘米左右,透明度过低表明水体过肥,水体中浮游动植物过多,过多的水体生物会加剧水体溶解氧的消耗。因此对于过肥的养殖池塘需要定期换水,合理控制水体肥度。

3.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及定期清杂

高温季节来临前,尽量将达到销售规格的虾出售掉,控制养殖池密度;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清杂,杀灭水体中野生杂鱼等。

4.开启增氧模式

预防养殖池小龙虾缺氧,必须从日常管理做起。对于已经出现缺氧的小龙虾塘口,有增氧设备的开启增氧设备,没有的可以泼洒增氧剂,稳定水体溶氧,确保小龙虾安全。

5.栽种挺水植物

小龙虾如果缺氧的话,会到地面上活动,为了避免小龙虾四处逃窜,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养殖塘口可以栽种一些挺水植物,供小龙虾缺氧攀附。

以上就是关于小龙虾上草的原因及管理方法介绍了,小龙虾上草一般都是缺氧所致,因此对小龙虾上草最重要的还是做好缺氧管理措施,以免小龙虾再次上草造成小龙虾死亡等问题。

七月投了苗虾子却不长,虾塘水位管理才是罪魁祸首哟


各位水产养殖虾农:

2019年商品虾养殖即将告一段落,伴随着全国倍增的规模和产量你在其中是否感受到一丝行情压力,你在养殖过程中是否发现药品、饲料、调水你无所不用虾子产量还是很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想告诉你,你所有的疑惑如果追根溯源,只需要用“水深”两个字才能全面概括。

小龙虾养殖就是在水质、水温与水深三者之间进行调配平衡,调配过程就是养殖技术。大多数老百姓养殖小龙虾,并不完全懂得水深基于小龙虾在各个阶段的重要性。自主加水行为仅仅是左邻右舍的随性行为,大家加水我就加水,都在落水我就落水,自己并不知道其加水真正的原则时机,加到什么标准等问题迟陌如生。具体来讲,要做好小龙虾养殖,掌握“水质、水温、水深”三个条件中“水深”要素的技术诀窍,就需要了解小龙虾在各个生长阶段对应所需的合理水深是都多少。今天我们从全方位的角度来分析和分享水深的要点有哪些?

3月、4月虾塘水深管理

3月份,属于虾苗养殖的关键时期,对水深和水温要求很高,也是决胜虾苗上市早晚最重要的阶段。水温越高虾苗生长越快,反之水位越深虾苗生长越慢。那3月份应该如何把握水深呢?

1.加深水,淹洞逼出过冬虾。

进入3月,很多养殖户想到的就是迅速落水增加水温,这种做法是初级养殖户的惯用思路,会很大程度上导致洞穴内过冬虾无法及时出洞而损耗,并且此时还有部分孵化较晚的种虾在洞内需要借助落水前最后一波深水,淹洞协助抱卵种虾出洞。否则4月和5月初之间的成虾养殖会出现成虾断层和虾苗不够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五月份稻虾的整体亩产。

所以,3月中旬落浅水以前应该利用连续晴天加深水3-5天,淹没浸泡所有洞口,水位加至整个塘口最深的水位为止。逼出过冬库虾和抱卵种虾,一来卖掉存塘的老虾,不卖“五月瘟”病害期间也会死亡;二来提前让种虾出洞孵化虾苗,开春后虾苗生长迅速。

2.落浅水,增加水体照射面。

在完成深水3-5天逼出过冬虾和种虾后,迅速梯次落水至台田30-40cm,降低水位增加阳光照射面积,提升水温促进虾苗生长。落水期间需要坚持两个原则:

(1)青苔爆发塘口落水切记太猛。很多塘口冬季肥水极少,水质清瘦,青苔疯长,这种塘口落水不能低于45公分,水位越低且天气不好,在间歇性阳光照射浅水塘口会加速青苔的继续爆发,存在封塘风险,这类塘口落水切忌谨慎。

(2)青苔覆盖不超过30%水面可落水至35cm左右。冬季管理相对规范的虾塘,青苔在可控范围内,且平均水深超过50厘米可落水15厘米提升水温,加速虾苗生长。在低水位为管理期间要加强肥水培藻,通过藻种培植带来光合作用辅助提升水温,防范青苔大量爆发。

3.勤换水,预防红黑水滋生。

降低水深,提升水温,池塘底部的秸秆会加速腐烂。大多数塘口在3月中旬会出现黑水问题,这种水质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生长大量褐色的隐藻和膝口藻,水色看上去为黑色;其次就是池塘底部冬季投喂的饲料残饵、复合肥和农家肥使用过多,致使底部有机质沉淀太多造成。那么有哪些处理方案呢?

