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病防治的误区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广大养殖者对疾病的危害有了充分的认识,因此,对疫病的重视程度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在具体落实疫病防治环节当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养兔业这样一个新兴的、非传统的养殖行业,一般养殖者都缺乏经验,在进行疫病防治时存在一些误区也就不可避免。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兔病防治的误区。

1、改变观念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养殖业是又臭又脏的行业,因此会忽视卫生、消毒等工作。这样搞养殖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有规模的养殖户必须彻底改变这种观念,养殖场必须保持卫生清洁,减少家兔的感染机会。
2、隔离
因销售种兔和商品兔的需要,有的养殖户在带领客户参观种兔场时忽视进出时的消毒、更衣或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增加了疾病传入的机会。作为养殖场,特别是种兔场应谢绝参观,禁止非生产人员进出,生产人员进出也必须消毒更衣。
3、疫苗预防的疾病
遵循一定的免疫程序给兔注射疫苗,目前对病毒性疾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4、增加机体抵抗力
有许多疾病如大肠杆菌病、波氏杆菌病等,当天气变化、应激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会表现出来,在防病上可以选择以下药方。选择白头翁、板蓝根等中药作为饲料添加劑,它们不仅有杀菌之功效,而且能提高兔机体的抵抗力。选择微生物制剂调理,根据微生态平衡原理,将有益微生物菌落进行科学组合,口服后可调节兔消化道内的微生物,抑制病原菌。

治轻防是养殖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养兔者不是从杜绝疫病发生的角度出发,而是抱着出现疾病对症治疗的态度。其弊端首先是带病家兔在治疗的同时又将病原菌传给了其他家兔,使兔场陷入了不断治疗疾病的泥潭当中;其次,家兔是弱小动物,一旦发病,治疗效果较差,多数是劳民伤财,最终结果不是死亡,就是愈后不良;再其次,养兔行业不同于大家畜的饲养,家兔是一种单体经济价值低的动物,治疗当中药物的费用往往会超出其本身的价值,而对患兔采取淘汰处理,其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远比治疗1只患兔的意义大得多。一般来讲,对养兔生产危害程度大的主要是传染病,而传染病的发生有一个固定的传递过程: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动物。因此,我们在防治时只要阻断它的传播过程就能够起到消灭疫病的目的。在日常的生产中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兔舍的清洁卫生,为家兔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降低应激,减少易感家兔,也能达到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的目的,从而有效地防止疫病的发生。
科学防治观念淡薄。科学是推动生产的巨大动力,这不仅体现在高速发展的工业上,也表现在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上,因此,只有正确地运用科学技术才能够真正地达到让科学为人类服务的目的。但是,由于养兔业的发展较晚,集约化程度较低,养殖者往往存在科学观念淡薄的问题,表现在兔病防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不注意消毒液浓度化学消毒药物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化学成分在特定的浓度下破坏病原体的结构,从而将其消灭,一旦浓度发生改变(浓度变低),这种杀灭作用将会消失或削弱,不能达到彻底消灭病原体的目的。因此严格按照药品的有效浓度配制消毒剂是消毒成败的关键。但是,这一点也正是养兔者做不到的,他们往往在配制消毒液的时候没有一个精准的概念,导致消毒的失败。
盲目套用免疫程序有些兔场在疫病防治当中死般硬套。免疫程序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应当考虑对家兔危害比较大的急性、烈性传染性,同时又应考虑本地区疫病的流行特点。因此,一个兔场要想有效地预防疫病的发生,套用别人的免疫程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合理地制定适合自己兔场的免疫方案。但对于任何一个兔场来说,必须预防的疫病是兔瘟,其他疫病(如巴氏杆菌、彼氏杆菌、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等)酌情免疫。买便宜药良好的药物质量是搞好疫病预防的前提,而在现实当中普遍存在养殖者爱买便宜药的问题。毫无疑问,低廉有效的药物必然能够节约兔场的开支,增加经济效益,但许多养殖者为了节省开支,专门购买廉价药物。由于目前兽药市场存在一定的漏洞,真假兽药鱼龙混杂,特别是一些药厂为了贪图利润往往以低价位吸引养殖者,而药品中有效成分极低,这样的药物很难在预防和治疗当中取得良好效果。
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由某些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特异性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往往在生产当中添加抗生素后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抗生素的使用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存在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病原菌的耐药性问题,特别是一些人畜共患疾病;二是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或动物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出于对人类健康安全考虑,世界各国对抗生素类药物的应用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欧盟提出,到2006年完全停止抗生素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目前我国獭兔生产中滥用抗生素主要表现在:第一,使用淘汰或禁用的抗生素;第二,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其在治疗疾病时,使用量是常规用量的2倍以上,甚至5倍、10倍;第三,盲目使用抗生素,没有针对性。“不管什么病,双抗(青霉素、链霉素)一起用”,手头有什么就用什么。这样不仅难以控制疾病,有时还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继发其他疾病。
使用违禁药物违禁药物的使用一直是不法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手段,但是违禁药物的使用会带来潜在的社会危害,同时在国际贸易发达的今天,又会影响到我国兔肉产品的国际市场,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也是一种损人害己的错误做法。这些药物主要包括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瘦肉精)、性激素、蛋白质同化激素、精神药品、各种抗生素滤渣等。

m.yz023.com

相关知识

兔瘟的发病特点 兔瘟防治措施


兔瘟是由兔瘟病毒引起的一种家兔烈性传染性疾病。典型的兔瘟具有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家兔养殖业的一大威胁。养兔场将兔瘟的预防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但还是时有发病,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如要取得好的防治效果,就要分析当前兔瘟的新变化,采取针对性强的防治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兔瘟的发病特点兔瘟防治措施。

