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的繁殖习性

黄鳝性成熟,繁殖季节为5~8月份。繁殖盛期是6~7月份。繁殖之前,亲鳝先钻洞,称为繁殖洞。繁殖洞与居住洞有所不同,繁殖洞一般在埂边,洞口通常开在埂边隐蔽处,洞口下缘没在水中。繁殖洞分前洞和后洞2种,前洞产卵用,后洞较细长,洞口进去约10厘米处比较宽阔,洞的上下距离约5厘米,左右距离约10厘米。

产卵前雌雄鳝吐泡沫筑巢,然后雌鳝将卵产于巢上,雄鳝在卵上排精,卵在泡沫上受精孵化发育,这样可大大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这是因为:

①泡沫能保护受精卵,使之不易被敌害发现;

②可提高受精率,因精子在水中的寿命极短,而在泡沫巢中的寿命较长,这就为提高受精率提供了条件;③使受精卵浮在水面,水面一般含溶解氧较多,水温也高,而且还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得到氧气,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雄鳝有护卵习性,在天然水域中雄鳝在泡沫巢上排精后,就一直守护到仔鳝出膜并等仔鳝的卵黄囊消失、能自由游泳摄食为止。在此期间,即使雄鳝受到惊动也不远离,甚至还会奋起攻击来犯者。雌鳝一般在产卵后就离开繁殖洞。

黄鳝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是21℃~28℃,从受精卵到孵出仔鳝,一般在水温30℃左右时需5~7天,最长时间达9~11天。孵化时要求水温稳定,自然界中的黄鳝受精率和孵化率可达到95%。

胚胎发育过程中,黄鳝具有不同于其他鱼类的特点:

①胚胎发育时间长,一般需5~11天;

②出膜时间不一,先后相差约48小时;

③出膜仔鳝个体大,对环境耐受力强,在室内玻璃缸里的仔鳝,不摄食也能存活2个月之久;

④胸鳍在胚胎期形成后,不断地扇动,出膜后逐渐退化。

相关知识

黄鳝养殖之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食性与生长繁殖习性



(一)形态特征

 黄鳝(Monopterasalbus)俗称鳝鱼、长鱼、罗鳝、田鳗、无鳞公主等。为温热带的淡水底栖生活鱼类。属鱼纲、辐鳍亚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亚科。体近似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尾短尖。头圆,唇发达,上下颌有细齿。眼小,为皮膜覆盖。左右鳃孔在腹面相联。体无鳞。无偶鳍,奇鳍退化仅留下不明显的皮褶。最大体长可达1750px,体重可达1.5kg。

(二)生活习性

黄鳝营底栖性生活,除一般鱼类的生活习性外还有以下特点:(1)洞穴生活,天然水域的黄鳝常利用天然缝隙、石砾间隙和水草丛作为栖息场所,用头在水体泥质底层或埂边钻洞;(2)喜暗避光,昼伏夜出,眼退化视觉不发达,嗅觉和皮肤触觉灵敏;(3)喜温暖,水温高则藏于洞穴,水温低则钻入泥中越冬不摄食,水温高于10℃以上开始觅食生长;(4)耐低氧,黄鳝鳃退化,呼吸水中溶氧能力低,但其口咽腔有直接呼吸空气的能力,也能营水中呼吸。

(三)食性与生长

黄鳝是一种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喜食活饵、贪食、耐饥。天然水域中,种苗时期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以及浮游植物(如黄藻、裸藻、硅藻等),幼期主要捕食各种昆虫及其幼体(如摇蚊幼虫、丝蚯蚓等),成体主要捕食各种小鱼小虾、蚯蚓、幼蛙、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对蚯蚓尤其喜爱并高度敏感,也可摄食一些大型水生植物如浮萍等。

(四)繁殖习性

黄鳝雌雄异体,从胚胎到第一次性成熟均为雌性,产卵结束后出现性逆转,卵巢退化并逐渐发育成精巢变成终身雄性。繁殖季节一般为5-8月。黄鳝的怀卵量一般在300-800粒,繁殖在繁殖洞中进行,雌鳝会吐沫筑巢并将卵产在上面,之后雄鳝在卵上排精完成受精并会一直守护直到子鳝出膜及卵黄囊消失自由游动。黄鳝胚胎发育最适温度在21-28℃,完成孵化根据水温需5-11d。