(1)红黑水处理,最省成本的方式就是换水。每次排出塘口水10-15cm,再加新鲜外源水中和稀释,这种方法最省成本但优缺点十分突出,需要选择晴天换水,如果降温天换水会造成水温温差过大,产生应激对虾苗生长不利。

(2)使用生物化学药品调理。用过一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净水,提升水体透明度。同时,用果酸解除藻类死亡释放的藻毒素,再用培藻膏和菌种调水爽水,恢复水体藻相活力即可。

4.要稳水,防止病害水源流入。

4月份,进入商品虾养殖高峰期,也是病害频发的高峰期,所以4月份及以后的水位管理与3月截然不同,以稳定水位为主,少量进水为辅,防止周边塘口排水造成的水质病害入塘交叉感染。

(1)没有主干水源的塘口,以稳定水位为主,少加水多消毒,防止进水造成病害交叉感染。尤其是支渠水质恶化的塘口,应更加谨慎小心。

(2)拥有主干水源的塘口,可适当增加换水频次,多换水少消毒,对藻种和菌种的繁殖更有利。4月末尾后伊乐藻溶氧生产力下降带来供给不足问题,频繁换水能够保证水体活力,减少水草老化、死亡带来的有机质悬浮问题,从而降低用药成本。

6月至9月虾塘水深问题

夏季成虾养殖,历来都是养殖技术的一个难点。6月至9月是夏季成虾养殖高峰,很多养殖户受技术和塘口水位个水深限制,水温过高,虾子生长缓慢,养殖效益低下。虾塘夏季养殖水深究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

1.不保水塘口流水养殖为宜。

现今,很多稻虾塘口由于春季价格影响处于亏损状态,在不换水、不换草的情况下,勉强将稻虾池塘直接转为精养池塘,造成在6月份以后产量极低的问题普遍发生,甚至出现投1000斤虾苗卖不到200斤虾子的糟糕情况。这主要是因为稻虾田直接转夏季养殖无法加深水,水温快速升高致使虾子停止生长并打洞避暑,且这种虾子底板发黑,感染纤毛虫概率较大。所以,这种塘口捕捞售卖产量极低,达不到4月份养殖的产量预期。不保水塘口,如果水源充沛,进水方便时,可循环流水养殖,保证基本水位时,循环进水能够缓解水体升温速度,保证在低水位情况下水体温度能够达到虾子生长的最低限度条件。

2.保水的塘口深水养殖最佳。

夏季精养小龙虾,第一核心要素就跟水深有关,凡是不能加深水的塘口,精养成虾产量不高,规格不大,蜕壳翻倍率低,因为水位越低水温就越高,水温越高虾子的新陈代谢就越慢,摄食降低蜕壳就会变慢,这就是夏季养殖虾塘环境最难控制和营造的焦点问题。

而大多数养殖户池塘都是由稻虾池塘直接转型过来,虾塘不能关深水情况下投入养殖,导致上层水温过高,底部水温也过热情况下,虾子无所适从栖息,最终只能在水皮下10公分斜角45度打洞,利用泥土过滤清水降温避暑。因此,精养塘口要在面对高温35度以上的空气温度时,水深低于1.2米很难培植出适合虾子生长的温度环境。所以,精养塘口的水位最低不能低于1.2米以上水深,才能通过人为移栽水草和水深相结合,给虾子营造适合生长的环境。

总之,虾农需要认清小龙虾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17℃到28℃之间,坚持做到控制水深,调节水温,就能促进小龙虾的快速生长。

弧菌是引起南美白对虾疾病的罪魁祸首!弧菌与ORP原来还有这层关系



文|图浙江海大唐永涛、庄占辉、曹云海

背景

近几年南美白对虾养殖行情惨淡,养成率低下,疾病是养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而引起疾病的罪魁祸首则是弧菌。因此,控制弧菌是提高养殖成功率的最关键一环,养殖过程中的多数管理操作其实也是围绕着弧菌防控开展的。弧菌检测是弧菌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试想假如能找到一个可以即时测定的,并且与弧菌有强相关的指标,那么弧菌防控就有了预先性、普适性,而且快速便捷。那么有没有这样的指标呢?

