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蛋白的高低对于龙虾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

饲料蛋白的高低对于龙虾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

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成分是蛋白质最重要的生理功能。身体的生长发育可视为蛋白质的不断积累过程。蛋白质对生长期的虾尤为重要。养殖户朋友们一般在虾子达到重量就上市了,而不一定完全成熟,水生动物在发育时对营养需求高,因比需投喂高蛋白更有利于正常生长发育。

有人说虾子不能喂高蛋白的饲料,蛋白喂的高了虾子长的快容易发病,是真的吗?

不对。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更喜欢动物性饵料。优质饲料的动物蛋白来源是优质鱼粉,小龙虾喜摄食。优质饲料才能保证小龙虾的营养充足,生长快,发病少。

目前养虾多数投喂饲料蛋白以26、28为主,用30个以上蛋白的就很少,最低会用用24个的。多数人这样选料,而养虾现状是什么?发病率高,死亡量大现在稻田养虾和精养小龙虾之所以面积增加很快就是单产低,供不应求,价格高。

小龙虾发病离不开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物三个环节,一个环节断开,疾病就不能发生。投喂低蛋白低质低价饲料,必然导致虾营养需求不能满足,体质弱,免疫力和抗病力低。但在虾蟹混养池塘我们发现,投喂蛋白在34个以上的饲料时,小龙虾基本可以做到不发病;在水田虾公司的养殖基地,投喂蛋白含量在36个以上的饲料时,小龙虾基本不发病,并且虾长速快,规格以两虾为主。养殖中我们也发现,投喂蛋白比较高的人,养的都比较好,所以,虾子不能投喂高蛋白饲料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小龙虾饲料蛋白含量最低不能小于28%,达到32%以上综合养殖效果会好很多,小龙虾长速快;免疫力和抗病力强,发病少;规格大。

yZ023.Com

小编推荐

投喂高蛋白更有利于虾子生长发育,是真是假?


饲料蛋白的高低对于龙虾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

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成分是蛋白质最重要的生理功能。身体的生长发育可视为蛋白质的不断积累过程。蛋白质对生长期的虾尤为重要。养殖户朋友们一般在虾子达到重量就上市了,而不一定完全成熟,水生动物在发育时对营养需求高,因比需投喂高蛋白更有利于正常生长发育。

有人说虾子不能喂高蛋白的饲料,蛋白喂的高了虾子长的快容易发病,是真的吗?

不对。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更喜欢动物性饵料。优质饲料的动物蛋白来源是优质鱼粉,小龙虾喜摄食。优质饲料才能保证小龙虾的营养充足,生长快,发病少。

目前养虾多数投喂饲料蛋白以26、28为主,用30个以上蛋白的就很少,最低会用用24个的。多数人这样选料,而养虾现状是什么?发病率高,死亡量大现在稻田养虾和精养小龙虾之所以面积增加很快就是单产低,供不应求,价格高。

小龙虾发病离不开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物三个环节,一个环节断开,疾病就不能发生。投喂低蛋白低质低价饲料,必然导致虾营养需求不能满足,体质弱,免疫力和抗病力低。但在虾蟹混养池塘我们发现,投喂蛋白在34个以上的饲料时,小龙虾基本可以做到不发病;在我们去到的养殖基地,投喂蛋白含量在36个以上的饲料时,小龙虾基本不发病,并且虾长速快,规格以两虾为主。养殖中我们也发现,投喂蛋白比较高的人,养的都比较好,所以,虾子不能投喂高蛋白饲料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小龙虾饲料蛋白含量最低不能小于28%,达到32%以上综合养殖效果会好很多,小龙虾长速快;免疫力和抗病力强,发病少;规格大。

为什么小龙虾的体色会有所不同?与生长发育有关系!


为什么有些小龙虾是红壳,有些是青壳,还有的是乌黑,为何会出现这样不同的体色差异,对养殖效益有何影响吗?

小龙虾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色由青变红,通过对青壳虾和红壳虾性腺发育程度和生长速度的测定,发现克氏原螯虾体色变化与个体成熟发育、生长速度存在关联性,即通常克氏原螯虾体色由青转红时,其性腺成熟系数、肝体比指数升高,同时脱壳周期延长,相对生长速度也随之下降,预示着个体发育趋向成熟。同时,温度和光照直接影响克氏原螯虾的成熟发育,使其体色发生相应的变化。

无论是在人工养殖池塘还是自然环境中,小龙虾个体会呈现不同的体色特征,通常有淡青、深青、淡红、深红、乌黑等几种体色表现。

通过对青壳虾和红壳虾性腺发育程度和体格生长速度的测定,发现小龙虾体色变化与个体成熟发育、生长速度存在关联性,即通常小龙虾体色由青转红时,其性腺成熟系数和肝体比指数都呈现升高趋势,同时脱壳周期延长,相对生长速度也随之减慢,预示着个体发育趋向成熟。