牛蛙的繁殖习性


一般每年清明前后,水温达18℃以上时,牛蛙开始产卵,但最适产卵水温为25-28℃,产卵水温为18-30度。其产卵季节,在我国南方地区为4-7月份,长江流域为5-8月份,黄河以北地区为6-9月份一般在雨后2-3 d(天),天气晴朗时为产卵高峰期。产卵时间往往在黎明前后,大多数集中在6-8时。产卵场多在安静无人、背风有水草的缓流或静止清澈的浅水区,水深0.15-0.4 m。牛蛙常将卵产在水草较多的水池边或树荫下,卵粒黏附在水草上发育。

牛蛙的性成熟年龄在原产地时长达4-5年,经移植驯化,已大大缩短。但受气候、温度、食物、光照、生长速度及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差别很大,即使同池饲养的蛙,个体大的要比个体小的提一早成熟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雄蛙要比雌蛙提早达到性成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从蝌蚪孵出,到性腺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一般需1-2年,最快的仅需6个月,慢的可达3年,若饲养不当4-5年也不产卵。一般雌蛙体重达350 g以上,雄蛙体重达310 g以上时,即已达到性成熟。发育成熟的牛蛙1年可多次产卵,一般2-4次,少数产5次,也有的仅产1次。在水温为25-27度时,每隔18~20 d可产卵1次。在华东地区,一般5-9月份可自然产卵3--5次,华北地区繁殖季节短,每年可自然产卵两三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若保持25-30℃的恒温可终年繁殖产卵。

牛蛙的繁殖力一般随体长、体重、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蛙体越大,怀卵量越大。据测量,体重为350 g的1年蛙怀卵量为15400粒,体重在385 g的2龄蛙怀卵量达33 500粒,体重550 的壮年蛙怀卵量可达5万多粒。牛蛙的怀卵量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食性

经过驯化的牛蛙食性很广,喜食各种天然饵料和人工饵料蝌蚪喜食有机物碎屑、浮游生物及米糠、豆浆、豆渣、各种瓜果、甘薯、土豆、鱼粉、蚕蛹等;幼蛙和成蛙则喜食水生、陆生动物如小鱼、虾、蜗牛、蚯蚓、蝇蛆、动物内脏及各种昆虫及其幼虫等。在饵料缺乏时,牛蛙有大吃小或蚕食其它小型蛙类的现象。

生长

幼蛙生长速度快,受精卵孵化后2-3月完成变态,到第 2年可长到0.3-0.6 kg,最重可达1.5 kg在自然状态下25。的幼蛙,2个月后体重可达500 g,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以每平方米水面养牛蛙10只计算,每667m`(1亩)可产5-6t。

