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培训及建议

农业科技培训是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及手段。养蜂科技培训是发展蜂业,提高蜂农饲养蜜蜂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及手段。通过培训蜂农可以掌握新的养蜂技术,先进的蜂病防治办法,接受新的蜂产品生产理念,在为农业授粉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蜂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经济收入。

1 养蜂科技培训

养蜂科技培训不仅解决了养蜂生产中的疑难问题,而且从事培训的大多是养蜂方面的专业人员,在讲授养蜂知识、蜂病防治的同时,也给蜂农带来新的生产理念。针对当前养蜂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养蜂从业人员日趋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在培训中改变以往授课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深入蜂场进行养蜂知识培训

要了解培训对象的文化层次,由浅入深进行指导,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在条件不允许的地方,采取模拟操作演示,这样使蜂农在规范的操作中提高养蜂技能。

1.2 授课方法形式多样

改变了以往专业工作人员单纯的授课方式,开展了提问式、有奖竞答式、幻灯放影、模拟演示等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这不仅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蜂农易理解、掌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做好科学养蜂宣传工作

利用养蜂协会会员做好科学养蜂宣传工作。协会会员既是宣传者又是技术指导者,而且蜂业协会定期组织开展养蜂技术交流会,给蜂农提供了一个经验技术交流的平台,便于蜂农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1.4 鼓励指导部分县成立蜂农专业合作社

随着经济市场化、市场专业化的迅速发展,蜂农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市场要求。鼓励蜂农成立合作社不仅有利于提高蜂农组织化程度,实现小规模与大市场的对接,更有利于完善蜂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蜂农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蜂业产业链条延伸,从而带动整个蜂业发展。

1.5 指导蜂农多培育授粉蜂群

蜜蜂授蜂是蜂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部分,而且市场前景广阔。

2 大力发展蜂业的建议
2.1 养蜂知识应从小抓起

人大代表宋心仿提出在涉农的高职院校开设养蜂专业课,在中小学科学、生物课上涉及养蜂知识、蜜蜂与农业关系。这是从根本上振兴蜂业最好办法。只有从小了解蜜蜂,了解蜜蜂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才会关注养蜂行业,热爱养蜂行业,从事养蜂行业,进而发展养蜂业。同样也可效仿国外对孩童的教育,把子女送到农村(上学或度假期)引导他们从小参与农业和农村生活,使其接受农耕教育。

2.2 发挥带动效应

对那些在培训中接受、理解力较好的学员,可以多辅导。再通过他们去指导其他的蜂农,因为他们都是一线从业人员,接触较多,沟通较快。

2.3 大力宣传蜂产品

对蜂产品在不夸大其保健作用的前提下继续大力宣传。可以通过电视知识讲座、报刊、卡通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只有蜂产品销路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养蜂行业中。总之,养蜂知识的普及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想发展壮大蜂业,就必须普及养蜂知识、培养新人、提高蜂农的整体素质,这需要养蜂科技培训与宣传长期有效地进行。

相关阅读

关于对蜂种和养蜂工机具实行财政补贴的建议


养蜂,是一项利国益民、一举多得的传统养殖业,既不与养殖业争饲料,又不与种植业争水土,只是利用自然界中的百花资源,便可获得蜂蜜、蜂王浆、蜂胶等十多种蜂产品。这些产品既是极好的大众化食品,又是名贵的广谱性良药,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蜜蜂授粉可大大提高农林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油菜、向日葵分别增产39%、50%,提高出油率10%以上;苹果、梨及西瓜等瓜果可提高坐果率50%~ 100%,草莓等大棚作物可提高坐果率1~2倍。蜜蜂授粉是一项既不需要扩大耕种面积,又不需要增加生产投资的增产措施,早就引起世界性广泛重视,许多农业发达国家均对养蜂实行扶持政策,作为促进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来抓,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近20年来我国的养蜂发展环境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是自然环境恶化、农药泛滥,蜜粉源植物遭到乱伐面积减少,假冒蜂产品成灾扰乱了市场,再是养蜂流动性大、野外作业生活艰辛,加之物价上涨而蜂产品价格低迷等原因,使养蜂生产生活成本增高,效益下滑,导致饲养量减少,严重威胁着养蜂业发展和大农业增收。养蜂最主要的成本支出主要表现在蜂种及以蜂箱为代表的养蜂212、机具上,1只品质好的蜂王往往要几百元,1套蜂箱也要二百多元,1个养蜂户需要上百套蜂箱,所以购买蜂王和蜂箱等工、机具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成为养蜂入建场和发展的大负担。近年来,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都在其财政预算内安排大量资金用于支持畜牧业发展,当前,猪、牛等引种已实行政府补贴,但是在畜牧业中生态贡献最大且直接义务服务农业增产的养蜂业却没有良种补贴,这明显有失公允。现如今农民种粮不仅有粮食补贴,购置农机具也有资金扶持,但是养蜂人风餐露宿辛苦劳作,为社会生产了那么多天然健康产品,义务免费为农作物传花授粉,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收,为维护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没有享受到蜂种、蜂机具补贴,对此养蜂人意见很大,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养蜂业的发展。2014年,国家决定对养蜂车(带着几种蜂机具)实行财政补贴,养蜂人很受鼓舞,大家又期盼着对蜂种和以蜂箱为代表的养蜂工、机具实行财政补贴,这会减轻养蜂人的很大经济负担,提高养蜂的经济效益,也定能激发和提高养蜂人的养蜂积极性,促进我国养蜂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此。特建议:

