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防治措施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a)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疫巴氏杆菌病等。该病往往引起慢性或者急性败血症,主要特征是发生气囊炎、肝周炎、纤维素性心包炎、脑膜炎以及干酪性输卵管炎。通常是雏鹅和仔鹅发生该病,如果没有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死亡率能够达到80%,应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下面具体了解一下: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中的,大部分病菌在室温或者37℃条件下只能够存活3~4天,而接种在肉汤培养物中在4℃条件下能够生存2~3周。菌体在55℃高温下处理12~16h会全部死亡。该菌对红霉素、新生霉索、四环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霉素、恩诺沙星、杆菌肽、青霉素以及林可霉素敏感,对多黏菌素B和卡那霉素不敏感,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庆大霉素。

一般来说,主要是鹅和家鸭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但还可严重影响火鸡。据报道,鸡、小鼠、兔和鸽具有能够抵抗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能力,给豚鼠腹腔注射大剂量病菌能够导致死亡。一般1~6周龄鹅容易感染该病,小于4周龄鹅通常在表现出症状经过1~2天发生死亡,较大的鹅能够生存较长时间。病菌能够经由呼吸道或者皮肤,尤其是足部皮肤损伤发生感染。采取皮下、静脉、眶下窦和脚蹼接种能够死亡,通过气管、肌肉和腹腔途径也能够复制该病。

2、临床症状

鹅感染病菌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但具有不同的潜伏期,主要与感染途径、感染菌株的毒力以及应激等因素密切有关,通常为1~3天,有时能够达到大约1周。根据病程持续时间长短,可分呈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在鹅群刚开始出现发病时,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急性型,通常是2周龄的雏鹅容易发生,病程能够持续1~3天。病鹅临床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独自离群,拒绝走动,行动缓慢,甚至卧地不起,双翅下垂,体质衰弱,陷入昏睡,打喷嚏、咳嗽;眼鼻流出较多的分泌物,且眼睛会流出浆液性、黏液性或者脓性分泌物,往往导致眼眶附近的羽毛发生黏连,甚至出现脱落现象,鼻孔流出浆液性或者黏液性分泌物,当分泌物凝结后会导致鼻孔发生堵塞,引起呼吸困难;有些病鹅会出现缩颈症状或者用嘴抵地,临死时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亚急性型或者慢性型,较大日龄的仔鹅即4~7周龄容易发生,病程能够持续7天或者超过7天。病鹅临床上主要特征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腿软弱无力,拒绝行走,往往伏卧在地或者呈犬坐姿式,共济失调,生长缓慢等。

3、剖检变化

病死鹅进行剖检,发现心包积水,心包膜存在一层纤维索性的黄白色渗出物,有时心包与心包膜发生黏连;气囊变得混浊,并附着有纤维素性黄白色的絮状渗出物;肝脏表面存在一层纤维素性膜,呈黄白色,薄厚不均匀,容易剥离,肝脏略微肿大,往往呈土黄色;胆囊发生肿胀,含有大量胆汁;脾脏表面也附着有纤维素性的黄白色渗出物;肠道发生出血,肠黏膜发生脱落,肠壁明显变薄;病鹅关节发生炎症还会导致关节腔积水,关节囊表面附着纤维素性的黄白色渗出物;个别病鹅脑膜发生充血;其他器官没有发生明显病变。

4、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急性感染期病鹅的心血,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培养上接种,放在烛缸(含有5%~10%的二氧化碳)于37℃恒温箱内进行48h培养,能够长出卵圆形的奶油状菌落,直径在1~2mm左右,边缘光滑,略微突起,在斜射光下观察能够看到红光。经过革兰氏和姬姆萨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两端着色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且没有芽胞。病料在麦康凯培养基培养上接种,没有长出细菌。

血清型鉴定。细菌先进行纯化,即接种在添加血清的马丁肉汤中,放在37℃恒温振荡进行24h培养。挑取培养物接种在马丁肉汤进行纯化培养,使用鸭疫里默氏杆菌标准阳性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用于血清型鉴定。

5、防治措施

免疫接种。由于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有效控制该病的措施是免疫接种疫苗。据报道,我国主要流行的有5~6个血清型病原菌,因此选择疫苗前,要对本场及周边流行病菌的血清型进行分离鉴定,从而选择相应血清型菌株的疫苗或者多价抗原组成的灭活苗。如果鹅场发生严重污染,可使用自制的灭活苗来预防该病。为保证免疫效果,推荐在10日龄左右进行首免,经过2~3周进行二免。