黄鳝繁殖技术


黄鳝肉嫩味鲜,营养价值甚高。鳝鱼中含有丰富的DHA和卵磷脂,它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黄鳝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库、池沼、沟渠等水体中,特别是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更是盛产黄鳝的地区。
一、促卵
1.选场。在黄鳝池里种植水草,如:水稻莲、水花生等,并在池底放些石块、砖头,模拟自然生态形式利于亲黄鳝产卵。
2.调水。亲黄鳝养殖池水,必须是无毒的河水、湖水或地下水,水的pH值应在6.2~7.8,水深20~30厘米。新鲜的水池还要进行脱碱处理。
3.放养。亲黄鳝个体要适中,最好选择100~150克的黄鳝作产卵亲鳝,此时的黄鳝雌雄比例为(1:3)~4,放养密度每平方米放亲黄鳝10条左右,太多影响产卵量。
4.投料。亲黄鳝繁殖季节在49月,要投喂蛋白质较高的饲料,如鱼浆、蚯蚓,同时搭配亲黄鳝全价配合饲料,性成熟的亲黄鳝经过高蛋白饲料投喂后一般5~7天就会产卵,卵产在草上或石头边,只要有白色泡沫就是亲黄鳝的产卵巢。
5.控温。黄鳝产卵季节每天早上要在亲黄鳝池边巡池。()如发现有白色泡沫的卵巢,应轻轻地移入孵化池中,采用微流水孵化。受精卵吸入后膨胀到4毫米左右,孵化时间随水的温度高低不同,水温25℃时,6天就全部完成。幼苗卵出后,水温28%经10天左右。体长达26毫米,卵黄囊还没完全消失:再经过7~10天卵黄囊就会完全收完,开始摄食水中浮游生物,可适当少量投喂小水蚯蚓。经过35天左右,幼鳝生长到5556厘米,就可放入饲养池饲养,必须大小分开投放。
6.投喂。不论是产卵亲黄鳝还是刚孵出的小苗。都要定时定量投喂。产卵亲黄鳝每天投喂2次,早上8时左右。下午6时左右投喂1次。喂量每次按亲黄鳝总体重的2%一3%计算。幼苗每天投喂1次,在下午5~7时,这样投喂有利于亲黄鳝多产卵。
二、孵化
如收集的卵数量不多。可将卵移入水缸、木盆之类的敞口容器中解化,如收集的卵较多,应将卵移入无毒的专门解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用水以新鲜无杂质的河水为好,孵化期内,一定要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有条件的农户可以采取微流水孵化。孵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做好水温调节工作,将水温始终控制在2030℃左右。换水时新老水温差不能太大,一般不宜超过上下3℃。
此外,孵化中一旦发现受精卵上生有水霉(白色絮状物),要立即进行药物处理和水处理。方法是把生有水霉的受精卵放在1/150000的孔雀石绿溶液中浸浴10~15分钟,连用两天,每天1次,并将原孵化用水全部排掉,换上新鲜水后再把处理好的受精卵移入其中继续孵化。如果孵化的卵较多、空间较大。发生水霉时,则可以先排掉大部分水,再全面泼洒上述浓度孔雀石绿溶液。1015分钟后注入新鲜水继续孵化。在水温2530℃的条件下,黄鳝受精卵经57天孵化即可出苗。鳝苗出膜后经4~7天,卵黄囊消失。应及时移入幼鳝池中进行人工培育。

黄鳝的生态繁殖技术




1.亲鳝的催熟催产:5月下旬后,水温达25℃时,每尾亲鳝先注射LRH-A(促黄体素释放激素)12.5微克、药量0.5毫升,以催熟性腺;7天后,再注射DOM(地欧酮)0.5微克、药量0.5毫升或LRH-A+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0.5微克+3国际单位、药量0.5毫升用来催产,然后把亲鳝放入繁殖池。

2.亲鳝的投放:投放密度以每平方米1~2对亲鳝为宜,密度不能过高。

3.亲鳝的饲养管理:亲鳝入池后,水位可适当加高,保持在50厘米左右,防止日间水温的急剧升高,不利于黄鳝的性腺发育。一般头2天不用投食,至第3天后,投喂少量的蚯蚓,以方便诱食,然后可投人工饲料(生产养殖期间的饲料),将投饲食台放置于进水口边,使饲料气息随水流遍布全池以吸引亲鳝摄食,这样持续几天后直至吃食正常。繁殖池最好有微流水,保持水质清新,使黄鳝处于良好的水质、水温中。进水口用40目筛绢过滤,以防敌害生物的进入。

4.产卵期管理:密切注意繁殖池中有无泡巢出现,泡巢一旦形成,则说明再过3天左右雌鳝即会产卵,此间应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投料。此期间可见鳝洞口有2条黄鳝探头呼吸,若有其他雄鳝靠近,则洞内原雄鳝则会发生猛然攻击,一般来犯者不再进攻而败退。若发现洞口只有1条黄鳝探头呼吸,则证明雌鳝已产完卵并已离去,仅留雄鳝守护了。试验表明,这种生态繁殖的爱精率可达85%以上。

5.受精卵的孵化管理:一旦在繁殖池中发现有受精卵的泡沫巢,一般5~7天后仔鳝即会孵出。此时的孵化水温应保持在25~28℃,孵化池中适当放入一些水草,以便仔鳝隐蔽、栖息,也便于日后仔鳝的收集。试验表明,其自然孵化率可达80%。

6.鳝鱼的捞取和培育:鳝鱼孵出5天内可捞至鳝苗培育池养殖。鳝苗培育池内的水温与孵化池水温一致(相差不超过2℃)。捞苗时采用细纱布做成的小网兜,动作应快,以免因护仔雄亲鳝的攻击而影响捞苗。捞取的鳝苗入专池培育。

仔鳝孵出1周后,待卵黄囊消失,可投喂一些煮熟的蛋黄或水蚤,以后可喂丝蚯蚓、蝇蛆及切碎的蚯蚓、螺和蚌肉等。

已产卵的亲鳝还应精心培育,约过15~20天后还可进行第二次产卵。


黄鳝是怎么繁殖的


黄鳝又名鳝鱼,它全身只有一根三棱刺,刺少肉厚。肉嫩味美。你知道黄鳝是怎么繁殖的吗?

