鳝苗的培育方法

1.清池

在放苗前1015天清理苗池,疏通进排水孔,并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用量为100150克。放苗前35天注入新水备用。

2.鳝苗放养

刚孵化出的仔苗不能摄食,主要靠吸收卵黄囊的营养来维持生命。卵黄囊消失后即自由取食,此时应用煮熟的鸭蛋黄纱布包好,浸在水中轻轻搓揉,鳝鱼可取食流出的蛋黄液。在容器内培养23天后,移人育苗池。育苗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0450尾。

3.鳝苗饲养管理

鳝苗头2天,用蚯蚓碎片喂食。3天后,可投喂整条蚯蚓。投喂地点固定,最好在池子遮荫的一侧。投喂量占鳝苗总体重的10%一15%,日喂45次。经65天左右后,鳝苗体长约3厘米,此时应按不同大小鳝苗进行分养。方法是在鳝鱼集中摄食时,用密眼捞海将身体健壮、摄食能力强的鳝鱼捞出放人新培养池内,密度为150200尾/平方米。此时可投喂蚯蚓、蝇蛆、少量麦麸、米饭、瓜果等,日用量为鳝苗体重的8%一10%,每日23次。当鳝苗体长55.5厘米时,进行第2次分养。

将规格接近的鳝苗放养在同一池中,密度为100120尾/平方米,饲料为蚯蚓、蝇蛆和其他动物饲料,日用量为鳝鱼体重的8%一10%。

在苗种培育中,每天需检查,以防鳝鱼逃逸,水多应排,水少应灌,水深保持10厘米左右,水温保持2228℃;同时每天要及时捞除池内污物,以保持水质清新、含氧量高。春秋季每67天换水1次;夏季每34天换水1次;如遇天气由晴转阴或由阴转晴、闷热时,发现鳝苗出穴将头伸出水面,应及时加注新水增氧。在精心饲养的条件下,鳝苗当年体长可达1525厘米,体重510克,部分可达1015克。

养成

1、鳝种的选择

鳝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害、体表无伤,挑选背侧呈深黄色并带有黑褐色斑或黄颈的幼鳝,体重10一15克。

2.清池

在放养前1015天清池,并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用量为100150克,放养前35天注入新水备用。

3.放养

鳝种放养前,最好进行消毒,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常用消毒药物有漂白粉、硫酸铜、孔雀石绿等,消毒方法是每立方水体加人漂白粉1020克,或硫酸铜8克,或孔雀石绿10克,搅拌均匀,放人鳝种浸洗,水温1320C,浸510分钟。

放养有冬放和春放两种,但以春放为主。长江流域以4月初至4月中下旬放养最适宜,长江以北地区以4月中下旬放养为宜。放养时水温要达1512以上,不宜过早。放养量一般每平方米23公斤,最多56公斤,放养规格以每公斤2535尾为宜。放养时,切忌大小混养。同一养殖池中,规格应尽量整齐。鳝池中可搭配一些泥鳅,放养量一般为每平方米816尾。

相关推荐

黄鳝鳝苗来源-捕捞天然鳝苗



捕捞天然鳝苗进行种苗培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它节约成本,减少生产开支,是容易在广大农村推广的方法之一。

在长江中游地区,每年5~9月是黄鳝的繁殖季节,此时,自然界中的亲鳝在水田、水沟等环境中产卵。刚孵出的鳝苗体为黑色,具有相对聚集成团的习性。捕捞天然鳝苗的关键是寻找黄鳝的天然产卵场,当发现鳝苗孵出后,应立即进行捕捞,若发现亲鳝将成团的小苗吸入口中时,不要惊动,待亲鳝吐出小苗时再捕捞。若发现成团的小苗绞成一团,或四处散开,说明水质环境恶化,应迅速捕捞至新水中,有时黄鳝会将小苗吸入口腔后转移水域,但不会转移太远,应跟踪捕捞。鳝苗入池后,可人为地在鳝苗池内放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水葫芦的发达根须为鳝苗创造了一个栖息钻空穿游的良好环境,可加速鳝苗的生长。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方法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本所水池、水沟放养水葫芦引诱鳝苗,捞苗前先在地面铺一密网布(筛绢),用捞海将水葫芦捕到网布上,使藏于水葫芦根须中的鳝苗就自行钻出到网布上。另一种方法是,6月中旬,利用鳝喜食水蚯蚓的特性,在池塘水池靠岸处建一些水土埂,土埂由一半土、一半牛粪拌和而成,这样便长出很多水蚯蚓,自然繁殖的鳝苗会钻入土埂中吃水蚯蚓,这时可用筛绢小捞海捞取鳝苗。


