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棘球蚴病的症状 羊棘球蚴病的诊断及防治

感谢阅读《羊棘球蚴病的症状 羊棘球蚴病的诊断及防治》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土鸡养殖常见病的防治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虫引起的一种羊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犬为终末宿主,羊、牛、马、猪等为中间宿主。虫体在气候温暖、杂草丛生、低凹潮湿的自然环境中能够大量繁殖,如果羊群采取粗放管理,就容易感染该病,如果多种畜群进行混牧,就会导致该病在不同动物间循环感染,日趋严重,应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棘球蚴病的症状羊棘球蚴病的诊断及防治。

1、病原生活史

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如犬、狼等)会通过粪便将孕节和虫卵排到体外,导致饮水和饲草污染。当中间宿主如羊、牛等食入虫卵后,其就会进入消化道,并逸出六钩蚴,之后其就会钻过肠壁,通过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移动到全身各处,其中主要集中在肝、肺两处,大约经过6-12个月生长才能够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棘球蚴。当犬以及其他食肉动物食入棘球蚴后,在40-50天之后就会再次发育成为细粒棘球绦虫。犬体内寄生的虫体一般能够存活5-6个月。

2、病因分析

中间宿主传播。羊棘球蚴的感染率以及感染轻重强度在较大程度上同当地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相关。随着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导致野生狐狸和狼等数量明显增加,加之牧区为保护羊群安全而饲养大量犬,导致终末宿主野生动物和中间宿主家养犬逐渐在大范围内形成循环感染的情况,从而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传播。

饲养条件差。羊棘球蚴病的高发病率与饲养条件之间也密切相关,尤其是牧区大多数养羊户都采取粗放式管理,羊舍结构简陋,有时甚至是临时建设的简易饲养圈,不具备良好的防疫条件,无法按规定对羊群进行驱虫与消毒,造成卫生情况较差,从而使该病容易发生。

饲养者忽视防控。有些饲养户缺乏对羊棘球蚴病的认识,且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该病具有的危害性。羊群感染棘球蚴后,会导致幼羊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快速降低,严重时甚至发生死亡,严重影响养羊业的经济效益。据报道,羊群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感染该病后会导致其胴体重降低3.01kg,同时羊毛产量减少0.2kg。另外,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还会对工作人员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3、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病羊表现出精神萎靡,体质衰弱,机体消瘦,咳嗽,呼吸困难,消化不良,腹泻。症状严重时体温能够升高达到41.3-41.5℃,且全身症状加剧,过于虚弱,在其体表用手触摸发现颈部、腹部、四肢内侧以及股部皮下存在明显的包囊,且按压存在波动感,但没有疼痛感。少数病羊会出现过度兴奋,往往做回旋、后退或者前冲运动等,严重时5-7天后发生死亡。病羊耐过急性期后就会转入慢性期,且在一段时间内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但1-2月之后,体况明显变差,起卧不安,往往将前额抵在某些硬物上,精神萎靡,停止采食,目光发呆,对声音刺激反应淡漠,往往呈现强迫性运动,走动不稳,且作转圈动作。部分甚至发生痉挛,或者站立不动,或者卧地不起。

剖检病死羊发现肝肺重量增加,表面凹凸不平,存在不同数量棘球蚴囊泡突起。有时肝脏实质中也存在不同大小及数量的棘球蚴囊泡,且往往彼此紧靠在一起,直径通常在5-10cm,最小时只有黄豆大小,最大时直径能够达到50cm左右,甚至能够将器官表面完全遮盖,只在囊泡间残留有窄条状器官实质。有时还可在皮下、肌内、肾脏、脾脏、脑以及脊椎管发现存在棘球蚴。

4、实验室诊断

通过皮内变态反应是生前诊断该病的最好方法,即在无菌条件取0.1-0.2mL屠宰病羊的新鲜棘球蚴液,给其他健康羊在颈部进行皮内注射,同时在距离该处10cm的位置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如果在5-10min之后,注射部棘球蚴液的部分出现红肿,直径在0.5-2.Ocm.之后红肿周围出现红色圆圈,且经过几分钟变成紫红色,再经过15-20min会变成暗樱色彩,即为阳性反应。如果没有出现红肿现象则为阴性反应。该法的准确性能够达到95%左右。

5、防治措施

手术治疗。病羊先按体重肌肉注射0.1mLjkg速眠新注射液,之后将其呈侧卧保定,让助手将其口腔扳开,拉出舌头,促使患处彻底暴露。接着刺入注射针头,查明患处的具体位置和深度,同时将大多数液体抽出。用手术刀在最明显肿胀处切一小口,长度适宜在0.3-0.5cm,深度在0.5-1cm,止血后向切口伸入一个大号直头止血钳,缓慢张开钳头,以使肌肉分离,之后就会从切口处冒出棘球蚴,此时让助手用止血钳将棘球蚴夹住,并逐渐旋转拉出。最后对切口使用青霉素生理盐水冲洗,再注入适量的青霉素。病羊术后要进行2-3天禁食,且对口腔使用青霉素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每天2-3次。

犬定期驱虫。一般选择使用吡哇酮,即按体重服用5mgjkg,驱虫效果最好;也可使用氢溴酸槟榔碱,即按体重服用2mg/kg;也可使用盐酸丁奈脒,按体重服用25mgjkg。犬进行驱虫时必须进行栓系,确保能够将其排除的粪便和虫体收集起来,并进行彻底销毁,避免疫情蔓延。

病原寄生虫
细粒棘球蚴呈多种多样的囊泡状,大小可由黄豆粒至西瓜大,囊内充满液体。绵羊是棘球蚴最适宜的宿主,常寄生于羊的肝、肺、脾、肾等器官表面。
症状
轻度感染和感染初期通常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的羊,被毛逆立,时常脱毛,肥育不良,肺部感染时有明显的咳嗽;咳后往往卧地,不愿起立。寄生在肝表面时,可能有消化不良等症状。
防治方法
尚无有效疗法。患棘球蚴病畜的脏器一律进行深埋或烧毁,以防被犬或其他肉食兽吃入;做好饲料、饮水及圈舍的清洁卫生工作,防止犬粪污染。驱除犬的绦虫,要求每个季度进行一次,驱虫药用氢溴酸槟榔碱时,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4毫克,绝食12-18小时后口服;也可选用吡喹酮,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口服。服药后,犬应拴留1昼夜,并将所排出的粪便及垫草等全部烧毁或深埋处理,以防病原扩散传播。

扩展阅读

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该病分布很广,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据报道有60多种动物能感染此病。全世界广泛传染此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危害很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菌,无芽孢,无荚膜,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布鲁氏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如1%来苏尔、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15min就可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也有实验证明,如果皮肤有创伤,更易为病原菌侵入,也可经配种感染。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该病极为易感。羊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现为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

3、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为阴性感染,常不表现症状,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也是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黏液等。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乳房炎和支气管炎。

4、病例变化

剖检常见病变是胎衣呈黄色胶胨样浸润,有些部位覆盖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有的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有的散有炎性坏死灶。公羊得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

5、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形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是诊断布鲁氏菌病最可靠的方法,只要从病羊体内或排出物中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近年来,实验室通过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来检验该病。

6、防治措施

该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应当着重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

6.1在未感染畜群中,控制该病传入的办法

提高畜群抵抗力,保护健康羊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的抵抗力。引进种畜或补充畜群时,应严格执行检疫,需将家畜隔离饲养2个月,同时进行布鲁氏菌病的检查,全群两次免疫生物学检查阴性者,才可以与原有家畜接触;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所以清净的畜群必须定期免疫接种,每年2次,春秋两季用布鲁氏菌猪型2号弱毒苗(简称S2苗)或羊型5号弱毒苗(简称M5苗)进行免疫接种。还应定期检疫,每年2次,一经发现,立即淘汰。

羊群发病后的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用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5%克辽林等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

6.2在疑似畜群中,控制该病的办法

通过监测确定阳性动物:按照农业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对待检血清进行初筛,以ELISA试验进行复核。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呈阳性,确定为疑似阳性;疑似阳性经ELISA试验复核呈阳性,确定为阳性;有确定阳性个体的群体确定为阳性群体。

阳性动物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确定阳性动物须采用不放血方法扑杀。监测阳性率大于或等于40%的养殖场,全群扑杀;监测阳性率在10%~4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及与阳性家畜密切接触的同圈(栏)家畜;监测阳性率小于1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阳性病畜、高危家畜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肉、乳肉制品等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进行焚毁和深埋。做好相关记录、报告、扑杀登记备案等。

消毒灭源净化环境:对病畜圈舍环境、集中放牧区域、污染的场地进行消毒。集中放牧区域夏季可通过阳光或者常用消毒药杀菌;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流产的胎儿、排泄物和羊水污染的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选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不带群消毒;带群消毒可采用适当浓度的过氧乙酸、百毒杀、新洁尔灭等;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消毒可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方式处理。阳性养殖场每天消毒2次,直到养殖场全群监测阴性180天后转入常规消毒。