一、兔瘟的发病特点
1.发病症状
该病为出血性败血症,死亡兔口鼻发绀。如果皮肤呈暗紫色为败血病严重,提示发病较急;如果皮肤紫中带粉,表明为缓发型或慢型。肛门有黏液,有时黏裹着小米粒至黄豆粒大小、质硬的粪粒。临床上常见的是非典型性兔瘟,患兔表现精神不振、采食减少或不食、临死前抽搐、四肢泳状划动和尖叫等症状。
2.病理变化
病死兔全身败血症变化,各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和水肿。肺高度水肿,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切面流出多量红色泡沫状液体;喉头、气管黏膜瘀血或弥漫性出血,以气管环最明显,气管内有大量泡沫状带血的渗出液;胸腺水肿并有针尖大出血点;肝脏肿胀变性,呈土黃色,或瘀血呈紫红色,有出血斑;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脾脏肿大、瘀血呈紫黑色;肾肿大呈紫红色,常与淡色变性区相杂而呈花斑状,有的有针尖状出血;脑和脑膜血管瘀血,脑下垂体和松果体有血凝块;皮下肌肉有出血点。其他内脏黏膜有明显的出血斑,伴随有血凝不良。
3.发病原因的多样性
正常情况下,接种兔瘟疫苗后兔体就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力,能抵抗兔瘟病毒的攻击;但由于种种原因,兔瘟在兔场时有发生,甚至能够形成小区域流行。经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免疫和管理上的一些失误造成的,发病原因有多样性的特点。
(1)断奶前免疫。兔首免时间不宜过早,断奶前免疫会造成母源抗体的中和,幼兔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不会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断奶后抗体水平低,即对兔瘟的抵抗力低,很容易发生兔瘟。
(2)育肥兔免疫1次。很多兔场在40日龄左右首免兔瘟疫苗,直至出栏不再免疫,自认为好多年没有得过兔瘟,这样的免疫很可靠。但在实践中,这些兔场往往隔几年就可能感染1次非典型性兔瘟,造成兔零星甚至大量发病,并伴有大量的僵兔,给兔场经营带来很大麻烦。
(3)联苗免疫效果不理想。许多养兔户采用二联苗或三联苗进行兔瘟免疫,认为比单纯采用兔瘟疫苗划算,但在实践中却表现出免疫效果不够理想,所以免疫最好采用兔瘟单苗。
(4)混合感染较为常见。家兔患病后,由于抵抗力下降,继发或诱发了其他疾病,增加了诊断与治疗的难度。临床上单纯的兔瘟很少,往往是几种疾病同时发生。
(5)疫苗不合格。厂家生产水平、存放条件不达标,超过了保质期和反复冻融等都会造成疫苗质量不合格,这样的疫苗免疫后不能使兔体产生抗体或产生抗体较少,均不能有效预防兔瘟。
(6)兔体状况不良。营养不良,应激状态以及患有肺炎、鼻炎、肠炎、寄生虫等疾病,都会造成免疫效果不佳。
(7)药物使用不规范。没有规范用药会影响免疫效果,如使用磺胺类药物等。
(8)操作不规范。免疫时注射剂量不够、注射部位不当、药液外溢等都会造成免疫失败。
(9)免疫日期太灵活。兔场免疫程序制定的是40日龄接种兔瘟疫苗,有的可能提前到35日龄,有的可能会推迟到50日龄,这样极不利于兔瘟的预防,易造成非典型性兔瘟的发生。
4.发病特征
(1)发病早龄化。很多兔场在40日龄左右发生兔瘟,30日龄以内发病的未见报道。
(2)发病全年化。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季节性越来越不明显。
(3)症状非典型化。临床上很难划分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呈现非典型性症状。
(4)病变多样化。有的病例病理变化明显,有的不明显,常见气管环出血、肺部充血瘀血、皮下肌肉出血和肛门处有黏液包裹的硬小粪球等症状。
(5)免疫期内发病。有些兔场在免疫后不久就发生大批兔死亡,又可能很少怀疑是兔瘟,未能在短期内及时控制,损失相当严重。
(6)混合感染复杂化。混合感染时导致症状不明显、不典型、复杂化,给诊断与治疗带来不小的挑战。
5.传染区域性
兔瘟传染源是病死兔和带病毒兔,它们不断向外界排毒,通过排泄物、分泌物、死兔的内脏器官、血液、兔毛等污染饮水、饲料、用具、笼具、空气,引起易感兔发病流行。人、鼠、其他畜禽等机械性传播病毒可使该病在区域内快速扩散。
兔瘟是容易通过人员和器具传染的疫病,笔者每年都会遇到由于人员的传播而引发兔瘟的病例。兔场卖兔后,一定要严格消毒3天,再观察5天,没有异常死亡情况发生才能确定安全。养殖者购买种兔及到其他兔场后也要注意消毒,引进的种兔要隔离饲养,并重新注射兔瘟疫苗,观察10天没有异常后才能进场饲养。

