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瘟的发病特点 兔瘟防治措施

兔瘟是由兔瘟病毒引起的一种家兔烈性传染性疾病。典型的兔瘟具有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家兔养殖业的一大威胁。养兔场将兔瘟的预防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但还是时有发病,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如要取得好的防治效果,就要分析当前兔瘟的新变化,采取针对性强的防治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兔瘟的发病特点兔瘟防治措施。

一、兔瘟的发病特点
1.发病症状
该病为出血性败血症,死亡兔口鼻发绀。如果皮肤呈暗紫色为败血病严重,提示发病较急;如果皮肤紫中带粉,表明为缓发型或慢型。肛门有黏液,有时黏裹着小米粒至黄豆粒大小、质硬的粪粒。临床上常见的是非典型性兔瘟,患兔表现精神不振、采食减少或不食、临死前抽搐、四肢泳状划动和尖叫等症状。
2.病理变化
病死兔全身败血症变化,各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和水肿。肺高度水肿,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切面流出多量红色泡沫状液体;喉头、气管黏膜瘀血或弥漫性出血,以气管环最明显,气管内有大量泡沫状带血的渗出液;胸腺水肿并有针尖大出血点;肝脏肿胀变性,呈土黃色,或瘀血呈紫红色,有出血斑;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脾脏肿大、瘀血呈紫黑色;肾肿大呈紫红色,常与淡色变性区相杂而呈花斑状,有的有针尖状出血;脑和脑膜血管瘀血,脑下垂体和松果体有血凝块;皮下肌肉有出血点。其他内脏黏膜有明显的出血斑,伴随有血凝不良。
3.发病原因的多样性
正常情况下,接种兔瘟疫苗后兔体就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力,能抵抗兔瘟病毒的攻击;但由于种种原因,兔瘟在兔场时有发生,甚至能够形成小区域流行。经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免疫和管理上的一些失误造成的,发病原因有多样性的特点。
(1)断奶前免疫。兔首免时间不宜过早,断奶前免疫会造成母源抗体的中和,幼兔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不会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断奶后抗体水平低,即对兔瘟的抵抗力低,很容易发生兔瘟。
(2)育肥兔免疫1次。很多兔场在40日龄左右首免兔瘟疫苗,直至出栏不再免疫,自认为好多年没有得过兔瘟,这样的免疫很可靠。但在实践中,这些兔场往往隔几年就可能感染1次非典型性兔瘟,造成兔零星甚至大量发病,并伴有大量的僵兔,给兔场经营带来很大麻烦。
(3)联苗免疫效果不理想。许多养兔户采用二联苗或三联苗进行兔瘟免疫,认为比单纯采用兔瘟疫苗划算,但在实践中却表现出免疫效果不够理想,所以免疫最好采用兔瘟单苗。
(4)混合感染较为常见。家兔患病后,由于抵抗力下降,继发或诱发了其他疾病,增加了诊断与治疗的难度。临床上单纯的兔瘟很少,往往是几种疾病同时发生。
(5)疫苗不合格。厂家生产水平、存放条件不达标,超过了保质期和反复冻融等都会造成疫苗质量不合格,这样的疫苗免疫后不能使兔体产生抗体或产生抗体较少,均不能有效预防兔瘟。
(6)兔体状况不良。营养不良,应激状态以及患有肺炎、鼻炎、肠炎、寄生虫等疾病,都会造成免疫效果不佳。
(7)药物使用不规范。没有规范用药会影响免疫效果,如使用磺胺类药物等。
(8)操作不规范。免疫时注射剂量不够、注射部位不当、药液外溢等都会造成免疫失败。
(9)免疫日期太灵活。兔场免疫程序制定的是40日龄接种兔瘟疫苗,有的可能提前到35日龄,有的可能会推迟到50日龄,这样极不利于兔瘟的预防,易造成非典型性兔瘟的发生。
4.发病特征
(1)发病早龄化。很多兔场在40日龄左右发生兔瘟,30日龄以内发病的未见报道。
(2)发病全年化。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季节性越来越不明显。
(3)症状非典型化。临床上很难划分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呈现非典型性症状。
(4)病变多样化。有的病例病理变化明显,有的不明显,常见气管环出血、肺部充血瘀血、皮下肌肉出血和肛门处有黏液包裹的硬小粪球等症状。
(5)免疫期内发病。有些兔场在免疫后不久就发生大批兔死亡,又可能很少怀疑是兔瘟,未能在短期内及时控制,损失相当严重。
(6)混合感染复杂化。混合感染时导致症状不明显、不典型、复杂化,给诊断与治疗带来不小的挑战。
5.传染区域性
兔瘟传染源是病死兔和带病毒兔,它们不断向外界排毒,通过排泄物、分泌物、死兔的内脏器官、血液、兔毛等污染饮水、饲料、用具、笼具、空气,引起易感兔发病流行。人、鼠、其他畜禽等机械性传播病毒可使该病在区域内快速扩散。
兔瘟是容易通过人员和器具传染的疫病,笔者每年都会遇到由于人员的传播而引发兔瘟的病例。兔场卖兔后,一定要严格消毒3天,再观察5天,没有异常死亡情况发生才能确定安全。养殖者购买种兔及到其他兔场后也要注意消毒,引进的种兔要隔离饲养,并重新注射兔瘟疫苗,观察10天没有异常后才能进场饲养。