研究也表明,温度、光照、苗种品质以及营养等因素直接影响小龙虾的生长发育,从而使其体色发生相应的变化,下面的内容中我们会进一步分析。

不论大、小规格的小龙虾,红壳虾的性腺发育程度总体领先于青壳虾,且红壳虾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青壳虾,说明小龙虾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体色变化与其机体成熟发育存在内在的关联性,体色变化是性腺成熟发育不同程度的外在表现,这可能与其激素分泌和甲壳色素沉着有关。

研究表明,虾类之所以呈现特有的体色,是因为虾体内存在着特有的色素细胞。在生化上不同的色素颗粒类型会显示各自特有的颜色,如黑色素(黑色)、类胡萝卜素(红或黄色)、喋呤(黄色)、鸟嘌呤(白色)。

虾类体色的生理变化是由于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的移动而造成不同的阴暗和着色情况,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移动受神经与激素的控制调节。虾青素是甲壳动物体表色素中最主要的类胡萝卜素,它与蛋白质一起形成蓝色的虾青素蛋白,使许多甲壳动物呈现出深青蓝体色。

而缺乏虾青素的甲壳动物(特别是虾蟹类)通常体色偏红甚至发黑,在一龄以上的老年虾子和死亡的虾子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含虾青素的动物不只是虾、蟹,许多甲壳类动物也用虾青素来装扮自己。有些小壳动物,主要含有虫青素,有一些蟹类体内含有蝶红素。这些色素,包括虾青素在内,都和胡萝卜素有类似的结构,它们大量而广泛地分布在自然界中。

化学名称叫酮类胡萝卜素,它们是“虾兵蟹将”这类动物所含色素的主要成分。

活着的甲壳类动物的体色,由于种类不同,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不论活着的“虾兵蟹将”是什么体色,只要把它用甲醛浸泡或者加热,都同样会变成红色。

这是因为生物体内的色素蛋白质,在受热的时候发生变性,原来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色素“逃”了出来,才显露出红色。另外,死后的虾蟹,由于体内的蛋白质变性,色素逃离,也会使外壳变成红色。

引发小龙虾体色变化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温度、光照、苗种品质以及营养条件是影响小龙虾性成熟主要因子,同时,水环境中的pH、溶氧、水温、氨氮、重金属等的异常也可对小龙虾造成胁迫。

在适宜水温(22~30℃)内,水温的升高有利于小龙虾生长发育,但水温超过30℃时,其生长反而受阻,同时会诱导其性腺提前启动成熟发育,这和在动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积温”效应、物种的繁殖延续规律有关。如果再加上营养缺乏、养殖密度过高,在这些不良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就容易导致小红虾、铁钉虾的出现。

这类异常小龙虾不仅生长停滞,还会浪费大量的饵料。至于光照条件,由于小龙虾有昼伏夜出、生性胆小喜阴暗的天然习性,所以该虾不适宜在光线强的、敞亮的环境下生长,创造安静、多隐蔽物以及食物营养充分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其生长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维持小龙虾正常体色的养殖建议

综合以上影响小龙虾体色变化的主要因子,我们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可以给出以下建议:

1、选择品质优良的苗种和亲本,同时苗种投放前后可使用外泼VC类产品改善虾苗体质;

2、创造良好的水体养殖环境,如加强水草的种植和日常护理、水质和底质的改良、不同时期水位的正确调控等;

3、科学控制日投喂次数和投喂率,最好选择人工全价配合饲料,随着小龙虾养殖产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对小龙虾养殖产量和个体规格大小的需求,全价小龙虾配合饲料在小龙虾养殖技术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其营养更全面均衡,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及各种有益营养因子,能满足小龙虾不同生长阶段的各种营养需求,促使其生长快,个体大,体质好,缩短了养殖周期,占据了较好的上市时间,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饲料的浪费,能够最大幅度地提高养殖效益;

4、做好小龙虾的常规疾病预防工作,在改良水体环境和科学投喂的同时,可适当定期开展一些内服保健工作,如VC和肉碱一类的功能性保健产品。

有些体色变化是疾病引起的,若小龙虾身体明显偏瘦,体色发黑,活动缓慢,有时烦躁跳动,可能是感染了寄生虫或水体内含有有害物质;若虾体发黑,肛门红肿突出,可能是患有肠炎;若腹部附肢腐烂,则可能为烂肢病;若体色发黑,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缝,则为蜕皮不遂的原因。只有确定病因,才能对症治疗.并立足早治。

2020小龙虾体色变化与其生长发育存在何种关系?