二、兔瘟防治措施
免疫接种是预防兔瘟最有效的措施,紧急接种是发病后最有效的措施,所以要确保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
1.确保疫苗质量
(1)购买正规疫苗。养殖者要从正规经营场所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兔瘟疫苗,看清疫苗保质期,超出保质期的疫苗不要使用。离生产日期越近,疫苗质量越有保证。
(2)检查疫苗外观。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瓶口是否破裂、瓶内是否有霉斑异物和凝结物。如出现以上情况,则不能再使用。
(3)注意保存条件。一些养兔场(户)利用冷库或冰冻保存的兔瘟疫苗给兔免疫后不久就暴发了兔瘟,查其原因是不了解兔瘟疫苗的保存条件,误认为保存温度越低越好,结果疫苗结冰导致效力大大降低甚至失效。因此,提醒各地养兔单位吸取教训,不要冷冻兔瘟疫苗,应保存在0~8℃阴凉避光处。
2.确保免疫效果
不同兔场的免疫情况不同,抗体水平不一,因此很难有统一的免疫程序,各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免疫程序。
(1)一般免疫程序。仔兔首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水平低,维持时间短(不到30天)。仔兔断奶一般在30~35日龄,断奶后5~7天首次免疫接种效果较好,接种15~20天再加强免疫1次,直至出栏商品兔可不再免疫。
(2)免疫间隔期。兔瘟疫苗的免疫期为6个月,但在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往往只能维持3~5个月,所以兔瘟疫苗一年要免疫3~4次。有条件的可以检测兔体内抗体水平,根据抗体的水平确认免疫时间最好。
(3)提高母兔抗体水平。为确保仔兔获得较好的母源抗体,应保持母兔较高的抗体水平,视具体情况可在母兔怀孕前接种1次疫苗,母兔怀孕后期尽量不要注射兔瘟疫苗,以防引起流产。
(4)单苗效果最好。根据笔者调研和实践经验,兔瘟的免疫最好用单苗,尽量少用联苗,家兔其他细菌性疾病都与环境控制有关。
(5)一兔一针头。免疫时要求一兔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可把针头集中用热水煮沸消毒。
(6)疫苗的用量。免疫剂量可比说明量多10%~20%,以防由于疫苗瓶和注射器壁上残存导致免疫剂量不足。
(7)操作要正规。兔瘟疫苗可皮下或肌内注射,严格按规程操作,以确保免疫效果。不可穿透组织注射到体腔内或体外,也不能有针头堵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8)紧急接种时疫苗的选择。紧急免疫接种要遵循免疫“五注意”和疫苗“三不用”原则。一要注意加倍剂量,确保充足的剂量,以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二要注意更换疫苗,即疫苗“三不用”,上次免疫剩余的疫苗不用、上次免疫疫苗厂家的兔瘟疫苗不用和上次疫苗销售单位的疫苗不用。三要注意用单苗,不用联苗。四要注意当天接种完,不要过夜。五要注意使用正规疫苗,要求生产批号、GMP认证、标识齐全。
3.紧急接种
发生兔瘟后,可使用兔瘟高免血清治疗,每只皮下注射2~4毫升,10天后再注射兔瘟疫苗,一般3天后产生抗体,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在无兔瘟血清的情况下,可加倍使用兔瘟疫苗,使兔体较快较好地产生抗体,从而形成坚固的保护,以抵御兔瘟病毒的攻击。与此同时,配合使用黄芪多糖、维生素等,能提高兔体的抵抗力。


1.流行特点
兔瘟毛用兔的易感性高于皮用兔和肉用兔;青壮年兔、成年兔的易感性高于幼年兔;哺乳兔和2月龄以下的仔兔一般不感染,月龄越小发病越少。感染途径是易感兔与病兔或带毒兔直接接触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场地、用具、兔毛、空气及饲养人员等媒介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主要症状
潜伏期2~3天。根据病程长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病型。
最急性多见于流行初期。无任何前兆或仅表现短暂兴奋后突然倒地,抽搐,尖叫,死亡。死亡时鼻孔流出带血泡沫或血液。
急性型病兔表现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减退,饮欲增加;便秘或腹泻,体温升高至40.5~41℃以上;死后呈角弓反张,病程数小时至2天。
慢性型多见于流行后期。病兔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迅速消瘦,衰弱死亡。病程3天以上。残存者生长缓慢,发育不良,长期带毒。
3.防治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种兔及产品,必须引进种兔时应做到现场检疫,引进后隔离观察2~3周。
(2)加强饲养管理各类兔要分开饲养,成年兔,尤其是公兔应单独笼养。饲料要勤添少喂,定时定量。定时打扫兔舍,及时清除粪尿和剩料。
(3)严格消毒工作兔场应设立消毒池。定期对饲槽、饮水用具和兔笼刷洗消毒。兔舍在定期清除污物的基础上,用清水冲洗干净,待干燥后用2%烧碱或漂白粉溶液喷洒消毒。
(4)预防免疫接种无论疫区或非疫区,均应实施免疫接种。每只兔定期皮下注射兔瘟疫苗1毫升,每年注射两次。

肉鸡的疾病防治


我国对肉鸡的养殖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养殖农户对肉鸡疾病的防治问题更加关注。笔者在本文中从肉鸡的养殖特点入手开始分析,对肉鸡疾病的防治工作展开了讨论,希望笔者的讨论能够应用到肉鸡养殖以及疾病防治中去,以此来提高农户的养殖经济效益和疾病的控制水平。

一、前言

肉鸡的生长周期短并且抗病的能力较差,做好肉鸡的疾病防治首先要选好养殖场地,做好通风以及疾病的防治工作,还要对不同的疾病进行预防,进行科学养殖,以此来提高肉鸡的成活率和养殖质量水平。

二、肉鸡仔鸡的生长发育特点

1.饲养周期较短、生长速度较快、饲料报酬较高

肉鸡仔鸡的生长速度很快,一般情况下仔鸡孵出时体重为0.04千克左右,但是现在市场上全价饲料的销售比较广泛,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使用,也就间接导致了肉鸡仔鸡的育雏期体重可达到0.6千克左右,6周过后,仔鸡一般可以出栏,那时体重会增加到3公斤左右。

2.各组织器官和鸡肉发育不健全、不均衡

由于肉鸡仔鸡生长速度非常快,因此肌肉的生长速度远远快于心脏等多方面器官的生产发育,尤其是心肺的发育速度非常缓慢,所以心肺提供的血氧不能满足仔鸡肌肉生长所需的量,也就间接导致了代偿性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腿骨和胸骨长时间受到挤压,容易发生病变,出现疾病。虽然这种疾病对仔鸡的生长影响不大,但是影响了经济效益,降低了等级。