一、弧菌与ORP之间的关系探讨

水产养殖中致病性弧菌有12种,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为副溶血弧菌、溶血弧菌、霍乱弧菌等,为兼性厌氧型,其适宜温度为18~37℃,25~28℃为最适温度,其适宜pH为6~9,偏碱性,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繁殖速度快。因此,对于养殖中后期底部恶化的白对虾塘口,其底部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环境适宜的大型“培养基”。

氧化还原电位(ORP)是指水溶液中所有物质表现出来的宏观氧化-还原性,是反应水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发生在水体或底泥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大部分是细菌参与催化的生化反应,不同的氧化还原电位参与的细菌种类不同。

ORP高则需氧菌参与反应,水体或底泥中的有机质分解产物为氨氮,并进一步转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S元素则以SO42-的形式存在,Fe、Mn元素则以Fe3+、Mn4+的形式存在,不会出现底部发黑发臭的情况;

ORP低时,厌氧菌参与反应,各种物质会转化为亚硝酸盐、亚铁、亚锰、硫化氢和甲烷等(崔玥等,2017),底部表现出发黑发臭的现象。

微生物生活的自然环境或培养环境的ORP值是整个环境中各种氧化还原因素的综合表现,不同微生物的临界ORP值各不相等。一般来说,ORP值在+100mV以上,好氧菌均可生长,+300~+400mV为宜,而厌氧菌一般在+100mV以下的环境中生长,+100~+300mV则为兼性厌氧菌的生长范围(施卫民,2017),也就是说+300mV以下是弧菌及一些厌氧菌的适宜生存范围。

二、试验验证思路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理论上弧菌与氧化还原电位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事实上是否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数据支撑理论、指导实践。为了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误差并且考量普适性:

(1)白虾属于底栖性生活,并且弧菌也是在底部泥水界面开始滋生;
(2)底层水相对均匀,而底泥不同位置、深度差别较大;
(3)中上层水由于有机质少、溶氧高、阳光照射等因素影响,弧菌不宜生长,不具有代表性;
(4)底层水指标(如影响因素较大的pH)与中上层水相比,日变化相对较小;
(5)相对底泥,底层水采集、检测更为方便,易于推广;
(6)棚虾养殖环境相对稳定,如温度等。

本次验证试验聚焦的是大小棚的底层水,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并且便于应用推广,没有采用采水器,而是用自制简易的采水装置(如图1所示)。
图1利用自制简易装置采集底层水

三、试验结果

本次试验分大小棚,大小棚客户各选择4人,每位客户选择一张棚连续跟进,间隔时间1周左右,ORP值用ORP计现场测定,水样带回进行弧菌培养。试验结果及图表分析如下图所示。

大棚客户1:金*国

表11#棚不同时间ORP值及菌斑数统计结果
表24#棚不同时间ORP值及菌斑数统计结果
表31#棚不同时间ORP值及菌斑数统计结果
图41#棚不同时间ORP值及总菌斑数变化趋势图

大棚客户4:陶*华

表41#棚不同时间ORP值及菌斑数统计结果
图51#棚不同时间ORP值及总菌斑数变化趋势图

小棚客户1:黄*军

表51#棚不同时间ORP值及菌斑数统计结果
图61#棚不同时间ORP值及总菌斑数变化趋势图

小棚客户2:谢*青

表623#棚不同时间ORP值及菌斑数统计结果
图723#棚不同时间ORP值及总菌斑数变化趋势图

小棚客户3:钱*军

表73#棚不同时间ORP值及菌斑数统计结果
图83#棚不同时间ORP值及总菌斑数变化趋势图

小棚客户4:钱*育

表82#棚不同时间ORP值及菌斑数统计结果
图93#棚不同时间ORP值及总菌斑数变化趋势图

四、讨论

通过上述各趋势图可知,底层水ORP值在刚开始时高,后续逐渐走低,在4月下旬逐渐上升,然后,在5月上旬大棚ORP值均缓慢上升,而该阶段小棚却出现了先快速上升然后又回落情况。