药物治疗。整个鹅群的饮水中要添加乳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用药量为2g/L,每天在早、中、晚各添加1次,连用5天。疑似发病鹅和发病鹅,可按体重肌肉注射30mg/kg头孢唑啉钠,连续使用2次。对于发病雏鹅,可每只颈部皮下注射2万IU林可霉素,并在口服添加有羟氨苄青霉素的饮水,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按每200kg饮水中添加100g75%阿莫西林,并配合添加250g强力补-14,混合均匀后饮用,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

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尘土、飞沫等,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的伤口(尤其是足蹼部皮肤)而感染。不同品种的鸭如北京鸭、樱桃谷鸭、狄高鸭、水鸭、番鸭、半番鸭、麻鸭等都可以感染发病。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1周龄内的幼鸭和种鸭、成年蛋鸭很少有发病。它的发生与鸭龄的大小、饲养管理的好坏、各种不良应激因素或其它病原感染有一定的关系,死亡率一般在5%-75%。如在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善、或雏鸭转换环境、气候骤变、受寒、淋雨,及有其它疾病(番鸭花肝病、禽大肠杆菌病、禽出败等)混合感染时,更易引起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死亡率往往可高达90%以上。耐过鸭常生长不良,增重缓慢,失去饲养价值,而且该病在发病场能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鸭感染发病,加上本病难于根治,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防治措施
1、一般性防治措施
在防治措施方面,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一是要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改善饲养条件,并喂以优质全价的饲料,保证能满足其生长需要量,以增强雏鸭的体质。二是要适当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注意控制鸭棚内的温度、湿度,尤其是在春天多雨、夏天炎热和冬天寒冷的季节,做好雏鸭的保暖、防湿和通风工作,尽量减少受寒、淋雨、驱赶、日晒及其它不良因素的影响。三是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不同批次、不同天龄的鸭不能混养在一起。鸭群出栏后,对各种用具、场地、棚舍、水池等要全部进行消毒。四是要做好场地卫生工作,坚持消毒和防疫制度。定期对饮水器、料槽清洁消毒,并做好其它疾病如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番鸭三周病、番鸭“花肝”病、禽流感等疫苗的接种和防治,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通过采取以上这些措施,可有效降低此病的感染和发生。
2、药物防治
在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时,采取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5-甲氧嘧啶、头孢类药物、喹诺酮类等药物都有比较好的效果。氯霉素现已在禽场被禁用,可用氟本尼考(氟甲砜霉素)拌料,5%的氟苯尼考按0.2%的比例拌料,连用5天,个别重症者可按25mg/kg体重肌肉注射,连用2天,能取得显著疗效。也可用先锋15-25mg/kg体重肌肉注射,或用庆大霉素8千-1万单位肌肉注射,结合大群用药拌料,连续3-5天。或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等25-50ppm溶水自由饮用,同时添加多种维生素,都可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由于细菌对抗菌药能产生耐药性,在生产场常会出现某一药物刚开始用时,效果显著,但用过一时间后,效果却不明显或无。有条件的话,可对病死鸭进行病原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高敏药物交叉使用,同时结合本场的用药史来用药。
此外,采取中西药结合的办法来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也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如在注射先锋的同时,用黄莲、青木香、白头翁、薄公英、鱼腥草等煎服,拌料或灌服,连用3-5天;也可用庆大霉素连续注射3天,鱼腥草、黄柏、苦参、丹参、茵陈等煎服,连用3天;或用广东省家禽所研制的中草药制剂“抗囊疫”,直接稀释后,自由饮用3-5天;同时添加多种维生素,效果明显。
3、疫苗免疫
因用药物防治易造成菌株的耐药性,鸭群反复发病,难于根治,这种情况在老龄场比较常见,不但用药成本增高,治疗效果不好,而且出栏时,鸭的残淘率也高,而用疫苗来免疫接种,可以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目前国外研制成的鸭疫里默氏杆菌菌苗有单价和多价灭活菌苗、弱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及混合大肠杆菌制成的二联灭活疫苗等,在我国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各种佐剂的灭活苗(如福尔马林灭活苗、油佐剂灭活苗、蜂胶佐剂灭活苗和加有其它佐剂的灭活苗),如1型Ra的单价灭活苗、1,2型二价灭活苗、或其它血清型的多价苗、Ra和大肠杆菌的二联灭活苗、Ra和出败及大肠杆菌的三联灭活苗等。采用灭活疫苗免疫鸭群,一般需要免疫两次才能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力,肉鸭在7-10天龄进行首次免疫,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0.2-0.5ml/只,相隔1-2周后进行二免,0.5-1ml/只,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油佐剂灭活疫苗与其它佐剂疫苗和未加佐剂疫苗相比,其免疫力要长,肉鸭在整个生长期一般用一次就足够了,但是油佐剂灭活疫苗在接种部位常常有局部炎症反应。在接种疫苗时,添加适量多种维生素有助于减轻应激反应。
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较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流行血清型有所不同,在不同时期流行的血清型又有所不同,而且在同一鸭场,甚至是同一批鸭群可能同时存在多个血清型。一般认为各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这就给Ra的疫苗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在我国已证实有9个以上的血清型存在。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针对当地主要流行血清型,选取相应菌株研制疫苗,可以达到更有效的防治效果。
根据本病的发生、流行特点,防治本病最主要和根本的是做好预防工作,改善鸭场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尽量减少不良应激,做好雏鸭的防寒保暖工作,建立合理完善的防疫和消毒制度,以减少其它疾病的并发;在搞好管理措施的同时,合理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并结合高敏药物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治本病,从而减少鸭群的发病和死亡。