一、尽快对蜂种、蜂机具实行财政补贴,且减少环节实行直补使养蜂人得益:国家应尽快将蜂种(种群、种王)和养蜂工、机具(蜂箱、巢础、摇蜜机、挖浆机、净蜂器、花粉干燥箱、隔王板、采胶板等)列入财政补贴范畴,拨付专款予以支持。应简化补贴程序,最好实行直补,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一定使养蜂人受益。当前国家实行的某些补贴的程序,环节繁多、审批时问太长,不适合养蜂人。因为养蜂人长年在外地流动放养蜜蜂,任务重时间紧,经不住也弄不懂这么多的烦琐环节,更无法操作也难以等待那么长的时间。为防止弄虚作假骗取补贴资金现象发生,可实行养蜂人个人申请,经所在村、居委会证明再经县或地市级养蜂主管部门或养蜂协会审查把关,凭批条到有资质的公司(场)购买蜂种或蜂箱等蜂机具后,持正规发票直接到本人或购买单位所在地财政所报销即可。该方法既方便操作,又可防止套取补贴。

二、要确定具有一定资质及符合条件标准的种蜂场和蜂机具生产厂商(公司)。目前,我国种蜂场不少,但有些种蜂场名不副实,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及国营种蜂场,挂着种蜂场的名义,却不培育蜂种,因培育蜂王太麻烦且效益低,其培育的蜂王质量也不高,生产性能差,养蜂人不乐意购买。所以说,国家对蜂种和蜂箱等蜂机具实行补贴,有必要制定供应单位(蜂种场、蜂具厂)和产品的资质条件与产品标准,严格把关筛选,只有达到相应条件并有资质的种蜂场、蜂具厂产出的优质产品才能享受国家补贴。严防劣质蜂种、蜂机具坑害养蜂人,堵塞其套取国家补贴的漏洞。

河蟹养殖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放苗前准备工作
1、清塘。使用毒性大的药物(菊酯类、有机磷类药物等)清塘,没有进行彻底的换水、解毒就放苗,药物残留量大导致蟹苗中毒上岸、“撑爪”,甚至死亡。
建议:尽早药物泡塘以降低放苗时池塘的药残影响。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等药物泡塘一周后,使用大量生石灰来降解泡塘药物的毒性、解决池底酸化问题,最后排水暴晒。放苗前,使用“碧水安”多次解毒,减少药残对早期蟹苗成活率的影响。
2、水草种植。传统的种草方式都是采用挖坑成捆种植,其根茎与塘底接触面积小、扎根少,容易出现上浮后腐烂的现象,且前期水草长势好易导致水体透明度高,气泡病高发。
建议:深水位平铺种植水草,提前种草(放苗前种,前期水不易浑且青苔少,水草容易生长),种植伊乐草为主(伊乐草既可扎根生长又可漂浮生长,净水能力较强,相对于其它水草更容易种植,且不易被螃蟹破坏),也可根据池塘条件搭配其他水草(如苦草、竹节草、黄丝草等)。由于伊乐藻高温期生长受限,净水能力弱,为防止腐烂,应加强增氧且不能种植太多,并留好通风沟和采光沟。定期使用“活力碳”补充碳源,稳定水体、促进水草生长,预防水草上脏及腐烂。
二、放苗及早期池塘肥水
1、苗种选择及放苗密度。近年来河蟹苗种质量差导致放苗成活率低、养成规格不理想,尤其是外地苗的适应性差。
建议:优选自育苗,其次当地苗,再则选外地苗。选择规格整齐(60-80头/斤)、活力强的蟹苗,成活率高;放苗1000-1500只/亩为宜,根据苗种质量合理放养,保证成活率60%以上、亩产300斤左右;深水(80cm以上)放苗,通过加深水位稳定水体,降低环境变化对苗种的影响,减少蟹苗的应激反应。
2、早期池塘肥水。放苗前期,池塘水体较“清瘦”,合理的肥水既可以培养藻类保证水体溶氧,又可以丰富水体生物量、稳定水体环境,可有效控制青苔、防止水浑。使用大包肥、农家肥等肥料肥水,水溶性差,易污染水体,且易造成水体氨氮、亚硝酸盐高等现象。
建议:肥水前适当进水,提高水体容量、引进外源藻种;使用营养全面、溶解性好的有机肥“肥水肽”进行肥水,水体稳定性高、不易倒藻,适当补充碳源,促进肥水;选择晴天肥水,温度高,藻类生长快。
三、饵料
饵料选择及投喂方式。河蟹扣蟹培苗阶段,由于水温低,很多养殖户采取不投喂或少量投喂一些低蛋白饲料,导致蟹苗早期营养不足、体质差,出现蜕壳不遂、病害多发等现象。
放苗初期水温较低,河蟹摄食量偏少,河蟹饲料投喂要遵循尽早投喂、足量投喂、少量多次的原则,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一般放苗后即可开始投喂,饵料应选择高蛋白(40%以上为宜)的开口料,必要时配合投喂营养保健产品(如“利多精”、“营养快线”“LY-生命素”等),增强蟹苗体质。投喂地点多选择在河蟹常活动的区域(如深水区,因为深水区的水温变化相对较小、稳定,蟹苗大多数会在此区域活动)。配合饲料的投喂量按河蟹体重的1%-2%来计算,套养青虾池塘酌情增加。
四、养殖过程水质、底质管理
1、青苔。放苗前期池塘水体比较清瘦,肥料选择不当(农家肥、化肥等),青苔大量繁殖。
建议:前期加深水位、合理肥水(使用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肥水;肥水前,适当使用“碧水安”解毒),促进浮游藻类的繁殖,通过生物竞争关系,控制青苔的生长。尽量不要选择杀青苔药物,减少对河蟹及水草的副作用。
2、溶氧。河蟹塘相比于其他养殖品种,增氧能力普遍比较弱,往往造成河蟹养殖中后期池塘因溶氧不足导致水草不长或大量腐烂,尤其是高温期易暴发蓝藻、缺氧泛塘等,最终导致河蟹产量低。加大增氧,提高池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可改善塘底因有机质过剩大量滋生细菌、塘底“老化”等问题。
建议:河蟹塘增氧能力不低于0.3kw/亩,可通过增加增氧机设备、泼洒增氧剂、加大换水等方式保证溶氧。勤开增氧机,促进水体流动、解决晴天中午和晚上水体上下层溶氧不平衡、水温温差大等问题;定期使用“底居安”、“氧速保”等水质底质改良剂,降解塘底有机质、减少耗氧。
五、病害
1、蜕壳不遂。河蟹蜕壳期营养消耗大、体质差,容易感染病原菌发病,导致河蟹蜕壳不遂。
建议:前期喂料要跟上,宁多勿少,长期拌料投喂营养保健品,增强河蟹体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多元有机酸产品“碧水安”解毒,少用杀虫、杀藻等药物,避免河蟹应激反应导致蜕壳不遂;蜕壳高峰期外泼“活力钙”,帮助河蟹顺利蜕壳。
2、河蟹“水瘪子”。河蟹“水瘪子”出现在三壳以后,主要表现为河蟹肝胰腺坏死。诱发河蟹“水瘪子”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毒素、营养、气泡病、细菌病等对于河蟹“水瘪子”形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前期泡塘药残及中期杀虫、杀藻等药物的使用导致河蟹慢性中毒,影响河蟹摄食,河蟹营养不足、体质差,后期易感染细菌发病,加重河蟹“水瘪子”的形成及死亡。
建议:尽量放养优质苗种,投喂高蛋白饲料,放苗后注重营养保健,拌喂“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诱食、保肝;定期使用“优肽”消毒,可有效控制有害菌的繁殖,蜕壳期可与“活力钙”混合外泼,防病效果好。