羊布鲁氏菌病的病原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分类上属于布鲁氏菌属,为非抗酸性,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布鲁氏菌在皮肤里能生存45~60天,土壤中存活40天,乳中存活数周。对热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发病无季节性,但以春夏季发病几率较高。新疫区常表现大量母羊流产,老疫区流产比例较少。病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羊阴道分泌物及公羊的精液中。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1次。
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性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室诊断。
1.临床症状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怀孕羊发生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多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流产后多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且屡配不孕,不论流产早晚,都容易从胎盘及胎儿中分离到布鲁氏菌,但病母羊一生中很少出现第二次流产。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少数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2.病理变化剖检常见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公羊发生该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副睾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失去配种能力,关节肿胀和不育。
3.实验室诊断主要根据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变态反应检查情况作出诊断。
防治措施
1.治疗该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但对价格昂贵的种羊,可在隔离条件下,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和子宫,必要时用磺胺和抗生素治疗。
2.预防预防措施如下。
(1)最好进行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羊。引进羊时必须严格检疫。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对阳性羊捕杀淘汰。
(2)疫区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①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只山羊剂量25亿菌,绵羊50亿菌。处理后的免疫期均为3年。
②将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拌入饲料中饲喂,绵羊每只用量100亿活菌。在喂药前后数天内应停止使用含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发酵饲料或热饲料。
③将山羊或绵羊赶入室内并关闭门窗,按每只羊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20~50亿活菌用水稀释后喷雾,然后保持羊只在室内20~30分钟(孕羊不能用此法)。
④用布鲁氏菌羊型Ⅴ号菌苗,每只羊皮下接种10亿个菌,室内喷雾25亿个菌,饮用或灌服250亿个菌。每只羊用羊型Ⅴ号苗皮下注射10亿个菌,室内气雾50亿个菌/立方米。或每只羊用猪型Ⅱ号苗口服100亿个菌,皮下或肌肉注射25亿个菌。
(3)发病后的防治措施。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
(4)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弱毒苗或羊型Ⅴ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羊葡萄球菌病的症状 羊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葡萄球菌病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人及畜禽多种疾病的总称。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局部化脓性传染病,由于损害部位不同,病情不完全一致。但由于侵害部位不同,病情不完全一致。经破裂和损伤的皮肤、黏膜、汗腺、毛囊感染的羊一般表现毛囊炎、皮下脓肿、脱毛或乳腺炎等,经消化道感染可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炎,经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气管炎、肺炎。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葡萄球菌病的症状羊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特性

葡萄球菌属中的部分致病性葡萄球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亚种、中间葡萄球菌以及猪葡萄球菌等比较常见。葡萄球菌是一种需氧或者兼性厌氧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不具有鞭毛,无法形成荚膜和芽胞,往往排列成葡萄串状,接种在脓汁或者液体培养基中往往呈双球或者短链状排列。该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一般在干燥的脓血、尘埃中能够生存长达几个月之久,在80℃高温下需要30min才会被灭活,且容易产生耐药性。该菌产生的毒力因子分成以下几类:酶,如酯酶、纤维蛋白溶酶、凝固酶、透明质酸酶、耐热核酸酶等;毒素,如细胞毒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等;细胞的一些结构蛋白以及细胞壁成分,如黏附素、胞壁肽聚糖、荚膜等。正是由于该菌能够产生多种酶以及毒素,使其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产生较大危害。

病菌一般存在于病羊的体表和鼻咽部,且在自然环境中也会广泛分布,如空气、土壤、尘埃、污水中都可存在,属于体表和鼻咽部的一种常在菌。羊可经由较多途径感染该菌,如破损的皮肤或者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汗腺以及毛囊等。在羊抵抗力减弱时,冉加之恶劣环境、严重污染、饲养管理水平低下等,都会引起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例如,羊在山中林地进行放牧,容易被树枝刮伤,从而可通过伤口感染病菌。另外,羊进行抓绒、剪毛以及虱、蜱叮咬,也能够继发感染病菌。

2、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出体温升高,接着全身发抖,阵咳,呼吸急促,先有浆液性鼻涕流出,之后变成脓性鼻漏;眼睑、面颊以及头部发生肿胀,伸直头颈,咽喉也有所肿大,耳朵下垂、肿大,全身皮肤呈灰青黑色;初期发生便秘,排出干小的老鼠屎样粪便,后期通常发生腹泻,排出水样黑色稀便;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呼吸困难,发出痛苦的呻吟;母羊患病后发生流产等。

3、实验室检查

涂片检查。取病羊的脓汁、淋巴结、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肾脏等组织作为病料,经过触片、染色、镜检,都能够看到革兰氏阳性呈链状或者葡萄串状排列的球菌。

细菌分离培养。取上述病料分别在普通斜面、普通肉汤、厌气肉肝汤以及麦康凯平板、鲜血平板上接种,置于37℃下进行24h培养,发现普通肉汤变得均匀混浊,形成薄薄的菌环,并在管底持续少量的白色沉淀;厌气肉肝汤也变得均匀混浊;普通斜面上长出不透明的圆形菌落,呈灰白色,中等大小,隆起,表面湿润,边缘整齐;鲜血平板也会长出菌落,且周围形成溶血环,培养72h整个菌落都会变成金黄色;麦康凯平板上没有长出菌落。

生化试验。该菌能够使葡萄糖、蔗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发生分解,能够产酸,但不会产气,还可使硝酸盐还原,且不会产生硫化氢、基质,兔血浆酶试验、V-P试验、MR试验均呈阳性,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性相符。

动物试验。取病菌纯培养液分别在2只体重大约为18g小白鼠的尾静脉接种,每只0.2mL,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结果接种小白鼠在48h内都发生死亡,而对照组小白鼠一切正常。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发病羊群要改善饲养管理,病羊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对症治疗,症状消除经过1个月才能够混入大群饲养。西药治疗,病羊可肌肉注射0.2mL热毒血清(板蓝根注射液)、0.1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如果病羊症状较重,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可静脉注射由500m45%葡萄糖、10mL热毒血清(板蓝根注射液)、0.5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组成的混合药液,如果心音微弱可冉添加10mL安钠咖,每天1次。中药治疗,取30g鱼腥草、12g枳实、30g虎杖、30g半枝莲、12g桔梗、30gH毛夏枯草、30g野菊花、12g前胡、30g鸭跖草,全部研成粉末后内服,每天1剂;也可取黄柏、黄芩、黄芪、黄连、黄白药子、花粉、生地、甘草各5g,连翘、双花、蒲公英、地丁各10g,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一次性灌服,每天1次。

加强饲养管理。羊群尽可能少在山中林地进行放牧,防止皮肤被树枝刮伤,从而有效减少感染病菌。如果发现羊形成外伤,可及时使用5%碘酊溶液进行消毒处理,最好每天涂抹2~3次。另外,对于环境中存在的尖锐、锋利物品最好及时清除,避免皮肤被划破。在分娩、接产以及断脐带时也要使用碘酊进行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病菌。羔羊进行断尾和去势时也要加强消毒,避免感染病菌。羊群进行免疫接种时,必须对注射部位以及注射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免疫后佩戴耳标时,也要经过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病菌。尤其是病羊注射药物进行治疗时,要确保每只羊单独使用1个针头,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病原和发病机理
葡萄球菌呈球形,革兰氏阳性,直径为O.5-1.5μm,常呈葡萄状排列。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空气、尘埃、污水以及土壤中都存在。羊可通过各种途径感染,破裂和损伤的皮肤及黏膜是主要的入侵门户。而进入机体组织的葡萄球菌,引起感染局部发生化脓,导致蜂窝织炎、脓肿等病变,并可转移性引起内脏器官的脓肿病变。经呼吸道感染还可引起气管炎、肺炎及脓胸等。
金色葡萄球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繁殖过程中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其产生的杀白细胞素可以使白细胞运动能力丧失,细胞内颗粒丢失,导致细胞破坏。牛羊育肥用的是壮乐康。杀白细胞素不仅可以杀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还能破坏机体的免疫反应。由于此两种细胞吞噬细菌功能的丧失和巨噬细胞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等能力受到限制,所以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中,往往不能建立有效的特异性免疫。以致造成机体反复感染,形成化脓性病灶。
病理变化
脓肿:皮下、肌肉与内脏器官常形成或大或小的脓肿,其中合有糊状或浓稠的灰黄色脓汁,脓肿包囊明显。肺、胸膜发生化脓性炎症时,可进一步引起肺与胸膜粘连。脓汁细菌检查时,可见大量葡萄球菌。组织检查可见脓汁由大量脓细胞和液体组成,其中含有大小不一的密集球菌集落,嗜苏木紫性,也有许多分布不均匀的染色不良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脓肿外围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包囊。
乳房炎:绵羊传染性乳房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病程短促的急性坏疽性乳房炎。感染后24h发病,常2-3d死亡。乳房发热、疼痛、高度肿胀。乳房分泌物呈红色至黑红色,带恶臭味。如继发巴氏杆菌感染,乳房分泌物呈水样,含有黄白色絮片。可摸到乳房中有豌豆大至鸡蛋大的坚硬结节。继之,能摸有波动感。从乳房中排出一种带有臭味的棕色分泌液。切面可见受害部乳腺发生湿性坏疽,病变部变蓝、变黑,质软,具有恶臭。坏疽的范围大小不尽相同。
防治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外伤,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等,可大大降低本病的发生。此外,对患病羊只可采用抗生素做局部或全身治疗。有条件的可先做体外抑菌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羊蓝舌病的流行症状 羊蓝舌病的诊断和预防