为什么有些小龙虾是红壳,有些是青壳,还有的是乌黑,为何会出现这样不同的体色差异,对养殖效益有何影响吗?

无论是在人工养殖池塘还是自然环境中,小龙虾个体会呈现不同的体色特征,通常有淡青、深青、淡红、深红、乌黑等几种体色表现(如图1;图2)。通过对青壳虾和红壳虾性腺发育程度和体格生长速度的测定,发现小龙虾体色变化与个体成熟发育、生长速度存在关联性,即通常小龙虾体色由青转红时,其性腺成熟系数和肝体比指数都呈现升高趋势,同时脱壳周期延长,相对生长速度也随之减慢,预示着个体发育趋向成熟(如图3;图4)。研究也表明,温度、光照、苗种品质以及营养等因素直接影响小龙虾的生长发育,从而使其体色发生相应的变化,下面的内容中我们会进一步分析。

图1:不同规格的正常体色小龙虾

图2:乌黑体色的小龙虾(通常属于脱壳不遂症)

图3:相同规格小龙虾的体色差异

图4:深红体色小龙虾的性腺和肝脏

一、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分类上隶属十足目,爬行亚目,蝲蛄科(螯虾科),原螯虾属,国外称之为“红沼泽螯虾”(redswampcrayfish)。它是生长于淡水中的一种甲壳类动物,其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1918年,日本从美国引进小龙虾,小龙虾因此在日本得到大面积的繁衍和扩散。20世纪30年代,小龙虾从日本传入我国,后在南京市以及周边郊县繁衍,经过长时间的繁衍扩展,其种群数量开始大幅上升,生存空间也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重要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苏、湖北、江西、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各省市。同其它甲壳类水生动物一样,小龙虾幼体的变态、生长发育以及步足的再生总是伴着蜕壳而进行的,只有蜕掉坚硬的外壳,小龙虾才能达到生长的目的。研究已经表明:正常生长发育的小龙虾,一生需进行脱壳11~12次,每完成一次脱壳,其体长可增加17%,体重可增加44%,所以在性成熟之前的青虾阶段是其主要的快速生长期。由于小龙虾生长速度很快,人工养殖5g左右的幼虾,如果可以保障充足的饲料营养和良好的水体环境,经35-40天的人工饲养就能达到30g以上的上市规格。小龙虾的寿命通常在24~30个月,人工养殖条件下,幼体经过5-8个月的正常生长就能达到性成熟阶段,因此,在性成熟之前,尽量提高其生长率和延缓其性成熟时间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

二、论证小龙虾体色变化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

开展实验的地址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李集街稻虾连作综合示范基地,选择体重相近但体色不同的养殖小龙虾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相关生理解剖来统计它们的性腺发育程度,分析研究小龙虾体色变化与性腺发育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此次实验分别采集大规格组(30~32g)的青壳虾与红壳虾各50尾(如图5)、小规格组(20~22g)的青壳虾与红壳虾各50尾(如图6),进行解剖观察(肉眼、显微镜),根据性腺的组织细胞学及形态特征统计其性腺发育程度。小龙虾的生长阶段性可依据其甲壳体色直观地分为青壳虾和红壳虾两个阶段,通常小龙虾进入红壳虾阶段以后,其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脱壳周期延长,生长速度相对下降,有的则几乎停止生长。

图5:左为青壳,右为红壳(30—32g)

图6:左为青壳,右为红壳(20—22g)

本次实验数据为:80%的大规格(30—32g)青壳虾组卵巢发育尚处于第Ⅰ、Ⅱ期时相,卵巢颜色呈灰白或淡黄,其余20%还尚未启动发育,解剖时甚至肉眼难以观察到,而红壳虾只有30%处于第Ⅰ、Ⅱ期时相阶段,70%已分别进入第Ⅲ、Ⅳ、Ⅴ期发育时相,卵巢颜色加深呈浅棕或褐色;小规格(20—22g)青虾组则大部分(65%)未见卵巢,35%进入Ⅰ期,而红壳虾组只有30%卵巢未发育,70%进入第Ⅰ、Ⅱ期时相。