如下是ORP值的详细变化

不难理解,养殖初期,有机质少,存塘量低,ORP值高,而随着养殖推进,存塘量提高,底部有机质积累增加,ORP值则逐渐降低,在4月下旬,养殖正常的塘口,日投喂普遍在20~30∕亩,亩累积投喂普遍在400~600斤,这个阶段池塘负荷最重,ORP值处于低谷;

而该阶段一方面养殖户会提高改底频率,另一方面会疏掉部分炮头虾,存塘量减少,负荷减轻,因此ORP值会出现提升的情况,但是大棚出现缓慢回升,而小棚却出现了快速回升的情况,这个原因可能是小棚水体小,对人为调控比较敏感,响应速度快,而到养殖后期随着存塘量的减少,改底、增氧等管理措施频率降低,ORP值则又会下降,ORP值的回落同样也反映了小棚小水体对外界调控的敏感性。

如上述各图所示,ORP值与总菌斑数曲线走势基本相反,近似水平轴对称,说明了底层水弧菌浓度与氧化还原电位存在比较明显的反相关关系,证实了检测ORP值对于预测弧菌变化及防控弧菌是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

本次试验白虾塘口底层水ORP值基本在+300mV以下,多数在+100mV以上。大棚中底层水平均ORP值为+141.55,平均总菌斑数为42.4,小棚中为+161.2,平均总菌斑数为18,平均ORP值比大棚高了近20,而平均总菌斑数则少了24.4,而这很可能就是同一区域,2018年上海小棚鲜有发病,取得了超过9成的成功率,而大棚发病率较高,仅有5成成功率的原因之一,而造成大小棚ORP值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小棚增氧效率更高、环境调控相对强化。

实际上,即使知道底层水ORP值在+100~+300mV之间,但对于预测弧菌变化仍然是不够的、不具参考性的。弧菌检测采取TCBS培养基培养法,取0.1ml,通常弧菌菌斑数在10个以内时视为安全值,达到100个时为发病临界点,而介于中间的50菌斑数则为一个拐点,称为警示值。达到50个菌斑,如果条件没有改善,弧菌达到100个菌斑数的发病临界点仅仅需要48小时。本次试验,通过数据检测和曲线比对发现,ORP值在+150mV以上时,底层水弧菌菌斑数基本上保持在警示值以下,而当ORP值达到+180mV时,弧菌菌斑数基本上保持在安全值以内,因此,为了防控弧菌,建议在养殖管理过程中或特殊养殖阶段应尽量保持ORP值不低于+150mV,最好在+180mV以上。

影响氧化还原电位高低的因素较多,如pH、碱度、硬度、盐度以及溶氧等,但是pH、碱度、硬度、盐度等这些指标在虾塘水体一般变化不大,而且碱度、硬度在较低浓度才会对ORP值有所影响,一般养虾水体碱度、硬度相对较高,其变化基本不会对ORP值有明显的影响。实际上,影响底层水ORP值的因素主要是溶氧水平和塘底有机质的积累量,也就是说提高虾塘底层水ORP值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底部溶氧、减少塘底有机质的过度累积。提高溶氧不但包括提高亩功率和改进增氧方式,也包括培养优良藻相,提高光合作用产氧能力。减少塘底有机质方法多样,但是对于土塘养殖模式,最为常用的方式是改底。常见的改底产品有7种类型,但是较为常用的是氧化型(氧源氧化型和氧化剂氧化型)和生物分解型,氧化型主要是起到化学氧化的作用,快速提高ORP值,但是塘底ORP值降低的根本原因是残饵、粪便、浮游生物尸体等大分子有机质的积累,这类大分子有机质需要微生物的分解转化才能从底部移除,因此,提高底部的氧化还原电位建议生物底改与氧化底改产品交替使用。

