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霍乱病的临床症状 鹅霍乱病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鹅巴氏杆菌病也叫做鹅霍乱或者鹅出败,是由于感染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导致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任何年龄的鹅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雏鹅和青年鹅比较容易发生,而成年鹅较少发生。该病急性发生,快速传播、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30%左右,严重损害养鹅业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鹅霍乱病的临床症状鹅霍乱病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1、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病鹅通常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突然大批量发生死亡,这也是鹅群发生该病的先兆。急性型,病鹅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43~44℃,反应淡漠,双脚无力,拒绝走动,独自离群呆立,即使人为驱赶其也呆立不动;头部水肿,缩颈,眼睛半闭,羽毛蓬松杂乱,双翅下垂,食欲不振甚至完全废绝;喙和蹼发紫,眼结膜翻开可见出血斑点,且由于体温升高渴欲增强,有黏液从口流出,并有黏稠的分泌物在鼻孔内,导致呼吸困难,为排出鼻孑L内或者喉头内的黏液会频繁摇头,因此也叫做“摇头瘟”;往往会发生严重腹泻,排出灰白色或者灰绿色稀粪,并散发腥臭味,有时还会混杂血液;最终发生瘫痪,并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基本无法痊愈。慢性型,病鹅主要特征是局部关节发生肿大,出现跛行或者完全无法走动。

2、实验室诊断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心血和肝脏等组织直接涂片,分别经过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菌体两端钝圆且发生浓染,通过瑞氏染色确定呈明显的两极着色,说明为巴氏杆菌。

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心包积液、心血、肝脏分别在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鲜血培养基上接种,放在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培养基上没有长出菌落,而鲜血培养基上长出边缘整齐的小菌落,表面湿润、光滑,且不存在溶血现象。

生化试验。无菌条件下挑取单个菌落在普通肉汤中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发现肉汤变得均匀混浊。取普通肉汤培养物进行生化试验,发现病菌能够使葡萄糖、果糖、甘露醇、半乳糖、甘露糖、蔗糖发酵,能够产酸但不会产气;无法使乳糖、鼠李糖、棉子糖发酵。

动物接种。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少量肝脏进行研磨,按1:10比例在病料中添加适量的生理盐水,配制成病料乳剂,通过离心后取0.3mL上清液,给5只健康小白鼠进行皮下注射,都会在24~48h发生死亡。剖检小鼠后取典型病变的组织进行涂片、染色、镜检,所检出的细菌与鹅相同。另外,5只对照组的小白鼠能够存活。

3、防控措施

西医治疗。抗生素疗法,病鹅可每只肌肉注射5万~8万IU青霉素,每天2~3次,也可使用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治疗,按照使用说明书确定用量即可。如可肌肉注射10万~20万IU链霉素,每天2~3次,连续使用3~4天。或者在饲料中添加0.05%~0.1%比例的土霉素粉混饲,或者每羽每天服用0.15~0.3g,连续使用2~3天,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25mg/kg,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0.5~1mL/kg10%磺胺嘧啶,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或者在饲料中添加0.5%~1%比例的磺胺二甲基嘧啶粉或者0.3%~0.5%比例的二甲氧苄氨嘧啶混饲,连续使用5~7天。另外,病鹅也可每只皮下注射2—10mL抗禽霍乱高免血清,连续使用2天。

中医疗法。取300g苍术、500g蒲公英、600g板蓝根、600g穿心连,全部研成细末,每只病鹅口服2~5g,根据具体病情用量适当增减,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服用量减半即可用于预防。鹅饮用经过50%稀释的药液,能够用于预防发病。取80g板蓝根,30g黄连,60g厚朴.60g乌梅,50g苍术,30g黄芩,30g霍香,30g黄梅,30g大黄。其中大黄、乌梅需要单独研成粉末,其余药物全部研成细末,然后在饲料中混饲,每羽每次用量为2g,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一般发病初期使用大黄则不使用乌梅,如果出现腹泻经过3天,就要使用乌梅而不使用大黄。

加强饲养管理。鹅场要坚持两个生产管理原则,即单一饲养和全进全出。育雏阶段,保持舍内温度、湿度适宜,保持通风良好,控制饲养密度合理。每天要饲喂清洁卫生的新鲜饲草,且要根据生长阶段不同补充适量的精料。及时清理舍内粪便,并定期使用10%生石灰水或者1:800倍稀释的消毒威对运动场、水池以及用具进行消毒,确保清洁卫生。

免疫接种。鹅场要根据当地疫情发展变化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通常在3~5日龄要免疫接种小鹅瘟,在12日龄第1次免疫接种禽流感疫苗,在25日龄免疫接种禽霍乱蜂胶灭活苗,在35日龄第2次免疫接种禽流感疫苗。另外,还要根据当地实际疫情适时免疫接种里默氏杆菌疫苗、大肠杆菌疫苗等。需要注意的是,鹅群从免疫接种前的3一5天开始停止使用所有抗生素以及其他抗菌药。由于鹅群通常采取饮水免疫,因此免疫接种当天或者前l天晚上,鹅群要停止饲喂多汁饲料和饮水,确保机体处于半饥渴状态,从而在免疫时才能够确保每只鹅能够饮用充足的疫苗。另外,鹅群在免疫前需要进行1次全面检查,对于表现出病状的鹅不适宜进行免疫接种。

鹅霍乱的诊治

1、症状
病鹅不食,光喝水,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头部水肿,鼻和口流有黏液。粪便呈绿色状稀粪,两脚无力,不愿行走,眼睛半闭;有的张口呼吸,病程2—3d,死亡。
2、病理变化
腹膜,腹部脂肪,小肠脂肪有点状出血。心包内积有少量黄色液体,心外膜有条状出血斑,心冠脂肪也有点状出血。十二指肠出血性炎症,肠粘膜充血。肝脏质脆,表面有许多针尖大小的灰黄色坏死点。
3、实验室检查
3.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取心血和肝脏等病料,直接涂片,分别用革兰氏和瑞氏染色,镜检,镜下可见革兰氏阴性、两端浓染的卵圆形的小杆菌,并经瑞氏检验,确定为典型的两极着色,为典型巴氏杆菌。
3.2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肝脏、心血、心包积液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鲜血培养基中,经37℃、24hN养后发现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无菌落生长,在鲜血培养基中见到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周围不溶血的小菌落。
3.3生化实验
分离菌对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醇等产酸不产气,本菌不发酵乳糖、麦芽糖、山梨醇等。本菌可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甲基红试验等为阴性。
3.4动物接种
无菌操作取病死鸡的肝脏少许研磨,将病料用生理盐水制成1:10病料乳剂,经离心后,取上清液0.3ml,皮下注射5只小白鼠,均在24—48h死亡。剖检变化典型的病料涂片,染色,检出细菌同上。在对照组中另5只小白存活。
3.5药敏试验
采用常规纸片法做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土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不敏感。
4、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本病发生常因高温天气、应激和潮湿引起,做好降温工作及禽舍卫生工作,保持干燥、通风;做好禽舍的清粪工作和定期做好消毒;同时,需做好接种疫苗接种工作,免疫程序:10~12周首免,16—18周二免,使用禽霍乱灭活苗或蜂胶灭活苗,肌肉注射,免疫期为3~6个月。