黄鳝培育种苗的主要技术-鳝苗质量识别



黄鳝苗因受精卵质量和孵化等环节中的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体质表现不一样,有强有弱,还有病苗的可能。因此,在放苗进池前要进行质量选择。识别鳝苗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观察孵化器(池)鳝苗的逆水能力在孵化器(池)中,将水搅动使之产生漩涡,质量较好的苗能沿漩涡边缘逆水游动,而体质差的苗则无力抵抗而卷入漩涡。

(2)观察鳝苗顶风游动能力将鳝苗舀到白色瓷盆等小型器皿中,口吹水面。这时,体质好的鳝苗会顶风游动。质量差的苗在器皿中表现为游动迟缓或卧伏水底,口吹水面时,鳝苗随风的方向漂游。

(3)观察无水状态下鳝苗的挣扎能力将鳝苗舀在白色平底瓷盘中,倒掉水后,鳝苗在无水状态下于盘底有不同的表现。质量好的苗不停滚动挣扎,身体呈“S”形;而体质差的苗则表现为无力挣扎,仅能作头尾部的扭动。

(4)观察体表及肥满度体质好的鳝苗大小规格较为整齐,体表颜色鲜嫩,肥满匀称,游动活泼,体表无伤无寄生虫;体质差的鳝苗大小参差不齐,体色无光,色调不匀,身体瘦弱,似“松针”,行动呆滞,受惊行动不敏捷,体表有伤或有水霉病菌寄生。


鳝苗繁育


亲鱼选择用于繁育的鳝种,雌鳝宜选择体长35厘米以上,重50克~150克,腹部膨大有透明带,生殖孔红肿的鳝种,有卵粒者最佳。雄鳝宜选长55厘米以上,重150克以上,腹面有血丝斑纹,挤压腹部能流出透明液,镜检可见精子的鳝种。以2条~3条雌鳝搭配1条雄鳝为宜。

催产繁殖可采用充气、增大换水量,调整养殖密度以及提供优质饵料等措施,对种鳝自然催产,提高其繁殖力。还可一次性注射LRH-A,雌鳝每50克体重注射10微克,雄鳝每尾注射15毫克~25毫克,雄鳝比雌鳝早24小时进行胸腔注射。注射时,深度不超过0.5厘米,注射量不超过1毫升,催产效果最佳。

人工授精一手用毛巾握住雌鳝前部,另一手向后挤压腹部,如遇泄殖腔堵塞,可剪开泄殖腔,再进行挤卵,挤出的卵放入经过消毒处理的缸或面盆中。杀死选好的雄鳝,将精巢剪碎磨细,用100目筛网包住剪碎的精巢把精液挤入盛卵容器中,充分搅拌5分钟,用清水洗去精巢残余和血污,将受精卵放入可控温的孵化器或室内进行孵化。不论卵子多少,至少要用2尾以上的雄鳝授精。

控温的孵化水深以10厘米左右为宜,中途宜经常换水,但温差不得超过4℃。水温越高孵化所需时间越短。鱼苗培育宜用水泥池,池内适当施入少量粪肥水供丝蚯蚓繁殖,水面放养水葫芦等水生殖物。鱼苗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0尾左右,1个月~2个月后,鳝苗长至10厘米左右时即可移至成鳝池饲养。

鳝苗大批死亡的原因及对策



近日在三厂镇出现了一批从事黄鳝养殖的专业户,但由于措施不当,在引进苗种后不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现象,损失达近万元。据初步诊断,病鳝体表有大小不一的红斑,呈点状充血发炎;活体解剖发现肠内有毛细线虫或棘头虫,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毛细线虫病。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笔者通过与养殖户的接触和交流,认为这次鳝苗发病并大量死亡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

一、鳝苗可能携带病原体

笔者逐一走访了这些养殖专业户,通过活体解剖,均不同程度的发现毛细线虫,且这些鳝苗均来自同一地区,在运回后不久即发病,因此不能排除其携带病原的可能。

二、环境条件差

由于有些养殖户盲目引种,与之配套的设施没有完全跟上,因此有的只好把鳝苗暂养于小水体中,有的水体设在室内并缺乏必要的光照条件,一旦发起病来传播速度极快。也有的养殖户所用的水源不洁,且所用的水草没有完全洗净,不良的环境条件降低了鳝苗的抗病能力,也给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养殖技术粗浅和防病意识欠缺