相关推荐

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治


摘要:李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食源性、人畜共惠传染病,是由于感染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而导致,该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但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病猪主要特征是败血症、脑膜炎以及发生流产等。猪场发生该病后会导致猪群的死淘率明显提高,严重损害养猪业带的经济效益。

1临床症状

败血型通常是仔猪容易发生,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超过40℃,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但渴欲增强。部分体质衰弱,躯体僵硬,咳嗽,呼吸困难,耳部、腹部皮肤发绀,存在皮疹,发生腹泻,病程一般可持续1~3天。妊娠母猪患病后往往发生流产。

脑膜脑炎型通常是断奶前后的仔猪容易发生,有时哺乳仔猪也能够发生。病猪在初期出现轻热,到后期逐渐降低,维持在36~38℃。开始时意识混乱,活动异常,无目的行走、作圆圈运动、低头抵地,或者无法控制的自行后退,头弓角张,肌肉震颤,躯体强硬,尤其是颊部和颈部比较明显。部分会出现阵发性痉挛,有白沫从口吐出,呈侧卧状,且四肢呈游泳状运动。部分在发病初期就表现出两前肢或者四肢麻痹,无法起立,还有部分单侧面出现神经麻痹。通常经过1~4天发生死亡,长时能够达到7~9天。对于体型较大的病猪,部分躯体摇晃,共济失调,行走不稳;部分后肢麻痹,无法站立,拖地而行,躯体各部位往往发生脓肿,病程至少能够持续1个月。

混合型通常是哺乳仔猪容易发生,且往往突然出现发病,初期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1~42℃,中后期逐渐下降低于常温。减少吮乳或者停止,减少排粪、排尿,大部分会具有脑膜炎症状。

2.实验室检查

制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猪脑脊液、脑组织、脾脏、肝脏等病变组织进行涂片,置于酒精灯火焰上进行固定,然后经过革兰氏染色,接着用滤纸将载玻片表面的水分吸干,放在100×10镜下进行观察,都能够看到数量不等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大部分呈“V”型,小部分呈散在、单个或者成对排列。

细菌分离鉴定: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猪脑脊液、脑组织、脾脏、肝脏等病变组织,分别在普通琼脂平板和0.2%葡萄糖绵羊血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恒温箱中进行24—48h培养。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平板上没有生长出菌落,而0.2%葡萄糖绵羊血琼脂平板上长出形态相同的露滴状小菌落,且呈溶血。接着勾取露滴状小菌落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结果可看见大量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大部分呈“V”型排列,小部分呈散在、单个或者成对排列,可初步判定为李氏杆菌。

3鉴别诊断

猪瘟:通常是小于1月龄的仔猪容易发生,体温持续较高,主要是表现出转圈运动的神经症状;而患有李氏杆菌的病猪体温呈一过性高温,主要表现出前肢运动障碍、无法站立等神经症状。