相关阅读

鹅绦虫病的临床症状 鹅绦虫病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鹅绦虫病是由于雏鹅或者中鹅的小肠内寄生有绦虫而引起,其中矛形剑带绦虫是主要病原。当病鹅的肠道内寄生有绦虫,能够导致肠道梗阻,抑制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引起体质渐进性消瘦,且其能够分泌产生毒素,会阻碍机体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大量死亡,必须在鹅饲养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绦虫病的临床症状鹅绦虫病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1、病原特征

鹅主要是由于感染矛形剑带绦虫、冠状膜壳绦虫以及片形皱褶绦虫等发生绦虫病。矛形剑带绦虫的体长为11.5~23cm,外观如矛,颈节较短,生有4个吸盘。冠状膜壳绦虫的体长为5~20cm,宽度为0.25~0.3cm,共由一个头节和很多体节构成,吸盘上没有小钩,但顶突上存在20~26个小钩,呈一圈排列形成冠状。片形皱褶绦虫的主要特点是在虫体前部存在一个扩展的皱褶状假头节。假头节长度为1.9~6mm,宽度为1.5mm。假头节的顶端即为真头节,上面存在4个吸盘和10个小钩,整个虫体长度在20—40cm。这些绦虫主要在鹅以及其他水禽的小肠内寄生,随着虫体的不断长大,会在小肠内大量积聚,对消化吸收产生影响,使肠道发生机械性堵塞,导致肠黏膜发生损伤以及其他相应的病理变化,甚至发生死亡。

上述绦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的参与,其中矛形剑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剑水蚤,冠状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淡水中的螺类和甲壳类,片形皱褶绦虫的中间宿主既可是剑水蚤,也可是镖水蚤。这些中间宿主一般在水塘、水洼地、沼泽地和江河支流缓慢的浅水区生活。带虫鹅可通过粪便排出含有绦虫卵的节片,当中间宿主食入后,就会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大约6周变成似囊尾蚴,在鹅等水禽食入这种体内存在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后,似囊尾蚴就会从中间宿主体内逸出,经过大约18天就可发育为成虫,然后开始排出含有绦虫卵的节片,从而导致该病持续进行传播蔓延。该病在世界各地都能够发生,往往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病鹅主要症状是腹泻,食欲不振,贫血,生长发育缓慢,机体消瘦等。初期排出淡绿色的稀便,后期排出灰白色的稀粪,且其中存在的白色绦虫节片。发病经过5天,病鹅体重能够减轻大约1.5kg。部分病鹅的头会突然朝向一侧倾倒,走动不稳,有时会由于无法保持平衡而摔倒;夜间有时会伸颈、张口,头部呈钟摆样摇动,接着仰卧在地,腿部呈划水状。雏鹅感染严重时,往往会发生死亡。病鹅肠腔内积聚大量的虫体,引起肠扭转、肠阻塞,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肠破裂。由于绦虫头节会吸附在肠壁上,从而损伤黏膜,发生水肿、出血,并散布有灰黄色的结节,肠内容物稀薄,散发臭味,并含有大量的虫卵。雏鹅患病死亡后,主要表现是机体消瘦,稀便黏附在泄殖腔周围,肝脏轻度肿胀,肠黏膜发生出血,肠内寄生有绦虫,通常有10多条,最多时能够达到30多条,虫体长度为3~4cm。病死幼鹅的血液稀薄,发生卡他性肠炎,小肠黏膜充血、增厚、出血,并散布有结节状溃疡,呈米粒大小,肠腔内存在几条扁平分节状的白色虫体,部分肠段变粗,质地变硬。

3、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鹅的心血、肝脏和脾脏分别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在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h培养,没有长出致病菌。

镜检。在病死鹅肠道内存在虫体,挑取虫体使用低倍显微镜进行观察,能够看到虫体非常长,呈乳白色的扁平带状,存在分节,头节生有吸盘,顶突上存在小钩,具有3个椭圆形的睾丸,横列在卵巢内方生殖孔的一侧,卵巢位于睾丸外侧,生殖孔处于节片上角的侧缘。取病鹅排出的新鲜粪便适量,通过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检查,能够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椭圆形的虫卵,没有包裹卵囊,从而判断为绦虫。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鹅可按体重在饲料中添加200mg/kg硫双二氯酚或者10~25mg/kg阿苯咪唑混饲,经过3天再使用1次。为避免并发感染肠道炎症,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注射用的庆大霉素,任其自由饮水,或者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如果养鹅数量较差,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6万IU/kg的青霉素进行配合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幼鹅、成年鹅与其他家禽必须分开饲养,对于新购买的鹅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诊没有感染绦虫病或者经过驱虫才能够合群,防止引入病原体。幼雏鹅和成年鹅要采取分开饲养,以防止成鹅感染虫体后导致幼鹅患病。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器具要及时进行清洗,每周进行2次以上的环境消毒,鹅排出的粪便要及时清扫,尤其是驱虫期间排出的粪便必须采取堆集发酵处理。

预防性驱虫。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虫的成鹅,其排出的粪便中存在大量的虫卵,因此要在每年春、秋、冬季节进行1次彻底驱虫,每年至少要进行2次驱虫,其中一次安排在秋季放结束后进行,另一次安排在第二年春季放牧前进行,从而能够促使过冬的成年鹅体内没有虫体,进而使其不会污染水池。

