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结合型生态发酵床养猪舍建筑设计

随着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大量的畜产品,但同时,集约化生产模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处理困难,污染环境,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一个社会问题。发酵床生态养殖模式作为新兴养猪技术,在维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解决环保压力等方面效果显著,受到欧、美、日、韩等国家养猪业的欢迎。基于生态发酵床养殖模式的优越性,唐山市也大力推广并研究改进这种生态化养猪模式,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猪群疾病、提高猪肉品质和生产效能。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部,东经117031 7~ 119019,北纬38055一40028。本设计项目所在地滦南县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与京津冀都市圈交融地带,属于暖温带沿海半湿润区大陆性气候,是唐山市南部沿海四点一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县。本文以滦南县利民种猪繁育养殖场育肥栋舍设计为例,阐述该地区改进型发酵床养猪舍建筑选型和尺寸设计。

1 猪合的结构形式

由于各地区生产条件和气候的差异,生态养猪的猪舍结构也有不同的建筑形式。目前,唐山市的猪舍建筑形式大体有以下3种。

1.1无动力通风球双坡屋顶猪舍

屋顶采用三角形屋架,由桁架、水平拉杆、腹杆、斜撑、檩条等组成,各杆件制作采用的材料,有木材、钢材及钢木混用3种。屋顶的外围护由机制瓦、石棉瓦、彩钢板覆盖,南、北墙设窗户,通过墙体、窗户、屋顶等围护结构形成封闭式猪舍,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便于人工控制舍内环境条件。这是国内广泛采用的最基本猪舍形式。

1.2带高侧窗双坡面屋顶猪舍

在传统双坡面屋顶上增设单侧天窗的屋顶形式,加强通风和采光,高侧窗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这种屋顶多在大跨度猪舍采用,其屋架结构较为复杂,适用于气候炎热地区,唐山地区也有部分猪场采用这种建筑形式。

1.3暖棚式半开放单坡屋顶猪舍

猪舍北面有墙为单坡面屋顶,南面无墙为半开放式暖棚,外围覆盖无滴透光塑料薄膜。猪舍结构简单,造价低,采光充足,通风好。冬季白天透光增温,夜间加盖草帘增强保温;夏季在温室透光膜外加遮阳网,减少太阳辐射热,加强通风降温。这种猪舍结构形式可以结合大棚蔬菜种植,实现种养结合的生态化养殖模式。

2猪舍平面布置和发酵床形式

2.1 种养结合的平面布置形式

猪舍内的栏位布置分单列式、双列式和多列式。单列式布置栏位位于栋舍一侧,沿长度方向布置,适用于猪舍跨度较小,结构简单的栋舍设计。双列式布置中央设走道,栏位位于走道两侧,走道使用率高,适用于跨度9~12 m的猪舍和产仔舍的布局。多列式布置中间走道公用,常为双走道四列式排布,适用于跨度较大的猪舍和机械化养殖场,对建筑结构要求较高。

本设计猪舍平面沿栋舍纵向南北分开,南向为牧草种植区,采用温室大棚的形式设计,北向为育肥猪饲养区,采用单坡式屋顶设计,如图1所示。这种平面布置方式不仅实现了种养结合的新型生态微循环养殖模式,而且在建筑上控制了建筑结构的复杂性,降低了栋舍建设成本。

种植区采用半岛式布局,充分提高空间利用率,靠近猪栏部分预留950 mm的纵向通风道兼走廊,便于种植操作和观察猪只健康状况,在山墙部分预留简易人口。养殖区猪栏采用单列式布置,靠北纵墙沿猪舍长轴预留走道,在栏位内,靠走道铺设1 200 mm 的水泥硬化床面,布置食槽和饮水系统。硬化床面和走道设置3%的排水坡度,随时将饮水、漏水、洒水和清洁水等引入中间的排水沟排到舍外,始终保持猪舍内无任何水进入发酵床。