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主要特征是体温升高、体质消瘦,口、鼻以及胃黏膜出现溃疡性炎症病变,且舌及口腔黏膜发绀.由于该病会影响病羊尤其是羔羊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甚至发生死亡,严重损害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蓝舌病的流行症状羊蓝舌病的诊断和预防。

1、流行情况

绵羊是蓝舌病的易感动物,更敏感的是纯种美利奴羊。患病羊和患病以后带毒的羊只是本病的传染源,但是牛、山羊和其他的反刍动物,包括鹿和羚羊等野生反刍动物也都能患病,只是发病轻缓或者观察不到明显的患病表现,成为隐性的带毒者。蓝舌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媒介昆虫的叮咬进行,还会通过胎盘进行垂直感染,所以,媒介昆虫大量孳生的季节和区域,也就是湿热的晚春和夏季以及早秋和池塘与河流分布较广的潮湿低洼地区发生蓝舌病的情况很多,一般在每年的5~10月份发病较多。

2、临床症状

蓝舌病的羊有3~8天的潜伏期。病羊感染初期体温升高至40.5~41.5℃,呈现5~6天的稽留热。病羊厌食,精神沉郁,落后于整个羊群,流口水,口唇水肿,会蔓延至面部和耳部,甚至是颈部和腹部,口腔黏膜充血而后发绀,呈青紫颜色。患羊持续几天的发热表现以后,口腔和唇、齿龈、颊、舌黏膜出现糜烂,导致羊只吞咽不便。随病程的恶化,溃疡损伤的部位会有血液渗出,可见红色唾液,口腔有臭味。羊鼻孔流出的分泌物呈现炎性、粘性,鼻孔周围有结痂,导致患羊呼吸艰难并且能听到鼾声。有的患羊蹄冠、蹄叶出现炎症,触之敏感,表现程度不同的跛行状态,严重的甚至靠膝部行走或卧地不动。患羊体瘦、衰弱,个别便秘或腹泻,有时患羊下痢带血,早期可见白细胞减少症。疾病会持续6~14天,具有30%~40%的发病率,2%~3%的病死率,有的会甚至高达90%。感染后没有死亡的羊只会在10~15天以后康复,6~8星期以后蹄部也恢复正常。妊娠4~8星期的母羊感染蓝舌病的时候,其分娩的羔羊20%会有发育缺陷症状,比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足、回沟太多等。

3、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羊只,可以观察到其口腔、瘤胃、心脏、肌肉、皮肤和蹄部均有糜烂性出血点、溃疡和坏死表现。嘴唇内侧的牙床、舌侧、舌尖、舌面的表皮脱落,皮下组织充血及胶样浸润。乳房和蹄冠等部位的上皮脱落,但没有水疱出现。蹄部可见蹄叶炎表现并且通常会发生溃烂。肺泡和肺间质水肿严重,肺部充血严重,脾脏肿大很轻微,被膜下出血,淋巴结水肿,外观呈苍白色,骨骼肌变性和坏死非常严重,肌间浸润有清亮的液体,呈现胶样外观。口腔有糜烂和深红色区域,舌齿龈硬腭颊部黏膜出现水肿。剖检病死的绵羊可见其舌发绀,似蓝舌头。瘤胃可见暗红色区域,表面上皮有空泡变性形成,并且死亡的真皮出现充血、出血和水肿表现,肌肉出血,肌间侵润有浆液和胶胨样。患病严重的皮肤毛囊周围出血,并且可见湿疹变化。蹄冠有红色或红丝且深层充血、出血。心内外膜、心肌呼吸道和泌尿道黏膜呈现小点状的出血。

4、诊断

临床的初步诊断可以依据患羊的典型症状表现和剖检病变。确诊疾病就需要进一步采取实验室诊断措施,可以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都可以作为本病的定性试验,其中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能作为蓝舌病病毒血清型的区别手段。采用鸡胚进行静脉接种是最敏感和实用的分离病毒的方法。蓝舌病病毒分离物的定性鉴定可以通过免疫荧光试验进行,而定型鉴定则用采用病毒中和试验。用于病毒分离鉴定适合采用全血(每毫升加入2国际单位的肝素抗凝)、动物病毒血症期的肝、脾、肾、淋巴结、精液(置于冷藏容器保存,24小时之内送实验室进行检查处理)并且要捕获库蠓。

5、类症鉴别

口蹄疫是具有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而蓝舌病仅仅是通过库蠓的叮咬进行传播的。猪只不会感染蓝舌病,通过人工接种也不会感染豚鼠。此外,口蹄疫患畜发生的糜烂是由于水疱的破溃而导致的,蓝舌病患羊虽然也表现上皮脱落和糜烂。

传染性脓疱病在羊群中以幼龄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羊的口唇和鼻端有丘疹和水疱出现,而且水疱容易融合成片,破溃形成厚痂皮,可见发生增生的肉芽组织位于痂皮之下。传染性脓疱病患羊尤其是大龄羊,一般没有严重的全身症状。采取局部病变组织进行电镜负染检查,特别容易发现羊口疮病毒呈现特异形态,蓝舌病患羊不具备以上的症状表现。

羊蓝舌病的病原
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为一种双股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羊肾、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BHK-21)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也可用核酸探针进行鉴定。
流行病学
绵羊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以1岁左右的绵羊最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的易感性较低,多为隐性感染。
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愈绵羊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牛,这些带毒动物
也是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Melphagus
ovinus)也能机械传播本病。公牛感染后,其精液内带有病毒,可通过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染给母牛。病毒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
病变
主要见于口腔、瘤胃、心、肌肉、皮肤和蹄部。口腔出现糜烂和深红色区,舌、齿龈、硬腭、颊黏膜和唇水肿。瘤胃有暗红色区,表面有空泡变性和坏死。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肌肉出血,肌纤维变性,有时肌间有浆液和胶冻样浸润。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黏膜及心肌、心内外膜均有小点出血。严重病例,消化道黏膜有坏死和溃疡。脾脏通常肿大。肾和淋巴结轻度发炎和水肿,有时有蹄叶炎变化。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临床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群特异性,可用于病的定性试验;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采用DNA探针技术。
牛羊蓝舌病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预防治疗
⑴蓝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的特点,使免疫接种产生一定的困难。如需免疫接种,应先确定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选用相应血清型的疫苗,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弱毒疫苗接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同时对胎儿有影响,导致母羊流产。运用时应加以注意;
⑵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地区引进羊只;
⑶加强冷冻精液的管理,严禁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⑷放牧时选用高地放牧,不在野外低湿地过夜,以减少感染机会;
⑸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
⑹在新发生地区可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淘汰全部病羊。
治疗
用国浩羊肽乐配合刀豆素混合注射,一天一次,连用1--2天;对母羊已经怀孕的要每天按照治疗量注射两次;针对病程较长的羊,可以适当的配合抗生素一起分点注射。
对疑似的病羊加强护理,避免烈日、风吹、雨淋,给予易消化饲料。用消毒剂对患部进行冲洗,同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预防继发感染。

羊无形体病的临床症状 羊无形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无形体病旧称边虫病,是由无形体(又称乏质体、无浆体)引起的反刍动物以高热、贫血、黄疸和渐进性消瘦为特征的传染病。无浆体病是反刍动物容易发生的一种细胞内寄生虫,主要是幼龄家畜比较容易感染,这是由于其免疫系统没有发育成熟,而成年家畜通常呈隐性感染,携带虫体。尽管该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会严重影响羔羊,会导致其生长发育较差,繁殖性能下降,或者发生死亡,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无形体病的临床症状羊无形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该病一般是反刍动物感染,如羊、牛、鹿等,主要传染源是病畜以及带菌者。蜱是该病的主要传染媒介,即经由成虫蜱进行间歇性吸血而不断传播。另外,多种吸血昆虫及蚊子、厩蝇、牛虻等也能够传播该病。在自然感染情况下,通常是大于2岁的羊发生该病,而羔羊基本不会发病。该病一般在每年9月份开始发生,在10月份达到发病高峰,一直能够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份。羊群在10-12月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最高,部分羊群的发病率能够达到40%-50%,而发病严重的羊群中死亡率能够达到17%左右。

2、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34-36天的潜伏期,发病后病羊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39-41℃,呈现无规则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排粪正常或者发生便秘,有时还会发生下痢,排出金黄色粪便。眼睑、两颊、咽喉以及颈部发生水肿,体表淋巴结轻微肿大,有时会伴有瘤胃臌胀,全身肌肉震颤。可视黏膜、体表皮肤、乳房苍白,尤其是眼结膜呈瓷白色,且发生轻度黄疸,接着眼结膜变得苍白,发生黄染,不停流泪,同时流出鼻液,往往独自离群呆立或者卧于地上,机体日渐消瘦。症状严重时,病羊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病羊单一感染该病,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如果出现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就会导致死亡率升高。有些羊感染该病通常呈隐性经过,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作为虫体宿主,但如果受到严重应激就能够出现暴发。