鹅绦虫病的防治
我县一养鹅户所饲养40日龄左右的鹅群,发病15天,死亡率较高,在别处求治效果不好,前来我站门诊请求诊治。我们详细了解了鹅群发病经过及用药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及剖检症状,确诊为鹅绦虫病。
一、临床症状
精神不振,羽毛蓬乱无光泽,采食量下降,腹泻,头颈缩回,摇头,走路无力,后期跛行,甚至瘫痪。排出附有黏液状物质的臭便;日渐消瘦,发育不良。病程后期头向后背,肢体强直,痉挛抽搐,死亡前出现神经症状,扭脖,背卧或侧卧时两脚划动,反复发作。最后呈划水动作而死亡。
二、剖检症状
剖检见病死鹅血液稀薄如水,肠道普遍出血,内有黄红内容物,稀臭,肠黏膜肥厚并有出血点和卡他性炎症,多处有米粒大结节状溃疡,在小肠处肠腔内有大量虫体积聚,虫体为白色、扁平、带状、分节的蠕虫。有的肠段变硬、变粗,虫体阻塞肠管;心内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其他无可见病变。
三、病理分析
鹅感染绦虫后,大量虫体积聚于肠道内,阻塞肠腔,破坏和影响鹅的消化吸收,并能吸收营养,分泌毒素及代谢产物,对鹅的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导致鹅生长发育受阻,乃至死亡。
四、防治
1、丙硫苯咪唑(抗蠕敏):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一次内服。共给药2次,间隔10日。
2、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一次内服。
3、氯硝柳胺(灭绦灵):每千克体重50-65毫克,一次内服。同时配合应用抗生素治疗肠炎,添加电解多维改善营养。

仔猪水肿病的临床症状 仔猪水肿病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仔猪水肿病也叫做猪大肠杆菌病肠毒血症,是由于小肠内定植有溶血性大肠杆菌而导致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病,且头面部发生水肿,运动失调。该病主要是断奶后1~2周龄仔猪容易发生,尽管发病率只有5%~15%,但死亡率能够高达90%,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防控。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仔猪水肿病的临床症状和仔猪水肿病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仔猪水肿病通常断奶l~2周龄的仔猪容易发生,尤其是体重为8~15kg的体格健壮的仔猪最容易发生。感染的仔猪和带菌母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通过粪便将病菌排出体外,对周围环境、饮水以及饲料造成污染,接着经由消化道导致仔猪发生感染。该病通常呈地方流行性传播,有时呈散发,发病率一般在10%—40%,死亡率能够超过90%。该病主要是在春秋季发生,通常3~5月份达到发病高峰,之后逐渐减少,在9~10月份又不断升高。

2、临床症状

仔猪往往突然出现发病,病程持续时间短,快速发生死亡。最急性型,仔猪突然出现发病,只能够卧地不起,全身抽搐,呼吸非常困难,口角流涎、吐沫,快速发生死亡,大部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病程只能够持续1~2h,临床上较为少见。急性型,病猪表现出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体温基本正常,少数能够达到40℃左右,但临死前体温降低。神经紊乱,走动不稳,共济失调,盲目乱撞、乱冲或者作转圈运动,部分以两前肢跪地、后肢直立,或者四肢都卧下,突然向前猛跃,无法站立或者爬行,在迫使其行走时会呈现四肢乱蹬。有时伴有呕吐,皮肤存在水波动感。皮肤非常敏感,触之出现惊叫,发出嘶哑声音。发病后期反应淡漠,皮肤往往出现红斑,腹部发生臌气,只能够卧地不起,陷入昏迷状态。病程通常能够持续12~24h。急性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类型。慢性型,病猪主要是头部、眼睑发生明显水肿明显,精神沉郁,卧地不起,最终由于严重消瘦、衰竭而发生死亡,在发病初期及时采取对症治疗能够康复。病程通常持续2~4天,临床上也比较少见。

3、实验室诊断

病料采集。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肾脏、肺脏以及肠系膜淋巴结等,置于经过消毒灭菌的培养皿中放在4℃冰箱内保存备用。

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料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h培养。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平板上长出边缘整齐的灰色小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略微隆起,而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红色菌落。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镜检.能够看到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菌。

生化试验。该菌能够发酵葡萄糖、甘露糖、乳糖、麦芽糖,不能够发酵鼠李糖、蔗糖、木糖,无法分解尿素,不会产生硫化氢。

鉴别诊断。仔猪伪狂犬病,该病通常是2~3日龄的新生仔猪突然出现发病,体温升高超过41℃,过于兴奋,发出尖叫,四肢呈游泳状划动,死亡率基本能够达到100%;有时会在20日龄至断奶前后出现发病,体温明显升高,耳尖发绀,但发病率、死亡率有所下降,病程持续略久的猪会间歇性出现神经症状。缺硒症,通常是2月龄左右的猪容易发生,出现腿软、腿瘫,精神萎靡,很快倒地不起,并陷入昏睡,剖检发现全身肌肉没有血色。中毒病,任何日龄、体重的猪都能够发生,且食欲越好越容易发生,急性发病,乱跑、惊厥,快速死亡,但不会发生水肿,剖检主要是肝脏、肾脏发生病变。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母猪可分别在分娩前40天、20天接种大肠杆菌疫苗,促使后代仔猪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另外,仔猪出生后要在12—20日龄免疫接种仔猪水肿病疫苗,如果该日龄没有进行免疫,要注意错开其他疫苗接种而及时补上。对于发生该病的地区,要在首免后30~35天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具有更好的免疫效果。

科学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料,从7日龄开始进行诱食,促使消化器官的发育,刺激分泌消化酶,提高其适应性。为避免和防止断奶仔猪发生过敏反应,要逐步进行断奶,也就是在断奶前l~5天开始逐渐减少喂乳次数,在断奶前2~3天夜间将母猪和仔猪分开,采取移母留仔的方式,避免由于环境突然发生该病而导致应激。断奶初期,仔猪要控制采食量,采取少量多餐,适宜控制在八分饱,禁止暴饮暴食,且不允许突然更换饲料,防止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该病。

药物治疗。病猪可取50N100mg氢化可的松,在添加lg链霉素,混合均匀后口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或者分成2次进行肌肉注射。病猪也可静脉注射由100mL50%葡萄糖、50ml,5%氯化钙、2mL10%安钠加以及适量的甘露醇(按体重使用2g/kg)组成的混合药液。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口服0.5mg利尿素,或者肌肉注射1ml。速尿(主要成分是呋喃苯胺酸,一般2mL中含有120mg)。发病早期,病猪也可使用庆大霉素或者小诺霉素以及维生素B12进行治疗,也可选择使用抗菌类或者庆福混合适量的维生素B进行肌肉注射,每间隔12小时1次。