2.2猪栏和喂食设备尺寸

猪栏是用来限制猪只活动范围,并起防护作用的设备,是猪场的基本生产单位。本设计采用栏栅式猪栏,单个猪栏面积14.04 m2,饲养育肥猪5头,栏位宽度3 000 mm,深度3 640 mm,栏高l 100 mm,栏栅间隔180 mm,采用镀锌钢管焊接而成。水泥自动落料食槽尺寸2 100 minx700 mill,用钢管分割成400 mm宽的进食栏位,设置自动饮水器1个,饮水器的下面设盛接水装置,将洒水、漏水通过走道和栏位间的排水沟引流到猪舍外的窨井中。

2.3发酵床形式和尺寸

发酵床按垫料投放位置分为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下式3种日弓J。地上式发酵床高出地面,垫料不易潮湿,通风效果较好,但猪舍较高,保温效果稍差。地下式发酵床猪舍整体高度较低,冬季保温较好,造价低,但通风效果较差。半地下式发酵床面较地下式提高,在控制造价的同时兼顾了保温和通风效果。本设计中采用地下式发酵床,发酵床面宽度3 380 mm,长度根据猪舍的长度来确定,深度900 mm,在发酵槽池内部四周用砖垒砌,再用水泥砂浆抹面,发酵床底部为自然土壤。

3栋舍的空间尺寸设计

本设计采用暖棚式半开放单坡屋顶猪舍形式,结合通风屋脊设计,形成种养结合的生态化农业养殖新模式。栋舍的平剖面形式如图2和图3所示。

3.1猪舍长度

本设计单栋猪舍的长度要满足建筑模数的要求,每个开间尺寸为3 000 mm,设置种植床、发酵床和走道,北向设置宽900 mm,高1 200 mm的窗户,靠近走道地面的墙上设置2个250 mmx250 mm通风口。南向种植床上部覆盖塑料薄膜,形成暖棚形式。猪舍在纵向可以按照饲养规模连续扩建,适应猪场整个场地的变化。唐山地区,根据生态化发酵床养猪的生产实践,猪舍长度以50~70 m为宜。

3.2猪舍跨度

本设计单栋猪舍采用种植床、发酵床综合布局,建筑跨度为12 m。北半部跨度6 m,南向设置猪栏,北向靠墙为1 100 mm走道;南半部采用暖棚模式,跨度6 m。整栋猪舍充分考虑冬季采光的可能性,按唐山市所在地理位置考虑,在冬至日正午,日光可以照满深度为5 000 mm的发酵床面。

3.3猪舍高度

根据唐山市冬季寒冷,气温低的气候特点,同时考虑猪舍的建造成本,猪舍剖面设计中,高度的确定在满足冬季采光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低一些,以便于保温。本设计猪舍北半部屋面为单坡屋顶,檐口标高南部为2 700 mm,北部为2 100 mm。南半部暖棚最高处标高2 250 mm,暖棚和北部屋面衔接处留100~ 200 mm的通长缝隙,缝隙通风口处于冬季主导风向背风一侧,主要作为冬季通风换气使用,夏季南半部暖棚下半部敞开,主要采用风压形成的穿堂风 来组织通风。

4栋舍环境设计

4.1通风设计

自然通风依靠舍外风力造成的风压或舍内外空气的温度差造成的热压为动力而使空气流动。自然通风不需要设备投资和消耗动力,因此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本设计中,在屋脊部位设计了南向通长的通风缝隙,猪舍北向设置的窗户和窗下的通风孔,进行热压通风。夏季使用过程中,猪舍南向种植床面上部覆盖薄膜揭开,形成半开敞式风压通风.大面积的通风口导人的大量气流,经过种植床面的降温,然后吹向发酵床,产生良好的通风效果。通风设计充分利用了唐山市冬季主导风向、暖棚对空气的热作用以及发酵床的散热量来增加综合通风效果。

4.2采光与保温

采光设计是猪舍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影响到猪舍内部的日照卫生条件,在一定情况下,还增加了冬季采睚保温的作用。本设计中的猪舍,南向采用暖棚式设计,南端坡度较陡,保证大量的日光能够投射进来,满足种植床面的采光要求,并提供了大量的太阳辐射热。北面的单坡式屋顶檐高和发酵床面深度尺寸,按照唐山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角设计,使冬至日正午太阳光线能够满床照射,从而提高发酵床面温度,增强发酵效果。此外,在发酵床猪舍内,由于垫料和猪排泄物的发酵产生大量的热量,再加上猪本身的散热,可以使舍内冬季保持一定的温度。夏季暖棚薄膜揭开,形成半开敞式通风口,暖棚上部覆盖遮荫网,形成良好的遮荫和通风环境,通过暖棚的运营管理实现冬暖夏凉的猪舍环境。