结果表明:不论大、小规格的小龙虾,红壳虾的性腺发育程度总体领先于青壳虾,且红壳虾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青壳虾,说明小龙虾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体色变化与其机体成熟发育存在内在的关联性,体色变化是性腺成熟发育不同程度的外在表现,这可能与其激素分泌和甲壳色素沉着有关。研究表明,虾类之所以呈现特有的体色,是因为虾体内存在着特有的色素细胞。在生化上不同的色素颗粒类型会显示各自特有的颜色,如黑色素(黑色)、类胡萝卜素(红或黄色)、喋呤(黄色)、鸟嘌呤(白色)。虾类体色的生理变化是由于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的移动而造成不同的阴暗和着色情况,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移动受神经与激素的控制调节。虾青素是甲壳动物体表色素中最主要的类胡萝卜素,它与蛋白质一起形成蓝色的虾青素蛋白,使许多甲壳动物呈现出深青蓝体色。而缺乏虾青素的甲壳动物(特别是虾蟹类)通常体色偏红甚至发黑,在一龄以上的老年虾子和死亡的虾子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引发小龙虾体色变化的主要因子

研究表明温度、光照、苗种品质以及营养条件是影响小龙虾性成熟主要因子,同时,水环境中的pH、溶氧、水温、氨氮、重金属等的异常也可对小龙虾造成胁迫。在适宜水温(22~30℃)内,水温的升高有利于小龙虾生长发育,但水温超过30℃时,其生长反而受阻,同时会诱导其性腺提前启动成熟发育,这和在动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积温”效应、物种的繁殖延续规律有关。如果再加上营养缺乏、养殖密度过高,在这些不良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就容易导致小红虾、铁钉虾的出现,这类异常小龙虾不仅生长停滞,还会浪费大量的饵料。至于光照条件,由于小龙虾有昼伏夜出、生性胆小喜阴暗的天然习性,所以该虾不适宜在光线强的、敞亮的环境下生长,创造安静、多隐蔽物以及食物营养充分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其生长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四、维持小龙虾正常体色的养殖建议

综合以上影响小龙虾体色变化的主要因子,我们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可以给出以下建议:

1、选择品质优良的苗种和亲本,同时苗种投放前后可使用外泼VC类产品改善虾苗体质;

2、创造良好的水体养殖环境,如加强水草的种植和日常护理、水质和底质的改良、不同时期水位的正确调控等;

3、科学控制日投喂次数和投喂率,最好选择人工全价配合饲料,随着小龙虾养殖产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对小龙虾养殖产量和个体规格大小的需求,全价小龙虾配合饲料在小龙虾养殖技术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其营养更全面均衡,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及各种有益营养因子,能满足小龙虾不同生长阶段的各种营养需求,促使其生长快,个体大,体质好,缩短了养殖周期,占据了较好的上市时间,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饲料的浪费,能够最大幅度地提高养殖效益;

4、做好小龙虾的常规疾病预防工作,在改良水体环境和科学投喂的同时,可适当定期开展一些内服保健工作,如VC和肉碱一类的功能性保健产品。

小龙虾体色变化与其生长发育存在何种关系?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维持健康的体色?


为什么有些小龙虾是红壳,有些是青壳,还有的是乌黑,为何会出现这样不同的体色差异,对养殖效益有何影响吗?无论是在人工养殖池塘还是自然环境中,小龙虾个体会呈现不同的体色特征,通常有淡青、深青、淡红、深红、乌黑等几种体色表现(如图1;图2)。通过对青壳虾和红壳虾性腺发育程度和体格生长速度的测定,发现小龙虾体色变化与个体成熟发育、生长速度存在关联性,即通常小龙虾体色由青转红时,其性腺成熟系数和肝体比指数都呈现升高趋势,同时脱壳周期延长,相对生长速度也随之减慢,预示着个体发育趋向成熟(如图3;图4)。研究也表明,温度、光照、苗种品质以及营养等因素直接影响小龙虾的生长发育,从而使其体色发生相应的变化,下面的内容中我们会进一步分析。

一、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分类上隶属十足目,爬行亚目,蝲蛄科(螯虾科),原螯虾属,国外称之为“红沼泽螯虾”(redswampcrayfish)。它是生长于淡水中的一种甲壳类动物,其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1918年,日本从美国引进小龙虾,小龙虾因此在日本得到大面积的繁衍和扩散。20世纪30年代,小龙虾从日本传入我国,后在南京市以及周边郊县繁衍,经过长时间的繁衍扩展,其种群数量开始大幅上升,生存空间也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重要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苏、湖北、江西、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各省市。同其它甲壳类水生动物一样,小龙虾幼体的变态、生长发育以及步足的再生总是伴着蜕壳而进行的,只有蜕掉坚硬的外壳,小龙虾才能达到生长的目的。研究已经表明:正常生长发育的小龙虾,一生需进行脱壳11~12次,每完成一次脱壳,其体长可增加17%,体重可增加44%,所以在性成熟之前的青虾阶段是其主要的快速生长期。由于小龙虾生长速度很快,人工养殖5g左右的幼虾,如果可以保障充足的饲料营养和良好的水体环境,经35-40天的人工饲养就能达到30g以上的上市规格。小龙虾的寿命通常在24~30个月,人工养殖条件下,幼体经过5-8个月的正常生长就能达到性成熟阶段,因此,在性成熟之前,尽量提高其生长率和延缓其性成熟时间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