仔猪伪狂犬病:哺乳仔猪发生伪狂犬病时,主要表现出的神经症状是后肢运动障碍,导致行走摇晃,无法稳定站立或者不能够站立;感染李氏杆菌病主要是前肢运动障碍。剖检时,发现患病猪的脑膜发生充血、出血,脑组织存在出血、水肿的现象;而感染李氏杆菌病猪只的特征性病变是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瘀血,明显肿大,呈绳索状,小肠发生充血、瘀血,肠壁黏膜潮红等。

仔猪水肿病:在春秋季容易发生,往往是断奶后不久的仔猪发生,一窝中最先发病的通常是健壮和快速生长的仔猪;而李氏杆菌病通常在冬季和早春容易发生,且哺乳仔猪发病后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而断奶后仔猪往往能够耐过,且具有较低的死亡率。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猪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lOmg链霉素,同时配合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2g复方新诺明,经过12h再注射1次。病猪可肌肉注射0.125~0.500g土霉素或者四环素,每天1次。病猪按每千克体重使用4~12mg氨苄青霉素或者羟氨苄青霉素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病猪可分别肌肉注射lOmL20%磺胺嘧啶和lOmL25%硫酸镁,经过12h再注射1次,连续使用3天可见有效。病猪还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40mg金霉素,添加适量的甘氨酸钠注射液进行稀释后用于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病猪也可腹腔注射10%磺胺嘧啶,首次按每千克体重使用0.14mg,维持量控制在0.07mg,每天1次,连续使用2~3次。

应急处理:猪场最好对病死猪尸体采取深埋处理,并立即隔离病猪,同时对被病菌污染的猪舍以及各种用具使用3%~5%强力消毒灵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续进行5天。对于病死猪排出的粪便、污物、垫料要先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然后铲除,并采取无害化处理,如生物发酵等。病猪表现出明显症状后要采取隔离治疗,安排专人进行护理。对没有发病的健康猪也要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控制其活动区域。

鹅绦虫病的临床症状 鹅绦虫病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鹅绦虫病是由于雏鹅或者中鹅的小肠内寄生有绦虫而引起,其中矛形剑带绦虫是主要病原。当病鹅的肠道内寄生有绦虫,能够导致肠道梗阻,抑制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引起体质渐进性消瘦,且其能够分泌产生毒素,会阻碍机体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大量死亡,必须在鹅饲养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绦虫病的临床症状鹅绦虫病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1、病原特征

鹅主要是由于感染矛形剑带绦虫、冠状膜壳绦虫以及片形皱褶绦虫等发生绦虫病。矛形剑带绦虫的体长为11.5~23cm,外观如矛,颈节较短,生有4个吸盘。冠状膜壳绦虫的体长为5~20cm,宽度为0.25~0.3cm,共由一个头节和很多体节构成,吸盘上没有小钩,但顶突上存在20~26个小钩,呈一圈排列形成冠状。片形皱褶绦虫的主要特点是在虫体前部存在一个扩展的皱褶状假头节。假头节长度为1.9~6mm,宽度为1.5mm。假头节的顶端即为真头节,上面存在4个吸盘和10个小钩,整个虫体长度在20—40cm。这些绦虫主要在鹅以及其他水禽的小肠内寄生,随着虫体的不断长大,会在小肠内大量积聚,对消化吸收产生影响,使肠道发生机械性堵塞,导致肠黏膜发生损伤以及其他相应的病理变化,甚至发生死亡。