5结论

本设计在归纳总结传统发酵床养殖栋舍形态的基础上,以带保温的彩钢复合板为主要围护结构,结构形式上综合暖棚和传统养猪舍的形式,给出了经济适用、种养结合、制造舍内微循环的发酵床养猪新模式。栋舍暖棚部分、通风口、窗户和檐高等尺寸设计充分考虑地理条件,利用太阳高度角进行暖棚前坡角度和檐口高度的控制计算,满足冬季日照满窗,夏季窗口遮阳的要求,为栋舍提供较好的日照和保温条件。在通风设计上充分运用高塔通风效应,加大进气口和排气口的高差,并且利用缝隙通风减少冬季冷空气对发酵床面的影响。在冬季没有配置额外供暖设备的条件下,舍内温度基本达到了正常生产的要求。总体上来看,本设计节约了生产建设成本,种植蔬菜用于补充饲料,是适于推广的、生态环保的、经济实用的规模养猪场栋舍建造方案。

扩展阅读

猪舍建筑设计关键技术


猪舍是养猪必不可少的生产条件。好的猪舍能够为生猪提供舒适愉快的生活环境,保障猪的身心健康,免受痛苦,不受伤害,有利于防疫和饲养管理工作,经济美观实用,并能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工作量,提高生产能力、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笔者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繁殖规律、当今畜牧业生产发展需要,结合现代猪舍建筑宝贵经验、人居环境建设成功范例,经多年实践归纳出猪舍建筑设计关键技术供业界人士参考。

l圈舍设施建筑设计.
1.1屋顶

屋顶可采用彩钢瓦(内衬保温隔热泡沫板)、水泥预制板、水泥瓦、机制瓦、青瓦(应安装顶棚)、 PVC塑钢瓦等材料。修建形式为坡式(冬季应安装顶棚)、微坡式和平顶式3种。图l为坡式猪舍剖面。

I.2墙体和窗户

墙体厚度。非承重墙为12。18厘米,承重墙为 1824厘米。前后墙体净高2.4。3.0米,1米以下用水泥砂浆抹光,墙体砖柱建于舍外。窗户面积1.5。 2.5米2,即宽1.5。1.6米、高1.0。1.6米,窗户离地面 1.0一1.4米,并采取保温防虫措施,做到冬暖夏凉、防蚊防蝇。详见图1、图2。

1.3出粪口和饮水器

出粪口宽50厘米、高40厘米、离地6厘米,或宽40厘米、高50厘米、离地50厘米,或根据实际需要出粪口亦可宽25.30厘米、高10。20厘米、离地 O~6厘米,并安装防护栏。根据实际需要可将防护栏安装在舍内或舍外,做到冬季保暖、夏季透风、防蚊、防猪逃跑、方便出粪、防止二次污染、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工作量。饮水器离地10。65厘米,产仔舍和生长肥育舍应各安装2个:产仔舍一个离地10厘米,另一个离地60~65厘米;生长肥育猪舍一个离地25。 35厘米,另一个离地55。65厘米;其它舍安装1个,离地60~65厘米,详见图2。

1.4地面和消毒池

地面做到坚实平整防滑、不渗漏、不积水。舍内地面高出舍外地面20.30厘米,最高不超过90厘米。地面坡度沿圈舍横向方向为l%。2%,纵向方向为2%~3%。在地面最低处安装地漏,地漏下面埋设PvC排污管道,坡度3%-5%。在旧圈改造中,为了方便施工,地漏可设在舍外地面上,PvC管紧接地漏,埋于地面下,但要采取措施防止雨水进入地漏。消毒池建于舍内门口,如建在舍外门口,应采取防雨防晒措施,确保防疫有效,减少消毒药物浪费。消毒池深度为能将手推车轮胎淹没(一般深度为6-10 厘米)即可,宽度与门宽一致,长度为车轮周长的 1.25.1.5倍或70。100厘米。消毒池进出U应建成斜面,方便进出,有条件的可增建紫外线杀菌问。详见图3、图4。