脱壳关乎着小龙虾的生死,教你一招帮助小龙虾顺利度过脱壳期


在养殖小龙虾的过程中,蜕壳对龙虾来讲算是最难过的一道砍儿,因为小龙虾是甲壳动物,它的生长主要是靠蜕壳来完成的,蜕壳也是小龙虾生长的重要标志。如果小龙虾外边厚厚的壳已经无法容下已经长大的身体,就会造成龙虾脱壳不遂导致死亡。所以“脱壳不遂”的发生制约着小龙虾的生长和成活率,也直接关系到养殖户们的收益。

造成小龙虾脱壳不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溶氧缺乏、水质恶化、饵料缺乏、营养不良、天气突变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小龙虾蜕壳不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小龙虾的肝胰腺。

小龙虾的肝胰腺具有消化、解毒、免疫和储存能量等重要功能。小龙虾蜕壳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蜕壳过程中如果小龙虾没有足够的体力挣扎出来也是功亏一篑,同样是死亡。在小龙虾蜕壳期间,能量主要依靠肝胰腺通过消耗脂肪、糖原、蛋白等营养物质来供应。正因如此,肝胰腺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着小龙虾能否顺利蜕壳。

如果肝胰腺受损,营养物质无法转化成能量,小龙虾体质虚弱,在蜕壳时就容易体力衰竭,轻则无力蜕壳,重则导致死亡。如果肝胰腺不好,补再多的钙质和蜕壳素,小龙虾也吸收不了利用不了,也避免不了蜕壳不遂的发生。所以,保障肝胰腺的健康对于促进小龙虾的顺利蜕壳非常重要。

肝胰腺病变带来的脱壳不遂问题必须要重视起来,用胆汁酸可以解决小龙虾脱壳不遂问题,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以促进肝胰腺快速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肝胰腺排毒解毒、防止脱壳不遂从而提高小龙虾整体的成活率。

1、胆汁酸是在动物胆膏中提取的,是胆汁的主要活性成活,是动物内源性消化液,天然具有保肝作用,使用胆汁酸后能够促进肝小叶快速发育,脱皮素合成也会加快,促进小龙虾顺利脱壳、硬壳。

2、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提高肝胰腺中R细胞的数量,促进虾青素的合成,除了维生素能够提升机体免疫力外胆汁酸也是必须要添加的产品,不仅提高免疫力还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3、胆汁酸可以结合体内毒素,排除水体有害毒素对机体肝胰腺的损伤,减少毒素蓄积,彻底恢复肝胰腺健康。

脱壳不遂是小龙虾养殖中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还是要加强预防意识,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定期在小龙虾饲料中拌喂胆汁酸,有助于维护小龙虾的肝胰腺健康、提高小龙虾的成活率,也是保证了大家的养殖效益。

您的小龙虾频繁上草吗?可能是这些原因造成的!


近年来,小龙虾作为网红产品,养殖面积在华中、华东地区呈爆发式增长。小龙虾虽好吃,却非常难养。尤其到了五月份,在小龙虾养殖过程中,问题百出,最近咨询“小龙虾频繁上草”问题的养殖户较多,我们今天就来找出小龙虾上草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一、缺氧

克氏原螯虾在溶氧≧4mg/L时利于生长,缺氧时会爬上岸来借助水中的漂浮植物将身体侧卧于水面,利用身体一侧的鳃进行呼吸维持生存,所以小龙虾一旦缺氧便会采取上草上坡等形式增加氧气来源。

1、水质过瘦

藻类是池塘中氧气的主要来源,如果水中藻类过少,水体中光合作用能力太低会直接导致水体溶氧下降。虽然空气中有一部分氧气溶解于水体中,但量太少,而且主要停留在水体表层,小龙虾不得不通过上坡上草的形式,到水体表层进行呼吸!