二、论证小龙虾体色变化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

开展实验的地址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李集街稻虾连作综合示范基地,选择体重相近但体色不同的养殖小龙虾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相关生理解剖来统计它们的性腺发育程度,分析研究小龙虾体色变化与性腺发育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此次实验分别采集大规格组(30~32g)的青壳虾与红壳虾各50尾(如图5)、小规格组(20~22g)的青壳虾与红壳虾各50尾(如图6),进行解剖观察(肉眼、显微镜),根据性腺的组织细胞学及形态特征统计其性腺发育程度。小龙虾的生长阶段性可依据其甲壳体色直观地分为青壳虾和红壳虾两个阶段,通常小龙虾进入红壳虾阶段以后,其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脱壳周期延长,生长速度相对下降,有的则几乎停止生长。

本次实验数据为:80%的大规格(30—32g)青壳虾组卵巢发育尚处于第Ⅰ、Ⅱ期时相,卵巢颜色呈灰白或淡黄,其余20%还尚未启动发育,解剖时甚至肉眼难以观察到,而红壳虾只有30%处于第Ⅰ、Ⅱ期时相阶段,70%已分别进入第Ⅲ、Ⅳ、Ⅴ期发育时相,卵巢颜色加深呈浅棕或褐色;小规格(20—22g)青虾组则大部分(65%)未见卵巢,35%进入Ⅰ期,而红壳虾组只有30%卵巢未发育,70%进入第Ⅰ、Ⅱ期时相。

结果表明:不论大、小规格的小龙虾,红壳虾的性腺发育程度总体领先于青壳虾,且红壳虾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青壳虾,说明小龙虾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体色变化与其机体成熟发育存在内在的关联性,体色变化是性腺成熟发育不同程度的外在表现,这可能与其激素分泌和甲壳色素沉着有关。研究表明,虾类之所以呈现特有的体色,是因为虾体内存在着特有的色素细胞。在生化上不同的色素颗粒类型会显示各自特有的颜色,如黑色素(黑色)、类胡萝卜素(红或黄色)、喋呤(黄色)、鸟嘌呤(白色)。虾类体色的生理变化是由于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的移动而造成不同的阴暗和着色情况,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移动受神经与激素的控制调节。虾青素是甲壳动物体表色素中最主要的类胡萝卜素,它与蛋白质一起形成蓝色的虾青素蛋白,使许多甲壳动物呈现出深青蓝体色。而缺乏虾青素的甲壳动物(特别是虾蟹类)通常体色偏红甚至发黑,在一龄以上的老年虾子和死亡的虾子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引发小龙虾体色变化的主要因子

研究表明温度、光照、苗种品质以及营养条件是影响小龙虾性成熟主要因子,同时,水环境中的pH、溶氧、水温、氨氮、重金属等的异常也可对小龙虾造成胁迫。在适宜水温(22~30℃)内,水温的升高有利于小龙虾生长发育,但水温超过30℃时,其生长反而受阻,同时会诱导其性腺提前启动成熟发育,这和在动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积温”效应、物种的繁殖延续规律有关。如果再加上营养缺乏、养殖密度过高,在这些不良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就容易导致小红虾、铁钉虾的出现,这类异常小龙虾不仅生长停滞,还会浪费大量的饵料。至于光照条件,由于小龙虾有昼伏夜出、生性胆小喜阴暗的天然习性,所以该虾不适宜在光线强的、敞亮的环境下生长,创造安静、多隐蔽物以及食物营养充分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其生长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四、维持小龙虾正常体色的养殖建议

综合以上影响小龙虾体色变化的主要因子,我们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可以给出以下建议:

1、选择品质优良的苗种和亲本,同时苗种投放前后可使用外泼VC类产品改善虾苗体质;

2、创造良好的水体养殖环境,如加强水草的种植和日常护理、水质和底质的改良、不同时期水位的正确调控等;

3、科学控制日投喂次数和投喂率,最好选择人工全价配合饲料,随着小龙虾养殖产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对小龙虾养殖产量和个体规格大小的需求,全价小龙虾配合饲料在小龙虾养殖技术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其营养更全面均衡,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及各种有益营养因子,能满足小龙虾不同生长阶段的各种营养需求,促使其生长快,个体大,体质好,缩短了养殖周期,占据了较好的上市时间,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饲料的浪费,能够最大幅度地提高养殖效益;

4、做好小龙虾的常规疾病预防工作,在改良水体环境和科学投喂的同时,可适当定期开展一些内服保健工作,如VC和肉碱一类的功能性保健产品。

微囊藻毒素对于龙虾养殖来说有什么影响呢?