1.5隔栏

隔栏用立砖砌成,两面用水泥砂浆抹光,厚8厘米(即立砖厚6厘米,两面水泥砂浆各1厘米,但水泥标号要高,砖用水浸足),隔栏与隔栏相交处和隔离栏与圈门相交处应加厚加固6~12厘米,或采取相应稳固措施,也呵不加厚。在与墙体相交处隔栏应嵌入墙体,增强其稳定性。也可采用金属隔栏。详见图3、图4。

(1)生长肥育猪舍隔栏:长(即开间下同)为3.0,4.5米、宽(即进深下同)为3.0-3.2米。

(2)产仔舍隔栏:长2.2.2.4米、宽2.2.2.4米或 3.0米。保温补饲栏设在产仔舍内或两产仔舍之间,供1头或2头母猪所产仔猪保温补饲需要。并预留相应设施安装保温隔热板和加热设备。保温补饲栏长 1.1-1.2米或1.6~1.8米、宽0.8-1.0米。仔猪进出口宽 20厘米、高30厘米,呈拱形。在保温补饲栏内最低处预留清洁孔,保温补饲栏也可建成活动栏。此法设计虽比现代猪舍建筑面积每头母猪增加1.2.5米z,但可大大降低固定投入,符合哺乳期间母猪要囚、仔猪要游的生活习性,有利于强化母仔情感交流。

(3)配种舍及娠妊舍隔栏:公猪栏长2.3,3.0米、宽3.0米,待配舍、妊娠舍栏长34米、宽3米。此种妊娠栏设计方法每头母猪所占圈舍建筑面积虽比妊娠限位栏所占建筑面积多1.3.2.6米:,但可降低固定投入,符合人性化管理,增强体质和繁育能力,提高利用年限。

1.6运动场

公猪、待配母猪和妊娠母猪应设运动场,运动场栏高1.2-1.4米,长度与圈舍隔栏长度一致,宽为隔栏宽度的23倍,并设有出粪口。运动场与圈舍共用雨水沟,也可另建雨水沟,运动场地面设计与舍内地面设计一致。圈舍与运动场之间应设圈门,宽 60厘米、高90厘米,并采用弱弹力自动关闭门或透明塑料软帘,做到方便进出、保温防虫透风。在下雨之初,运动场污水应通过地漏进入排污道,待运动场干净后,应封闭地漏,让雨水进入雨水沟。此种设计可增加种猪运动量,增强体质和繁殖性能,尤其是外种猪和外元杂种猪。另可在仔猪舍、公猪舍、空怀舍、运动场增设吊环、球类等用具或投掷青饲料分散其注意力、促其运动、增强体质、提高生产繁育能力。

1.7过道

单列式过道应设在靠墙一边,宽1.2米;双列式过道,应设在两排猪栏之间,宽1.5米。

1.8 圈门

圈门可设在过道上,也可设在前后墙体上,宽 60厘米、高90厘米。如设在过道上,产仔舍饲槽应为活动饲槽,方便母猪进出。生长肥育舍可在圈门下面增设饲槽,以提高圈舍饲槽长度、存栏量和圈舍利用率;如设在前后墙体上,可取消出粪口,圈门既是进出口,又是出粪口,人喂料时从与过道连接的门进入,不走圈门,有利于粪道、净道彻底分离,方便出粪,防止粪便二次粪污,但防盗防偷能力较差。详见图3、图4。

1.9饲槽

饲槽底宽10-20厘米、上宽12-25厘米、深10-20厘米,呈梯形;进料口宽12.18厘米、高50.60厘米,饲槽隔栏离地40~50厘米,饲槽和落料板用水泥砂浆抹光。可在饲槽口面安装间隔15。30厘米的金属栅栏,以防猪进入饲槽,污染饲料饲槽;也可采用金属隔栏饲槽或自动落料饲槽,金属隔栏应离地 10。20厘米。除哺乳母猪饲槽外,其它猪饲槽应预留 1个清洁孔(见图1)。

1.10环境绿化

圈舍周围种花种草,栽植树木(阔叶落叶树为佳,如法国梧桐树),做到夏季防暑、冬季透光、除臭杀菌、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2饮水系统和排污系统设计路径
2.1饮水系统设计路径