2、小龙虾密度过高

我们一般推荐小龙虾养殖密度最高不超过10000尾/亩,新养殖户放养密度最高不超过8000尾/亩。实际走访发现,越是新塘,养殖户放养密度越高,放养1-2钱/尾超高密度或许没有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小龙虾平均规格翻了4-5倍,意味着单亩养殖密度也提升了4-5倍,如果不及时出售部分小龙虾,一定也会因为密度过高导致缺氧。

3、天气不佳

受阴雨或闷热天气影响,气压偏低,空气中的氧气无法渗透进水体中,水体本身的溶氧很容易溢出,导致水体溶氧无法保存,自然会缺氧。

4、耗氧物质增加

如果池塘有大量稻梗、青苔开始腐烂,这个过程会消耗大量氧气;浮游动物大量爆发耗肥耗氧;水草过多,虽白天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可以提升溶氧,但晚上水草需要进行呼吸作用,和小龙虾争夺水体溶氧!

解决方案

缺氧导致小龙虾上草是最常见的,需要自己判断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缺氧?才能根源性解决问题。

水瘦:用药品迅速肥水;

密度过高:小龙虾达到中青及时卖一部分缓解池塘压力,能卖就卖,不要惜价;

天气问题:增加水体溶氧,降低水体毒素缓解应激;

耗氧问题:抑制青苔、水草爆发;消除部分池塘枝角类(比如用阿维菌素沿边杀灭)。

二、中毒

池塘毒素会直接刺激小龙虾新陈代谢紊乱。小龙虾在水体中无法正常生存,只能不断寻找新环境,一般上岸较多。

1、误用药物

水产养殖难免杀虫杀菌,市场药品质量也参差不齐,按规定用量或减少用量无法杀灭虫菌,所以很多养殖户就形成了加倍用药的习惯,加大池塘毒素,如果到一定临界点,小龙虾就开始上坡上草。

2、池塘持续分泌毒素

由于稻茬、青苔的腐烂会向水体中释放有毒物质,加之藻类更替死亡后产生的藻毒素会持续刺激小龙虾。阳光较足时,会加速稻茬的腐烂,池塘毒素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对于抵抗力较低的小龙虾开始上草上坡,甚至开始死亡。

解决方案

小龙虾由于中毒而上草上坡是比较严重的,随时可能引发小龙虾的大量死亡。解决应该谨慎迅速,有条件的池塘要大量换水,之后及时用有机酸对池塘进行充分的解毒。如果池塘小龙虾上草上坡不严重,但水色开始发红发黑,说明池塘已经开始产生大量毒素了,应该提前对池塘解毒、改底。消除大部分毒素,有条件及时换水!

三、底质恶化

底质可以说整个虾塘最重要的一部分,小龙虾游泳能力极差,长时间栖息在池塘底部,底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小龙虾的健康,同时也会间接影响水体溶氧、ph、有害菌、氨氮亚盐等一系列问题,继而影响小龙虾本身。

1、误区

有人认为新虾塘完全不需要改底的错误认识,是引起小龙虾死亡、上坡上草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虾塘中农作物种植有较多的农药残留,如不分批次及时解除土壤中毒素,那就会引起继发性中毒,致使小龙虾上坡上草。

2、水体新陈代谢

整个养殖过程中小龙虾的排泄物、死亡藻类的藻毒素,及稻茬分泌有害物质等将慢慢沉积在底部。如底部维护不好,那么一样会出现中毒现象,继而上草上坡!

3、有害菌繁殖

底部光合作用是最差的,也是有害细菌繁衍最厉害的位置。底质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有机质不彻底,中间产生各种氨氮、亚硝酸盐、低级胺类、无机酸、硫化氢等,致使小龙虾发病缺氧,而不得已上坡上草!

解决方案

底部相当于小龙虾的住所,如果本区域内环境舒适,任何生物不愿意轻易“远离家乡”。因此,构建优良底质环境对小龙虾至关重要。建议在养殖期间一定做到至少7-10天改一次底!预防在先,自然不会问题百出!

总结

“一日缺氧、三天不长”对于小龙虾依旧适用,如果小龙虾长期处于缺氧或者亚缺氧的状态下,饵料系数会特别高、发病率也会增高、生长速度会变慢。现阶段小龙虾频频上草,我们应该好好分析下自己塘口小龙虾上草的根本原因,针对其原因采取最有效的措施,不应该小龙虾一上草就用增氧剂,那不仅治标不治本,有些增氧产品用多了对小龙虾本身就有伤害!