猪水肿病又名猪胃肠水肿,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以头部水肿、运动失调、惊厥、麻痹及剖检时胃壁、肠系膜等水肿为特征。临床治疗较困难,宜抗菌、强心、利尿、解毒。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剖检变化为头部皮下、胃壁及大肠间膜的水肿。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常突然发生,病程短,迅速死亡,致死率高;发病多是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仔猪;一般局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多见于春季和秋季,病的发生与饲料和饲养方式的改变、饲料单一或喂给大量浓厚的精饲料等有关。

临诊症状

主要是突然发病,体温不高,四肢运动障碍,后躯无力,摇摆和共济失调;有的病猪作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冲,突然猛身前跃;各种刺激或捕捉时,触之惊叫,叫声嘶哑,倒地,四肢乱动,似游泳状;病猪常见脸部、眼睑水肿,重者延至颜面、颈部,头部变胖。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水肿。上下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顶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胃的大弯、贲门部水肿,在胃的粘膜层和肌肉层间呈胶冻样水肿;结肠肠间膜及其淋巴结水肿,整个肠间膜凉粉样,切开有多量液体流出,肠粘膜红肿,甚至出血。

鉴别诊断

注意与营养不良性水肿区分。

防治方法

加强断奶前后仔猪的饲养管理,提早补料,训练采食,使断奶后能适应独立生活;断奶不要太突然,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养方法;饲料喂量逐渐增加,防止饲料单一或过于浓厚,增加维生素丰富的饲料;病初投服适量缓泻盐类泻剂,促进胃肠蠕动和分泌,以排出肠内容物,常用的抗菌药物也可应用。对此病治疗主要是综合、对症疗法,尚无成功的治疗经验。

1、水肿病的治疗原则是综合对症治疗,肌肉注射新亚生物的高热八联清,即抗菌消炎,强心、解毒、利尿。

2、因缺硒会加剧仔猪水肿病的发生和病情加重,应用补硒进行辅助治疗,提高治愈率。

3、使用强心药促进血液循环,强心利尿,促进水肿液的排出,减轻心脏的负担。

4、改善饲养管理,出生后7天,即应开始使用含蛋白质较多的饲料,在吸乳的同时,让其尽早适应人工饲料。所用饲料要求新鲜,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添喂,促进胃肠功能。

5、14-18日龄仔猪注射新亚生物,高热八联清,配合抗生素,200斤体重用一支,对预防本病的发生。

6、本病药物治疗的早期效果较好。

防治措施

(1)20%葡萄糖注射液20ml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30万IU地塞米松注射液1mg维生素C注射液2ml用法:一次静脉推注,连用1-2次。

(2)安钠咖注射液1-2ml用法:一次皮下注射,视情况可第二日再注射1次。

(3)呋喃苯胺酸注射液1-2ml用法:一次肌肉注射,可于第二日酌情再注射1次。

(4)大蒜泥10g用法:分两次喂服,每日2次,连用3d。

(1)抗血清5-10ml硫酸庆大霉素8万-16万IU用法:一次肌肉注射,视情况可于第二日再注射1次。

(2)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20-40ml维生素B1注射液2-4ml2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用法:一次静脉或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用2-3d。

(3)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10ml40%乌洛托品注射液10ml用法:一次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2-3d.

白术9g木通6g茯苓9g陈皮6g石斛6g冬瓜皮9g猪苓6g泽泻6g用法:水煎分2次喂服,每日一剂,连用2剂。


鹅葡萄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方法


鹅葡萄球病是一种慢性或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叫传染性关节炎,一般呈散发性,慢性感染为主,临床上以鹅关节肿胀、行走障碍为主要特征。是由于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导致,主要是由于皮肤存在损伤而感染病菌。成年鹅发病后往往呈慢性关节炎及趾瘤,幼鹅发病后往往常呈急性败血症。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在多雨、闷热、多雨潮湿的季节比较容易发生。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葡萄球菌病的症状分析鹅葡萄球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1、临床症状

脐炎型。通常是1-3日龄的雏鹅容易发生。病鹅表现出怕冷,双翅张开,眼睛半闭。腹部明显膨大,脐部发炎、肿大,局部呈黄红色或者紫黑色,触感硬实,也叫做“大肚脐”。通常在2-5天内发生死亡。

急性败血型。通常是小于2周龄的幼鹅容易发生。病鹅表现出精神沉郁,减少采食或者停止采食,眼睛半闭半睁,缩颈垂翅,怕冷。胸腹部外观呈黑色,发生浮肿,存在较多的渗出物或者血液,触摸具有波动感,部分会发生破溃,并有紫红色或者茶色或液体流出,导致周围羽毛被污染。发生下痢,排出黄绿色或者灰白色的稀粪。病鹅往往突然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3-6天。

关节炎型。通常是中龄鹅或者种鹅容易发生。病鹅初期体躯局部发热,双腿软弱无力,拒绝行走,站立时经常抬脚,驱赶时会出现跳跃或者跛行。趾、跖关节以及周围的腱鞘、肌腱发生炎性肿胀,呈紫黑色或者紫红色,触感硬实,长时间之后肿胀会发生破溃或者形成结痂。种鹅脚底存在擦伤而感染病菌后,会导致感染局部出现不同大小的疙瘩,也叫做趾瘤病。病鹅由于采食、行走困难而日渐消瘦,最终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病鹅即使痊愈也会生长缓慢,且在较长时间内依旧出现跛行。

2、实验室诊断

细菌形态学观察。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关节炎渗出液、脾脏和肝脏直接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发现病料中存在革兰氏阳性的圆形球菌,主要呈单个、短链或者葡萄串状排列,没有鞭毛、荚膜,无法形成芽孢。

细菌分离培养。取以上病料在鲜血平板上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对菌落形态进行观察,并挑取疑似菌落进行涂片镜检,然后再将疑似菌落在Baird-Parker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对菌落的生长特征进行观察,从而来鉴定细菌。挑取疑似菌落在营养肉汤中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用于纯化细菌养。鲜血平板上会长出圆形不透明的金黄色的较大菌落,表面光滑、突起,周围存在明显的溶血环;Baird-Parker平板上长出直径为2-3mm的圆形菌落,呈灰黑色,边缘颜色较浅,突起,表面湿润、光滑,周围存在一条混浊带,而其外层会形成一个透明圈;肉汤会变得混浊。