饮水管应安装于舍内,1米以下为金属水管,防止猪咬。舍外饮水管埋于地下。也可在舍内安装(修建)一附有水位标示的饮水桶(设施),有利添加一些水溶性添加剂,促进生长,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2.2排污系统设计路径

(1)固体污物经出粪口直接(或再经舍外地面)撮入手推车内运抵发酵池(窖)集中处理,综合利用。固体污物发酵处理后用于种植业,也可生产蝇蛆、河蚌、菌菇、蚯蚓,亦可经脱水干燥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或经脱水干燥处理后再通过高压制成固体燃料用柴。

(2)液体污物经地漏过滤后进入PvC排污支管沉淀池(定期清理,一般夏天每天1次,春秋每2。3 天1次,冬天每3~5天1次)一排污主管(间隔一定距离留一检查孔)一沉淀池(定期清理)一沼气池(化粪池)一沼液贮存池,用于水产业、水生植物和种植业等自然生态净化方式,达到污物零排放的目标或经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处理后达标排放。

(3)粪污处理设施容量设计,固体污物发酵池按存栏生猪每头0.5~0.75米,修建,沉淀池按存栏生猪每头0.01米,修建,沼气池(化粪池)按存栏生猪每头 0.2-0.3米,修建,沼液贮存池按生猪常年存栏量每头 1-1.5米3修建。

3其它

各地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可强求一致,应作相应调整,使之更科学、更实用、更经济。

发酵床养猪的猪舍设计、垫料制做与管理


1建筑设计

猪舍一般宽46米,长820米,立柱高1.82.0 米,顶高3米左右。座北朝南,屋顶要做好保温隔热设计,以利于冬季保温及夏季隔热,房顶设有可自由开闭的窗子,阳光可照射整个猪床面积的1/3,南北墙可设大窗或使用卷帘,并且从太阳升起至太阳落下,可照射整个猪床的每个角落,这样可使猪舍内部的微生物适宜地生长繁殖。

如果用温室大棚模式,养猪大棚跨度一般为4~5 米,长度为2025米,四周围栏高1.01.2米,支撑大棚可用空心砖等材料砌成,棚高一般在2.7~3.0米。材料可选用钢筋、水泥等,顶部覆盖塑料薄膜、编织布、草帘等。大棚四周不设围墙,夏天等于是凉棚,冬季放下塑料薄膜就可成为1个暖圈,冬暖夏凉,为猪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通常每间圈舍净面积约25平方米,可饲养肉猪 1520头。一般每头猪占地1.2~1.5平方米。向地面以下深挖50-90厘米。每个猪栏都要开窗,一般来说要相对而开,便于空气流通,夏季打开,冬季太冷需要用东西盖起来。一般情况下,还是需要定期打开。屋顶需要设置透明亮瓦,让阳光照进来,这个对发酵床菌种营养搭档伴侣和粪便秸秆发酵剂非常重要,亮瓦的多少以阳光自东向西移动时可照到猪圈全部为最佳,尽量做到阳光普照。屋顶现在饲养户主要用的是水泥瓦。猪栏材料主要是用竹子,是因为考虑到价格比较便宜,家里种植,可就地取材。

2垫料制做

垫料一般选择秸秆、树叶杂草、稻谷壳粉、锯末屑、粪便,发酵床菌种之一粪便秸秆发酵剂等,有条件可加入少量米糠、酒糟等发酵效果更好。垫料配比为锯末屑50%,稻谷壳粉40%(若无,可用锯末屑全部代替),粪便10%,发酵床菌种粪便秸秆发酵剂0.2%,水60%~70%。如添加5% 10%米糠、酒糟等发酵效果更好,可代替等量稻谷壳粉。