一、黄鳝是怎么繁殖的?

黄鳝通过受精繁殖,黄鳝生殖季节约在6-8月,在个体发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转的特性,即从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

二、黄鳝的功效与作用

1.增强记忆力

鳝鱼中含有丰富的DHA和卵磷脂,经常摄取卵磷脂,记忆力可以提高20%。故食用鳝鱼肉有补脑健身的功效。

2.糖尿病患者理想食品

它所含的特种物质鳝鱼素,能降血糖和调节血糖,对糖尿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加之所含脂肪极少,因而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3.保护视力

可以增进视力,促进皮膜的新陈代谢。

4.细胞膜主要成分

鳝鱼富含DHA和卵磷脂它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

5.调节血糖

鳝鱼特含降低血糖和调节血糖的鳝鱼素,且所含脂肪极少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6.促进新陈代谢

鳝鱼含丰富维生素A,能增进视力,促进皮膜的新陈代谢。

黄鳝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质水底层,在中国各地均有生产。

淡水白鲳的繁殖习性


淡水白鳗为溯河性产卵鱼类,一般3龄性成熟,成熟个体重在 2. 5 kg以上,分批产卵11个月左右强化培育可产卵1次。在原产地,10-12月份为产卵期,产卵繁殖适宜水温25^28度,自然繁殖需有水位的变化、水流的刺激、天气降雨量等环境条件的协同刺激才能达到性成熟,在我国饲养,5-10月份为产卵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培育的亲鱼,必须经过人工催产。初产的雌鱼每干克体重 1次可产8-10万粒卵;第2年后,若培育得当,平均每千克雌鱼可产10-15万粒卵。成熟卵微青或黄褐色,外观晶莹圆润,直径 1.06-1.11mm,在静水中为沉性,流水中为半浮性,外表有粘液。在水温27.5-29.5度条件下,22 h破膜而出。刚破膜的仔鱼体长在3.6 mm左右,体透明无色。

黄鳝怎么繁殖后代?


黄鳝又名鳝鱼,属于硬骨鱼纲合鳃鱼科,在我国的各地均有生产。黄鳝一般生活在稻田、湖泊等淤泥质水底层。相信很多在农村里长大孩子都会有下稻田捉鳝鱼的经历,也是十分美好的一个回忆了。那么黄鳝是怎么繁殖后代的呢?

一、黄鳝怎么繁殖

黄鳝通过受精繁殖,生殖季节约在6-8月,多数属于子代与亲代配对,也有与前两代雄鳝配对。但在没有雄鳝存在的情况下,同批黄鳝中就会有少部分雌鳝逆转为雄鳝后,再与同批雌鳝繁殖后代,这是黄鳝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之处。

黄鳝的价值很高,不仅可以进行食用,还可以进行药用。市场上的黄鳝多是人工养殖,以南部养殖较多。在台湾一般将黄鳝切片油炒;一些地区也视为补血强壮剂。黄鳝肉嫩味鲜,各个部分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黄鳝有补血益气、消炎祛毒除风湿等功效。

二、黄鳝的常见做法

我国食用黄鳝的历史十分悠久,黄鳝的菜品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红烧鳝段等,具体做法如下:

1.锅中放水烧开放入黄鳝氽烫一下捞出洗干净表面黏液,切成4-5CM左右长度的鳝段,用刀在背部均匀的划几刀备用。

2.胡萝卜切滚刀块,大葱切段,姜切片,蒜去皮;炒锅中放油烧热后放入姜片及大蒜瓣炒出香味,放入切好的鳝段迅速翻炒。

3.略微翻炒后,将胡萝卜块和大葱一起放入锅中,加入红烧酱油、白糖继续翻炒。

4.再淋入适量料酒,倒入清水,与鳝段相平为宜,加入桂皮,盖上锅盖,大火烧开,转小火炖二十分钟,至汤汁收干,胡萝卜软烂,即可出锅装盘。

以上就是关于黄鳝怎么繁殖及食用了,黄鳝吃起来这么没想,想不到其繁殖方式这么奇怪,不过如今市场上的黄鳝都是人工养殖,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法