动物试验。取8只健康无病的小白鼠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只,其中对照组注射o.2mL灭菌营养肉汤,试验组注射相同剂量经过18h培养的分离菌株肉汤培养物。对照组小白鼠一切正常,而试验组小白鼠经过40h开始发生死亡,经过120h有2只死亡,另外2只减少活动,被毛松散且无光泽,往往在饲养笼的角落蹲伏。取病死小白鼠腹腔积液和肝脏组织在鲜血平板上接种,能够分离到被检菌。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发现病鹅后要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可使用妥布霉素注射液,如果病鹅数量较少,可按体重肌内注射o.5-1mLjkg妥布霉素针剂,每天1次,连用3天。也可按体重肌内注射2.5万-3万IUjkg(即5-10mg)丁胺卡那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在饲料中添加o.Ol%-o.02%比例的红霉素混饲,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在饲料中添加5-20mgjkg氨苄青霉素,连续使用5天。也可按每100kg饮水添加10g盐酸沙拉沙星混饮,连续使用3天,或者按每40kg饲料中添加10g混饲,连续使用3天。需要注意,葡萄球病菌比较容易形成抗药性,因此最好选择使用当地、该鹅场不常使用的药物,或者同时混合使用几种药物或者交替使用。

中药治疗。取400g鲜小蓟,甘草、大黄各50g,黄柏、黄芩、黄连各100g,连续进行3次煎煮后作饮水用,每天1剂,连续使用3天。方中黄柏、黄芩、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作用,大黄具有泻热泻火、改积异滞、解毒、活血祛瘀的作用,小蓟主要用于止血,甘草调和诸药。通过现代药理实验,发现黄柏、黄芩、黄连具有较强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小蓟能够明显缩短出血时间,且能够抑制葡萄球菌等;大黄既能够加速肠道排出毒素,具有加强的抵抗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还能够加速血液凝固,从而有效止血,且采取口服还具有收敛作用;甘草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以上各药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治疗该病。

加强饲养管理。鹅群不仅要供给全价日粮,并搭配适量的青绿饲料,还要控制饲养密度合理。对于没有发病的鹅,要在基础日粮中适当增加禽用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的用量,用于预防发病。鹅舍必须严格消毒,尤其是孵化房和鹅舍要经常进行消毒,以有效控制该病。一般来说,环境、场地以及用具等要使用浓度为1:800的双链季胺盐络碘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能够将病原菌彻底消灭。

鹅葡萄球菌病的症状分析
(1)病原病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为圆形,常连在一起形成葡萄串状,革兰染色呈阳性反应。一般培养基均可生长。
(2)流行特点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通过伤口侵入鹅体。细菌随血液可移行至全身,并引起关节炎症。另外,若孵化室环境不卫生,种蛋没有彻底消毒,外壳污秽,易使葡萄球菌通过蛋壳的孔隙进入蛋内,使胚胎感染,这样在小鹅孵出时由脐带感染,常因脐炎和发生葡萄球菌性的败血症而造成大批死亡。
(3)临床症状急性病例常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一般病程为2~6夭,常发生败血症死亡。慢性病鹅常在跗、趾、肘关节处表现发炎肿胀,患鹅常行走困难,伏地不愿行动,因久卧可见胸部龙骨上发生浆液性滑膜炎。慢性病例病程可达2~3周,最后常见患鹅极度消瘦衰竭死亡。
(4)剖检病变患败血症而死亡的病鹅可见皮肤、黏膜、浆膜发生水肿、充血和出血。慢性病例关节软骨上常出现糜烂及干酪样物质覆盖,腿部肌肉萎缩。
(5)诊断急性病例一般不易诊断,慢性病例也只能做疑似诊断。确诊需从心、肝、脾等脏器采取病料,慢性病例可以从肿胀的关节取关节腔内的液体,进行涂片染色。发现葡萄球菌或自病料中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即可确诊。
(6)防治预防本病一定要注意搞好孵化室、种蛋及各种用具的清洁卫生工作,坚持定期消毒,防止感染。刚出生的雏鹅应投服抗菌药物预防。如用氨苄青霉素饮水,用量为1克药物加水2千克,连用3天;用土霉素按0.1%的比例拌料,连用3~5天。
对病鹅进行药物治疗:青霉素,每只雏鹅1万单位,中鹅3万~5万单位,肌内注射,每天3次。磺胺间甲氧嘧啶,用0。4%~0.s%比例拌料饲喂,或0.1%~0.2%比例溶水中饮服,连用3天。也可用土霉素类,或喹诺酮类饮水。

羔羊痢疾的病因、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


羔羊痢疾也叫做为羔羊梭菌性痢疾,通常是7日龄的羔羊容易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2~5日龄羔羊,往往呈慢性或者亚急性感染,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羊群只要发生该病,会在之后的几年持续导致小于3周龄的羔羊患病,是一种对羔羊成活率产生影响的常见疾病,现总结该病的防控措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羔羊痢疾的病因羔羊痢疾的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控。

1、发病原因

营养因素。对于体质虚弱的羔羊,或者母羊具有较差母性,会导致羔羊无法及时吮食初乳或者吮食过少,但初乳中所含的溶菌酶有利于羔羊消化代谢,所含的免疫球蛋白能够给羔羊提供免疫抗体用于抵抗疾病,如果缺少以上物质就会导致机体代谢缓慢和抗病力减弱,延迟胎粪排出,从而使机体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出现发病。

饲喂不当。羔羊饲喂时,吮吸温度过低的乳汁,导致机体胃肠道受到刺激,从而发生腹泻;或者由于饲喂量以及饲喂次数、时间不合理,导致机体处于过饱伤食或者饥饱不均的状态,会促使胃肠道功能失调,造成消化不良而出现发病。

卫生条件较差。母羊饲养环境卫生过差,会污染乳房,且羔羊吮乳前没有对其进行擦洗,会直接经由吮乳而感染病原微生物,并进入到消化道,导致胃肠消化道发生感染。部分养羊户使用奶盆哺乳羔羊,没有及时进行清洗保持干净,使用后也没有及时从圈舍拿出,使其污染粪便,从而导致乳中存在大量的致病菌,促使消化道感染而出现发病。另外,圈舍多余阴暗潮湿、温度过低、缺乏充足光照、垫草过薄、侵入贼风等,都能够促使羔羊发生应激,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影响胃肠道功能而容易发病。