将发酵垫料,发酵床菌种之一粪便秸秆发酵剂,水按配比准备待用;先将粪便秸秆发酵剂倒人准备使用的水中稀释搅拌均匀浸泡2~12小时以活化菌种,增强菌种活性,稀释用水最好为井水或河水,若为自来水请放置24小时后再用;搅拌发酵如有搅拌机,可以先将发酵原料混合2分钟后,再倒人菌种稀释液搅拌4分钟;没有搅拌机可在地面上铺上发酵垫料翻倒2次混合均匀,再将粪便秸秆发酵剂稀释液翻倒2次混合均匀。堆成高约0.6米、宽2米的长方形物料堆,并在堆顶打孔通气。最后用长方形塑料布将肥堆覆盖保温、保湿、保肥,塑料布与地面相接,隔1米压1个重物,使膜内既通风又避免被大风鼓起。发酵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翻堆进行通风换气,夏、秋季节的早晚要揭膜通风翻堆1次(1~2小时),天气晴朗时可在前1天傍晚揭膜,次日早上覆盖。堆沤 4~6天后,堆温可升至60~70℃。

3养猪管理

猪舍中的锯屑变少时,应适当补充缺少部分。为利于猪拱翻地面,饲料喂量应控制在正常量的90%,平时发现猪粪便堆积得比较多时,向空地撒一撒,便于充分分解。另外,地面不能太干燥,既要保持很松散,但是又不能有灰尘扬起,否则猪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在特别湿的地方加入适量新的锯末屑、稻谷壳粉,锯末屑、稻谷壳粉各50%。用叉子或便携式犁耕机把比较结实的垫料翻松,把表面凹凸不平之处弄平,猪全部出栏后,最好将垫料放置干燥2~3天;将垫料从底部反复翻弄均匀1次,视情况可以适当补充发酵床菌种混合物,重新堆积发酵,问隔24/],n,-t 后即可再次进猪饲养。

发酵床养猪的饲养管理,与传统养猪模式无特殊的地方。与传统养猪一样,首先要做好疫苗免疫,控制疾病的发生;进入发酵舍前必须做好驱虫 作;进入发酵舍猪的大小必须比较均衡而且健康;保持适当的密度,若饲养密度过大,发酵床的发酵效果会降低。

猪舍建设的场址选择与建筑设计


青冈县位于松嫩平原东部,黑龙江省中部偏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气候差异显著,四季分明。海拔高度130.0~247.7 米,年平均气温在2.4~2.6℃左右,平均年降雨量477 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 601 小时,无霜期130 天,是典型的高寒地区。但受传统习惯、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养殖场户建设的圈舍普遍存在采光通风差、设备简陋、饲养不方便、污染环境和疫病防控难度大等问题,很难满足现代标准化养殖的要求。随着我国畜牧产业的更新升级,对畜禽饲养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设计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圈舍修建模式,并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大力推广应用。

1 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要根据《畜牧法》第四十条明确规定的区域,既符合区域发展规划,不污染周边环境,又能满足生产防疫要求。地势干燥,背风向阳,空气流通,土质坚实,以沙土壤为好。地下水位低于2 米以下,具有缓坡的北高南低平坦地方。供电方便,水源充足、良好,对水要进行物理、化学、生物学检测,微量元素成分与含量检测均符合国家标准。距离饲料生产基地较近。交通便利,距离国道主干道2 千米以上,距离村庄、居民点500 米以上,距离河流200 米以上,500 米半径内没有其他动物养殖场。养殖场应位于居民区的下风向,注意不能太靠近交通要道与工厂、住宅区,以利于防疫和环境卫生。

舍内有害气体来自牛猪呼吸、排泄及生产中有机物分解,有害气体主要有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来自粪便的分解和氨化秸秆的余氨,氨气能刺激黏膜引起黏膜充血,喉头水肿,日均浓度为猪舍25 毫克/ 立方米,牛舍20 毫克/ 立方米。硫化氢来自蛋白质饲料,刺激黏膜,日均浓度为猪舍10 毫克/ 立方米,牛舍8 毫克/ 立方米。二氧化碳来自动物呼吸,日均浓度为1 500 毫克/ 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 微米的所有颗粒物的总质量浓度,日均浓度为猪舍1 毫克/ 立方米,牛舍2 毫克/ 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是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指直径100 微米的颗粒物。日均浓度为猪舍3 毫克/ 立方米,牛舍4 毫克/ 立方米。

