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方法


泥鳅细菌性疾病的预防主要从日常管理、水质调控方面着手,且防重于治。

泥鳅放苗前一定要清塘改底。清完塘消好毒后,在泥鳅入塘前4~5天,用生物有机酸或硫代硫酸钠进行解毒,6~8小时后,全池泼洒浓缩芽孢杆菌、EM菌或光合细菌,分解池塘内的各种生物尸体,避免发生二次污染,提前消除病原隐患。

许多养殖户有一个误区:水质越浓越好。所以他们平时不喜欢换水,水面上封闭着一层粘粘的泥皮,水质显得特别浓厚,蓝藻、裸甲藻易暴发,引起泥鳅发生中毒现象或不断发生气泡病引起大量死亡。养殖户必须要养成定期换水的习惯,最好换底层水,连换2~3天,换完水后及时全池泼洒VC应激灵,全池干撒全效底改、底确良或增氧底改王+解毒活水灵,搅拌成小颗粒干撒入塘底,解毒改底的效果很显著,让这些底改沉入池底氧化底部的饵料、粪便,3天后再用芽孢杆菌配合红糖活化2~3个小时后全池泼洒,或将EM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活化后拌沙土干撒也可以。



相关推荐

甲鱼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预防及监控方法



甲鱼养殖从粗放性放养发展至现今的集约化养殖模式,使鳖的生产速度增快,产量更高,但同时也使甲鱼的病害越来越严重,这是阻碍甲鱼养殖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因此,在甲鱼的养殖过程中,首要是要做好病害的防治与监控工作,做到防范于未然。
从病害预防的角度来讲,应该根据甲鱼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的生长季节以及养殖过程中特定的管理方案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首先,根据甲鱼的不同生长阶段,总结并分析甲鱼在各个阶段的易爆发疾病及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在稚鳖阶段,甲鱼易得的病害主要是白点病、白斑病、毛菌病、纤毛虫、腐皮病、爱德华氏菌病等;在幼、成鳖阶段,甲鱼易得的病害主要是疥疮、穿孔病、脱肛、肝坏死等。必须清楚这些病害的发病原因及其特点,例如白点病,就是由于幼小甲鱼对温度差的敏感性较强,如果温度差过大,引起甲鱼内分泌失调从而引发疾病,因此在甲鱼前期养殖时应保持恒定的池塘水温。其次,在不同的季节,因为气温和水温的影响,会促进一些特定病原菌的滋生,所以,在不同的季节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特定疾病的预防。如,初夏季节易得水霉病、肠炎等疾病,因此初夏时我们就应该注意对水质和饲料量的控制,适当添加一些增强体质及肠道功能的药物,帮助甲鱼健康的生长。最后,在养殖过程有着不用的管理方案和措施,要结合病害防治的要求,规范管理操作达到病害防治的效果。例如在投苗前的清塘环节,要对池塘进行暴晒,彻底消毒;空池进行石灰消毒时,应该做到操作规范、泼洒均匀、全面涉及;种苗在入池前也要做好消毒工作,将甲鱼放入食盐或土霉素溶液中浸泡消毒。
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病害的监控方式,做到细化管理,全方位、综合性的分析甲鱼的生长状态。病害监控可以细分为水质状态监控、甲鱼日常活动监控、甲鱼日常摄食监控、甲鱼体表状态监控。①水质状态监控。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甲鱼的健康水平。水质监控主要是对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的监控,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硫化氢、透明度、水温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关注水体漂浮物及水体表层状态。观察水体漂浮物是否会沉底及对甲鱼正常生活是否有影响。每天检查水体表层是否出现油层及观察池塘水色,如果发现水体出现油层应设法除去。②甲鱼日常活动监控。每天定时巡塘,一般选择甲鱼喂料前1个小时,观察甲鱼的活动是否敏捷,有无活动异常的个体及其数量,如发现活动异常的甲鱼,应细致观察并记录其特点,根据外表及解剖结果分析原因。③甲鱼日常摄食监控。根据不同的投料方式确定其正常摄食时间,甲鱼吃料结束及时巡塘看料,如出现剩料,应及时查找原因,迅速采取纠正措施,在下一餐喂料时应从根据上已餐的吃料情况控制投料量。④甲鱼的体表状态监控。利用喂料及巡塘的时机,仔细观察甲鱼体表是否存在异常,例如白斑、白点、腐皮、纤毛虫、脱肛等特征。
总之,对甲鱼的病害防治与监控,多想多看多观察,是成功的关键。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正确运用病害预防及监控的方法,以期获得良好的养殖成果。