二、兔瘟防治措施
免疫接种是预防兔瘟最有效的措施,紧急接种是发病后最有效的措施,所以要确保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
1.确保疫苗质量
(1)购买正规疫苗。养殖者要从正规经营场所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兔瘟疫苗,看清疫苗保质期,超出保质期的疫苗不要使用。离生产日期越近,疫苗质量越有保证。
(2)检查疫苗外观。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瓶口是否破裂、瓶内是否有霉斑异物和凝结物。如出现以上情况,则不能再使用。
(3)注意保存条件。一些养兔场(户)利用冷库或冰冻保存的兔瘟疫苗给兔免疫后不久就暴发了兔瘟,查其原因是不了解兔瘟疫苗的保存条件,误认为保存温度越低越好,结果疫苗结冰导致效力大大降低甚至失效。因此,提醒各地养兔单位吸取教训,不要冷冻兔瘟疫苗,应保存在0~8℃阴凉避光处。
2.确保免疫效果
不同兔场的免疫情况不同,抗体水平不一,因此很难有统一的免疫程序,各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免疫程序。
(1)一般免疫程序。仔兔首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水平低,维持时间短(不到30天)。仔兔断奶一般在30~35日龄,断奶后5~7天首次免疫接种效果较好,接种15~20天再加强免疫1次,直至出栏商品兔可不再免疫。
(2)免疫间隔期。兔瘟疫苗的免疫期为6个月,但在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往往只能维持3~5个月,所以兔瘟疫苗一年要免疫3~4次。有条件的可以检测兔体内抗体水平,根据抗体的水平确认免疫时间最好。
(3)提高母兔抗体水平。为确保仔兔获得较好的母源抗体,应保持母兔较高的抗体水平,视具体情况可在母兔怀孕前接种1次疫苗,母兔怀孕后期尽量不要注射兔瘟疫苗,以防引起流产。
(4)单苗效果最好。根据笔者调研和实践经验,兔瘟的免疫最好用单苗,尽量少用联苗,家兔其他细菌性疾病都与环境控制有关。
(5)一兔一针头。免疫时要求一兔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可把针头集中用热水煮沸消毒。
(6)疫苗的用量。免疫剂量可比说明量多10%~20%,以防由于疫苗瓶和注射器壁上残存导致免疫剂量不足。
(7)操作要正规。兔瘟疫苗可皮下或肌内注射,严格按规程操作,以确保免疫效果。不可穿透组织注射到体腔内或体外,也不能有针头堵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8)紧急接种时疫苗的选择。紧急免疫接种要遵循免疫“五注意”和疫苗“三不用”原则。一要注意加倍剂量,确保充足的剂量,以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二要注意更换疫苗,即疫苗“三不用”,上次免疫剩余的疫苗不用、上次免疫疫苗厂家的兔瘟疫苗不用和上次疫苗销售单位的疫苗不用。三要注意用单苗,不用联苗。四要注意当天接种完,不要过夜。五要注意使用正规疫苗,要求生产批号、GMP认证、标识齐全。
3.紧急接种
发生兔瘟后,可使用兔瘟高免血清治疗,每只皮下注射2~4毫升,10天后再注射兔瘟疫苗,一般3天后产生抗体,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在无兔瘟血清的情况下,可加倍使用兔瘟疫苗,使兔体较快较好地产生抗体,从而形成坚固的保护,以抵御兔瘟病毒的攻击。与此同时,配合使用黄芪多糖、维生素等,能提高兔体的抵抗力。