由于黄鳝养殖在本地是一个新兴产业,人们对其生活习性及饲养管理不是很了解,技术比较落后。防病意识较差。因此,建议养殖户在鳝苗引种之前,一定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否则黄鳝的养殖将很难获得成功。

1.运回的鳝苗在放入池中以前,应先用3%~4%的食盐水浸洗4~5分钟,既可以有效防止水霉病,又可消除鳝种体表的寄生虫,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养殖户在引进鳝种之前,应先把鳝池建好,并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的地方。在池中放置的瓦块、树墩以及水花生等水草应经过消毒并在清水中反复洗净。

3.病害的防治在养殖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苗种在放养前要消毒,养殖池在鳝苗投入前7~10天,每平方米需用生石灰0.2公斤清塘消毒,以杀灭有害病菌,平时每半个月用15毫克/升的生石灰溶液消毒,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现细菌性疾病可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液全池泼洒治疗;发现寄生虫病可用0.7毫克/升的90%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

养殖技术是养殖户必须要掌握的,因此对毫无基础的养殖户来说,在引种之前应先多阅读一些有关黄鳝养殖的书籍,对养殖黄鳝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切不可盲目引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河蟹苗的培育管理技术



1.投料喂养
蟹苗进塘后,随即投喂捏碎的豆腐和粉状蛋黄,均匀地撤在水面和水边坡上,日投量约为蟹苗重的3%~5%,前2天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3天后搭配鱼糜、骨粉、麦粉之类,以够食略剩为原则。暂养5天~7天后即脱壳成一期幼蟹。这时幼蟹淡黄,鲜活粉嫩,此后由浮游变为底栖生活,饵料随之由浆糊状变为糊状。一期幼蟹后食量增加,投饵量提高到蟹体重的6%~10%左右。
2.水层管理
蟹苗放下时塘水深30cm~40cm,水浅升温快,有利有机肥分解和浮游生物繁殖,有利幼蟹脱壳生长。7天后加注新水,此后每隔4天~5天注水一次,每次换水量占水深1/3到1/2,以防肥水流失和水温变化太大而影响幼蟹生长。水中溶氧不低于5mg/L。为增加水肥度和溶氧,可在高处建增肥水池,不断滴入。
3.清除敌害
放苗前清塘千万不能用二二三、敌敌畏、六六六等清除天敌。放苗后,要随时注意清除青蛙、蟾蜍、水老鼠、水蛇等天敌,鸭子更不可入池,要严格检查防护防逃设施,确保幼蟹安全。
4.防气候聚变
蟹苗暂养期个体稚嫩,如果温差超过5℃会造成蟹苗大批死亡,要及时排水保水,牢固棚子和蟹墙,同进注意幼蟹脱壳需要安静环境,减少对其干扰。
全暂养期3周龄为宜,最长不超过4周龄,这时蟹苗脱皮一次,脱壳4次~6次,背部直径5mm以上,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御敌能力、觅食活动能力增强,个体大,耗氧多,摄食多,排泄多,水质易恶化,再暂养不利生长,会形成僵蟹死蟹,甚至相互残杀,必须移到稀养的大蟹饲养池中。