草鱼养殖过程中细菌性黑身病的处理方案


时间:2010年5月28日

地点:山东省南阳岛

池塘面积:20亩水深二米的老鱼塘

用药前了解情况:鱼吃食不好,一天死一百多斤。前四天用了二氧化氯消毒一次。鱼用的是沉水饲料。

鱼的症状:身体发黑,肠道发炎,肝发白,掉鳞,烂鳃。

水质检测:pH值氨氮亚硝酸都不超标。水体清瘦,几呼没有藻类。

处理方案:①内服:“健鱼乐”+“渔夫宝”+“肝胃乐”+“维生素C”,连续喂5天,每天减少三份之一的饲料投喂量。

②外用药:用“池塘解毒灵”9瓶+“调水解毒灵”10包泼洒后,用“精博绿水威”4瓶+“氨基酸肥水膏”2桶+“精博活化菌”5包全池泼洒。第2天鱼只死十来条了。说明处方起到作用。

用药依据:鱼体有明显的肝胆病变,必须用肝胃乐快速修复肝细胞,健鱼乐消炎,渔夫宝清热解毒,治疗黑身病有明显的效果。由于水偏瘦,水环境不好,先解毒,起到一个诱食作用。再用肥水的药,把水培到一定的透明度,水环境好了,鱼病不易复发。因为水瘦,所以全部开的是生物肥,因为是老池子,所以开些精博活化菌来分解底质释放出氮肥。

罗非鱼养殖常见细菌性疾病及防治


近年来,随着罗非鱼养鱼面积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以及投喂过多饲料及肥料,使得池塘淤泥堆积,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和溶解氧低,养殖环境恶化,加之华南地区气温偏高,微生物很容易在水体、底泥及鱼体中滋生,感染罗非鱼,导致疾病发生或暴发流行。本文对罗非鱼养鱼中几种常见细菌性疾病作一简要综述,供广大养殖户在生产实践中参考。

一、运动性气单胞菌病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2.病理特征患病个体于水面无力漂游,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肠道充气且无食物,体表局部鳞片脱落,皮肤和肌肉大面积充血、出血,背鳍和尾鳍鳍条末端腐烂、鳍条充血,部分个体眼球肿胀、充血或白浊,肝脏充血发红,有的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脾脏充血、肿大,胆囊肿大,腹腔壁和肠壁也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

3.流行与危害此病流行季节长,从2月底至11月,水温在9~36℃之间均有流行,其中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最为严重。6~10月是该病的暴发流行季节,从罗非鱼鱼种到成鱼均易受到伤害,发病率高,流行期间发病率可达50%~78%,严重时达100%,死亡率为52%~100%。发病类型可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发病罗非鱼多在7天之内死亡,慢性发病的罗非鱼则在14天甚至60天后出现死亡。如遇到连续阴雨天后突然放晴,气温骤然升高,水体环境恶化,更易暴发此病。各种养殖方式的水域均有发病。

4.预防与治疗①放苗前彻底清淤消毒,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②定期泼洒生石灰,用量为20~50克/立方米,使水保持弱碱性;③每千克鱼体重用土霉素10~30毫克,或沙拉沙星10~20毫克拌料投喂,连用3天:④用漂白粉进行全池泼洒,浓度为0.3~0.4克/立方米,每3天泼洒1次,连用3次。

二、链球菌病

1.病原海豚链球菌或无rǔ链球菌。

2.病理特征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眼眶充血,鳃盖内侧出血,腹部膨大,有腹水储积,肛门红肿,采食减少或绝食,游姿平衡失调、翻滚、转圈,解剖病鱼可见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色浅,肠管松弛,肠腔充满淡黄色液体,肝脏增大。

3.流行与危害该病3~11月均可暴发,发病水温范围布25~34℃,7~9月的高温期最易流行,水温降至20℃以下则较少发生。传播速度较快,7天左右可波及个场。急性和慢性发病结合,发病率在1%~3%,日死亡率为0.1%~0.2%。急性型死广前未表现明显的症状及病变。慢性型部分发病鱼可出现典型症状及病变,主要表现为浮头、转圈、狂游及发病后期单侧眼睛浑浊、突出及全身大面积弥漫性出血。

4.预防与治疗①控制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②保持水质良好,经常换水,定期消毒:③发病时减少投饲至正常投料量的70%左右,内服:维生素C0.2~0.3克/千克饲料,10%氟本尼考1克/千克饲料、或者氟哌酸1克/千克饲料,连续服用3~5天:④用二氧化氯0.3~0.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用2次。