3.个体的抗病和适应能力较差

相对于正常仔鸡育雏时间来说,肉鸡仔鸡从出壳到出栏所经过的45天是非常短暂的,对于正长的仔鸡这仅仅是育雏的时间,所以出栏后的肉鸡虽然个头很大,但是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非常差。因此,肉鸡养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日常的监管和护理工作,防治腿部疾病和胸部疾病的发生以及一些综合性的症状。

三、肉鸡养殖中免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免疫程序过于固定

在养殖过程中一些农户的养殖免疫程序一直一成不变,在任何养殖周期都采用一样的免疫程序,不断使用,没有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能灵活调整,为免疫工作带来了难题。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灵活多变的免疫程序可以帮助养殖农户增强肉鸡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适应自己养殖场的发展和规划。

2.接种程序存在问题

在保证免疫程序正确的情况下,还要重视肉鸡的接种问题。如果接种程序存在问题,也会对前期的免疫工作造成影响,造成免疫的失败。在免疫过程中,要重视肉鸡的呼吸道疾病、笑话逗啊疾病,不能随便改变接种途径,以防对免疫结果的改变。

针对这一问题,要明确肉鸡免疫途径有多种,对不同的疫苗应该使用合适的途径进行接种。点眼滴鼻适用于新城疫Ⅱ系、Ⅳ系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接种;翼下刺种适用于鸡痘疫苗;禽流感、禽霍乱等疫(菌)苗以肌肉注射为好;对肉鸡群体免疫,最常用最简便的就是饮水法;新城疫Ⅱ系、Ⅳ系苗、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疫苗、传染性法氏囊弱毒疫苗等都可以使用饮水免疫法;气雾免疫省时省力,而且对某些与呼吸道有亲嗜性的疫苗效果最好,如鸡新城疫各系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等。

四、加强肉鸡疫病防治的措施方法

1.合理选择肉鸡规模养殖场的场地

首先,养殖场地的选择要合理,例如为了防治人畜共同患病的情况发生,要把养殖场所选在远离人口秘籍的地区,以干燥的地区为宜,地势要高,并且要和其它养殖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2.选择健康的肉鸡鸡苗

在养殖场确定地质后,要选择优质的健康的肉鸡鸡苗,为肉鸡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疫病的发生,确保肉鸡的质量和养殖农户的利益。

3.做好消毒工作

当气温产生变化时,要根据气温的变化都养殖的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是在夏天要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病毒在合适的气温条件下进行生长蔓延,从而威胁肉鸡的安全。当有肉鸡生病时,要及时用药或者进行隔离,当有肉鸡死亡时,要对用具、鸡舍进行彻底消毒,同时盆和其他工作一起进行,例如饮水和喷雾消毒等。

4.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进行接种工作时,卫生部门应该做好监管和指导工作,选择合理的免疫程序,尤其是在禽流感高发的季节,要格外注重免疫工作。选择疫苗时要充分考虑到肉鸡的具体情况,采取滴鼻、注射等疫苗接种等方法。疫苗的接种工作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展开,疫苗的保管工作也不容忽视,要在冰箱中保管,并且取出后至合适温度再使用。

5.科学管理肉鸡规模养殖场

5.1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工作,并且要对日照、温度等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合理性和科学性。在不同的季节要预防不同的疾病。在夏天要防止热病的产生,因此要做好降温工作,在冬季要做好保温工作,确保鸡群有足够的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

5.2养殖人员要加强消毒意识,当有外来人员进入养鸡场时,要及时做好彻底的消毒工作,一般在养鸡场内可以设置消毒池,为消毒工作提供便利,并且针对鸡舍内部,也要定期做好消毒工作。

5.3在肉鸡患病时,用要也要确保其合理性。当肉鸡出现病症时,用药要根据病情和鸡龄等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尽量选择无毒的药物,严防胡乱用药,药不对症,过度用药等。用药要确保高效性,以此来为肉鸡合理治疗,并且要节约用药治疗的成本。

五、结束语

肉鸡的疾病诊疗工作是肉鸡养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肉鸡的疾病预防涉及到多个环节,在养殖中就应该做好相关工作,减少疫病防治的投资。结合笔者的论述,养殖户要做好选种、消毒、疫苗接种等工作,科学合理的管理养殖场,以此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提供健康的肉鸡。

香蕉的常见病防治


黑星病

症状:初期在叶片的叶脉或周边产生许多小黑点,并积集在一块(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中期积集的小点(分生孢子)变褐色,叶脉及周边发黄,严重时整片蕉叶干枯。

防治方法:黑星病的防治主要策略是早防,综合措施和保护剂为主

调整种植密度,增强蕉园的通风透光性。

香蕉移栽后1月和抽蕾前后,使用24%凯润1500倍叶面喷施3次。

发病初期使用柔水通3000倍+70%纳米欣700倍+80%大生500倍连续喷施2~3次(可兼防叶斑病)

发病中期使用12%腈菌唑800倍+24%应得1000倍+50%甲基托布津(水剂)600倍喷雾2~3次,每7天一次。

黑斑病

症状: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梭形或近圆形黑色小斑,病斑边缘无黄晕,叶片仍为绿色。后期病斑扩大,布满整片叶,且叶片发黄。

防治方法: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香蕉抗病能力。

发病初期使用24%凯润进行叶面喷施1~2次。

70%纳米欣700倍+25%金力士1000倍+24%应得1000倍喷雾(小果期小心使用)。

柔水通3000倍+24%应得1000倍+50%甲基托布津(水剂)600倍喷雾。

灰纹叶斑病

特征:多在叶片中央发生,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黄晕,中央褐色。

防治方法:参照煤纹叶斑病。

煤纹叶斑病

发生特点:多在边缘发生,病斑边缘黑褐色,中间灰白色,斑面有明显纶纹,湿度大时背面有暗褐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