蟹苗培育的中期管理



《强化大眼幼体的前期管理,培育优质蟹苗》一文中讲述大眼幼体的前期管理要点,现在来探讨一下蟹苗中期的细节管理。每个养殖户都希望能育出产量高、规格整齐、品相好、个体大的优质苗。要想达到这一理想,必须抓好每个阶段的细节管理,才能顺利的培育出优质的蟹苗。
大眼幼体经过15~20xx收益。
在评估了池塘存苗密度后,就要提供一个无敌害、适合蟹苗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确保成活率,确保高质量。而具备培育高产高质量蟹苗的客观条件是,必须解决溶氧、水温、底栖空间以及投饵等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1.水生植物品种要丰富。
一般以水花生为主,辅以伊乐藻、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提供蟹苗的植物饵料和空间选择以及隐居场所,减少因密度高引起的底栖面积拥挤而造成水浑、互残。
对于占主导地位的水花生需特别维护,其种植方法有多种,一般选择分行或分块种植。分行种植就是在池塘四周距拦网1~1.5米处,根据宽度种一行或两行水花生,坂田上最好是东西方向种植,多束合并成一行,行距6~8米。此种植方法利于蟹苗划分领地,减少打洞,蟹苗分布均匀,投饵面开阔,底部通透性强,有机物质分解快,懒蟹少,而缺点是立体空间不大,缺氧时供选择的附着点少。分块种植就是在池塘四周距离拦网1~1.5米处,纵向或横向按4~6米宽分块种植,每块3~5垄,每垄数束水花生;坂田上也按每块4~6米宽种植3~5垄,每两块种草区之间留空4~6米。此种植方法管理简单,立体空间大,隐蔽性强,投饵方便,而缺点是吃料不均匀,种草区底质难维护,蟹苗规格有差异,懒蟹多。
两种培植方法各有利弊。无论哪种方法,其管理要点都必须在夏至前后根据长势进行割头,用割草绳或拖刀沿水面割掉出水的水花生,让其多分叉,多生须,提供蟹苗更多的附着点和植物饵料。进入高温期时,保持水花生出水30~40公分。
2.有条件的苗塘,加装增氧设备更好。
但无论有增氧或无增氧设备,都必须保持水体藻相和菌相的平衡,经常少量排换水,勤改底,多用蛭弧菌。如发现密度太高,应降低水位,保持坂田上的水位可以走船喂料即可(大概40公分左右);水花生出水30公分左右,以防水温升高。这样做既解决了因密度高而导致的溶氧不足,又防止水温升高而造成的蟹苗早熟。
3.饵料选择要合理,投喂要均匀。
蟹苗进入Ⅲ期仔蟹阶段后,食性已与成蟹相似,可以投喂一些开口料,以强化营养;到Ⅴ期蟹后,气温逐渐升高,蟹苗的新陈代谢加快,摄食量增大,水体中耗氧因子增多,此时可选择低耗氧、低污染的麦芽或麸皮进行投喂,建议提前用乳酸宝浸泡,减轻水体的分解压力,提高采食均匀度,降低池底还原性。同时也有利于蟹苗消化吸收。
4.养护好水质和底质环境。
池塘的水质和底质是蟹苗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尤其是育苗塘。其密度高,投饵量大,代谢产物多,消耗溶氧快,水质很容易老化,致使有害物质含量升高,造成有机体失衡,直接影响蟹苗的健康成长。轻者抑制苗的生长蜕壳,使其规格偏小;重者则导致蟹苗缺氧或发病死亡。所以,要想保质保量养育好蟹苗,必须加强水质和底质的“养护”。经常用黑靓+六抗培藻膏调节水质,用黑臭净净化底质;遇阴雨或恶劣天气,应及时泼洒降解灵+离子对钙;傍晚抛撒六控底健康+粒粒神;进入梅雨期时,必须定期使用特力钙+纳米氧,以提高水体总碱度,疏通水环境,增强池塘水体的缓冲能力。在预防疾病上,必须保证每半个月使用一次新噬菌皇或新菌克,最好交替使用。
5.在管理上坚持做到“两控一防”,即控料、控温、防缺氧。
控料就是控制蟹苗饵料的蛋白和脂肪摄入量,防止过量营养在蟹苗体内积存,形成脂肪肝或早熟蟹。投喂量也要严控,蟹苗贪食,代谢旺盛,喂的多,吃的也多。我们不能任其摄取,应做到根据水体生物量和水草消耗量,酌情定量投喂,坚持用键长灵+酶解多糖拌料。
控温就是根据天气变化控制水温。高温季节保持水花生种植密度和出水高度,每天排换少量池水,保持水质清爽,透明度以40~50公分为宜。
防缺氧就是防止因蟹苗密度大、投饵多、代谢产物多以及天气变化,而导致池塘缺氧,最终致苗死亡。溶氧是影响育苗产量的关键因素。如发现上草的蟹苗多,应及时换注少量新水,然后用净水王解毒调水,傍晚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抛撒。同时,经常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在大风大雨后,应及时检查围埂和进出水口是否有渗透,发现问题随时修补,因蟹苗的涉水打洞能力特别强,容易漏苗,所以防蟹苗逃逸至关重要。
6.蟹苗进入Ⅴ期后,可根据各池塘情况,对苗塘实施清除野杂鱼和青蛙。
野杂鱼和青蛙的存在,会严重影响蟹苗产量和池塘环境。其会捕食幼体和软壳蟹苗,而且鱼多时会消耗大量水体溶氧,尤其在底部觅食时,让底栖的蟹苗无法安静地隐居,还会造成蟹苗打洞。所以,杀灭野杂鱼和青蛙很有必要!只是方法要正确,不能影响蟹苗。建议:用茶籽饼清除。使用时先降低苗塘水位至坂田上10公分左右,然后按每亩.米水深用茶籽饼18~20xx成蟹养殖的成败。所以,培育蟹苗是事关两面的养殖,责任重大,细节管理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优质蟹苗,让育苗人和养苗人双丰收!