三、细菌性肠炎病

1.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2.病理特征生病时鱼体发黑,食欲减退,直至完全不吃食。病鱼离群独游于水面,反应迟钝。疾病早期剖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管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后段有少量食物和淡黄黏液,肛门红肿。严重时,腹腔内充满淡黄色的腹水,整个肠壁因淤血而呈紫红色,肠管内黏液很多,提起病鱼的头部,即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

3.流行与危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从罗非鱼鱼种到成鱼都可受害。流行时间为4~10月,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25~35℃时为流行高峰,死亡率50%左右,严重时可达90%。主要是养殖过程中使用劣质饲料,引起鱼的食欲差造成鱼体抵抗力下降,导致该菌大量繁殖而暴发鱼病。

4.预防与治疗①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池消毒,养殖过程中不投喂劣质饲料;②发病季节每隔15天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在食场周围泼洒消毒:③每千克鱼体重用氟哌酸30~50毫克和大蒜10~30克或大蒜素0.2克拌料投喂,连用3~5天。

四、细菌性烂鳃病

1.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2.病理特征罗非鱼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而浮游于水面;病鱼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充血发炎,严重时鳃盖中间常常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鳃丝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失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则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出血小点;严重时,鳃小片脱落,鳃丝末端缺损,鳃软骨外露,病变鳃丝周围常有淡黄黏液。

3.流行与危害感染是因罗非鱼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引起的,鳃受损时(如寄生虫叮咬或机械损伤等)特别容易感染。水温15℃以上开始流行,在15~30℃范围内,温度越高,越易暴发。4~10月为其流行季节,7~9月发病最为严重。该病致死时间短,死亡率高达80%以上。

4.预防与治疗①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用1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或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②用光合细菌5~10毫升/立方米全池泼洒,可有效抑制有害病菌的繁衍与感染;③鳃上、体表如有寄生业要及时杀灭;④在发病季节,全池泼洒生石灰15~20克/立方米,每月1~2次:⑤每千克鱼体重用氟哌酸20~30毫克拌料投喂,连用3~5天。

五、爱德华氏菌病

1.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

2.病理特征罗非鱼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肛门发红,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此外,有的病鱼体表可见有隆起发炎的患部,尾鳍、臀鳍的尖端和背鳍的后端坏死发白。解剖观察,生殖腺特别是卵巢有出血症状,肠管内有水样物贮积或肠壁充血,肝、肾、脾、鳔等内脏有白色小结节样的病灶,并且发出腐臭味。

3.流行与危害本病流行于夏、秋季节,是罗非鱼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细菌病,危害严重。有急性暴发引起大批死亡的病例,但是多数是慢性死亡病例,持续时间较长。

4.预防与治疗①养殖密度要合理,池塘定期消毒,经常换水,保持池水清洁;②鱼种下塘前用10毫克/升漂白粉或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30分钟:③发病时,每千克鱼体重用四环素50~70毫克或氟哌酸30~50毫克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

六、竖鳞病(松鳞病)

1.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2.病理特征罗非鱼鱼体发黑浮于水面,游动缓慢。体表粗糙,鳞片向外张开,鳞片基部呈鳞囊水肿,其内部积聚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稍加压力就有液体从鳞囊喷射出来,鳞片随之脱落。病鱼有时伴有眼球突出,腹腔膨大有腹水,肝脾肿大。患病严重的鱼,3~4天就会死亡。

3.流行与危害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当水质污浊、鱼体受伤时经皮肤感染。危害亲鱼为主,主要流行于静水养殖池中,流水池中很少发生。当水温在17~20℃之间,水质污浊,鱼体受伤,很容易感染,死亡率50%左右,严重时可达100%,越冬期鱼类缺乏维生素等易患此病。

4.预防与治疗①越冬前肥育,越冬期加强营养,并保持水质清新,经常投喂一些浮萍等青绿饲料,并注重补充无机盐及维生素等:②对鱼操作时要小心仔细,避免鱼体受伤:③鱼种放养时用5~8毫克/升漂白粉浸洗20~30分钟:④发病时全池泼洒0.3克/立方米强氯精,3天一个疗程,并视流行情况内服土霉素;⑤病鱼以2%的食盐水与3%的小苏打水混合,浸洗10分钟:⑥亲鱼患病,每千克鱼体重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15~20毫克。

七、细菌性败血病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2.病理特征根据外部特征和解剖观察,可分为三种类型,生产实践中可能发生一种,也可能几种同时发生。