1.流行特点
兔瘟毛用兔的易感性高于皮用兔和肉用兔;青壮年兔、成年兔的易感性高于幼年兔;哺乳兔和2月龄以下的仔兔一般不感染,月龄越小发病越少。感染途径是易感兔与病兔或带毒兔直接接触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场地、用具、兔毛、空气及饲养人员等媒介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主要症状
潜伏期2~3天。根据病程长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病型。
最急性多见于流行初期。无任何前兆或仅表现短暂兴奋后突然倒地,抽搐,尖叫,死亡。死亡时鼻孔流出带血泡沫或血液。
急性型病兔表现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减退,饮欲增加;便秘或腹泻,体温升高至40.5~41℃以上;死后呈角弓反张,病程数小时至2天。
慢性型多见于流行后期。病兔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迅速消瘦,衰弱死亡。病程3天以上。残存者生长缓慢,发育不良,长期带毒。
3.防治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种兔及产品,必须引进种兔时应做到现场检疫,引进后隔离观察2~3周。
(2)加强饲养管理各类兔要分开饲养,成年兔,尤其是公兔应单独笼养。饲料要勤添少喂,定时定量。定时打扫兔舍,及时清除粪尿和剩料。
(3)严格消毒工作兔场应设立消毒池。定期对饲槽、饮水用具和兔笼刷洗消毒。兔舍在定期清除污物的基础上,用清水冲洗干净,待干燥后用2%烧碱或漂白粉溶液喷洒消毒。
(4)预防免疫接种无论疫区或非疫区,均应实施免疫接种。每只兔定期皮下注射兔瘟疫苗1毫升,每年注射两次。

相关知识

兔瘟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冶方法


兔子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如果预防工作做得不到位,将会给养兔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兔瘟的临床症状及剖检表现

该病多发生在50日龄以上的兔子,潜伏期为1~3天。死前不吃食,呈短暂的兴奋状态(如在笼中乱蹿、尖叫等),体温比正常体温高1~2℃,有时体温在41℃以上,手摸病兔耳根有发烫的感觉,死亡率高达100%。部分死兔的鼻腔出血,死后呈角弓反张姿势。剖检死兔时可发现:血液凝固不良、肝脏有出血点并坏死、脾脏肿大呈暗紫色、肾脏肿大,大部分死兔的喉头和气管黏膜高度充血或出血。及时剖检死兔可发现血管中有大量的血样泡沫,胃肠道有出血症状。

二、兔瘟发生的原因

1.免疫失败。免疫失败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疫苗质量低下、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保存不当、免疫注射操作不当(如注射量不足或漏免)、部分该免疫的兔子没有及时免疫等。

2.管理不到位。饲养管理不完善、没有进行定时定量投喂、缺乏科学饲养技术、兔舍卫生条件太差、舍内空气质量不好、温度(湿度)控制差、兔子感染其他疾病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等原因,都会使兔子的抗病力下降或免疫接种之后不能产生高水平的抗体。

3.品种品质原因。由于品种品质方面的原因,兔子的体质较弱,抗病力较差,容易受到兔瘟病毒的侵袭而感染。

三、兔瘟防治措施

1.加强综合防治措施。做好兔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提高兔群的整体抗病能力。对兔舍、笼具进行定期严格消毒,严禁场外人员入场,场门口消毒池内的消毒药液要定期更换。严禁从疫区购入种兔和饲料,引种后应立即接种兔瘟疫苗并做好隔离观察工作,确定引进兔健康之后方可进行混群饲养。

2.疫苗免疫。目前,兔瘟疫苗主要是组织灭活疫苗。一般情况下,单苗的免疫效果好于二联苗和三联苗。兔瘟免疫的首选日龄应在40~50日龄,此后,每半年免疫一次即可获得足够的保护力。根据临床诊断经验,兔瘟疫苗免疫次数不宜过于频繁。