上述绦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的参与,其中矛形剑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剑水蚤,冠状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淡水中的螺类和甲壳类,片形皱褶绦虫的中间宿主既可是剑水蚤,也可是镖水蚤。这些中间宿主一般在水塘、水洼地、沼泽地和江河支流缓慢的浅水区生活。带虫鹅可通过粪便排出含有绦虫卵的节片,当中间宿主食入后,就会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大约6周变成似囊尾蚴,在鹅等水禽食入这种体内存在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后,似囊尾蚴就会从中间宿主体内逸出,经过大约18天就可发育为成虫,然后开始排出含有绦虫卵的节片,从而导致该病持续进行传播蔓延。该病在世界各地都能够发生,往往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病鹅主要症状是腹泻,食欲不振,贫血,生长发育缓慢,机体消瘦等。初期排出淡绿色的稀便,后期排出灰白色的稀粪,且其中存在的白色绦虫节片。发病经过5天,病鹅体重能够减轻大约1.5kg。部分病鹅的头会突然朝向一侧倾倒,走动不稳,有时会由于无法保持平衡而摔倒;夜间有时会伸颈、张口,头部呈钟摆样摇动,接着仰卧在地,腿部呈划水状。雏鹅感染严重时,往往会发生死亡。病鹅肠腔内积聚大量的虫体,引起肠扭转、肠阻塞,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肠破裂。由于绦虫头节会吸附在肠壁上,从而损伤黏膜,发生水肿、出血,并散布有灰黄色的结节,肠内容物稀薄,散发臭味,并含有大量的虫卵。雏鹅患病死亡后,主要表现是机体消瘦,稀便黏附在泄殖腔周围,肝脏轻度肿胀,肠黏膜发生出血,肠内寄生有绦虫,通常有10多条,最多时能够达到30多条,虫体长度为3~4cm。病死幼鹅的血液稀薄,发生卡他性肠炎,小肠黏膜充血、增厚、出血,并散布有结节状溃疡,呈米粒大小,肠腔内存在几条扁平分节状的白色虫体,部分肠段变粗,质地变硬。

3、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鹅的心血、肝脏和脾脏分别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在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h培养,没有长出致病菌。

镜检。在病死鹅肠道内存在虫体,挑取虫体使用低倍显微镜进行观察,能够看到虫体非常长,呈乳白色的扁平带状,存在分节,头节生有吸盘,顶突上存在小钩,具有3个椭圆形的睾丸,横列在卵巢内方生殖孔的一侧,卵巢位于睾丸外侧,生殖孔处于节片上角的侧缘。取病鹅排出的新鲜粪便适量,通过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检查,能够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椭圆形的虫卵,没有包裹卵囊,从而判断为绦虫。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鹅可按体重在饲料中添加200mg/kg硫双二氯酚或者10~25mg/kg阿苯咪唑混饲,经过3天再使用1次。为避免并发感染肠道炎症,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注射用的庆大霉素,任其自由饮水,或者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如果养鹅数量较差,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6万IU/kg的青霉素进行配合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幼鹅、成年鹅与其他家禽必须分开饲养,对于新购买的鹅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诊没有感染绦虫病或者经过驱虫才能够合群,防止引入病原体。幼雏鹅和成年鹅要采取分开饲养,以防止成鹅感染虫体后导致幼鹅患病。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器具要及时进行清洗,每周进行2次以上的环境消毒,鹅排出的粪便要及时清扫,尤其是驱虫期间排出的粪便必须采取堆集发酵处理。

预防性驱虫。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虫的成鹅,其排出的粪便中存在大量的虫卵,因此要在每年春、秋、冬季节进行1次彻底驱虫,每年至少要进行2次驱虫,其中一次安排在秋季放结束后进行,另一次安排在第二年春季放牧前进行,从而能够促使过冬的成年鹅体内没有虫体,进而使其不会污染水池。

鹅绦虫病的防治
我县一养鹅户所饲养40日龄左右的鹅群,发病15天,死亡率较高,在别处求治效果不好,前来我站门诊请求诊治。我们详细了解了鹅群发病经过及用药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及剖检症状,确诊为鹅绦虫病。
一、临床症状
精神不振,羽毛蓬乱无光泽,采食量下降,腹泻,头颈缩回,摇头,走路无力,后期跛行,甚至瘫痪。排出附有黏液状物质的臭便;日渐消瘦,发育不良。病程后期头向后背,肢体强直,痉挛抽搐,死亡前出现神经症状,扭脖,背卧或侧卧时两脚划动,反复发作。最后呈划水动作而死亡。
二、剖检症状
剖检见病死鹅血液稀薄如水,肠道普遍出血,内有黄红内容物,稀臭,肠黏膜肥厚并有出血点和卡他性炎症,多处有米粒大结节状溃疡,在小肠处肠腔内有大量虫体积聚,虫体为白色、扁平、带状、分节的蠕虫。有的肠段变硬、变粗,虫体阻塞肠管;心内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其他无可见病变。
三、病理分析
鹅感染绦虫后,大量虫体积聚于肠道内,阻塞肠腔,破坏和影响鹅的消化吸收,并能吸收营养,分泌毒素及代谢产物,对鹅的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导致鹅生长发育受阻,乃至死亡。
四、防治
1、丙硫苯咪唑(抗蠕敏):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一次内服。共给药2次,间隔10日。
2、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一次内服。
3、氯硝柳胺(灭绦灵):每千克体重50-65毫克,一次内服。同时配合应用抗生素治疗肠炎,添加电解多维改善营养。