(1)充血型:罗非鱼病鱼体表充血,多发生在下颌、鳃盖、鳍等部位,严重时可发生鳞片脱落;解剖可发现肠道充血,脾、肾、胆囊肿大,肝由正常的红褐色变成土黄色或灰白色;该类型为急性发病,短期内即引起鱼大批死亡。

(2)腹水型:病鱼鳃盖及体表局部充血,眼眶周围亦有充血现象,腹部膨大,腹腔内有淡黄色积水;肝肿大色浅,上有充血斑点;肾、胆囊肿大,肠充血。

(3)平衡失调型:病鱼体色变黑,游动异常,表现打转症状;眼球突出,有的眼球晶体呈白内障状,甚至脱落:肝肿大,色浅:该类型为慢性发病类型。

3.流行与危害该病流行期长,在10~36℃均有流行,在25℃以上鱼易发病,高峰期水温28~35℃。6~10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从鱼种到成鱼均易受到危害,发病率高,流行期间可达50%~78%,发病严重时可达100%;死亡率为52%~95%,甚至全军覆没。发病类型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发病死亡多发生在1周之内,慢性发病时间可达2周甚至2个月。各种养殖方式的水域均可发病。

4.预防与治疗①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2次,用量15~20克/立方米,保持水质清新;②及时清除残饵污物并经常加注新水,改善水质;③投喂的饲料要新鲜、不霉变、无毒,并注意投饲的方法;④要及时杀灭鱼体内外的寄生虫;⑤使用二氧化氯0.4~0.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同时按每千克鱼体重用鱼血宁1克和三黄粉2~4克拌料投喂,连用4~6天。

八、细菌性赤皮病

1.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2.病理特征病灶周围鳞片松动,充血发炎,以腹部两侧最为明显,鳃盖中部颜色消褪;背鳍或全部鳍基充血,鳍条木端腐烂,鳍间软组织被严重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在体表病灶处常有水霉感染,病鱼有时肛门扩张发红,肠管发炎,腹部膨大并有腹水;病鱼游动缓慢,常静止于池边,不久即死亡。

3.流行与危害荧光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当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体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捕捞、运输和放养时时鱼体受伤、冻伤或体表寄生虫损伤时,病菌才有可能乘虚而入引发鱼病。该病在全国各地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其在捕捞、运输后,罗非鱼进池越冬前一周也是此病最易暴发期。

4.预防与治疗①在捕捞、运输和放养时小心操作,以防鱼体机械性损伤:②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或用50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浸洗消毒5~10分钟:③发病时用0.5毫克/升二氧化氯全池泼洒,连用3天。

泥鳅养殖过程中七种常见疾病介绍



泥鳅养殖过程会遇到几种泥鳅常见病,比如以下介绍的几种泥鳅疾病。

泥鳅患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水质恶化,二是外伤。现就其常见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赤鳍病:由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引起。症状为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有充血现象。

2、肠炎病:亦叫烂肠瘟、乌头瘟。患病表现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3、水霉病:该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尤其是冬季蓄水期。症状为鱼体表面附着白色棉毛状水霉病。

4、发烧病: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泥鳅体内分泌出的黏液在池内聚积发酵,释放热量使水温聚升,溶氧量减少,泥鳅焦燥不安,互相纠缠而造成大量死亡。

5、气泡病:由氧气或其他气体过多所致。其症状是肠中充气而浮于水面。

6、寄生虫病:泥鳅在苗种培育阶段常见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寄生而引起死亡。泥鳅患寄生虫病时,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7、白身红环病:此病系因捕捉后长地间流水蓄养所致。病泥鳅身体呈灰白色,同时出现红色环纹。

草鱼三种细菌性疾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草鱼“三病”即肠炎、烂腮、赤皮3种细菌性疾病,是养鱼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鱼病。单一使用药物虽然暂时可以收效,但不易根治,容易复发。生态防治是指在创造出适合鱼体健康生长的生活环境,不用药或少用药的情况下控制和消除鱼病的发生。实践证明,采取综合性生态防治措施,可使草鱼“三病”的发病率由过去的40%下降到15%左右,具体方法是:

1、清塘消毒,改善环境。鱼池在秋冬捕鱼后,抽干池水,挖去多余的淤泥,让阳光曝晒、冰冻,选择晴天,用生石灰750~1200kg/平方公顷清塘,这样可以杀灭鱼池中的大部分病源,保持鱼池环境清新。