养殖场生态环境质量标准风速为成年猪舍1.0米/ 秒,仔猪舍0.4 米/ 秒,牛舍1.0 米/ 秒。相对湿度为牛、猪舍适宜空气湿度55%~85%。温度为成年猪舍11~17℃,仔猪舍27~32℃,牛舍10~15℃。照度为成年猪舍30 勒克斯,仔猪舍50 勒克斯,牛舍50 勒克斯。细菌为猪舍17 000 个/ 立方米,牛舍20 000 个/ 立方米。噪声为猪舍80 分贝,牛舍75 分贝。粪便含水率为猪舍70%~80%,牛舍65%~75%。

2 建筑设计

猪舍采取全封闭建筑模式。冬季舍外温度零下 30℃时,在不采暖的条件下,舍温可保持在10~15℃,保证了冬季母猪正常分娩,仔猪安全过冬,肥猪快长。天棚可用木板、柳条、秸杆、苇子等材料构成。用木板做天棚时,木板要做成裁口。用柳条、秸杆、苇子做天棚,要用绳子或铁丝扎成苗耙,搭成天棚后,在苗耙上抹一层稀羊角泥,将苗耙间的空隙用稀泥堵严,然后铺一层塑料薄膜或油毡纸。在油毡纸上再铺上厚20 厘米的锯屑等物质,将房檐、屋角堵严,防止贼风侵入。天棚距离地面的高度是保温的一项重要措施,最适宜高度为2.0~2.2 米。冬季北方地区北风、西北风居多。为此修盖猪舍应少留北窗,一般南北窗比例以3∶1 为宜。如果不留北窗,冬季舍温虽可增加,但不利于夏季通风换气,也将影响母猪的繁殖与幼猪的增重。

修建猪舍要留南门。入冬前将东、西门封闭,所有人员、推车、猪只出入均走南门,南门最好带门头,防止冷气直接进入猪舍。一般100 米长的母猪舍设三个南门,50 米长的母猪舍中间设一个南门也可以。高密度是指在合理条件下增加单位面积容纳猪的头数。适宜的密度为每头泌乳猪(带仔10 头)占4 平方米,每头妊娠母猪(一圈养10 头)占16 平方米,每头6~8 月龄后备猪与肥猪(一圈养20 头)占 16 平方米,每头断奶仔猪占0.3 平方米。猪舍的高温高湿、低温高湿对母猪的繁殖、仔猪成活、幼猪生长都不利。猪舍应当温暖干燥,因此母猪定时放猪排便,仔猪、肥猪的饲喂、睡觉、排便三分开。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做到地面、猪圈清洁、干燥。过道与圈内一旦弄潮,要用白灰与炉灰1∶3 混合物或锯屑撒在潮湿的地面上,将其迅速弄干。每天中午将气孔打开,排出浊气,降低舍内湿度与污气。

发酵床+沼气池新型猪舍设计


近年来在国家生猪扶持政策的鼓励下,各地中小规模猪场逐渐增多,但这些猪场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猪舍设计存在缺陷,导致人工饲喂、清粪、排污等成本增加,再者是不能有效处理粪污,猪场疫病流行的形势严峻。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设计在发酵床下建造串联沼气池式猪舍,将部分猪粪便污水在舍内直接排入沼气池,实现发酵床和沼气池处理粪污的有机结合,不仅实现零排放,避免了环境污染,且能满足生猪福利需求的特点,还实现了节地、节水、节工等,是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低碳养殖的有力措施之一。

1 新型猪舍的设计原理

新型猪舍充分将两种粪污处理模式有机结合,对育肥猪产生的粪污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的无害化处理,充分利用猪舍空间实现规模化养猪的最大存养量(图 1)。猪舍的部分粪便污水直接通过设在猪舍南侧的猪厕所上的进料口自动流入设在猪发酵床下面的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致使池内压力升高,把沼液、沼渣通过出料口储液池排出,沼气通过沼气输出管道排出;猪只在发酵床上排泄的粪尿被发酵床上的微生物菌种分解,猪的发酵床对设置在下方的沼气池起到了很好的保温作用,避免沼气池产气受季节影响。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祥顺农业示范场利用这种发酵床养殖+ 沼气+ 茶叶生产的新型猪舍,用发酵床养猪分解粪污问题,部分污水为沼气提供原料,沼气为生活(照明、取暖、做饭) 和茶叶加工提供能源,沼液沼渣用作茶园有机肥,形成无污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2 新型猪舍的设计

