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额石扇蟹

中文名称 平额石扇蟹
拉丁名称 Epixanthus frontalis
生物代码 610060290100370003
英文名称 Xanthid crab
中文门名 节肢动物门
拉丁门名 Arthropoda
中文纲名 甲壳纲
拉丁纲名 Crustacea
中文科名 扇蟹科
拉丁科名 Xanthidae
中文属名 石扇蟹属
拉丁属名 Epixanthu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型大,背甲宽2~3㎝,呈椭圆形,前侧缘薄而锐,具四个不明显的齿,第四齿有一小沟纹通向前额中央。身体呈黄褐色至紫褐色,有时有一些黑色斑点,壳厚重光滑,钳脚左右不一样大,小钳脚的指部细而弯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附近的岩礁或红树林。

相关知识

窄额带鱼


[学名]: Pseudoxymetopon siensis
[资源名称]: 窄额带鱼
[外文名]: Tvrantfish、Crested hairtail

[形态特征]:
 
背鳍142~148,胸鳍11。鳃耙4~5+9~10。 全长为体高18.5~22.2倍,为头长9.6~11.3倍。头长为体高1.65~2.1倍,为吻长2.5~2.9倍,为眼径5.4~6.4倍。 体颇延长,侧扁,呈带状,背缘和腹缘几近平行,肛门部稍宽大,尾向后渐细,鞭状。头窄,较短,很侧扁,侧视弧形;额骨自上颌后端直至眼中部上方形成一扁薄高锐突起。吻尖突,中长,长约为眼径2.1~2.4倍。眼中大,中侧位,在头的前半部。鼻孔每侧一个,较大,裂缝状,具一小鼻瓣,位于眼前方。口大,斜裂,口裂始于眼中部的水平线上,下颌突出。上颌骨伸达鼻孔垂直线下方,前部为眶前骨遮盖。牙强大,侧扁而尖,先端不具倒钩,上颌前端具大犬牙4~6个,两侧各有小牙8~10个,下颌前端具犬牙一对,口闭时外露,两侧各有牙10~12个,较上颌侧牙为大。腭骨、犁骨及舌上均无牙。舌尖长,游离,大部为下颌骨内侧皮膜遮盖。鳃孔宽大。鳃盖骨后缘钝尖。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细短,排列稀疏。肛门位于体中部的前方。鳞退化。侧线低平,在胸鳍上方略向下斜,不显著弯曲,沿体中部伸达尾端。 背鳍基底长,起点在前鳃盖骨上方,沿背缘伸达尾端,具142~148鳍棘,最长鳍棘约等于体高2/3。臀鳍退化,呈一鳞片状突起,起点在背鳍第四十九至五十鳍棘下方,无小刺露出皮外。胸鳍短小,下侧位,基底平横,鳍条朝向上方。腹鳍退化,具一对鳞片状突起,起点在背鳍第十二至十三鳍条下方。尾鳍消失,尾呈鞭状。体腔较小,腹膜灰白色。胃大,长囊状,伸达体腔后2/3处。幽门盲囊细长,指状,12个。肠细长,直管状。无鳔。 体银白色,背部两侧具不规则黑色斑块,尾端黑色。口腔灰色。背鳍鳍膜密具黑色小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浙江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安达曼群岛、红海、马六甲海峡。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一般栖息于50~70米水深的泥质海底。摄食鱼类、虾类、头足类幼体、等足类。卵浮性,有油球。全长一般为500~700毫米。

宽额鲈


中文名称宽额鲈

拉丁名称Promicrops lanceolatus (Bloc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宽额鲈属

拉丁属名Promicrop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粗壮,侧扁,被圆鳞,侧线管有分支,口大,颌齿甚细小,前端有小犬齿,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11鳍棘,14-15鳍条,鳍棘短。臀鳍3鳍棘,8鳍条,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暖水性珊瑚礁及沿岸性鱼类,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3 000毫米,食用鱼类。

暖水性海(洋)生。

宽额鳢


中文名称宽额鳢

拉丁名称Channa gachua (Hamilton)

英文名称smoothbreasted snakehead,least snakedhea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鳢科

拉丁科名Channidae

中文属名鳢属

拉丁属名Channa Scopoli,177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海南岛、广西、云南。

形态特征
背鳍34;臀鳍23。侧线鳞41;侧线上鳞3;侧线下鳞7。

体长为体高的5.l倍,为头长的3.7倍。头长为吻长的5.l倍,为眼径的6.4倍,为眼间距的2.9倍,为尾柄长的4.0倍,为尾柄高的2.4倍。

形态如斑鳢。但头短宽且平扁,头长为宽的14.2倍。前鼻孔管较长,向前伸过上唇。头顶有扩大的鳞片,头侧鳞片亦较大。

体绿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有散在的黑色细点。奇鳍近边缘处较暗,边缘橙红色(液浸后为白色)。胸鳍略黄,有暗色横条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灰额刺尾鱼