2、降低密度,适当稀放。在以培育草鱼为主的池塘中,放草鱼种的密度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7.5万尾/平方公顷,通过适当稀放,加快草鱼的生长速度,使1龄草鱼迅速度过发病高峰期。

3、药物浸洗,杀灭病源。鱼种放养前,用漂白粉、硫酸铜食盐、敌百虫、高锰酸钾等进行消毒。其用量为1000kg水中放漂白粉10g或硫酸铜8g或食盐10~20kg或高锰酸钾20g,以杀灭鱼体皮肤和鳃上的细菌和寄生虫,防止鱼体病源的交叉传染。

4、合理投饲,巧治鱼病。饲料投喂不当是造成草鱼肠炎病的重要原因,在生产上要严格按照“四定”科学投喂饲料,投喂的饲料要新鲜、清洁,不投腐烂变质的饲料。在鱼病流行季节,应及时清除食台场中的残饵,每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泼洒2~3次,并在饲料中按每100kg鱼用大蒜头0.5kg、盐100g捣碎用面粉拌和饲料投喂防治肠炎,连续5~6天;用庆丰霉素250g拌入饲料防治烂鳃,连续5天;主养草鱼的鱼池一般不需施肥,若需追肥,应以化肥为主,少量多次。粪肥需先经发酵后才可施入池塘,避免污染水质。

5、适时冲水,调节水质。一般在4~5月份每半月冲水1次,6~10月份每5天冲水1次,高温季节每1~2天冲水1次,以保持水质清爽,肥而不浊。

蜂蜜+益生菌在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妙用



笔者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养殖得出结论:采用蜂蜜+益生菌发酵饲料,有助于提高泥鳅育苗和养殖期间的成活率,增强泥鳅免疫能力,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降低饵料系数。

蜂蜜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

蜂蜜主要成分为葡萄糖、果糖和少量多糖类。蜂蜜与葡萄糖(单糖)相比,蜂蜜含有大量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据多种文献资料记载,蜂蜜有清热、解毒、护肝胆、润肠胃、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等功效。以前也有过蜂蜜在水产养殖中提高草鱼、南美白对虾产量等相关文章的报道。

蜂蜜中虽然不含有益生菌,但是它含有益生元,能够有效地定向刺激有益菌群的生长和繁殖。蜂蜜与益生菌的配合使用就成为了泥鳅营养元素补充的“黄金搭档”。

具体配方

以100斤饲料为例。蜂蜜500克,益生菌200克,根据具体气温情况可以适当添加少量酵母菌。三者加纯净水混合后充分拌入备好的饲料中保持一定湿度,密闭发酵12-24小时后即可投喂。

值得一提的是,蜂蜜+益生菌制成的发酵饲料不能长期投喂,具体使用次数大约在每个月2次左右为宜。长期以该种饲料替代常规饲料,可能造成泥鳅肠胃消化生物酶分泌功能的下降,消化功能的衰退。可以说,添加此类泥鳅保健食品恰当的分量就是“点到为止”。

草鱼养殖过程中六种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方法


一、草鱼主要疾病:

赤皮:细菌性疾病

烂鳃:分寄生虫烂鳃、细菌性烂鳃

肠炎:细菌性肠炎

细菌性并发症:发病症状兼具赤皮、烂鳃和肠炎三种症状;

肝胆病:肝胆综合症

出血病:病毒性出血

二、疾病预防:

1,稳定投喂:控制投喂量(1斤规格以上,控制在2%左右;1斤规格以下,控制在3%以内);发病严重时直接停止投喂饲料(鱼塘网箱均适用)。

2,肥水稳水:把握晴好天气,使用3101+3301(+3302)进行肥水;每月两次。

3,增氧改底: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底;使用3202+3213改善底质环境;每月一次(鱼塘最重要环节)。

4,内服保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使用3505+蚌毒灵散内服3天、3505+3103内服3天,20天一次(鱼塘网箱均适用,网箱最重要环节)。

4,消毒抑菌:减少病原菌;鱼塘使用二氧化氯/聚维酮碘全塘泼洒轮换使用;网箱使用漂白粉/二氧化氯挂袋使用;20天一次。

5,应急措施:家中常备应激产品减少损失;3215增氧缓解浮头、3502+3201解毒抗应激(鱼塘网箱均适用)。

三、疾病治疗:

1,治病前先净水解毒非常重要:净水有解毒、增氧、增强药效的作用。对于前期使用过大量杀虫消毒药、水质恶化,鱼有浮头现象时,用海联科3201解毒、增氧;