3.治疗。兔子一旦感染上兔瘟,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只能对其他健康兔用加倍剂量的活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在1周之内疫情可得到基本控制。发病期间应严格封锁疫区并用消毒药物进行带兔消毒,每天一次,在带兔消毒时要注意通风。饲养人员出入兔舍也要进行消毒,严防饲料、饮水、垫料等被污染,不同区域的饲养用具也应该分开使用。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兔瘟高免血清治疗。

(河南省中牟县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申艳丽邮编:451450)

小鹅瘟的流行特点 小鹅瘟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最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养殖业也开始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各种新型疫情也逐渐多样化。小鹅瘟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小鹅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染病鹅群年龄为4~20日龄的雏鹅。在我国,该种病毒发病范围大、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是危害鹅类养殖业的几种重大疾病之一。本文就有关此类病毒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能为广大养殖人员提供一定帮助。

1、流行特点

小鹅瘟是一种球形病毒,属细小病毒。疫情发生后,我国科研人员对该种病毒进行了分离纯化。经研究,该病毒在56℃高温下仍可将鹅胚在30min内处死,且在这种温度中可存活3h而仍然保持感染性,是一种高适应温度的病毒。经过多项感染实验得知,此种病毒对其他家禽,如鸡、鸭以及其他家畜等都没有明显的侵染作用,即对鹅类有明显的特异致病性。病毒侵入雏鹅体内后,主要存在于肝、脾、脑、血液等重要器官和循环系统中,且雏鹅自身免疫系统不具有自动清除此类病毒的免疫功能。

本病多发于4~20日龄的雏鹅,另有研究发现,本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与母体是否有此类病毒免疫性密切相关。另外,本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又有不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5日龄以内的雏鹅染病后死亡率高达95%以上,给当地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其中,成年鹅也可感染此病毒,但因其通常短期内不会表现出发病症状,所以难以及时发现,这就导致成年鹅将病毒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给其他雏鹅。疫情一旦发生容易引起鹅类大面积死亡,难以控制。

2、临床症状

病鹅发病初期并无显著症状,染病雏鹅通常表现出精神萎靡,双腿无力,食欲不振,眼皮沉重,呜叫声虚弱等症状,通常排便会呈青绿色或白色稀水状。一旦出现白色粪便排除增多现象,则鹅群内大部分雏鹅开始大范围的发病死亡,疫情暴发。本病有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三种类型。最急性病毒一般存在于7日龄内的雏鹅,鹅只极易染病,发病时间短,一般感染后突然发病死亡。患病雏鹅鼻孔内有少量浆性分泌物,且喙断发绀,蹼色明显变暗。急性病毒,常发病于7~14日龄的雏鹅。患鹅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饮水量增加,双腿无力,有站立困难,粪便为稀水状,肛周常挂有异物。另外,患鹅出现一定程度的呼吸困难,双眼眼睑缺水干燥,嗉囊内有气泡,造成呼吸不畅,在死亡前还可能出现抽搐、麻痹现象。临床数据显示一般染病后2h内即可造成死亡。亚急性病毒,通常存在于鹅群大量发病后期,14日龄以上的雏鹅。此时雏鹅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发病症状同急性相似,但病程较长,一般3~7d。

3、剖检变化

经过对患鹅的解剖实验发现,患小鹅瘟的雏鹅通常在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上都有感染表现,特别是肠道。雏鹅小肠的中下段通常表现出极度膨大且一般为灰白色,质地坚实。进一步解剖后可发现小肠内部充斥着大量淡黄色栓状物,以至于堵塞肠道,造成肠道壁多有出血斑点,有部分淤血。另外,其他器官,如心脏、肺、胆囊等结构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淤血以及出血点。

4、疫苗预防

自1961年从我国发现此类病毒后,研究人员通过对染病的不同日龄的雏鹅进行病毒分离与处理,研究纯化出治疗此病的疫苗并大量投入使用。在成年鹅体内定期注射,保证出生后的雏鹅都获得对于小鹅瘟的免疫能力。