2、临床症状

该病一般具有l~2天的潜伏期,部分可能只有几小时。患病羔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低头弓背,停止吮乳;之后很快发生腹泻,排出粥状或者水样的灰白色、黄绿色或者黄白色粪便,并散发恶臭味;但体温、呼吸频率、心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后期排出混杂血液的粪便,肛门失禁,卧地不起,眼窝下陷;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部分患病羔羊在早期会表现出口流白沫,呼吸急促,可视黏膜发绀,腹胀时不出现下痢或者只能够排出少量稀粪,最终出现痉挛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羔羊的小肠内容物、肝脏及脾脏组织进行涂片,接着按照常规染色方法进行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然后使用油镜观察,能够看到革兰氏阳性菌,菌体粗短,两端钝圆,具有荚膜,个别形成芽孢,往往单个或者成对排列。

琼脂平板试验。取病料在M.M.琼脂及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可见M.M.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灰色的细小菌落,鲜血琼脂培养基上长出露珠状的无色透明菌落,且存在β型溶血。挑取单个菌落在胃酶厌氧肉肝汤中接种,放在37℃温度下进行6h培养,发现培养液变得浑浊,并形成大量的气泡,经过24h会形成沉淀。然后取适量肉肝汤培养物在葡萄糖血清琼脂平板上接种,在37℃条件下进行24h厌氧培养,能够长出圆形的凸起菌落,表面光滑,边缘不整。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为确保初乳中所含免疫抗体水平较高,必须加强预防母羊发生该病,即每年秋季适时免疫接种疫苗。一般来说,妊娠母羊在产前14~20天可选择接种五联苗(羔羊痢疾、羊快疫、羊黑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每只皮下或者肌肉注射5mL,或者妊娠母羊分别在分娩前20~30天和10~20天免疫接种2mL羔羊痢疾疫苗,从而使后代羔羊通过吸吮母羊乳汁而达到良好的保护力。另外,新生羔羊也可在l~3天内肌肉注射抗羔羊痢疾高免血清,0.5~1mL/只。

加强饲养管理。妊娠母羊适当抓膘保膘,促使胎儿良好发育、出生健壮,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产羔期要加强对圈舍的卫生消毒,并对羔羊采取精心护理。哺乳母羊要饲喂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母乳品质优良,尤其是确保新生羔羊要及时吮食足够的初乳。母羊产后15天内,尽可能进行圈养,适时让其在羊舍周围活动,使其能够及时哺乳羔羊。

药物预防。母羊分娩后的当天,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1mL/kg20%的长效土霉素;羔羊在3日龄,可每只肌肉注射1.5mL20%的长效土霉素;在7、21日龄,每只肌肉注射2mL20%的长效土霉素。另外,羔羊产出后的12h内还可内服0.15~0.2g土霉素片,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该病也可使用中药养脏汤来预防,即取10g黄芪、15g当归、15g党参、15g柴胡、15g白术、10g炙甘草、15g诃子(煨)、10g肉豆蔻(煨)、10g肉桂、15g米壳(蜜炙)、15g升麻、15g白芍、10g木香,加水煎煮后弃去药渣,待温度适宜后给羔羊服用,每只用量5mL,每间隔3~5天使用l剂。

药物治疗。病羊可灌服由0.2~0.3g土霉素、0.2—0.3g胃蛋白酶以及适量水组成的药液,每天2次。病羊使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还要配合进行对症治疗,如镇静、补液、强心。例如,当病羊食欲不振,可灌服10mL人工胃液(即由10g胃蛋白酶、5mL浓盐酸、1000mL水组成)或者0.5mL番木别酊,每天1次。

羔羊痢疾的病原
本病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羔羊在生后数日内,魏氏梭菌可以通过羔羊吮乳、饲养员的手和羊的粪便而进入羔羊消化道。在外界不良诱因如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寒冷,羔羊受冻;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匀,羔羊抵抗力减弱时,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
羔羊痢疾的发生和流行,就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规律性。
本病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又以2~3日龄的发病最多,7日龄以上的很少患病。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也可能通过脐带或创伤。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2d,病初精神委顿,低头拱背,不想吃奶。不久就发生腹泻,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到了后期,有的还含有血液,直到成为血便。病羔逐渐虚弱,卧地不起。若不及时治疗,常在1~2d内死亡。
羔羊以神经症状为主者,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最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常在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
病症病变
尸体脱水现象严重。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在消化道。第四胃内往往存在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溃疡周围有一出血带环绕;有的肠内容物呈血色。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间或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肺常有充血区域或瘀斑。
临床诊断
在常发地区,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以鉴定病原菌及其毒素。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也可引起初生羔羊下痢,应注意区别。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1.加强妊娠母羊饲养管理,使母壮羔肥,从而增强羔羊抗病能力。
2.搞好卫生工作。产羔前,对栏舍进行严格消毒,并要做好母体、乳房及用具的清洁卫生,并注意保暖防寒。
3.做好预防接种。每年秋季给母羊注射羔羊痢疾菌苗或厌气菌五联菌苗,产前2周~3周,再给母羊注射1次,可预防本病发生。
治疗
板蓝根5克~15克,煎汤内服,或用板蓝根冲剂1包~2包(人医用药),温开水冲服,每日2次~3次,连用2天~3天。
若有体温升高、全身症状者,可用地塞米松2毫升~3毫升,庆大霉素4万单位~6万单位,维生素C2毫升~4毫升,1次分别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2天。
验方疗法:酸奶水50毫升、红糖25克,加温至40℃左右,候温内服,每只每次30毫升,日服3次,也有良好效果。
口服补液盐疗法(ORS):在使用上述药物治疗的同时,可给病羔饮服口服补液盐代替静脉输液疗法。配方: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小苏打2.5克、葡萄糖20克,温开水1000毫升,溶解后供病羔羊自由饮用,每日2次~3次,连用2天~3天,改用常水。
高免血清治疗:英国意康的羊疫康与粉针1:1稀释后,治疗量:200—300斤/瓶,一次/天,连用两天。预防量减半或遵医嘱。肌肉注射,可治疗羔羊痢疾,效果显著。

鹅霍乱病有哪些症状


本病一般2月龄以上的育成鹅和成鹅易感。发生此病多取败血症变化,表现剧烈下痢。一般按其病程分3种类型。

最急性型:多发生于流行初期,几乎看不到症状而突然死亡,有时鹅群看来很正常,白天吃食饮水均很好,次日却发现死在舍内,有的突然倒地,双翼扑动几下就死亡了。

急性型:症状比较典型,体温43-44度.