发病前使用24%凯润叶面喷施1~2次

柔水通3000倍+(丙环唑)25%金力士800倍+70%纳米欣(甲基托布津)700倍。

柔水通3000倍+12.5%欧博750倍+80%大生800倍喷雾。

发生特点:为害叶片和叶鞘,叶片染病初期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多时融合,全叶黑死,叶鞘感病变黑腐烂。

防治方法:

搞好排灌措施,避免园中积水。清除病叶病体。

发病初期使用药剂:80%大生600倍+50%安克2500倍或50%氟吗锰锌2000倍+80%大生600倍叶面喷施1~2次。

束顶病

症状特点:全株性病害。叶片狭小,直立状,叶缘黄化,断断续续的深绿色条纹(俗称起青筋)。本病因顶部叶片成束而得名。病株一般不抽花蕾,故又称蕉公。现蕾前后发病,如叶片已出齐,则不表现束顶,叶片也不狭小、黄化,但幼嫩叶片主脉仍现青筋,抽出的花蕾直牛,不结蕉或结蕉性能极差,果小而少,果端细如指头,果肉腕、无香味。

防治方法:

选种无病焦苗。彻底挖除病株,挖前先喷药杀蚜,然后用除草剂草甘磷兑水注入假茎,让蕉株自然枯死。

防治蚜虫,使用安棉特1000倍倍或3%莫比朗1500倍或吡虫啉类农药喷杀。

发病初期用2%菌克毒克300倍或2%好普600倍喷施或灌根。

蜂病防治探讨


一、蜜蜂疫病防治意义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国内蜜蜂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增多,蜜蜂疫病传播途径和机会在增加,传播的速度加快,老的疫病还没有完全有效控制,而新的蜜蜂疫病正不断出现。

1.蜂病防治直接影响到蜂业发展

到2014年,我国蜂群总数接近1000万群,如此庞大的基数,使得蜂螨、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综合征(爬蜂病)等防治难度增加,造成的损失增大。根据对延边地区养蜂场(户)2011年至2013年发病情况的抽样调查,爬蜂病、蜂螨、白垩病分别占据蜂病发病率的前三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最大。

2.蜂病防治间接影响到蜂产品质量安全

蜂病防治之所以影响到蜂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出于预防、治疗目的而使用药物的残留。而且,引起蜜蜂疫病的病原微生物多是真菌、寄生虫或病毒,一般预防或治疗药物很难起到作用,所以有些养蜂户为了保证蜂群健康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使用违禁药物,用药种类繁多,剂量也相应加大。到目前为止,全国每年蜂蜜产量接近50万吨,平均每箱蜂每年产蜜近 50 k。其中,有多少是经过治疗后的蜂群生产的蜂蜜? 按延边地区蜂病发病率最低的白垩病计算,也有近5%的蜂蜜是由治疗后的蜂群生产的,也就是近2.5万吨。按照2008年全国人均蜂产品消费量0.3 kg计算,2.5 万吨药残超标的蜂蜜可以影响到8300万人,这里面还不包括为了预防蜂病而使用药物的蜂群生产的蜂蜜。因此,蜂病防治又影响到蜂产品的质量安全。一些蜂产品出口企业出口的产品经常被检查出药残超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3.蜂病防治关系到生态环境和谐

生态环境的和谐与蜜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蜜蜂的授粉功能密不可分。蜜蜂授粉对于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报道,蜜蜂是自然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有1100多种需要蜜蜂授粉,否则这些植物将无法繁衍生息;蜜蜂还是生态环境的义务监测员,蜜蜂的采集半径在3000 m左右,一箱蜜蜂通常有4。5万只以上的采集蜂,一个蜜蜂饲养场可以覆盖周围1800多亩的范围,通过观察、测试蜜蜂,可以对周边环境进行动态取样和检测。另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美国200多万群蜜蜂中,有100多万群用于为农作物授粉,蜜蜂授粉每年创造约200亿美元的产值,其为农作物授粉而产生的价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143倍。实践证明,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产 5%,棉花增产12%,油菜增产18%,部分果蔬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并大幅减少化学坐果激素的使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蜜蜂授粉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增加种子数量和活力,从而修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尤其在当前大量农药、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自然界中野生授粉昆虫数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蜜蜂授粉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二、当前蜂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1.蜂病诊断难度大

对于养蜂者来说,蜂病诊断难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多蜂农文化水平较低,养蜂技术和治病技术都是依靠来自四面八方的经验,缺乏基本的微生物学、毒理学等医学知识;二是缺乏快捷、简易、灵敏的诊断设施和设备,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期;三是养蜂规模小且分散,相关技术人员的服务不能做到全覆盖。

2.蜂病治疗用药不科学

用药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禁用药。为了控制动物及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农业部已经下发了《关于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很多临床上的常用药被禁止使用,但有些蜂农不了解这些禁用药名录,而且有些新的药物疗效又得不到保证,加上蜂农已经习惯于使用某些禁用药,所以养蜂生产中仍有部分蜂农在使用禁用药;二是治疗乱用药。由于诊断水平限制,有些蜂农不能对症下药,治疗时药物选择错误,治疗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一旦治疗无效,蜂农又改用其他药物,导致用药种类多、用量大。

3.蜂病检疫监管不严格

蜜蜂疫病也是动物疫病,但相对于牛猪禽等动物疫病的检疫和监管,蜜蜂疫病的防治力度明显不够。在牛猪禽等动物疫病的检疫监管方面,目前已经比较规范,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都比较严格,国家也配套出台了多项措施,从而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传播与流行。而在蜜蜂疫病防治方面,虽然农业部已经制定了《蜜蜂检疫操作规程》,但规程的执行还不到位。一是检疫及监督执法人员多是畜牧、兽医或相关专业,本身缺乏蜜蜂和蜂病知识;二是对蜂病危害的认识不够,蜂病极少有人畜共患病,因此对蜂病缺少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国家对蜂病缺少配套措施,国家对牛猪禽等重大疫病有相关的强制及补贴政策,但对蜂病则没有,这也是监管不严格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导致患病的蜂群可以随意流动,将疫病散播到原本无疫病的区域,大大增加了蜂病防治的难度。