病毒疫苗种类大概有小鹅瘟鹅胚全毒疫苗、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以及某些从患鹅体内分离出的免疫血清,可用于母鹅的注射免疫。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保证95%以上的雏鹅获得免疫力,减少疫情发病率。另外,对于鹅舍要定期及时消毒处理,增加通风,及时清扫排泄物,避免细菌滋生。

5、治疗方法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针对于此类病毒的有效治疗药物,可以使用染病雏鹅血清或卵黄抗体治疗.搭配电解多维以及炎炎通泰等药物在雏鹅的饮水中,可以提高治愈率,避免病情恶化。

诊断与防治该病,应做到提前防治,早发现,早治疗。由于此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难以有效控制,所以要本着防治大于控制的原则,加强监管,及时采取措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小鹅瘟基本介绍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所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以精神委顿,离群独偶,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患鹅频频摇头,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神经紊乱,小肠中后段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形如腊肠状为特征。常呈败血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对养鹅业生产危害极大。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兽医临床实践经验,将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主要病变、临床诊疗方法作一总结,为养鹅业主防治本病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希望本文对养鹅业主有所帮助。
发病情况
1.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
2.鹅群发病呈暴发流行,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
3.饲养管理水平低,育雏温度低,鹅舍地面潮湿,卫生环境差,鹅只日龄小,其发病率较高。
4.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缺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发病的存在等均能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死亡。
5.患病的鹅群,若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本病的单一感染。
6若发现有个别鹅场的患病鹅群发病日龄最迟的持续至33天龄,但死亡率极低。40日龄以上的鹅只,未见发生本病。
临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5天,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其临诊类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会群。
急性型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虽能随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病雏鹅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进而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发绀);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据临床所见,大多数雏鹅发生于急性型,病程一般为2-3天,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渐而转为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病程一般4-7天,间或有更长,有极少数病鹅可以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病理变化最急性型最急性型病例,剖检时仅见十二指肠黏膜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在其上面覆盖有大量的淡黄色黏液;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易碎;胆囊胀大、充满胆汁,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
急性型急性型病例,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胆囊胀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肾脏稍为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肠道有明显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小肠的中段和后段,尤其是在卵黄囊柄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膨大,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发炎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长短不一(2-5厘米)的栓子,体积增大,形如腊肠状,手触腊肠状处质地坚实,剪开肠道后可见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状物(以上俗称为腊肠粪的变化,是小鹅瘟的一个特征性病理变化)。也有部分病鹅小肠中后段未见明显膨大,但可见到肠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凝块和碎片,未形成坚实栓子。
临床症状
发病鹅普遍出现下痢、口吐粘液、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的情况。日龄较大一般没有出现神经症状,发病鹅表现为下痢、采食量减少。
病理剖检
可见肠道的血管怒张,十二指肠的粘液增多,粘膜呈现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里面有容易剥离的凝固性栓子。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胰腺颜色变暗,个别的胰腺出现小白点。心肌颜色变淡,肾脏肿胀。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有神经症状的鹅剖检时,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
区别诊断
区别鹅副粘病毒病、与小鹅瘟,本病1-3周龄的雏鹅易发,前者所有龄期的鹅都可发生。
防治措施
预防
1、加强消毒:全场定期(建议每周一次)消毒,针对垫草、料槽、场地,应用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对病死鹅要作深埋,加入消毒粉(如三氯异氰尿酸钠、生石灰等)处理
2、把好引种关,引进健康鹅。防止带回疫病,已引进的要隔离饲养观察。
防治
孵出的雏鹅自身就有免疫力。如母鹅没有进行防疫,雏鹅要在1日龄内皮下注射疫苗,或皮下注射可起到预防作用;发病时用鹅瘟康肽皮下注射可治愈
加强管理,增强鹅体的抗病力,注意鹅舍通风干燥,定期消毒,冬天防寒保暖,平时可用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饮水,注意每种药使用后必须换另一种药。

几种常见兔病的防治技术:巴氏杆菌病/兔瘟/波氏杆菌病


1巴氏杆菌病

1.1发病特点该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气候多变的春、秋两季多发,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很大的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以2~6月龄或体质虚弱的兔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急性型(败血症)病兔一般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死亡兔心、肝、脾以及淋巴结充血、出血;喉头、气管、肠道黏膜有出血点。因细菌侵入的部位不同可表现为鼻炎、中耳炎、结膜炎、生殖器官炎和局部皮下脓肿,以呼吸道卡他性炎症和斜颈为特征,局部组织表现为炎症或脓肿。