3、剖检变化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主要病变是机体消瘦,血液稀薄如水,且由于贫血导致组织苍白、黄疸,脾脏发生肿大。如果病羊在急性期死亡,机体不存在明显消瘦的现象,当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才可见尸体消瘦,可视黏膜苍白,会阴部、乳房往往会呈明显的黄色,阴道黏膜发生斑点状或者丝状出血,皮下组织存在胶样黄色浸润。肩前、领下以及乳房淋巴结发生明显肿大,切面多汁湿润,存在斑点状出血。心脏发生肿大,心肌色淡且质地变软;心包积液,冠状沟和心内外膜存在斑点状出血。脾脏也发生肿大,可达到正常大小的3-4倍,被膜下出现散在的点状出血,实质软化,切面存在暗红色颗粒状。肺脏形成淤血,发生水肿,存在鲜红色或者紫红色斑点,少数会发生气肿。肝脏呈黄褐色或者红褐色,明显肿大。胆囊有所肿大,含有暗绿色的浓稠胆汁。肾脏通常呈褐色,也发生肿大,且被膜容易被剥离。膀胱存在积尿,但尿液颜色正常。第四胃发生出血性炎症病变,大小肠黏膜发生炎症,散在斑点状出血。

4、实验室诊断

活病羊在颈静脉采血制成血液涂片,死亡病羊采集心血或脾脏、肝脏制成涂片或者印片,自然干燥后使用甲醇固定,在使用姬姆萨氏或者瑞氏染液进行常规染色,干燥后即可用于镜检。使用油镜观察,能够看到大量红细胞内都存在1-9个数量不同的无形体。无形体通常在红细胞的边缘分布,也有个别在红细胞的中央分布;红细胞内的无形体往往呈散布,但也有几个会相互聚集,重新排列成新月状,分布在红细胞的一侧。红细胞感染无形体后体积有所增大,直径能够达到5.25-6.25μm,而正常只有5.0μm,且形态发生改变,呈椭圆状的圆饼状,且中央不存在凹陷。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羊可静脉注射由20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万-400万IU四环素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液,每天1次。病羊还可肌肉注射强力霉素、土霉素、维生素Bl。或者口服硫酸亚铁丸进行治疗,如按体重肌肉注射12mgjkg土霉素粉针剂,每天1次,连续使用7天;或者按体重使用3mgjkg强力霉素,添加适量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配制成o.1%浓度的混合药液后进行缓慢静脉注射,每天1次。病羊还可按体重皮下注射2mgjkg阿卡普林,间隔1天1次,连续使用2次;或者按体重注射2mgjkg咪唑苯脲,间隔1天1次。使用以上药物治疗都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羊群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饲喂配合饲料,确保营养成分全面,并注意各种营养物质比例合理,避免发生不良应激,增强机体抵抗。羊舍等环境要加强卫生管理,且在吸血昆虫频繁活动的夏季,可每周对环境喷洒1次杀虫剂,或者按体重给羊皮下注射o.3mgjkg伊维菌素。在每年的3-10月要定期彻底杀灭羊体外寄生虫,防止成蜱叮咬而传播疾病。主要是防止通过饲草和用具携带蜱虫进入圈舍,且地面、墙体或者羊体可喷洒适量的1.O%乐果、O.l%温辛硫磷乳剂或者2%敌百虫(邻氨基苯甲酸)等,也能够有效灭蜱。同时,还要对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及其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

羊鼻蝇蛆病的病原 羊鼻蝇蛆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羊鼻蝇蛆病是由羊鼻蜗牛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及附近腔窦内所引起的疾病。在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较为常见。羊鼻蝇主要危害绵羊,对山羊危害较轻。病羊表现为精神不安,体质消瘦,甚至发生死亡。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鼻蝇蛆病的病原羊鼻蝇蛆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病原与流行情况

羊鼻蝇蛆病多发生在夏季,由羊鼻蝇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和其相通的腔窦内引起。在夏季,由于成虫的侵袭,病羊不安、摇头、奔跑、低头以鼻端贴地,或将头藏于其他羊的腹下。幼虫在病羊鼻腔和额窦内移行时,刺激黏膜发炎、肿胀以至出血;病羊鼻腔流黏性分泌物,在鼻孔周围结成痂块,出现呼吸困难、眼睑浮肿、踢蹄、摇头、鼻端擦地等症状。该病会影响羊的采食和休息,造成营养不良。个别幼虫会侵入病羊大脑,引起神经症状,如急速摇头、运动失调、转圈或头颈弯向一侧等现象。该病的传播主要通过雌性鼻蝇将幼虫产在羊鼻孔内或鼻孔周围,幼虫逐渐爬入额窦或鼻窦内,在其内生长,造成炎症而致病,多发生于每年的5—9月份。

二、症状

患羊最初流大量鼻液,鼻液初为浆液性,后为黏液性和脓性,有时混有血液;当大量鼻液干涸在鼻孔周围形成硬痂时,患羊发生呼吸困难。此时病羊表现不安,打喷嚏,时时摇头,摩鼻,眼周围浮肿、流泪,食欲减退,日渐消瘦。

三、防治措施

1.涂抹药膏。在羊鼻腔周围和鼻部涂擦1%敌敌畏软膏,每隔7天换药1次,可防止鼻蝇成虫飞近鼻腔和杀死幼虫。

2.灌服药剂。对患病羊,按每千克体重用药0.075~0.100克灌服敌百虫水溶液,对寄生在鼻腔内的幼虫有100%的杀伤力,对进入鼻腔深处的幼虫有70%左右的杀伤力。

3.喷洗鼻腔。用3%的来苏儿溶液喷洗鼻腔,每侧鼻腔喷射药液20~30毫升;也可用1%敌百虫溶液喷鼻。

4.中药治疗。用百部根煎成浓汁,滴入病羊鼻腔,效果显著。

5.注射治疗。应用伊维菌素、碘硝酚注射均会取得良好效果。

羊鼻蝇蛆病的治疗方法
【病原】
成虫羊鼻蝇形似蜜蜂,全身密生短绒毛,体长10-12毫米;头大呈半环形、黄色;两复眼小,相距较远;触角环形,位于触角窝内;口器退化;胸部有4条断续而不明显的黑色纵纹,腹部有褐色及银白色斑点。
幼虫第一期幼虫呈淡黄白色,长1毫米,前端有两个黑色口前钩,体表丛生小刺,末端的肛门分左右两叶,后气门很小,呈管状;第二期幼虫呈椭圆形,长20-25毫米,体表刺不明显,后气门呈弯肾形;第三期幼虫(图13)长约30毫米,背面拱起,各节上有深棕色的横带,腹面扁平,各节前缘有数行小刺,体前端尖,有两个强大的黑色口前钩,虫体后端齐平,有两个黑色的的后气孔。

【生活史】
羊鼻蝇的发育需经幼虫、蛹及成虫3个阶段。成虫出现于每年5-9月间,雌雄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雌虫则于有阳光的白天以急剧而突然的动作飞向羊鼻,将幼虫产在羊鼻孔内或羊鼻孔周围,雌虫在数天内产完幼虫后亦很快死亡。产出的第一期幼虫活动力很强,爬入鼻腔后以其口前钩固着鼻粘膜上,并逐渐向鼻腔深部移行,到达额窦或鼻窦内(有些幼虫还可以进入颅腔),经两次蜕化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幼虫在鼻腔内寄生约9-10个月,到翌年春天,发育成熟的的第三期幼虫由鼻腔深部向浅部返回移行,当患羊打喷嚏时,将其喷出鼻孔,三期幼虫即在土壤表层或羊粪内变蛹,蛹的外表形态与三期幼虫相同。蛹经1-2个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约2-3周。在温暖地区羊鼻蝇1年可繁殖两代,在寒冷地区每年繁殖1代。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羊鼻蝇幼虫进入羊鼻腔、额窦及鼻窦后,在其移行过程中,由于体表小刺和口前钩损伤粘膜引起鼻炎,可见羊流出多量鼻液,鼻液初为浆液性,后为粘液性和脓性,有时混有血液;当大量鼻
漏干涸在鼻周围形成硬痂时,使羊发生呼吸困难。此外,可见病羊表现不安,打喷嚏,时常摇头,摩鼻,眼睑浮肿,流泪,食欲减退,日渐消瘦。症状表现可因幼虫在鼻腔内的发育期不同而持续数月。通常感染不久呈急性表现,以后逐渐好转,到幼虫寄生的晚期,则疾病表现更为剧烈。有时,当个别幼虫进入颅腔损伤的脑膜或因鼻窦发炎而波及脑膜时,可引起神经症状,病羊表现为运动失调,旋转动动,头弯向一侧或发生麻痹;最后病羊食欲废绝,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病羊生前诊断可结合流行病学情况和症状表现,于发病早期用药液喷射鼻腔,查找有无死亡的幼虫排出。死后诊断时,剖检时在鼻腔、鼻窦或额窦内发现羊鼻蝇幼虫,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
防治该病应以消灭第一期幼虫为主要措施。各地可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羊鼻蝇的发育情况,确定防治的时间,一般在每年11月份进行为宜。可选用如下药物:
(1)精制敌百虫
①口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0.12克,配成2%溶液,灌服。
②肌内注射取精制敌百虫60克,加95%酒精31毫升,在瓷器内加热溶解后,加入31毫升蒸馏水,再加热到60-65℃,待药完全溶解后,加水至总量100毫升,经药棉过滤后即可注射。剂量按羊体重10-20千克用0.5毫升;体重20-30千克用1毫升;体重30-40千克用1.5毫升;体重40-50千克用2毫升;体重50千克以上用2.5毫升。