帮您揭开小龙虾苗种成活率低下之谜……


这些年遇到过很多养殖户放了足够的小龙虾苗种,养殖过程中又没见大规模死亡,但是在起捕时却抓不到小龙虾。养殖户反映的共性问题就是小龙虾养殖成活率(即回捕只数与投放只数的比率)低,一般只有30%左右。今天江十月技术科小胡在这里为大家揭开小龙虾苗种成活率低之谜……

一、苗种质量差

很多养殖户投放的苗种是从市场上零散收购的野生虾苗。因为起捕时损伤大,离水时间长,体能消耗大、体质弱,多次交易,多次运输造成机械性损伤;个体悬殊大,而造成自残现象;或因是用药物诱捕的或电捕的,均会导致入池后养殖成活率低。

对策:苗种宜就地收购就地放养。一般最好选用同地区人工培育的80-100头/斤的苗种最佳。如果放养野生虾苗的,一定要自己就近收购,细心运输,不要从商贩处购买来路不明混杂不清的虾苗。放养的虾苗应该经过严格筛选,规格齐整,活动有力,附肢齐全的幼虾为养殖对象。同一口塘,应该一次放足,避免分批多次投放。苗种放养前要做抗应激处理,提高成活率。

二、饲料投喂不合理

很多养殖户在饲料投喂方面存在使用超低价劣质饲料,饲料配方不科学,不完整,营养不均衡,大小规格不适口等问题。这些问题均会造成部分小龙虾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易生病和偷死,蜕壳未遂或者互相残杀,从而导致小龙虾养殖成活率低。

对策:选用优质正规厂家饲料,技术配方科学完整,营养全面,科学投喂。投喂二次,上下午各一次,以下午为主,占全天投饵量的60%~70%。

三、养殖户对小龙虾养殖池塘水草和遮蔽物重视不够

池中的水草不仅可以为小龙虾提供营养,又可净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同时还能为小龙虾蜕壳提供隐蔽场所。虽然养殖户都知道水草的作用,但对水草的面积掌握不好。很多池塘就是因为水草面积不够,小龙虾蜕壳后的软壳虾无处藏身,会受到硬壳虾、鱼类及敌害生物的侵袭,从而造成小龙虾养殖成活率低。还有部分是因为水草覆盖率过高,水体不通透,底质败坏,造成池中各类有害物质飙升和水体溶氧量不足,从而影响成活率。

对策:养殖小龙虾的池塘水草面积应该占池塘面积的30%~60%为宜。如果水草覆盖面积不够,要及时进行水草移栽或者移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来补充。如果覆盖率过高,要及时人工清除部分过旺水草。

四、敌害生物较多

由于有许多的小龙虾池清塘不彻底,或用药不足,或在注水时没有经过严格过滤,池中有大量杂鱼、青蛙、鼠等敌害生物,加之空中有水鸟,它们都摄食幼虾,侵袭蜕壳的软壳虾,直接导致小龙虾的养殖成活率低。

对策:放苗前,虾池必须彻底清塘消毒。用刚出窑的块状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杀灭敌害生物。注水时,一定要在进水口加上双层密眼网布拦截敌害生物进入。在小龙虾蜕壳时,注意驱赶水鸟等敌害。

五、管理不善

1、防治疾病要得当

注意调节水质,保持池水清新。定期使用芽孢,光合,EM等有益菌调节水质和底质。

2、重视投饵对水质的影响

养殖户一定要在虾池的浅水区,深水区各设几个饵料台,用以检查小龙虾摄食情况,科学掌握投饵量,减少虾池残饵量,节约养殖成本,防止其污染水质。

3、重视防逃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预防小龙虾外逃

养殖户一定要选择质量好的材料建好虾池的防逃设施。虾池要有专人定期巡塘,发现破损及时修补。

4、预防青苔爆发

时刻关注青苔数量,调节水色,培育优势藻类,预防青苔爆发。

除上述几种原因外,放养密度过大、施肥数量、品种和时间不合理、捕捞不及时、池塘条件差等因素也会造成小龙虾养殖成活率低。具体可以向我们的技术人员咨询。

小龙虾上草症、上岸症的防治方法


淡水小龙虾为夜行性甲壳动物,白天躲藏,夜晚出来摄食和活动。生产操作及观察基本都在晚上进行,如果白天能看到大量的虾或晚上有大量的虾在水面上,这都是小龙虾患病或生态环境不良而引起的现象。