食欲减少或不食:饮欲增加,精神沉郁,缩颈闭眼,羽毛松乱,离群呆立,常有剧烈腹泻,粪便黄绿或灰白色,呼吸困难,后期昏迷而死亡,病程半天至3天,死亡率在80%以上。

慢性型:多由急性转化而来,表现呼吸道和消化道慢性炎症,病鹅消瘦、贫血、鼻窦肿大、关节发炎、肿胀、跛行、常卧地不起,病程可达数周,死亡率不高,但发育受阻,生产能力下降。

本病典型剖检变化为肝脏肿大质脆,有的呈土黄色,有的有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十二指肠出血。

肉牛魏氏梭菌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及防控措施


肉牛魏氏梭菌病属于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但死亡率非常高,可达到70%~100%.病牛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气性坏疽和肠毒血症,且实质器官和消化道发生出血,并会突然发生死亡.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春秋两季比较容易发生.魏氏梭菌性肠炎主要由A型和E型菌及产生的α毒素所致。它广泛存在于土壤、饲料、蔬菜、污水、粪便中。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魏氏梭菌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及防控措施。

1、病因分析

肉牛发生该病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粗放、操作不当,饲养过程中经常更换饲料或者饲喂大量的高蛋白饲料、青贮饲料等,造成体内pH值明显降低;在发病时气候突然发生改变,引起应激反应,促使机体抵抗力减弱,从而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肉牛往往突然出现发病,基本没有表现出症状或者刚发现症状就快速死亡。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时,病牛体温基本没有变化,肌肉震颤,躯体抽搐,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可视黏膜潮红,眼球转动,大量流涎,磨牙,有白色泡沫从口腔、鼻腔流出,在1-2h内会发生死亡。死后病牛舌头伸到口外,腹部快速膨胀,肛门明显外翻,并有少量粪便排出。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主要特征是全身实质器官和小肠都发生出血。胸腔、腹腔以及心包存在积液,大面积心肌发生出血,气管发生弥漫性出血;肝脏呈紫黑色,并发生肿大,表面存在出血斑;胆囊发生肿大;肺脏充血、水肿;脾脏发生肿大,并存在出血点;小肠黏膜发生充血、出血;下颌淋巴结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肿大。

3、实验室检测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胃、肠组织,切开后用切面进行触片,同时取肠内容物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结果在组织触片中看到单个或者成对存在的革兰氏阳性菌,菌体粗短,两端钝圆,没有鞭毛,无法自行运动,能够形成荚膜及芽孢;肠内容物涂片中能够看到大量呈革兰氏阳性的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还有少部分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

细菌分离培养。将肝脏、肠内容物分别在厌气肉肝汤培养基(在65℃下经过15min预热)和鲜血琼脂平皿上接种,放在37℃温箱中进行培养。经过6h厌气肉肝汤会出现均匀浑浊,产生大量的气体;经过24h鲜血琼脂平皿上会长出中等大小的半透明菌落,呈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如同锯齿,且菌落周围能够形成双圈的溶血环。取培养菌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使用显微镜检查,发现厌气肉肝汤和鲜血琼脂培养的细菌都非常纯粹,都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

生化试验。挑取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试验,发现该菌能够使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乳糖、半乳糖以及甘露糖发酵而产气产酸,但不会使鼠李糖、山梨醇和木糖发酵;硫化氢、甲基红、吲哚试验结果呈阴性;硝酸盐利用试验、明胶液化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结果呈阳性。

动物试验。取6只健康无病的小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只。其中一组为对照组,每只腹腔注射2mL肉汤;另一组为试验组,每只注射2mL细菌肉汤24h培养物。结果发现对照组小鼠没有出任何异常现象,而试验组小鼠经过12h都发生死亡,且尸体发生臌气,腹围明显增大,可比正常大1-2倍,剖检发现各个脏器存在大量气泡,取肠黏膜浸出物、肝脏进行涂片,经过染色镜检,发现与病牛相同的细菌。另外,也可给家兔静脉注射24h纯培养物,经过15min采取静脉推注空气处死。经过4h对尸体进行剖检,发现肝脏肿胀,质脆脆弱,各个脏器存在大量气泡,肠道大面积出血,其中最严重的是回肠和结肠,取肠黏膜浸出物、肝脏进行涂片,经过染色镜检,可发现与病牛相同的细菌。

4、防控措施

药物治疗。一般来说,病牛常使用磺胺药、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以及林可霉素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病牛可按体重静脉注射1-1.5mL/kg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并按体重肌肉注射0.1mL/kg复方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如果病牛发生酸中毒,可静脉注射500mL5%碳酸氢钠溶液,并配合肌肉注射适量的维生素C溶液,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牛症状严重,可注射患魏氏梭菌病康复牛血清或者抗牛魏氏梭菌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免疫接种。如果牛场发生过该病或者饲养管理水平较差,可考虑使用魏氏梭菌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时间、方法以及剂量可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操作。一般来说,牛群可在每年春秋季节(即4月份和9月份)分别接种1次疫苗。对于发病牛场,可给全部牛紧急接种多联浓缩苗(魏氏梭菌A、B、C、D型),每头皮下注射1.5-2mL。

加强饲养管理。肉牛处于不同的阶段,即生长、发育、生产以及繁殖等阶段,要根据饲养标准饲喂品质优良的全价配合饲料,更换饲料时禁止突然进行,不允许饲喂品质恶劣、霉败的饲料,同时要合理搭配精粗料。饲喂精料时,要采取“先给草、后喂料”的方式,尤其是饲喂玉米时,要注意避免个别牛大量采食。牛场要加强环境消毒,粪便要及时清扫,保持干燥、清洁,且场地、设施以及用具要定期进行全面消毒。