庭院养蜂技术


1.蜂王培育

庭院养蜂由于长期近亲交配,小地区闭锁繁育,蜂种退化严重。因此,必须引进外地优良蜂种与本地雄蜂杂交,更新血缘,以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同时,不断地去劣选优,逐步培育出适合本地饲养条件的高产蜂种。育王时间宜选在5月的刺槐花期和7月的荆条花期,这时蜂群强壮、气候适宜、蜜源充足,新王先天发育良好、体质强健且受精充分、产卵力高、有利于维持强群。

2.适龄蜂培育

培育适龄采集蜂,应在大流蜜期前45天开始至结束前30天为止。这段时间内蜂王产的卵,羽化出房后,可成为整个花期的全部采集力量,适龄蜂越多产蜜量越高。培育越冬适龄蜂,应根据当地气候在最适宜的时间内进行。为确保采集适龄蜂和越冬适龄蜂的数量和质量,必须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多组织双王群,充分利用双王群的产卵优势,并加强奖励饲喂,以提高。蜂王的产卵力和工蜂的哺育力。让蜂群在条件良好、蜜粉充足的环境中,繁殖出大量的优质健壮的适龄蜂。

3.备足饲料

饲料是庭院养蜂的物质基础,如饲料不足,可人工制作混合饲料喂养。制作方法如下。

(1)备料将优质西瓜肉、西红柿肉分别用干净纱布包裹2~3层,用手用力挤压,用干净瓷盆接好汁水,装入干净玻璃瓶中备用。

(2)配方西瓜汁200克,西红柿汁70克,白糖100克,黄豆粉20克,奶粉15克,食盐10克,酵母片10片,碾粉,冷开水50克,将几种原料放入玻璃瓶,充分搅拌后备用。或用西红柿汁、西瓜汁各50克,白糖100克,奶粉20克,食盐5克,冷开水30克,放入玻璃瓶中,充分搅拌后备用。

4.秋季管护

(1)培育新王更换老劣王。

(2)培育适龄越冬蜂适龄越冬蜂系在越冬前羽化出房,仅进行过二三次排泄飞翔,未经哺育和采集工作,未分泌过王浆的幼蜂。为使越冬蜂能安全越冬,必须控制流蜜期后的幼蜂出房,以保证蜂群群势。控制方法是在流蜜期前迫使蜂王停止产卵。

(3)适时断子在培育越冬蜂的后期,采取蜜粉压脾,可用蜂蜜浇2~3次,迫使蜂王停产,同时将蜂群搬至阴冷地方,扩大蜂路,从蜂巢中提出花粉脾,撤出保温物,以达到提早断子的目的。

5.防病除害

病虫害是养蜂业的主要危害,必须认真对待,绝不可掉以轻心。

(1)爬蜂病近年来,爬蜂病已在全国流行,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即常年饲养强群;加强蜂场、蜂具、巢脾的消毒灭菌工作;坚持大量利用新脾,更换老脾病脾;掌握发病规律,提前应用抗生素预防。

(2)病毒性蜂病一般可采用每10框蜂用盐酸金刚烷胺片0.05克,喷雾或饲喂,隔日1次,连用5~7次为一疗程;夜晚喂足糖水,用10~15克升华硫从继箱框梁上撒下,驱逐病蜂。一般2周内可能会影响工蜂泌浆,需饲喂鸡蛋补充蛋白质。

(3)防治蜂螨各种病虫害中以蜂螨最为严重,治螨应抓住蜂群内无封盖子的有利时机,用杀螨剂防治。时间一般选在春繁前和深秋断子后,选择无风的早晨或傍晚,用微型喷雾器喷洒1∶150杀虫螨药液;也可用25%杀虫眯水溶液,对水3000倍喷施。如采用螨扑立克药片,每年挂治2次,即可控制蜂群不受蜂螨危害。

6.预防中毒

(1)农作物开花期间,禁止喷洒对蜜蜂有高度毒性的农药。如急需在开花期施药时,应选用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药效较长的药物应在花期以后喷洒,以减轻蜜蜂中毒的损害。