微囊藻毒素是由蓝藻水华,如固氮的鱼腥藻、束丝藻、拟柱胞藻、胶刺藻和节球藻,非固氮的微囊藻、颤藻和鞘丝藻等暴发所产生的一种肝毒素,它对蛋白磷酸酶1和蛋白磷酸酶2A具有抑制作用,因此与肿瘤促进作用有直接关系。对于养殖小龙虾多年的养殖户说,刚开始在水塘养殖龙虾时,龙虾的个头比较大,但三四年过去了,同样的水面,收成却比往年少了一些。少的不是小龙虾的只数,而是小龙虾的重量。

对于这个说法,其实和养殖小龙虾的水质有很大的关系。淡水水体中,都会或多或少存在微囊藻毒素,这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

而小龙虾生长在淡水水体中,里面存在的这种微囊藻毒素,很可能对小龙虾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小龙虾受到影响后,尽管养殖户对小龙虾的喂养还和往年一样,但小龙虾的生长速度却会慢很多,因为要代谢掉这些毒素,使得小龙虾的消耗量增加。

一般情况下,在干净的水里,小龙虾一年能长七八厘米,一次可以产卵300多个,但实地调查后却发现,在水质富营养化尤其是出现大面积蓝藻水华的水体里,小龙虾生长很缓慢,繁殖率低。

微囊藻毒素如果大量在水体里产生,会造成小龙虾死亡,而由于小龙虾的抗毒性较强,如果达不到造成小龙虾死亡的量,小龙虾也能存活,但繁殖能力会降低,且长不大。

“小龙虾如果不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身体里积蓄的毒素排解掉,人大量吃了这样的小龙虾后,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这种伤害对肝脏部位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养殖小龙虾时,一定要注重养殖环境,要尽量减少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这样小龙虾不仅生长快,而且个头大。

小龙虾应该天天喂发酵饲料吗?对小龙虾的生长是否有什么影响?


小龙虾可以天天喂发酵饲料吗?

可以。一般一天两次,早晚各一次。不过需要注意发酵饲料是否有问题,是否有霉变,如果有问题小龙虾吃了,会带来病害。

投喂

池塘小龙虾可直接投喂绞碎的杂鱼、螺蚌肉、蚕蛹、蚯蚓、屠宰场下脚料及米糠、豆饼、麸皮、南瓜、山芋和鲜嫩水草等,也可投喂虾用配合饲料,但要保持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在25%以上。

科学投饵:小龙虾属杂食性,既喜欢吃鲜杂鱼等动物性饵料,又喜欢吃黄豆、豆饼、玉米以及鲜嫩水草等植物性饵料,还可以投喂配合饲料,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一般每天的投饵量应掌握以吃饱、吃完、不留残饵为准,每天投喂2次,早晚各1次。因小龙虾主要在夜间进食,所以晚上投喂量占全日饵料的70%~80%,饵料要投在池边浅水中。

7月~10月水温适宜,是虾的生长季节,此时日投饲量以虾吃饱、吃完、不留残饵为准,一般按动物性饲料占虾体重12%8~12%、干饲料或配合饲料占虾体重35%~5%投喂。饲料投在池边浅水中,每天投喂2次,早晚各1次,晚上投饵量占60%~70%。其余季节每天投喂1次,于日落前后进行,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2%~5%。

小龙虾的游水能力较差,活动范围较小,且具有占地的习性,因此投饲要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此外,饲料投喂须注意天气晴好时多投,高温闷热、连续阴雨天或水质过浓则少投;大批虾蜕壳时少投,蜕壳后多投。

弧菌对于小龙虾有什么危害?有什么办法防控?