上草症、上岸症是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症状,一是上草不下水,二是上岸不下水。上草不下水是指小龙虾爬上池中栽种的水草顶部而不入水中;上岸不下水是指小龙虾爬上池塘岸边而不下水。

【病因】该病多因天气突变、水质不良尤其是底质不良如水草大量腐烂、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如亚硝酸氮等含量过高、养殖水体缺氧及药物残毒等引起,有时因长途运输入池后的小龙虾也因应激而发生。本症状多发生在5-7月,多数情况下水体中溶氧不足尤其是底部的溶氧不足相关。

【主要症状】当养殖环境恶化多表现为小龙虾的上草不下水(图1),即养殖的小龙虾爬在水草上不下水;但如养殖环境恶化严重则多表现为上岸不下水(图2、3),即小龙虾爬上池堤边而不下水。病情较轻时小龙虾多匍伏于水岸交接处,病情严重时小龙虾多爬上池堤。

【防治措施】高温养殖期防止水草腐烂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是预防的核心,应定期使用过氧化物消毒剂如“底立爽”或“水立爽”或微生态态制剂如“活力66”或“活力58”等改良水质;同时也要做好预防有毒有害物质积累的工作。

治疗该病时应酌情对待:①因水草腐烂或缺氧引起的,首先全池泼洒“康乐”,然后再干撒“粒立氧”或“底立爽”,第二天再使用“活力66”或“双效粒粒底改素”和磷酸氢钙1-2次改良水质,防止复发。②因氨氮、亚硝酸氮等过高引起的,首先全池泼洒“氨净”或“中博安”,第二天再使用“活力66”和磷酸氢钙1-2次。③因药物残毒引起的,全池泼洒“水鲜”或“清爽”等。④因天气变化引起的,全池泼洒“酶合电解多维”或“葡聚糖包膜维C”。⑤发生上草、上岸时不得使用任何颗粒性的强刺激性的药物如强氯精、溴氯海因等。

关于稻田小龙虾缺氧上草上岸的问题


湖北潜江赵老板,稻虾塘30亩pH7.8氨氮0.2mg/L亚盐0.05mg/L。

池塘情况:由于稻梗在塘中腐烂,水体发黑发红,基本上没有什么藻类。加上前段时间刚放苗,一些损伤的小龙虾苗没有及时捞出。由于气压低缺氧导致龙虾上岸。

用药情况:前两天杀完青苔之后,用了肥水膏来肥水。

处理方案:先换水,然后用三效底净片来进行改底增氧,同时配合底居龙虾安来进行分解底部的腐殖质,等到天晴之后全能(黑能)+藻乐肥(藻博士)来进行肥水。

处理结果:龙虾已经完全下去,缓解了缺氧上岸的现象,同时水体的颜色也呈现出淡绿色。

方案总结:由于水体中缺乏藻类,加上蜕壳期间需要的溶氧较高,龙虾上岸上草来说比较正常。长时间不处理的话龙虾可能会因为缺氧加上蜕壳导致死亡,即便是缺氧状态,它也会有一天的时间是不长的,吃料也会变差,导致自身营养积累不够,从而影响后期的蜕壳。70%的氧气都是由水体中的浮游藻类以及水草提供的,当池塘中缺乏藻类,水体的溶氧大半没办法产生,加上底部腐殖质的腐烂耗氧,导致中下层水体溶氧不足。这样的话就要立体增氧,一方面是培养水中的藻类,另一方面就是加速池底腐殖质的分解。

yz023.com养殖网龙虾养殖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虾养方法,其中《底部“氧债”,小龙虾高温上草的罪魁祸首!一招帮您解决》内容包含丰富的虾养技巧,如不满足请访问“养殖小龙虾的草”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491309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