三、搞好蜂病防治的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蜂产品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对蜂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搞好蜂病防治也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笔者建议如下:

1.加强养蜂人员资格限制与培训考核

2005年5月13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制定出台的《蜜蜂饲养工国家职业标准》正式实施; 2007年7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成立特有工种 (蜂)职业技能鉴定站。《蜜蜂饲养工国家职业标准》的发布实施和特有工种(蜂)职业技能鉴定站的成立,标志着养蜂已纳入我国的特有工种。既是特有工种,从业人员的资格就应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蜂业工作者应该通过培训与考核,取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2.加强蜜蜂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

很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微生物学等方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先进的科研仪器,国家应该大力支持这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针对我国养蜂业目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蜜蜂疫病进行快速诊断技术、方法与设备的研究,比如快速检测试剂盒、试纸等。如果这些快速诊断技术与设备投入到养蜂生产中,将会使蜜蜂疫病的防治局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加强合理用药指导

农业部《关于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的兽药种类与名称,并有相关的监测手段、法律法规作保证,极大保护人的健康。在蜂病防治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养蜂者合理用药的指导,明确什么病应该用什么药。也就是,既要告诉养蜂者不能做什么,还要告诉养蜂者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4.制定蜂病防治规划和标准

国家为了控制一些危害较大的动物疫病,尤其是为了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制定了很多防治规划和标准,这些规划和标准在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比如结核病等。蜂病防治也应该制定规划和标准,并作为相关部门的任务指标加以落实。

5.加大假冒伪劣蜂产品打击力度

蜂蜜市场假冒伪劣现象比较严重,中央电视台和相关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和曝光。假冒伪劣蜂产品中色素、香精、防腐剂的含量超标,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严重扰乱蜂产品的价格市场,养蜂人的利益遭受严重侵害。在低效益的前提下,让养蜂者加大投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会很难,进而就影响到蜂病防治。以延边地区为例,延边地处长白山麓,天然椴树林丰富,全州共养蜂21万箱,本地养蜂者主产成熟椴树蜜 (又称东方白蜜),波美度在40度以上,因为纯天然、无污染、色泽味美享誉国内外,但受到假冒伪劣蜂产品的冲击,优质蜜卖不出优质价,蜂农实际收入与应得收人差距巨大,这种情况下,很难让蜂农加大养殖和蜂病防治的投入。

兔瘟防治方法


兔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性疾病,是危害养兔生产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典型症状为:最急性病例突然抽搐尖叫几声后猝死。有的嘴内吃着草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体温升到41℃以上,精神萎靡,不喜动,食欲减退,饮水增多,病程12~48小时,死前表现呼吸急促,兴奋,挣扎,狂奔,啃咬兔笼,全身颤抖,体温突然下降。有的尖叫几声后死亡。有的鼻孔流出泡沫状血液,肛门松弛,周围被少量淡黄色胶样物沾污,粪球沾有淡黄色胶样物。慢性的可耐过、康复。剖检以全身器官瘀血、出血、水肿为特征。
目前兔瘟发生、流行具有以下特点:
1青年兔与成年兔的发病率、死亡率较高,但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笔者曾对一起兔群发生兔瘟诊断结果表明,发病年龄为40日龄左右,症状典型。
2剖检特征不明显。笔者曾对多起兔瘟疫病解剖,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会出现全身器官瘀血、出血、水肿等特征,多数仅发现肺、胸腺、肾出现出血、水肿,其他器官无明显变化,这点在诊断本病时予以注意。
注射兔瘟疫苗后保护率很高,注射疫苗后为什么还有兔群流行兔瘟呢?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
1免疫程序问题。一些养殖户沿用传统的免疫程序即断奶后注射一次到出栏或宰杀。据有关报道,注射一次疫苗到80日龄,机体已不能抵抗兔瘟病毒的感染,因此必须进行二次免疫。
2疫苗质量问题。笔者接到多家大型养兔企业反映,()他们注射未经农业部许可生产的兔瘟疫苗后发生兔瘟。因此建议必须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
3认识问题。有些家兔生产者存在侥幸心理或因农忙未及时注射疫苗导致发生本病的教训。
目前推荐的兔瘟免疫程序:35~40日龄用兔瘟单联苗进行首免,每只皮下注射2毫升。60~65日龄时进行二免,注射1毫升。以后每隔5.5~6个月注射一次。
本病虽然可使用抗兔瘟高免血清对未表现临床症状兔进行治疗,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有正规厂家生产、销售兔瘟高免血清,因此,兔群一旦发生本病,应对未表现临床症状兔进行兔瘟疫苗紧急接种,剂量加倍,一兔用一针头,实践证明可有效控制本病在群体中的蔓延。

鹧鸪的疾病防治技术


新城疫鹧鸪出壳后9~12天,用鸡新城疫Ⅱ系苗饮水,35天后再饮一次,两个月后用新城疫Ⅰ系苗肌肉注射,每年防疫两次。同时做好定期消毒工作。

球虫病有盲肠球虫病和大肠球虫病两种。患盲肠球虫病,鹧鸪排血便。患大肠球虫病,病鸪不拉血便,只拉黄白稀便。用克球粉、氨丙林等抗球虫药物预防。治疗可在饲料中加入0.02%的磺胺二甲嘧啶或复方新诺明,在饮水中加青霉素,每只1万单位,连饮3~5天。