(2)培育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和抗农药的蜜蜂品种。

(3)蜂群一旦发生农药中毒,应将污染巢脾浸入2%苏打溶液中浸泡10小时左右,软化巢脾上的饲料,使之流出巢房,然后用清水洗净;用摇蜜机摇出残留在巢房中的饲料和水,巢脾经晾干后备用。

(4)立即饲喂1∶4稀糖水或甘草水解毒。

7.安全越冬

(1)保温越冬蜂群在~2℃以下,不停地摆腹,靠活动产生热能抵御严寒,活动量明显加大,这样既消耗大量饲料,又会使工蜂老化而缩短寿命。一般气温在4℃以上时蜂箱可不加保温物,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需进行覆盖、包装防寒,以免形成松散的越冬蜂团。

(2)巡视经常巡视蜂场,观察蜂群,避免蜂群受到不良影响和损失。

(3)听声声音轻微均匀,蜂团安定,越冬正常;发出吱吱声,说明有受冷的现象,应及时适当增加保温,缩小巢门和通气孔;发出呼呼声大,蜂群活动量大,应适当加大巢门和覆布折角,流通空气。

(4)增料蜜蜂的越冬饲料包括蜜脾和粉脾等。一般每框蜂至少要配给1.5千克优质饲料蜜,群势强的可每框留蜜脾2千克,同时还要贮备1~2个粉脾,以备早春繁殖之用。

许庆玉养蜂赚钱等养蜂案例


许庆玉养蜂授粉巧赚钱:

江苏省赣榆县城头镇大河东村许庆玉,瞄准市场潜力大的授粉业巧养省蜂,既赚种植大户的授粉费又卖蜂蜜,效益一分可观。

去年,城头镇与日本种子商合作办起了千亩蔬菜良种繁育基地,给授粉业带来巨大商机。但当地及周边乡镇无一人从事养蜂业。头脑活络的许庆玉马上投资几百元试养了3箱蜜蜂。他买来书籍刻苦钻研,并请来养蜂土专家前来指导,逐渐摸索出一套科学养蜂的技术。今年春天,许庆玉带着3箱蜜蜂承接了该镇万桥村日本甘蓝繁育园的授粉业务,一次赚取授粉费2500元,蜂蜜销售也供不应求。目前,他靠卖蜂蜜和授粉共赚了5000余元。

陈怀停养蜂酿蜜收入高:

养蜂专业户陈怀停已有20年养蜂历史,现养蜂150箱。他每年都采取转地饲养,追花夺蜜等措施,收入十分可观。

今年4月中旬,他与侄儿将蜂群转地到东方红采椴树蜜。到7月下旬,仅三个多月时间,就搅蜜3000公斤,提取蜂王浆50公斤,加之采山野菜,共收入2.5万元。7月末他们又回到白瓜生产专业村青年村采杂花蜜,加上挖药材,预计还能收入一万余元。

铁柱:养蜂走上增收路:

铁柱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2007年,他种植100亩甜菜和80亩小麦,亏损了5万多元。不甘心失败的他广泛考察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经营项目。得知养蜂可为职工种植的作物传花授粉,成本低、获利高,铁柱决定走养蜂增收这条路。

2008年,铁柱买来60箱蜜蜂,边养蜂边学习,还经常把师傅接到连队来现场指导。

每年七八月是蜜蜂采蜜的繁忙季节,铁柱人不离蜂,搭帐篷住在蜂场。一天早上,十二连的一些职工发现铁柱的脸受伤了。原来他白天忙着养蜂,晚上抽时间骑摩托车到团部去买取蜜机的配件。由于天黑和疲劳,他不慎一头撞到树上把脸撞烂了。

为改良品种,提高产蜜量,今年,铁柱花230元钱从吉林一家蜂场买了一个蜂王,对蜜蜂进行杂交繁育,使蜜蜂产蜜量比去年提高了45%。

铁柱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我有60个蜂群,明年争取达到240个蜂群,产更多的蜜,挣更多的钱,早日实现小康。

钦州养蜂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养蜂产业是一项不争田、不占地、投资少、见效快的无污染的集约型空中农业,也是低碳产业[1],是现代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持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链环,对于促进农民丰产增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钦州养蜂历史悠久,自然形成了中华蜜蜂养殖聚集地。目前蜂群数仅次于南宁市,在广西各市排名第二,特别是钦州市浦北县,该县已成为全国饲养中蜂最多的县之一,2011 年被评为全国养蜂示范县。2012 年加入中国养蜂学会,荣获中华蜜蜂之乡美誉。为切实保障我市养蜂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笔者结合我市养蜂业生产发展实际,实地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分析。

1 钦州养蜂业发展的优势
1. 1 历史悠久

钦州市养中华蜜蜂历史悠久,发展养蜂业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钦州,古称安州,是具有1 4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城,1983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钦州县,设立钦州市。据《钦州市志》记载,1949 年以前,钦州地区一般为山区农家零星少量饲养蜜蜂。1949 年以后,养蜂业得到较快发展,1958 年,全县养蜂0. 31 万箱。1965 年发展到0. 9 万箱,产蜜量33. 03 吨。20 世纪70 年代后,因多种原因蜜源减少,养蜂量渐减。1979 年,全县养蜂减至0. 21 万箱,产蜜量19. 6 吨。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养蜂量有所上升,1986 年,全县养蜂增加到0. 32 万箱,产蜜量29. 17 吨。1990 年,全市养蜂0. 5 万箱,产蜜量18. 75 吨。

1. 2 中蜂群及产能颇具规模

据统计,钦州市2012 年饲养中蜂群数为11. 2 万箱,蜂蜜产量2 397吨。饲养中蜂60 箱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共有921 户,全市不饲养意蜂。养蜂专业合作社有10 家,蜂产品加工企业1 家。蜂群数在广西各市排名第二。荣获中华蜜蜂之乡美誉的浦北县,2013 年上半年养蜂户就已经达1 775户,蜂群8. 13 万箱,居全国饲养中蜂最多的县之列。