(2)敌敌畏

①口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毫克,每日1次,连用两天。

②烟雾法常用于羊群的大面积防治,药量按熏蒸场所的空间体积计算,每立方米空间使用80%敌敌畏0.5—1.0毫升。吸雾时间应根据小群羊的安全试验和驱虫效果而定,一般不超过1小时为宜。

③气雾法亦适合于大群羊的防治,可用超低量电动喷雾器或气雾枪使药液雾化。药液的用量及吸雾时间与烟雾法相同。
涂药法对个别良种羊,可在成蝇飞翔季节将1%敌敌畏软膏涂擦在羊的鼻孔周围,每5天1次,可杀死雌虫产下的幼虫。

羊炭疽病的临床症状 羊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绵羊最易感染。病羊体内以及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菌。健康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通过皮肤损伤感染了炭疽杆菌,或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灰尘,均可导致发病。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下面具体了解一下:羊炭疽病的临床症状羊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炭疽杆菌是一种大型致病菌,菌体长度为3-8m,宽度为1-1.5m,无法运动,可以两种形式存在,即芽孢和繁殖体。在自然界主要以芽胞形式存在,一般当炭疽杆菌在温度适宜(即12-42℃)范围内接触空气就会形成芽胞,且形成芽胞后使用消毒药品较难被杀灭,能够在较长时间保持活动,只有使用特殊药品才可将其杀死。在患病动物体内主要以繁殖体形式存在,即处于生长、繁殖状态。

发病特点。在自然感染情况下,草食动物最容易感染,其中易感性最强的是绵羊、山羊、牛、马,较弱的是水牛、骆驼以及野生草食动物,而猪较少感染。另外,人也普遍对该病具有易感性,但通常是经常接触动物以及畜产品的人比较容易感染。病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当发生菌血症时,病菌可经由唾液、尿液、粪便以及天然孔出血等方式排到体外,特别是形成芽胞后,可能长时间成为疫源地。羊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即食入采食污染病菌的饮水、饲草和饲料。

2、临床症状

病羊都会突然出现发病,表现出昏迷,无法稳定站立,全身痉挛。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2℃左右,黏膜发绀,呼吸困难,临死时天然孔出血。病程稍长的病羊,初期会表现出暂时性的兴奋不安,接着萎靡不振,停止采食,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其排出混杂血液的粪便和尿液。

3、实验室诊断

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的脾脏制成抹片,经过吉姆萨染色置于10×100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在视野中能够清晰看到均匀分布且长短不同的炭疽杆菌,菌体两端平直,如同被剪断的铁丝,长的稍微呈弧形弯曲,短的弯曲程度较小或者没有弯曲,且繁殖体还会被染成蓝黑色。另外,病羊脾脏血液内也存在大量病菌,一般染色片的每个视野中都存在60余个杆菌,正是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的繁殖菌体而使其变成暗褐色,往往呈煤焦油样,无法凝固。

分离培养。对于新鲜病料,可直接在普通肉汤或者琼脂中接种,然后进行培养;对于陈旧或者污染的病料,要先制成悬液,在70℃高温下经过30min加热,将非芽胞菌杀死,然后才能够进行接种培养,最后对分离到的疑似菌株进行噬菌体裂解试验、荚膜形成试验以及串珠试验。在无菌条件下,挑取疑似病菌的普通琼脂培养物,接种到每毫升含o.5万IU青霉素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置于37℃进行24h培养。结果能够长出贫瘠、稀疏的菌落,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能够看到膨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呈串珠状排列,且菌体中央存在芽胞。

动物接种试验。剖检病羊取2-3g淋巴结,脾脏、肝脏,先将其剪成小块,接着添加少量的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研磨,再添加5-10倍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过滤后取上清液给3只健康无病的小白鼠进行腹腔内接种,每只0.2mL,经过18-20h发生死亡,取腹腔渗出液制成涂片,经过染色、镜检,可见与病死羊病料中完全一致的杆菌。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羊群要及时采取强化免疫注射,促使机体抗体水平提高。但要注意处于生产高峰期羊注射疫苗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可从之前每年春秋季节进行2次防疫逐渐改成常年进行防疫。对于疫区或者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易感羊每年都要进行预防免疫接种,一般选择使用无毒炭疽芽胞苗,机体接种14天后能够形成免疫力,可持续保护1年。防疫员必须严格按照防疫法的要求,及时全面的进行防疫免疫。另外,每年还要结合当地畜群炭疽抗体检测结果以及疫苗免疫期,对临产、新生以及体质瘦弱的羊同时采取每月补针的方式,保证机体的免疫水平都处于较高状态。

应急处理。发病的羊场或者养羊户要立即进行严格封锁,且对疑似病羊采取隔离观察,不允许其他畜禽进出疫区。另外,还要设立禁牧区,即病羊严重污染的草场,可在其四周安装隔离围栏,并定期进行消毒,6个月内不能够用于放牧。此外,病羊污染的畜舍、畜栏以及地面等要进行全面消毒,且规定停止使用2-3年,对于污染病菌的垫料、饲草要及时清理,并采取焚烧处理。

药物治疗。发病初期,病羊可选择注射抗炭疸血清,首次用量为50mL,经过4h如果体温依旧没有变化时,可再次注射25-30mL。病羊呈亚急性型,可取100万IU青霉素,每天分成2次注射,连用3天。也可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如磺胺类药物、土霉素、链霉素等,都对该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还可混合使用几种抗菌药物或者同时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炭疽血清,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全群羊都要在饲料内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混饲,连续使用3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发病。

羊炭疽病的简介
病羊体内以及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菌。健康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通过皮肤损伤感染了炭疽杆菌,或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灰尘,均可导致发病。
羊发生该病多为最急性或急性经过,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0—42℃,粘膜蓝紫色。从眼、鼻、口腔及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带气泡地暗红色或黑色血液,血凝不全。尸僵不全.
病理观察
病理观察可发现,皮下和浆膜下组织出血和胶样浸润,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肿胀。由于对炭疽病尸体严禁剖检,因此特别注意外观症状地综合判断,以免误剖。
(1)羊发病初,可注射抗炭疽血清,第一次注射50毫升,注射后4小时体温不退时,可再注射25—30毫升。
(2)对亚急性病羊,可将青霉素100万单位,一天分为2次注射,连用三天。
(1)发病率高的地区,每年应坚持给肉羊注射五号炭疽芽孢菌苗,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可免疫1年。
(2)对疑似炭疽病的羊,严禁剖检、剥皮和食用。
(3)对羊尸体应深埋。对污染的垫草、粪便等要烧毁。对污染物可用10%的热碱液、0.1%的升汞溶液、5%的碘酊或20%—30%的漂白粉彻底消毒,以杀死芽孢。
预防
(1)预防接种。经常发生炭疽及受威胁地区的易感羊,每年均应用羊2号炭疽芽胞苗皮下注射1ml。
(2)有炭疽病例发生时应及时隔离病羊。对污染的羊舍,用具及地面要彻底消毒,可用10%烧碱水或2%漂白粉连续消毒3次,间隔1小时,羊群除去病羊后,全群用抗菌药3天。
治疗
(1)病羊必须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对病程稍缓的病羊可采用特异血清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病羊皮下或静脉注射抗炭疽血清30-60ml,必要时于12小时后再注射一次。
(2)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其中青霉素最为常用,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每8小时肌肉注射1次。

羊腐蹄病的病因 羊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腐蹄病也叫蹄间腐烂或趾间腐烂,秋季易发病,是羊、牛、猪、马都能够发生的一种传染病,羊腐蹄病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类,是由坏死杆菌侵入羊蹄缝内,造成蹄质变软、烂伤流出脓性分泌物。其特征是局部组织发炎、坏死。因为病常侵害蹄部,因而称“腐蹄病”。此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尤其在西北的广大牧区常呈地方性流行,对羊只的发展危害很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腐蹄病的病因羊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节瘤拟杆菌是导致该病的病原,其具有较弱的抵抗理化因素的能力,如使用2%的甲醛溶液、1%的高锰酸钾处理15min就能够将其杀死,在60℃温度下经过30min或者煮沸条件下经过1min就会死亡。但是存在于污染的土壤中的病菌能够生存长达10-30天。该菌是绵羊、山羊以及牛蹄的严格寄生菌,从蹄部脱离后无法长时间存活于自然界中。据报道,该菌落入草地后,就算草地湿度非常大,也只能使其存活数天。病羊经过治疗痊愈后,往往会遗留下非常少的损害,该菌能够在其中存活长达数月,这也是导致该病很难彻底消灭的一个主要原因。该菌只能够导致非常小的炎性损害,但其能分泌一种活性极强的蛋白酶,能够使角质消化,从而容易损伤蹄的表面及基层。因此,只有在坏死梭杆菌等细菌的共同作用下,才会造成明显的腐蹄病症状。