鹅曲霉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


窦磊磊

(黑龙江省依安县畜牧兽医总站,黑龙江齐齐哈尔161500)

鹅喜群居,对环境的要求是耐寒不耐热。夏季高温会给鹅养殖饲养管理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其中鹅曲霉菌病是夏季需主要预防的疾病之一。此病主要侵害禽类的呼吸道,导致呼吸道发生炎症。该病发病率较高,会造成鹅大量死亡,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传染病,会给鹅的养殖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1发生及特点

该病发生的主要传染源是受到污染的垫草、垫料以及发生霉变的饲料,其中含有的大量曲霉菌孢子被雏鹅采食后,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染。夏季温暖潮湿的季节为霉菌的快速增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饲料、垫料、垫草受潮后就成了霉菌滋长、繁殖的天然培养基,因此这一季节该病较为多发。如果在鹅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当,垫草及垫料不及时的更换,饲料贮存不够妥善而发生霉变,继续给鹅饲喂变质饲料,当吸入霉菌孢子后,就会导致此病发生。此病的特点是发病快,且死亡率高,在孵化过程中受到污染,雏鹅在1日龄即可患病,并表现出一些呼吸道的症状。

2.临床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114日龄的雏鹅,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对于急性发病的雏鹅通常会在23天内死亡。该病主要感染鹅的呼吸道,因此病雏会表现为频繁呼吸,并且会发出摩擦音,张大口吸气时颈部气囊有明显的胀大,气囊破裂时,呼吸会发出尖锐的声音。病雏有时会张口喘气,闭眼伸颈,同时伴有体温升高、渴欲增强的现象。病雏的精神萎顿,眼睛半闭,没有精神,头颈回缩,双翅下垂,羽毛松乱没有光泽,呼吸急促,鼻腔和眼部有浆液状的分泌物流出,有甩鼻涕的现象。病鹅的食欲减退,严重者食欲废绝,迅速消瘦,体质变弱,在该病的后期病鹅会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的现象,常出现腹泻下痢,如不及时的进行治疗会导致死亡。并且死亡率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加。该病的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的喘息,食欲不振,腹泻,逐渐的消瘦、体质衰竭而死亡,病程约1周左右。随着病情的加剧,有的还会感染到脑部,引起霉菌性脑炎,出现神经症状。成年鹅也有患此病者,表现为张口呼吸,食欲下降,发生间歇性下痢,病程较长,可达10天以上。该病会随着鹅的日龄的增加而导致发病率较低,病程越长,死亡率越低。

3病理变化

对病鹅进行剖检会发现在肺部、气囊以及胸膜上有针尖到小米大小的灰白或浅黄色的结节,在肺脏表面的结节一般较大,有的整合成为较大的团块,呈球状,大小不一,柔软有弹性,切开后内容物为干酪样,有的在呼吸系统或者在腹腔内可看见霉菌斑。肝脏肿大,质地柔软,颜色较淡、苍白,有的淤血,呈脂肪肝,个别发病鹅的肝上有黄白色结节,还有的会出现腹膜炎。慢性者有肝硬化,颜色黄,质地坚硬而脆,肾脏肿大而苍白。

4实验室检查

可通过实验室对该病进一步确诊。分别为病料压片镜检法和分离培养法,其中病料压片镜检法是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鹅肺上的淡黄色结节,剪碎后置于载玻片上,滴2滴20%的氢氧化钾溶液,混匀后盖上盖玻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透明后进行镜检,可见短的分枝状分隔菌丝和分化孢子,即可确诊为此病。另外,还可在无菌操作下取肺中的淡黄色结节接种在培养基上,在37℃下培养36h后可在中心部位长出带有烟绿色的凸起的,周边呈散射纤毛样的无色结构菌落,镜检可见典型霉菌样结构。