蚯蚓是陆栖的无脊椎动物,它的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这是它的主要特征。蚯蚓的每一个体节大都具有相同的构造。通常前部体节较大,后部体节变小。体节的数目随着科、属、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在60~320节范围内变动。在热带个别蚯蚓种体节可以达到600节或者更多。

有许多种蚯蚓在每一体节之内还有3~5个小沟,叫次生环节或体环。这与每一体节内部构造有关。第1体节称围口节,也是蚯蚓的头部。头节除有口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口的前部有1个非常灵活的口前叶,口前叶和围口节连为一体的部分称为合叶;口前叶与围口节分开的部分称为前叶。口前叶稍伸入围口节的部分称为前上叶;伸入围口节超过一半以上的称为上叶;全部伸人的称为穿入叶,介于前叶和上叶之间的称为混合叶。口前叶的形态,对蚯蚓种的鉴定具有一定的意义。蚯蚓在前进或摄食时口前叶起掘土、触觉、嗅觉和摄食作用。

蚯蚓前部身体一般具有粗壮而强韧的肌肉,体表颜色也较深。后部比较弱,或扁平,颜色也较浅。

当蚯蚓发育到性成熟时,在身体前部出现环带,也叫生殖带,一般长度占3~12个体节。环带的颜色和身体其他部分有明显的不同,有的呈乳白色,俗称白颈蚯蚓;有的呈肉红色、红棕色、米黄色。环带的形态有环状,也有马蹄状。但有的蚯蚓种,如杜拉属的几个蚯蚓种,环带的形态不太明显。环带在身体的位置、形态长短和颜色,也是蚯蚓分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蚯蚓除第1节外,全身的体节都有刚毛分布。刚毛的排列有环生、密对生、疏对生和宽对生。刚毛的数量除环生的外,一般每节有4对,在身体左右两侧各有4个纵带,通常用a、b、C、d来标记,刚毛口和b、c和d一般成对靠近。距离大小视不同的种而异。因此,刚毛排列和位置,对鉴定蚯蚓种也有重大意义。

刚毛是蚯蚓的运动器官。蚯蚓利用刚毛抓住土壤颗粒,并支撑身体在土中或地表移动。

除此之外,在某些节上,还有一些变态的刚毛,特别是性刚毛,在蚯蚓交配时具有重要作用。生殖孔的位置在腹面环节的前后,有的种也可能在背面。随着种的不同,生殖孔位置有较大差异。一般雄生殖孔有1~2对,雌生殖孔有1个或1对。多数的种有2~3对受精囊孔。蚯蚓在腹面两侧,每节通常都有一对肾孑L。有的蚯蚓,如环毛蚓,每节体壁上肾孑L很多,但肉眼一般不容易看到。而蚯蚓背部,节与节之间可以看到每一节问沟各有1个小孔,称背孔,其中异唇属、爱胜属、正蚓属和环毛属都比较明显,而杜拉属、合胃蚓属则不大明显。

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活动为夜行性,一般栖息在潮湿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为10~20厘米。蚯蚓喜温、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蚯蚓活动温度范围为5~30℃,最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温度在28~30℃时,能维持一定生长速度,到32℃时就停止生长;10℃以下时活动迟钝,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能造成死亡。赤子爱胜蚓和大平2号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蚯蚓食性很广,属杂食动物。

蚯蚓的繁殖方法

蚯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动物。雄性器官主要包括精巢、精巢囊、贮精囊、雄性生殖孔等;雌性器官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受精囊、雌性生殖孔等。蚯蚓虽然是雌雄同体,但交配方式大多为异体交配,个别种进行孤雌生殖。在一般条件下,除了寒冬或干旱的地方,全国均可繁殖。