病原学
1.1分类
本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根据魏氏梭菌所合成分泌的主要毒素,可以将其分为A,B,C,D,E型,其中A型能够感染到人,形成气肿疽,死亡率不一,B、C、D型特别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
1.2形态及染色特征
两端钝圆,粗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排列,短链较少,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机体里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无芽孢,革兰氏阳性。
1.3生化特性
牛乳培养基中“暴烈发酵”,即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块变多孔的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试管外。
1.4培养特性
厌氧菌,对营养要求、厌氧要求不高。部分菌可使牛肉块变成为粉红色。在普通培养基上均易生长,在葡萄糖血琼脂上的菌落特征:圆形、光滑、隆起、淡黄色、直径2—4mm、有的形成圆盘形,边缘成锯齿状。多次传代后,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勋章”样且菌落周围有棕色溶血区。有时为双环溶血,内环透明,外环淡绿色。
流行病学
本病80年代已在我省零星散发,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并且在我国的四川、江苏、吉林、安徽、河南、山东、福建、陕西等省广泛流行过,A型为主要病原菌,其它因素协同作用。本病多数在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在仔猪和种猪中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整窝发病,病死率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和成猪常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常见于1—3日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育肥猪、成年猪多发于90—180日龄,很多病例来不及治疗而死亡,且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牛以零星散发为主,多发于7月龄至4岁龄,孕母牛发病率高。
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到39—40.5℃,呼吸60—80次/分钟,脉搏90—11次/分钟。病程短、死亡快、发病后一般在几分钟、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腹部臌胀明显,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食欲减少,废绝,精神沉郁。
表现神经症状,乱冲乱撞,转圈,倒地,口流白沫或红色泡沫,四肢划动,全身肌肉颤抖,抽搐,怪叫,呻吟。呼吸困难。也有不具任何先兆症状者突然死亡。
粪便呈深绿色或褐色。有时见有血便,并有特殊恶臭味,污染肛门周围、后肢、尾部皮毛。仔猪表现为红色下痢,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时拉黄色、黄红色、土灰色稀粪,脱水消瘦,部分猪呕吐,体质弱。
剖检病变
以肠道出血为特征,尤以空肠段最为显著。
淋巴结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出血,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变水肿多汁。
胸腹腔胸腹腔积液且呈黄色。
心脏心肌变软变薄,心肌表面有树枝状充血,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耳充血。
肠肠腔充气,特别是小肠臌气,肠壁松弛,使肠粘膜变得薄而透明,浆膜有出血斑,空肠与回肠充满胶冻状液体。部分粘膜坏死形成溃疡。盲肠粘膜有出血斑点。内有稀粪且有气体
胃胃充满内容物及气体,胃粘膜脱落,胃浆粘膜血管充血。
肝肝肿大,质地脆易碎,病程长者呈土黄色。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肿大2—3倍,甚至肿大破裂,周边也有出血点。
肾淤血,有的有白斑。
肺肺充血,出血,气管环充血。且气管或支气管中常带有白色或红色泡沫。有些病例生前咯血。

实验室诊断
5.1采集病死猪的空肠,回肠,盲肠,肠粘膜以及心血、肝脏病变组织。
5.2直接涂片瑞氏染色,多量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有荚膜,部分菌体中央或近端有芽孢,芽孢小于菌体横径。
5.3将被检材料接种肉肝汤培养基及紫奶培养基,置37℃温箱厌氧培养经6—8小时,肉肝汤变得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紫奶培养基中牛乳凝团成多孔的海绵状凝块即“暴力发酵”。
5.4牛奶培养由于本菌能迅速发酵牛乳中的乳糖。呈现一种特有的强烈的凝固产气反应。
5.6生化反应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果糖均产酸产气,不能发酵甘露醇。
防治

6.1以防制为重点。采用本地分离的菌株经甲醛灭活后,加Al(OH)3制成灭活菌。对受威胁猪进行紧急接种。或采用多价疫苗注射,克服型不对号的不足,间隔2—4周注射2次,也可明显提高保护力,在疫情严重的疫点预防注射后1个月,加强免疫注射,免疫效果更好。
6.2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母猪饲料配方科学。
6.3对怀孕母猪用C型魏氏梭菌福尔马林氢氧化铝类毒素,在临产前一个月肌肉注射5ml,两周后再注射8ml,使母猪产生免疫,仔猪出生后吮吸母猪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也是预防本病有效方法。
6.4加强产房管理猪舍及周围环境采用二氧化氯等消毒,接生前母猪奶头清洗消毒,可明显减少本病发生与传播,胎衣、尸体进行无害处理。
6.5药物治疗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用平时不常用的药物)如江西某猪场对该场分离的魏氏梭菌进行药敏试验,其结果表明:高度敏感药物有氯霉素、头孢哌酮;中度敏感药物有红霉素;不敏感药物有氟哌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杆菌肽、痢特灵、丙氟哌酸。
首先用高效药物混饲作基础治疗,对有明显症状者静脉注射甲硝唑水溶液可收到明显效果(怀孕母猪会强烈引起平滑肌收缩,导致流产)。
6.6发现疫情立即封锁,处理病畜,严禁尸体乱扔。烧毁垃圾、彻底消毒可完全控制本病的流行。
鉴别诊断
7.1大肠杆菌病其症状与仔猪的黄白痢的症状相似。但剖检魏氏梭菌病肠道有明显的出血且空肠段臌气明显,浆膜层有气泡,淋巴结出血,肾针尖状出血,脑膜出血严重。
7.2炭疽病两种病腹胀明显,呈急性过程。但炭疽常有天然孔流出暗红色粘稠象煤焦油血液,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呈黄色或红色胶冻样浸润。另外可以进行细菌学检查,炭疽杆菌革兰氏阳性、有荚膜、无鞭毛,在动物体内呈“竹节状”排列。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呈典型的“卷发状”。
7.3肉毒梭菌中毒症两种病的临床相似点,突然发病、急性死亡。但魏氏梭菌病腹胀明显。肉毒梭菌中毒症病,曾有饲喂腐败下脚料史。膘情越好吃得越饱的猪中毒越深
7.4氟乙酰胺中毒两病均引起猪“暴死症”,氟乙酰胺中毒病有误食灭鼠毒饵病史,或被人所害,投毒所为,猪发疯,然后痉挛死亡,发作快,试用解氟灵能控制病情,且死后无腹部臌气。
小结与讨论
8.1本病目前虽不是常见病,但此病来势凶猛。表现出症状后难以治疗,且死亡率很高。应引起养殖户和兽医技术人员的重视。
8.2魏氏梭菌常与其它菌混合感染,如临床上已分离到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但也有单独感染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675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