5防治措施

对于鹅霉菌病要防重于治,首要工作就是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在育雏时要注意通风,并解决好通风与保温之间的关系、干燥与湿度的关系。保持舍内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以及新鲜的空气。要勤换舍内的垫草、垫料,保持干燥,在鹅养殖过程中还要注意饲料的保存工作,不可以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也不可饮用受污染的水,鹅患此病大多就是因为在养殖过程中忽视了空气和地面上超标的霉菌所致的,因此,在育雏前要做好鹅舍的清理和消毒工作,选用新鲜干燥的垫草,并勤换。饲料也要选择新鲜、优质、配比合理的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以缓解霉菌毒素对鹅侵害。注意保持舍内干燥,以防止曲霉菌生长繁殖,如发现舍内长霉,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对于发病的鹅要及时隔离治疗,同时用5%的石炭酸来消毒地面,地面干后再铺上干净的垫草。对于此病的预防可以使用制霉菌素,使用方法为每千克饲料中拌人150万IU的制霉菌素,连用1周;还可连续饮用5天的0.5%的硫酸铜溶液。治疗方法则是给病鹅每只喂服2万IU的制霉菌素,每天服用2次,连用5天,同时提供50kg水中加入lOg强力霉素让病鹅饮用,连用5天,可以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鹅霍乱病的临床症状 鹅霍乱病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鹅巴氏杆菌病也叫做鹅霍乱或者鹅出败,是由于感染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导致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任何年龄的鹅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雏鹅和青年鹅比较容易发生,而成年鹅较少发生。该病急性发生,快速传播、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30%左右,严重损害养鹅业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鹅霍乱病的临床症状鹅霍乱病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1、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病鹅通常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突然大批量发生死亡,这也是鹅群发生该病的先兆。急性型,病鹅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43~44℃,反应淡漠,双脚无力,拒绝走动,独自离群呆立,即使人为驱赶其也呆立不动;头部水肿,缩颈,眼睛半闭,羽毛蓬松杂乱,双翅下垂,食欲不振甚至完全废绝;喙和蹼发紫,眼结膜翻开可见出血斑点,且由于体温升高渴欲增强,有黏液从口流出,并有黏稠的分泌物在鼻孔内,导致呼吸困难,为排出鼻孑L内或者喉头内的黏液会频繁摇头,因此也叫做“摇头瘟”;往往会发生严重腹泻,排出灰白色或者灰绿色稀粪,并散发腥臭味,有时还会混杂血液;最终发生瘫痪,并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基本无法痊愈。慢性型,病鹅主要特征是局部关节发生肿大,出现跛行或者完全无法走动。

2、实验室诊断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心血和肝脏等组织直接涂片,分别经过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菌体两端钝圆且发生浓染,通过瑞氏染色确定呈明显的两极着色,说明为巴氏杆菌。

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心包积液、心血、肝脏分别在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鲜血培养基上接种,放在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培养基上没有长出菌落,而鲜血培养基上长出边缘整齐的小菌落,表面湿润、光滑,且不存在溶血现象。

生化试验。无菌条件下挑取单个菌落在普通肉汤中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发现肉汤变得均匀混浊。取普通肉汤培养物进行生化试验,发现病菌能够使葡萄糖、果糖、甘露醇、半乳糖、甘露糖、蔗糖发酵,能够产酸但不会产气;无法使乳糖、鼠李糖、棉子糖发酵。

动物接种。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少量肝脏进行研磨,按1:10比例在病料中添加适量的生理盐水,配制成病料乳剂,通过离心后取0.3mL上清液,给5只健康小白鼠进行皮下注射,都会在24~48h发生死亡。剖检小鼠后取典型病变的组织进行涂片、染色、镜检,所检出的细菌与鹅相同。另外,5只对照组的小白鼠能够存活。

3、防控措施

西医治疗。抗生素疗法,病鹅可每只肌肉注射5万~8万IU青霉素,每天2~3次,也可使用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治疗,按照使用说明书确定用量即可。如可肌肉注射10万~20万IU链霉素,每天2~3次,连续使用3~4天。或者在饲料中添加0.05%~0.1%比例的土霉素粉混饲,或者每羽每天服用0.15~0.3g,连续使用2~3天,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25mg/kg,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0.5~1mL/kg10%磺胺嘧啶,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或者在饲料中添加0.5%~1%比例的磺胺二甲基嘧啶粉或者0.3%~0.5%比例的二甲氧苄氨嘧啶混饲,连续使用5~7天。另外,病鹅也可每只皮下注射2—10mL抗禽霍乱高免血清,连续使用2天。