1. 3 蜜源植物丰富

蜜源植物决定养蜂业。钦州市属于桂南植被区,生长着热带雨林和亚热带的季雨林。年平均气温22℃,气候宜人,物种资源丰富,植物繁茂,森林覆盖率高。一年四季均有花开,蜜源植物分布广泛,拥有荔枝、龙眼、香蕉、芒果、玉米、八角、松林、桉树林、野桂花、野山花等良好蜜源,而且蜜源植物在时间上的互补性很强。钦州养蜂业主要集中在浦北县、灵山县、钦北区。浦北县蜜源植物面广繁茂,森林总积蓄量达20 亿立方米,连片面积最大的 11 万多亩天然次生红椎林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林区。浦北县已建成九大农业商品基地,其中香蕉、荔枝、龙眼等水果种植面积60 多万亩。灵山县盛产荔枝、龙眼、芒果、香蕉、西瓜、茶叶、水稻等水果和经济作物,是著名的中国荔枝之乡,现有水果面积115 万亩。钦州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养蜂生产,春蜜、夏蜜、秋蜜、冬蜜产量分别占全年蜂蜜总产的30%、35%、10%、25%。钦州市现有蜜源植物的载蜂量已超过70 万群。

1. 4 区位优势独特

钦州处于北部湾经济区中心位置,背靠大西南,滨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前沿阵地,是西南地区乃至中国和世界贸易的重要门户。钦州完全可以成为蜂产品原料的集散地、高档蜂产品的主要加工地和产品输出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好区内外、国内外两个市场,做大做强养蜂产业是完全有可能的。

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历史赋予了钦州优越的养蜂业发展条件。丰富的蜜源资源,为养蜂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钦州蜂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 制约钦州蜂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 1 政府扶持不足,管理滞后

虽然养蜂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地方政府认识不足,没有把养蜂业当作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出现了政府扶持不足,管理滞后的现象。绝大部分县、区、乡( 镇) 没有专人专职抓养蜂,甚至养蜂站连机构代码都没有,牌子也没有。在管理上将养蜂业列在猪、牛、羊、鸡之后。近年来,养蜂业在项目和资金上几乎得不到支持,更没有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导致养蜂生产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虽然《广西蜂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印发,但扶持、管理工作出现明显滞后现象。

2. 2 饲养水平比较低、加工技术落后

与养蜂发达地区相比,钦州传统土法养蜂占比重较大,饲养水平低,技术落后。而蜂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蜂产品加工技术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也是比较落后的,进而造成蜂产品出口所占的比例也较少。

2. 3 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

钦州养蜂业仍属于小农经济。养蜂场规模比较小,分散自主经营模式为主,规模饲养户不多,一个蜂场几十群蜂自成一体,手工劳动,生产力低下。散户中大部分为兼职饲养。加工企业规模也较小,只能对蜂产品进行初级加工,效益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延伸。

2. 4 蜂农老龄化,文化技术水平偏低

养蜂业是一项比较艰苦的行业,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嫌养蜂挣钱少,都外出打工或者饲养别的家畜,养蜂成了老年人的工作。钦州市蜂农大部分在 50 岁以上,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能吃苦耐劳,也参加过技术培训,但受观念和领悟能力的限制,还采用老一套的蜂群管理和蜂产品生产方法及自己摸索得来的经验为主,对新开发的蜂产品认识不够或没有能力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2. 5 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风险增加

在追花逐蜜的生产模式中,蜂产品的品质难以控制,甚至出现制假售假、药物残留等现象。蜂农工作在野外山间,市场信息来源相对滞后。蜂农只能向产品收购商交售最初级的产品,而收购商对低品质蜜和高品质蜜价格差距不大,没有做到优质优价,使养蜂行业风险增加而收益下降。

2. 6 蜜蜂授粉增产的意识不强

在现代养蜂业发达的国家,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出租蜂群的收入占到养蜂总收入的40% ~ 60%,成为养蜂者经济收入的重要部分。在钦州,蜜蜂授粉业还没有正式成为一项产业,专业性授粉蜂群几乎没有,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普及率不高。菜农和果农对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开花期喷洒的部分农药对蜜蜂毒性较大,造成蜜蜂大批死亡,给养蜂业造成巨大损失。

3 今后发展对策
3. 1 加大扶持力度

蜜蜂在生态上的重要意义和预警作用急需我国政府和大众给予足够重视。蜜蜂的减少和蜜源植物的大量砍伐,已给全世界生态敲响了警钟。当年爱因斯坦关于蜜蜂减少将诱发生态巨变的预言今天在一些地方已得到印证。另外,蜂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是一项值得期待的产业,与目前提倡的低碳经济相辅相成。我市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养蜂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对养蜂户给予适当扶助,比如养蜂车、养蜂器具的农机补贴; 鼓励年轻人养蜂,对致力于养蜂业的年轻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等。

3. 2 健全养蜂管理体系,实施标准化建设

加强各级养蜂站和养蜂协会的建设,完善养蜂推广机构。对已成立了养蜂站和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地区,政府应在各方面积极支持,并给予足够经费,使养蜂站等机构能从事蜂业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技术培训及推广工作。养蜂管理机构要落实各环节的质量责任制度,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各级养蜂站和养蜂专业合作社要加强自身建设,走集约化发展之路,科学化管理,抓好示范基地和示范场地的建设。

3. 3 扶持引进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钦州区位优势,利用好区内外、国内外两个市场,引进培养龙头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加强品牌意识,依靠品牌优势,扩展产品和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增加出口比例,占领国内外市场。

3. 4 推广和普及科学养蜂技术

相关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地为蜂农提供最新的实用技术培训,利用农闲时间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对蜂农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充分接触到养蜂新技术,掌握市场信息,提高生产力水平。