弧菌对于小龙虾有什么危害?有什么办法防控?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小龙虾在养殖过程中的弧菌防控也就会慢慢摆上日程,该病主要集中在5~6月,所以有条件的在4月份后,就要建立严格的水质抽检,严防小龙虾塘弧菌爆发。

小龙虾感染弧菌的主要症状为:小龙虾可以进食,但是会出现小龙虾进地笼死亡,活力低、应激反应弱。出现疾病的小龙虾外表完整,解剖可见虾腮发黑。抽出肠线,肠道内无食物,且肠道内有大量脓液。

小龙虾感染弧菌的危害:该病爆发时来势凶猛,致死率非常高,恢复的也快,但病后小龙虾免疫力非常低,易重复感染。

对于小龙虾的弧菌,我们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因为一旦发病,任何治疗方法都是临时抱佛脚了,己经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危害了。预防弧菌的主要方法就是,严格监视水中弧菌的数量,当发现弧菌超标时,可用聚维酮碘进行灭杀。另外前期的清淤、底改、消毒、控制小龙虾养殖密度也是很关键的。(注,使用聚维酮碘杀弧菌时,一定要控制好剂量,超剂量使用会造成小龙虾生长缓慢或不生长)

总之,对于五、六份小龙虾塘口易爆发弧菌的问题,我们重防不重治。我们需要定期对水体进行抽检,在饵料投喂中添加一些保肝胆的药物,对于弧菌超标的塘口,及时用清毒、灭菌药进行灭杀。

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氨氮含量高低对水质有哪些影响?


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氨氮含量高低对水质有哪些影响?这个问题我来说说。

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氨氮主要是由下列原因产生的,水体中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吃剩的残饵,动植物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一步降解成了氨氮。

氨氮超标对小龙虾主要产生二个危害,一个是急性中毒,小龙虾表现亢奋、抽搐,丧失平衡,最后死亡。另外一个就是产生慢性中毒,主要表现在摄食降低,生长缓慢,组织受伤,降低生殖能力,降低卵的成活率,增加小龙虾易患病的机率。

那么在小龙虾养殖中,我们应该怎样化解氨氮的危胁呢?第一个,主要是利用水中水草及水藻对氨氮的吸收,它们可以利用铵(NH4+)合成氨基酸。第二个就是挥发及塘底泥吸收,开启增氧机,在搅功水流及有风浪的情况下,都利于其挥发,另外池塘的底泥对氨氮也有一定自然吸引的作用。第三个,就是矿化,生物吸收,氨氮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池底底泥中,然后又被分解后回到水中,最后通过水产品腮部的吸收进入生物体内被消化。

总之,我们对氨氮防预最好的方法,最好还是使用水草、水藻的天然功能比较好,因为水草、水藻就是水产养殖中,净化水质最天然的清洁工”。

养殖小龙虾对于现在的水产市场而言有什么优势?


近年来国内市场小龙虾的需求非常旺盛,这个市场的销量也在不断上涨。资料显示,在武汉、无锡、南京、常州、苏州、淮安、上海、合肥等大中城市,一年龙虾的消费量都在万吨以上。

旺盛的消费需求,为小龙虾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因此,养殖小龙虾发展前景宽广,其实这都不是关键的,关键是小龙虾养殖小龙虾相比其他渔业有很多优势,小编这里总结了八大优势。

一、小龙虾个体较大,小龙虾在自然界中的常见个体全长为8.0~13.Ocm,体重15~50g。目前报道的最大个体全长16cm,雌虾体长约有16.5厘米,体重50-70;雄虾体长10厘米左右,体重50克左右。

湖北省潜江市发现人工养殖的最大个体,雄性全长14.2cm,体重101.7g;雌性全长15.3cm,体重119.19g。不过在同一个地域,受到环境的局限,没有外来个体进人,长期近亲交配,品种会退化,个体会越来越小,有的甚至会长成暗红色、难以长大。

二、小龙虾出肉率约为20%,含蛋白质16%-20%,干虾米蛋白质含量高达50%以上。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已成为城乡居民大量食用的特色水产品。特别是占体重5%左右的虾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市场价值很大。

除鲜食外,小龙虾加工产品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进入欧美市场。例如2003年上半年合肥就有6000多吨小龙虾进入欧美各国市场,由于符合欧盟的卫生标准,无一退货。再如盐城市水产冷冻厂的冷冻整小龙虾、冷冻虾仁、冷冻虾黄、虾露和虾味素等系列产品出口创汇率都比较高。

其中“海腾牌”小龙虾在1999年春瑞典“国际淡水小龙虾节”上被评为第一名,并获得欧盟和美国HACCP注册的卫生许可证。虾壳富含钙、磷和铁等重要营养元素,可加工成饲料添加剂也可加工甲壳素、几丁质和甲壳糖胺等工业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烟草、造纸、印染和日化等领域。

三、小龙虾生命力极强,对水质要求不严,适于湖泊、池塘、湿地、江河、水渠、水田和沼泽地养殖,甚至在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也能生存,并能耐40℃以上的高温和-15℃以下的低温,我国无论南方或北方,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养殖和自然越冬。