一般来说,羊群在湿热多雨的季节或者潮湿低洼的放牧地,放牧过程中容易被竹条、石块、铁钉等尖锐的异物刺伤,或者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踩伤,通过伤口感染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从而引起发病。另外,羊长时间严重拥挤,环境过于潮湿,彼此践踏,都容易损伤蹄部,从而有利于感染细菌。此外,草场潮湿、泥泞且排水不良是导致该病暴发的一个因素,但如果草场中没有存在病原菌,且羊蹄部没有发生损伤或者被潮湿浸软,不能够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羊出现轻度跛行,通常是一肢患病。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出现严重的跛行。如果病羊的两前肢患病,一般会出现爬行;如果两后肢患病,往往会将病肢置于腹下。对蹄部进行检查,开始是蹄冠、蹄匣以及蹄间隙发热、红肿,伴有疼痛,之后发生溃烂,挤压时会流出脓液,并散发恶臭味。如果病羊症状非常严重,甚至会导致蹄部深层组织发生坏死,蹄匣发生脱落,使其往往跪下采食。有时如果病羊继发引起坏死性口炎,还会在唇、鼻、口腔、舌甚至眼部形成结节、水疱,之后变成棕色痂块。有时如果羔羊断脐后没有进行严格消毒,还可继发引起坏死性脐炎。在个别情况下,还能够继发引起阴唇炎或者肝炎。该病的病程持续较长时间,大部分会持续数十天,甚至数月出现跛行。另外,由于该病会影响采食,导致机体逐渐消瘦。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由于继发感染而导致死亡。

3、防治措施

西医治疗。病羊蹄部病变处可先使用O.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将上面的粪便及其他污物清除干净,接着进行修蹄、矫正、扩创,促使创面充分暴露,然后使用3%的双氧水进行冲洗,确保全部坏死组织被消除干净,再次使用O.l%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最后使用注射用生理盐水进行多次冲洗。患处清洗干净后,可涂擦适量的青霉素鱼肝油乳剂,即由5mL注射用水、20万IU青霉素、50mL鱼肝油混合而成,接着填充纱布条,再包裹8-10层消毒纱布,最后包裹裁剪成适当大小的自行车内胎,用于防止污水、粪便再次发生感染,每天换药1次。此外,病羊还要采取对症治疗。如为促使炎症进一步消除,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可肌肉注射10mL添加有160万IU青霉素的注射用生理盐水,每天2次;为解热镇痛,可肌肉注射10mL安痛定,每天2次;为增强食欲,可内服20g人工盐,每天1次。病羊用药经过3天,体温能够恢复正常,食欲也基本恢复,跛行明显减轻。继续使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停止注射安痛定,经过3天就能够彻底康复。

中医治疗。取70g乌贼骨、100g乳香、100g枯矾、100g龙骨,全部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后敷在病羊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散血、生肌等作用。同时,取200g金银花、80g熟地、60g香附、60g川芎、80g连翘、60g桂枝、80g天丁、60g木通、60g腹毛、60g陈皮、60g泽泻、60g木香、100g防风、60g白芍、80g白芷、400g绿豆、40g甘草,加水煎煮后给病羊灌服或者任其自由饮用,每天2次。以上方剂中的药量看根据病羊大小适当加减。

加强饲养管理。羊群要按照强弱分群管理,控制羊饲养密度,避免其经常打斗而发生踏伤和损伤。一般来说,每只可占有1.0-1.5m2空间,既能够避免过于拥挤,确保其具有适当运动,还能够有效地避免其发生该病。饲料中要适时添加充足的矿物质,尤其是要确保钙、磷含量平衡。在雨季进行放牧时,要尽可能在高处方面,不允许在低洼地带放牧,如果能够采取人工打草饲喂最好,且圈舍要铺垫木板。羊蹄部每天都要检查是否存在创伤,如果发现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感染病菌。羊舍垫料适宜每间隔3-5天更换1次,要使用经过阳光曝晒的品质优良的干燥垫料。羊舍及其周围地面可喷洒适量的10%漂白粉液或者10%-20%石灰乳等进行消毒。

羊腐蹄病的症状
患腐蹄病的牛羊食欲降低,精神不振,喜卧,走路跛。初期轻度跛行,趾间皮肤充血、发炎、轻微肿胀,触诊病蹄敏感。病蹄有恶臭分泌物和坏死组织,蹄底部有小孔或大洞。用刀切削扩创,蹄底的小孔或大洞中有污黑臭水迅速流出。趾间也常能找到溃疡面,上面覆盖着恶臭物,蹄壳腐烂变形,牛羊卧地不起,病情严重的体温上升,甚至蹄匣脱落,还可能引起全身性败血症。
病初轻度跛行,多为一肢患病。随着疾病的发展,跛行变为严重。如果两前肢患病,病羊往往爬行;后肢患病时,常见病肢伸到腹下。进行蹄部检查时,初期见蹄间隙、蹄匣和蹄冠红肿、发热,有疼痛反应,以后溃烂,挤压时有恶臭的脓液流出。更严重的病例,引起蹄部深层组织坏死,蹄匣脱落,病羊常跪下采食。
有时在绵羊羔引起环死性口炎,可见鼻、唇、舌、口腔甚至眼部发生结节、水泡,以后变成棕色痂块。有时由于脐带消毒不严,可以发生坏死性脐炎。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引起肝炎或阴唇炎。
病程比较缓慢,多数病羊跛行达数十天甚至数月。由于影响采食,病羊逐渐变为消瘦。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因为继发感染而造成死亡。
诊断
在常发病地区,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发生部位、坏死组’织的恶臭味)和流行特点,即可作出诊断。在初发病地区,为了进行确诊,可由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交界处用消毒小匙刮取材料,制成涂片,用复红一美蓝染色法染色,进行镜检。
如从口腔病变取材,可用黏膜覆盖物及唾液直接涂片。若无镜检条件,可以将病料放在试管内,保存在25%~30%灭菌的甘油生理盐水中,送往实验室检查。
复红一美蓝染色法:
1、将涂片自然干燥,用20%福尔马林酒精固定l0min。
2、用复红一美蓝溶液染色30s。复红一美蓝溶液的配制方法如下:
碱性复红0.15g
纯酒精20.0ml
结晶石炭酸10.0g
1.25%美蓝蒸馏水溶液200.0ml
2、混合均匀,滤过,保存备用。
3、水洗,镜检。
预防
(一)消除促进发病的各种因素:
1、加强蹄子护理,经常修蹄,避免用尖硬多荆棘的饲料,及时处理蹄子外伤;
2、注意圈舍卫生,保持清洁干燥,羊群不可过度拥挤;
3、尽量避免或减少在低洼、潮湿的地区放牧。
(二)当羊群中发现本病时,应及时进行全群检查,将病羊全部隔离开进行治疗。对健羊全部用30%硫酸铜或10%福尔马林进行预防性浴蹄。对圈舍要彻底清扫消毒,铲除表层土壤,换成新土。对粪便、坏死组织及污染蓐草彻底进行焚烧处理。
发现腐蹄病羊,要及时隔离治疗。健康羊关在一起或在同一草场放牧。
如果患病羊只较多,应该倒换放牧场和饮水处;选择高燥牧场,改到沙底河道饮水。停止在污染的牧场放牧,至少经过两个月以后再利用。
(三)注射抗腐蹄病疫苗“clovax”。最初注射两次,间隔5~6周。以后每6个月注射1次。疫苗效果很好,但只有在最好的管理条件下才能达到100%的效果。
该疫苗亦可用于治疗但其将来的主要作用还是作部分预防措施,最重要的是同良好的管理相结合。由于疫苗昂贵,羊主一般只是用于公羊。
对死羊或屠宰羊,应先除去坏死组织,然后剥皮,待皮、毛干燥以后方可外运。
治疗
首先进行隔离,保持环境干燥。然后根据疾病发展情况,采取适当治疗措施。
1、除去患部坏死组织,到出现干净创面时,用食醋、4%醋酸、1%高锰酸钾、3%来苏儿或双氧水冲洗,再用10%硫酸铜或6%福尔马林进行浴蹄。如为大批发生,可每日用10%龙胆紫或松馏油涂抹患部。
2、若脓肿部分未破,应切开排脓,然后用1%高锰酸钾洗涤,再涂搽浓福尔马林,或撒以高锰酸钾粉。
3、除去坏死组织后,涂以10%氯霉素酒精溶液,也可用青霉素水剂(每ml生理盐水含100-200iu)或油乳剂(每ml油含1000iu)局部涂抹。
对于严重的病羊,例如有继发性感染时,在局部用药的同时,应全身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其中以注射磺胺嘧啶或土霉素效果最好。
4、用浸透了2%的福尔马林酒精液纱布塞入蹄叉腐烂处,用药用纱布包扎24小时解出包扎。
5、患重病蹄叉内流脓性分泌物,用高猛酸钾液洗净分泌物,用青霉素粉剂塞蹄叉内用纱布包扎24小时解出包扎。
6、在肉芽形成期,可用1:10土霉素、甘油进行治疗;肉芽过度增生时,可涂用10%卤碱软膏或撒用卤碱粉。为了防止硬物的刺激,可给病蹄包上绷带。
7、用1%的高锰酸钾液,浸泡患处5―10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
8、先洗净蹄腐烂物后,用5%碘酊涂擦,外部在用松馏油涂上。每天一次。
9、中药治疗,可选用桃花散或龙骨散撒布患处。
要治愈羊腐蹄病,根据患病程度,坚持几种方法轮换多次治疗。
桃花散:陈石灰500g,大黄250g先将大黄放入锅内,加水一碗,煮沸10min,再加入陈石灰,搅匀炒干,除去大黄,其余研为细面撒用。有生肌、散血、消肿、定痛之效。
龙骨散:龙骨30g,枯矾30g,乳香24g,乌贼骨15g共研为细末撒用,有止痛、去毒、生肌之效。