2,杀虫:有大量寄生虫时,治病先杀虫;使用显微镜观察确定是何寄生虫,针对性杀虫;

3,消毒:鱼病轻微,使用二氧化氯消毒;出血严重时使用戊二醛+苯扎溴铵消毒;病情严重时可连续消毒两天;

4,内服:赤皮、烂鳃使用3505+奇诺康+VC50;细菌性并发症使用3505+康力沙+VC50;肝胆综合症使用3505+蚌毒灵散;病毒性出血病使用3505+K3粉+抗病毒药物。内服药物5天一疗程。

四、注意事项:

1,当鱼烂鳃严重、水体有机质悬浮物多的情况下,直接杀虫容易引起鱼死亡,这时应该先净水,再内服,然后消毒,最后再杀虫。

2,在鱼类发生严重肝脏疾病时,使用维生素K3粉不但没有治疗作用,反而不利于病鱼的康复,甚至在治疗期间,使病情恶化,死鱼数量成倍增加。

3,在内服鱼药时,均可适量加入食盐(增强药效)或者小苏打(保护肝胆)一起拌药内服。

4,内服药量要足,药量根据池塘吃食鱼体重计算用药量。

5,鱼塘养殖环境复杂,海大客户使用药物,需业务员到塘头检测确诊,再确定用药方案。部分鱼病暴发不能够控制和治愈,主要预防为主。

泥鳅养殖过程中五种常见病防治方法



泥鳅肉味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有“水中人参”之称。具有较高的食疗药用价值。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提高,泥鳅身价倍增。因此,养殖泥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随着泥鳅养殖规模的扩大,其病害亦随之多发。本人根据多年的水产养殖经验,介绍几种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供养殖户参考。

1.寄生虫病

主要症状:鱼苗阶段常见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鱼体。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躁不安或在水面打转。常流行于5—8月份。

防治方法:(1)每立方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全池泼洒。(2)每立方水体用晶体敌百虫0.7克全池泼洒。

2.气泡病

主要症状:泥鳅吞吸气泡,浮于水面不能下潜,肚皮鼓起似气泡。鱼苗阶段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含量过多引发此病。

防治方法:(1)发病时,立即加入新水或泥浆水治疗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每亩4—6公斤。(2)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值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赤鳍病

主要症状: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鳍及腹部皮肤、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烂掉。常继发感染水霉病。对泥鳅危害极大,死亡率高达80%以上。此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每立方水体溶解20克磺胺嘧啶,药浴15—20分钟,也可用0.04%(药物占鱼体体重的比例)的磺胺嘧啶拌入饵料连喂3天,疗效比较显著。

4.打印病

主要症状:患打印病的泥鳅身体浮肿,一般呈椭圆、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故名打印病。7—9月份为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1)用浓度为1克每立方米的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2)每立方米用2—4克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连用3天。

5.敌害生物

主要有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

防治方法:(1)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浸入,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捞除。(2)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等进池塘危害鳅苗或成鳅。(3)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每立方水体5克的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泥鳅养殖过程中的七点经验分享



1、池塘环境

池塘要挨近水源,方便对池塘定期加水,一般池塘的面积在1-3亩即可,池塘的水深最好为50-60厘米,池底平坦无淤泥,做好防逃措施,每亩用50公斤的生石灰混合15公斤的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消毒。

2、基肥给足

在池塘中放养泥鳅苗种之前需要给足底肥,培植生物饵料,可以选择家禽家畜的粪便,通常情况下每平方米施的肥料在10-15公斤。

3、苗种放养

每平方米水面投放3-4厘米的泥鳅苗种40-50尾,泥鳅苗种下塘时需要用3-5%的盐水浸泡5-10分钟,避免出现水霉病等病害。

4、饵料投喂

一般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0%的配合饲料,投喂的饵料大约是成鳅体重的4%-5%,气温达到25℃-28℃时,泥鳅进食量较大,应适当的多投喂一些饵料,帮助泥鳅更好更快的生长,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相应减少。坚持“四定”投饵,一般选择在傍晚投喂最佳。

5、水质管理

池水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以20-25厘米为宜,当水色变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中溶氧量2毫克/升以下时,要及时换水,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6、日常管理

实时对池塘的水温做监测,当水温在30℃以上时,要注入新水,降低水温,增加水中的溶解氧。除此以外,要做好巡塘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刻解决。

7、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防逃设施要完善,鳅种的质量要严把关,饲料检查要仔细,严禁浪费,水质、病害要控制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036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