小龙虾原为野生的,并没有人专门饲养,小龙虾的生存环境是在阴沟或者是一些泥藻茂盛的水塘中,这些地方细菌都比较多,小龙虾却能生存下来。但是小龙虾离开水或者是温度过高就会很快死亡。如果你留心了,你会发现一般做小龙虾生意的人都会将小龙虾放在冰块或者是冰水混合物中暂时饲养。

四、繁殖能力比较强,雌虾每年4月中旬至7月下旬产卵,产卵量大。受精卵发育快,孵化率高。“抱仔”通常可达200只左右。同时小龙虾苗种易获得,可自繁、自育、自养,不需复杂昂贵的繁育鱼苗设备。

小龙虾9—12月龄成熟,交配季节一般在4月下旬—7月,群体交配的高峰期在5月。交配时雌虾仰卧水面,雄虾位其上以龙足钳住雌虾前足,步足抱住雌虾将交接器插入雌体,交配时间10-30分钟。交配后3-10小时,雌虾开始产卵,为一次性产卵,产出的卵粘附在腹足的刚毛上。

抱卵量约500—1500粒,随个体大小而异。胚胎发育长短与水温高低密切相关,水温较高孵化时间短,水温较低则孵化时间延长。孵化出的稚虾仍附于亲虾的游泳足上,在母体的保护下生长一段时间。

在母体的腹部泳足上都附有生长到不同阶段的小龙虾幼虾,最大的小龙虾幼体体长达1.0—1.1厘米。从第一年初秋小龙虾稚虾孵出后,小龙虾幼体的生长、发育和越冬过程都是附生于母体腹部,到第二年春季才离开母体生活。小龙虾这种繁育后代的方式,保证了后代很高的成活率。

五、生长快,仔虾孵出后,在温度适宜(20-32℃)、饲料充足的条件下,经60-90天饲养即可长成成虾。具抗病能力强、疾病少,成活率比其他鱼类和虾类高。

六、耐运输,活虾离水后能存活5-7天,活虾外运成活率比其他水产品高。在夏天运输小龙虾,需装在坚固塑料筐内,再放少量碎冰能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不死,此外还需注意要防止挤压和遮盖阳光,这样运输的存活率非常高。

七、易饲养、销路广。小龙虾作为美味佳肴适宜各种年龄段的大多数人群。冷冻小龙虾、冷冻虾仁、冷冻虾黄、虾露和虾味素等系列产品都是出口的热销产品。同时国内已有不少龙头企业,加工和出口需求量大,养殖户的产品销路不愁。

八、小龙虾还可以生产软壳虾,失重率仅为0.08%,可以忽略不计。但可食部分可提高90%以上,且虾体非常干净、卫生、外观美丽,虾黄也可以充分利用,商品性好。同时,采用科学方法暂养软壳虾,壳保持一周内壳不硬化,软壳虾不死亡。

龙虾池太浑浊,对虾有什么影响?


龙虾池太浑浊,对小龙虾肯定是有影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体的透明度太小。水体的透明度太小,这对于藻类和水草的生存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它们无法吸收更多的光照来进行光合作用,这样一来,自身的有机质的制造出现问题,时间一长就会藻类死亡,水草也会逐渐的衰老并死亡。

二,水体的溶氧过低。这主要也是因为藻类和水草无法进行充足的光合作用而制造足够的氧气所造成的。水体的溶氧过低,会出现一繁殖的连锁反应:比如厌氧细菌会大量的繁殖,这些细菌又基本上是有毒害作用的,很容易导致小龙虾出现病害的问题,因为缺氧的问题,水体还容易出现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的问题,这都是对小龙虾的正常生长极为不利的。

三,水体PH值变化过大。水体浑浊,通常水体的PH值也会出现很大的变化,PH值变化过高,小龙虾很容易受到应激反应的刺激而出现病害问题。

四,水体浑浊如果是因为水体中的浮游动物过多引起的,这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浮游植物被吃掉,造成池塘浮游植物过少的问题,还会形成白浊水,危害小龙虾的正常生长。

总之,如果池塘的水太过浑浊,肯定是会对小龙虾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的。所以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处理。

如果是因为雨后水体浑浊,可以使用生石灰水来净化水质,也可以使用硫代硫酸钠来净化水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如果水体中是因为浮游动物过多而造成的,这时候可以考虑停喂食物,让小龙虾大量的摄食浮游动物来减小池塘中浮游动物的存量,也可以考虑使用阿维菌素来杀虫。

以上是一些个人的意见供参考。

yz023.com养殖网龙虾养殖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虾养方法,其中《饲料蛋白的高低对于龙虾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内容包含丰富的虾养技巧,如不满足请访问“养殖龙虾饲料有哪些”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03397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