黄鳝养殖-黄鳝苗的培育



1、仔鳝为何要专池培育?
自然界的野生鳝苗成活率低,其主要原因是被敌害吞吃所致,加之环境变化无常。人工培育鳝苗为提高成活率,保证鳝苗的快速生长,因而需要进行专门建池培育。

2、仔鳝苗如何培育?
种鳝产卵10天后,一般鳝苗即会孵出。待鳝苗孵出后,应在5天之内将其捞入培育池进行专池培育。
仔鳝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在入池前,应将培育池的水温调整至与原池或运输容器内的水温相近(温差不超过2℃),具体方法在以后的有关资料中有详细介绍。
刚孵出的鳝苗靠吸收卵黄囊的营养生活,这期间可不投喂食物。5天以后,其卵黄囊已基本吸收完,此时即可投喂煮熟的鸡蛋黄,最初每3万尾约投喂一个鸡蛋的蛋黄,以后逐步增加,以“吃完不欠,吃饱不剩”为宜。投喂3天以后,即可在蛋黄中加入少量的蚯蚓浆,蚯蚓浆要打细,最初可先按总量的10%加入,以后逐步增加,直至全部投喂蚯蚓,切碎的蚯蚓以黄鳝能顺利吞吃为准,若鳝苗咬住食物在水面旋转,则证明食物过大,可再切细一点,同时在蚯蚓中逐步加入黄粉虫,蚌肉,猪肺等,培育有水蚯蚓(水丝蚓)的,可直接向池内投入水蚯蚓,供幼苗自行取食。
当鳝苗长至体长10厘米以上时,即可按大小分级,并将达到10厘米的鳝苗选出移入育肥池饲养。由于自繁自养野生黄鳝,从产卵孵化到条重50克左右,一般需2-3年,故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我们仅对自然繁殖作一概略介绍。具体技术将在学员学习或引种时作详细的讲解。

合浦珠母贝贝苗的培育


贝苗的培育指从采苗器上收下后养到个体为3厘米左右为止。

目前贝苗的培育主要是筏架垂下笼养法。因采苗器的不同划分为两种类型。

1.采育连贯法

此法是用于封闭式网笼的采苗器,它既是采苗器,又是短期育苗笼。采苗后,在笼内培育约25天后,待贝苗壳长达0.6厘米以上时,过密的疏散分笼,过疏的并笼,同时进行除害工作。以后,每过25天左右进行一次疏养,把幼苗移入高一级贝笼中培育。各类贝笼的规格及放养密度可参照表。

2.洗苗培育法
采用开放式采苗器采苗的苗,经过收苗和筛洗,然后按每笼5000个苗的密度放入一级贝苗笼中,吊养在1.0~1.5米水层,半个月后进行第一次疏散,并换上三级贝笼,每笼装苗1000,约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疏散。

当壳长约达3厘米则称小贝。此时海区贝苗育成阶段即告结束。

管理工作:

1.调整养殖密度

在整个培育阶段一般要经过五级换笼作业,随着贝苗的长大逐步进行分笼和换上网目较大的贝笼,切勿使用网目过密的网笼和过大的养殖密度,妨碍贝苗的生长,一般每25天左右调整一次,操作时动作要快而细致,避免阳光曝晒。养殖密度还要根据海区环境条件的优劣作相应的调整。沉积物少、潮流畅通、食料丰富的场地,密度可适当大些,筏外比筏内的潮流较大也可密放一些。

2.调整养殖水层
根据海况的季节变化,特别是台风和暴雨、酷暑和严寒的突然袭击,应及时做好下降吊养水层,严重时要迁场防避,以保证贝苗正常生活与安全。

3.洗笼除害

一、二级贝笼,网目极小,下海后每隔二到三天要洗笼一次,换上三级笼以后也要勤洗。方法是手提贝笼的吊绳在水中上下荡动几下,主沉积物脱落,然后提起用手摇晃或用软刷洗刷洗擦笼四周的淤泥和附着物。