3. 5 提高质优的中蜂蜜收购价,形成优质优价市场机制

中蜂人工大量养殖难度大,产量低,而且不产蜂王浆,但蜂蜜质量却大大高于意蜂。中蜂所产蜂蜜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亦为《本草纲目》记述之蜂蜜,药效佳,是口感普通,口味单一的意蜂蜜所不能比拟的。提高中蜂蜜收购价,做到优质优价,将会极大提高蜂农养蜂积极性。

3. 6 大力发展授粉业

在大力开发蜂产品市场的同时,不应忽略蜜蜂作为授粉昆虫的主要作用。近年来,钦州地区果农开始关注利用蜜蜂为荔枝、龙眼果树进行生物授粉,进而增产丰收,提高荔枝、龙眼品质的作用。据吴杰等研究,经过蜜蜂授粉果树,与无蜂授粉的对照树对比,荔枝增产可达7. 09 倍~ 18. 57 倍,龙眼增产可达3. 13 倍~ 4. 17 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蜜蜂授粉重要性,钦州已经出现授粉业雏型。

3. 7 加强中蜂保护,建立育种体系

由于中蜂生产能力不如意蜂,意蜂的引入会对原有中蜂种群的生存造成威胁。2006 年,农业部就将中蜂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不过,文件层面的重视并没有阻止全国中蜂种群滑向濒危。地方主管部门要认识到蜂种保护的重要性,不能只顾及短期的利益,而从长远出发,切实做好蜂种资源的保护工作。当务之急应创新和保护种质资源,建立保护区,以保护具有优良抗性的中华蜜蜂蜂种; 同时大力开展蜂种选育创新研究,以更新老化蜂种。钦州市浦北县中蜂资源保存完好,野外山林蕴藏有野生中蜂群,保护中蜂资源,设立保护区,将会极大提高本地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

养蜂蜜需要多少成本100箱养蜂利润如何 养蜂赚钱吗


我们都知道蜂蜜是老少皆宜的美味佳品。老人吃了滋阴润喉,小孩吃了促进消化。并且蜂蜜也分为好多个品种。我们都知道许多养蜂人为追赶花期带着蜜蜂到处去采花蜜。那么蜜蜂从养到产蜜需要经过多长时间呢?养蜜蜂有需要多少成本呢?假如养100箱蜜蜂利润又有多少呢?

养蜂蜜需要多少成本

1、蜜蜂其实对于养殖场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在农村里的农户都可以养殖,但是尽量不要养在村庄的外围,意思也就是家最好是在村子的边缘,后者选择村外的一块空地,这样是最好的,尽量远离人口密集的地方,养蜜蜂是对其他人生活很有影响的,当然这并不能成为一个养蜂的硬性要求。

2、只是一个建议,真正投资并不大,主要是蜜蜂蜂群蜂种的购买,不要一次性购买,要分开购买,前期先买个10群,然后没群投入大概300-500左右,这个根据每个地方的价格不同而决定,然后就是养蜂用的各种用品和工具,主要的几样工具有蜂箱、摇蜜机以及其他的养蜂工具,总共在1万以内。

100箱养蜂利润如何

1、养蜂利润:100群蜜蜂一年能产蜜1000斤左右,按照如今市场价格一年利润可达10万左右。养蜂的利润和地区有很大关系,随机性很大,运气也大,就像赌博一样。因此,不同的地方蜜蜂养殖效益不同。因此,蜜蜂养殖效益,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2、蜂蜜产量:蜂蜜产量的多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蜂群中采集蜂的数量、流蜜花源的数量、蜂巢距离花源的距离以及天气影响等等因素。蜂蜜的产量非常不确定,丰收一箱大约100斤,并且没有上限的,如果外面的蜜源不太好的话那很惨,有可能还得喂糖,要不那几万只蜜蜂就饿死了。

养蜂赚钱吗

1、养蜂业的发展前景和面对蜂蜜信任问题的养蜂人,是一个相对矛盾的关系。蜂蜜市场的需求是异常巨大的,而且处于持续的增长当中,但是,伴随着增长所体现的问题也是很多的,最大的就是蜂蜜市场中消费者信任度的问题,这是介于商家和消费者的最大问题。

2、当下分散的养蜂形式,在技术上和规模上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而且当下蜂蜜市场产品质量极度参差不齐,造成了在国内以及国际上我们的蜂产品信誉较低,被迫要以很低的价格销售,对蜂农效益产生了很大的损害。

3、而且,这暂时是一个恶性循环,信誉低,造成价格向廉价发展,低价又让广大蜂农没有经济效益,从而开始追求产量,追求产量是以失去质量为方法的,故而,这样一种循环有时候会加速蜂农数量的流失。但是,这些问题所暴露的养蜂业问题,也提供给大家一点:就是问题大,可发展性很强。

蜜蜂病害的预防

1、经常清扫蜂场,集中处理蜂尸及脏物,并用石灰水消毒蜂场;蜂场场址选择干净、向阳、背风、空气新鲜、周围无污染化工厂、肥料厂、糖厂等地方。不用来历不明的花粉、蜂密、巢脾、蜂箱等,并保证蜜蜂饮水器的清洁,在水中加入0.05~0.1%的食盐,以满足蜜蜂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另外要对蜂群进行病史调查,做纪录以方便管理。

2、蜂场消毒通常有机械消毒:如对蜂箱、蜂具、巢脾等,可用清扫、铲刮、洗涤等方法清除病原体;物理消毒:如对工作服、箱内保温物、来历不明的蜂饲料等,用日光、烘烤、灼烧、煮沸及紫外线等杀灭病原体。

俗话说:蜂蜜好吃,蜜蜂难养。真的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简单通俗的道出了养蜂人的不容易。每到开花的季节我们随处都能看到大批的养蜂人,拖家带口的到处风餐露宿去追寻花蜜。