羊蜱病的临床症状 羊蜱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羊蜱病是指寄生在羊体表一类吸血节肢动物蜱所引起的疾病。蜱病也可寄生在哺乳类(包括人类)、爬行类、鸟类和两栖类脊椎动物的体表引起疾病。由于蜱传播的疾病较多,它是许多病毒、细菌、回归热螺旋体、原虫、钩端螺旋体等的媒介或贮存宿主。据资料统计,蜱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所以,应引起广大畜牧工作者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蜱病的临床症状羊蜱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病原及生活史

蜱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也叫做犬豆子、草爬子或者草瘪子,属于蛛形纲、寄螨目、蜱总科,是一种体外寄生虫。目前,我国共有117种已知蜱类,可分为硬蜱科和软蜱科。硬蜱科的共同形态特征是呈长椭圆形,背侧体壁为厚实的盾片状角质板,口器长,须枝分成四节,但在背面无法看到第四节,这是由于其发育不全。口器朝向虫体前端伸出,呼吸孔处于第四对肢后面,饥饿状态下的成虫长度在7mm左右。软蜱科不存在角质板,而是由富有弹性的草状外皮构成,饥饿状态下快速缩瘪,而吸食血液后会快速膨胀,由此得名。软蜱科的蜱虫呈椭圆形,背腹偏平,成虫体长达到10mm或者更长。肢长,须枝分成比较明显的四节,口器在腹面伸出,呼吸孔处于第三与第四对肢之间,且较小。

蜱虫发育可分成四个阶段,当雌雄蜱在羊体表交配后,雄蜱会立即死亡,而雌蜱依旧会留在体表,并继续吸血,在其吸取充足血液后,就会离开羊体而飞落到地面,找到一隐蔽处,如草木茎根、墙缝里、石块下、鼠洞以及尿窝下等,1-4周后开始产卵,且产卵结束后雌蝉立即死亡。一般来说,每只雌蜱能够产出几千到上万个虫卵。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虫卵会孵出六肢幼虫,其就能够侵袭羊体,并进行吸血,吸饱后再经过长时间的脱皮即变成若虫。若虫会继续吸血,当饱食后再次落地,脱皮后就能够发育为成虫。在自然感染情况下,蜱虫在隐蔽处生存,当羊经过时就会附着到体表,并在体表上固定。蜱虫的分布与当地的地势、气候、植被、土壤以及宿主等紧密相关,且具有较强的抵抗严寒的能力,但无法抵抗潮湿,虫卵容易腐败,不容易孵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流行特点

该病能够大面积发生,且感染率高,任何品种和年龄的羊都能够感染,其中最容易感染的是绵羊,尤其是羔羊和青年羊更容易感染,主要在每年的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节发生。部分蜱虫分布在森林及草原地带,部分分布在丘陵山坡地带,还有些栖息在家畜圈舍以及停留处。成年蜱通常潜伏在地面缝隙中或者石块下越冬,通常在每年2-11月都可在畜体上活动,其中7-9月达到高峰期。因此蜱病通常呈季节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羊一般是在放牧采食过程中感染蜱虫,其主要在被毛较少的部位寄生。

3、临床症状

蜱虫在侵袭羊后,通常寄生在体毛较短的部位,如耳朵、眼皮、嘴巴、前胸、前后肢内侧、阴户以及肛门周围等,并进行叮咬,同时将口腔刺入皮肤吸取血液。通常是由一只雌蜱在病羊体表叮咬形成一个伤口后,吸引多只雄蜱在该处进行吸血。当聚集大量蜱虫吸血时,会损害皮肤,并伴有创痛和剧痒,导致机体烦躁不安,且促使伤口部位组织发生水肿、出血,皮肤明显肥厚。有时还能够继发感染细菌,导致伤口发生肿胀、化脓以及蜂窝组织炎等。如果幼羊感染大量蜱虫,由于被吸取大量血液,再加上蜱虫唾液内所含的毒素侵入体内,导致造血器官被破坏,使红细胞发生溶解,引起恶性贫血,造成血液有形成分明显降低。另外,由于某些蜱虫唾液内的毒素还能够引起麻痹及神经症状,从而出现“蜱瘫痪”。如果病羊长时间寄生有大量蜱虫,在以上损伤和毒害作用下,会导致贫血、机体衰弱、发育不良、逐渐消瘦。有些妊娠母羊感染后会发生流产,且容易导致其分娩后和羔羊发生死亡。此外,该病还会导致毛皮品质变差,同时产乳量减少等。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羊耳朵、眼皮、嘴部、前后肢内侧等局部部位可涂擦除癞灵、敌百虫等粉剂进行治疗,注意不能够大面积涂擦药物,避免发生中毒。病羊也使用除癞灵、敌百虫等乳剂或者水溶液进行药浴,还可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另外,要根据病羊的实际情况选择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加速机体痊愈。药物治疗时要确保浓度适宜,避免病羊发生药物中毒,还要避免药物污染环境。

环境灭蜱。由于蜱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且往往栖息在缝隙、草丛中,较难彻底消灭。因此牧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轮牧,一般经过1-2年的间隔,即可使牧区内的成虫全部死亡。农区要定期对圈舍周围进行杀虫,如果羊场条件允许可以羊圈舍为中心对半径为30m以内的区域都喷洒药物进行杀虫。另外,对输出或者引进的羊都要经过严格检查和灭蜱处理,避免造成大面积污染。圈舍的地面、墙壁以及饲槽等容易栖生蜱虫的地方,可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喷洒药物进行驱虫,要求选择使用高效、广谱、低残留、药效期长的药物,可采取轮流喷洒20%氰戊菊酯、辛硫磷浇泼剂、2%敌百虫溶液进行消毒,同时将运动场5cm的土层全部铲除,更换铺垫新土壤。

羊蜱病的综合防治
绵羊和山羊的硬蜱病,俗称草圪鳖、草爬子、壁虱,是寄生于羊体表的一种外寄生虫。除直接侵袭羊群外,还常常成为多种重要的传染病和焦虫病的传播者,其危害不可低估。蜱的种类很多,分布广泛,发病率很高,尤以羔羊和青年羊易患,一般在70%以上,个别地方达100%。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防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消灭羊体上的蜱
手工摘除发现羊体上有少量的蜱时,最简便的方法是用手捉并将其杀灭,拔蜱时,应使蜱体与动物的皮肤成垂直并往上拔,才能使虫体脱离羊体,否则蜱的口器很容易断落在羊体内,引起局部炎症。但这种方法费工费时,也不易彻底,幼虫和若虫常被漏掉,只适宜蜱少时采用,或作为一种辅助方法。
药物灭蜱在羊体上发现有蜱时,每半个月用药液处理一次,特别是在硬蜱的活动季节(夏秋季)。常用的药液有:1%~2%的敌百虫水溶液;1∶1000~1500的畜禽灭害灵(20%氰戊菊酯);1∶300~600除癞灵(辛硫磷浇泼剂)等,进行喷洒、药浴或洗刷,均能杀灭羊体上的蜱类。或用虫克星(阿维菌素、伊维菌素、阿力佳、伊力佳)口服或注射效果也非常好,且比较方便,隔7天至10天再重复口服或注射一次。
消灭畜舍内的蜱
畜舍是某些蜱繁殖和生活的适宜场所,为消灭之,应堵塞畜舍内所有的缝隙和小洞,创造不利于蜱生活和繁殖的条件。地面是土的,应铲除地面一层,换上新土。饲槽内外、其他用具和墙壁要经常用上述药液以10倍量的浓度喷洒、涂刷。
消灭外界环境的蜱
在硬蜱最多的季节,在重点放牧地方,用上述药液10倍浓度喷洒,可杀灭大部分在地面和牧草上的硬蜱。
避免硬蜱的侵袭
硬蜱在牧坡上有一定的孳生地区,当硬蜱大量出现时尽可能到硬蜱少或无的地区去放牧,种羊改放牧为舍饲。新引进和输出的羊群必须检疫,发现有蜱要隔离,并进行灭蜱处理,防止随同羊群带入带出蜱类。

羊疥癣病和毛癣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措施


羊疥癣病由寄生虫引起,毛癣病由真菌引起。疥癣病亦称螨病,俗名叫癞,是羊的一种接触传染的慢性皮肤病,由各种螨引起的。发病特征是皮肤发生炎症,剧痒,皮肤增厚,脱毛,消瘦。羊毛癣是传染性强的皮肤病,不仅能在羊之间传染,还能在羊与人之间传染。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疥癣病和毛癣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措施。

1、羊疥癣病

病原和流行。在我国养羊地区,对羊危害最严重的主要是疥螨引起的疥螨病和痒螨引起的痒螨病。螨体型很小,长度为0.2~0.8mm,前后各有脚两对,雌虫较雄虫大,整个体型呈卵形或圆形。传染的途径往往是健康羊和患羊直接接触传染,但也能由羊舍、饲料、饲养用具、T作服等媒介物间接传染。在秋、冬季节螨病蔓延最广,特别是多雨天气,羊体身上的疥癣虫,在黑暗的羊舍中非常活跃,从虫卵发育到成虫约需2~3周时间,繁殖很快,极易蔓延,到冬季发展到最高峰。羊舍潮湿、阴暗、拥挤、饲养管理不良及卫生不好,能加速螨病传播。