1.2鉴别诊断主要应与兔瘟、李氏杆菌病及波氏杆菌病区别。兔瘟主要发生在青年兔、成年兔,仔兔、幼兔较少发生,用药物治疗无效。巴氏杆菌病与波氏杆菌病在临床上很难区分,病理变化上,波氏杆菌病病例肺部有化脓性脓疱,脓疱内有rǔ白色的脓计,有的肝或肾表面有脓疱。要准确鉴别,只能进行实验室诊断。李氏杆菌病病死兔的肾、脾、心肌有散在的针尖大小的淡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灶,有的胸腹腔积有渗出液。

1.3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和防疫卫生工作,兔场应与其他养殖场分开,严禁其他畜禽进入,杜绝病原的流入;定期进行疫苗免疫注射,用兔巴氏杆菌病~波氏杆菌病二联苗或兔瘟~巴氏杆菌病二联苗预防接种;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0mg。喹乙醇每千克体重30mg或每50kg饲料中添加12g作为预防。还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等药物滴鼻,症状消除后再用药一次则效果更好。

2兔瘟

2.1发病特点该病由病毒引起,是家兔的一种烈性、急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一般潜伏期短、发病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临床上以呼吸系统出血、肝坏死、实质脏器水肿、瘀血及出血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我省以初春和秋末发病较多,尤其是冬春交替季节。主要危害3月龄以上的青壮年兔,膘情越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2月龄以内的仔兔、幼兔和部分老龄兔不易感染,哺rǔ仔兔不发病。急性病例往往突然发病,抽搐倒地,尖叫而死,死后头后仰,呈角弓反张。或死前突然兴奋,挣扎,在笼内狂奔,啃咬笼架,打滚,然后前肢伏地,后肢支起,全身颤抖倒向一侧,四肢划动或惨叫几声而死。有时鼻孔流出红色泡沫样液体或鲜血,肛门松弛。并且有少量淡黄色胶冻样粪液附着。病变以全身各脏器瘀血、出血,实质器官的变性、坏死为特征。肝脏瘀血、肿大,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质地变脆;肺出血、瘀血、水肿,有针尖大至绿豆大的出血斑点;肾出血、肿胀,呈紫褐色或鲜红色;脾稍肿大,呈蓝紫色;气管严重瘀血及散在点状出血,管腔内充满泡沫状血液。

2.2鉴别诊断应注意与兔巴氏杆菌病、魏氏梭菌病的区别。兔巴氏杆菌病无明显年龄界限,多呈散发。病兔无神经症状,肝不肿大,但有散在的灰白色坏死灶。肾不肿大,也无明显的色泽变化。鼻腔有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分沁物。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兔魏氏梭菌病以急性腹泻和盲肠浆膜有鲜红色血斑为特征。胃黏膜脱落,胃壁有大小不等的黑色溃疡。

2.3防治措施定期用兔瘟单苗或兔出血症蜂胶苗进行免疫预防注射,免疫期为6个月,以后每隔6个月注射1次。因兔瘟危害大、发病原因复杂,建议30~40日龄首免,60日龄再加强免疫1次。发病时主要以紧急接种为主,此时用2~3倍剂量兔瘟疫苗进行注射,一般紧急接种2天后可控制该病的蔓延,7天后可完全控制该病的发生。

3波氏杆菌病

3.1发病特点该病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的以鼻炎、支气管和脓疱性肺炎为特征的传染病,多发于气候多变的春秋季节。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病兔打喷嚏和咳嗽时,病菌污染环境,并通过空气直接传染给邻近的健康兔。生产中最常见的是鼻炎型,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并发。仔兔、青年兔和临产母兔多呈急性败血症和支气管肺炎。成年兔为慢性型,病初打喷嚏,从鼻腔内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鼻黏膜潮红,症状时轻时重。剖检肺部有大如鸽蛋、小如芝麻的脓疱,脓疱包膜有时与胸膜粘连。有的病例肝脏或肾脏上有黄豆大的脓疱。