养蜂要点


养殖环境
要求条件:越冬室必须保持完全黑暗。正常的声音,如电机声对蜜蜂没有明显的影响。适宜的温度41℃,但是2~9℃也较满意,春季温暖天气如有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温度升到15℃也可以,越冬室理想的相对湿度还没有确定。一般认为50~75%较满意。每公斤蜜蜂每秒需要0.10升流动的空气。秋季和春季温度较高时,需每秒1.60升。在正常情况下,平均每群有2.5公斤蜜蜂,则每秒需要气流0.25升。

越冬室的构造:新建的越冬室,寒冷地区以地面下的较易保持4~7℃,地面上的也可以。

体积:一般每群需0.42~0.90立方米,在室内摆放蜂群的密度较稀时,每群得到的空气较多,空气循环较好,温度易于保持平衡。

结构:在构造上最重要的因素是绝缘。墙壁的绝缘物厚13厘米,天花板的厚15厘米。墙内壁贴泡沫塑料板。门也要绝缘,并且严密,最好是双重门。水泥地面铺5厘米厚泡沫塑料绝缘板。加拿大阿尔伯达省贝维尔罗日研究站建造的越冬室71.81.8米,绝缘良好,有大的双重门,便利蜂群出入室。皮克尔(H.Pirker) 建造的越冬室是102.52.5米,用7.5厘米厚的玻璃纤维绝缘。每群有一根内径3.75厘米的塑料管由飞翔孔通到室外。在初冬蜂群入室时,将飞翔孔关闭,冬末放开,让蜜蜂在晴暖天自由飞翔。室内容56群,朝南分两层放44群,东西两面各放6群。

光线控制:必须保持室内完全黑暗,防止光线射入,在装高排气扇的内壁装上遮光罩,罩内壁涂黑,以减少反光。

通风和温、湿度控制:通风包括排出和导入等量的空气,并把室内的空气搅拌均匀。通风过程控制二氧化碳的水平和温、湿度。蜜蜂产生的热有助于,或有时能保持所需要的热量。致冷是由导入外面的冷空气实现的。或采用冷气机。二氧化碳和湿度是由排出高含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气,以外面的新鲜空气更换来控制。风扇系统使室内的空气循环。

通风和空气循环:大部分采用排气扇和连着导管的循环扇(喷气扇)系统。排气时,外界新鲜空气自动吸入室内。聚乙烯导管横贯室内,管上有均匀的孔,使空气跑出,均匀分布,保证室内条件均匀。喷气扇的直径与导管直径相匹配。有的管径达90厘米,孔径大到6厘米。吸进的空气从靠近喷气循环扇的可调的开口进入,与室内空气混合,经导管分配。空气进口每百群蜂0.12平米。春季每群每秒需要5升气流时,空气进口要很大。也可使用两速循环扇。排气是由一组四个排气扇进行。天气最冷时开通一个排气扇以控制温度。当外界气温升高,影响室温升到5℃以上时,每上升摄氏1度开通一个排气扇,由装在室内中部的温度开关控制。贝维尔罗日研究站采用简单的设备通风,用每秒70.5升浴室扇由室内一侧的上部导入空气,从地面的两根排气管排出空气,每根排气管都装有滑板控制气流。通常每天通气两个30分钟,或在温度升到6℃以上时开通。70年代以后,更先进的是装备加热器和空调,两者都由温度控制。通风系统包括一个连续开通的小风扇和一个较大的风扇,它每小时开通15分钟。风扇迫使空气进入室内,由地面的导管排出。还有的装备去湿机,有的将导入的空气进行预热。

温度:有人认为室温接近8℃较好,有的认为2℃较好。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养蜂者认为2℃较好,饲料消耗较少,同时较安全。当外面气温很低时,蜜蜂产生的热能保持室内温度。低温时停止通风是不适宜的,因为蜂群不断地产生湿气和二氧化碳。因此,在低温时也要通风。排出温暖的空气,换入冷空气要带走大量的热。在最低通风率时,每群需要13瓦加热从外面进来的-25℃的冷空气,使其达到5℃。此外,经建筑物传导损失的热每群约4瓦,总计热的损失率每群为17瓦。一般每群产热率为10~12瓦,因此在冬季寒冷时期需要补充加热。通常采用带电扇的加热器补充热量,基本上每群l0瓦比较保险,因为蜜蜂的产热有很大变化。每百群蜂需装备600~1000瓦的电加热器。贝维尔罗日研究站在18.5立方米越冬室装备了500瓦的电热器,由温度控制在必要时补充加热。也有许多养蜂者发现不需要补充加热。春末时常发生室温升高的问题。外界气温15℃或以上时,很难保持室温在4℃以下。大部分是加强通风使室温比外界气温低几度。较高的温度每天只有几小时,加强通风证明是成功的,因为只要补充的空气充足,蜜蜂可以忍耐短时间室温升到15℃。

湿度:试验表明蜜蜂能适应宽广的相对湿度,从45%~85%。室内空气所含的水分来源于外界空气和蜜蜂。每群蜂每小时产3~10克水气。从外面来的冷空气受热后提高了它的含水容量,因此吸收了蜜蜂产生的水分,含水的空气然后排出。在冬季气候非常干燥的地区,外面空气的相对温度往往低到15~25%,进入室内后使室内湿度下降,有时要产生问题,尤其饲料有较多的结晶蜜,因为蜜蜂不能将它溶化加以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蜜蜂变得骚乱不安,许多蜂群会饿死。控制室内的高湿度可采用去湿机,它的冷凝圈使湿气凝结。冬季应用冷凝圈的温度定在0℃以下,可引起结冰。制冷系统定时关闭,加热器,除去上面的结冰。将去湿机定在相对湿度70%的效果较好。一般认为相对湿度在50%蜂群越冬情况好。