白痢病鸪排白色水样粪便。主要因卫生条件差,饮水污染造成。预防措施,搞好饲养场地的卫生消毒,保持饮水清洁,对种鸪进行防疫,孵化前对种蛋消毒。雏鸪患白痢,在饲料中拌入0.01%痢特灵,喂3天。成鸪患白痢,饲料中拌入0.04%土霉素喂3~5天,饮水中加青霉素连饮3天。

黄鳝常见病防治


一、隐鞭虫病

[病原]病原体为颤动隐鞭虫。

[发病原因]颤动隐鞭虫侵害黄鳝皮肤和鳃组织。

[诊断]将病灶置于显微镜下可清楚地看到大量颤动隐鞭虫。

[专家推荐处方](1).用强效消毒液浸洗病鳝。(2).用新鱼苗平或芳草纤灭全池泼洒一次。

二、体外寄生虫

[发病原因]主要由水蛭(俗称蚂蝗)等寄生所致。

[专家推荐处方]:外用杀虫灵二号或芳草舒平1-2次;用丝瓜芯浸入
猪血后放在网箱中,30分钟后取出,反复数次可诱捕该虫体。

三、打印病腐皮病烂尾病

[病原]属产气单胞菌中的一种细菌。

[发病原因]由于放养密度大,苗种规格不整齐,分箱操作不规范,网
箱没有浸泡好而划伤鱼体等原因引起细菌感染所致。

[诊断]在鳝体侧或伤口处呈现圆形或椭圆形黄豆大小的红斑,状似打了一个红色的印记,尾部和头部可见皮肤发白溃疡,严重时可见骨骼和内脏,尾部充血发炎,严重时尾部肌肉烂掉,尾脊外露。

[防治](1).苗种进箱要求规格一致,浸泡网箱及分箱操作要规范。(2)外用菌必清或强效消毒液对水体消毒一次,再用芳草泼洒剂对网箱定向泼洒2-3次,1次/天,同时内服鱼病康、三黄粉和芳草多维2-3次,1次/天。

四、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与诊断]鳗鱼食欲明显下降或明显没有食欲,水面上漂浮着包有黄白色粘液的粪便。病鳗活动力下降,离群独游,肛门区肿突出,可明显看见肛门外有二个小孔,挤压腹部即会有黄色粘液流出。镜检,肠道食物较少或没有食物,或有淡黄色或白色粘液,肠粘膜发炎脱落、溃疡,严重的可能有肠道积水。一般不会引起大量死亡,但有可能引发其它并发症,如并发鳃炎或引发肝脏问题等,则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流行与危害]主要流行于5-8月份,流行水温25-30℃,主要危害黑仔、幼鳗及成鳗,整个养殖过程都有可能发生此病。发病原因可能与过量饱食、气候骤变、水温或溶氧下降及水质恶化等有关,饲料不新鲜、变质也可有引发肠炎。

[专家推荐处方]
防治
1)投喂新鲜优质饲料
2)天气变化或使用药物时可适当降低投饵量;
3)长期投喂含三黄粉0.25g/Kg的饲料
治疗
1)降低投饵量,或停止股喂,注意饲料鲜度,保持鱼池环境清洁。
2)用菌必清0.05ppm全池泼洒,连用2-3天。同时内服(鱼病康散4g+三黄粉0.5g+芳草多维2g)/Kg饲料,连用3-5天。

五、发狂病

又名跑马、跑边、抽筋

[发病原因]鳝苗刚下箱后,由于天气、环境不适应等原因突变引起的强烈应激反应。

[诊断]:病鳝在水中呈箭状快速游动或缠绕在水草上,全身肌肉抽动发抖,水清时还可见病鳝呈“S”状或“O”状旋转挣扎。将病鳝拿在手中,有明显的僵硬感觉,口张开,粘液少或无粘液,无明显伤,此并发生后死亡率极高。

[预防](1).放适量泥鳅吃掉残饵,并通过泥鳅上下窜动防止黄鳝相互缠绕。(2).苗种下箱要尽可能避免突变天气。(3).苗种运输不要用冰水、井水或与池水温差较大的水源,下箱时要调节好水温,使温差不得大于正负2度。(4)下箱后连用芳草泼洒剂3-4天,1次/天。

[专家推荐处方]治疗:外用灭菌净水液和芳草泼洒剂交替使用2次,1次/天。

六、肠道内寄生虫

[发病原因]主要是指毛细线虫、嗜子宫线虫、棘头虫、鳗鲡独孤吸虫等寄生于肠道引起的寄生虫病。

[诊断]病鳝生长缓慢或不长,食欲减退,身体消瘦,肛门红肿、增大,解剖肠道无食,有许多红色或白色虫体寄生在肠壁或腹腔中。

[专家推荐处方]内服消食百虫清和芳草多维2-3次,1次/天,每月2个疗程。外用芳草舒平、杀虫灵2号或芳草特杀1-2次。

七、水霉病

[病原]病原属真菌。

[发病原因]黄鳝在运输、翻箱等机械性损伤后被真菌感染所致。

[诊断]在黄鳝受伤处长出棉毛状的菌丝,肉眼可见“白毛”。

[专家推荐处方](1).用灭菌净水液涂抹患处。(2).用水霉净浸泡或全箱(池)泼洒1-2次

八、出血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发病原因]苗种下箱后,由于苗种质量差,抵抗力弱,加之降雨、低温、天气变坏、水质恶化等原因引起鳝苗的细菌、病毒交叉感染综合症。

[病状与诊断]黄鳝患此病后在水中上下窜动或不停绕圈翻动,久之则无力游动,横卧于水草上呈假死状态。白天可见病鳝头部伸出水面,俗称“打扛”;晚上可见身体部分露出水面俗称,“上草”。病鳝体表有血斑,斑块形状大小不定,有时全身会出现弥漫性出血,腹部尤为明显,肛门红肿,口腔、鳃部有血样粘液,用手轻轻挤压便有血水流出。