3.2鉴别诊断主要应与巴氏杆菌病;葡萄球菌病及绿脓杆菌病区别。因葡萄球菌病也能引起家兔肺脏的化脓性病灶,鉴别时最好进行实验室诊断,取病料涂片镜检,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球菌为葡萄球菌,呈阴性的为波氏杆菌。绿脓杆菌病在肺脏或内脏器官形成脓肿,内有脓汁,也可引起败血症的发生。实验室诊断时在琼脂培养基上,绿脓杆菌形成蓝绿色的菌落,带有一定的芳香味,而波氏杆菌则无此特性。

3.3防治措施用兔巴氏杆菌病~波氏杆菌病二联疫苗或兔波氏杆菌疫苗进行免疫,皮下注射2ml,免疫期限为4~6个月;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兔场通风透气,并做好消毒工作;治疗鼻炎可用兔鼻炎一针灵肌肉注射,有效率可达90%。该病对链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等药敏感,但停药后易复发。

小鹅瘟的流行特点 小鹅瘟的诊断及防控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所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侵害对象为3~20日龄的雏鹅。,以传播快、高发病率、严重下痢、渗出性肠炎。本病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包括病鹅的分泌物、排泄物、种蛋及病鹅饮过的水、饲料、用具、场地等。该病是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小鹅瘟的流行特点小鹅瘟的诊断及防控。

1、病原

小鹅瘟病毒(GPV)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粒子体积小、结构简单,粒子直径大小20-22nm,外观为圆形或六角形,无囊膜,呈20面体对称的单链线性DNA病毒。GPV在体内的肝脏、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分布广泛,且病毒含量较高。GPV在外界环境中稳定性较强,在25-15℃的低温环境下,至少可存活9年以上,在56℃经3h,仍具有致病性,经脱氧胆酸钠盐、氯仿、0.5%酚、乙醚、1:1000福尔马林等溶液处理后,病毒仍然具有活性,且稳定性较强,接种鸭胚致病效果无明显变化。GPV与本属其他成员显著不同的特点是不能凝集哺乳动物和禽类的红细胞,从我国分离的GPV对鸡、鹅、大白鼠、小鼠、兔、猪和绵羊等动物的红细胞均无凝集作用与未处理的病毒接种鸭胚没有显著差异。

2、流行特点

鹅是该病的主要易感动物,特别是20日龄以内的雏鹅易感性最强,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年龄大的成年病鹅往往临床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鹅、耐过带毒鹅和健康带毒鹅。在自然情况下,该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健康鹅通过直接接触患病鹅、带毒鹅或间接接触被患病鹅、带毒鹅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被感染发病。养鹅场的卫生状况较差,饲养管理不当、防疫检疫工作不到位等因素,都会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该病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三种类型,病程长短与日龄有关,一般日龄较小的鹅发病迅速,病情较重。最急性型表现为突然发病,一般多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鹅,病鹅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短时间内死亡,死亡率高达95%-100%。急性型是临床常见发病类型,多发生于1-3周龄的雏鹅,病程初期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或废绝,离群呆立,病鹅下痢,排出含有气泡或纤维碎片的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泄殖腔周围有稀粪沾污,泄殖腔扩张,病鹅发病1-2天后,病鹅迅速脱水、消瘦,出现神经症状,迅速死亡。亚急性型多发生于日龄较大的雏鹅,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持续下痢,身体消瘦,病程大约持续3-7天,部分患病鹅可自愈。

对病死鹅进行剖检,可见其心肌苍白,心包积液。肝脏淤血肿大,颜色呈黄褐色,部分病例可见胆囊肿大,内有大量黄绿色胆汁。胰腺呈暗红色,表面可见坏死点。肾脏肿大,表面有坏死灶。该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小肠(空肠、回肠)发生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肠管外观极度膨大,质地坚实,长约2-15cm,状如香肠。剖开肠管,可见肠管内被灰色的栓子塞满,取出栓状物,可见肠壁变薄且光滑,直肠黏膜充血,有出血点和出血斑。出现神经症状的病鹅还可见脑膜下血管出血。