中医疗法。取300g苍术、500g蒲公英、600g板蓝根、600g穿心连,全部研成细末,每只病鹅口服2~5g,根据具体病情用量适当增减,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服用量减半即可用于预防。鹅饮用经过50%稀释的药液,能够用于预防发病。取80g板蓝根,30g黄连,60g厚朴.60g乌梅,50g苍术,30g黄芩,30g霍香,30g黄梅,30g大黄。其中大黄、乌梅需要单独研成粉末,其余药物全部研成细末,然后在饲料中混饲,每羽每次用量为2g,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一般发病初期使用大黄则不使用乌梅,如果出现腹泻经过3天,就要使用乌梅而不使用大黄。

加强饲养管理。鹅场要坚持两个生产管理原则,即单一饲养和全进全出。育雏阶段,保持舍内温度、湿度适宜,保持通风良好,控制饲养密度合理。每天要饲喂清洁卫生的新鲜饲草,且要根据生长阶段不同补充适量的精料。及时清理舍内粪便,并定期使用10%生石灰水或者1:800倍稀释的消毒威对运动场、水池以及用具进行消毒,确保清洁卫生。

免疫接种。鹅场要根据当地疫情发展变化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通常在3~5日龄要免疫接种小鹅瘟,在12日龄第1次免疫接种禽流感疫苗,在25日龄免疫接种禽霍乱蜂胶灭活苗,在35日龄第2次免疫接种禽流感疫苗。另外,还要根据当地实际疫情适时免疫接种里默氏杆菌疫苗、大肠杆菌疫苗等。需要注意的是,鹅群从免疫接种前的3一5天开始停止使用所有抗生素以及其他抗菌药。由于鹅群通常采取饮水免疫,因此免疫接种当天或者前l天晚上,鹅群要停止饲喂多汁饲料和饮水,确保机体处于半饥渴状态,从而在免疫时才能够确保每只鹅能够饮用充足的疫苗。另外,鹅群在免疫前需要进行1次全面检查,对于表现出病状的鹅不适宜进行免疫接种。

鹅霍乱的诊治

1、症状
病鹅不食,光喝水,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头部水肿,鼻和口流有黏液。粪便呈绿色状稀粪,两脚无力,不愿行走,眼睛半闭;有的张口呼吸,病程2—3d,死亡。
2、病理变化
腹膜,腹部脂肪,小肠脂肪有点状出血。心包内积有少量黄色液体,心外膜有条状出血斑,心冠脂肪也有点状出血。十二指肠出血性炎症,肠粘膜充血。肝脏质脆,表面有许多针尖大小的灰黄色坏死点。
3、实验室检查
3.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取心血和肝脏等病料,直接涂片,分别用革兰氏和瑞氏染色,镜检,镜下可见革兰氏阴性、两端浓染的卵圆形的小杆菌,并经瑞氏检验,确定为典型的两极着色,为典型巴氏杆菌。
3.2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肝脏、心血、心包积液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鲜血培养基中,经37℃、24hN养后发现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无菌落生长,在鲜血培养基中见到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周围不溶血的小菌落。
3.3生化实验
分离菌对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醇等产酸不产气,本菌不发酵乳糖、麦芽糖、山梨醇等。本菌可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甲基红试验等为阴性。
3.4动物接种
无菌操作取病死鸡的肝脏少许研磨,将病料用生理盐水制成1:10病料乳剂,经离心后,取上清液0.3ml,皮下注射5只小白鼠,均在24—48h死亡。剖检变化典型的病料涂片,染色,检出细菌同上。在对照组中另5只小白存活。
3.5药敏试验
采用常规纸片法做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土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不敏感。
4、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本病发生常因高温天气、应激和潮湿引起,做好降温工作及禽舍卫生工作,保持干燥、通风;做好禽舍的清粪工作和定期做好消毒;同时,需做好接种疫苗接种工作,免疫程序:10~12周首免,16—18周二免,使用禽霍乱灭活苗或蜂胶灭活苗,肌肉注射,免疫期为3~6个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452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