中文名称灰额刺尾鱼

拉丁名称Acanthurus glaucopareius Cuvier

英文名称Surgeon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刺尾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canthuroidei

中文科名刺尾鱼科

拉丁科名Acanthuridae

中文属名刺尾鱼属

拉丁属名Acanthu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太平洋中、西部。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牙齿侧扁,不能活动。背鳍具9鳍棘28-32鳍条;臀鳍具3鳍棘26鳍条。腹鳍具5鳍条。尾柄两侧各具1个向前棘。眼下方有1半月形白色斑块。背鳍与臀鳍鳍棘基部各具1黄色纵带。

生活习性
典型珊瑚礁鱼类,多活动在礁盘浅水带,体长150毫米左右,较习见。

海洋生。

平蛤蜊


[学名]: Mactra(Mactra) mera
[资源名称]: 平蛤蜊
[外文名]: Radiate mactra
[别名]: 大蛤蜊
 
[形态特征]:
 
壳呈三角卵圆形,较薄。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偏前,小月面和楯面均呈长楔形,外韧带小。壳面有棕黄色壳皮,顶部紫色,自壳顶向腹缘有不等宽的放射状色带。生长线细密。壳内面棕褐色;铰合部左壳有1枚分叉的主齿,前、后侧齿单片;右壳主齿2枚,呈八字形,前、后侧齿双片。
[原产地区]: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印度-西太平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间带至浅海泥沙底。滤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优质,其它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栖息水层]:中层
[生活方式]:底栖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其它

平鲷


中文名称平鲷


拉丁名称Rhabdosargus sarba (Forskal,1775)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鲷科

拉丁科名Sparidae

中文属名平鲷属

拉丁属名Rhabdosarg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沿海南北方均有分布。


生活习性
为浅海底层鱼类。杂食性,主要摄食藻类,甲壳类。

经济价值
可食用鱼。

平舟原缨口鳅


中文名称 平舟原缨口鳅
拉丁名称 Vanmanenia pingchowensis(Fang)
地方名称 朴石鱼、搅石婆、犁头适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 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 原缨口鳅属
拉丁属名 Vanmanenia Hora,193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7~8;臀鳍Ⅱ~5;胸鳍Ⅰ~13~17;腹鳍Ⅰ~8~9。侧线鳞88[(27~30)/(16~20~V)]107。
体长为体高的5.0~7.1(平均5.7)倍,为体宽的6.7~8.1(7.3)倍,为头长的4.7一5.4(4.9)倍,为尾柄长的7.4~9.2(8.3)倍,为尾柄高的10.6一12.2(11.4)倍。头长为头高的1.6~2.0(1.8)倍,为头宽的1.1~1.4(1.2)倍,为吻长的1.5~1.7(1.6)倍,为眼径的5.5~7.5(6.5)倍,为眼间距的2.3~2.8(2.6)倍。尾柄长为其高的1.2~1.6(1.4)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9~4.0(3.5)倍。

体长,圆筒形,尾柄稍侧扁。头较低,吻端圆钝,边缘较薄。吻长大于眼启头长。口较小,下位,呈弧形。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具4个叶状突。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具吻褶,吻褶分3叶,叶端稍尖,或特化为须状乳突,但仍与吻褶相连。叶间距吻须2对,其长短于眼径。口角须2对,内侧1对位于下唇侧后角,很短小。眼侧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见。眼间宽。鼻孔较大,具鼻瓣。鳃裂较宽,从胸鳍基部前方延伸到头部腹面。鳞细小,为皮膜所盖。头背部及胸鳍基部之前的腹面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在腹鳍起点之稍前方,距吻端校距尾鳍基为远。臀鳍基亦短,压倒后末端接近或可达尾鳍基部。偶鳍平展,末端圆钝。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3或第个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基部具不发达的皮质鳍瓣,末端接近或稍超过肛门。肛门位置约在腹鳍基部到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尾鳍凹形,下叶稍长。

生活习性 体圆筒形,头胸部腹面平,尾部侧扁。头平扁。口稍宽,弧形。口前具吻沟。吻褶分3叶,叶端呈须状;叶间有2对吻须。口角具须2对。下唇边缘有4个分叶乳突。鳃裂扩展到头腹面。体鳞甚细。腹鳍分离,起点与背鳍第三、四分枝鳍条相对。肛门近臀鳍起点。臀鳍位后,尾鳍内凹。背鳍后方具亮斑1对。
小型鱼类。营底栖生活,常栖息于水质清澈、底多卵石、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中。

额鳄齿鱼


中文名称额鳄齿鱼

拉丁名称Zaprora silenus Jord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额鳚科

拉丁科名Zaproridae

中文属名额鳚属

拉丁属名Zapror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太平洋,由加利福尼亚至阿拉斯加和北海道,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高而侧扁,被细小圆鳞,头部具大孔,鳃盖彼此相连,无侧线,背鳍全由鳍棘组成,54-58鳍棘。臀鳍3鳍棘24-30鳍条,二鳍均不与尾鳍相连,椎骨61-62。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986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矛形梭子蟹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