4、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剖检,不难做出诊断,但是目前该病的发病年龄有增大的趋势,非典型症状和潜伏期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因此,对于该病的确诊还需进一步采用病毒分离、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中和试验、免疫电镜、核酸探针和PCR等实验室检测技术。目前,ELISA是常见的检测小鹅瘟抗原的有效方法,此试验采用的酶标记单抗具有纯度高,容易制备,易于商品化的优点。试验将单抗的高度特异性与ELISA的高度敏感性结合在一起,使得检测方法特异而灵敏,且所需时间短。

5、预防措施

由于该病对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因此临床治疗和预防效果不明显。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小鹅瘟的发生,养鹅户要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为鹅群注射免疫疫苗、抗血清、卵黄液等药物。在疫苗的使用上,应合理地使用疫苗,注意使用药物的针对性,才能提高免疫预防的效果。可在种鹅开产前15-20天,给鹅肌肉注射小鹅瘟弱毒苗,这样可使所孵出的雏鹅获得被动免疫,抵抗小鹅瘟病毒的入侵。日龄较小的雏鹅可皮下注射小鹅瘟灭活疫苗或高免血清,日龄较大的成鹅则使用活疫苗或者卵黄液,并在日粮中加入环丙沙星、强力霉素等抗菌药物,这样可有效预防继发感染,治疗效果更好。

基本介绍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所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以精神委顿,离群独偶,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患鹅频频摇头,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神经紊乱,小肠中后段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形如腊肠状为特征。常呈败血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对养鹅业生产危害极大。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兽医临床实践经验,将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主要病变、临床诊疗方法作一总结,为养鹅业主防治本病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希望本文对养鹅业主有所帮助。
发病情况
1.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
2.鹅群发病呈暴发流行,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
3.饲养管理水平低,育雏温度低,鹅舍地面潮湿,卫生环境差,鹅只日龄小,其发病率较高。
4.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缺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发病的存在等均能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死亡。
5.患病的鹅群,若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本病的单一感染。
6若发现有个别鹅场的患病鹅群发病日龄最迟的持续至33天龄,但死亡率极低。40日龄以上的鹅只,未见发生本病。
临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5天,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其临诊类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会群。
急性型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虽能随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病雏鹅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进而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发绀);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据临床所见,大多数雏鹅发生于急性型,病程一般为2-3天,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渐而转为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病程一般4-7天,间或有更长,有极少数病鹅可以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病理变化最急性型最急性型病例,剖检时仅见十二指肠黏膜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在其上面覆盖有大量的淡黄色黏液;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易碎;胆囊胀大、充满胆汁,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
急性型急性型病例,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胆囊胀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肾脏稍为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肠道有明显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小肠的中段和后段,尤其是在卵黄囊柄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膨大,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发炎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长短不一(2-5厘米)的栓子,体积增大,形如腊肠状,手触腊肠状处质地坚实,剪开肠道后可见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状物(以上俗称为腊肠粪的变化,是小鹅瘟的一个特征性病理变化)。也有部分病鹅小肠中后段未见明显膨大,但可见到肠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凝块和碎片,未形成坚实栓子。
临床症状
发病鹅普遍出现下痢、口吐粘液、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的情况。日龄较大一般没有出现神经症状,发病鹅表现为下痢、采食量减少。
病理剖检
可见肠道的血管怒张,十二指肠的粘液增多,粘膜呈现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里面有容易剥离的凝固性栓子。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胰腺颜色变暗,个别的胰腺出现小白点。心肌颜色变淡,肾脏肿胀。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有神经症状的鹅剖检时,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
区别诊断
区别鹅副粘病毒病、与小鹅瘟,本病1-3周龄的雏鹅易发,前者所有龄期的鹅都可发生。
防治措施
预防
1、加强消毒:全场定期(建议每周一次)消毒,针对垫草、料槽、场地,应用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对病死鹅要作深埋,加入消毒粉(如三氯异氰尿酸钠、生石灰等)处理
2、把好引种关,引进健康鹅。防止带回疫病,已引进的要隔离饲养观察。
防治
孵出的雏鹅自身就有免疫力。如母鹅没有进行防疫,雏鹅要在1日龄内皮下注射疫苗,或皮下注射可起到预防作用;发病时用鹅瘟康肽皮下注射可治愈
加强管理,增强鹅体的抗病力,注意鹅舍通风干燥,定期消毒,冬天防寒保暖,平时可用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饮水,注意每种药使用后必须换另一种药。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805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