[专家推荐处方]

预防:定期使用净水宝、水变爽、底变净或鱼用微生物水质调节剂,每10天一次。

治疗:先用净水宝或水变爽调节一次水质,再用芳草菌敌或强力菌毒特对水体消毒一次,或用芳草灭菌净水液对网箱定点泼洒2次,同时内服出血散、三黄粉和芳草多维,连续拌饵投喂2-3天,1次/天。

九、打转病

[病原]病原体为锥体虫或血居吸虫。

[发病原因]在鳝鱼转入人工饲养情况下,锥体虫或血居吸虫在肠道内大量增殖,并通过血液循环进入黄鳝头部破坏神经系统,形成“打转”现象。

[诊断]此病一般在进箱7天-45天内发生。病鳝体瘦,食欲不佳,在水中常常出现打转、挣扎、抽动、游窜等现象(注意与发狂病区别),解剖肠内有红色或白色丝状虫体,长越1-2厘米。

[专家推荐处方]:进箱鳝鱼开始吃食后3-4天,在饵料中拌入消食百虫清投喂2-3次,1次/天。



[重要提示]:症状消失后,建议继续用药直到一个疗程,避免交叉感染,病情重复.

罗非鱼链球病防治技术


夏秋两季气温高,雨量多,鱼类进入生长最旺季,鱼病病原体也大量繁殖。由于养殖密度增大、养殖环境恶化,罗非鱼的病害越来越严重。近几年来,已经有几种疾病在罗非鱼上发现,链球菌病是罗非鱼育成期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常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

无乳链球菌是养殖罗非鱼的主要病原。其他链球菌也可以引起罗非鱼大量死亡,但危害程度不如无乳链球菌。

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非酸性化、无运动、氧化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的球菌。

二、症状

不同种类的链球菌引起的特性无显著差别。由于链球菌可以侵害病鱼的中枢神经系统,病鱼表现为游泳异常、昏沉,常在塘边、水面无方向性地缓慢游动,有时身体屈曲。分散于水面、或头向上、尾向下、呈悬垂状,病鱼或间断性狂游,或腹部向上。鱼体色发黑,鳃贫血,肿大,突出,体表有一处或多处隆起,尤以尾部为多见,隆起部位出血溃疡,肛门红肿,肝脏肿大、出血,胃肠积水,肠壁发炎。病鱼常呈现眼部症状如眼巩膜白浊、眼球突出以及出血等。但不是所有病鱼都出现眼部症状。

皮肤出血:链球菌常引起罗非鱼身体表面出血,表现在口周围、鳍条基部的点状出血。有时在肛门或生殖孔周围呈现出血斑。

腹水:罗非鱼的急性链球菌病常见腹腔内有大量腹水,由于腹水的增多,引起肛门突出。

三、病变

胃肠道病变:由于病鱼很少摄取食料,所以胃和肠道空虚,无饲料残留物。但在池塘养殖的罗非鱼,其胃肠道中可能残存一些浮游饵料,特别是在急性链球菌病暴发的早期。病鱼内脏最明显的症状是胆囊肿大,有的比正常的体积大数倍。

败血症:在急性感染时,链球菌迅速到达血液并扩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出现内脏的广泛出血和肝、脾、肾、心、脑、眼利肠道的大面积出血。脾和肾脏肿大。

腹膜炎:在严重感染时,病负表现严重的腹膜炎症状,所有内脏器官与周围体壁粘连,腹腔中有大量纤维性渗出。在一些病例还伴随其他一些细菌如气单胞菌或弧菌的继发感染。

四、传染情况

1.该病常常是因为鱼体应激而暴发,应激因素有水温过高、缺氧或养殖密度过大等。

2.链球菌病常以水平传播的方式相互感染,即经过食物或创伤在罗非鱼之间传播。也可以被环境中的病原感染。

3.链球菌病可以发生于各种大小的鱼,一般100克规格以上易惑。

4.疾病常呈急性,在高水温季节时,病鱼的死亡高峰期可持续2~3周。但在低水温季节,该病也可呈慢性发展,死亡率较低,但持续时间长。

五、现场诊断

1.观察上面阐述的症状将有助于现场诊断。但仅凭对一条鱼的观察和解剖很难作出判定:必须对5~10条病鱼进行仔细的现场检查才能作出初步诊断。

2.将内脏器官(脑、肝、胆、脾、肾)进行检查,在显微镜下检查革兰氏阳性球菌将可以确诊该病。

六、防治

1.预防①提高养殖池塘水位,减少表层高水温对池塘中下层水温的影响。②高温季节,适当减少对鱼池的投饵量,可少投30%~40%或不投饵料。③注意水质调节,常检测池水的pH、氨氮、亚硝酸盐等变化情况,及时处理。④中午开增氧机2~3小时,翻动底层水,保持上下池水平衡。⑤用二氧化氯、解水保护神、三氯异氰脲酸或底质改良剂消毒,半个月一次。⑥内服多维氨基酸、鱼肝宝,拌料连服6天。每月一疗程。⑦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和疾病传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鱼群的死亡,减少损失。

2.治疗①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只有在链球菌病暴发的早期应用才能有效。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口服抗生素的效果不佳,因为受感染鱼几乎不会吃料。有些养殖户反映,在投喂抗生素期间,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病鱼的死亡率,但一旦停喂抗生素,死亡率就再次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常常延长喂药时间或者增加用药量。这样,不仅很容易诱导产生抗药性菌株,还可造成鱼肉中的药物残留。②一旦发生链球菌鱼病,可每25千克浮料拌多维氨基酸250克、三黄粉50克、青霉素400万单位20支连续内服两周。一般七天后死鱼明显减少。③外泼;解水保护神平均水深1米250克/亩、福地安150克/亩混匀全池泼洒1次,强氯精、碘制剂2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0406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