养殖管理
秋季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蜂群,更换蜂王和饲喂。糖浆作越冬饲料的效果良好。易结晶的油菜蜜会使蜜蜂骚动、下痢。8月底更换蜂王和平衡群势。生产群取完蜜后及早作越冬的准备。单箱群在室内越冬,春季出室后加一个饲料箱繁殖。

饲料的准备:单箱群24公斤饲料,双箱群31公斤饲料,糖浆作越冬饲料效果好,蜂蜜须是不易结晶的。油菜蜜易结晶,不宜作越冬饲料。秋季箱顶保温有利育虫。

蜂群入室:最好在8月底尽早喂完越冬饲料。10月底到11月中旬将蜂群搬入室内。水泥地面可铺锯屑,地面放置4厘米厚的方木,蜂群放在方木上,蜂箱背靠背呈双排放置,各箱间距15~18厘米,行间距l米。巢门大开。 越冬期管理:建议越冬室室温保持在41℃。魁北克省两年的实验表明,4~6℃越冬蜂饲料消耗低,越冬情况好。越冬室室温也影响蜂群的死亡率。两个越冬室各放80群蜂,从11月25日到4月2日共127日,实验结果如下:

(1)室温8℃:死蜂共重97公斤,平均每日死蜂764克;平均每群死蜂1210克。

(2)室温4℃:死蜂共重48公斤,平均每日死蜂370克;平均每群死蜂600克。有些养蜂者在1月底把室温提高到6~10℃,以刺激育虫,也有在这时进行奖饲的。越冬期的主要病害是孢子虫病。

春季管理: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蜂群出室。蜂群出室后最重要的工作是防止蜜蜂大量飞出冻死和迷巢。

裸腹叶须鱼生物学特性及保护建议


裸腹叶须鱼为长江和澜沧江源头大型鱼类。目前在长江通天河、沱沱河,澜沧江扎曲、扎青及香曲河尚有一定的资源量。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涉水工程修建、气候变化等因素,裸腹叶须鱼的天然资源量急剧减少,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

关键词:裸腹叶须鱼;长江;澜沧江;保护

1裸腹叶须鱼生物学特性

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kaznakoviNikolsky)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叶须鱼属(PtychobarbusSteindachner),别名:裸腹重唇鱼。

体修长,略呈圆筒状,体前部较粗壮,尾部渐细。头锥形,吻突出。口下位,深弧形或马蹄形。下颌无锐利角质前缘。唇很发达,左、右下唇叶在前端连接,连接处后的内侧缘各自向内捲曲。下唇表面多皱纹,无中间叶。唇后沟连续。口角附近有长须1对,末端达前鳃盖骨前缘。背鳍最后不分枝鳍条软,后缘无锯齿。臀鳞发达,自腹后部沿肛门两侧直达臀鳍基后部,腹膜黑色。身体背部铅灰色或灰褐色,较均匀地分布有小型不规则的圆斑,腹部灰白色。头背面、背鳍、胸鳍和尾鳍上有多数小黑点。

生态:常年栖息于高原江河中,为高原常见底栖性冷水鱼类。较小个体常栖息于岸边流速较缓处。主要以水生昆虫和摇蚊幼虫为食,另外兼食多种硅藻。每年4、5月份为繁殖季节产卵盛期。

地理分布:产于青海唐古拉地区、玉树曲麻莱、治多、称多、囊谦、杂多、西藏江达、那曲、聂荣、左贡、邦达及四川西部石渠、岗拖、巴塘等水域,我国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干支流皆有分布。

2致危因素

2.1人类活动

生活垃圾是水生生物的重要环境胁迫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加上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长江源及澜沧江源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量不可降解工业垃圾的入侵和外来游客的涌入进一步威胁到生态环境已经极为脆弱的三江源区。垃圾处理问题刻不容缓,如果这些产生的垃圾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对水域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将存在潜在威胁。

2.2涉水工程修建

近年来,水电开发建设和水生生物保护的矛盾不断凸显。据调查,长江源头规划建设水电站1座,为牙哥电站,澜沧江源头已建电站5座,分别为杂多县扎曲龙青电站、囊谦县扎曲电站、香曲电站、扎曲白扎电站、子曲下拉秀电站。工程建设使自然水系被人为分割,阻隔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影响了物种交流,导致部分物种种群数量锐减甚至灭绝。工程建设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影响,这种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是不可逆的。

2.3气候变化

以全球变暖为代表的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造成长江上游雪线上升,冰盖萎缩、雪山消融。在长江源头和上游地区,雪峰冰川是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形式。冰川的消融对源头区水资源的季节性分布将带来直接影响,长此以往有可能改变长江上游水资源的总量及其水生生物资源。

3保护建议

3.1渔政监管,规范放生

在三江源所属各县成立渔政管理机构,依法开展长江源区及澜沧江源区水生生物管理工作,切实把水生生物纳入到有效的管理范围。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条例,在一些重要和敏感水域,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对当地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禁止民间放生活动,探索和引导当地群众规范放生。

3.2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通过对裸腹叶须鱼习性及“三场”的调查,在重要产卵场所设立标志牌,组织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原地保护,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3开展增殖放流工作

目前,增殖放流对土著鱼类资源量的恢复成效显著,发挥了其良好的生态效益,通过对裸腹叶须鱼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探索裸腹叶须鱼的繁殖习性,开展增殖放流,以达到保护和恢复资源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武云飞,吴翠珍.青藏高原鱼类.成都: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申志新,吕连印,张惠琴,等.玛柯河珍稀鱼类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水产学杂志,2013,26(3):47-50+55

李柯懋,高桂香.厚唇裸重唇鱼生物学特性及保护建议.河北渔业,2012(6):18-19+25

(收稿日期:2015-11-27)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816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交尾群的管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