交配时,两条蚯蚓以头部迎面相互接近,在环带前部的腹面充分接触,头端相互交错,精液由雄性生殖孔排出后通过对方受精孔而进入对方受精囊里贮存起来,相互交换精液完成交配后,两条蚯蚓才分开。交配过程可进行几个小时,甚至在受到惊扰时都不会分开。

交配后,一般经过1~12天产卵茧,也有少数立即就能产卵茧的现象。在产生卵茧过程中,首先是由环带的分泌腺,分泌黏液包围生殖孔或生殖带,形成黏液管,然后生殖带的微小细胞分泌乳白色的黏液于卵茧内,叫卵茧蛋白。这些蛋白是供应产在茧内的卵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黏液管的形成是很迅速的,一般只经过1~2分。然后由环带形成的黏液管逐渐向头部运动(/),当黏液管移至雌孔时,成熟的卵即由输卵管产人茧内的蛋白质中,再向前移动,精液由受精囊孑L射人茧内。最后茧膜由头部脱落下来,两头自行封闭,变成椭圆形的卵茧,并迅速在空气中氧化变硬,颜色变深呈棕褐色或红褐色。卵茧形成过程需要50秒至5分。卵茧的形态与大小因蚯蚓种的不同而有差异。通常为椭圆形、卵圆形、球形、麦粒形。大小有如黄豆、小豆、麦粒,甚至如小米粒,直径2.0~7.5毫米。

赤子爱胜蚓的卵茧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约2周后开始孵化。一个卵茧能孵出3~4条小蚯蚓。刚孵出来的小蚯蚓呈乳白色,2~3天后即变成桃红色,长到1厘米左右时可变为红色。

蚯蚓的生活周期

蚯蚓从卵茧产下来开始至幼蚓,直至发育成熟,出现环带开始产卵,完成一个生活周期。蚯蚓的生活周期由于种、地区、食物和饲养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即使同一个种,在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生活周期也不一样。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蚯蚓一般经过42天左右达到性成熟,此时体长3.0~5.5厘米,环带变粗而突出体表,具有光泽,在无光条件下的料面上进行交配。交配1周后进行产卵。如果饲养条件较好,成熟蚯蚓1.4~5.5天产1个卵茧。赤子爱胜蚓人工饲养时,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生活周期见表4,此表可供饲养蚯蚓创造外部环境提供参考。

黄鳝的自然繁殖情况介绍



人工养殖黄鳝时,可通过强化饲养管理和创造一个符合黄鳝繁殖要求的生态条件,来达到黄鳝自然繁殖的目的。主要措施是:

1、建造繁殖池或在养殖池中分割一块专做繁殖之用。在繁殖池中还需要建造一个面积较小的幼鳝保护池,池壁上多留些圆形或长方形的孔洞,孔洞处用细铁丝网与繁殖池隔开,水能相通,幼鳝可通过网眼进入保护池,而亲鳝不能进入,以达到保护幼鳝的目的。

2、每平方米繁殖池内放入体长25~30厘米的亲鳝(多为雌性)七八尾,体长50~60厘米的亲鳝(多为雄性)三四尾。无论雌雄亲鳝,均需挑选色黄体壮、无伤病的个体,在繁殖前1~2个月就要精心管理,喂足蚯蚓、蝇蛆等高质量的饲料,以促进亲鳝的性腺发育成熟。

3、模拟黄鳝在田野中产卵的环境,在繁殖池的四周(离池壁一定距离)和中间堆筑土埂,埂宽约20厘米,高出水面10~15厘米。埂上栽些杂草,作为繁殖季节中亲鳝筑巢产卵场所。

4、黄鳝产卵期间,要保持环境的安静。流进繁殖池的水要通过微细的流水或经常不断的渗水来保持良好的水质,避免急性冲水。进水要先通过幼鳝保护池,再缓缓流入繁殖池,通过缓流的刺激,可引诱鳝苗溯水而上,进入保护池。

5、要在繁殖池和保护池中丢一些丝瓜筋、柳树根等柔软多须之物,以便鳝苗隐蔽、栖息,也便于人工收集鳝苗移养。

6、黄鳝属分批产卵类型,产卵持续的时间较长,等到当年的繁殖期过去以后,可采取笼捕的办法将亲鳝全部捕起,另行饲养或处理,以避免幼鳝被捕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0404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