此猪舍建设要求地下水位要低,最好是沙土层土质,并需在规划好猪舍的基础上先开挖建设沼气池,预设进料口、出料口和沼气输出管道,然后在沼气池的上方建设发酵床养猪舍。

2.1 地上建筑部分设计

猪舍坐北朝南,呈东西走向,充分采光,通风良好,南北用玻璃窗,也可敞开,冬季采用塑料薄膜保温。每个猪舍内部设计一排猪栏,饲喂通道在猪舍的北边,猪栏全部采用发酵床,在猪舍南侧设计1 m 宽的猪厕所,并在猪舍和发酵床之间砌一道15 cm 高的隔墙。厕所上方设计吊装猪饮水器,饮水器有一定的活动幅度,并高出地面50 cm (图2、3)。其余部分设计与一般猪舍相似。

注: 过道和厕所宽为1 m; 矮墙高0.15 m, 发酵床深0.8 m

2.2 地下建筑部分设计

在猪舍南侧猪厕所中间处设计一个直径大约30 cm 的粪污进口,沼气池可以实现自流式进料,并可人工调控进料量及粪污浓度。粪污进口的下部连着容积50 m3 左右的厌氧发酵池,猪舍每65 m2 的发酵床下均设有50 m3 左右的沼气池1 座,所有地下沼气池的上部设置沼气输出管道,沼气输出管道为串联装置,沼气输出后需经过调节阀门,调压后方做燃料使用。每个沼气池底部设置沼肥输出管道,此管道通到设置在猪舍南侧的专用沼肥储存池,以便日后作肥料利用。

3 新型猪舍的优点
3.1 节约了土地

新型猪舍一是提高了单位面积猪只的饲养量,与传统的发酵床相比,新型猪舍取消了休息台,猪舍发酵床面积增加,传统发酵床1.5 m2 可饲养猪只1 头,新型猪舍同样的面积可饲养2 头。二是所有串联沼气池设置于发酵床下方,节省了单独建设沼气池的土地。

3.2 提高了沼气池的利用效率

一是提高了沼气池的产气效率。产甲烷菌是沼气发酵的主要成分,在35℃时,产甲烷菌的产气能力最强。我国北方冬季地表温度一般低于0℃,甚至更低,沼气池温度通常低于10℃,产甲烷菌处于休眠状态,因此北方现有沼气池冬天几乎不产气,即使设计在室内也很少产气。而新型猪舍的沼气池建在发酵床下,发酵床起到了很好的保温作用,使得沼气池即使在严冬也能充分发酵猪粪尿生产沼气。二是沼气池出料口设置于猪舍前面,利于沼液水分自然蒸发和沉淀再发酵,沼液、沼渣分解得更彻底。

3.3 提高了发酵床的使用效率

新型猪舍一是饮水器与料槽分离,安装在厕所上方,与在墙上固定猪饮水器相比,减少了夏季猪玩耍饮水器造成水洒入发酵床的可能性。另外,吊装饮水器还可作为猪的玩具,提高了猪只的福利。二是在传统的发酵床,猪直接将所有粪尿直接排在发酵床上,随着育肥猪的生长,尤其是育肥后期,发酵床很难将猪只产生的粪污全部分解,造成发酵床死床、烂床和人工翻耙次数增多,劳动强度加大。而新型猪舍利用猪有定点排粪尿习惯的生物习性,建设专门的猪厕所,减少了发酵床上粪污的量,并用矮墙将发酵床和猪厕所隔开,避免了粪污进入发酵床,减少了发酵床死床、烂床的发生,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4 小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成为我国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大型规模猪场对粪污的处理不但投资巨大,而且处理后的粪污不能被周边土地消纳,浪费了大量能源和资源。新型猪舍设计采用循环再利用模式,在不增加猪舍面积的情况下,使舍内存栏量成倍增加,节约了土地,提高了沼气池的利用效率和发酵床的使用效率,处理后的粪污可完全作为有机肥料而被周边农田消纳,该模式非常适合家庭牧场的养殖生产,对增加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0557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猪炭疽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