"鱼王"的养鳝经



说起彭山县保胜乡佛岩村的刘天华,大家都称他为“鱼王”,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开始承包鱼塘养鱼,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的他,承包了170多亩的水库,成为整个乡名副其实的养鱼大王。

“在大伙儿眼中,我一年能挣好几万块钱,觉得我很了不起,其实,自己所经受的沟沟坎坎又有几个人晓得。但我觉得,在任何困难面前,只要说一句‘我就不信’,再难的事都能过去。”

前年,鱼塘缺氧,鱼一死就是一塘。看着成天细心照料的鱼漂在鱼塘上,刘天华的心都在流血啊,“管理上下的功夫简直是没得说,但是遇上这样的天灾,就跟天斗,我就不信。”刘天华将死鱼埋在地里,又继续买鱼种养鱼。

2006年2月份,乡里组织刘天华等几位养鱼专业户去湖北参观。在那里的几天时间里,刘天华看了人家养泥鳅、黄鳝的经济价值很高,很受启发。回来以后,刘天华决定开始养黄鳝。说干就干,4月份,刘天华一口气买了200斤黄鳝,一边继续养鱼,一边开始养黄鳝。

养鱼是天才,看看养黄鳝行不行?刘天华认真养起黄鳝来。但是,天不随人愿,刘天华购买的黄鳝因为运输时间过长,放养太迟,在鳝池里养了不久以后,就基本死完了。一两千元的本钱付之东流,刘天华看着满池死掉的黄鳝,有些犹豫了。

“刚刚开始,真的不想再养了,还是专门养鱼算了,可是,后来又想,为啥人家养得那么好,我就弄不好呢,我还真就不信了?”不服输的刘天华7月份又买了60多斤的黄鳝。这次他吸取了上回的教训,自己亲自去取,而且是分好几次取。“我就不信,养鱼都养得好,养黄鳝真的就这么难!”刘天华很坚定。

买上了黄鳝,刘天华开始一心扑在养殖与管理上。他一边自己买书学习,一边请教成都芳草药业公司的技术人员,遇到了问题就请公司的技术人员来帮忙,他自己也在认真的学习许多新的知识,刘天华感慨:“这才发现,原来养鱼跟养黄鳝真的不一样。”

冬天来了,刘天华就捞出60多斤弄到市场上卖,望着一条条一两斤重的黄鳝在桶里直打转,他感到了欣慰。

今年初,刘天华将卖剩的小黄鳝作为幼苗继续养殖,另外又分别在四、五、六月份买了三批黄鳝。“就是在摸索中寻求进步,养得越多,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了。”刘天华就是这么执著。

一边养鱼,一边养黄鳝,刘天华每天都在几个鱼塘边上来回忙碌。在养鱼上,虽然刘天华已经很在行了,但是,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做着每一件事情:放养鱼苗、喂鱼、补充氧气……每一项他都认真地干,同时,他还花了几万元买了发电机、自动投料机、增养机等养鱼设施。刘天华说:“做事情就是要做好、做巴适,要不,就干脆不做。”

除了经营着自己的鱼塘,刘天华还将自己拉回的饲料低价转给附近的乡邻,要是有人在养鱼上遇到了问题,只要来找到他,刘天华二话没说,跟着乡邻就去了。

现在,刘天华是专门负责协会里养鱼户们的鱼病防治与管理,但是他还是很谦虚:“在养鱼方面,其实还有许多新的东西,平时都需要互相交流的,我把我晓得的告诉他们,他们也会将其他的东西告诉我,一个人富了那不算是本事,要大家都一起富了才是真正地富了。只要大家都齐心合力地整,还怕在鱼塘里捞不到钱,我就不信。”

 

河蟹仔蟹培育的蟹苗投放与培育管理技术



1.蟹苗投放
①选购蟹苗标准:日龄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金黄色,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80000只/千克左右。
②蟹苗运输: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能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同。蟹苗称重后,用水轻轻均匀撒在箱中。动苗过程中,要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
③蟹苗放养:放养密度1000只/平方米,放养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洒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2.培育管理
①饲料管理: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Ⅰ期仔蟹。Ⅰ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渣,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3次投喂,至蜕变为Ⅴ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以上,同时搭喂浮萍,至投苗后4周止。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②水质调控: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80厘米,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00厘米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1/4~1/3,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为7.5~8.0之间。
③充气增氧: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Ⅰ期仔蟹期间,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④仔蟹分塘:经4周培育变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捞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选,分规格、分级和分塘放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0405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