临诊特点。羊疥癣病首先侵害密毛部位,先在臀部和背部发生,然后转向体侧,背线和其他部位。病羊不安,四处蹭痒或用后蹄搔痒,有些皮肤发炎、增厚变硬,形成龟裂。羊毛结成束,继之毛悬垂于羊体,直至最后脱落,呈现秃斑。病羊表现高度营养障碍,贫血,在严寒季节里,常大批死亡。

预防。羊群定期检疫:从外地买羊做好隔离观察,经过预防处理,确认无病,冉并群。羊舍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透光,不拥挤。粪土勤起勤垫,垫草粪土要充分发酵后利用。已污染的圈舍和用具等,用20%生石灰水,或5%克辽林溶液喷洒或洗刷,其温度不低于80℃。药浴:药浴需要先修建药浴池。药浴池使用,无疫区每年春季剪毛后10~15天,进行1次药浴;对疫区每年2次药浴,间隔时间1~2周。

治疗。方1:采用50%辛硫磷乳油0.05kg,加水25kg,制成浓度为0.02%溶液,药浴。方2:蝇毒磷合剂1份,加水320份,制成溶液,药浴。方3:用热硫磺石灰水(硫磺末12.5kg,新鲜石灰7.5kg,加热水500kg)溶液进行药浴。方4:药浴应在专设的药浴池内进行,羊数少也可进行缸浴、锅浴或桶浴。药液配制与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药浴应在晴朗无风天进行,浴前半天停牧,浴前2h内饮足水,浴前检查羊有无伤口,药液配制好后先用几只质量较差的羊试浴,如无意外冉大群进行,并先浴健康羊,后浴病羊。第二,药浴时要浸透羊全身,头部用木权压人药液中2~3次,每只羊药浴时间为3~5min。第三,浴后要在滴流台停留10~15min,将体液流回池内;成羊、幼龄羊、羔羊要分别药浴。第四,浴后不要立即放牧,要将羊赶到凉棚或圈舍,避免阳光直射,并要认真观察羊群,发现中毒者立即抢救。

2、羊毛癣病

病因。该病病原为毛癣霉属的致病真菌,最常见的是毛癣菌属的疣状毛癣菌,霉菌存在于患病皮肤表皮的鳞屑内、毛囊内、毛根周围或毛内,当健羊与病羊直接接触时,最容易受到感染,饲养员的手和衣服也可能携带病原菌而成为传染的媒介。

症状。癣斑多发生于鼻粱、面部、肩部、背部、颈部及胸部,患部发红,中央部的颜色较深,癣斑为圆形,表面直径为1N2.5cm,皮肤发硬。由于病羊的搔抓摩擦和撕咬,使病变迅速扩大,部分斑块相互融合,以至形成广泛的脱毛。对于羔羊,如果病变发生于局部,往往由于厚层硬皮盖着颜面,很像黏贴着面团,凶而呈现“面团脸”的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恶病质而死亡。

诊断。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在皮肤上出现有界线明显的圆形癣斑,癣斑完全秃毛或者带有几根残毛,患部常被以鳞屑或硬皮。如果从癣斑附近取来几根容易拔下的毛,在肉眼和显微镜下检查毛根,可以看到周围有霉菌的套膜。凶为羊毛癣具有传染特性,所以在发现病羊后,第一时间就应该隔离,然后冉按照治疗羊毛癣的方法进行下一步T作,而对于那些没有发现病羊的羊舍应该采取预防措施,以免被传染。

预防。羊舍及其用具要实施定期消毒,经常进行皮肤护理。当羊群内发现该病时,应对全群羊进行逐头检查,严格隔离病羊,消毒病羊及接触过的一切用具,圈合的消毒最好用50℃的5%石炭酸溶液;对不受热水损害的东西,可以用煮沸法消毒,也可用60℃的5%克辽林乳剂作用30min。护理病羊的人员应该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防止本人受到感染。

治疗。剪去癣斑周围的被毛,以便药剂接触患部,如果癣斑的范围较大或被毛密,可将全身被毛剪短,以便查明病灶。软化皮肤,除去硬皮,可用温肥皂水洗涤患部。应用抗霉菌药物,霉菌对脂肪和油类具有敏感性,最好将药物配成软膏使用,如10%水杨酸或10%木馏油软膏,也可应用碘甘油、碘酊、10%水杨酸酒精溶液、5%龙胆紫酒精溶液、2%硫酸铜溶液。

羊疥癣是羊传染性皮肤病的一种,主要是由于羊体癣虫寄生引起,在群体饲养过程中,羊接触到患病羊或者接触到有疥癣虫物体最易被传染。在雨季,爬到羊身上的疥癣虫就会迅速繁殖,而且蔓延速度较快,到了冬季其发展到了高峰。此病的主要特点是,羊患病处脱毛及痛痒,一旦有羊患病,不及时处理就会传染给其他羊只,危害相当严重。
1、发病原因
羊疥癣病主要是由于疥癣虫寄生在皮肤上而发生的,疥癣虫适合生存于湿润的环境中,在温暖的地方繁殖能力强,一旦空气干燥、寒冷,疥癣虫就会迅速减少或死亡。疥癣传染方式主要就是和患有疥癣病的羊接触,如果无病羊和患病羊一起放养、喂养、交配,疥癣虫可以通过接触爬到健康羊身上,病羊用过的饮水桶、饲料槽以及病羊接触过的地方,都会被疥癣虫利用,从而传染给健康羊。羊疥癣病各个季节都会发生,但主要发病集中在春初、秋末和冬季。可见疥癣病十分常见,其发病发生于各类羊群,公羊、母羊和羔羊都会患病。
2、临床症状
羊疥癣病多发病于羊身体长毛下的皮肤处,在尾部和背部常见,尤其在秋冬季羊毛比较长,疥虫活动频繁,繁殖也较快,很快就会蔓延到全身,主要的症状就是发痒,尤其在羊不活动的时候,发痒程度会更加明显,这时羊会找东西乱蹭,甚至啃咬患病部位,严重时患病处皮肤会不断增厚,而且发炎,导致羊食欲下降,引起贫血,在北方严寒地区,有的还会因身体抵抗力差而死亡。
3、诊断方法
在羊的患病部位用沾有甘油的外科手术刀片刮皮肤,将患处刮至微见血即可,将刮下来的皮屑放到载玻片处,再滴入50%甘油水,这时就可以用显微镜进行观看,用低倍显微镜可以清晰的看见疥螨虫体的活动。还可以用放大镜观看,前面步骤一样,将皮屑取下后,放到黑纸上,准备一个酒精灯,将纸放到上面加热,这时用放大镜也可以看到爬动的疥螨虫体,通过诊断可以根据发病情况进行治疗。
4、防治措施
如果患病数量少、患病部位面积小可以采用涂药治疗,涂药疗法可以在任何季节使用,但每次涂药的时候,涂擦面积不可以超出体表的1/3。在药物配比上可用以下药物:将5份来苏儿,溶于100份温水中,兑好后再加入5份敌百虫即成,涂抹患处即可;煤酚和肥皂各1份,同8份酒精同时调兑,调合后涂抹即可;准备1份烟丝,加水10份,煎汁,等水凉至50℃涂擦患部即可,同时还可以用烟丝60g、食醋500mL,一起煮沸20min,冷后涂擦患部,每天最少涂抹2次,而且要连用5d;百部根7份,同清水7份,对百部根蒸30min,凉后再涂擦患部;在患处涂抹山苍子油,一般1~2次即可见效。
在温度高的季节,患病羊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药浴治疗。目前治疗疥癣病的药物有螨净,在药浴浓度调试上按照1∶1000进行调试,药浴治疗的效果十分明显。也可用?0.05%蝇毒磷水溶液或
0.05%辛硫磷进行药浴。药物要调试均匀,为防止羊感冒,药浴尽量在白天进行,药浴的时间也要不低于1h,对于即将产仔的母羊不可以进行药浴,按照患病羊的病情严格控制药浴天数,以免发生中毒事件。
在羊疥癣病预防过程中,首先羊舍要做到定期消毒,在放牧或者饲养过程中,饲养员要多注意检查羊群,如果发现可疑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病情的扩散。也可以对未患病羊定期进行药浴,药浴后再进行驱虫药的注射。饲养员定期进行饲养知识的学习,养殖厂要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新引进的羊只要进行隔离饲养,经兽医人员观察后再混群饲养。
治疗羊疥癣要早发现早治疗,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蔓延,因此,要坚持每天对羊群细心观察,在给羊药浴时,工作人员进入药池后要穿雨衣和水裤,还要戴橡胶手套和口罩,池外进行药浴操作的工作人员也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发生中毒。
5、结语
羊疥癣病发病与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主要发病原因就是羊舍湿度大、通风效果不好和管理条件差。为此,在饲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舍内干燥,保证舍内温度,提高饲养管理能力,养殖人员要不断提高科学的饲养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羊疥癣病的发生,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28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